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
1、《在山的那邊》,我問學生有什么感覺?一生說:“告訴我們實現理想獲得成功要克服許多困難。”“整首詩不見成功二字,你怎么這樣想?”我開始刁難。“詩的最后一段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那你給大家讀讀。”“山代表努力,海代表成功。”學生讀完告訴我。這時有一個學生說山應該代表困難。我贊同。我問全般是否同意前邊同學的意見,異口同聲的贊同。我說這就是感覺,語文課就應該提高對課文的感覺。這種把用山海代表困難和成功的方法叫什么呢?學生竊竊私語。我說人家都規定了,叫象征。
2、本課課后第三題: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等等。
我認為上面的題目不好,沒有突出對“海”的體驗,所以我改作:感受()海。學生可以自由添加相應的內容,然后再說再寫。
3、“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我:詩人寫得多好,把山的顏色同人的臉聯系在一起,形象生動。(有意誤導)
生1:對呀,作者準確的寫出了山的顏色。
生2:不對,這句詩寫的是我的沮喪的心情。
生3:其實,三分寫景七分寫心情……
多高明而又準確的感覺,清楚的詮釋了“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大加贊賞。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2
七年級第四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綠色蟈蟈》課文后面有一個這樣的練習題,即“綠色蟈蟈的外表有當些特征?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上的習性?”課文后的練習題是單元學習目標的具體化。同時課文后的練習題還告訴學生寫動物文章的一般要點。根據我的了解學生在小學也學過類似的寫動物的課文。基于此,我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了解寫動物文章的一般要點;同時讓學生學以致用,當場寫一段自己喜歡的動物的文字,在寫作中掌握文章寫法,在寫作中培養學生對動物的喜愛。至于教學思路,我決定這一課的主角由學生來唱,讓學生自己從已知入手,通過回顧小學學習過的類似課文,來達到自主學習本文的目的。
這節課因為有了我的主導基本上按我預計的那樣順暢地結束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
在完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由舊知入手,了解課文寫作特點后,我作了一個小小的拓展,你們在課外還見過類似寫法的文章嗎?
一石并沒有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在努力搜索貯存在大腦里的信息,全班同學沉默了大約兩分鐘后,有兩個語文成績較好一點的同學說,“我看過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過鄭振鋒的《貓》”。我這下傻了眼,怎么會有這樣的答案呢?眾所周知,無論是屠格涅夫的《麻雀》還是鄭振鋒的《貓》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文章的核心實質不在物本身,而僅把其當作一個感情思想的載體而已。而《綠色蟈蟈》所描述的就是蟈蟈本身,雖然作者在文章中透出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敢情學生是把這兩類文章的寫作特征弄混了,學生還是沒有跟上自己的教學思路,我把這個問題暫且拋開來,繼續把學生引到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上來。
教學進行到結尾,學生開始寫作訓練,寫有關自己喜歡的動物。
“我想寫我家的.小狗。寫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習性等,我想通過寫我家的小狗表達我對小狗的感情。”
“我想寫貓。寫我鄉下爺爺家里的那只貓,寫那只貓的外貌、生活習性,并通過我與貓的幾件事來表達我對那只貓的難以忘懷”。
……
好幾個同學都是通過自己與動物相處的幾件事來表達自己對那些動物的情感。
糟,學生還是回到借物抒情的圈子里去了,而且以他們的思維本文的特點就是借物抒情,壓根沒把這篇文章的真正特點弄清楚!
