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
本學期我任教四年級,教學第十九課《生命生命》后,自己感覺在課堂中有失有得,現在與各位老師分享一下,懇請指正。
這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生命的好文章。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二是繼續學習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三個事例中蘊含的道理。
在閱讀教學中,我本著落實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則,在品析課文時,既有朗讀的指導,又有寫作方法的指導,還注重了教學方法的多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我力爭成為學生閱讀的引領者,合作者,在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和感悟時,通過啟發、暗示、點評讓學生進入到語言中,與作者、與文本對話。在找出使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以后,我引導學生品析語言,體會用詞,在讀、思、想、議中體會表達效果,增強語言積累。例如,從“躍動”感受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從“竟然”體會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導讀句時,我圍繞“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讓學生聯系課文談出自己的理解,解決心中的.疑問。這樣,在文本中自由地進出,在閱讀的基礎上深入地思考,培養了語感,訓練了思維。
雖然我做了許多努力,但感覺部分學生情感并沒有得到激發,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貴,不能理解“珍惜生命,不讓它白白流失”的意義。也許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關。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優越,家中孩子不多,深受父母的寵愛,可以說快樂無憂。但這種環境也使他們耽于安逸,不懂得風險和感恩,要讓他們認同“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是多么困難。所以我們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還任重而道遠。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2
摘要: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得最大效益的教學活動,主要研究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及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和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學效率,最終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作者結合教學經驗,闡述對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探究
一、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意義
學好語文,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小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階段,對教師而言,教好小學語文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及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格外重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二、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
1。以學定教,讓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切實有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安排的無用環節過多,如一篇課文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已經讀了幾遍,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按照整體教學步驟,安排學生再一次地讀課文,導致讀過課文的學生產生厭煩感。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講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效果將大同小異,導致課堂時間白白浪費。又如不顧實際需要與否而進行的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課堂表演等。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及其學習興趣,制定切實有效的教學環節,避免開展對課堂教學毫無作用的教學環節。
2。課前準備,讓每一個教學問題都發揮作用。越是簡潔的教學語言,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在實際教學中,不免有些教師在講解課文時過多重復語言,提出的問題過于瑣碎,這種教學風格不僅浪費課堂時間,而且助長學生的淡漠與消極情緒。由此可見,教師如若不注意語言表達的設計,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難以提高,因而教師要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為每一個課堂提問做好準備。同一個問題,如果提問方法不恰當,不僅會影響學生的答題質量,還會影響學生的答題速度,以致整堂課的有效教學時間都會受到影響。我在教授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臥薪嘗膽》一課時,從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著手教學,在學生熟讀故事之后提出“讀了本文你們明白了什么呢”的問題,由于這個問題學生可以回答的范圍較廣,他們紛紛給出許多不一樣的答案。在公開教學時,我改變了問題的問法,直接問學生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許多學生都能夠馬上在課本中找到這一答案,為課堂教學節省了許多時間。由此可見,課前對教學問題的精心設計,可以使課堂教學達到更高的效果。
3。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極力要求自己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并享受其中的樂趣,從而提高語文素養。例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做一片美的葉子》這一課文,我在課前精心地收集許多不同種類的樹葉,課堂講解時先采用故事導入法,并告訴學生我為他們準備了許多美麗的.樹葉,然后給學生展示我所收集的所有樹葉,并把它們貼在教室的墻壁上。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這一情境中,在此基礎上,我抓住時機為學生揭示課文的主體進行講解。這樣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快速地進入教學情境,對課文學習產生強烈的欲望,相比較單一的課文講述,有趣的教學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知識。
