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目的:
1、認識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句子意思,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對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產生熱愛草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結合詩中出現的擬人、比喻等句子,體會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讀中悟讀中想讀中思讀中繪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草原的圖文資料、音像資料、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一、歌聲飛揚激情引領
1、(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導入新課)
師: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大海是魚兒的家,美麗的大草原是牧羊姑娘的家。一首由蒙古歌手德德瑪首唱,并在近三十年歲月中久久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動人旋律,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一直讓人們對內蒙古有著無限的遐想與神往。
現在,讓我們也來聆聽這優美的旋律,欣賞大草原的無限風光,邊聽邊看邊想,這首歌能使人們想到什么呢?
(預設:學生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如草原的美,到處是綠草鮮花;天空也是那么藍;牛羊遍地。或是想到詩歌《敕勒川》)
2、師:同學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這節課,就讓歌聲引領我們共同走進草原、親切草原、品味草原(板書課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齊讀課題
過渡:草原我們總是用遼闊、寬廣、無邊無際來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懷抱中,有著無數的美景,風吹草浪,鮮花點頭,藍天、白云、綠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聽讀課文,一邊聽,一邊用心去感受,美麗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二、配樂讀文,再現草原
1、師配樂讀文。提問:美麗的草原究竟美在哪兒?
(相機板書:景色美生活美)
2、草原的景色美,生活也美,相信同學們讀得會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本課要學習的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3、同桌互讀,糾正字音,并向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可以說子的結構,組詞,換偏旁等方法識記字形)
4、匯報檢查
(1)大屏幕出現生字,生讀,并說說記憶方法。
(2)多音字“撒”(可以請學生回憶前面那篇課文曾出現過?《父親的菜園》中讀成sā撒尿,本課讀sǎ)
(3)讀一讀本科的生字
5、生字我們已經認識了,可是你能讀一讀么?(找生讀課文)
三、圖文并茂,置身草原。
1、師:草原景色美,生活美,作者又是抓住了哪些詞語來展現草原美的呢?找同學讀一讀,說一說,從這首詩中都知道了什么?
(預設:草原遍地都是綠色;鮮花盛開引來無數的蜜蜂和蝴蝶,還有各種小鳥在歌唱;輕輕的溪水緩緩流淌;牛羊駿馬就像天上的云朵和璀璨的珍珠;比喻句:氈包好似白蓮花)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綠草彩蝶碧水駿馬牛羊氈包
2、過渡:這些優美的詞語描繪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大屏幕出示詞語)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些詞語,談談這些詞語是你想到什么?
(學生:想到了大草原上風兒把綠草吹動,好像一層層麥浪,蝴蝶展翅飛舞,彩云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聆聽鳥兒的叫聲,好像置身于仙境。)
你能把頭腦中的畫面畫一畫么?(組內共同完成)
3、展示作品,請生介紹自己的畫。
4、同學們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了美麗的大草原,看來,你們也非常的喜歡,是呀,置身于這美麗的仙境,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它是那么的坦蕩、遼闊,大地萬物都包容于此。老師突然有想喊想唱的沖動,你們想么?就讓我們大聲的朗讀一下,把我們心中的煩惱統統拋掉放飛自己的心靈。我們就是草原的人,草原就是我們的家。
5、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心中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并且老師把它們繪制成一幅幅畫面,你們想看么?(點擊詞語展示美景邊介紹)
(師:風吹綠草好似麥浪,彩蝶紛飛花爭艷,一灣碧水映斜陽,水清草美育牛羊,綠色的海洋泛波浪,春光萬里美如畫,遍地花朵迎朝陽,百鳥齊唱草原美,彩云朵朵染碧天)
多美呀!1975年作者火華來到錫林郭勒草原,這是他第一次見到草原,一下車,就被眼前景色驚呆了,藍天白云下芳草萋萋,鳥語花香牛羊遍野。夕陽西下,一頂頂蒙古包上空炊煙裊裊,火爐上奶香陣陣,草地上歌聲嘹亮,怎能不讓作者浮想聯翩呢!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激動心情么?你能帶著這種情感在讀課文么?
(生:老師讀了課文,我有個問題不明白,“牧民描繪幸福景”描繪的是什么?)
四、突破難點,暢游草原
1、師:“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美麗的.家誰不愛,內蒙古大草原的牧民更愛自己的家,他們自己當了作了主,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使家鄉更加多彩。想當年是凄苦的馬頭琴聲伴隨他們四處漂泊,地主、王爺逼死他們的親人,奪去他們的牛羊,苦難和淚水讓他們流浪,鮮血染紅了綠草地。復仇的決心令他們催動駿馬奔向紅旗飄揚的地方,是毛主席,我們的黨給了他們雄鷹的翅膀,讓他們拔起刀槍消滅惡狼,讓草原再現藍天綠草,牧民們看是幸福的明天,他們要讓苦難的草原變成歡笑的海洋。所以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美景。
(出示現在的草原的風光和現代化的設施)
2、師:仔細看,這就是你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美麗的草原張開了懷抱迎接五湖四海的來賓,在座的老師們也想去游覽觀光,想請你們這些草原的小主人做導游,你能介紹自己的家鄉么?(給5分鐘做準備)
3、請出勇敢而又熱情的小導游,帶我們共同暢游美麗的草原
五、熱愛家鄉,不忘草原
這一趟草原之旅,老師不僅欣賞到了草原的風光美,還看到了草原的人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冬不拉輕快的弦音奏出了你們的友好與熱情,香甜的酥油茶令我們久久難以萬忘懷。美麗的草原我還要再來,你們歡迎么?
