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優選)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1
一:解釋下列詞
題:__西林:____ 只緣:_____不識:____ 橫看:__
二: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詩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 ”。除了《題西林壁》他還寫了 。前兩句寫了詩人從_____、____不同的角度,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觀看_____的感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話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詩中有哪句詩說明這個道理,請填在橫線上
3、《題西林壁》前兩句寫 ,后兩句寫 ,這首詩借寫廬山的自然景象,還告訴我們 。
4、《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有三組反義詞,分別是
( )—— ( ), ( )—— ( ), ( )—— ( )。
教學反思
學習了第一組的自然景觀,今天我們開始第二組以觀察和發現為趣事的學習征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復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后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 我讓學生模擬表演試試看,把自己身藏在學校的樹林中,看能否看清整個校園的面貌。這樣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當然就明白了詩人所寫的'意思。
最后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語文教學要重視細節問題的有效把握,因為只有重視了細節,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減少遺憾。我反復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細節之后,感到教學中有四點遺憾:
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我覺得在不看手表的情況下調控好時間的分配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
二、細節的瑕疵。 在朗讀古詩的環節,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到位,由于經驗不足,我有些亂了陣腳,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讀,教學方式還缺乏靈活性。如果能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幫助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于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后的拓展閱讀還不夠到位,如聯系《畫楊桃》都是很好的實例,沒有真正處理到位。四、在最后的默寫環節,難度較大。能背不一定能寫正確,在朗讀過程中忽視了易錯字的點撥,導致默寫效果大跌眼鏡,要重視教學環節的環環相扣,不能隨心所欲。
總之,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盡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了解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寫有“讀書時做記號的方法”的4張卡片;
3. 畫有”動物名稱、主要特點、動作”的表格。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九寨溝的地理位置,九寨溝名字的由來。那么九寨溝到底是個怎樣美麗的仙境呢,今天就請同學們當一回小小攝影師,老師帶領你們到九寨溝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領略一下九寨溝那神奇瑰麗、蔚為壯觀的迷人風光!
2、(板書課題:9、九寨溝(ɡōu))齊讀課題。
二、品詞析句,學習課文:
1、學習第3自然段(讀中感悟):
(1)導入:同學們帶好你的照相機,讓我們一起進入這童話世界看一看。(多媒體配樂播放九寨溝的美景及課文內容。)
這一段主要寫了九寨溝的什么呢?
(2)學習第3自然段:
①回憶學過的閱讀時做記號的`方法。
②用做記號的方法自由閱讀第3自然段。
(3)學生交流,跟隨著學生的“鏡頭”,教師相機指導:
①“雪峰”:(板書)
A、(出示雪峰圖片及相關語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頂銀光閃閃。)你為什么喜歡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詞吸引了你?在這句話中你是怎樣做記號的?
B、指導讀。
②“湖泊”:(板書)
A.(出示湖泊圖片)說說你為什么想把湖泊拍下來?(多媒體出示湖泊的相關句子。)
B.同位互讀,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出湖泊的美的?你在這段中又是怎樣做記號的?
C.學生交流,體會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結:九寨溝真是水的世界,到處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們說“平湖飛瀑石上流”啊。
(4)小結
(5)有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
2、學習第4自然段(合作學習為主):
(1)(出示金絲猴、羚羊、大熊貓、小熊貓的圖片)同學們繼續向森林深處行進,你發現了什么?
(2)理解:4個“也許”,練習排比句。
(3)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完成小組長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對這四種動物有哪些了解,想想你最想和哪個動物合影?
動物名稱:
主要特點: 動作:
(4)匯報填寫好的表格:用幻燈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誰合影,為什么?
(6)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紹的那些動物外,也許還會有什么樣的動物在做什么呢?
