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精華8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
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好久不來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奮的腳步,就會越來越懶!
這些天在構思《扁鵲治病》的教學設計。當我“絞盡腦汁”終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卻無意間又重溫了被遺忘很久的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嚇一跳!其中她談到“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這一節時,這樣寫道:
“教者的作用顯得至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情感儲備和調動——悲喜哀樂,酸甜苦辣;教師必須讓自己、讓學生通過文字“怡情養性”,讓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健旺起來。可以打這樣的比方:如果說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狀態一定是恒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為了這條河的暢通與靈魂,教師還要為它修筑“岸”或“橋".有了岸的“約束”,橋的“搭建”,孩子們才如這生命之河中的生靈——水草豐茂,魚蝦成群,與天光云影共在這源頭活水之中暢游”。
“教師和孩子在一個良好的氛圍里完全沉浸于學習之中,教師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師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緣于一種真實人的.外露。那就是,無論什么性格的教師,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對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而這,就是他(她)個體化的激情”。
“聽過太多的優質課,每次都能感受到熱鬧、喧嘩,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
我常想著:語文課堂,我們到底應該留給孩子們什么?是能力,是伴隨著他們一生的學習、生活的能力!這個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論提升!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2
課堂教學永遠充滿了未知的快樂,因為在一節充滿思考的課堂上,永遠有那么多的不可預知,也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扁鵲治病》這一課。上課伊始,通過閱讀,我能感覺出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興趣。于是,我改變以往的識字方法,不再把生字從課文中挑出來單獨講,而是隨文識字,邊讀書,邊講解這個生字的字形字音字意,這樣可謂是一舉兩得,讓孩子們感興趣的課文內容和認識生字有機地結合起來,或許是因為這小小的改變,也或許是孩子們讓興趣帶動了學習,就這么輕而易舉地朗讀課文和認識生字的教學任務。
接著是學習課文。我仍然讓孩子以“讀”為主,讓孩子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然后,我就在黑板上列出了“病人”蔡桓公和“醫生”扁鵲以及“病情”的學習提綱。接著,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再一次細讀,把每一次扁鵲見到蔡桓公時兩人之間的對話和表現按順序填寫到學習提綱里。
很快的,孩子們就完成了任務。其實這個過程就跟孩子們平時做閱讀短文差不多,然后就是我們師生之間的交流——
“孩子們,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他是怎么說的?”孩子們胸有成竹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蔡桓公怎么表現的呢?”依然是一大片林立的小手爭搶著要回答問題。
“那老師當扁鵲,你們當蔡桓公,我們來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好嗎?”當然是群情激昂。我學著古代拜訪大王的樣子,先抱拳作揖,然后讀課本上的對話,孩子們做了大王,那氣勢和感覺可真妙不可言,讀的自然不錯。
這樣一段一段的交流反饋,孩子對課文內容越來越熟悉,可到最后竟有孩子不干了:“老師,我們不要做大王了,大王最后都死了,落了個可悲的下場,我們要做神醫扁鵲。”我笑了:“好,就給你們做神醫,老師來做蔡桓公!”我還正想讓孩子們對另外一個人物了解透徹呢,他們倒自己提出來了。
于是我們互換角色,我們邊讀邊帶表演,最后我頭一歪,裝作病死了。孩子們倒不樂意了,“老師,我們不要你死!”看看,孩子們有一顆多么善良的`心!我笑道:“老師不真死,老師假死,可以吧?”孩子們這才答應。
只局限于我們之間的簡單表演,孩子們意猶未盡呢,于是課本劇大幕拉開。剛開始,四位小男孩還得依賴課本,但表演的惟妙惟肖;第二輪的時候,孩子們干脆丟掉課本,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起來,孩子們表演的才能可真不能小覷,讓我們不由得不捧腹大笑。
我想,如果讓孩子們繼續演下去,估計演一天他們也不會厭煩。但是,能放能收可是我這個“導演”的職責,于是,我趁孩子們間歇的當口,隨口問了一句:“這蔡桓公就這樣喪命了,他最后會明白什么呢?會給我們什么忠告呢?”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最后得出“諱疾忌醫是十分有害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對本課的教學難點掌握于心。然后我又把這個道理延伸到生活中,以自己看牙病的經過和大家談了自己的感受,繼而啟發孩子們想想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經歷?他們有的說,在學習中,有個壞習慣剛開始沒改,現在改起來特別困難;有的說,自己身上的缺點因為沒及時改掉也是越來越難克服等等,讓我非常欣慰孩子們的把學語文和生活結合起來的能力。
一節課上完了,我們師生都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這是一種學習的幸福感,期待這樣的幸福能一直延續下去。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3
說到備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鉆研教材,但在《扁鵲治病》一課的教學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備課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學生的'盲點,讓課堂教學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拿到《扁鵲治病》的第一稿,導入和初讀課文的環節基本一致。在切入課文學習是這樣設計的:
1、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
2、同學們,我們剛剛從故事中知道扁鵲是一位神醫,他能從死神手里把人救活,這次神醫為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虛名?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描寫扁鵲的句子,細心體會,動筆寫寫;你從這些句子中,獲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鵲的醫術高明,具有先知先覺的智慧。)
看起來較滿意,板塊也較清晰,因而一開始也沒試教。等到試教時。第一個問題一出示: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很多同學都紛紛舉手:扁鵲給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讓他治,最后蔡桓公死了。學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讓扁鵲治病,接下去我們還怎么去找原因呢?這些環節不是形同虛設嗎?