那就讓我們和草原輕輕說聲再見,美麗的草原,我們會記住你,不久的將來我還會再到來。大家一起有感情的再讀一遍課文好么?
師:草原兒女愛自己的家,我們也愛自己的家,老師要請你們寫一寫,(大屏幕出示,請生讀)相信我們的家鄉九臺,也會在你的筆下熠熠生輝,看看那位小詩人能把我們的家鄉描繪的最美,最讓人留戀。
教學反思:
一、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感悟。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學探究,弄清“你從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這個核心問題,并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習的體會。在研讀時,我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學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處都是花,彩蝶紛飛想到各種顏色的蝴蝶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百鳥唱想到很多鳥在草原上嘰嘰喳喳的叫著……在此基礎上,我還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并結合課件讓學生想象,這樣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的畫面,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運用課件營造學習氛圍。
教學中我搜集了很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一下就將同學們帶進了學習的氛圍。在授課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親耳聆聽這首歌,并欣賞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有的同學甚至不由自主地跟著節奏翩翩起舞。整節課在歌聲中結束,使學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抓朗讀走進文本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我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男女生比賽讀、喜歡讀的同學起立來讀、評價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朗讀中的無限樂趣,使語文教學變的生氣勃勃,促進學生感悟能力的發展。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么理解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再熟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背誦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葉老一句“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道破了閱讀教學的天機。“教”怎樣達到“不教”呢?它的關鍵在“教”的內容,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語言文字、思想內容、寫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學生閱讀方法。掌握了方法,學生才自能閱讀,教師才可能“不教”。在學完歌詞的第一小節,我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此段的方法,學生在相互啟發的基礎上,總結出讀文找句子,抓詞來理解,感情來誦讀,熟讀背下來。然后進行學法遷移,學生再去學習第二、三小節歌詞,也就輕松自在了。同時我又引導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并且讓學生感悟背誦的方法。進行及時的總結,逐漸形成學生學習的能力。
五、讀寫結合,創編歌詞
學文后,我還讓學生以《美麗的長春我的家》進行仿寫訓練,效果較好,我發現他們寫完后還在互相欣賞呢。我想語文教學就是要既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這樣才能相得益彰。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三個重點字詞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做了點滴的探索。
精彩之處:
1、感受愿望,激發同情心
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如愿以償”一詞入手,什么叫‘如愿以償’?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么,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中,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并不寬裕”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文體會:“金吉婭是誰?她的好朋友嗎?(不是)你是從課文哪個詞語知道的?”為了更深刻的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進一步理解金吉婭對小女孩的仁愛與體貼。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系同齡孩子的生活需求,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再次升華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么,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么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再解題目,強化課文主題
當圣誕的鐘聲敲響,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婭送給她的洋娃娃。她激動極了,她很想寫一封信感謝金吉婭,在此環節讓學代表小女孩寫一寫對金吉婭的感謝。最后,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么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愿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堂課上我做了精心的設計,但是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朗讀上形式不夠多樣,比較單一,只是采用齊讀、男女讀。其次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學方法還需不但改進,讓自主閱讀不僅僅流于形式,而是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黃山奇松》寫黃山風景區有許多奇松,姿態獨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提示我們,學生閱讀《黃山奇松》這篇文章,不僅需要感悟作者對黃山奇松的熱愛、贊嘆之情,而且需要體會出作者是怎樣將這個中心表達出來的。課文中值得學生學習的表達方法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總分總構段方式——描繪黃山奇松時,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們的“瀟灑、挺秀的身影”,然后具體刻畫出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最后總結全文,揭示中心。第二個是點面結合——黃山奇松數不勝數,但作者僅僅重點描繪了三大名松,使讀者既感受到黃山奇松的千姿百態,又對三大名松留下了鮮明生動的印象。第三個是比喻擬人——寫三大名松時,將他們當做人來寫,讓它們具有人的情態,顯得形象生動。通過“根據課文中心,引導體會表達方法”,既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夠引領學生揣摩、借鑒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說說各自的特點。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講到: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這一句時,我不急于讓學生一下就體會到“奇”,而是讓學生先通過“遒勁”和“郁郁蒼蒼”來感受奇松頑強的生命力,再讀出這種生命力來,接著抓住“飽經風霜”一詞體會奇松生長過程中的艱辛,再讀再悟,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松樹的“奇”之所在,讀為悟服務,悟反過來促進朗讀的提高。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這一處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容。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原文:
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怎樣的嗎?
海面上波濤澎湃的時候,海底依然很寧靜。的風浪,也只能影響到海面以下幾十米。烈的陽光也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線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卻有許多光點像閃爍的星星,那是有發光器官的深水魚在游動。
海底是否沒有一點兒聲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你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還有的還好像在打鼾……它們吃東西的時候發出一種聲音,行進的時候發出另一種聲音,遇到危險還會發出警報。
海里的動物,已經知道的大約有三萬種。它們各有各的活動方法。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有一種魚身體像梭子,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速度比普通的火車還快。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還有些貝類自己不動,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海底有山,有峽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植物的色彩多種多樣,有褐色的,有紫色的,還有紅色的。最小的單細胞海藻,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海藻長達兩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生物。
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煤、鐵、石油和天然氣,還有陸地上蘊藏很少的稀有金屬。
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
教案:
教學要求:
1、認讀本課的16個生字,理解“依然、是否、竊竊私語、免費、長途旅行、稀有金屬、景色奇異、物產豐富”。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海底世界是一個怎么樣的地方,激發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了解海底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的特點。
教具準備:
1、CAI課件、多媒體電腦。
2、展牌:光、聲音、動物、植物、礦物
3、頭飾:海參、梭子魚、烏賊、章魚、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見過)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看到的大海嗎?
