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大全[14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我并沒有直接按課文中的程序來上。我先設計一系列的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于平時我們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這大概是什么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的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詩〉,讓同學們在了解李白在做這首詩時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于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時的`意境,再現詩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2
該組教材是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的。三首詩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依托動詞,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詩運用動詞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把詩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詩中孩子的動作“脫、穿、敲”,然后讓學生模仿詩中的孩子進行表演,也來做一回無憂無慮的“稚子”,大家紛紛行動起來。表演后,我讓學生進行自我和他人評價,通過評價,學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塊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銀鉦”,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剛才同學們的表演沒有把孩子的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來,甚至還有的學生趁機鬧騰,經過這樣的“抓動詞――表演――評價”,學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愛。
2.教學收獲(思得)
(1)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但同時也是古詩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由畫入境,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如詩的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我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干些什么活,學生會說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積肥等,想象詩人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練習,互相表演,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艱辛,達到較好的效果。
(2)古詩所描寫的什么季節,是我們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一個知識點。在教學《村晚》時,我并沒有按照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詩句、詩意中進行推理。學生從“山銜落日”判斷出是傍晚,從“草滿池塘”可以推斷出是夏天,再從“寒漪”推斷出是秋天,最后綜合起來,正是“夏末秋初”,這樣讓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處(思失)
教學《四時田園雜興》中,我引導學生借注釋,明詩意,悟詩境時,教學策略過于簡單。學生們對詩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陰學種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勞,但對詩中體現的孩子的天真可愛,學生不容易感受。教學時,我以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愛,應該下功夫琢磨。教學策略的單一,導致這一教學環節沒有引領學生扎扎實實地進入詩歌的意境。
4.改進措施(思改)
小學生閱讀能力尚在形成階段,要不斷地讓學生總結課堂上所學到的閱讀方法,并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以一篇帶多篇”閱讀,使之形成能力。古詩中像這樣描寫兒童活潑可愛的詩篇還有很多,應該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積累,并開展“賽詩”會。這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積累這方面知識。
《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稚子弄冰》的詩句稍難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根據注解,讓學生討論、想象,也不難理解其意,同時也感受到了古詩的優美,達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鑒賞的目的。
《四時田園雜興》是這一單元的詩歌,詩的內容比較淺顯,但是,問題的是字音,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系詩的意思確定字音,學習時反復強調。要想很好地體會詩中所要表現的樂趣,就要抓住后兩行體會: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了落實課標中: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體了解詩意后,我引導孩子想象:小孩子看著大人勞作,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在桑陰下種瓜,他們把種瓜當作一種游戲,在游戲中感受樂趣。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們學種瓜時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這項內容安排成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想象詩中后兩句描述的畫面,用一段文字表達出來,在交流時,有很多同學寫得很精彩,有兒童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還有些寫了背景。效果不錯。看來以后這種方法可以經常用,既進行了小練筆,有訓練了想象能力,同時也體會了詩人的情感。可謂“一舉三得”。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村晚》時,在實踐環節我采用“畫中延伸,體驗成功”這一方法。我讓學生動手添畫,使畫面更加完整。這不僅是給學生起個示范作用,而且讓他們覺得老師和他們是一起學習的伙伴,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們個個都畫得非常認真,非常用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古詩內容,又讓學生在敘述中鍛煉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言。
在《村晚》這首詩的教學中,改變了古詩教學一味講解、生硬體會詩意的傳統教法,從插圖激趣、讀中自悟、延伸閱讀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從畫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個性化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而且學得快樂,體現了讓學生“樂學”的教學新理念。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3
本課是兩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人以探出墻外的紅杏來渲染滿園的春色,構思巧妙,耐人尋味。教學前,我仔細閱讀了教參和備課手冊,也研讀了這首詩。發現詩中“應憐屐齒印蒼苔”中的“應”有著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大概”,另一說法是“應該”。那么聯系全詩,選擇哪種比較貼切呢,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們就展開了討論,大家認為“大概”比較合理,這樣解釋整首詩也順暢,教學中,學生雖然也都把“應”解釋為“大概”。
