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1
每一次教到作文,是最讓人難受的時候。學生無從下筆,寫好的作文思路不清、語句不美、結構混亂……花上很長時間講、改,只講得口干舌燥,直改得手發軟,作文還是不盡人意。
今天又是作文課,寫寫自己的校園。昨天我先讓學生在家寫一寫,結果交上來的大跌眼鏡,簡直比二年級的水平還要糟。這該怎么辦?
越是糟糕,越要上好。
一、帶領學生游覽了一趟校園。
從校門開始,對于小花壇、通道兩旁、操場等處的所有景物都進行細致的觀察,用手摸一摸,有鼻子聞一聞,用手抱一抱……從大小、顏色、形態等進行觀察。
二、進教室交流
一起交流了哪些景物要詳細描寫,對印象最深刻的尤為重點突出。
三、隨堂交流
學生在埋頭習作時,我不時拿起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文,分享美妙的段落。對于不理想的提出修改意見。
等作文草稿交上來時,我發現學生本子中的好詞佳句隨處可見:“我們學校坐落在群山環繞、溪水流淌的小山村里,就仿佛是一個嬰兒躺在母親的懷抱中”、“山茶花紅得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影,風兒吹動,日影隨之舞動”……比昨天在家里寫得句子美上十倍。
反思學生的`進步,很多來自自己的預設,對于景物的描寫,從哪些方面描寫,怎么描寫,我心中其實準備了很多的好詞好句,當我在跟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不知何時已經記在心中,用出來后,就成為一片好的文章了。
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2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于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要重視積累、朗讀和運用。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可不尊重編者意圖。這篇課文最亮的語用點在于第九段皮鞋匠聽到樂曲后產生的聯想,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二是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
在此之前,學生對于聯想的運用在本冊第一單元已有接觸,并不陌生,但運用聯想來描寫音樂、特別是運用聯想畫面的變化來體現音樂旋律的變化卻是第一次接觸,所以,課上老師必須以感悟作者運用聯想畫面變化體現音樂變化這一方法為重難點,運用多種方法加以突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與其什么都教但什么都沒教會,什么都練但什么都沒練成,還不如強調一課一得,通過設置專項訓練,追求有效突破,讓學生確有所得。所以,我大膽取舍,遵循語文教學“一課一得”以及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新課標理念,從文本的語言特色出發,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維度:知識目標:感情朗讀第九自然段課文,感受《月光曲》優美的意境,體會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能力目標:學習展開聯想用畫面描寫音樂的方法并運用。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教學的重點難點為學習展開聯想用畫面描寫音樂的方法并運用。
上課伊始,我引導孩子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并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讓孩子整體感知文本,隨后直奔具體描寫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突出精髓。在教學中我舍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生命氣息在于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得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與作者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于是,在“感悟聯想”的教學環節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體驗,拋出一個開放式問題“你從哪里體會到月光曲旋律的優美?”,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象、表達的空間。課堂上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教師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而我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提煉——提煉畫面變化、提煉寫作方法。這樣一來,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多種學習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作者寫法。而我只是通過適時點撥、個性化的有效評價讓學生感悟、提升、得法,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運用聯想畫面變化表現音樂變化的寫作方法。
接下來我播放優美的《月光曲》,讓孩子們在對文字有了充分感悟的基礎之上用心聆聽音樂,對比感悟旋律的變化,帶著感悟、和著音樂再讀。孩子通過讀課文,能從字里行間里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通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也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我緊扣“讀寫結合”專題,讓孩子們運用聯想畫面的變化來體現音樂旋律的變化這一方法來寫一段美妙的音樂,孩子們已經在我的引導下真正理解了聯想畫面變化的寫法,這個部分遷移和運用,學生自然是水到渠成,寫起來毫不費力,學生筆下的文字也一個比一個優美。而這正是因為我明確了“通過聯想描寫音樂”的操作要點,為學生言語技能的形成提供了規律支撐,并落實了“明確目標——充分自學——精要點撥——強化訓練——展示檢測”這五個步驟,使語言訓練的流程趨于完整扎實的最終呈現。
這節課上,我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和諧、自然、愉悅的,這源于我教師角色的轉變。課堂上我不再是“滔滔不絕”的“講師”,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我與學生師生共同研究、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我和孩子們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悅與生命欲望已遠遠超過文本的局限。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此時《月光曲》一課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和藝術的廣闊空間。
這堂課的反復磨課到最終呈現,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展學生,把課堂還給孩子,這樣我們才能讓課堂成為樂園,才能真正享受課堂。在最開始的教學設計中,雖然心中也知道那些理論,但真正實踐操作起來總覺得那么難。我總有諸多的不放心,擔心孩子說不好,擔心我們講到,擔心他們學得不到位,所以總是舍不得放手,課堂上總有牽的痕跡,牽著孩子讀,牽著孩子品,牽著孩子悟。其實,在語文學習中,課文只是例子,老師只需引導學生以課文為例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讓學生自主探究作者寫法。老師通過適時點撥、個性化的有效評價讓學生感悟、提升、得法,并最終學會運用,這才是真正尊重學生,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在我教學設計的不斷調整中,我的課堂越來越開放,學生學習越來越自主,而孩子們給我的驚喜也越來越多。所以,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在生命化課堂的理念中,我們老師一定要更新理念,學會轉身。所謂不破不立,雖然這個轉變的痛苦的,但看到孩子們真正自主地展開討論,享受思考的過程,這種痛苦的轉身值得!