2、(放錄像)你們看,這就是大海!那碧藍的海水一望無際,海浪激起的泡沫就象一堆堆白雪,多美呀!那大海深處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3、(放錄像)欣賞海底世界。
4、看完錄相,你們想說些什么?
5、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書:海底世界)提醒“底”字下面有個點。請大家齊讀題。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老師巡視觀察)
2、(出示課件)這些字你們會認嗎?誰來試一試?其它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借助拼音讀一讀。
3、默讀課文,找一找,想一想哪句話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問題?(板書:景色奇異、物產豐富)提醒“異”的書寫。
4、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呢?(想)我提議,咱們來開一個有關“海底世界”的新聞發布會吧!
三、精讀課文
1、創設情境:在開新聞發布會之前,我們要做些什么準備工作呢?(收集資料)對,現在我就是船長,你們是潛水員,快快潛入課文中的海底世界吧,看看你們能發現些什么,發現了情況立即向我報告。(總結并發牌子:光、聲音、動物、植物、礦物)
2、潛水員們,你們的發現可真不少!在這些發現中,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還有誰和他一樣也對這感興趣?呆會兒就請你做小組長帶領你的伙伴坐在這一起來探究你們的發現。你對什么最感興趣呢?(引導分組)
3、明確要求:下面就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讀懂課文,討論疑難問題,準備好本組的發布內容,并回答記者們的提問。(老師引導各小組采用不同的形式來發布本組的內容)
4、主持人:我宣布海底世界新聞發布會現在開始!請各小組按照課文描寫的順序上臺發布。提醒臺下的同學:現在你們就是記者,注意認真聽,聽完這組的新聞發布后,你們可以圍繞課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準備好了嗎?
5、開始新聞發布:
(1)光:
A、組長:我們組想用朗讀的方式向大家發布我們的發現。
B、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朗讀)
C、組長:記者們你們感受到了海底世界,那黑暗中卻有光亮的奇異景象嗎?歡迎大家就我們所介紹的內容提出問題。
D、提問:你好,我是xx電視臺(雜志)的`記者,
(a)請問你們剛才說到的“海面上波濤澎湃的時候……寧靜”中的“依然”一詞還可以換什么詞來理解?
(b)請問你們知道深海里哪種魚是帶有發光器官的?
(2)聲音:
A、組長:我們組的發現是,海底并不是一點聲音都沒有,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只要用水中聽音器就能聽見各種聲音,下面我就把我們收集到的聲音播放給大家聽一聽。
B、邊放錄音邊解說: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有的還好像在打鼾……它們吃東西的時候發出一種聲音,行進的時候發出另一種聲音,遇到危險還會發出警報,
C、組長:海底的聲音是多么的豐富呀!我們的介紹完了,歡迎大家提問。
D、提問:你好,我是xx電視臺(雜志)的記者,
(a)請問竊竊私語是什么意思?
(b)請問海底里只有這些聲音嗎?
(c)你們能用“有的像什么,有的像……,有的像……,有的還好像……”的句式說一段話嗎?
(3)動物:
A、組長:我們組想用表演的方式向大家發布我們的發現。
B、扮演不同的海底動物,表演各自的活動方式。
C、組長:海底的動物已經知道的就有三萬多種,還有許多的不為人知,等待我們去發現。我的發布到此結束,歡迎大家提問。
D、提問:你好,我是xx電視臺(雜志)的記者,
(a)我認為你們在表演x種動物的活動方式上不夠準確。
(b)你們還能為我們介紹幾種其他海底動物的活動方嗎?
(4)植物:
A、組長:我們組想邊放錄象邊向大家發布我們的發現,這樣將更加直觀形象。
B、播放錄象,介紹相關內容。
C、組長:海底的植物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真是物產豐富,景色奇異呀!謝謝,歡迎大家提問。
D、提問:你好,我是xx電視臺(雜志)的記者
(5)礦物
A、組長:除了剛才幾個組說到的內容外,在海底還蘊藏著大量的礦物。歡迎大家提問。
D、提問:你好,我是xx電視臺(雜志)的記者,
(a)請問什么叫稀有金屬?
(b)為什么海底里會蘊藏這么多的礦物呢?