但我想,我們課前的討論也是十分有意義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讓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學準備,不至于發生后才來想這個問題。另一首詩《絕句》中,同樣也有一處不明之處,就是關于“杏花雨“,備課手冊上也有兩種解釋,一為杏花開時下的雨,一為杏花的花瓣飄落下來,似雨點。我認真看了書本,發現書上的插圖中是這么一副場景:此時正下著毛毛細雨,一個和尚正在過橋,橋東是一片杏花林。
根據圖意,到底是哪種確切呢?我引導學生們也展開了討論,因為課上就出現了兩種情況,最后,大家發現,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定格詩人過橋的這么一個場景,如果詩人走進杏花林,那透過楊柳吹來的風就吹到詩人的背后了,而不是吹到臉上的。所以,還是把”杏花雨”解釋為杏花開時下的細雨比較合適。在教學或學習中,我們發現了問題,于是我們把問題拿出來,大家一同討論,不管是教師與教師的討論還是教師與學生的討論,還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在討論中大家都學會了細致觀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研究課本。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4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1、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預設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背 給
大家聽。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里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七、課后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5
1、年級教研達成的共識:高段大容量的課堂課堂效果好,學生喜歡。
2、學生收集資料提煉信息是課堂效果好的一個前提保證,師生才有廣闊的對話空間,應經常訓練,并多采用這個方法。
3、一個精巧的教學設計課輕松突破課堂的教學重難點。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古詩的朗讀指導顯得薄弱。
因為課堂容量大,教學環節緊湊,留給孩子思考、自由言論的時間稍顯倉促,對問題的思考老師引導得稍顯多了一點,教師還要放手,給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的.空間多一點。
古詩的美感學習顯得弱了一些,這個可以用音樂、背景圖片、教師充滿美感的語言進行彌補。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6
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么?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己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7
《英英學古詩》這篇課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對話形式,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饒有興味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教材有意創設具體生活情景,既學習對話的語言表達形式,又蘊藉古詩教學的內涵,深入淺出,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師:這篇課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學到的古詩背給奶奶聽,奶奶很高興。你們有沒有學過古詩嗎?
生:有,好多呢。
師:那你們愿意背給老師聽嗎?
生:愿意。(生紛紛舉手)
生:老師,我媽媽很早就教會我《靜夜思》了,我背給你聽……
(師以書上的形式提問,引導學生按對話形式背誦古詩)
師: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學得快。
生:老師,可以背其它學過的古詩嗎?
師:當然可以,你還會背別的詩呀?快背給我聽聽。
生:老師,我在家了學過《草》這首詩,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給你聽……(師引導提問,學生說不完整的詩意加以補充。)
師:你真了不起,學得可真多。同學們都想把自己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聽呀,老師給你們想個辦法:坐在一起的兩個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師,用書上的對話形式背給小老師聽一聽。
通過這個環節,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對話能力,還激發了學生背古詩的興趣,在課結束之前我延伸課堂:
師:剛才,我們把學過的古詩背給老師聽,同學聽,回家后也可以像英英一樣背給爺爺、奶奶聽,爸爸、媽媽聽。
師:老師決定在兩周后舉行一次賽詩會,以學習小組為一小組,分別把自己學過的古詩教給小組里的同學,看哪一小組的同學學得古詩多。
這一環節,我用兩周的時間給學生準備,學生壓力不大,感覺也不累,但自主學習古詩的興趣很高,有的學生還天天向我匯報學習的情況,我不斷地表揚激勵他們,帶動了全班學生,讓我真正感覺到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學習古詩的興趣被激發了。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8
《英英學古詩》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出現,語言淺顯易懂,能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它屬于“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因而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讓學生理解唐詩《靜夜思》的意思,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能讀出課文對話的特點。
《靜夜思》這首詩對于我們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很熟悉,一年級的時候我已經教他們背過。而我們的學生,他們所謂的能讀、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的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落實在背誦詩句的意思上,同時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講解課文時,我并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序來上。而是創設情境,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這大概是什么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同學們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了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于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詩人感受。我想只有把蘊含于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這一節課是我們二年級語文組集體備課的展示課。提到集體備課,我不得不感謝我們組其他三位語文老師對我的無私幫助,剛開始我備課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們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觀點,我覺得他們的水平都很高,提的建議對我很有幫助。經過修改,最終完成了復備任務。這次展示課我主要講了第一課時的內容。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了解對話的表現形式,理解《靜夜思》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再開展分角色朗讀訓練,背誦課文,學寫生字,拓展搜集背誦李白的其它詩作。