(7)小結:由此可見,九寨溝不但是一個風光奇麗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動物王國。在這兒,動物們都可以無憂無慮地散步呢,真是“異獸珍禽林中走”啊!讓我們再次輕輕地走進密林,去欣賞動物們那可愛的身影吧。
(7)師生共讀第4自然段
三、小結,布置課堂作業
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啊!同學們有機會一定要親眼去看看。課文我們今天就先學到這兒。接下去,請大家完成《一課一練》第三題。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3
讀《雪兒》真的愛雪兒,也愛“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這也許就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融合吧。
讀這篇文章,我不知道“我”的年齡,但從文中可以想到“我”年齡不是很大。從“我的腿跌傷了。爸爸、媽媽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冬天過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很明顯可以讀出“我”的爸爸、媽媽真的很忙,以至于無法照顧“我”,從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我”能夠照顧雪兒,可以看出“我”雖受傷在家,卻還能夠在家中照顧自己,這種獨立也會給學生一些啟發。不過這一點,可讓人擔心的。因為假如“我”是個未成年人,其爸爸、**的如此做法是一種違法,在西方肯定是不行的,因為未成年人是不能一個人在家的。但“我”的這種經歷也是美的,“我”把精力獻給了雪兒,其實就是獻給自己,這是理解爸爸、媽媽收獲到的一種幸福。
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多么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樣面對跌傷,而是用那只“信鴿”來傳達父親那種特別的叮嚀。爸爸給“我”帶回一只受傷的白鴿,爸爸和“我”給它洗澡、敷藥,爸爸對“我”說信鴿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能飛越千山萬水。文中寫“爸爸”有五個動詞——給、帶、撿、洗、說,這五個詞改變了“我”,讓“我”的注意力從此轉移了,讓“我”懂得了“關注”,讓“我”有著美麗的.期盼,終于有一天“我”為雪兒歡呼了,這種歡呼其實就是“我”的自我歡呼,這種歡呼,“我”的爸爸、媽媽都能看見,這種歡呼屬于這個忙碌而極具愛心的家庭……
也許我們無法讓我們的學生理解這一切,但老師從這些方面認識這篇文章,我想在引導學生閱讀中,也會自然滲透這種特殊的“愛”,特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閱讀,學生如果邊讀邊想,也會在無形之中,把這種“愛”轉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為,其實就是引導三年級學生初步學會思考,通過“我”對雪兒的所為,思考如何自主面對生活。這個單元三篇文章編者意圖就是通過母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著心理健康教育,即引導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懂得面對困難、挫折,這是母語給予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之文。這一課,“我”的行動,其實是讓自己健康成長的最好的藥。用“自己愛的行動醫治自己”這是非常美的,因為這里“自我的祝福”。
這篇文章以輕松、快樂的語調來讀,真的是一種享受。我在辦公室中輕輕地讀著,我在課堂上輕輕地讀著,輕緩的聲音,帶著美好的祝福,就能把學生帶入到人間天堂。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4
每上完一堂課,回顧自己課堂教學上的成敗得失時,總是感慨萬千,在執教完《石榴》一課后,有個最大的感受:教師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教材中,對教材不能帶上任何主觀色彩。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當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時,課堂教學的明燈就會高高掛起。”我們對教材一定要剖情入理,如出己之心,這樣才能做到教書育人。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課文令教師很喜歡,而有的.課文教師很難動情,這樣就很難使教者步入課文的底里。當上《石榴》一文的時候,我總感覺這篇課文描寫的東西很抽象,很難打動我的心,不象《北大荒的秋天》那樣,所描寫的景物是我們手能摸到,眼能看到。因此在備課時,我就始終停留在課文的表面,無法深入鉆研課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本無法做到于漪老師的“明燈高高掛起”。
當教完之后,我再去深入鉆研課文時,我被感動了,感動于作者濃濃的鄉情在石榴身上的集中體現,正是因為作者對家鄉,對石榴有著特殊的感情才能將石榴的枝葉,石榴的花,石榴的果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文章第一句話“我的家鄉在棗莊,那里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可以說是文章的文眼,給你打開了文章的情路 。作者將情寄予石榴,一切景語,一切物語皆情語,因此當再次備課時,我是完全被打動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從這次的教學中,我感受到教師沒有挑剔文章的權力,大凡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作者情動于中,言溢于表的產物,我們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深入鉆研課文,這樣才能正確解讀課文。“不進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正是因為我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所進行的一切都是留于表面的,而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抽去了其中的情意,語文的人文性夫復何求?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5