6、小結:剛才各小組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發布了各自的發現,記者們也積極踴躍提問。此次新聞發布會進行得非常成功。最后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全文。
四、拓展活動
1、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到了海底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
2、課后同學們還可以通過上網、到圖書室或書店查閱書籍、從一些媒體上收集更多有關海底的知識,下節課我們再在一起辦個“海底世界”展覽。
3、我給大家再推薦一個專門介紹海底奧秘的網站:海底探秘專題學習網址。
教學反思: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主要說明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如何讓學生認識“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呢?我認為可以采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海底世界》正是運用比較等說明方法介紹海底的景和物的。
海底的“寧靜”和“黑暗”,學生不易體會到,更不易認識深刻。課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較,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紹了海底的“靜”和“暗”。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讀描繪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見過的情景,對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積和漆黑。
海底的“各種聲音”是一個謎團,學生難以想象、猜解和區分。課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舉出來,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對聲音進行了描摹。這樣,海底各種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就介紹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學時,抓住這四個句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模擬一下蜜蜂“嗡嗡”、小鳥“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聲音,比較他們的不同,從而想象出海底動物發出的各種奇異的聲音。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深刻地了解了文章所描寫的內容。
課文第四段介紹海底動物的活動方式。其中介紹海底動物的行進時,用速度很慢的“海參”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魚”作比較。到底梭子魚的速度快到什么程度?課文又用火車和它作比較。
課文第五段介紹海底植物,用“最小的單細胞海藻”與的海藻長度作比較,具體說明了海底植物大小。
由此可見,通過比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海底世界的景物。教師要牢牢把握住每段內容中的可比較之處,啟發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想象海底的景色,了解海底的物產,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獲得“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這樣一個認識,進而使學生產生開發海底物產、造福人類的理想和志愿。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小學三年級語文《登飛來峰》原文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層。
注釋:
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瑯琊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聞說:聽說。
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
望眼:視線。
譯文: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層。
小學三年級語文《登飛來峰》教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③④抒發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千尋塔()(指應天塔)
②聞說雞鳴見日升()(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緣身在層()(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采用()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夸張)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躊躇滿志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層)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寫一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前:寫景,后: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層)
小學三年級語文《登飛來峰》教學反思
上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注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注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后讀一讀。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然后,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小組合作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于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回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的偏差。在輕松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
為課文配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把“太陽”、“人”、“飛來峰”的位置擺放在一張圖片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對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匯報后,根據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并填色的獎勵。
在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后,我開始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于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并不熟練。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充滿了童真童趣,特別是課文中描寫“我”和弟弟相互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讀著課文描寫孩子的天真和頑皮的語句,使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課文結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色彩晝夜產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愛好之情。
教學前,我準備有關蒲公英的掛圖或照片。還讓學生查找有關蒲公英的資料,這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知道課文的內容。教學中,我用下面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形:“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相互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覺了草地會變色彩及其變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后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并據此設計相干的動作,還可以加進有關的'對話。并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脫離課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樣化。學生愛好濃厚。表演得很好。學生對“草地為何會變色?”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但蒲公英究竟是什么樣的?同學們不是很清楚。陳蘊濤同學提了個問題很好,他問:“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這里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怎么成了金色的了?”接下來,我們通過同學們拿出查找的資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樣子,明白了草地為何成金色的原因。同學們的印象就更深入了。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狀和生活習性,字里行間顯露出作者對恐龍的愛好之情。文章層次清楚,語言淺顯。
在課前,我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資源,自主收集恐龍的圖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資料。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期待,激發愛好,積存相干的知識。
在教學進程中,以問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恐龍?這些恐龍有什么特點?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自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全部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接著以雷龍為例,讓學生找出描寫雷龍特點的句子,通過討論知道了課文是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雷龍身體非常龐大的特點寫具體的,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把它的特點讀出來。小結剛才學習的方法以后,讓學生循著這樣的思路自學其它恐龍的特點和說明方法,學生能較好地知道課文,能準確地總結出說明方法。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給與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學生的視察、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讓學生做小小解說員,介紹自己最愛好的恐龍,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探究,大大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查資料、交換的方式,獲得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最后,讓學生猜測恐龍滅絕的原因,學生積極發言,答案豐富多彩,極大地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總之,這堂課我作了精心的準備,遭到了較好的教學成效。當然,這堂課也存在著不足,進程還不夠緊湊,教學語言還應精練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我認為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復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并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復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贊美秋天的小詩。然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發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沒有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它的妙用,從而更加體會句子的優美。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后來沒有拓展開。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后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 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認識“郁、澈”等9個宇,學會“林、郁”等13個字。正確讀寫“山谷、森林”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亂砍伐樹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教學難點是聯系生適實際理解本文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1、小黑板(字詞)。
2、課前布置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與森林的破壞情況、植物與水土流失、植物與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
一、投影插圖,導入新課
1、師:山谷中,有這樣一個小村莊,請同學們看一看,它給你留下怎樣丁怎岸的印象?
2、學生講述自己的感受,體會小村莊的環境之美。
3、今云,我們就讀一讀這個小村莊的故事。(出示課題)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許多年前開始。
二、自讀課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認讀生字,指正字音。
森林、郁郁蔥蔥、湛藍、甜潤、蓋房、裸露、擴大、一棟棟、各式各樣、咆哮、 應有盡有、鋒利、喘氣兒、黎明
3、邊讀邊思考:小村莊結果怎么樣了?
三、匯報交流思考的問題。
小結: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最后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真令人痛心,這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我們下節課探究這個問題。
四、熟讀課文,練習講述這個故事。
1、自己練習講述。
2、指名講述。評價讀音的準確,故事的完整。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石榴》是蘇教版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教學時,我努力運用直觀效應,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詞語,感悟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進行朗讀與說寫訓練。
1、多種形式理解詞語
在精讀感悟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在理解詞語時我盡量用多各形式讓學生自主感悟。如“扒開”“張望”等詞語,我讓學生做動作來理解,而“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這些詞我則通過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后交流感受。接著,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后,問他們味道怎么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說酸酸的,有說酸中帶點甜,我又相機讓學生理解“酸溜溜”“甜津津”,學生感受到了,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誦讀是比較成功的。
2、不斷滲透寫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習作范例,因此我在讓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注重寫作方法的滲透,比如:擬人的修辭手法。在教學第三節時當學生感受到石榴的可愛之后,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把石榴娃娃寫得如此可愛的?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作者是把石榴當作人來寫。這時我又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補充句子。讓學生把小動物也當作人來寫,活學活用,對學生的訓練的實效性較高。再如:在教學第四節時,在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石榴果實的`特點之后,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寫石榴果實的?學生總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先寫看到的,再寫品嘗到的。在作業設計時我讓學生仿照第四節的寫法寫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收到了較理想的效果。
但是,這堂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課文的2、3、4自然段都有重點內容,我因為舍不得放棄任何一個重點而導致第4自然段沒能處理特別到位,并且還出現了超時的現象。在一篇課文重點較多的情況下,明明做不到面面俱到,何不加以篩選呢?與其因為時間的限制,在任何一個重點處都沒能深入學習,只是一帶而過,不如學會放棄一些,抓住重中之重,加以深入學習。
另外,在本節課中學生的表現也不盡人意,除了學生緊張之外,主要是由于我對本節情感投入不夠。并且,我對學生朗讀以及回答問題的評語還比較單一,這一點我決心在今后的每一節課中都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爭取在每一節平常課中積淀語言,彰顯語文魅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小學三年級語文《帽子和鳥窩》原文
山坡上有一片青青的草地。一群小男孩兒在草地上翻哪滾哪,痛痛快快地耍鬧著。直到報時鳥叫“不早了,不早了”,他們才想起已經是下午了,于是就一窩蜂地跑下山去。
突然,翔翔一摸腦袋,驚叫起來:“帽子!我的帽子丟在草地上了!”
