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薦]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書戴嵩畫牛》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蘇軾為唐代畫家戴嵩的《斗牛圖》寫的一篇題跋,講述了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錯誤的故事,回顧本節課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本節課優點
(一)學生在誦讀中層層落實教學目標,學生讀中感悟。首先是讀準課文。導入新課以后學生自由讀兩遍,接著指名讀,檢查學生朗讀情況,接下來讀好節奏,學生依據小節線試著自己讀,然后和老師一起讀。第二步是讀通本文,我先帶領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自主理解本文的意思,不會的在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全班一起解決,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優勢。讀通以后大家一起把全文的意思逐句理解。第三步是讀懂。理解了文章的意思,還要把文章讀懂,我首先問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誰,接著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分別畫出最能體現最能體現兩人人物形象的句子。我發現很多同學都能畫出“杜處士笑而然之。”對于開頭第一段有同學忽視了,一半同學能夠關注到。后來通過全班交流,抓住這幾個關鍵句,想象故事中的情景,體會杜處士對這幅畫尤所愛,體會牧童的拊掌大笑,進而在朗讀中弄懂全文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循序漸進,落實教學目標。
(二)落實字詞教學,本節課指導寫了“曝”字,先是了解了“曝”字的兩個讀音及字義,學生明白了“曝”在本文的讀音,接著指導寫字。
(三)難點突破巧妙。在處理難點的時候,水到渠成,結合作者引用的古語,學生能夠說出,要仔細觀察,我又提示最后一句話的意思,學生能夠說出,要多請教別人。我進行了補充:“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要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
(四)適當拓展延伸。最后引入小知識斗牛時,有兩種情況:掉尾而斗和搐入兩股之間,并出示相關圖片,學生明白了細心觀察的重要,也明白了牧童大膽質疑的精神。接下來欣賞了現珍藏于臺北博物館的戴嵩的斗牛圖,領略了圖畫的魅力。
二、不足之處:
這節課超出了5分鐘,這節課超出了5分鐘,個別環節還應該再縮減時間。另外,學生在讀課文時,可以運用多種形式讀,還應重視后進生朗讀指導。因為在回答問題時,有一個學生還是把“軸”字和“曝”字讀錯了,且熟練度不夠。
總之,我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文言文教學。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對于情感濃的文章,如果學生學完了,沒有動情,那恐怕不能說很好地體現了人文性。情從哪來?情從文本來。教師除了懷著滿腔的情來教學,還要找準生情點,恰當地喚醒它,點燃它,讓它在學生的心中燃燒。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話中的名篇,它打動了無數人的心,《你別問,這是為什么》一首詩就是最好的說明。無論是“寫幾句話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還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家”的寫話設計,都給了學生運用語言宣泄情感的很好的平臺。但宣泄是需要情感的積蘊的,閱讀中怎樣找準“生情點”,點燃學生的情感呢?
師:賣火柴的小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怎樣美妙的情景?誰來讀一讀?
生:(讀四次幻覺)
師:你們注意到這些句子了嗎?請讀一讀,這些句子在暗示什么呢?
出示:
1、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手里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2、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3、這時候,火柴又滅了。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閃爍的星星。
4、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小女孩坐在那兒,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生:它其實告訴我們,小女孩看到的一切不管有多么美妙,它們只是一個夢幻,短暫的夢幻而已。
師:是啊,多么美妙的夢啊!可惜它太短暫了,短暫到只有火柴燃燒的幾秒鐘。小女孩何嘗不知道呢?大年夜她擁有的,只有賣不出去的火柴,只有冰冷的墻角,只有在漆黑的夜空閃爍的遙遠的星星。可她還是不斷地擦燃火柴,陶醉在短暫的滿足和快樂中。那么從小女孩這些幻覺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小女孩之所以想到火爐,是她太冷了。
生:小女孩想到烤鵝,是她太餓了,并且因為是大年夜,應該吃烤鵝的。
師:從哪里看出她太餓了?
