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一、課前談話為鋪墊課堂氣氛而設置
課前談話時,一起欣賞了一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圖片,并請學生談論,在這些圖片中,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的發言表達了他們的心聲: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為情感的鋪墊,營造氛圍,急轉直下。
今天,我們就來傾聽一個中國孩子關于戰爭發出的呼聲。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是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即使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堂上仍然要留足讀書的時間。課上初讀課文,是要體現對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脈絡。通過初讀,解決了“這封信是誰寫給誰的?他在信里發出了怎樣的'呼聲?”這兩個問題,并且存疑:“為什么署名寫‘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而不直接寫雷利這個名字?等到整篇課文都學完了,我們就會有深入而全面的認識。”這個環節的處理一是能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學會關注體裁特點,讀書信要關注格式,這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的總結。
三、字詞學習更是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
從多音字到課文新詞的學習,結合了“據義定音”、“找近義詞理解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方法,帶動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通過閱讀去搜集和處理信息。
通過抓“卓越”這個詞,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還表現在哪里,并且帶動二、三自然段的學習。
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中,有一點特別值得反省:當一生說:“爸爸的卓越還表現在是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時,我沒有及時去引導他去尋找前半句,而是急著去找另一個學生,企圖救場。結果另一個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衛士、犧牲在維和的戰場上”這些話語。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問第一發言的學生:“還有嗎還體現在哪?”說不定,學生就能回答完整,補充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課堂調控經驗缺乏的表現,值得在日后的教學中去錘煉。在今后的日子里應深入地關注學生的發言,做比較準確地引導,那么學生就能很好地表達、歸納。
四、品詞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設計這堂課的主旨是:以讀為軸心,連接學生、文本、語言、情感這四個點;在朗讀、感悟中回歸語文本色,演繹語文風采。
課文是封書信,作者主體感情色彩濃厚,情感自然質樸。遣詞造句無過多雕琢痕跡,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經歷。通過讀,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橋梁。“分別時美麗的約定”和“重逢時殘酷的現實”這兩個內容的對比處理和挖掘。不僅僅在情感上打動人心,更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這兩個自然段地對比寫作才造成這樣的情感落差,也才能這樣打動人心。讓學生隱約明白,這樣的表達手法的妙處。
而體驗到這種情感落差是因為前面所做的鋪墊、情緒的積淀,到這個環節,使得情感有了一個突破口,而且,這時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從第二自然段“美麗的約定”的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感受這份美麗。再進入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通過
“和爸爸分別后,家人天天盼著他回家,想象著重逢的畫面是怎么樣的?”這樣一個環節,把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落差。同時,課堂語言的設計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營造了一個場,讓學生進入到情境當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傳達出來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去提升這樣的情感認識。
這個環節的教學之所以能營造出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場,關鍵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通過品詞析句,通過教師語言的描述,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來體現的。
在朗讀當中,凸顯了文本的情感主線:因為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引發對戰爭的痛恨,更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
五、課堂節奏的把握和輕重緩急的處理
課堂教學如同烹飪手藝,此次課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對課堂節奏和火候的把握還是比較欠缺的。
比如說,更多的是關注設計,及時從課堂獲取信息的意識稍欠缺。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時,當學生說不到點子上的時候,該怎么去引導?尚不能很自如。師生互動時,什么時候火候最好?什么時候展示這個環節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麗的約定”和“殘酷的現實”那兩段話的對比,是個很好的設計,但如何在課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這個還需要深思再深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雅魯藏布江》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學期的課文安排增加了自讀課文的篇數,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讀課文在每個單元的.最后一篇。我想這是加強了對學生自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強調學生的自讀理解的能力,與上一課不同的是,我講資料圖片的欣賞放在入題之前,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以前就有一個具體的印象,這樣,學生在初讀置疑時就能結合自己腦海里對大峽谷的印象來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贊了在新疆扎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征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贊了在新疆扎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征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復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后,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后,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了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么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2.加強了兩個意識。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于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范讀、齊讀、自由讀、聽讀、個別讀、背誦,內容上則有讀詞、讀句、該段、讀全文。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1)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就能作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2)讀書時聯系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復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并讓學生及時將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閱在相應的句段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為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并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爸爸說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干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說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在進行古詩三首備課的時候,我剛剛好聽完 劉芬老師和張學英老師的課,加上孩子們已經學過很多的古詩,手里也有不少參考資料,對于古詩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學習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讓孩子們自己通過預習自己先學習,然后讓孩子們小組上臺來自己做小老師。
