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15篇【熱門】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畫》一課,我選定集中識字、感悟古詩為教學目標,通過對重點字和重點偏旁進行字理分析,對古詩進行想象感悟,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以及熱愛中國文化的情感。重點指導學生利用前面學習過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雖然,在課前我對于教材和教案都爛熟于胸,自認為胸有成竹,但是,在課堂上自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課堂常規都出現了一些想不到的問題。
講課過程中,看到孩子們在有老師聽課的情況下,還是有孩子在不斷的動,有的.坐不住,有的不舉手就發言,我站在講臺上,還要隨時提醒他們,真是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很是擔心亂了課堂紀律,完不成教學任務,但在擔心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 課堂上對孩子的即時性評價,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鼓勵和表揚,實效性不強。如果在課堂上對守紀律的孩子我及時給予一個實物蘋果圖片或一朵漂亮的花朵,對舉手發言的孩子給予“文明守紀標兵”的牌子,可以想象是怎樣的課堂情景。試想,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障,怎樣來完成教學目標呢?在課上,聽到孩子們放書噼里啪啦,課桌椅丁冬丁冬的聲音,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這些細節。不管你的課設計的再好,學生出現這樣的常規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顯得特別浮躁,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總之,對于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要多學習、多討論、多反思,虛心學習,在實踐中不斷錘煉、提高。
語文教學反思2
這個語文園地有4項內容,分別是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版塊是交流預測的好地方;“識字加油站”復習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詞句段運用”分別出示了多音字、帶數字的成語及提示語的三種情況,學會認讀詞句,積累語言,學會感情朗讀句子;“日積月累”學習四句關于團結的諺語,充滿哲理,要正確有節奏地朗讀、背誦諺語,理解和積累諺語。
一、教學效果:
1.注重教學氛圍,優化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構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有了尊重和賞識,學生充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和價值,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易于激發,學習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樹立。2.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每個環節的設計都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天地,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成功之處: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因而,“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獲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握訓練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語文要在實踐中發展。不斷在完整的實踐中比較、改進寫話技巧,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提高。課文中第一個練習側重比較各個標點;第二個練習側重說寫實踐。如果單出示帶標點的句子的練習,那么也許課堂上知道了怎樣填標點符號,回家寫日記時還是沒有正確運用的意識。若和平常的語文園地一樣把標點練習和寫話練習分開,學生對標點的感覺就是脫離文章的,不真實的`。為此筆者設計時將二者緊緊結合在一起,說話前做標點練習,寫話前提醒用對標點符號,寫話后又要求檢查標點。這樣學生馬上就能在寫話中更好地認識、使用標點,并在平時的日記中更留意標點符號。可見語文園地中各個版塊的內在聯系可以挖掘得很深。
三、不足之處:
在今后學習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同時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也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改進措施:
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要敢于進行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值。
語文教學反思3
《金子》是一篇蘊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后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受到啟發,便留下來種花,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讀出感悟,并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彼得”。如從“彼得不甘心落空,他在河床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土地,一個人默默地挖掘者。”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不甘心、默默地、一塊沒人要的土地”等詞語,理解彼得的'執著和堅決不放棄。從“埋頭苦干、幾乎翻遍了”等重點詞句,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彼得,他是一個比其他人更吃苦耐勞的人;引導學生理解彼得的“若有所悟”,抓住問題,一場雨后,彼得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他為什么由這簡單的現象想出種花的好方法,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一個善于觀察、樂于思考的彼得。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彼得是個吃苦耐勞的人,也為了后面體會要取得真金,就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我們在學習種花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緊緊扣住“全部精力”來進行。我引導學生看插圖,體會彼得的辛勤付出。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全部精力”,我出示了準備好的有關彼得辛勤勞作的填空來說一說,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體會:天快黑了,又下起了蒙蒙細雨,可是還有一塊地沒有松,彼得——,花苗終于長起來了,一群群雜草在花叢中搶營養,彼得——,為了防止花苗生蟲,人們還在睡夢中,彼得還在——,再過幾天,花兒就要開放了,可是這幾天陽光非常強烈,花苗渴得無精打采,彼得——不論嚴寒酷暑,不管刮風下雨,彼得都在用他的全部精力精心培育花苗。
