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里怎么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2
這個學期我擔任高一年級兩個重點班的語文教學,領導的信任、學生的渴望、家長的重托皆系于我一身。因而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到啦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這一學期是我參加工作以來任務最繁重的時期,家里父親病重,單位任務繁重,一方面我是班主任,帶兩個重點班的語文課,一方面又要參加師大省骨干教師的培訓班,面對如此的重擔,我精心安排啦時間表,盡最大可能做到事半功倍:上午去師大培訓,中午去照顧父親,下午在學校上課,處理班務,盯自習,晚上在家備課,完成培訓作業。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幫助下,終于度過啦難關,比較圓滿地完成啦各項任務。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既獲取啦寶貴的教學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備課情況。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校長經常對我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剛開學的時候,由于從高三下來后,對高一的教學工作需要一個適應期,也由于工作量比較重,我忽視啦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認為只要把教材鉆透啦,想方設法令課文上地生動,學生就易接受。然而學生卻不買帳,課堂效率也甚微。漸漸地我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因而也留意起學生的特點。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有以下兩方面的顯著特點:高一新生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授課采用較深的術語教學,同學們不能適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兩個班的同學都各有特色,比如二班的學生比較活躍,學生反應較快,上課氣氛積極;而一班正好相反,上課需細嚼慢咽,但整體朗讀水平較好;二班注重個人能力,有一部分學生喜歡獨立學習。如果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教學效果就不理想。經過實踐的檢驗,我充分認識啦啦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將會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因而在備課的時候我已做到啦“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
二、上課情況。
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啦。為此我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強自身的素養,提高教學技能。上課盡量做到使內容豐富,實際。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并且每天都以充足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
2、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是語言,就需要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為此,我堅持每節語文課前抽出時間,讓學生練習朗讀,來提高他們的語感。一學期下來,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由于經常念一些名家名篇,也培養啦他們的語文鑒賞能力,有些學生甚至做到啦出口成章,可謂一舉多得。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愿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采取啦一些方法,就是盡量多講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讓他們更啦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為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這也培養啦一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讓他們拓寬啦視眼,有啦寫作素材。
當然回看自己的授課,我也感到有點愧疚,因為有時我并不能很自如地駕馭課堂。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并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沖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后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決其中困難。
三、課外輔導情況。
因為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為此,我制定啦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采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由于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松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余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靜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重新建立這些同學的學科基礎知識,以后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批改,如發現學生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及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采取強制背誦等方式,以鞏固他們的基礎知識,提高他們的基本能力。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令人欣慰的是我教的兩個重點班的成績明顯好于其他兩個重點班,辛苦的努力終于有啦回報。我明白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向其他老師學習,爭取更大進步。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3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 1935 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內容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為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必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經典保留篇目,給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其成作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于是,師生理解此文的難度因久遠時間的間隔而增大,所以,我們在體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之前,首先要掃除時間障礙。
學生對那段歷史陌生,有距離感,認為此文在現實生活中已過時,所以一翻開課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此課之前,搜集相關背景資料,上課時以多媒體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其了解成文時的社會現狀,明白此文應時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艱難性,感受《包身工》的歷史價值,而且通過圖片和文字來展示當時工廠和工人生活的情況,可以從感性上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資本家和封建買辦勢力的痛恨,以及對被剝削工人的無限同情,如此以來便可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本文應具備的情感上來,這樣進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僅如此,教師還可趁勢對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等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明確夏衍的創作風格,激發學生借助這些文學作品走近那個時代的興趣。
在領會到此文的歷史價值之外,還得讓學生認識到它的現實意義,緊貼實際,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讓學生在每堂課上不僅學到知識,更提升思想認識,這樣才達到了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的。現實生活中還有“黑心磚窯”和“非法用工煤礦”的存在,其中這些工人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與“包身工”是否相同?我們是否也可以借助報刊網絡手段搜集資料,寫份如今工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與現實緊密相聯,便培養起了學生的社會憂思感。
學習此文的第二大障礙便是篇幅長,課堂進度緩慢,效率低下,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傳統教法來教學顯然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于是在課后我便反復思考,翻閱多種教學案例,尋求一種較佳教學方式,以突破常規,讓傳統篇目有不傳統的教法,最終發現研究性學習教適合本課教學:
把課文分為三大塊,主題研究,文本研究,縱橫比較研究。根據這三大塊,就課文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一,《包身工》的主題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意義何在?對揭示全文主題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結構有何特色?作家與時代背景介紹。什么是報告文學?它的.特點是什么?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評析;文中數字的作用;文中引號的作用及句子的含義分析。第三,包身工現象與打工妹現象的比較;包身工,海外華工與偷渡者的比較;現代“包身工”的現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各項任務,課堂上互相交換資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觀點。
這樣,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并使學生深入文本,使其學完此課之后,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獲,此般,便達到了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4
20xx—20x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其中一個是成績優秀的班級,一個是普通班級。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認為自己積極主動,認真負責,較為圓滿地完成啦學校交給的教育教學工作。
一、所做的努力:
(一)保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
1、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一部分來自他的語文老師,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力圖用充沛的感情,豐富的語言、知識,深刻的`思想,靈活的教法來吸引學生,引發學生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各種語文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有利于我全面啦解學生實際。
2、復背課文
利用早自習時間,對初中所學詩歌、文言文進行復背檢查,讓學生在復背的過程中增強文言語感,有利于高中文言文教學。
3、堅持每周寫隨筆,不限制內容、體裁,只要求必須表達真情實感。同學們在隨筆中暢所欲言,喜怒哀樂任意表達。我堅持全批閱,每篇隨筆后面都有我或多或少的批語,這些話給學生們鼓勵,讓他們樂于表達。我還在其中把握啦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于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能為其他老師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議。
(二)夯實基礎知識,培養語文能力
面對兩個基礎、水~平相差甚遠的班級,我該如何實施教學呢?首先,我把語文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記憶、背誦、積累的基礎知識。一類是需要學生掌握技能、方法,進而形成能力的。比如:閱讀、寫作。
對于第一部分內容,主要發揮啦各班語文科代表的作用,請他們按照要求布置、檢查、督促學生復習,利用早自習做過關練習。后來我覺得這樣做還不夠,就在第二學期改變做法,對1000個字音練習逐一過關,每個學生每星期過關100個字音,并且是老師逐一檢查每個學生過關。這項工作很煩瑣且歷時長,但師生都堅持得很好,學生興趣高漲。
對于第二部分內容,就需要精講多練。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傾筐倒豆莢容易,畫龍點睛難”,“精講”講什么?怎么講?我想還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比較好,為此,我努力從學生練習中發現問題,精講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方法,并輔之以練習加強訓練。這學年主要強化的是學生寫作訓練。訓練學生審題、擬綱,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辨證思考。
(三)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進行個別輔導,認真分析他們在平常學習和練習中的不足,分析原因,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督促改正。
二、存在的不足
1、作文訓練有些操之過急,且沒有做到分類施教。
2、面批作文量大,堅持的不好。
3、平行班學生情況把握不準,在語文課上的思想教育內容偏多,今后想辦法改正。
三、揚長補短,努力完善自我。
在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才不會被淘汰。我參加啦高級研修班的學習,堅持每天讀書,充實自我,尋找一切可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不斷汲取新知識、獲得新養料。
總之,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我深知,路還很長,我會繼續努力的。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5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時的一組重要的詩歌作品,寫于其“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后。厭倦了官場的繁縟禮節,迎來送往,向往山川田園的陶淵明,最終結束了時仕時隱的生活,選擇在摯愛的田園中度過余年。
《歸園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訴讀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詩歌本身的特點,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來預設問題,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個問題:“緣何歸”、“歸何方”、“從何歸”、“歸如何”在課堂上師生合作共同解決,并在中間穿插了陶淵明身世簡介,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尤其是從“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體會陶淵明筆下淡泊寧靜的田園之美。領悟詩人對真實的追求與堅守,考到陶淵明的那份純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太過依賴于自己預設的問題,教條地只會按著多媒體的播放順序上課,卻忘了學生是活動的,他們的思想是與我不同步的,因此當學生的思想跳躍時,我卻未能跟上他們的腳步,有點手忙腳亂。
其次重點不夠突出,在授課過程中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為了“全”卻失了“全”也是此堂課的最大的缺點。雖然我的教案寫得密密麻麻,做的認真、仔細,學生也由于是賽教課更是積極努力的配合,尤其是連發言也努力猜測我預設的答案,讓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為我和學生都缺少了對詩個性的解讀。我們都參考了大量的資料,都被這些資料束縛的展不開自己的解讀,讓我們的想象與聯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煉字與比喻、白描等寫景角度時,我更沒有充分地信任學生的能力,我怕他們基礎差,不能說出我預想的答案而使課堂教學無法順暢的進行。所以我掌握著整個課堂,依然重復著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老套路。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這堂課看似滴水不漏,教學環節齊全卻毫無生機。
寫到這里,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精心準備的教學設想難道就是要看到這樣的局面?在他們點頭的同時是否真的走進了詩歌的內容與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領略到了詩人筆下那個恬靜美麗的田園生活?是否知曉了“復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詩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這些,我真的對于自己這堂失敗的賽教課懊悔萬分,明明是為了求“完美”,卻上成了支離破碎,毫無亮點的一堂課。
課后說課、評課時,聽著同僚給我提出的意見,我深深地明白了:詩歌教學切莫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能將這種求“全”卻失“全”的做法戒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因此,這堂課成了我教學路上的警鐘,讓我時時牢記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成了我課堂追求的目標。讓自己多一份驚喜,少一點后悔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6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一個怪圈:學生天天學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仍是語文。