上課的時候,我一宣布這個決定,孩子們就很興奮的樣子,好幾個小組都舉手要上臺,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備課的時候還想萬一要是沒有人肯上臺,那應該怎么辦,結果沒想到孩子們這么的積極。在上臺之前,我告訴孩子們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終的完成。也沒有做什么指導,就讓孩子們上臺了。結果又是讓我大吃一驚,孩子們的表現出乎我的預料,上臺后,誰主持誰發言,安排的十分的妥當,而且把詩的意思解釋的`頭頭是道,還自己加上了提問環節,臺上臺下互動起來。而且孩子們還模仿平時我上課的一些語言,比如一個同學讀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說,有誰要挑戰他嗎?還加上了很多的評價語,課堂的氣氛也很輕松。
當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們只注重講意思,但是沒有講出詩的意境,還有上臺的語言還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臺后發言還是比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這樣讓我很滿足了。我越發明白了,有時候真的是我們低估了孩子,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表現的很好。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快樂的時光。
1、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利用蘋果這一實物教具,,讓孩子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兩種不同的切蘋果的方法,理解了“橫切面”、“循規蹈矩”等詞語的意思。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很高。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我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里。“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2、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一開始課堂是沉悶的,學生在搜腸刮肚,一時無人舉手。過了片刻,終于有人站了起來,說:“書中說了豎切和橫切兩種方法,我心想,斜切會有什么發現呢?結果,我看到了三角形。”緊接著,另一個同學說:“有一次,在家里吃飯,有果汁,也有紅酒,我就把紅酒和果汁混在一起,結果發現很好喝。”然后,我說了一個故事,結果這個故事引出了更多的故事。看到這種場面,我真是欣喜萬分,覺得天賜良機,便趁熱打鐵,說:“很好。同學們,你們看,剛才你們的發言啟發了我,我的故事又啟發了你們,這就是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呀。我們的語文課就應該這樣上,這是多么有趣、多么有魅力啊!”我如是一說,學生非常感性地明白了什么思維的碰撞,明白了一節課我們究竟應怎樣上,明白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思考。而這些,正是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我們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的思維激情迸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必定能得到發展,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思維的創造性也將得到實實在在的培養。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留言條》是一篇應用文,介紹了怎樣寫留言條。懂得什么是留言條,學習留言條的書寫格式因留言條要寫清楚什么,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采取問答與練習相結合的方式,將課文中介紹留言條的語句與“留言條”實例結合起來講解,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學會了寫留言條。
1、介紹性語言的情境演示,讓學生明白留言條是在有事去找人,但沒有找到,或有事出去,來不及告訴他人的情況下寫的一種便條,把要說的話寫出來告訴對方。教學中,我通過演示、講解,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與學生進行問答式的對話練習“課文中的留言條是誰寫的?寫給誰?他為什么要寫留言條?”,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留言條,知道自己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也可以寫留言條,從而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2、實例與說明性文字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留言條要寫清楚什么。如講解“留給誰”時,我結合留言條實例,告訴學生是留給杜小民的;“什么事”,是秋游的時間提前了;“自己的姓名”是唐龍;“日期”是“10月6日”。這樣逐點對照講解,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明白留言條要寫清楚什么。
3、實例示范講解,讓了解留言條的書寫格式,學會書寫留言條。結合課文中的留言條實例講解,讓學生注意第一行左起頂格寫誰;第二行起左邊空兩格寫什么事情;留言人的姓名寫在右下角;最后一行寫日期,寫在姓名的下面。在學生了解了留言條的書寫格式后,我順勢引導學生復習上學期剛學過的請假條的書寫格式,并與留言條的書寫格式兩相對照,達到復習舊知識,深化理解新知識的目標。
4、練習寫留言條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從感性上了解了留言條后,我及時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課后練習做了寫留言條的練習,并要求學生經常運用,希望在實踐操作中切實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本組課文安排了篇幅矮小、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內容通俗、情節引人的民間故事;想象豐富的神話故事。編排本組教材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故事,體會做人的道理,領略正義和智慧的無窮力量;并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通過了解故事的各種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故事、講故事的欲望。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充分發揮體裁的特點,一是重點引導學生多讀、多講,讀中感悟,體會故事蘊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讓學生學會簡要概括故事內容,練習講故事;三是以課文為出發點,把學生目光引到課外閱讀中去,引導他們大量將遇良才民間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進一步激發讀故事書的興趣。在教學《紀昌學射》時先讓學生讀懂故事內容,將故事分為練不眨眼——練把小東西看大——練射箭,然后要求學生根據以上順序講故事,最后讓學生談自己的感想,并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們有的`說我要學習紀昌做事認真的態度;有的說學習一門技術首先要打好基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把你所知道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一聽,讓同學們說說明白了什么道理。并在上完本單元后開了一個故事會,讓學生把收集到的民間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講給同學們聽,并要求學生向大家推薦一本好的故事書。這樣大激發了同學們讀故事書的興趣。