到昨天,和孩子們一起讀完了第二單元的內容,合上書本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的就一個字“愛”。
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愛”是個沉甸甸的字眼,可是在本組文章中,關于愛的話題是在一組輕松愉悅的小故事和小詩歌中緩緩潤澤的。《識字2》是借鑒傳統的“三字經”的語言形式將愛的教育編成了新“三字經”,孩子們讀起來朗朗上口;《看電視》中球迷爸爸放棄球賽,把電視換成奶奶愛看的京劇,而戲迷奶奶也關掉京劇,換成足球頻道;《胖乎乎的小手》不僅為爸爸拿拖鞋、為媽媽洗手絹,還給姥姥撓癢癢;《棉鞋里的陽光》中賢淑的媳婦給婆婆曬棉被,美好的品質濡染了小峰那幼小的`心靈,他也給奶奶曬起了棉鞋,想讓奶奶更暖和;《月亮的心愿》中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游也放棄了……我這教者讀這組課文能讓親情和愛在心中流淌,可怎樣讓“愛”在學生身上繁衍這是我本組教學重點研究的課題。反思本單元的導學方法和學生的反饋結果,我覺得在高效課堂探究的思想指導下,“愛”得到了繁衍 。
反思一: 學生會的不教。由于我班上學期的經典誦讀積累了《三字經》,已經知道三字經的文本形式和朗讀形式,所以在教學《識字2》時,孩子們根本不用老師教讀,他們拿起兒歌就朗朗上口地讀得很生動。《看電視》貼近學生實際,換頻道、看精彩的球賽......這些動作學生再熟悉不過,學生只要一讀文本就會浮現在眼前,所以在學這些文章時我講的很少,大量的時間是讓學生去朗讀,如小組內練讀、小組長推選組員展示讀、小組開火車讀、你讀我來賽......這多種形式的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這樣我教的輕松,學生讀得愉悅而且理解透徹,不用我講他們對文中的關鍵詞“心里裝著的秘密”也有了答案,那就是──“愛”(對他人的關愛)。 “我”的家人互敬互愛,為了他人的快樂,放棄自己的喜好。
反思二:讓學生在合作中解疑。學生在預習每篇課文時,都試著提了一些問題,課堂上不可能讓每個人的問題都展示出來討論回答,教者又要很好的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品質,這是一組值得教者探究解決的矛盾體,于是在課堂上我把這組矛盾體放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如《棉鞋里的陽光》一課,有的學生預習后就提出了問題:1、小峰為什么也學媽媽給奶奶曬棉鞋?2、我應該向小峰學點什么?在《月亮的心愿》這一課,有的同學就提出了月亮為什么要想讓明天下雨?本來孩子們預習后提出的這些問題,答案很簡單,只要把課文多讀幾遍,或者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答案就出來了,可這是孩子們在自讀課文后的思考,雖然答案簡單可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太少,要想透徹還是有難度的,所以,在導學過程中,我不是急著讓孩子們去文中找答案,而是讓他們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小組里說一說、讀一讀、議一議、辯一辯,達到合作探究答案、學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使他們明白只要互相交流就會有收獲,自己很能干能解答同伴的問題,從而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提問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6
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1、識記本文的生字詞,了解本文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3、體會文章表達的精妙。
4、積累本文的佳詞妙句,達到熟能成誦
學習重點與難點
1、結合重點詞句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2、學習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學過程:
一、回顧有關冬天的詩句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現代著名作家。是語言大師,被譽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話劇《___________》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1、脈絡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點)
第一部分,(1段)濟南冬天 的天氣特點,具體:無 、無 、無 。
第二部分,(2、3、4段)濟南冬天的山景。
一層;寫陽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點: 二層:寫雪后的山景。 特點: 三層:寫城外遠山。 特點:
第三部分(5段)寫濟南冬天的水色。特點
2、文章第1自然段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寫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簡要說明。
二、【課堂研討】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朗讀,標劃生字詞并掌握。
(1)注音:濟南()鑲()水藻()貯蓄( )發髻()澄清( )著落() 看護( )
(2)釋義:響晴: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1.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2.本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你能用第一段的一個詞語說明它的總體特征嗎?
3.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方法對景物進行描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4.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5.全文的結束語和課文標題有怎樣的聯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三、細讀課文,探究文意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么體會?