4。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加以指導和點撥,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獲取知識。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只有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才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和動腦,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和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比如在講授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群鳥學藝》一課時,我在揭示課文主題后,鼓勵學生圍繞課文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后讓他們帶著問題自學課文,并把自己找到的相關答案標記出來,遇到疑難點用紅筆打上問號。在自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動口閱讀課文的同時,動手并開動腦筋思考,這樣能夠有效地促使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動手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自學技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才能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語文知識學習中,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由此可見,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精練自己的教學語言,給予學生有效的教學指導,創設恰到好處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通過調動其身體感官,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謝慧。構建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高效課堂的思考與實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xx。
[2]周香。新課程背景下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xx。
[3]金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xx。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前準備,布置學生當當小記者:采訪長輩過去的生活(回家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你們從小到老、從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樣的?寫寫自己現在的吃、穿、住、行情況。對比后寫上自己的些許感受。)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了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全新的結構與內容,也應當具備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學期其中的一個訓練知識點,學生都必須具備搜集并收藏資料的能力。)本學期另一個語文學習知識點就是把網絡搬到語文教學上。在講授本課時,我兩度要求學生運用網絡教學。一是在學生自學時,把收集到的好詞發到教師博客上,然后學習齊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講授課完,根據學生的對20世紀的科學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傳到博客上。 合理地選材是一堂課是否精彩的前提和關鍵,有內容有內涵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促使積極思維的動力。作為第一課時,我重點學習三、四兩個重點段,給課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內涵。當講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時,讓學生再舉出一些例子。學生一下子就打開了思維的閘門, “磁懸浮列車、X射線、納米技術、載人飛船、數字電視……”學生一口氣說出了很多很多。學生活躍的思維、熱烈的發言帶動了課堂的氣氛。當理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詩時,學生激情的朗讀把一篇枯燥的說明文融入了濃濃的詩情畫意,也強烈地感受到了20世紀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強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我和孩子們還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帶來的精彩中。這樣的成功都源于豐富的課堂內容。
我覺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親和力和激勵性還不夠,這往往會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感悟到只有通過自己極具親和力和激勵性的語言,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嘗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一點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學中學習。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4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課文的內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對于正常人,對于缺少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梁,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采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在一些情感表達特別突出的句段處還進行示范讀,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后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在小組交流時,引導學生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并反復讀課文。當同學們每一次給英子熱烈的掌聲時,我都會適時引導同學們與英子對話:“英子……”(孩子們分別這樣說:“英子,別怕,加油!”“英子,好樣的,大膽地上臺來吧!”“英子,自信些,你能行!”)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郁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
通過這節課,我看到了同學們的潛力,誰說低年級孩子情感體驗不深呢?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內心的獨白和感受,只要老師能激發起她們表達的欲望,她們就會給你一份滿意的答案。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5
根據 二年級的孩子的學習興趣,他們的表現欲強,一開課,我就設疑讓他們幫老師想辦法,學生在回答時得到老師的肯定,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學習勁頭自然足。
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后,我又滿足他們愛問的欲望,讓學生質疑。在理解課文時,又滿足他們愛說的`欲望,讓學生以四人為一組,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此時學生暢所欲言,甚至爭得面紅耳赤,竭力在伙伴面前表現自己。小組內交流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愛動手是孩子的另一天性,為了讓學生深切體會郵票有齒與無齒在撕開時的區別,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做小實驗,再談感受,學生做得認真,談得深入,為后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礎。講完課文最后一段后,我對課文進行四方面的拓展:設計“你知道我國第一枚郵票是什么時候發行的,票面圖案是什么,有沒有齒孔嗎?”這個問題主要是教育學生要學會學習,會靈活運用學習資料;設計 “世界上第一枚有齒孔的郵票是什么時候發行的?”