生:從“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看出她餓的程度,她想馬上吃到烤鵝。
生:我還看出她向往圣誕節的快樂,想念疼愛她的祖母的溫暖的懷抱。她沒有一點歡樂,也沒有親人的疼愛。
師:溫飽、快樂、親情,擁有它們的時候,有多少人感覺不到它們的珍貴,又有多少人感覺不到其間的幸福!對于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來說,一個火爐,一只烤鵝,一棵圣誕樹、奶奶的懷抱,就是“幸福”的全部啊!就是小小的她夢寐以求的全部啊!
讀了這個故事,有個孩子寫了一首詩──《你別問,這是為什么》,請同學們來讀一讀吧。(生讀)你讀了這個故事,不想寫點什么嗎?“幸福是什么”已經從一個最基本的角度得到了詮釋!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我們小學教師特別是六年級的教師肩負著學校領導的厚望,承載著家長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托付著學生對未來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我們培育的是祖國明天的未來與希望。可謂是眾“望”所歸。如何讓學生在這即將畢業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語文學習方面學有所取學有所獲呢?下面我謹對參加工作以來在語文方面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狠抓生字詞教學不松手
生字詞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六年級雖然是高年級,生字詞的教學不像低年級那樣繁瑣,但是,我們教師應當把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作為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看待。
在平日教學中,每講一篇課文之前,都要求學生預習課文,預習時學生要將所預習的本課生字每字寫五遍上交,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看學生到底能把生字寫到什么什么程度,出錯錯在哪里,這樣老師就掌握了學生書寫生字的第一手資料,講新課的時候就可以針對出錯多的生字重點指導書寫。這樣就把對問題的發現提前,為解決問題留足了時間,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語文生字詞教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于復習的次數及每次復習所間隔的時間的長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課都對學生進行聽寫,記錄學生出錯多的生字,每課過關,這次聽寫沒有過關的在此聽寫,直至所有學生過關為止。單元結束后以每單元為單位進行聽寫,也是直到所有學生過關為止。單元過關以后再把每一課聽寫時出錯多的生字聽寫一遍,加強鞏固,加深記憶。練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試的時候就會像平時老師聽寫一樣輕松應對了。
二、從教材整體出發,扣住重點訓練項目,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全冊課文分成若干組,而且也體現了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這樣編排對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學生的收獲也是甚微,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為主線,就可以把教學重點凝聚到每篇課文,集中體現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華。
三、實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畢業考試中,語文課外閱讀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大的,憑空拿幾篇學生從未學過的文章來讓學生做,實際上這是對學生平日學習能力的考察。所以,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平日上課或課后練習時,不只是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閱讀講完了就完事了,()還要教給孩子做某一類題目的方法,比如在講解一篇課外閱讀時,看這篇文章是寫人的還是狀物的?寫人的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狀物的文章又是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這兩類文章在考試的時候一般會怎樣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一類題目怎么做?概括段意要怎樣概括?不同類的文章概括段意又有怎樣的區分?……凡是在我們平日上課和做練習時能夠遇到的文章或是題目類型,我們老師可以給學生歸類整理,把這些學習方法都教給孩子,讓學生在閱讀和練習中學到好的做題方法,久而久之轉變成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相信學習成績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四、勤寫多練,積累素材,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要想讓學生在作文能力上有一個好的提升,也并非一日之功。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讀書札記,建立課堂小練筆本,把課堂的小練筆寫到一本本子上,時間久了,這也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在學習中遇到優美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個好的詞語,都讓學生摘抄下來熟讀甚至是達到背誦,我想只有我們在平日里勤寫多練,不斷地積累作文材料,才能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固的基礎。當然,學生不可能如老師之愿總是把作文寫得流暢優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想辦法去幫學生一把,就拿今年我所教的班級來講,全班63名學生,上交上來的作文在一個星期內批改完是比較困難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學生打好草稿后我先是讓他們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頁紙上,每天定量批閱,我先把每名學生的作文批閱一遍,寫得好的地方大加贊賞,不盡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議,和學生共同修改后,讓學生把修改后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閱就比較省時省力了,寫好的作文讓學生熟讀,讓這相對來講比較流暢的文章在學生腦海里流下深刻印象,那么日積月累,長時間這樣修改下去,學生的作文能力應該會有很大提高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今天教學了《三打白骨精》第一課時,課一結束我們班學生就翻起了厚厚的《西游記》,沒帶書的也湊過去看。可是昨天他們還向我抱怨原著太難讀了,好多字不認識,好多話看不懂。現在我沒布置看書,他們卻捧起來書。看到一雙雙饑渴的眼睛,興奮的眼睛,我不禁有些得意。這是學生對我這節課的最好評價。我激發了他們看《西游記》原著的興趣,改變了他們討厭《西游記》原著的看法。課堂教學的一個目標實現了。課堂上我引用了原著中三段描寫,使學生感受到古典小說語言的美麗。語言美麗動人,怎能不打動學生求知的心?