大家又爬上了山坡,幫翔翔去找帽子。還好,帽子還在草地上。咦(yí)!那是什么?蹲在帽子里,朝孩子們一探頭,又一探頭。孩子們嚷(rǎng)起來:“松鼠!一只大松鼠!”
孩子們的叫聲太大,把松鼠嚇跑了。松鼠跑得太慌張,腰被帽子上的綢(chóu)帶纏(chán)住了。它一跑,帽子也被拖走了。孩子們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樹林里。松鼠更慌了,急忙爬上一棵松樹,帽子也被帶到樹上去了。
孩子們望望拖著帽子蹲在樹上的松鼠,撓撓腦袋,無可奈(nài)何地下山去了。
第二天,翔翔找了幾根又細又長的竹竿(gān),約了他的小伙伴,走進松樹林,要把松樹上的帽子挑[tiǎo]下來。他們走到那棵松樹下面一看,松鼠不在了。這回,那只大松鼠可沒有再把帽子帶走,綢帶掛在樹枝上,帽子像一只籃子似的吊(diào)著。
翔翔和小伙伴舉起又細又長的竹竿,就想去挑帽子。忽然,一只美麗的鳥兒銜著幾根干草,飛進帽子里。“這只鳥要干什么?”“它要在帽子里做窩。”“做窩?是要下蛋嗎?”“下了蛋,是要孵(fū)小鳥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翔翔說:“我不要帽子了!讓鳥兒在里面做窩吧!”
“聽翔翔的,我們聽翔翔的!”
孩子們丟下竹竿,又一窩蜂地跑下山去。
小學三年級語文《帽子和鳥窩》教案
第一課時
一、巧設懸疑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帽子和鳥窩。
2、齊讀課題
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思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發現,勇于提出問題的學習習慣。學生可能會問:鳥窩與帽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教師檢查生字認讀及課文朗讀情況。
(1)指名讀生字詞卡片。注意“耍”“坡”的讀音。強調易錯字:慌:右邊容易加點。耍:與“要”區分。學生練寫這兩個字。
(2)指名朗讀課文,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全班評價、教師指導,重點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3、學生再讀課文,概括文章大意。
(1)自讀(2)小組交流(3)匯報
【設計意圖】以字詞學習為基點,以朗讀為學習方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翔翔把自己的帽子留給小鳥做窩的故事,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基礎。
4、解答問題:現在知道為什么題目叫做“帽子和鳥窩了嗎”?
三、巧設疑問懸念結尾
翔翔為什么要把帽子留給鳥兒做窩呢?希望大家尋找答案,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設計意圖】以懸念結尾,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課外學習創設了情境,為學生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創造了契機,也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第二課時
一、自主探究勾畫標記
翔翔把自己的帽子送給小鳥做窩,是不是他不想要了?默讀課文,把翔翔非常想要自己的帽子的語句畫出來。把自己的感想寫在書的空白處。
【設計意圖】以帽子為中心,展開學習活動。先讓學生自學,采用勾畫,批注的讀書方式,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
二、合作交流朗讀感悟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帽子——(丟、找、追、挑、送)——鳥窩
(1)丟帽子。帽子!我的帽子丟在草地上了!
我的帽子丟在草地上了。
A、指名對比讀句子,感受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B、啟發想象:翔翔心里怎樣?他在想什么?
C、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2)找帽子。朗讀“松鼠!一只大松鼠!”
A、討論:連用了兩個感嘆號,請你說說翔翔他們當時的心情。
B、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追帽子。
孩子們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樹林里。
孩子們追到松樹林里。
A、對比朗讀,感悟孩子們追的時間長,路途遠,始終沒有停下歇息。從而體會追回帽子的急切心情。
B、指名朗讀、評議。
孩子們望望拖著帽子蹲在樹上的松鼠,撓撓腦袋,無可奈何地下山了。
A、理解“撓撓腦袋”:為什么撓腦袋?心里怎么想?
B、理解“無可奈何”。想像一下當時的樣子,表演體會。用“無可奈何”說一句話。
有感情地朗讀4、5自然段。
(4)挑帽子。理解“七嘴八舌”。有感情地朗讀第7自然段。
(5)送帽子
我不要帽子了!讓鳥兒在里面做窩吧!
聽翔翔的,我們聽聽翔翔的!
A、合作朗讀,感受心情。
B、總結:雖然翔翔和小朋友極想要自己的帽子,但是面對小鳥,他們放棄了。由此看出他們更愛什么?