這個問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聯系課文發揮合理想象,學生回答1848年或是1849年都合乎情理,在學生盡力思考仍沒有回答出正確答案時,我給出正確答案,使學生有恍然大悟之感。二個拓展的問題是環環緊扣,學生由郵票聯想到其它物品,體會到了打孔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對阿切爾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人物品質的探究不攻自破,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目標自動實現。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6
《假如》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兒童西西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愛心。
在課堂上,我先采取齊讀、指名讀等形式反復帶孩子誦讀課文。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讀起來瑯瑯上口。
在熟讀的基礎上,孩子們更容易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各種愛心。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敘述了“給小樹溫暖”,“給小鳥食物”,“給西西健康的身體”這些文中提到的愛的行為。借助最后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來進行拓展說話訓練,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我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學生發言相當積極。
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有許多生動的句子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每個中國人畫些武器,把侵略我們的敵人都打敗,保護;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病床上的張新宇同學畫一個好醫生,醫治好他的病;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畫一個沒有污染的世界,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地球畫上更多的森林,讓空氣更加清新……孩子們天真的話語里也蘊含著深深的教育意義,我看到了他們心靈里美好的愿望和對周圍事物甚至是政治問題的關心,這一切都是難能可貴的。
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也見證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在課后布置了一項仿寫詩句的作業,讓他們也當小詩人,仿寫文章,積極的寫作,使他們的思考形成文字,語文內涵更深。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7
《雷雨》主要描述的是雷雨前、中、后三個過程的自然景象。旨在讓孩子們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由于這是我第二次上講臺,感覺比第一次有進步,能完整流暢的完成課堂教學,課堂中各個環節能基本達到教學效果。課堂中一些小插曲也能及時解決,這是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由于這周情況特殊,老師外出學習,缺乏對學生管理的經驗技術,導致課堂秩序有些渙散,教學效果打了折扣。第二、有些細節還是沒有把握好,沒有落實到位,以后要注意備課工作要更認真、細致、充分一些。第三、課堂氛圍調動得不是很好,要學會用一些啟發性的.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增強課堂的感染力。第四、親和力不夠,不能及時給予學生鼓勵表揚的反饋,要注意多夸夸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第五、時間安排不合理,有些環節占用太多時間,以致別的環節的教學效果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占用下節課的時間來強調補充。第六、有個別生字盡管叫學生起來強調了,但可能有些同學沒注意聽,所以有很多同學出錯,盡管后來我在全班再次強調了都改正了,但我應該在第一次時就應在全班再強調一遍。這些都是我需要不斷提高改正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多注意這些問題,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學大綱的要求,采取正確合適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更好的教學。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8
《變色龍》是一篇以趣味性故事來展開,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特點和捕食、變色等生活習性的課文。借一次摘四季豆時的所見、所聞,引領我們走進變色龍的世界,認識變色龍,了解變色龍。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抓住“變色龍的特點”這一主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本篇的語言特色。
首先讓學生解決提出的問題:“我們發現變色龍、我們放回變色龍、我們端詳變色龍”,請你按照課文的順序,為它們排一排隊。
理由是什么?點出說一件事、寫一段話,就應該像這樣脈絡清晰,井井有條。
然后拋出問題:剛開始發現這個小東西的時候,大家都不認識它,稱它是什么?(怪物、怪蛇)它真的怪嗎?怪在哪里? 請自由讀讀全文,找一找它的“怪”。提醒學生: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建議你手中夾著筆,雙手捧著書,讀讀想想、圈圈劃劃。
“變色龍怪在哪兒呢?”學生很快找出來是三個方面:外形怪、捕食怪、顏色怪。之所以抓住這個問題,而沒有抓住文章的寫作順序,是因為變色龍的特點是全文的靈魂,抓住主線來學習,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緊接著讓學生圍繞著第二個問題自己進行學習:作者是怎樣描寫變色龍的這些特點的,結合變色龍的圖片、視頻感受體會。在引導時,針對變色龍外形獨特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看圖找外形特點,當發現學生說得雜亂無序時,適時地出示預習表格,引導學生抓住一定的順序來觀察和描寫動物的外形。 當學習變色龍捕食神速時,首先觀看了一段視頻,再讓學生自讀文中的有關段落,再找找哪些詞句寫得特別有水平。“迅雷不及掩耳”“剎那間”等詞語生動再現了捕食的場景。但這一段視頻時間太長了,應該更簡短些。
在介紹變色龍眼睛的特點時,課文用“繪聲繪色”一詞來形容朋加沙的介紹,而這段文字并不是太好讀。因此,結合第一課學習的“娓娓動聽”一詞理解“繪聲繪色”,在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練習朗讀,借此理解“繪聲繪色”。敘述變色龍變色的經過時,學生通過讀就可以理解“名副其實”整個詞的意思,但是落實到具體字上,就有難度。這個詞語中,“副”的意思是最難懂的,通過查字典可以知道是“符合”的意思。知道這個關鍵字的`意思,再去結合課文朗讀,學生很快會明白“名”指的是“變色龍”的名字,“實”是指課文中敘述的變色的過程。然后變色龍一系列的變色圖片和視頻展示出來后,學生就對“名副其實”真正理解了。