在教之前,我頗為躊躇滿志,認為這堂課效果肯定頗佳。因為我無論是教材的整體把握還是單篇思考都進行了整體思考,無論學生的已知還是學生的需求我也進行過反復斟酌,最大限度來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但是教學的現實讓我陷入沉思。
教學是師生共同演繹的精彩。教師在上課前的確應該有一個統籌布局,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進入學生的內心與學生產生共鳴,不致于腳踩西瓜皮,但是這個布局一旦與學生的內在需求發生矛盾時,我們教師不應該固執地堅守我們預設,不應當固執地忽視學生的需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火花信息,而應該及時地改弦更張,迅速地敏銳地捕捉這點小小的火花,并把它當成教學的新契機。誠然“抓住蟈蟈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內容要點是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生小學學過類似文章是學生學好本文的一個上佳的導火索,但這一切都是我們教師的預設,是我們在教學之前的教學揣測,我們的教學是需要這樣的拿捏。但教學目標不僅是我們教師生成的,更是學生生成的,另而言之,教學不是讓學生入我們的彀,而是我們入學生的彀。其實在教學一開始學生就顯現出對本文文體特點的拿不準的征兆,如果及時稍微調整一下思路:用比較的思路把借物抒情的散文與科學小品文進行對比,并在對比的情境下再去把握本文的特點,學生一方面既能夠順著我的預設思路學習下去,另一方面又把臨時生成的借物抒情與科學小品文寫作特點的混淆克服,學生的內在需求就得到極大的滿足。
結束的教訓,不要太固執自己的教學預設。在教學之初要及時捕捉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及時響應。記住,別讓此情可待成追憶,要讓驚鴻成精彩。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3
這節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再到“精讀賞析”,直到最后的`“對照梳理”“體驗反思”都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
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系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應相輔相成,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
與此同時,教師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優化了教學過程,節省了時間,有助于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4
我覺得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比較順利,尊重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經過課后反思,我認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視情感體驗。
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映照作者的內心世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三讀,一速讀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讀感受老王品質,三細讀精讀感人片段,領悟作者情感。
2、立足語言品味,穿插寫作指導。
課堂教學能夠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讓學生選擇一個片段,結合自己的感悟說出感動的原因,并想具體說說是哪個字打動了你。由事情到細節到句子到詞語,逐步提升情感領悟。由賞析語言到情感體驗逐步提升,并對如何寫人給予學生適當指導,既重視了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又訓練了學生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3、面向全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在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運用了高效課堂模式,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側重學生的自我感知、自我體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有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并說出了他們獨特的想法。
在教學設計中有四個問題需要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可是我們有六個小組,于是我就設計讓學生們搶題,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同時這堂課但也存在著不足。因將兩課時內容壓縮為一課時完成,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力不從心,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有些問題挖掘不深,結論下得過早;整個教學過程有些前松后緊,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5
從教十幾年了,上了無數堂課,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沒有一堂課比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它時常在我腦海中重現,提醒我藝無止境,自己的差距還有多遠。
那是教了幾年政治后重新教語文的一次競賽課,雖然是新教材,但我還是不慌不忙,心想,就憑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一堂課算什么,隨便上什么都行,我當時就選了《綠色蟈蟈》。應該說我還是用心準備了的,畢竟是第一次在學校上語文公開課,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步驟包括課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1、導語:
從輕快的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想到森林、昆蟲,讓學生回憶童年時玩昆蟲的體驗,自然而然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放松、讓課堂活起來。然后,讓一兩個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要介紹好昆蟲并不容易,讓他們帶著任務來學習法布爾的文章,這樣學習目標明確,效果也會好的多。
2、資料助讀:
讓學生了解法國偉大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知識是很必要的',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找資料的習慣。
3、速讀課文,
培養學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本課生字詞較多,為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并積累一些常用的詞匯,我準備了幻燈
片打算用一至兩分鐘的時間完成這一內容。
4、精讀體味:
我設計了三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學生自己說說喜歡哪一段文字,為什么?如果學生沒有動起來,就用第二種方案引導學生重點品讀“蟈蟈的聲音”和“蟈蟈捕蟬”這兩段,學習作者擬人、比喻、比較的寫法、生動的筆調。第三種方案出示3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同樣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動的文藝筆調。
5、合作探究環節,讓學生提出疑問,最好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點拔。
6、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一說這堂課學到了什么?如果學生能說出兩個層面的收獲,即寫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學精神方面的,那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7、作業:
模仿法布爾的寫作方法,選擇喜愛的一種昆蟲,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繪其外形、聲音和動作特征。