C、結合自己查找的資料,說說如果拿回帽子,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D、你們喜歡翔翔和小朋友嗎?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設計意圖】以帽子為中心,通過丟帽子、找帽子、追帽子、挑帽子、送帽子這5件事展開教學活動,層次比較清楚,學生易于理清條理。對于文章的情感,主要通過孩子們愛帽子,卻送帽子這一矛盾入手,感受孩子們熱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中,通過朗讀、比較、討論的方式來領悟情感、抒發情感。其中加入基礎知識訓練,使教學落在實處。
三、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1、寫一條愛護動物的小標語
2、收集關于愛護、保護動物的故事。
【設計意圖】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帽子和鳥窩》教學反思
這一篇課文的教學至少有兩方面的優點:
1、呵護了孩子的心靈
讀書出錯對學生來說,常常是難免,讀錯的這名學生心情本來就非常緊張,如果師生再不依不饒地揪住錯誤不放,孩子主動讀書的積極性就會慢慢被扼殺。其實孩子對自己的錯誤非常清楚,由于老師的積極引導,他還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堅定了改正錯誤的決心,這樣讓學生自我糾錯,應該說效果更佳。
2、資源的巧妙運用
我們常常感嘆課堂缺少生成,事實上生成性資源很多,可惜的是有些資源沒被當成資源,常常被我們無意識地浪費了。而這里的錯誤(把“帽子”一詞連讀二遍)卻被教師巧妙地作為一個生成性資源恰當地運用了。教師的用心傾聽,發現了這“高明的錯誤”,所以才會積極地引導,“這樣讀有道理嗎?”教師輕輕一問,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當然有道理呀,結果引發了學生許多精妙的見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理解得更為深入。
這美麗的錯誤體現了教師的博愛,也表現了可貴的資源開發意識。真是一段美麗的藝術展示。如果我們的課堂上多一些美麗的錯誤,那么我們的孩子將增添多少自信?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一新時期的教育形勢下,小語專家們及時抓住機遇,對小學生語文教材進行了全面修改。我作為一名剛剛踏上教育崗位的新教師,這學期拿到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時,感到尤為新奇,教材內容的多樣化,使我為之振奮。然而,我又擔心起來,自己應怎樣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新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新教材的精湛之處呢?
翻閱新教材,通過整體感知,我感覺它在教材的編排上有這四大“重”:
1、重良好習慣的培養。2、練習形式多樣,重學生知識的積累。3、重思想教育的滲透。4、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為了使新教材真正發揮作用,我對具體實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構想:
一、以寫字教學為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大綱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于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周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后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致、精心地指導,并嚴格反復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獲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九課《亡羊補牢》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煉,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能力去培養,才干只有*才干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里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我在教《讓我們蕩起雙槳》這課時,有位學生提出:老師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北海公園嗎?當時,我真為自己慶幸,幸虧課前看了參考書,豐富了園林知識。由北海公園的位置講到北海公園的每處景觀,使學生聽得身臨其境,給學生學習課文也帶來了方便。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值。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學會13個生字及新詞,認讀4個字。
2、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策略
“以讀為本”與多種方法有機結合。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介紹故事背景。
(二)承接:初讀文本,理清順序與結構
1、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
2、初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把課文讀正確。
3、自學生字,初步理解新詞。
4、交流:易錯字如何記?
5、容易讀錯的字音。書寫。
6、讀熟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7、指名逐節讀。試說節意。
8、說說本文主要寫什么?
(三)作業:
讀課文。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討論理解課文難點:陳賡到底“對得起”還是“對不起”小紅軍?
2、了解外貌描寫對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
3、了解紅軍長征中的艱苦生活,體會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紅軍一心為他人的崇高品質。
二、教學重點
了解紅軍長征中的艱苦生活,體會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紅軍一心為他人的崇高品質。
三、教學難點
理解:陳賡到底“對得起”還是“對不起”小紅軍?
四、教學策略
“以讀為本”與多種方法有機結合。
五、教學過程
(一)由題入手,指導學法
1、今天我們學習新課——《馬背上的小紅軍》(板書課題),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這兩個字(“倔強”)怎么讀?“倔強”什么意思?題目的意思是——
2、從課文的題目可以看出這是篇寫人的課文,我們要怎樣學習?
(二)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對話”,體會思想
1、課文對小紅軍的描寫,哪方面給你的印象最深?是動作、語言、還是神態?
2、本課有個特點,就是在小紅軍與陳庚的對話中表現小紅軍的思想感情。課前已經要求大家畫出對話部分。請同學們再次認真默讀對話部分,想一想,課文寫了幾次對話?從每次對話中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畫出有關語句,在旁邊簡單寫出你的感受,再與同桌交流。
3、小紅軍和陳庚的三次對話,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比較具體指導理解第一次對話,第二、三次對話主要是自學)
聽到看到想到
第一次:體力強賽跑拒絕讓馬
第二次:等同伴堅決拒絕同行
第三次:糧食多拍拍拒絕讓糧
4、小紅軍為什么不騎陳庚的馬?為什么拒絕與他同行?為什么拒絕他讓出的青稞面?小紅軍到底想的是什么?請同學們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紅軍,當時是怎么想的,然后用上“(我)雖然……還是(不能)……因為……”的句式表達。
5、想象要有依據,小紅軍筋疲力盡,小紅軍餓得發昏,你是從課文找到依據的嗎?說說看。
6、已經累的走不動了,要是能騎會兒馬,那該有多好;已經好幾天是孤單一人了,要是有個伴那該有多好;已經餓了好幾天了,要是能吃上一口,那該有多好。可是,小紅軍在特別需要幫助的時候,卻拒絕了幫助,這又是為什么?他是個怎樣的人?