《西游記》的`故事,學生已經通過不同途徑看過很多遍,像《三打白骨精》這樣的經典每個學生都能流暢地講述。所以在選擇《三打白骨精》作為名著導讀指導的時候,絕不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但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熟悉故事很打程度上源于曲折離奇的情節,而非語言本身。這樣的學情為我尋找教學的切入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我從語言出發,聯系學生現有儲備,引導孩子在比較中閱讀,在閱讀中比較,用自己的眼睛發現,感受白骨精的陰險、狡詐、偽善,感受《西游記》在情節曲折、想象豐富這個特點。
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讀課題,在讀中引發質疑:為什么三打白骨精,不是一打或五打、六打?孫悟空武功高強,神通廣大,為何不“一打”結束?接著抓住課題理清課文脈絡,指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強調語言簡潔,要有概括性。然后進行課文的學習。
學習課文時,我緊緊扣住文本語言,圍繞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努力構建有效課堂而開展教學:
1、朗讀指導到位。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標》賦予“朗讀”更深刻的內涵。朗讀是對文本的再創造,朗讀是深層思考后的感悟,朗讀是個性化理解的表達。教者應運用多種策略,引領學生傾聽、揣摩、看圖、想象,或教者直接用語言渲染,學生就能有感情地朗讀,把文本詮釋得淋漓盡致,學生真正讀進文本之中,從而豐富了學生的生命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課堂呈現勃勃生機。在這節課上我抓住時機有目的、有重點地指導朗讀。
(1)交給方法。學生有時能較好的領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努力地表現“有感情”,可有時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時教師應果斷出手,予以朗讀技巧的點撥。文中白骨精自言自語的一句話充分流露出人物激動的心情,暴露出人物險惡的用心,表明了故事的起因。教學時學生抓住“不勝歡喜”、“自言自語”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語速、音量,投入地練習。指名讀后,發現學生問題,提醒學生兩個“造化”應讀出變化,可以一低一高,可以一慢一快。簡單提示后學生立刻領悟,朗讀得繪聲繪色。
(2)創設情境。課文第一句描寫環境,“山勢險峻,峰巖重疊”寫出環境的險。學生僅僅通過朗讀技巧可以輕松完成朗讀任務。可是內心并沒有感受“險”。原著中描寫環境的這一段非常詳細生動,描寫險惡的環境,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于是引進課堂。當學生讀到“無數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心中生出一股寒意。再讀課文句子,真的達到了“有感情”。
2、感悟理解到位。《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提供機會。這一課教學重點是學習描寫白骨精“三變”的語句。學生找出后,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計的: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培養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誦的'能力;感染教育學生要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教學重點是分角色、表演朗誦課文。教學難點是學生要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一、成功之處。
1、以讀帶講: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表演朗誦,進而使學生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課前讓學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關的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圖片和小故事,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交流匯報機會,激發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
二、不足之處。
1、課堂密度過大,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給學生朗誦的時間不夠充分。
3、教學重難點體現不明顯。
三、改進措施。
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竭盡全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實現一名教師的人生價值。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較長,因此我設計了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之后,讓學生談一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再抓住重點句子進行品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
小學語文六年級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是課文內容距離生活實際太遠,學生朗讀下來了,但是平平淡淡,并沒有被戰象悲壯的行為感動,盡管老師范讀,領讀,效果都不太好,簡直在無病呻吟。戰象的.善良與忠誠哪里去了呢?