說話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不錯,對于“全部精力”,把握得比較到位。通過想像彼得在不同場景中如何培育花草付出辛勤勞動,來理解他后面說“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學生在想像場景中明白了故事的道理。
語文教學反思4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于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于學生應該從中借鑒什么,學習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要滲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歸納為:他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或者說: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斗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這是一種詭辯,是不合理的,是和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違背的。新課標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為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或者每周就來一篇作文,造成了學生為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敘事。 新課標強調“以人為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 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 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標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用素質教育為幌子,一味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活動課,深陷“興趣愛好”之中,這種現象是對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曲解,它明顯帶有表層和功利性的毛病,這樣盲目追求形式,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語文教學反思5
本學期第一課《春天在哪里》是兒童作家陳伯吹寫出的一首詩歌,這首描寫春天的詩歌很有特點,詩歌的每一小節是先提問再回答,給人一種新鮮感,但其中一些句子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知道起來還有一些困難,而學習這篇課文時,正值春光明媚,因此,我事先布置學生請家長帶著去找春天,而我也利用學生在校內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里找春天,同學們都很興奮,找得也很仔細,他們發覺:校園里的草坪綠了,樟樹發出了新芽,竹叢中長出了筍芽兒,有個學生還興沖沖過來對我說:“老師,我發覺春天的'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對于同學們的發覺,我及時地給予肯定,由于我安排了這兩次活動,接下來在課堂上學習《春天在哪里》的課文時,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的知道很到位。我發覺,連平時不愛好讀課文的同學也讀得有感情呢?
語文教學反思6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自身最喜歡的一篇小說,也是多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保守課文。全文僅3000多字,可是從以樂境寫悲痛的精巧構思到12歲小伙計的獨特視角,從精巧含蓄的社會環境描寫到看似矛盾的結尾處置,可圈可點處俯拾即是,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回味無窮。然而,文章雖精美,卻難以激起同學的情感共鳴,因為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與同學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小說篇幅不長,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要完成對本文人物、主題、寫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實際的。只有準確定位自身的教學目標,才干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了解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的小說主題。
2、了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和其作用。
3、掌握刻畫人物的描寫方法,深入掌握人物性格特點。
保守課文的教學一般難度較大,同學對文章主旨更是霧里看花,難一捉摸。主要問題在于同學難以了解和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因此,自己準備了視頻斷片在上課第一時間播放給同學欣賞,有利于縮短時空距離,真切體會當時的時代概貌,有利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深入探究的興趣。
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教師講解過多,以致削弱了同學積極考慮的熱情,應該放手讓同學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干真正提高閱讀的質量。
語文教學反思7
這首古詩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詠物詩。本詩讀時瑯瑯上口,思時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根據學生課前基本會背這首詩的情景,在此基礎上,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指導。采取多種形式的讀來提高學生的朗讀本事。雖說新課改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經過反復朗讀去思考、領會、感受、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經過自我表達出來,做到作者、文本、讀者有機地融合起來。可是,就本詩“離離原上草”這句中的“離離”我想沒有哪個學生會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歲一枯榮”中的“歲”“枯榮”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也不會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所以,我采用板畫、組詞說句子等多種形式來激發和引導學生。如:“原”能夠組什么詞學生便組出了原先,草原等多個詞。我便順勢說那里的原就是草原的意思,緊之后我便問草原的草長得怎樣。隨手在黑板上畫出長得茂盛的草,學生立刻回答草長得很茂盛。我又說那“離離”是什么意思學生便很快聯想到“茂盛”,這樣“離離”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歲”我便是要學生說一個句子。
有的學生說“我今年七歲。”緊之后,我說:“從出生到此刻你過了幾年”“七年。”學生搶著說。那么“歲”是什么意思呢哦,學生恍然大悟,原先歲就是年的意思呀!學到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那種成就油然而生。經過茂盛的小草和枯黃的小草兩幅圖片的比較,理解“枯榮”的意思,學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頭腦中構成畫面,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再經過后兩句淺顯易懂的詩句,體會小草那頑強的生命力。然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做到心中有詩,腦中有畫。也許這些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有些難度,但我覺得適當地加深、加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未必不可行。