但課卻上砸了,出人意料的糟,讓我始料不及。當時我思維混亂:怎么會這樣?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結果草草收場。課后我冷靜下來分析原因,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很多素質都不過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廂情愿把教學過程想得天花亂墜,把教學方法設計得盡可能新潮,但卻沒有想到學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該怎么啟發,這一方面是因為太久了沒教語文,對學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另一方面是自己違反了教學最基本的規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腳的,這是對
我不深入了解學生的懲罰。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6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同樣面臨小升初銜接教學的問題。學生進入初一,課程明顯增多,一般由小學的幾門課程猛增到初一的十幾門課程。作為主要課程的語文,其教材內容也增多,篇幅加長。還有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名著導讀。與小學相比,課文篇幅明顯加長。同時,初中階段作業、考試容量加大,向課外延伸多,各級統考語文試題中單是閱讀類就有科技說明文閱讀、一般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等。面對如此諸多內容,學生思想準備不足,不能一下子適應教學。
與高年級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瓶頸,走向教學新天地。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7
聽、說、讀、寫等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的實踐能力,也是我國教育改革中一直堅持培養的基本的個人能力。語文教學是關于母語的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我們偉大祖國語言文字基礎課之一,更是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的綜合技能的實踐課。閱讀能力是初中生必備的能力,如何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現代語文教師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一、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1.初中語文科目的重要性。
語文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么事情,例如與人交流、寫信等都離不開語文知識的運用。語文是一門單獨的學科,但與此同時語文也是一個工具學科,學好語文是學好其它科目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文,才會看明白理學中復雜的應用題及實驗題;在工作中,如果語文知識扎實,就能夠表達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小學語文課程中,主要注重課本上的識字知識和基礎知識,而初中的語文科目則更注重閱讀、作文和語文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2.在初中語文課堂上要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初中語文課學習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有些家長認為語文的學習就等同于學習作文,這樣的想法有些片面。事實上,初中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涵蓋聽、說、讀、寫四個基本方面,分別代表四種能力:理解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感悟能力、文字書面表達能力。在初中語文的課堂上,教師既要從理論上掌握語文的教學方法,更要靈活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四項基本能力的目的。
二、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對一名初中學生來說,閱讀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與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強弱。閱讀還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培養自學能力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致力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重要性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閱讀的過程并非僅僅是被動的、單向的過程,而是主動的、雙向交流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先作出預測,然后加以驗證和修正,如此循環反復,達到讀者與作者之間相互“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說,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能力的提高。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思維能力的訓練是時展的需要,要在閱讀中讓學生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一種能力。在閱讀分析的過程中,通過比較和分析不同的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進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思維效果。
3.為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材料中包含很多信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于無形之間積累閱讀的材料,獲取大量的知識,開拓視野。因此,在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時,這些知識和信息自然就派上了用處。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教會學生分析某些作家的寫作特點,這些作家是如何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作,這樣的分析會讓學生對于寫作有一定的了解,從而為寫作奠定基礎。
三、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方法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倡精講和標準式回答問題,這樣的做法極大地束縛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語文教學變得蒼白無力。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上作出創新,最終實現提高初中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1.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地位。