為什么沒有被學生消化吸收?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應該抓住一處(如它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為),制出圖片,進行細致地觀察思考,引導學生透徹地品讀,體會戰象的懷舊善良,再讓學生分成小組在一起讀其他相關段落,體會戰象的堅強忠誠。這樣,不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形式單調。
可惜,我的課件制作水平太低,真應該繼續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小時候聽說長城,只知道它的雄偉屹立,絲毫不知道他的歷史與文明。后來漸漸知道了秦始皇修長城的歷史,聽說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讓長城對于我又多了一種神秘,一種向往。后來讀過許多關于長城的文章,于是開始思考,長城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一種什么精神,讓我們為之魂牽夢繞,為之苦苦拼搏。
帶著對長城的好奇,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羅哲文的對聯《長城贊》。上聯從時間起筆,寫了長城歷史悠久,接著指出在修筑長城過程中勞動人民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最后贊美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下聯從空間入手,描繪長城的雄姿,最后指出長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同時,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注意體會作者所要抒發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總體來說,學生們這節課表現都不錯,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還能夠根據自己對長城的了解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是這節課的意外收獲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校又開展了第二次課堂質量達標。我今年代六年級,選那課呢?我拿著課本選了又選。講《窮人》這課吧,怕學生理解不好,講《月光曲》吧,怕我自己講不透。后來決定選擇講《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并不是因為我對這篇課文有多了解。相反,這是一篇比較新的課文,講的人比較少,我是抱著嘗試的心態來準備這節課的。但是,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也被深深地感動了。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
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我的授課目標:一是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要內容,了解土地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二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三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感悟語言蘊涵的意義。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文章的優美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重點讓學生討論文章的那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引導學生潛心默讀、圈圈畫畫,組織交流,通過朗讀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在此基礎上,我又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最后,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結合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我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佟鐵鋅的一首《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在優美的歌聲中,我們意猶未盡地結束了本課。
在具體的操作中,由于課下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比較好,能結合我們身邊的事例來說明,我們為什么要保護我們腳下這片神圣的土地。我也事先在網上查找了一些圖片,幫助學生了解現在的環境現狀,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貫徹了一讀代講,重在讓學生說感悟。在教學中真真落實了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領的教學理念。
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于此──因為印第安酋長的一顆熱愛土地的美麗靈魂,我們得以讀到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了一個教育者的緣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將這篇美文進行一場傾心而美麗的詮釋,在和學生共同的學習和誦讀美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鳴,獲得了美的感受。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課文講述的是南丁格爾從事護理事業和在護理事業上作出的杰出貢獻,以及在護理事業上取得的成就,向人們展示了一位執著、堅毅、勇敢堅強、無私無懼、用愛心和恒心為傷者帶去福音的白衣天使的偉大形象。
故事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了,但讀來依然可以感受到震撼心靈的力量。雖然文本語言文質兼美,生動感人,但學生對文中情和意的.理解感染的程度,卻往往取決于教師的影響與傳遞。基于這點,在我的課堂中教學中,常常以情激情,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撥動她們的心弦,讓情滿課堂。因此在備課時,我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教學藝術,以情激情,給學生一種直覺的情感體驗,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熏陶學生的情感。
如我讓學生抓住南丁格爾讓我們敬佩的語句,品讀感悟她身上的人格魅力,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果不其然,孩子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也許被南丁格爾的精神所震撼,也許被學生們精彩的演繹所感染。教學之后我深有體會:重視情感的渲染、體驗,品讀感悟的引導也許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這篇課文,為了提高效率,我設想就是圍繞兩大問題開展教學:1、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2、老人死后,發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學的方法是讓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基本流程如下:默讀課文——畫出句子(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寫體會(批注)——小組討論——匯報(全班交流)——師生點評。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本內容,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寫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找的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故事;抓住“背已經駝了”體會老人年紀很大,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堅持步行二十余里給海鷗喂食(因為工資不多,全節省下給海鷗買餅干——無私,對海鷗就像對自己的兒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就顯得水到渠成,因為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品味詞句,理解情感了。