9、“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此句中的“臥”字用得極妙,理由是:
四、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領悟思想感情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讀,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結合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五、【學習反思】
六、【教師批閱】
時間: 等級或分數:
七、【獎勵記錄】
優勝學習小組: 優勝展示小組(個人): 優勝點評小組(個人):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7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學短文。這篇課文以環境保護為題材,寫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產生的美好愿望。全詩用兒童的語言表達兒童的內心感受。根據本文的特點,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通過擬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紹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態、變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利害關系。課文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生動形象,結構新穎,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點、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當作是那個角色,能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融入文本,為更好的學習本文作好準備。讓后我把課文分為三個版塊:生字王國、游樂王國、故事王國。在生字王國中我帶著學生復習生字,練習組詞,回顧上節課生字詞的學習情況。第二個版塊游樂王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用筆畫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這樣學生在匯報交流時發言就有針對性。
在學習課文中,第二三段是重點段,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讀出這些句子。學生本身帶著角色進入課文,這樣設計,學生學習起來更感興趣,更樂意學。學習語文,只有學生和老師共同走入文本,學生有興趣的去學,才能學好文本,掌握知識。理解第二段中的三個動詞:打、飄、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關鍵詞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幾個詞,我把他們拿出來,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把這些詞和雨、雪、冰雹組合在一起,并講講自己為什么這樣組合?然后,讓學生加動作把這幾個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課文的第三段,是描寫水的存在的'的。我讓學生先找一找水到哪里去了,在那里干什么?再展開想象體會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義,通過動作朗讀,從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動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課文第四段中我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溫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義,在結合水作的好事和壞事中明確人們為了管住水都采取了哪些辦法。最后,在故事王國中,通過讓學生看圖編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態的變化,更深入的了解水,使所學的知識更加完整,準確。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8
《春聯》是小學四年級語文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課文用精練的語言,生動地說明了春聯的作用,種類、特點及讀春聯的好處.在課文的精讀階段,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語言文字,領略中國語言文字的無窮奧秘,激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有如下體會:
一、讀春聯,激興趣
我在開頭就創造了一個節日的氛圍,教室里貼了四幅大紅春聯,播放了過新年的`背景音樂,同學們馬上被帶到了歡歡喜喜過新年的氣氛中,學習春聯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覺進入了課文的學習之中。
二、說春聯,重積累
語文注重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美語言文字的機會。
春聯的內容廣泛,正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課文中介紹了四大類春聯內容,為了使學生既愛讀愛學,又在朗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悟,積累內化。有句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在分析春聯內容的時候,我首先指導學習第一幅春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先感知描寫的內容,再讓學生體會從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這樣學生一下就抓住了重點詞“芳草綠”、“杏花紅”,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同時有加深了對春聯描寫的內容的印象。然后又指導了一幅春聯“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由于春聯語句短小,語言淺顯,另外的兩條我組織學生自學,和同桌討論,再以匯報學習成果的形式交流.實踐表明,學生能很好地自主學習,他們也品嘗到了自主學習成功的喜悅!接著我開展請大家試著給課外的春聯分一下它屬于哪種內容的活動,要求學生把春聯在課堂上讀給大家聽,告訴大家這幅春聯所描寫的內容,可以從哪些詞上看出來,并親自動手連一連。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已在動手的同時,將所學知識歸為已有了。從教學過程來看,由導到放,很好地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精神,極富實效。
三、品春聯,拓視野
作為小品文,就應該讓學生有所得。基于這一點,我把了解春聯對仗和聲律美的特點作為另一個教學重點。教學上不老生常談,仍然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知特點,在讀中體會特點,讀出感受,讀出語感來。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不僅有理解后的高興,更有了解這些對聯背后故事的愉悅。為他們提供了閱讀的必要知識,開拓了他們今后閱讀的空間,為學生真正感受祖國語言文字打下了興趣的基礎
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9