這一學期,我是剛帶完高三來帶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比較投入比較積極的,學習目標很明確。而這屆高一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似乎沒有什么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我接手開始,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結論。我從這一學期一開始就布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閱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能夠堅持下來。但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么讀語文,但并不愿意花時間,認為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盡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么學語文,因為他們認為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么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盡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松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盡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復,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盡管知道非常累,盡管知道這樣做并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于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一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普遍不高,極為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盡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與水平。
期待新學期的到來!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7
這個學期我擔任高一年級兩個重點班的語文教學,領導的信任、學生的渴望、家長的重托皆系于我一身。因而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到了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這一學期是我參加工作以來任務最繁重的時期,家里父親病重,單位任務繁重,一方面我是班主任,帶兩個重點班的語文課,一方面又要參加師大省骨干教師的培訓班,面對如此的重擔,我精心安排了時間表,盡最大可能做到事半功倍:上午去師大培訓,中午去照顧父親,下午在學校上課,處理班務,盯自習,晚上在家備課,完成培訓作業。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幫助下,終于度過了難關,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既獲取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備課情況。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校長經常對我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剛開學的時候,由于從高三下來后,對高一的教學工作需要一個適應期,也由于工作量比較重,我忽視了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認為只要把教材鉆透了,想方設法令課文上地生動,學生就易接受。然而學生卻不買帳,課堂效率也甚微。漸漸地我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因而也留意起學生的特點。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有以下兩方面的顯著特點:高一新生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授課采用較深的術語教學,同學們不能適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兩個班的同學都各有特色,比如二班的學生比較活躍,學生反應較快,上課氣氛積極;而一班正好相反,上課需細嚼慢咽,但整體朗讀水平較好;二班注重個人能力,有一部分學生喜歡獨立學習。如果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教學效果就不理想。經過實踐的檢驗,我充分認識了了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將會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因而在備課的時候我已做到了“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
二、上課情況。
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為此我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強自身的素養,提高教學技能。上課盡量做到使內容豐富,實際。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并且每天都以充足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
2、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是語言,就需要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為此,我堅持每節語文課前抽出時間,讓學生練習朗讀,來提高他們的語感。一學期下來,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由于經常念一些名家名篇,也培養了他們的語文鑒賞能力,有些學生甚至做到了出口成章,可謂一舉多得。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愿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盡量多講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讓他們更了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為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這也培養了一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讓他們拓寬了視眼,有了寫作素材。
當然回看自己的授課,我也感到有點愧疚,因為有時我并不能很自如地駕馭課堂。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并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沖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后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決其中困難。
三、課外輔導情況。
因為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為三個組。
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采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
第二組是肯學,但由于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
第三組是紀律松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余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靜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重新建立這些同學的學科基礎知識,以后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批改,如發現學生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及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采取強制背誦等方式,以鞏固他們的基礎知識,提高他們的基本能力。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令人欣慰的是我教的兩個重點班的成績明顯好于其他兩個重點班,辛苦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我明白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向其他老師學習,爭取更大進步。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8
摘要: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又要求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筆者把傳統的創設情景法和現代化手段多媒體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法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詩歌;陶淵明;想象力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這節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
反思一:關于教學目標的設立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讀陶淵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思想還未深入理解。《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對詩人形象還未能全方位認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基于這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就系統了解陶淵明其人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本節課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筆者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知識。