這節課帶給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只要大膽放手,有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學得輕松,并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為他們自己也能找到答案,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我心歸去》教學反思:《我心歸去》是“月是故鄉明”板快下的一篇思鄉散文,都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兩個作者都因為各種原因而離開家鄉,對懷著對家鄉深厚的愛。老舍從生活小處著手,從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達了對北平近乎母親般的愛。而韓少功從在異鄉的感受入手表達了他對故鄉主題的定義,把思鄉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學習《我心歸去》之前讓學生作了較充分的預習工作,讓他們不停地朗讀。這點在上課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總體有如下幾點:
1.在文章的脈絡把握上還是比較有條理。從作者在異鄉的物質條件入手,讓學生歸納特點,大多都能用“豪華”、“奢侈”來表達,到在故鄉的心理感受“激動”、“親切”、“讓人回望”,學生能很好的掌握。
2.問題的穿插上比較恰當。故鄉在作者的描繪中是“貧瘠臟亂”但還是讓人熱淚盈眶。我讓學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鄉時最會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這些你內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媽做的飯菜,家里舒服溫暖的床”,“感覺溫暖親切”從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故鄉的“小徑,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頭的犁頭”,這樣就使學生理解作者寫文章時的`情感,也為作文指導有所滲透。
3.化復雜為簡單做得比較好。在問到“為什么”聽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鄉的曲子而淚流滿面時,我舉了杜甫的“感時花濺累,恨別鳥驚心”,因為主觀色彩從而使物皆著主觀情感,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國維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盡管是有進步,但存在的問題很多有:1.速度有點快,對于故鄉在作者心中感受有點過快。或許我把學生想地過好,自己心情激動,影響了教學效果。
4.問題的銜接很不好,課前給他們聽費翔的《故鄉的云》,并沒有任何作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應是最大程度上為教學服務,如果單從吸引學生,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價值,今后應以此為鑒。
5.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能與老師與文本對話的就寥寥無幾。這就意味著自己課堂引導方面很不夠,這將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點。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時間的多少。越來越感覺教學是一種心靈的提升,每節課都能給我帶來巨大的收獲。只要用心,課堂會是精彩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教學了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懷念母親》。課文以回憶的形式,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及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搜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了解。導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季羨林先生的文章。 為了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關于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回憶的相關資料,并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為課文的引子,帶領學生進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將課文的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與“懷念祖國母親”兩個部分,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后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中獲得感知。 從飽含深情的字里行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我們研討的主題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以讀為本”,所以在對本節課設計之前,我本著這樣的目標: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塑造美好的心靈。當然,今天的課堂上的效果,和我的預期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這是一篇充滿了詩意的文章。在本課時,我將重點定位于理解鳥是樹的花朵的.意韻,感受鳥兒給冬日帶來的溫暖與快樂、生機與活力,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所以我重點從以下幾點入手:
1、通過對比,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落光了葉子的樹顯得寂寞、沉悶,而有了鳥的樹則顯得生機盎然,借此突出鳥兒給樹帶來的活力,帶來的美麗。
2、我們都知道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所以我抓住了一根主線——鳥是怎樣的花朵?以它為切入點,把握文章的脈絡,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鳥是樹的花朵”表現了鳥對樹的重要性,樹缺少了鳥就沒有了生氣,而鳥則少不了樹的支撐。
3、貫徹“以讀為本”離不開“讀”和“悟”,有悟才有得。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提高閱讀能力,達到“得”的目的。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自主去讀,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在這一基礎上,才指出重點句、段,讓學生細讀,在細讀中找出精彩語句認真品讀,讓每位學生都有充分地“讀”和“品”的機會。通過“鳥是什么樣的花朵?”這一問題的啟發、引導。學生在讀的實踐中就有了悟的方向。然后,再引導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你該怎樣去讀?這樣學生不但在讀中有所悟,而且又以“悟”促進“讀”,形成讀與悟的良性循環。這正應驗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千古名言。