這節課上下來,我感覺有幾個不足之處。第一,課件當中的字太小了,學生看不清楚。第二,過于注重講讀課文,學生朗讀的形式太單調。如果能指導他們分角色朗讀會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詩之前,先讓引導學生解釋詩題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引以為鑒,把教學過程設計得再精細一些,再完善一些。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9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并非為求異。
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
《宿建德江》屬于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自己愁苦的情懷。“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全詩四句話寫云、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詩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一、教學效果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通過對比讀,讓學生知道憂愁的古詩與描寫景物的古詩的讀在質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師范讀,即給這首詩定調,老師是帶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去讀這首古詩的,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形容,讓學生知道,這首詩原來是這么去讀的.。三是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得字正腔圓,饒有韻味。四是精讀,做到在讀中去理解詩意。五是情景交融讀,想畫面,在老師的導語創設情景下,引導學生讀,從而體會詩人的憂愁與孤寂。在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時,我始終圍繞“日暮客愁新”這句詩,讓學生反復讀,反復品味,讓他們真切體會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初讀此詩,覺得它是寫雨的一首詩。后來我翻閱資料,品讀蘇軾的詩后。一遍又一遍地讀詩,發現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風驟雨所吸引,再后來,便感動于蘇軾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經坎坷,他有過青年得志的驕傲,有著紅粉佳人的詩意人生,有著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自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本該享受的時刻卻因為政見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滿腔的愛國情意得不到抒發,他便自請外調,來到杭州做一個小小的通判。此詩就寫于此。
3。古詩語句精煉,意境豐富,內涵深遠。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自主讀,小組讀,男女對讀,集體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另外,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文字之美。品味的過程中創設情境,以情導讀。最后,再拓展古詩,進行語文積累。
4。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對產生學習興趣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二、成功之處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處學生在感受作者創作這首詩的心情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詩人的性格品質時,還不能準確地感受。同時,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匯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
四、改進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2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①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介紹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①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②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b.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碧綠的江水奔騰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①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②生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③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④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默寫《望天門山》。
六、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②教師重點指導:瀲空蒙淡妝濃抹相宜
③讀通詩句。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④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①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②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④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②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與《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兩首描寫祖國風光的詩,重點是學生體會到從詩句中所反應出的意境,學習詩人的觀察及表達。所以在同年級的老師問我怎么講,我就想先讓學生讀讀詩大概說說自已讀懂了什么,再看圖體會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讀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學生能說出來,并體會出美,那么學生就肯定已經理解了古詩,再帶著感情反復讀一讀體會作者的詩,說不定學生也能作詩了。所以課堂上我也這么做了,學生確實能自已悟出來,并比我想象得還要好,所以一節課就把兩首古詩全部學習了,但課尾就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已練習作詩了,只好留在課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試著把祖國那美麗的山河之景用詩的語言表現出來。雖然我沒有給學生講詩的寫法,因為自已實在也是個笨手,但我想學生學了不少詩歌可以比葫蘆畫瓢,說不定會有人寫出更好的句子,到時可以讓大家學習。下課后想想自已不禁臉紅,學生也是剛學,我為什么不可以和他們一起來學詩,一起來寫,說不定我還能因此學會寫詩。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3
這節課我嘗試用一節課就完成了三首詩第一課時學習。為什么要一節課講三首詩呢?我們更常見的是一首一首講。
首先,這當中是蘊含著一條情感線的。從教材的編排上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我愛祖國的壯美山河”,這三首詩共同勾勒出一幅祖國山水的壯麗畫卷,隨著畫卷的展開,雄奇的天門山,旖旎的西湖,寧靜的洞庭湖越來越真切地出現在眼前,此時我們會發自內心地感嘆——這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壯美山河。所以三首詩同步學習,更符合教材編寫的意圖,更容易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