反思二:關于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學生也很難把握詩人思想和詩歌意鏡美,這些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設計成功之處在于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為本。眾所周知,學生不是一只等人喂的鴨子,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可學習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正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乃至各科教學都應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認為本節課體現了教師是“促進者”而非“帶領者”。在整節課中,我的活動雖不很多,但并不清閑,我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并且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這里的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自己去實驗、觀察、研究、探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0
“知人論世”是讀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讓學生掌握好這把鑰匙是尤為重要的。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對寫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紹,所以學生在理解文章思想時顯得不是很困難。在課堂上可以用此法著重解決作品的思想意義甚至文化等較深層次的問題。前提是教師要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精心設計問題。
在語言的賞析上,有學生提出“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這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有認為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有認為是側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生愉悅之情。我對后一個回答評價道: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詞真是一字千鈞,體現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由此可見,只要學生積極思考,有時會給老師意外驚喜。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1
課前,師傅陳老師和李老師都給我做了悉心的指導,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如何展開,每一個細節該如何把握,時間方面應該如何安排,都給予了詳細的指導,在自己的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遺漏了詩歌藝術特色的分析環節。
詩歌藝術特色分析本應該是在探究詩歌意象環節之后緊接著進行的,但是由于我的疏忽直接進入了下一個鑒賞方法的環節。等到總結鑒賞方法的最后一個詩歌藝術特色時才想起來還沒有講這個,于是又匆匆返回去講解。導致整個課堂顯得有些脫節,很混亂。究其原因,緊張在所難免,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準備不夠充分。如果心中有底,胸有成竹,就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課前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次,我是真正體會到了“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課后,徐斌老師跟我講,遺漏的環節索性就不要講,直接總結鑒賞方法,讓學生按照總結的三點去分析其他的詩歌,靈活處理課堂的突發情況,這也是教學藝術的一種體現。徐老師的這個點評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能靈活處理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和自身的狀況,正是體現出一個老師的教學藝術之所在,在這一方面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升。
二、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
本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的'是“學以致用”,讓學生根據總結的鑒賞方法來鑒賞陶淵明的另外一首《歸園田居(其三)》。可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讓學生把這首詩讀了一遍就下課了,沒有達到訓練方法應用的目標。因為前面詩歌分析用的時間太長了,有一些不必要的環節繁榮拖沓,浪費了時間。比如,“知人論世”的環節讓學生直接填空就可以檢查預習情況,分析意象的時候也可以再緊湊簡略一些,這樣就可以在后面留3—5分鐘的時間完成課外閱讀鑒賞訓練。
以上是我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在詩歌鑒賞這類文章的教學法,我還存在著很大的欠缺。如何設計最優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的掌握這類文章。師傅為我寫的精彩的點評讓我感動,更是受之有愧,彭主任的精當專業的點評也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公開課上完,收獲是豐厚的,以后,我爭取把每堂課都當成公開課,虛心聽取各位專家教師的意見,不斷提升自己,爭取在課堂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2
培養高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夫,在高考中寫出寫啥像啥的作品,使之獲取較高分值,歷來是同行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為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局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練而達到的水準,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指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指導思想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都應有周密的計劃性、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力度的強化性,行文運筆的深廣性及靈活性。
一、把握練習內容,分塊收集習作素材。
古人說“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并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經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淀,通過“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人為創造活動之后,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階級色彩,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群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范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作主渠道中。這些創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置習作達標規程并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愛國主義;②遠大理想;③傳統美德;④奉獻精神;⑤弘揚正氣;⑥見義勇為;⑦艱苦奮斗;⑧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⑨望子成龍與家庭悲劇;⑩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市場經濟與腐敗現象;?環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為中心與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并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項工作,指導者一人足可勝任,但付出艱辛努力的是時卻帶有極大的刻板性,可適當“拋磚”(明確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學生參與進來,爭做確定題材內容的先鋒)題材內容一經確定,就要圍繞它做好系統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給學生,分任務到組別,成塊狀收集材料;教師只負責劃分并審訂材料而成冊,把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閱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致的文題,讀者對于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說,一開始就有一種慵懶,困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訓練扎實的高中學生來說,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較下面一組同一題材不同文題的擬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題材:熱愛家鄉文題:A。我的家鄉B。托起黑太陽的地方
同是寫我的家鄉——一塊產煤的地方。兩文都寫煤礦工人為了家鄉,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無天日,充滿險情的礦井中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生活實況后,發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寫了一曲贊美煤礦工人的頌歌。但比較文題,B顯然更勝一籌。如何擬題,使之更具豐富的美感效應呢?