語文教學反思8
本文節選自《秋聲詩自序》。作者曾說:“嘻,若而人者,可謂善畫聲矣!”而所謂“善畫聲”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善于繪聲繪色地描繪生活。他的《秋聲詩》如何,且不去論它。玩味口技一文就可以看出筆者所說的這種藝術匠心及藝術特色。
教學《口技》就從這里開始,這場口技表演對于作者無疑是一頓聽覺盛宴,美的享受。他用他的妙筆和豐富的想象力又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頓聲情并茂的文學大餐,口技表演者和作者都是在繪聲繪色地描繪生活,學習本文應該是雙重的享受。
學習這一課我先從口技導入,問學生知道什么是口技嗎?學生說“知道”,有一兩個調皮的學生已經開始學貓叫狗叫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雖然我讓有這方面才能的學生給大家表演沒有學生站起來表演,但課堂效果已經出來了,我順勢總結了什么是口技,接著我說:“課文寫的什么啊,大家知道嗎?”只有幾個同學說知道,我讓同學們先讀課文,一會用你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寫了什么,有好幾位同學站起來說,但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極力回憶課文內容,象翻譯課文,生怕有所遺漏,不過孩子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到這樣已經不容易了,只有在下預習的學生才能做到這樣,我表揚了他們。下面我讓同學們概括了課文情節,這不難,他們看了資料書都知道一是一家人由睡而醒,二是一家人由醒入睡,三是失火救火。明白之后,我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力描繪課文內容,我順勢用多媒體展示了畫面,這對他們太有幫助了,幾個同學說下來,我又讓他們注意細節,比如一個同學說大兒子嘴角流著口水就很形象,還有同學說聽見老鼠打架的聲音。同學們越來越放的開,描摹“伸頸、側目、微笑、默嘆”的神情,小組里面就更活躍了,這樣連平時不參與課堂活動的同學也被吸引住了,覺得很好玩。大家描述后,我們再進行翻譯、重點詞語掌握練習容易多了,因為同學們理解課文了,等于綱舉目張,水到渠成。第二天早自習就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會背誦了。
最后我讓同學們用一些詞語形容口技表演的怎么樣?文章又寫的怎么樣呢?同學們用了“聲情并茂”、“繪聲繪色”等詞語,我們能不能這樣描繪我們的生活呢?我們做了描繪同桌、描繪天氣的練習,同學們還使用了一些形象的詞語比如一個學生說他的同桌長著兩個蝌蚪式的小眼睛。我們還談了有關口技表演的古今不同,我問同學們有什么不同,同學們能夠根據課文說古代的表演口技的人一般坐在屏風后或者屏風里不讓觀眾看見,讓觀眾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現在的口技表演一般讓觀眾看見,既聞其聲又見其人,還借助一些工具,這是我們在電視上看的。這就很不錯,說明學生善于總結了。
總之,“以文帶言”的方法教學文言文好多了。不過一開始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特別是描述環節,還只有一小部分同學能做,語言運用上還不太靈活,當然與課堂時間限制也有很大關系,如果讓他們寫會好一些。有一部分同學還不習慣,還有一部分同學可能連翻譯都做不好,但這部分同學的想象力還不錯,還是應該鼓勵的,哪怕他們說錯。
語文教學反思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山雨》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用優美抒情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嬈的山林雨景圖,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處處洋溢著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體現出作者清雅脫俗的審美情趣。課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寫山雨的。先寫山雨悄然而至,描繪了由遠而近的歌謠般動聽的雨聲,接著突出描寫雨中山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后寫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韻。
第五單元訓練重點是“分清文章的主次”。《山雨》在表達上,文章首尾呼應,重點寫了山雨的聲音和雨中山雨的顏色,主次分明,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點;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動人,極富感染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方向。
①認識本課2個生字。
②有感情朗讀課文,在讀中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景色,在讀中體會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初步的鑒賞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從閱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學生的性情。
3.教學重難點
(l)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
(2)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
二、說教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個性化地感悟上。正如閱讀提示里說的“學習這篇課文,要多讀,多想,多感受”,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歸納其中蘊涵的情感,并通過朗讀來展示學習的體會,朗讀的形式多樣:競賽讀、個人讀、男女分讀、分組讀……不指導朗讀技巧,如急緩輕重、抑揚頓挫,只要求學生讀出自己對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感受就行,促進學生朗讀和感悟的水平。
教具準備:山雨課件。
三、說學法
按照閱讀提示里提示的學習方法“學習這篇課文,要多讀,多想,多感受”,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歸納其中蘊涵的情感,運用不同方式進行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話談閱讀感受,可以想象,也可以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四、說教學過程
(一)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濕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們喜歡下雨嗎?(多個學生說)
看來大家對雨有著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一場奇妙的雨——山雨(板書)
學生寫課題。把自己寫的課題讀一讀。欣賞了這場雨,也許你對雨會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打開書,自己讀讀閱讀提示,(點課件)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三)初讀感知。
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進這場山雨,用你喜歡的閱讀方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這場山雨介紹給我們的,主要介紹了山雨的哪兩個方面?