那么,一節課講三首詩,時間夠嗎?教材單元主題(人文主題:熱愛祖國的壯美山河。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提醒了我們對三首詩開掘的深度。以往我們一首詩學40分鐘,其中大量時間用在了擴充詩人的經歷、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感悟詩人寫作時的`心境、詩中蘊含的情感。或是拓展其它課外詩文進行同主題的比較閱讀。這樣過度的挖掘并不符合學生此時的學習需要,是脫離了教學目標的。課內的詩文還沒有學好,卻把時間用在課外的詩文上。
作為《古詩三首》的第一課時,依據課程標準,并結合統編本教材單元語文要素,我做了這樣的統合處理。第一首詩領著學,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圈一圈關鍵詞語,說一說詩句的意思。第二首詩扶著學,第三首學生已經能自己學了。像這樣依據課標、緊扣課本,一節課講三首詩,是可以實現的,也是更高效的。學生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把課堂還給學生,他們的興趣也更濃了。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4
在我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兩首古詩之后,我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充滿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一課時上完了兩首古詩后,再利用一課時來繼續開展“西湖美”的古詩誦讀會便應運而生。一課結束時,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了我的課后小記。
一。誦讀、吟唱入詩境,放手還給學生一片學習的自主天地
誦讀乃學詩之根本,古人學詩為作詩,今人學詩為傳承與怡情。在這次活動中,誦讀的多樣性被靈活的小組學習活動演繹和格外精彩。誦讀組的由誦到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學習過程,雖然不全是在課堂中背誦出來,但課前的活動準備同樣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在課前所準備的詩配樂的活動展中,讓我真的驚嘆,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他們選樂之合適,按排不同的人讀不現的詩,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詩一下子就走進了課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暢。這是學生在課外的自學準備中不僅具備了學詩、悟詩的能力,也同時也發展了他們處理學習中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這是我在開展此次活動之間多少次擔心的問題,如今,他們小組成員的構成與詩的學習任務配對得恰如其分。誦讀與唱歌能力較強的學生都集中在這兩個組中,他們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課前那樂此不疲的身影時不時地浮現在我眼前。一時間,我不由地嘆道:“詩海之大,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遨游!”有時候,再好的“耕種”也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寫詩、畫詩入佳境,開拓古詩學習的新途徑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簡簡單單、輕輕松松教語文、學語文,在不知不覺中很多教師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時,卻丟失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與藝術性,使語文課直指品詞讀句的狹隘范圍。回頭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設置中,也不乏語言學習性強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寫詩、畫詩這兩個實踐活動,看似寫寫畫畫而已,但實則是本次活動進入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要求學生讀詩,還要求學生把詩讀懂、讀好。寫字,充分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畫詩,則是檢驗學生是否用心讀詩的絕妙之處,這個任務是隱藏在這個活動中的,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學生對品讀古詩的畏難情緒的產生。一則發揮了這部分學生特長——畫畫,二則也讓他們在“畫什么”“畫成什么樣”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真正走進他們能走近的古詩。特別是在學生解讀自己的畫作時,則掀起了不小的學習熱潮。不僅解讀的學生密切關注古詩,而且其他聽的學生也關注古詩。特別是對于《蘇堤春曉》一詩中“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的理解過程很讓人回味。在畫作中,學生畫了一只鳥在晨霧的籠罩下,正在蘇堤上飛。另一個學生把上指出他畫錯了,認為一個“過”字讓畫面應該停留在黃鶴已由遠而近沖破晨霧,飛過蘇堤向著朝霞出現的地方。在反復的推敲下,畫作學生認識到了自己解讀有誤,其學生則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個“過”字在全詩中的重要與精彩。
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品味字詞的樂趣,西湖美景也在這個辯析的過程中呈現她西子般的秀麗。
三。以教材為依托,再遠也有回歸的航線
以本為本,是我們在保障教學有效性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如何盡最大可能發揮教材的作用,這是考驗我們語文教師智慧的'時候。正如很多教師所說,一個學期4個多月,就學26篇課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里得到夯實呢?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教材當成一個例子,而且是一個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還有與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學生在完成課內學習時,我們就要著力于為他們尋求多維度的學習空間。在本次的誦詩會上,學生不僅能讀會唱,還能寫會畫,更能說會品,這是由于學習空間的拓展所帶來的學習能力的發展。這時,學生古詩的誦讀、積累、感悟能力就與我們的教材要求達到高度的統一。
四。“重詩輕人”,教與學的習慣都有待改進
由于活動豐富,學生在本次活動中主要以展示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顧,這也反映出本次古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詩,是詩人生命的再現,當我們接觸到一首詩時,應首先讀詩人,這在平常的教學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點。同時,我也注意到,對于詩人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的了解,我們往往都只注重課堂的“簡介”,而沒有真正在課前、課后去了解詩人。因此,這導致了我們學生“重詩輕人”的學習習慣,使得這次活動中,學生對詩的演繹缺少了一些真實生命的氣息。因此,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教”的引導上。
一次嘗試,一點收獲,一些遣憾,在閱讀教學之后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一塊煥發教材魅力與教師魅力的“自留地”,古詩教學的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發揮它的意韻無窮,讓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詩洋溢出她最悠遠的生命活力。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5-15
(集合)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5-15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經典[14篇]05-15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簡短03-29
[優選]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4篇05-15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4篇【薦】05-15
古詩教學反思04-02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