練習朗讀:
1、接下來我們分角色朗讀課文對話部分,請看要求:
先自己讀一讀,注意體會“用命令的口吻說”“倔強地說”“無可奈何”“輕輕地拍了拍”等詞語的意思,讀出相應得語氣,再由同桌分角色朗讀。
2、哪位同學來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
3、哪兩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要讀出相應的語氣。
(投影:
“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馬走吧。”
“你要同我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
“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討論:
1、陳庚回頭找到小紅軍,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想一想,用上“陳庚全明白了:小紅軍說自己……其實……,說自己……其實……,小紅軍這也拒絕,那也拒絕,是……”等提示語說一說。
2、陳賡到底“對得起”還是“對不起”小紅軍?
(四)小結。
了解外貌描寫對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
(五)作業
搜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讀一讀。
教學反思
《馬背上的小紅軍》這篇課文記敘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隊的小紅軍在極度饑餓、疲憊的情況下,巧妙地說服陳賡同志放棄對自己的幫助,最后犧牲在長征途中。如何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命運,使學生進入故事情景,體會人物的內心和品質呢?通過教學本文,我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課前準備:搜集長征故事,初步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特別是介紹紅軍過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紅軍長征時的艱險和革命英雄的頑強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學生學習課文的認知、情感的基礎。
二、初讀課文,學生質疑,抓住學習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后,可以就這些問題開展討論:
1、當時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是什么?
2、小紅軍的外貌是什么樣子?他為什么是這樣的?
3、同學們和他年齡差不多,同學們的外貌和小紅軍的外貌有沒有差別?想象一下當時的環境?你想對他說什么?
4、陳賡同志為什么要幫助他?
5、小紅軍為什么要騙陳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幫助?
6、陳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7、陳庚同志是怎樣明白的?
8、同學們明白了沒有?
針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實際就是積極地探究人物內心活動的萌芽,學生就會順藤摸瓜,主動地閱讀文本,尋求答案(同時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朗讀訓練,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會)。學生在質疑問難中已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情景,進入了積極思維的狀態。這時教師就應該因勢利導,帶領學生走進課文,走進那艱苦的歲月里。
三、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體會。
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教學中,我有意識的為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梁,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找出課文中描寫小紅軍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句有感情的讀一讀,思考你能從中感悟到什么。從而讓學生懂得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著、嘗試著。《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課文,特別是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使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
我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兄弟倆在盡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體會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導學生進行表演。“現在我想給大家創設一次當演員的機會,高興嗎?”同學們頓時雀躍起來。“首先應該明確,我們表演課本劇是不是為了痛快地玩一會兒?”同學們的頭搖得像撥浪鼓。“我們表演為的是走進文中,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情感。要想當好演員,首先要記住臺詞……”于是我就讓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反復感知,使其對整個故事情節達到能復述的`程度。然后讓學生討論兩個孩子的情感變化,讓學生認真地研讀“劇本”,探究“角色”,讓四個人小組合作,自主地選擇角色、進行排練,要求學生能投入劇本,進入角色,在表演的過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三年級的孩子還有些好動,很難在課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故意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玩的時機,給孩子一次玩的機會,也不失為一項好的舉措。當然,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分寸,要讓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價值。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原文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于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中國是筷箸的發源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的用箸習俗皆由中國傳入,我國乃世界用箸進餐國家和民族的母國,可是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筷不離手,習以為常,如今人們僅把它當成吃飯的工具,并未把這小小的筷子看作是我國四大發明之外的又一大發明。
事實上,筷子的發明使用,對中華民族智慧的開發是有一定聯系的。盡管是一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筷子,但它能同時具有夾、撥、挑、扒、撮、撕等多種功能;而與看上去"動刀動槍"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雙成對的筷子又多一份"和為貴"的意韻。在民間,筷子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在各民族的婚慶、喪葬等禮儀中。當我們仔細品味筷子的妙用時,更增添對祖先的崇拜之情。
教案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給生字確定部首,初步學會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會本課生字13個,區別“魚”與“漁”、“兩”與“倆”的用法;理解新詞19個。
2、會按“誰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句式寫句子;知道頓號在句子中的作用。
3、能正確朗讀課文,知道我們祖先發明筷子的時間,能復述關于筷子由來的傳說,了解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數及其生活的主要區域。
4、了解我國的悠久歷史。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人都喜歡用筷子吃飯,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漢字部首的確定;頓號的用法。培養民族自豪感。
2、教學難點:用自己的話說筷子的由來。
教學準備
筷子、磁帶、錄音機、字典、生字卡片
教學安排
2課時
板書設計
筷子的傳說
快子:樹枝
筷子:細竹
種類繁多:玉石筷
象牙筷
金筷
銀筷
教學后記
作為一種偉大的發明,作為祖國榮譽的介紹,4、5兩個在情感教育上有驚人的相似,但他們又是不同的',一個是史實,一個是傳說。因此在教學中,我就通過抓住對“傳說”一詞的理解,讓學生明白筷子發明的過程,并學會復述。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為指定的生字確定部首,初步學會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會本課生字,區分“魚”與“漁”,“兩”與“倆”的用法。
2、知道并能復述關于筷子由來的傳說。
教學過程
一、揭題,理解“傳說”,教學“筷”。
筷為什么是竹字頭?由此可見——
二、初讀課文
1、自讀,思考:傳說中第一雙筷子究竟是什么做的?是在什么時候發明的?