一堂課結束了,老師們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和建議,我都虛心接受,自己在教學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在小組合作上,在課堂檢測上,朗讀指導上,都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鉆研課標、精心設計課堂、夯實基礎、扎實閱讀和寫作,都需要一步步完善,一步步精進。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9
《神奇的葉子》這一課的活動,我設計了三個版塊。第一版塊是了解、介紹葉子。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有關葉子的知識,養成收集、整理資料的學習習慣,并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第二版塊制作葉畫。目的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第三版塊是編故事。目的是鼓勵學生勇于展示自我,發揮潛能。
三個版塊的設計,我注意做到: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和體驗,讓課堂貼近生活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課程理念決定生活化是小學思品課程的首要特征。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從學生生活實際“找身邊的變化”入手,尋找教育教學的最合適的切口和教育點,讓學生產生親切感,使課堂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參與和實踐
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從準備到展示到交流,給學生以充分的活動空間,給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間和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課堂上活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小組交流比指名讓學生發言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改變學習方式,在制作葉畫這一環節允許學生自主選擇獨立完成還是與人合作,尊重學生的選擇。欣賞學生的創作與表現,讓學生體會創造的樂趣、成功的喜悅。真沒想到,他們能做得這么好!下課后我感觸頗深,我們真的不能小看二年級的學生,只要我們適當加以引導,比如在做之前先請他們說說葉畫的做法,注意些什么,然后大膽放手讓他們去實踐,我們的學生就一定能帶給我們驚喜!
三、關注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開放性和課堂活動方式的實效性
課程內容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課堂。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處理教材,在這一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這節課我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條件,以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體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活動中盡情地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悅,體驗學習的樂趣。
本課也感到有些不足之處:
1、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對學生要求提的不夠明確。個別學生收集的葉子顏色、形狀、品種較單一。有關資料查找不全面。
2、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了解不夠,給編故事留的準備時間太短,影響了故事的質量。
3、評價語言不夠豐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注意努力學習,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提高。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0
《沒有快樂的波斯貓》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波斯貓不知道快樂是什么,因而去找燕子、蜜蜂、青蛙詢問,最后還是不明自快樂是什么。而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從燕子、蜜蜂、青蛙的話去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教學了這篇課文,我覺得以下的幾點是我在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
1.以讀為主,以學生為本。《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我就讓學生通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快樂,明白波斯貓為何不快樂及值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并且我在教學中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說自己對“燕子、蜜蜂、青蛙為什么覺得快樂。而波斯貓卻不覺得快樂”的理解。學生因為對課文熟悉了,有的學生就說:“燕子一口一口地銜泥來造窩,創造窩的過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樂。有有的學生就說一“燕子的窩是自己造的,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才得到的,所以它很快樂。”有的學生說:“蜜蜂通過千千萬萬朵花中才來花粉,才可以釀成蜂蜜,他勞動得很辛苦,并且它的勞動創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別快樂。“有的學生就說:“青蛙一天到晚蹦來蹦去捉害蟲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幫助人們保衛莊稼,知道勞動有了回報,就覺得是它最大的快樂。”有的說:“波斯貓不勞動,總依賴主人給它東西吃,所以它不會覺得快樂的。”……這樣,通過讀、說,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2.讓學生精讀課文有關段落,學會品詞品句,讀有所悟。“抓住關鍵詞語讀好句子”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老師先出示句子問學生:句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機械性的教學令學生索然無昧。所以我教學《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時,我就讓學生按要求找到句子并劃出,然后讓學生讀通句子,讀好句子,在讀句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學生讀得好,說得更好,一位女生說,她從“一口一口”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另一男生從“千千萬萬”感悟到蜜蜂采蜜釀蜜的辛勞,讀時聲情并茂。老師再用資料補充:一只蜜蜂往返飛行10次,采集1500多朵花才釀成一滴蜂蜜。此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飽含激情的朗讀至今另我難忘。有了以上兩句句子教學基礎,學生自然而然讀出青蛙整天蹦來蹦去捉害蟲的'快樂情感,學生讀好了句子,也懂得“付出勞動獲得成果”的道理。