語文教育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和寫照。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當今的時代,創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曾經的灌注式教學和單純的知識的訓練技能訓練等,都應該隨著課堂教學觀念的改變而改變。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師生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文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表演者,學生們也漸漸成為課堂上的`新角色。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適當提高學生的學習地位,使他們成為閱讀的主人。在閱讀過程中,給學生留下思考余地和動手動腦的機會,通過信息反饋能及時掌握學生對閱讀的認知情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合理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師應解放思想,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盡量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課堂學習的參與機會,使他們主動探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課堂上,可以采用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根據不同的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同、詳略要求有別的思考題,從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或小組探討的合作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提倡啟發式閱讀教學,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用適當的方式和方法,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3.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源,寓教于樂。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把閱讀教學過程的教育性與娛樂性相統一,可使閱讀教學有藝術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是十分適用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錄音機來播放課文的錄音,也可以用電腦等多媒體儀器來播放相關的短片或者歌曲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使閱讀材料立體化,課文中所描寫的人、事、物在學生的頭腦中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的目的。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8
這節課主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的。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有明確的規定。但學習文言文,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因此這節課我先用一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通過演讀課文和知識搶答兩個環節,讓學生在既輕松又緊張的氣氛中,掌握字詞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而后又通過質疑及釋疑環節,讓學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無效環節造成的時間浪費。再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引導他們從多角度辯證地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啟發和教育。
另外,為了擴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與理解,我設計了“看畫面,想情節”、“添枝加葉講故事”、“奇思妙想編故事”三個環節,學生的創作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眾說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而且最后一個環節“奇思妙想編故事”與開頭的導入課題遙相呼應,使本堂課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9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為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失敗不氣餒。在“說說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教師也追問:你從什么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為什么你認為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為急于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為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于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 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于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韁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其三:神話故事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
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語文,為了生活還是考試?
第一天上課,我告訴學生,我在高中的時候怎樣調皮,怎樣戲弄老師和同學。高中的學習也許很辛苦,但是很快樂。
第一天的語文作業,我讓他們回去思考,學語文有什么用。結果,有人說是應付考試,有人說是老師家長逼的,也有些學生說學語文能提高寫作水平……
我告訴他們:學語文是為了生活。
同樣的路邊的一朵小花,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就此聯想到生死、命運、抗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0
興趣,乃喜好之情緒也。它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能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先決條件和首要問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及時發現和培養,正確誘導,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適應教改的需要。
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新的迅速發展時期,心理特征和生理特點都發生了變化,但還學有完全脫離小學生的特點 喜怒哀樂易于表現,并支配他們的行動。意志活動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的影響才能完成,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及時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創造一個良好的培養興趣環境,選擇適合的方式,通過各種途徑完成他們的學習。其過程為新奇 → 有趣 → 學與專 → 掌握知識。我在從事初一語文教學時,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希望能通過興趣教學發展學生智力,循序漸進增強吸收知識的能力。
(一)興趣來源之一:課前三分鐘演講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學習語文要聽、說、讀、寫四者并生,培養學生學習說話能力就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環節,初一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口關鍛煉機會少,然而求知欲強烈,又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希望引起別人注意。因此,為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滿足學生心理要求,培養獨立性,適應勇和培養的需要,我在教學中試著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演講。試講一個學期以來效果顯著,達到了預期目的,學生們出表現及濃厚的興趣。
我曾在一個學期中,由淺入深地進行兩個階段的訓練,第一階段內容簡單,只要求把話說清楚,能使別人聽懂就可以,以培養其膽量。為了讓學生有內容可講,通常前一天布置第二天的演講內容,如我的家庭成員,包括我的爸爸、我的媽媽、自我介紹,我的童年等,不僅使學生得到鍛煉,而且加深入了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第一階段的成功給第二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有了第一次經驗,鼓足了信心,自學地嚴格要求自己。第二階段的內賓是講故事,這次提高了要求,不僅要把故事講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滿感情,要有表情,學生們選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階段的準備講給同學聽。內容有童話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科幻故事、好人好事等,第二次演講時學生們就顯得比較老練,鎮定,有聲有色、層次較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至此,課前三分鐘演講成了語文課必不可少的內容。