(四)自主學習。
1、(課件出示雨前景象)請看!你能用文中的語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嗎?學生朗讀一段。
聽了他的朗讀,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詞、讀體會)讓我們一起用讀書聲請出山雨,讓他悄然無聲地來到、讓大家都無法發覺。(學生讀)
2、(自學雨中)
聽了你們的朗讀,我已經感受到了山雨飄然而至,孩子們讓我們一起走進雨中,你可以去聽聽山雨的聲音,也可以去欣賞雨中的顏色,通過朗讀把你聽到的聲音或者欣賞到的顏色美美地展現出來。
3、小組交流。(把你聽到的山雨的聲音或欣賞到的顏色在小組里讀一讀,再說說你的感受。)
4、集體匯報。說到哪句點哪句。
(1)沙啦啦,沙啦啦……
1)(談感受)當你聽到山雨的聲音,心情怎樣?
2)這么動聽的雨聲我們一起去聽聽吧!(點課件)
3)和著山雨的聲音,我們一個大組,一個大組接力讀讀吧!(在雨聲中再讀一讀)
(2)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1)(幾個學生談感受),
2)聽,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點課件)我能感受到這山雨是無字的歌謠,那樣動聽,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樣的歌謠?(學生說)說到神奇,問,他會是怎樣神奇呢?
3)是的,的確是——的.歌謠。把你們感受到的歌謠讀給同桌聽聽吧!誰來試著讀讀?(可以請同學老師一起讀)聽了他的朗讀,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好。再請,不好,示范讀)
4)喜歡這無字歌謠的孩子一起來讀一讀。
(3)雨聲里,山中的沒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有幻想的色彩。
1)(學生談感受)
2)真是動人的樂曲,(點課件)我也想和你們一起彈奏這首小曲,你們是琴鍵,我就是輕捷柔軟的手指。第一個逗號一組讀,第一個頓號二組加進來,第二個頓號三組加進來,后面的四組加進來一起讀。(配合讀。)你覺得咱們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樣?(學生說)
3)相信你們還能彈奏出更美的旋律。趕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說說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會幻想些什么?)
(4)、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有墨綠、翠綠,有淡青、金黃,也有火一般的紅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談感受)
1)(點課件)正像你們說的一樣,陽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斕,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綠。(引讀)瞧,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綠得——,這清新的綠仿佛在——流進——流進——
2)聽出來了這清新的綠色已經流進了你們的眼里、流進了你們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們用優美的朗讀聲讓綠色也流進我的眼里,流進我的心里,可以嗎!學生再讀。
3)此時,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樣,(點課件)我們的記憶——宛若一張干燥的宣紙,這綠色隨著絲絲屢屢的微雨悄然在紙上化開,化開……你們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同桌互相說。請學生說。
4)我建議我們一起再讀讀吧,讓我們此時的記憶在腦子里化開,化開……(一起讀)
(5)、雨后。
不知什么時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過后,又會是怎樣的畫面呢?趕快去讀讀吧!。(匯報)雨后是怎樣的畫面?
1)、鳥。歌聲為什么那么動聽?它會唱些什么呢?誰能用輕松愉快的朗讀把小鳥的歌聲引出來?(讀后點課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歡的孩子,一起讀一讀吧!