⒈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
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后,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鳳凰》問世。作者反映的是隨著黨的政策好轉,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現實。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題放在一件極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來深化。家景不好的蓮姑向狹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車一用,在自行車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揚言要蓮姑賠償損失費;文中有蓮姑一句氣話“秋收結束,我送你一只金鳳凰。”一句平淡的話,被作者別具匠心地用來做題目,卻顯得極有深意,把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日漸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題深刻反映出來。
《作文成功之路》20xx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濃濃的愛》,作者用飽含真情的語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鋪陳疊加的形式表達出來,文中每寫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帳的形式,寫出母親對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關懷。文題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話,把全文瑣碎、平淡的材料緊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個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內容越豐富,套袋就會更圓,母親為兒一生操勞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豐滿。這句話就起到串連材料,點明主旨的作用。這樣,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無窮的亮色。
⒉材料來擬定文題
名家作名文,離不開想象和聯想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想習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常寫出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的文章。這些聯想不豐,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體文章,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后天有失調養的少年,蔫癟而列絲毫生氣。這是指導者的心頭大忌。而聯想卻加強了眾多事物間的聯系,使眾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部體現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濃厚的和強烈的美感效應。如余秋雨《臘梅》這篇散文,文中體現了某醫院護士小姐們憑著高尚的敬業精神,以極富生活情趣的具體活動——雨中護花,雪夜護花,雪地數花等感人至深的情節,撥開了彌漫在眾多身患絕癥的病人心靈天空上的厚實陰云,使他們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臘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對生命的強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礎材料(病人在護士小姐的精心護理下病愈出院)與聯想材料(梅花不屈從于惡勢力,與風雪相抗爭的高潔可喜之性情),通過聯想結合在一起,緊扣住材料之間的類比性,圍繞聯想材料來擬定文題。這樣擬題,從內容上講,可以加重加厚作品,使主題得以較大幅度的凸現;從修辭角度上說,這種具有類比性材料的反復疊加,本質上對主題就有鮮明的強調作用。此類文題的設置,因為它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信息張力的同時也為讀者了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其思維過程為: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后,最先關注的是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而涉及基礎材料;讀者在對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響文章主題之門。也就是說,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聯想材料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轉未知入已知領域,嫻熟運筆。
前文表達了平時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塊狀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戰時軍需。但由于近幾年高考命題走向有遠離現實生活熱點,命題內容呈現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嘆,無所適從,硬著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律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未知入已領域,嫻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范圍,難以下筆,這是現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范圍的情況下巧妙轉換擬題,并在文中充斥進我們熟悉的素材,嫻熟運筆,寫成文章。如1999年全國考題要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范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
這樣寫,固然可以,但難出佳作。試想,一些中、小城市、農村的學生,有多少人能對這一涉及科技發明的文章作淋漓盡致的發揮,但傾向于這一主旨的學生不在少數。于是,他們必然陷入握筆難書,舉“腦”艱難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敘寫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通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后,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轉未知領域入已知領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重新審視,并取得較大成功。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3
1、 教學反思 :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為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閱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鑒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
2、教學過程:當時,我上這一課時,用的方法比較單一。因為是高一,學生剛升到高中,對文言文的理解比較困難,文言知識比較缺乏,所以,學生在課文疏通方面,比較感到頭疼,他們要求在這一方面多用一些時間。因此,原本非常精彩的歷史再現,沒能讓學生去表演,通過表演加深理解。
3、教學理念、方法的反思:
(1)對學生能力和基本特點考慮不夠,不夠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合作、探究,然后把他們自己學習的情況和結果用表演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老師就可以摸清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很好很及時地作出反饋和指導。