三分鐘演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能力訓練,深得學生們歡迎,現在已經成為學生盼望上語文課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證明,這種融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科學性于一爐的做法,舉例學生興趣特點,適應能力培養的要求,形式活潑的練口活動,能務有效提高學生說話能力,同時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二)興趣來源之二:美的欣賞
愛美之習人皆有之,“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初一學生雖然不會全面地、有深度、有廣度地鑒賞美,卻會用自己樸素的感受,獨自的方式欣賞美,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期基所說:“孩子們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可以從直觀的具體形象入手,引導學生欣賞美,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愉悅。
洪氏教材中,有 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這些自然景物的描寫都融進了作者的感情,表達了他們的美學理想,通過形狀、色彩、聲音等方面對自然景物進行分析,對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提高學習興趣有著重要意義。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關于百草園夏秋景色的描寫,從總體描寫“不必說……也不必說……”到具體分述:“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無論是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是擺弄果實,都是學生們所熟悉所喜愛的,再加之作者妙筆生筆生花,安排得聲情并茂,色彩鮮艷,動靜相宜,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因此這美好的景物,無限趣味正符合學生們的年齡特點。我便在教學中投期所好,在趣味中教學,給予美的享受,不僅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也使學生記深刻。又如朱自清的《春》,清新秀麗,如詩如畫。“春天的腳步近了”以春的`恬情調動了學生的聽覺感受,轉入視覺中把學生引一個夢一般的境界:暢游在繁花嫩草,柔柔的輕風,綿綿的細雨之中,使人感到親切,作者對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印在學生們的心中。通過美的欣賞,情感的交流,牢固地掌握知識,永久難忘。新材中類似的文章還有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冬天濟南的不同美景;陸定一的《老山界》中半夜被凍醒進的感受和周圍景色描寫;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美麗街市的描繪等都以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美感染學生。都德的《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形象,冰心的《小橘燈》中小姑娘純潔、鎮定、勇敢、樂觀的美好心靈等。
(三)興趣來源之三,朗讀
初一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比較差,但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很強。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的學習興趣不大,卻很熱衷于朗讀。他們模仿磁帶的語調,模仿老師的表情,也極力模仿播音員的標準播音。洪氏教材所選課文均易上口,易朗讀。因此,我在朗讀教學中也極力推崇這種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能力。
在朗讀教學中,為加強不同朗讀方法的學習和適應學生心理要求,也進行了兩階段的訓練:一學習鍛煉,二表演錄音。學齡前習鍛煉階段著眼于不同文體朗讀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學習,通過范讀→講解→練習→掌握的過程,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很好地再現了作品的神韻美、聲音美,用范讀的魅力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點燃學生的趣,促進學生的練,借助于不同形式,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賽讀等,在普遍提高的基礎上進行個別指導,以好帶差。兩個月后較入學時朗讀均有明顯提高。表演錄音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考查、鞏固,也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他們總想聽聽自己讀的聲音是什么樣,朗讀水平如何,于是利用下午自心課時間進行朗讀錄音,每個學生準備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經過充分的準備(課下反復朗讀)站在錄音機前錄下自己的聲音,然后再播放。對于這種新的嘗試,學生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放音時,老家里異常安靜,每個人都屏住呼吸,辨別著同學的聲音。聽出是誰的聲音是一陣歡呼,強烈地要求再聽第二遍。朗讀興趣培養為教材內容的掌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興趣的不源還有以唱代講情感交流,辦班報、想象聯想及各種競賽等。
一個學年的興趣的培養,確實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在學習中綻于了笑臉。“語文課真好玩!我愛上語文課”,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效果也是顯著的,開學初按成績分班,期中、期末兩次考試中,所教授的一年級四班四次在同軌班中名列第一,證明了興趣培養的初步成功,體現了教材扎實、活潑、有序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進一步研究、探討,以便更好地適應洪氏教材對激發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1
昨天我在執教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學期的《<世說新語>兩則》這篇課文時,在不同的班級里使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結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級三班上的這節課,和多數語文老師一樣,我對七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講文言文的課堂上,我往往還是以教師為主。有時也會就一些問題讓他們討論解決,但是都是些不緊要的詞句。這節課,我還是沿用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在通過多種形式的熟讀后,我采取重點字詞幫他們解決,一塊來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課堂上邊講邊巡視,發現多數學生筆記還是做的很認真的。講完之后,讓他們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后找了幾個學生就課后習題中的字詞解釋,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學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個同學,竟然只有一個學生做的比較好,其余幾個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詞意不恰當。更令人生氣的是:《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幾個詞各自的意義有什么不同?我都講了三遍了。學生起來回答這個問題還是錯了,氣得我差點吐血!