2、反饋
三、再讀課文,自學生字。
1、默讀,劃出新詞。
2、四人小組完成填空。
筷,()結構,查()部,部首在()。
燙,()結構,查()部,部首在()。
嫌,()結構,查()部,部首在()。
印,()結構,查()部,部首在()。
3、小結
上下結構的字,部首有時在上,有時在下;左右結構的字,部首有時在右,有時在左。
四、練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回顧部首查字法步驟。
2、在字典中查到“嫌”,看看這個字有幾種意思。
3、獨立查“印”,說說你是怎樣分步查到的。
4、比賽:課作1
五、鞏固部首查字法,區分形近字。
1、區分“魚”與“漁”
a、第一雙被稱為快子的筷子是誰發明的?
b、漁夫的漁是什么意思?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來。
c、以捕魚為生的人叫——。“魚”與“漁”意思不一樣。如果我們要查魚,該查什么部?
d、小結:大多數獨體字,本身就是部首,就查這個字,如“骨”“弓”等。
2、區分“兩”與“倆”的不同用法。
a、用部首查字法查“倆”,說說他的意思。
b、“兩”和“倆”誰的使用范圍大?為什么?
c、課文中“兩個漁夫”明明指人,為什么不用“倆”?
六、課堂作業
課作2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練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2、學習課文,了解筷子種類之多,使用之廣;學習頓號的用法。
3、復述關于筷子由來的傳說,達成情感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聽寫詞語
二、學習第1段
1、自讀,說說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
2、知道了筷子是中國人在三千年前就發明了,你有什么想法?
三、學習第2段
1、指名讀,說說筷子最初為什么叫“快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快子”的由來。
四、學習第3段,體會頓號的用法
1、幫助漁夫很快喝完稀飯的快子,后來怎么被叫做筷子了?
2、皇帝不用筷子,這說明什么?
3、課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見過嗎?除了課文中講到的筷子,你還知道有什么筷子?
4、讀最后一句,體會頓號的用法。
五、學習第4段
1、讀第一句,說說這一句寫什么?
2、讀第二句,進一步體會頓號的用法。
a、他們是誰?
b、這句話為什么要用上這么多頓號?
c、課作5
3、學習第三句。
a、為什么要特別點一點“西方人”?
b、這句話后面為什么要用感嘆號?
c、你知道使用筷子有什么好處嗎?
d、朗讀練習
六、課堂練習
1、朗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每段的意思。
2、填空:課作3、5
3、用“誰生活在什么地方”造句,完成課作4
4、理解句子意思
a、皇帝也學著用筷子吃飯。
皇帝很謙虛。
這句話說明筷子是老百姓先會使用。
皇帝很愚蠢。
b、全世界有14億人使用筷子。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不多。
這句話說明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占大多數。
筷子的流傳很廣。
作業設計
一、比一比,再組詞。
快()倆()印()洲()魚()導()周()稀()
筷()兩()映()州()漁()異()綢()希()
二、造句
1、自豪——
2、了不起——
教學反思
《筷子的傳說》這篇課文是個民間傳說。課文介紹了傳說中中國人發明筷子的由來以及它的發展,還介紹了使用筷子的人數和區域。
一、導入
筷子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須品,我先由謎語引入:兄弟一樣長,出入都成雙,酸甜苦辣咸,他倆總先嘗。然后讓小朋友說說自己家用的是什么筷子,接著問他們想不想知道筷子是怎么來的,很自然的引入課題。課題中的“傳”是個多音字,與剛學過的《唐老鴨新傳》中的“傳”不同,對“傳說”一詞的理解,通過兩句句子進行比較:傳說三千年前,中國人發明了筷子。三千年前,中國人發明了筷子。讓學生說說這兩句句子的不同,學生能作淺層的理解,能講到“不一定是真實的”的意思。
二、識字
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識記生字,要求學生邊讀課文邊認讀生字,做到讀準字音。然后用好辦法記住生字,再從文中找到生字的好朋友(詞語),讀一讀。然后進行交流、分析,特別難的則描一描、認一認。“倆”這個生字,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用學過的生字(倆——兩)幫助學生進行生字的記憶。(查字典理解倆是兩個人的意思,后面不再跟數量詞,而兩是數詞,后面要跟量詞。
生字“漁”,則通過與一條魚的“魚”進行比較,通過填空來加以區分識記:()夫劃著()船,打回來滿滿一船()。將課文生字組織在新的語段中,讓學生朗讀:傳說在三千年前,中國人發明了“筷子”。沒想到吧,這一偉大的發明卻和兩個漁夫有關。一天,他倆比賽吃飯,但是飯很燙,一個漁夫順手從河岸上折了兩根樹枝在碗里撥動,就這樣“筷子”發明了。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生的閱讀,還在新的語境中使生字得到再次的強化。
三、閱讀
本課的2、3小節是課文的重點,介紹了筷子的發明這一傳說,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說一說筷子是怎樣發明的,“快子”又是怎樣變成“筷子”的,“筷子”有哪些品種,然后交流,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在學習最后一節課文時,我問我們班美國籍的孩子任磊,美國人吃飯一般用什么?你們現在在家吃飯用什么?通過他的回答,孩子們知道了外國人(西方人吃飯習慣于刀叉并用,現在許多外國人都學著用筷子吃飯呢!用筷子吃飯不僅衛生、雅觀、安全,而且有益健康,使手指更靈活,促進大腦發展。
四、說話練習
課文課后練習上有三幅插圖,你認為傘是怎樣發明的?我讓學生選一二幅圖,編個小故事,用人們發現(什么)可以(怎樣)。于是發明了。說說你認為傘是怎樣發明的?只要說得合理,就可以了。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學著看懂圖片的意思,訓練了規范說話,發展了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五、作業
鼓勵學生回家找找有關發明的小故事,找到后先自己讀一讀,再推薦給同學們。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長知識,養成愛看書、愛學習的好習慣。
這篇課文的多媒體配套光盤中有動畫,演示了兩個漁夫很偶然的發現,多媒體動畫的運用,給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故事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3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05-26
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反思04-01
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2-09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小學語文《窮人》教學反思02-23
小學語文《翠鳥》教學反思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