3.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情感,受到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深入鉆研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徜徉其中,放飛心靈與文本對話,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就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從文字上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基礎上唱《勞動最光榮》,讓他們在從文字中感悟升華到在情景中感悟“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在他們意味未盡的時刻,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勞動是什么,打算怎樣去創造快樂。讓他們在說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的教育。
4.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我們的教學離不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起源于口頭表達能力,因此我除了通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中去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外,還在上第二課時時讓學生編故事。說說找到快樂的波斯貓是怎樣的。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想象奇特,豐富多彩。有的說波斯帽貓后來認真思考了燕子、蜜蜂、青蛙的話,知道了自己不勞動是找不到快樂的,所以它開始去捉老鼠了。每捉到一只老鼠,它的心情就特別高興,還感覺到了主人給他的蜂蜜特甜、炸魚特香。有的說波斯貓知道了勞動能創造快樂,所以他天天去捉老鼠,幫助主人把家里的老鼠都捉完了,他還去鄰居家捉,他從此就過上了快樂的日子,知道了快樂是什么之味了……這樣,學生就把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起來,對文本有了一個更深的感悟:勞動能創造快樂。
5.學以致用。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識記生字的基礎上,運用生字來組詞,并用所組的詞說一句話。學生就來勁了,有的說:“決(決定)我決定認真把我的字寫好。”有的說:“決(決心)我想把知識學好的決心已定,誰也不能改變。”有的說:“波(波紋)我往潮水里扔石子,水面上就出現了波紋。”……雖然這些句子還很簡單,但他們會用這些字來組詞,造句,說明他們對這些字的字義已經掌握了,在有限的時間里運用,這就足夠了,把句子說具體,我們可以慢慢再引導。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1
我在設計《陽光》一課時,遵循新課程理念,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的積極性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我用謎語導入“一個球, 熱烘烘, 落在西, 出在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寓教娛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帶動作、帶表情去讀,以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二、感受美
《陽光》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怎樣讓學生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呢?我設計的是在識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想象、比較、作做動作等方式,去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理解,體會陽光的真正美好與寶貴。文中的句子:“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 理解這句話,首先理解:金子是怎樣的?為什么說陽光像金子?假如沒有陽光,世界會怎么樣的?順勢利導學生明白了“因為陽光很重要,而且用再多的錢也買不到陽光。”
三、模仿說說美
文中的句子很美:有了陽光,禾苗更綠了;有了陽光,小樹更高了;有了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變得更美了。我讓孩子們聯系所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來說一說陽光的寶貴,模仿例子練習說話,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森林的樹木。因為有了陽光,長得更茂盛了。”“小河里的魚兒,因為有了陽光,游得更開心了。”“花壇里的花兒,因為有了陽光,開得更鮮艷了。”“操場上的的小朋友,因為有了陽光,生活得更快樂了。”學生們的說話訓練得到了提高。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很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2
《金蟬脫殼》一文,緊緊扣住一個“脫”字,按照“脫殼前”——“脫殼中”——“脫殼后”的順序,運用細致生動的語言描摹了金蟬脫殼這一神奇有趣、奇特動人的景象。讀文本知過程,課堂教學的重點不是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通過抓住具體的描寫,品味生動的語言,感受蟬脫殼過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在導學過程中引導的.比較詳細。同時由于“脫殼中”這部分,觀察和表達順序非常好,所以抓住這個契機,我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小結文章這部分的寫作特點,并出示一個習作,引導學生運用本部分所領悟出的寫作特點進行評價,分析優劣以及改進辦法,較好地完成了讀寫結合的導學設計。
如果說對第四小節的學習是扶的話,第5小節的學習,主要是在第4小節指導學習的基礎上的放。在這部分的導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表格,通過學生自學完成表格,引導學生了解第5小節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多次朗讀來體會變化的神奇。