不過在本組的閱讀課文教學時,放的還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想學習的可能性,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學習和發展的權利,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地閱讀,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爬山》這篇課文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去爬山,他告訴“我”別人爬山是為了征服山而我們爬山是為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盡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應該如何欣賞沿途的風景的事情。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難點是讀懂父親說的智慧指的是什么。這篇課文重在說理,把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體的事例之中。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啟發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于學生來說,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學都有過爬山的經歷,學習父子第一次的對話,學生對于征服山他們容易理解,征服自己就難了,對于此,我從課文中逐步引導,讓他們想象爬山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通過戰勝這些困難逐步引導出戰勝自己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對話是“我們”爬上山頂時,父親說:“……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引導學生理解父親這番話強調了爬山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爬山的過程中努力。進而讓學生舉一個自己盡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父親第三次說的話是告訴我要怎樣做才能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讀讀父親說的話,說說父親說這些話的用意是什么,它的話給我們以什么啟示。用眼睛能看到什么、用耳朵能聽到什么,用心能想到什么,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完課后,自己認為在教學上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整改。今后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強:
1、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課堂常規,坐姿、朗讀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加強訓練,認真傾聽的習慣也必須養成,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課堂出現斷條。
才能真正調高課堂教學效果。
2、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導致展示不夠精彩。本班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課堂上應給學生跟多的時間展開訓練。
3、課堂上雖然讀的方式,時間多,但是讀的效果一般,教師在這方面應該多給予指導。
4、教學設計過于細化、繁雜。在教學中,課文內容結合的不夠,教師講述課文語言不夠精煉,耽誤時間。教學缺乏激情,沒有感染力和對學生的啟發力,今后應該在教學設計更為精煉,講述課文更為簡練上多下功夫。
5、對學生的評價語還是太單調。
6、時間安排還顯不合理,例如:前面導入新課和整體感知課文重用時間多,而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后面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時間不夠。
以上是自己對本節課的一點看法,還請各位老師就本節課提出意見和建議,就我的教學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我將虛心的接受。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一、填一填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并找出這些語句,再讀一讀,比一比。當堂出示課件演示:
蝙蝠:嘴→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耳朵→改變方向
雷達:天線→無線電波→障礙物→熒光屏→安全飛行
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突破了難點。
三、拓一拓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游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征,發明了迷彩偽裝……
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換彼此自己收集的資料,讀一讀,再出示:
例子: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用于(飛機安全飛行)。仿:科學家從()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用于()。
讓學生根據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匯報。
此時,看到同學們一個個余味未盡,再讓同學們繼續匯報,我又覺得難免枯燥,因此,我靈機一動,干脆來個小組報告會。這時,我讓學生把他們剛才的資料,在小組內由書寫工整的同學執筆,其他同學說,合作匯集成一篇小報告的文章,當然我指導他們寫報告文章如何開頭結尾,小組在規定的時間里競賽,到臺上邊投影作品邊匯報。整個匯報過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個小組都情緒高漲,展示的不但是內容豐富,而且各組的代表為了進入優勝組,各自展示了他們的獨特風采。
這一環節將學生由課堂引申到課外,從語文課本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眾多的信息媒體,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更是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發展了學生的獨創性。最后這一環節是我在預設教案中沒有設計的,卻是我最滿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著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情深意長、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記敘了由于母親住院,護士來更換床單,就這樣的一個偶然的抱母親的機會,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字里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流淌著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這篇課文的文眼在一個“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語句引導學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走進“我”的心靈。
一上課,我就讓學生讀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體描寫“我”抱母親的情形呢? 第一次抱母親,才發覺母親輕,這么輕,竟然這么輕,出乎“我”的意料,“我”吃驚,“沒想到母親輕輕的”和母親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孩子由于偶然的一抱才發覺母親輕得那么令人難以置信。
于是我著重引導學生品一品文中第一處寫“我”抱母親的句子。想一想,這一抱,讓作者抱出了怎樣的感受?然后品讀關鍵句:“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但在處理“我為什么很難過?”這個問題時我挖掘得不夠深刻,太膚淺。學生體會到母親竟然這么輕,發現了這一真相的兒子此時更多的是難過,難過母親用這么輕的身子承受了那么重的擔子。可是母親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淚呀,作為兒子想到這些怎能不難過?作為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這樣一些理解:“我”和母親生活了幾十年卻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關心母親了;我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沒能幫母親挑重擔,減輕一點負擔而難過;母親不怕勞累、毫無怨言,現在卻病成這樣,我心里很難過。因為當時我怕時間來不及就沒有讓學生深入文本細細品讀,這一點比較遺憾。
二、品讀“我”的敘述,感受母親的形象。
閱讀教學永遠的教學手段,閱讀的質量通過朗讀可以充分的展現,在對文章對母親飯山越嶺的這一小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讀,讀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閱讀的基礎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嶺”這個詞引導學生想象母親的艱辛。由此學生體會到母親身體的力量不是無窮的,但母愛的力量卻是無窮的!