在教學《獅子和鹿》這篇閱讀課文時,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于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采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于是,我通過齊讀的方式,在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板書到黑板上,在齊讀后,馬上對這些字詞進行正音,并讓學生把正確讀音標到書本上。然后,進行第二次的朗讀——自由朗讀。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于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內容填空、根據有條理的主要內容初步接觸劃分意義段等方法,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為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后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至于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課文完結的時候,我編寫了一個后續的故事,利用這個后續的故事,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在教師的點撥下,悟出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我認為,《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第一,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松后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表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后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后,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發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勵、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后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導和指令語言未能切合學生水平。在點明朗讀要求的'時候,我只是說“請同學們讀出緊急的氣氛”。這就忽略了三年級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他們不能理解“緊急的氣氛”應該怎么讀。經過思考,我認為,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導,如果在下達指令的時候,再加上引導“你們覺得很著急的時候說話的速度會怎么樣?語調會怎么樣?”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讀出“緊急的氣氛”,并且在以后的課文中,如果再遇到類似狀況,他們就自然理解應該如何讀了。
第三,教態不夠自然。由于個人習慣和緊張兩個原因,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走來走去,這種情況必須盡量控制、減少。因為學生的目光總是會跟隨著老師,老師如果不停地走動的話,會影響學生精神的集中。
最后,語調和語速問題。語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另外,語調起伏不大,缺乏抑揚頓挫,這樣學生會很容易覺得沉悶和疲累。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課文、語段用不同的語調,整節課堂會生色不少。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教學基本功上還有十分多的改進空間。希望以后能夠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有效的教學。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10
雖然這些字母他們從未見過,但用這些字母語音卻是兒童口語中經常出現的。只要善于借助兒童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化難為易,大大提高學習漢語拼音的效率。于是,我創設了情境、語境,如:藍貓個子高,淘氣個子矮(ai)。他們倆合好了,緊緊地挨在一起。這樣所學內容寓于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教學,寓學于玩,既增加了學習的情趣,又滲透的品德教育。
本節我還利用拼音字母給他們取名字,讓學生幫這些拼音娃娃們打招呼,同學們看到這些有趣的.拼音娃娃,都爭先恐后的幫拼音娃娃打招呼,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習,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11
《用冰取火》是北師大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智慧”為主題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的是一支探險隊伍到南極去考察,在一個孤島上,要動手生火做飯時,打火器找不到了。一個年輕的探險隊員用冰做成“冰透鏡”,利用太陽光聚光點燃了火,表現了探險隊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全文共八個自然段,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到達南極-陷入絕境-冰透鏡拯救探險隊。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話點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體描寫了怎樣取火,第八自然段結束在隊員們快樂的氣氛中。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情實感。
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古今中外的聰明與智慧故事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用冰取火》是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還應進一步落實這一訓練點。行課過程當中,我對生字新詞進行了檢查,看看學生的掌握情況。其中“徘徊”、“一縷”、“束手無策”這三個較容易出錯的詞語進行強調,然后進入細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的環節。
首先請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的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火的作用非常大,學生通過默讀總結出是第三自然段,“沒有火就不能工作,沒有火就不能生活,沒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脅。”讀一讀這句話,聯系課文抓重點詞句,說說自己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聯系上下文便可抓住“變化無常,寒冷和風暴”……“這團紅紅的火驅散了死的威脅,帶來了生的歡樂”……這些重點詞句,對第三自然段的這一句話進行理解。這時再通過指名讀、集體讀,進一步體會火的重要性。之所以要設計這個問題,跳躍式的把第三自然段先拿出來,是因為這篇課文“火”是比較核心的線索,由于在南極洲非常需要火---到沒有了火源----再到用冰取火都緊緊圍繞火字為線索,所以這個問題對整篇文章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極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如果找不到打火器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讀一讀課文的四五自然段,繼續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體會探險隊員們此時的`心情。學生讀文可抓住“一籌莫展”,“陷入絕望”,“束手無策”的重點詞,其中“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學生是用聯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得解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明白了隊員們此時的無助和絕望。帶著這種感受再讀四、五自然段就更能體會到火是多么重要。在這部分學習中,我還設計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的是“柔和的太陽”,為什么現在卻說是“慘白無力的太陽呢”?這個問題。通過前后的對比,更加體現隊員們此時絕望的心情。他們真地會默默等待死神的到來嗎?他們是怎樣做的呢?第三個環節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學,讀一讀課文的第6、7自然段,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探險隊員是怎樣做的?這部分安排小組討論的目的是“冰透鏡”聚光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小組討論可以你議我說,有問有答,集思廣益,化解難點。通過小組討論后,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用冰取火的過程。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總結。這時用一個課件,即半球形的冰透鏡,以及陽光透過冰透鏡的工作原理。