2)、雨滴。點課件,一起來演奏。
(五)、拓展
孩子們,如果你們能熱愛身邊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處景物都會似人間仙境。用心去聆聽每一個聲音都會是優雅的樂曲。作者趙麗宏把雨聲比作音樂,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點擊課件。)
這是老師眼里的雨,(師讀)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樣的呢?用幾句話寫下來吧!可以用自己的話寫,也可以摘抄課文中和課外你收集的語句。
五、板書展示
聲音
山雨
顏色
語文教學反思10
《燕子》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文筆清麗,感情純真。燕子是常見的飛鳥,人們對它熟視無睹,容易忽略它。但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可愛的小精靈,它的身上充滿了靈氣,充滿了美。它的外形是美的。作者通過細心觀察,抓住了燕子身上最富有特征的幾個部分——羽毛、翅膀、尾巴,從顏色和形態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描寫,并用“湊成”這個詞語,把小燕子機靈活潑的外形美準確傳神地表達了出來。
第一自然段的寫作手法,教會學生在寫作之前要認真仔細地觀察,在寫作的時候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選擇最具代表性的特點來寫。在仿寫第一自然段“一身烏黑發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同樣是驚喜連連,百花齊放。
“一身金黃色的皮毛,一雙滴溜溜的眼睛,加上又細又長的尾巴,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猴子。”
“一身柔軟的絨毛,一對黑亮機靈的眼睛,加上嫩黃的小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鳥。”
“一對長長的耳朵,一雙紅寶石般的眼睛,加上絨球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白兔。”
“一頂紅紅的雞冠,一個高高昂起的頭,加上一身光彩奪目的羽毛,湊成了驕傲的大公雞。”
孩子們的語言多么富有童趣,想象力多么豐富。看來并不是年級增高了,學生的想象力沒有了,重要的是要對他們的引領。
語文教學反思11
《養花》是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綜合復習”中的第一篇課文,老舍先生用樸實的語言寫了養花過程中的真實感受,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情感。
參考“綜合復習”的使用說明及練習提示,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借助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認字、理解詞語的方法。
2、檢查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能力。
3、自讀自悟,體會作者從養花中得到的樂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4、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并能表達其中的樂趣。
在這節課中,我以飛花令引入課題,孩子們在誦讀描寫花的詩句中開始了學習,接著交流了作者的'相關資料,尤其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語言樸實、幽默,生活氣息濃厚,蘊含的哲理耐人尋味。課文是個很好例子,引著孩子們去發現和感悟生活中的許多細小的美。
課件使用,音樂的播放,增強了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孩子們在讀書中感受到作者對花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這節課中我還使用了結構圖來幫助孩子們梳理文章脈絡,導圖的方式可以延伸到其他章節的學習中,這樣,孩子們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的系統,進行歸類和分析。
語文教學反思12
識字一
反思與對策
現象一:
在識記生字這一環節上,大部分學生只是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生字,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是太高。
分析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認字的積極性,同時對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還需努力。
對策:應重視識字教學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師平時多注重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在情景中識字。
現象二:做“小詩人”這一環節,提出問題后馬上讓學生合作學習,有點流于形式。
分析對合作學習理解不夠深透,忽視了部分學生沒能進行充分的個體學習與自我感悟。
對策合作學習要落到實處,在合作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這樣做給不愛動腦筋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
識字二
教學反思:
我是根據兒童詩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說話、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識字三
教學建議
1、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節奏,并注意韻律。拍手歌節奏感很強,指導學生朗讀時,一方面要根據標點停頓,另一方面,根據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本課形式上是兒歌,每兩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末尾押韻,指導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體會課文押韻和靈活換韻的特點。
2、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知識經驗,鞏固識字成果。,還可以通過組詞、造句等方式鞏固識字。如:拍,拍手,同學們喜歡玩拍手游戲。
3、進行寫字指導時,教師要板書示范,提醒學生注意筆畫、筆順。
語文教學反思13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在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們去觀察插圖。了解小平爺爺小時候的'樣子。并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為什么他得的紅圈圈最多?為什么能寫一手好字?為什么能受到老師的夸獎?從“每次…都能…”明白了鄧爺爺小時候寫字非常認真。聯系實際,讓孩子們也能像爺爺那樣學習寫字。在指導寫字時,著重講解“求”的筆畫,和“當”的偏旁是“尚字頭”孩子們掌握很好。
語文教學反思14
過去的語文教學,曾經“只重積累,不重理解”或“只重理解,不重積累”。課上熱衷于繁瑣的分析,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課堂上,聽不到瑯瑯書聲,習作里,見不到濃濃真情。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沒有了,造成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