(2)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借助工具書就基本可以疏通文意,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可以積累他們的文言知識,提高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通過表演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反映的那段歷史的了解,可以激發他們對相關課文的主動閱讀,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今后的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敢于放手讓學生去合作探究,老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4
給這屆學生講解《雨霖鈴》,正好是在天氣漸暖,柳絮紛飛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時節,文理科分班剛剛結束,整個校園高一學生之間里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感傷氣息。這一切都為《雨霖鈴》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情感氛圍。于是,我在導入時播放了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快就把就把學生們的思緒拉到課堂上來,然后又由“長亭”、“古道”自然過渡到柳永歌詠離別的這首《雨霖鈴》上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順理成章:暢談作者,師生互讀,配樂朗誦,由聲入境,盡情地去感受曲詞的情韻之美。
接下來的工作該是教師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評語言。這屆學生也趕上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校也實行了將盡一年的時光,有迷茫,也有收獲,更重要的是它為我的.語文教學工作悄起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開闊了我的視野,也使我更加快樂地帶領著學生在語文的百草園中感受到更多奇異的芬芳。
新課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和審美的創造力。”于是,我把對詩詞的鑒賞分析設置成了一道開放行的題目:小組合作,任選一個角度(從意象、情感、技巧、語言方面)對本詞進行賞析,言之成理即可。學生們熱情很高,我的工作則是到更小組去做點撥,引導。大約十分鐘后,各小組準備好了自己的答案。意象組的同學找到了:寒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點明共同特點是凄美。情感組的同學認為:全文抒發了一種離別之痛和羈旅之愁。技巧組的同學看出了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語言組的同學說出了輕新、自然、優美。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點撥下得出來的,有的在具體的表述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在此過程中,同學們積極地開動了腦筋,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掌握了鑒賞詩詞的方法,收獲了快樂,學會了合作。正所謂是“受之于魚,不如受之于漁”。
接下來的環節是“說出記憶中離別的故事”(要求:用詩詞名句回答)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蘇軾《水調歌頭》“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運用與課文情感意象相似的詩詞作答,同類比較,再次讓學生領悟詞凄婉的情感之美。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最后,布置作業:選擇某種景物寫幾句話,贈與昔日的好友,寄托自己的一種思念之情。
通過本次教學我深刻認識到:
1、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身邊的一是一物,才會變為一種很好的語文資源,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2、應該想辦法讓語文學習變成一種學生愿意主動參與的活動,課堂開放,才能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其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語文教學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如果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只用重視實踐,語文學習才會對學生的生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認的美文,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單元第一課,可見其重要性。如何上好這一節課對于后續的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結合單元的學習目標,我將這篇文章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蹤并從中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3.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文章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設計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后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齊讀、自讀、默讀),體會這篇文章的情趣美、語言美、畫面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文的'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荷塘風光)面對這樣一面荷塘,我國著名詩人楊萬里感嘆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贊嘆了荷花的嬌美。而周敦頤則發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感嘆,贊美了荷花的高潔的品質。同樣一片風光,在不同人的眼里風光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里,這一片荷塘又有怎樣的景致。結合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及詩句的導入,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調。
二、讓學生帶著“作者的游蹤是怎樣的”問題快速閱讀課文。
三、結合作者的游蹤,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師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學生概括文章觀荷塘部分描繪了哪三個畫面。
五、重點分析觀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畫面,品味語言美及畫面美。
六、總結全文
本文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如下幾個問題:
1. 課堂時間較緊張,學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2. 學生朗讀不足,未能充分體會畫面美
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把觀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課時中,把剩下來的時間進行誦讀,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進行誦讀,從而體會文章的情趣美及畫面美。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03-05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優秀09-20
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3-23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6-12
(精選)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7-10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優秀】07-08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優秀03-24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5-15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10-17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3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