幫助學生明白其中的科學原理。我認為在這里一個好的課件演示,既能輕松的化解難點,又能有效的增加課堂時效性,這時課件出示整個第七自然段指名讀,教師指導朗讀這一段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隊員們此時的心情,洞察他們的聰明才智,頑強的意志品質。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師生共同交流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在自讀感悟的環節中,學生分別畫出了能夠解決疑問的重點詞語,來理解取火的方法。因為學生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安排組內交流,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思維互相碰撞,以便從別人身上汲取靈感,互相補充。接著,在理解取火方法時,安排小組用自己組內喜歡的方式,可以抓詞語談理解,也可以畫圖來理解年輕探險隊員的做法。這樣做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指導學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畫圖法更能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圖畫的過程,需要孩子們在交流的時候思維碰撞,暢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組內共同的成果。這種合作是有著很強的目的性,學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說,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該說是比較有效的。
人們常說,講課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下來,總有些感到遺憾的地方。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大多數學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識、合作方法,但是總體感覺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合作方法上,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或者分工就耗費了不少時間,顯得學習過程不夠緊湊,效率不夠高。還有,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合作在狀態和效率上有較大差別。有的小組四個人合作默契,小組長發揮很好的作用,效率較高。有的小組可能和學生性格有關,整體感覺還是比較沉悶,缺乏一種合作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從小組成員的配置、合作意識、合作方法等方面,做更細致的指導和訓練。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認識蛋、取等12個生字,會寫聽、唱6個字。
2、從媽媽的語言,我的神情動作中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懂得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有愛鳥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
識記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課文插圖、鳥蛋實物、錄音機和磁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聽音樂。放音樂《百鳥朝鳳》:你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師:在大自然中,鳥類是個大家族,無論是陸地、海洋還是天空,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鳥媽媽是怎樣把它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呢?(板書課題)
2、出示實物。教師讓學生摸盒子里的實物:猜猜這是什么?(鳥蛋)你們對小鳥和鳥蛋有哪些了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有關鳥蛋的詩。
對話平臺
自學(合作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利于提高自學效果。)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字或句子作上標記。
2、學生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小節讀一讀,其他人認真評議:發現他哪個字音讀得準,你就向他學:他哪個字音讀得不太好,你就提醒他。
識字(多種形式復現生字,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加活動。)
1、合作識字。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詞,讓學生先進行小組學習,會讀的讀給小伙伴聽,不會讀的互相幫助,然后請小伙伴合作讀。
2、交流識字。哪些字你已經認識了?你是怎樣認識的?同座交流,看誰的辦法最好。
3、競賽識字。出示詞語大轉盤,讓學生自己轉動,轉到哪個詞就領讀三遍,看誰讀得準,認得多。
朗讀(讀說思議練結合,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1、學習第一小節:
(1)指名讀,回憶剛才摸鳥蛋的感覺(小小的、涼涼的)體會著讀一讀。
(2)比較“鳥蛋涼涼的”和“涼涼的鳥蛋”: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這類詞語的特點:詞序不同,但表達的意思相同。)除了涼涼的鳥蛋還有什么是涼涼的?
(3)你還能像這樣再說幾個嗎?
(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教師可進行指導,把寫有“花兒、小草、柳枝、大海,紅紅的、綠綠的、軟軟的、藍藍的”的詞語卡分給學生,讓擁有不同詞語的學生去找朋友,再讓兩個朋友變換左右順序。)
2、學習第二小節:
(1)輕聲讀文,思考:你怎么知道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
(2)出示小鳥破殼的圖片或課件,引導學生說一說。
(3)啟發想象:鳥媽媽焦急不安是什么樣?你能表演一下嗎?
表演后試著把媽媽的語氣讀出來。
(4)你還能用焦急不安說句話嗎?看誰說得和別人不一樣?
背誦(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背誦積極性,幫助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語言。)
練習有感情的背誦前兩個小節。
寫字(在自主發現中引導學生體會漢字之美。)
1、認讀“聽、唱、連、遠”,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2、教師重點指導口字旁和走之旁,學生練習書寫。
3、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
教學反思:在課文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百鳥朝鳳》的音樂,學生聽到了許許多多的鳥叫聲,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件很值得興奮的事情,我就順勢講了一些關于鳥類的知識給學生聽,學生對這些知識格外有興趣,當我問他們鳥是怎樣來到世界上的?學生因為預習過,所以異口同聲地回答:從鳥蛋里出來的。于是我捧出一個盒子,讓學生摸一摸里面的東西,學生都覺得非常驚奇,有幸摸到鳥蛋的學生驚呼:鳥蛋。當我問他們:你覺得這個鳥蛋給你的感覺怎么樣?有的學生說小小的,有的又說是涼涼的。氣氛特別好,于是很自然地引到了《兩只鳥蛋》這篇課文,我覺得這樣的導入是十分有趣的,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吸引力,只是在時間上仿佛多了些,感覺有些花里胡哨,若在每節課上使用,卻是不實際的。
第二課時
朗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理解讀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感受能力。)
1、學習第三小節:
(1)自由讀,邊讀邊畫出描寫我的神情動作的詞語。
(2)學生做動作理解“小心、連忙、捧著、輕松”等詞語。
(3)小組練習演讀課文,體會我送還鳥蛋時小心翼翼的樣子。
2、學習第四小節:
(1)組內讀文,討論:我為什么把目光投向高遠的藍天?(結合插圖理解“投向”)
(2)想象讀文: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聽到嘰嘰喳喳的鳥叫聲,當你抬頭仰望藍天時會看見什么?體會著讀讀這小節。
(3)仿佛一詞怎樣理解?(可以和好像互換)你還能用它說句話嗎?