課堂因生命的全心投入而鮮活,因生命的相互潤澤而成長,因生命的自由而綻放出燦爛之花。愿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在文質兼美的課文中,撐起一支生命長篙,引領孩子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領略語文天地中的無限風光。
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3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
基于文本對人物的定位,于是我在課前交流時就注意和學生交流貝多芬的生平簡介。以“為什么我要作曲,因為我有許多想法要釋放出來”這句話作為對貝多芬對音樂對人民的評價。
課初以“那么貝多芬又是怎樣完成這首《月光曲》的呢”為開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然后以聽寫三組詞語以及根據這些詞語說說這個傳說來檢測學生的情況。
接著以“到底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使他創作出月光曲呢”逐步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抓住兩段話來理解的'。一個是第三自然段,著重來體會小姑娘家的貧窮但是小姑娘又是那么的熱愛音樂,從而使得貝多芬感動。通過學生不同層次的朗讀來體現小姑娘當時矛盾的心情,尤其是那個“隨便說說罷了”其實學生說到位了,但我總覺得參與的人不多,朗讀又是隨便帶帶過,總是操之過急。還有就是第六自然段當中,抓住“激動,您,您”其實在這里的幾個語氣詞也是特別好的,特別有感情,可惜沒意識到。
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4
教師是課堂中的引導者。學生能否在學習中充滿激情,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及自我的表現。本人在《月光曲》一課中,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利用先進教學條件(多媒體技術及FLASH技術),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貝多芬的背景及課文環境的內涵,融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讓學生在教師的激情中尋找學習的激情,尋找課文的內涵,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師充分理解課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課堂當中。
《月光曲》一文是講述《月光曲》創作的一個傳說。這個傳說中所呈現出來的是貝多芬先生對廣大勞動人民及窮苦家庭的關心及愛護,也展現出來貝多芬的高超的音樂造詣及藝術修養。要理解好這篇課文,就必須深入了解貝多芬本人及其創作的作品,以及關鍵在于對《月光曲》的理解。本人為了深入地理解這篇課文及《月光曲》,在網上尋找有關資料,對貝多芬及其所創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資料中,我知道貝多芬相關的生平事跡及有關作品的情況,(并重點了解了《月光曲》的情況。關在教授之前就讓學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的第十四鋼琴曲,又稱《升C小調奏鳴曲》,寫于1801年。這曲子初版上有“獻給黛莉冉”字樣。黛莉冉是貝多芬的戀人,是一個伯爵的女兒。后來,黛莉冉遵從父母之命,嫁給了加路倫彼爾伯爵。這首題贈給朱麗葉塔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寫作於一八一O年。起初只題作「幻想曲風奏鳴曲」后因詩人雷斯達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現「月光曲」的`別稱。《月光曲》的起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1799年—1860年)聽了該曲后聯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說是出版商因為這樂曲的標題不容易引起人們注意擅自定的。而課文則采用一個傳說來講述《月光曲》的來歷。在教學之前,讓學生充分地了解相關知識,有利于對課文及貝多芬這人的理解。也為感受《月光曲》埋下了感情伏筆。
二,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于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體驗探究法”閱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FLASH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圖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讓學生畫出文中相對應的句子、詞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讓學生劃出描寫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對比一下自己在FLASH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仿佛。讓學生能夠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就這樣,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閱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三,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本人對《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較深刻的。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后,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達到情感上的升華。最后,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為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5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資料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仿佛。就這樣,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5-27
語文《月光曲》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05-27
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04-07
小學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03-21
月光曲教學反思(通用16篇)04-15
《月光曲》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29
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8篇04-07
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8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