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標的出臺,給語文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和無限前景。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按語文規律進行教學,要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感知、感受、感悟,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無效機械的練習。加強多讀多思,擴大知識面,注重語言和積累,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下面就本人貫徹新課標精神,教學《白楊》一課談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讀與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一切語文行為的基礎。語言的感知、理解、積累靠讀,掌握語言的規律靠讀,感情的激發熏陶也靠讀。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感受。讓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因此,課堂呼喚讀的回歸,以讀為本,讓課堂真正書聲瑯瑯。
1、以讀促悟
以讀促悟,就是在教師啟發、誘導和鼓勵下,學生通過讀,來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文字的滋味去體驗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如《白楊》一課“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愿”這一內容,文字淺顯易讀,但是思想內涵較難理解,且與學生實際相差較遠。為了讓學生通過讀自己去感悟,避免教師灌輸式的講解。我讓學生先讀“三個只知道”的句子,討論悟出“三個不知道”的內容。再由“孩子們不知道,你們知道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回讀上文爸爸介紹白楊樹特點的句子,然后聯系“三個不知道”的內容想一想。學生很快明白了爸爸表白的是“自己像白楊樹一樣服從需要,扎根邊疆,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也能扎根邊疆”的心愿。
這一環節設計以讀為本,以讀促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主動有趣的學習中獲得身心的愉悅。
2、以讀現悟
果戈里曾經說過:“像樣讀一篇課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滿心靈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靈去感受它的`每一個詞。”讀與悟相輔相成。讀得好,則悟得好。悟得好則能讀得好。
《白楊》一課“白楊樹的特點”這一內容文質兼美,充滿感情。為了讓學生能感受到白楊令人敬佩、贊美的內在品質,并把這一情感表現出來,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拓讀現悟
這種方法就是將文中概括或抽象的內容,拓展成具體的內容,與有關語句組合成排比句,讓學生感悟其思想內涵。
如“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這一句體現了白楊樹生命力強的特點,將這里的“哪兒”一詞從“大戈壁”拓展到任何一處,尤其是環境惡劣的地方,與句子部分構成一個排比句:
大戈壁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大戈壁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
荒山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荒山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
內地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內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
邊疆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邊疆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
通過這一組排比句的強化朗讀,學生對白楊樹“生命力強”的特點就有了深刻的感悟,學生再讀“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這句時腦中就浮現以上一幅幅畫面,自然流露出對白楊樹的敬佩、贊美之情。
(2)分讀現悟
這種方法是將課文里從幾個方面集中說明事物某一特性的幾個方面分離開來,與有關語句組成排比句,讓學生用讀來表現對事物的感悟,如“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一句,作者從“風沙、雨雪、干旱、洪水”等四個方面的自然災害和惡劣氣候來突出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性,可以從四個方面構成一組排比句。
在風沙面前,它好像一堵城墻,巍然屹立,
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在雨雪面前,它似青松,傲然挺立,
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在干旱面前,它似駱駝耐干耐,
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在洪水面前,它似中流砥柱,堅如磐石,
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通過這一組排比句的讀,學生對白楊樹“堅強不屈”的個性有深刻印象,再讀時很好地流露出對白楊樹的敬佩和贊美之情。
當然,強調學生的自主讀書、感悟的同時,不能忽略老師“導”的作用。我們常常困惑如何點撥學生的朗讀,讀要達到什么要求。有一句話說得好:讀要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來。我們要研究導的方法,導的特點,導的規律。其要點是,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這里介紹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種指導方法:教師范讀法、語言渲染法、形象支撐法、形體指揮法、有意比較法、借詞發揮法、競賽激勵法、角色置換法……
二、讀與積累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言材料的積累與語感經驗的積淀,與讀與悟息息相關。凡讀書,熟則能悟,悟則能比,古人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許多作家在談及成功的秘密時,都感慨得益于少時的多讀。因此,我們應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機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熟讀成誦是語言積累的一種方法,但如果一味讓學生通過長時間多遍數單一的記憶,是既枯燥乏味又短暫無效的。因此,創造寬松的教育環境,進行活潑多樣的誦讀,能提高語言積累的效果。