如:鳥兒仿佛
仿佛
3、配樂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配樂渲染氣氛,情景交融,使學生情感和課文語言合二為一,進入物我同一的審美境界。)
背誦(競賽更易于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積極性。)
分小組以挑戰冠軍的形式背誦全文。
練習(延伸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1、讀文抄寫文中你喜歡的詞語,爭取記住它。
(這是積累語言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讀、寫、記好的詞語,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運用語言的能力。如文中“涼涼的、焦急不安、連忙”等詞語。)
2、學生想象最后一節詩所描繪的畫面,并畫一幅畫。
3、尋找有關鳥的圖片、文字資料,想想我們應該怎樣保護他們。
寫字(自主練習書寫更易于培養學生寫字興趣)
學生自己描紅,練寫“定、向”兩個字,并說說怎樣才能寫好這兩個字,教師相機指導。
教學反思:
在課文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百鳥朝鳳》的音樂,學生聽到了許許多多的鳥叫聲,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件很值得興奮的事情,我就順勢講了一些關于鳥類的知識給學生聽,學生對這些知識格外有興趣,當我問他們鳥是怎樣來到世界上的?學生因為預習過,所以異口同聲地回答:從鳥蛋里出來的。于是我捧出一個盒子,讓學生摸一摸里面的東西,學生都覺得非常驚奇,有幸摸到鳥蛋的學生驚呼:鳥蛋。當我問他們:你覺得這個鳥蛋給你的感覺怎么樣?有的學生說小小的,有的又說是涼涼的。氣氛特別好,于是很自然地引到了《兩只鳥蛋》這篇課文,我覺得這樣的導入是十分有趣的,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吸引力,只是在時間上仿佛多了些,感覺有些花里胡哨,若在每節課上使用,卻是不實際的。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13
《黃鶴樓送別》一課采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借設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巧用多媒體多媒體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美妙悅耳的聲音吸引著學生,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配上動聽的古箏曲,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四段時,我結合悠揚的`樂曲,聲請并茂的朗誦為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置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二、抓住重點詞語朗讀,感悟《小學語文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讀”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色。蘇軾也曾說:“三分詩,七分讀”。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況且《黃鶴樓送別》文句優美,更適宜訓練朗讀。如第二段抓住“一會兒—一會兒————”“依依”,第三段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等詞語理解感悟,朗讀。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采用了各種手段及方式,如在朗讀第三段時,讓演李白的同學讀李白的話,讓演孟浩然的同學讀孟浩然的話,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朗讀古詩時,配上悠揚動聽的樂曲,訓練學生朗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我就進行范讀,手把手地教,由于訓練教扎實,因此朗讀效果不錯。
三、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詩是關于送別的。《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等,學生列舉了好多,我還出示了好多關于送別的詩,讓學生摘錄,課后,我又布置了收集關于送別的詩,準備開朗誦比賽會,旨在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14
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我用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著我做。反復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說,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里。“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15
借鑒了一課一帖重組教材的教學方法先學習兒歌,感覺這節課上得很順,課堂效率很高。從“輪船要靠岸”導入,引出“鐵錨”,引導孩子觀察鐵錨的特點,學習兒歌。接著,小花貓出現,讓孩子們模仿“錨”,來幫小花貓創編兒歌,“家里的`貓喵喵叫”“家里的貓愛吃魚”“家里的貓捉老鼠”,一句句兒歌都從孩子嘴里蹦出來了。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自己來區分“錨”和“貓”,在不斷摸索中、發現中理解生字、學會生字。在發現形聲字的規律后,后面的“ 喵”“描”“瞄”,學生運用規律猜字、識字、理解字,從頭至尾,始終處于有趣的識字游戲中,興味盎然。這樣的識字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又深入淺出地剖析了漢字的造字規律,提高了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語文的課后反思11-26
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3-01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2-24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02-14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5-16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5-16
[經典]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5-16
語文課后教學反思范文大全06-29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精選7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