最后,引申義的導出是通過小圖和大圖的變化來實現的。通過對小圖大圖的觀察結果的比較,自然引出引申義。
然而,在教學過后,才發現,本節課的設計還有許多的不足:
1、課堂容量較大,原本較多考慮的學生活動,由此而被壓縮的太少,學生的課堂自動明顯不足,尤其是課堂上的悟讀部分太少,未能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以致于教師的主體過分突出,喧賓奪主。
2、學生走進文本,主動揣摩,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夠明顯,教學的生成落實不夠。
3、評價的主體比較單一,內容比較簡單,標準也缺少維度。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難以調動。
4、與《導學案》的切合度也不夠,對課堂的學習內容,應當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多層次的當堂檢測,以了解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深度。
不足很多,從不足中使我認識到,課堂教學最關鍵的是學生參與了多少,生成了多少。如果導學設計,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能以學生為主體,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活潑主動地發展生成,即使流程再工整,課件再漂亮,導語再詩化,也算不得是一節好課。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3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引導學生研究和掌握科學創新的規律和科學創新的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創新學習就是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過程,也就是開發學生多方面潛能的過程。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呢?下面就《新型玻璃》的教學談一點看法。
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問大家:“你們在電視中看到過廣告嗎?”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回答:“看過。”我接著問:“你最喜歡的廣告是什么呢?”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然后我又問:“你們想不想也當一回廣告人呢?”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最后,我把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就是一個“廣告公司”,由組長擔任“廣告公司”的“老板”,同時提出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遇到疑難,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了解每一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然后討論寫廣告語。
3、廣告語要寫得簡潔、明白。
同學們在“老板”的帶領下,開始認真學習、討論、擬寫廣告詞。
舉行“廣告發布會”。在小組學習討論的基礎上,要求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學生作為代表進行交流,評選最佳廣告語。同時,提出評論的標準:說清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代表們紛紛上臺亮出他們小組的廣告語。以下略舉幾則廣告語:“有了夾絲網防盜玻璃,請把心放回原處。”“夾絲玻璃,安全可靠。”“想擁有自動窗簾嗎?請用變色玻璃。”“冬暖夏涼,吸熱玻璃。”“隔音玻璃,給你帶來寧靜的世界。”……
創辦“加工設計公司”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又推出了富有挑戰性的訓練內容,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對知識進行有機的整合,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剛才,我們通過學習討論,大家已對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你覺得這些玻璃有沒有什么不足呢?能否把這些玻璃再加工一下,融入各自的優點,加工成另一種更實用、更受人們歡迎的玻璃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又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吸熱玻璃能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噪音,應該再重新設計,把吃音玻璃的作用也設計進去,做到既能調節室內溫度,又能消除噪音。”有的說:“夾絲網防盜玻璃雖然可以防盜,但如果又能有變色玻璃的功能,自動調節陽光的強弱,改變顏色的深淺,那么,它一定更會受銀行老板、珠寶商的喜愛。因為,銀行里的工作人員會感到舒服,同時,一些珠寶的色彩一定會更迷人。”第二個環節:由最后一段“在現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著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們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讓學生在現實生活和未來的世界中放飛自己的想像,發揮創新的潛能。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們能否設計出一種更新的玻璃,創造出一個奇跡來填補玻璃發展史上的空白?”這時,學生的創造欲望又被激發出來了,通過相互討論,又設計出了許多種新型玻璃,有音樂玻璃、防火玻璃、談心玻璃、凈化空氣玻璃、香味玻璃……
以上這些活動環節的設計注重了兩個過程,即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應用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中的創新能力就是在這兩個過程中實現的。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交流,他們沒有感覺任務威脅,卻時時迎接挑戰。這樣的學習是富有創造性的學習。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4
《精彩的馬戲》是一篇選學課文,講的是一場精彩的馬戲,有六個節目。其中,重點寫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鋼絲”的精彩表演。全文圍繞“精彩”從兩方面進行了描寫:一方面是動物表演時的神態、動作,另一方面是觀眾觀看表演時的反映。
在進行教學時,我就抓住“精彩”一詞,和學生一起重點學習了“猴子爬竿”讓學生通過找句子、圈動詞、讀句子體會小猴的表演節目很精彩,然后教學生通過觀眾們的反應來體會節目之精彩。在重點學完這個節目后,我進行了簡單的小結,告訴學生作者是抓住動物的動作和表情以及觀眾的反應來寫“猴子爬竿”這個精彩的節目的。這樣一來,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接下來的同桌合作學習就輕松多了,同時達到選學課文的學習目標。