第二節課我又到了七年級四班(我帶這兩個班的`語文)上這篇課文,在臨上課時,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學這篇課文呢?前兩天在聽我校丁老師的課,人家六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是也很強嗎?于是,在我引導下經過多種形式的熟讀課文后,我說:“同學們,今天這篇課文比較短小精悍,有關字詞的學習就由我們自己動手解決了,大家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找出重點字詞、語句,弄明白它們的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組里討論解決,還是解決不了的,咱們放到課堂上來一起解決。記住,遇到不會的問題,一定要提出來,要不我就問你了。哪個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舉手。現在開始吧。”
很快學生拿起來筆,在書上寫寫畫畫,非常投入。我也不用聲嘶力竭的反復講解了,在他們中間比較輕松的做一下指導。很快有的學習小組展開了討論,接著其他小組也相繼展開了。討論幾分鐘后,也沒見哪個學生舉起手來提問問題。我知道這個班的學生有些膽怯,于是,我說:“看來同學們的文言知識掌握的很好呀!沒有一個問題要問,是真的沒有呢?還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說,我可要問你了。”話音一落石玉環同學舉起了手,接著很多同學也舉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學生們共提了十多個問題,多數沒用我來解答,還是學生解答的。課堂氣氛由原來的沉悶變得活潑起來。學完內容后,我找學生上黑板做題,天哪,竟然全對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劉談起這個問題時,她也感嘆:有時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說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盡,學生在下面還是各干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來在課堂上我們教師真的需要少說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給學生以任務,以壓力。他們樂著學,我們也給自己減了壓,何樂而不為呢?
課堂上要少說,一定謹記。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2
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三、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再一次欣賞了,《千手觀音》。在此基礎上導入本課效果不錯。
四、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用真誠的微笑,樸實的語言以及教育智慧與學生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五、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于表現自己,樂于表現自己。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一、由于時間關系,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3
剛剛上完《看云識天氣》一文后,我感觸頗多。在這里我談一談我的教學反思:
云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系用圖表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把云的各種開頭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系展現得一目了然,脈絡清晰。可以通過表格設計,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明確概念。
上完課后,我才明白了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識天氣”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從云的形狀來判定云的種類,我就在現實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給學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關于“看云識天氣”的云的開頭光彩的圖片,多分析,多比較,充實自己,適當的機會,在班上辦一個云的形狀,光彩的圖片展覽,成立一個氣象預報小組,使本節課的外延更廣泛,更美好。
多補充一些“看云識天氣”的諺語。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厚薄,顏色,移速等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云識天氣”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這些諺語蘊含著豐富的物候知識,是他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諺語,是很有好處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些諺語:“天上鉤勾云,地下雨淋淋”,“炮臺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臨”等朗朗上口的諺語,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一切教學過程最終都必須以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為目的。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不斷發展,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如何使說明文說得更科學,更有時代的氣息,這就要求教師以主導作用之火,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本文教學中怎樣表現它的時代氣息?可在教學中設計要學生修改,加工文章結尾的訓練──“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這樣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總之,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慶幸的是,我找到了針對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讓我們共勉吧!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4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淡泊之余,卻不敢懈怠,我深知肩負著36個人的語文教學任務和36個人的歷史教學任務。現反思如下:
語文教學工作:
一、重視書寫,多讀好書,多做積累。
開學第一節課,我強調了書寫和作文在語文學科方面的重要性,并用高考閱卷老師的話加以佐證:作文成績占語文成績的半壁江山,而書寫的好壞又直接決定著作文成績的高低。對多讀書的好處,我引用了大量的古詩詞,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寫了一黑板,“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至于怎樣讀書,我談到了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要求學生每天堅持練四行字,堅持閱讀,每天都要做積累,字數不限,有時間百八十個字,時間少二三十個字都可以。現在看來,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新學期依然要如此。
二、營造詩意的語文氛圍,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
在講《散步》這一課時,我這樣激情導入:有一種水,能讓你喝醉,這種水叫母愛,因為母愛如水。有一座山,能讓你堅韌,這座山叫父愛,因為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在艱辛和苦難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們的幸福與安寧。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著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學生被我充滿詩意的導語深深地吸引,沉浸在濃濃的親情氛圍中,既為理解本文“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奠定了基礎,同時又受到了文學熏陶,這也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三、課堂上營造輕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氣氛,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
在講《詠雪》這一課時,一方面調動學生對“雪”的古詩積累,另一方面讓學生以“△△△差可擬”“未若△△△”的文言句式,對紛紛揚揚的白雪作生動的描述,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到了空前的高漲。
《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請同學們以這個故事為劇本,表演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情緒高漲,踴躍扮演不同角色,他們惟妙惟肖的表演既給同學帶來了笑聲,又讓同學更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本質特征。
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從情感上貼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更能調動同學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有一個學生以前經常不寫語文作業,有一次上課,我讓學生背書的時候,我排著檢查作業,他又沒寫,我沒問他為什么不寫作業,而是問他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他說完之后,我說多么好的一個家庭啊,我剛想說,如果你能學習好,那就怎么樣怎么樣了,可是他卻哇地一聲哭了,“不好!”我隱約感覺我可能觸動到他心靈最脆弱的東西了。“為什么不好”“爸爸媽媽離婚了”我的'心里被揪得很緊,母性讓我對面前的這個大男孩多了幾分憐愛,我想安慰他,自己那不爭氣的淚水卻無法自抑,我只得低頭掩面,我不能讓其他同學看出來,過了一會兒,我對他說:“那是他們大人之間的問題,爸爸還是你的爸爸,媽媽還是你的媽媽,他們都是愛著你的。以后你有什么需要我的盡管找我好嗎?”從那以后,那個不寫作業還鉆在桌子下面的大男孩不見了,變得能按時寫作業并且作文還被我當作范文在班上朗讀了呢,我在他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容。我想這就是愛的力量吧。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5
《理想》是一篇詩歌,聽前輩們講在中考時這類文章一般是無足輕重的,不用多費筆墨和口舌。的確,詩歌這一獨特文體,較難出題,尤其對于初中層面的學生來說,能通過朗誦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情感就已達到目標了。
然而,這篇課文的教案我卻重備了兩次。第一次,因為不夠重視,翻閱了點資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為是能夠勝任的。還好,上新課前去聽了師父的課,才猛然醒悟,原來詩歌還可以這樣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講此詩的各章節,老師再稍作總結和強調。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老師上課也倍覺輕松。
我不得不顛覆自己原先的教學設計。這樣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講解的課文,實際上對老師以及老師的.備課要求更高。沒有充分而全面的備課,預設不出學生講解時會出現的情況及解決方案,是難以架馭課堂的。這對我是一種挑戰。但還好,初中的教材較淺,似乎也有章可尋。
今天,拿著重新備好的課走上講臺,40分鐘的課似乎轉瞬即逝。
但還是有欠缺的地方。
雖然此課備了兩次,又提前去聽了課,但第二遍備課的時間較短,總覺得準備不夠充分。在講解一些知識點時不能完全脫離教案,有時甚至語言不暢,產生了較多局限性。
另外,如阿嬌所說,在教態方面,有時過于隨意,也是應注意的一點。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一的語文教學反思04-19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06-13
初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4-05
(精選)初一語文教學反思07-06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9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10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06-13
初一下語文教學反思03-24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推薦02-21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優秀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