在教學“白楊樹特點”這一精美片斷時,我這樣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1、引導自主實踐
語文教學的活動觀,要求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發展。我在課堂上讓讀書有困難的學生去請教同學,如何讀得更好,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全力以赴,果然收效甚好,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興致盎然,互幫互助,很快讀熟讀好了這一內容。
2.美讀競賽激勵
在課堂上引進競爭機制,更能激發學生的向上。為了推波助瀾,我又讓每組推選一名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讀。老師參與學生的活動,主動為學生服務,課堂高潮迭起。老師和學生都運用自己的語言技巧,創造性地表現課文的形式美、音韻美、形象美、意蘊美,在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熟讀于心。相信這一競讀會給學生深刻印象。
課堂上語言積累的形式還有很多,比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給畫面配音,把課文改編成童話等,只要孩子們高興,我們都可以嘗試。
三、讀與運用
教育起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是為用,即所謂學以致用。”這就是語文的交際性工具作用。
在《白楊》這篇課文里,學生讀懂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如果僅此滿足,點到為止,恐怕學生對如何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還是“紙上談兵”。因此,我這樣幫助學生在讀中運用。
1.與課外結合——讀讀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不能因文所困,應該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將“借物喻人”這一知識拓展到課外這一大語境里,讓學生通過讀《白楊禮贊》來欣賞茅盾筆下白楊樹的偉岸正直,體會一下東北漢子抗日的堅強不屈,領悟“借物喻人”的精妙。相信,通過這一遷移,學生不僅了解了語言,也懂得了語言的表達。,
2.與生活結合——唱唱
生活就是語文。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新課標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唱唱學生愛聽的歌曲《小白楊》,在活潑歡樂的氛圍中讀懂借白楊來比喻邊防戰士。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培養學語文用語文的濃厚興趣,把課堂與課外結合起來,把語文融入生活。
3.與時代結合——議議
時代在前進,語文的內涵在不斷豐富。緊扣時代步伐,語文教學才會永具魅力和活力。課結束時,我讓學生交流西部大開發的信息,談談怎樣做一個新時代的小白楊,這一設計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運用,發揮了語文人文性的育人功能。
只有語文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努力做到教學內容生活化,課堂結構主體化,教學過程開放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運用,才能讓學生“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才能落實新課標精神: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語文教學反思15
新課標語文教材中,古文特別是古詩詞歌占有相當的比重。古詩詞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借助工具書等可以理解相關的字詞,但對詩詞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從而給孩子們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礙,這也成了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本期聽了我校江老師的一節古詩教學,對比江老師的課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古詩教學有了些新的思考。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重現古詩意境,幫助學生整體感知古詩。
近年來,隨著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開始普遍,在古詩詞教學中合埋運用好多媒體,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更能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并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里有一句千古傳誦的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如何理解這句詩的意境,不管多少語言,在這里都顯得多余。江老師沒用語言,只用了一段動畫:開始是星星點點的嫩綠出現,逐漸布滿大江兩岸,接著或遠或近,或墨綠,或深綠……充滿生機的綠意呈現眼前。孩子們全部被這片美景深深吸引。這種動態的綠,這種鮮活的綠,才是詩人真正要表達的,而江老師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輕易的突破此難點,讓學生真正體會了此佳句的意境。
類似此類方法,江老師在本節課還有應用,比如播放“故鄉的云”,讓學生體會常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思鄉之情。
二、加強誦讀訓練和指導,體會古詩情感。
古詩文誦讀,在香港,在世界其他地區,是作為華人教學的必不可少的重點。古詩詞本就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同時,吟誦古詩詞,既能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能增加他們作為華夏兒女的民族自豪感。但在教學中如何突破,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要有感情的朗讀(或誦讀),理解和體會文章表達的意思是必須的,而理解和體會的深度直接影響到朗讀(或誦讀)的效果。江老師在指導朗讀前,叫全體學生閉上眼睛,然后自己以一段深情的敘述,啟發孩子們想象:詩人所處地方與家鄉的位置和距離,詩人想到的家鄉的美景,明月高掛夜空,詩人不知何時歸家的愁悵……孩子們完全體會了詩人當時的情感。接下來的朗讀訓練就顯得輕松而又高效了。
當然,江老師的這節課還有許多成功之處值得我去學習、也有許多細節值得我去思考。限于時間,本文中只說出了我體會最深的兩點,不斷回顧別人和自己的教學,不斷思考教學,才會真正理解教學。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語文《老王》教學反思05-24
語文《祝福》教學反思12-31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1-08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1-29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11-26
考試語文的教學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