在學完三個節目后,我讓學生再來看三個節目,發現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先概括寫它們表演什么;再抓住動物的動作和表情寫它們是怎么樣表演的;最后寫觀眾們看完節目后的反應。這樣一總結,再加上我給學生看了一段表演視頻,下面的小練筆環節就能基本順利地進行了。
本課教學的主導思路是:先導,再扶,后放,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適應并掌握學習方法,從而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但感覺在學法的指導上還是不夠細致,讀得還不夠到位,引導語還不夠精煉,期待下一次的進步。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5
在轟轟烈烈地新課程實施中,小學語文的改革呈現出勃勃生機,異彩紛呈。多年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忽左忽右的問題得到了較為科學的均衡。但是,就一線教師的實踐來說,課程改革生成并存在了一些新的不和諧。
一、“研究性學習”的“浮夸”
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無疑是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能力是有幫助的,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在很多學校,我們所常見到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往往是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成果展示。展示讓人感覺不真實,其研究的廣度、深度一看就是脫離學生年齡和生活實際。
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對教學內容的適度延伸、拓展和輻射,不可以視為大學生的高深專題研究。目前一些學校不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一味的想出成果,采取調動家長、教師協助方式,讓學生搞“課題研究”大運作。我不是反對搞“大課題”研究性學習活動,大家知道研究性學習的適宜土壤是校內外空間、課內外結合。而事實,近年來在“安全第一”、“封閉式管理”的影響下,有哪些學校真正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所謂的“成果”究竟有多大的真實成分?
二、“自主學習”的“歪曲”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有積極的意義。現實的課堂上,特別是各級示范課,特別注意體現這一理念,教師盡量不使用“暗線”來操作,注重尋找“課堂生成”火花來點燃學習熱情。
然而,有一種傾向就是把“自主學習”理解成“自學”。學生朗讀第一段,找問題,教師領著學習了一段,總結方法,然后就學生照此方法自學下邊的。教師也不點撥、指導,好像教師指導多了就違背的課程改革的理念。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學,它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與被動學習、機械學習等相對而言的。它應該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學生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三、“創新思維”的“盲目”
社會發展要求公民要具備創新精神,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激發想象力或創造潛力。”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成功經驗。但是,在創新思維的培養中,存在一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現象。
在課堂上,教師發揚民主,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的教風是課程改革的成就之一。但是,遇到思維性的問題就全盤鼓勵的現象普遍存在,只要學生回答了問題,無論話語有破綻、有問題,還是不合邏輯、有悖情理的“瞎編”,教師的.評價都是“很好!”“你真聰明!”。這種激勵,不僅是歪曲了文本的知識的內涵,而且誤導了“人文性”的發展方向。創新思維培養并不是過分的放開,而是要引道學生尊重客觀,尊重科學,有根據地、合理地進行創新想象。
四、“知識建構”的“左傾”
傳統的教學重視知識本位,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學生沒有多少自主性的發揮,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自主的學習者,使他們不斷更新和超越自我,成為知識的建構者。讓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建構,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使自身的創造力、潛能和特長等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與發展。
在這場以發展創造力為主攻方向的教學改革中,知識本位教學觀得到批判,但是矯枉過正的現象不容忽視。“在自我發展中建構知識”是正確的發展方向,但是不一定一切都要“摸著石頭過河”,前人修好的橋就在眼前,為什么不直接過去?目前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閉眼睛作秀,約定成俗的概念也要在過程中故意讓學生來“建構創造”。仿佛,我們面對的不是小學生而是科學家,該講得不敢講,怕被說成是剝奪了學生的知識建構權力。于是,在公開課的準備上,教師是挖空心思地布陣,千方百計地轉彎設計學生自己就可以找到方法答案的線路。特別是一些經典美文也不敢精讀精講,怕違反了“有多少個讀者就有多少個哈姆雷特”原則。
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就忽視了人文性,把語文課上成肢解文本的語言文字訓練課;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這曾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弊端,但課程改革是揚棄與發展,不是全盤否定。離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刻意地追求研究性、創造性是對課程改革中新概念的理解偏誤。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8-28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5-16
小學語文課《掌聲》教學反思04-09
(優選)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5-16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實用)05-16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優)05-16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5篇02-14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5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7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