在本節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的目的性不強,選擇朗讀方式的隨意性比較大,學生朗讀效果提升的不明顯。此外,教師與文本的融入度不夠,所以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高度不夠。通過此次研討,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首先解讀教材是根本,同時,引導學生有目標的讀,恰當的選擇讀的方式也猶為重要,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一節課下來,我收獲頗豐,也得到了鍛煉。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匯報時,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里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松幽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復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么,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復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著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著什么?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里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后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后面的理解會更輕松,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清人蒲起龍稱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充分體現了作者聽到收復失地薊北后的欣喜若狂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在教學時,我注重指導他們讀準字音,如“薊北”的“薊(jì)”,“涕淚”的“涕(tì)”, “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 “妻子”的“子(zǐ)”,與平時的朗讀習慣有差異。
教學全詩時,我抓住“喜欲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詩,最能體現作者的心情的詞語是哪一個?引導學生自讀、尋找“喜欲狂”。那么,作者為什么“喜欲狂”?哪些詞能體現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后,作者想到些什么?又增添了什么樣的心情?學生通過自讀、小組交流、全班匯報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詩的主要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最后,請學生扮演杜甫一家進行表演,抓住杜甫的動作,如“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放歌”“縱酒”體現作者的心情。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歌詞,由蔣蔭棠創作。講述的是西漢使節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間克服種.種困難,頑強不屈的故事。歌詞取材于歷史故事,歌頌了蘇武不辱使命,氣節堅定的可貴品質。
本課篇幅不長,韻腳清晰,語句長短適宜,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結合資料把課文內容讀懂,并產生真切的感受。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字。
2.能夠根據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蘇武受到的苦難,產生對蘇武的崇敬之情。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了解蘇武的生平和關于他的故事。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本課中“匈”的寫法需要提醒學生,不要丟掉最后一筆“丨”。
2.朗讀指導
從結構上講,本課分為兩部分。
(1)第一部分講述的是蘇武在北海邊經受的身體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堅定的態度。
“雪地又冰天”“渴飲雪,饑吞氈”等語句講述的都是蘇武受到的磨難,而此時蘇武仍能“心存漢社稷”。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以“身臨其境”為基礎,首先使學生感覺到蘇武經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難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時蘇武的堅定態度,學生才能產生對蘇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講述的是蘇武心靈上受到的殘酷的折磨和他堅貞不屈的態度。“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短短11個字,把人生之中最關切的兩種思念表達得格外清楚。對母親、對妻子的思念時刻煎熬著蘇武,而這樣的身心磨礪經歷了漫長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這又是怎樣堅定的意志、對祖國怎樣的赤誠啊!所漫在朗讀時,理解蘇武經受的苦難是基礎,產生崇敬之情是關鍵。
3.閱讀教學
(1)結合朗讀的重點而言,本課的閱讀教學著重應該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體會蘇武的“苦”,這種苦包括自然的風霜對身體的摧殘,更有對祖國、對親人的思念而帶來的心靈上的痛苦。當一個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時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從這一點上講,蘇武歷經十九年磨難而氣節絲毫不改,的確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二是產生對蘇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會產生“敬”,這種敬是敬重他的為人、崇敬他的氣節、敬佩他的品質。
(2)蘇武的意志堅定如鐵,面對匈奴貴族的威嚇而面不改色,歷經十九年的磨難而毫不動搖,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著重體會這一點。
“渴飲雪,饑吞氈”“入耳痛心酸”“兩地誰夢誰”,這些語句都說明蘇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對于痛苦的感受絲毫不比其他人遲鈍。正因如此,人們才敬佩他,匈奴才會“心驚膽碎”。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就是因為他們在關鍵時刻多了一份堅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學習課文時,要注意兩處對比,即“歷盡難中難”與“心如鐵石堅”的對比,“任海枯石爛”與“大節不稍虧”的對比,這兩處對比正是人的意志與所經歷的磨難的對比。越是艱苦,越是襯托出蘇武的堅定;越是感受到這種艱苦,就越能使學生產生崇敬和感動之情。
4.活動提示
(1)“朗讀”中提出要體會蘇武的堅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貴精神,教學策略參見上述。
(2)思考與交流
這兩個問題,是要讓學生讀過課文后能夠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正符合新課程標準中關于第三學段的相關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蘇武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不同的學生也許會用不同的詞語來概括,但是一定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第二個題中出示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反映的是蘇武經受的磨難,第三句表現的是蘇武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與運用
講蘇武的故事不必強求每個人都講,也不必占用過多的時間來完成。
(4)積累
這里安排的是清朝詩人、書法家、畫家鄭燮的《竹石》,要求學生背誦下來。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學生也許對“匈奴”一詞比較陌生。“匈奴”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我國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同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同漢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3
小學語文《翠鳥》教學反思02-14
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2-09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05-26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0-29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04-15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