文章最打動人的就是“我”抱母親入睡的那小節,一切多余的講解在這樣的情景下都是蒼白無力的,讀好,讀出情,讀出感,在朗讀中讓愛永駐。
在課堂的結尾,我本想讓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說說自己的.母親為他,為家庭的付出,感受在平凡中,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所蘊涵著的母愛。引導學生回報母愛。但由于已到下課時間,對文章“母愛的回報”這一環節的處理只能拖到下一課,而且文章的精彩部分,最后一節的朗讀時間還不夠……
但整堂課上,我覺得上得還是比較滿意,孩子們也用情在學。大家都被文本所感動,被情所感染,這是情感充盈的課堂,是情感凈化的課堂,是人性之真之美的課堂。語文課需要感動,需要震撼,需要心靈獨白。我欣慰我曾經與學生一起營造著愛的氛圍,一種和諧的人性氛圍。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星期一上午的語文教學研討,我執教的是《鄉村四月》這首詩,它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首先是激情導入。讓學生產生對古詩詞的熱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接著是明白詩題和知曉作者。我一直覺得,對題的理解和對作者的了解,往往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古詩。
語文教學注重以讀為主。古詩教學中的讀更為重要,只有進入詩歌意境的最高層次的讀詩境界,才能領悟到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所以,我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讀詩的訓練。共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初讀古詩,讓學生有個大至的了解。第二環節是在了解的基礎上帶著感情再次讀詩,這個環節叫做感悟升華。整個過程,力爭做到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出感覺,讀出魅力!
第三個教學環節,我是讓學生以我的一個問題為主線,放手讓他們自學。但又不敢放得太開。因為這是公開課,我怕放開會收不回來。在這個環節里我覺得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做得不夠。原計劃個體學完之后合作交流,這樣經過小組的智慧,就能更好的完成,但我怕會耽誤更多時間,教學內容完不成,所以小組匯報時只選了其中一個組,這只能是一點缺憾了!
在初讀部分我做得還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讀中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朗讀,第一個層次是希望學生通過朗讀能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由讀能夠讀懂一些字詞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讀,則是希望學生能夠讀出一點節奏和韻味來,把握這首詩的情感基調。在教學過程中,我第一個層次的朗讀掌握得還可以,但在第二個層次上的目標實現得還不是很好,自身對于課堂也還很陌生,所以在引導學生讀懂字詞方面還不是很全面,比如說:“山原”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沒有引導學生去了解,“白滿川”,“雨如煙”等也沒有很好地讓全體學生一起去理解。
古詩教學,朗讀顯得至關重要,但是在指導朗讀的時候,忽視了示范的重要作用,一味的讓學生讀出感情,所以部分學生在朗讀上的提高不明顯。在指導學生想象畫面的`環節上,雖然學生能描繪出詩歌描繪的畫面,但語言明顯不夠優美所以我覺得,今后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提示學生,讓他們腦海里能出現些畫面,再讓他們來描述這樣效果會更好。另外,一般古詩教學最好能讓學生當堂背誦,雖然這節課后學生都能背了,但大多數學生是在預習時就已經背出,而不是靠課堂上的多讀來達到的目標。所以今后上古詩的時候自己可以設置多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有興趣讀,從讀中體會美,體會作者的情感。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說話能力、寫作能力、朗讀能力等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本次口語交際是“說新聞”,意在引導學生走進社會,了解和搜集天下事,訓練搜集材料、整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組織發布新聞和評議新聞活動,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非常廣泛,只要是新近發生的真實可靠的`事件,都可以作為此次播報的內容。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話可說的機會。交流中要培養學生禮貌、大方、文明地交流與傾聽的習慣。
本節課,我注重以下兩方面的教學:
1.訓練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這節課,讓學生課前查找一些關于“新聞”的知識,使學生準確的界定“新聞”的概念。課前找一些相關的資料,發布會、小組討論才能有本可依,確保新聞的“新、準”。
2.形式新穎,激起學生的交際積極性。
利用“小小新聞發布會”的形式,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和討論中,了解了新聞,很好地訓練了自己的交際能力。
不足之處:
有些學生明顯準備不足,甚至不太明確什么是“新聞”。
今后在監督力度上下功夫,課前及時調查了解學生材料的準備情況,或者解決他們的困難。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9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4-03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13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13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17
四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二》教學反思04-10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9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