于是,這天晚上霍老師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當我打入“同學們,課文中扁鵲給誰治病,結果怎樣?”腦中立刻跳出白天試教時學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從哪兒看出蔡桓公不讓扁鵲治病呢?”學生的一句句回答仿佛響在我耳旁……“扁鵲那么有名,為什么蔡桓公不讓他治呢?”思路越來越順暢……
第二天,我拿著修改稿去試教,感覺課堂十分融洽。其實,里面的內容我沒換,只是提問的切入口改變了。
這堂課又一次讓我感受到:備課真的要備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4
感受最深的教材處理介紹或教學片斷摘錄: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在教學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學生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1、蔡桓公為什么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聽扁鵲的話,扁鵲為什么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后果,為什么要一次次地說?
對教材的思考及對教學的反思: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學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一位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如果那么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5
《扁鵲治病》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對本課的教學我有很多的體會:
一、在質疑中培養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興趣。
這樣一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故事,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我想,這篇課文情節很簡單,不用在細節上多耽誤時間,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閱讀當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為什么幾次三番不相信扁鵲呢?有的同學說扁鵲第四次見到蔡桓公為什么要跑掉呢?還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的病扁鵲怎么能夠預測得那么準確呢?
同學們的一個個問題激起了更多同學的探究意識,于是第二輪的默讀,同學們都讀得很深入。有幾個同學還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來,在課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復地找答案。接下來的交流也變得活躍起來。
二、通過想象,豐富文本的語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較言簡意賅,但是,本組課文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復述課文。要把故事講得生動具體,讀好人物的語言是關鍵,而讀好人物的語言必須通過聯系關鍵詞句,揣摩人物內心。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扁鵲每一次勸蔡桓公時的想法,透過蔡桓公的態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鵲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執的態度,體會扁鵲的高尚醫德。又通過朗讀時語氣對比和語言對比(將每次病情的.發展后果提前告知結果又會如何?),發現扁鵲的話語含蓄、謹慎、機警是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語言的朗讀就顯得活潑生動起來,學生富有個性的見解也大放異彩,課堂氣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為復述而朗讀的被動記憶,讀活人物語言是本課教學一大重點,通過各種手段讓朗讀完成了記憶、思維等多種訓練。
三、理清思路,為復述架設橋梁
這則寓言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簡潔明了,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為理解寓意做鋪墊,然后根據單元導讀要求能復述課文。既能讓復述課文的方法的引領能無痕且扎實而有效,又不使課堂學習枯燥、僵化,是我對本課教學的追求。所以在執教時,我以復述課文為教學主線融概括主要內容、有感情朗讀、寓意理解為一體進行教學。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6
《扁鵲治病》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我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通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應,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通過想象來豐富文本。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后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再把自己想到的補寫在書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想象合理豐富。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讓學生進入課文中去,在寫中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7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這則寓言就是要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防微杜漸,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本課教學安排一課時,由復習《紀昌學射》引到第二則寓言,讓學生向大家介紹扁鵲,學生課前搜集過資料,所以說的很到位,點出扁鵲是位名醫。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讓學生知道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再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在指名學生說課文主要內容時,第一位學生幾乎是把課文復述了一次,連對話都講的清清楚楚,出現這樣的情況,我還是給了他肯定,適機提出他的問題,在概括大意時要簡潔,抓住重點,簡單講述。后來請了幾位學生說的比較到位,以后在概括內容方面還要多花時間。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大多學生能說出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正確建議,不要太固執。其實學生能說到這點就已經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學生是說不出來的,所以這個詞語就送給學生,掌握一個新知識。
上了本課之后,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要啟發學生思考,就必須善于引導,善于對話,因為在對話中才能了解到學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對話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反應要靈敏,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而我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還是過于考慮自己的教案,對學生關注不夠,特別是對學生的回答沒有認真聽,對于學生的不足和精彩之處不能及時做出評價。<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8
今天,聆聽了劉校長執教的一節寓言教學《扁鵲治病》,感觸很深。學生學得自然充分,老師導得恰到好處,順應了孩子的讀書規律,真正還原了孩子本真的閱讀過程,給每一位聽者如沐春風的感覺。我覺得劉校長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與大家共勉:
1.讀課題,能讀出猜想
一個好的閱讀者,看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名字,頭腦中一定會產生許多猜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孩子看到題目,要學會從題目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依據信息讀出猜想。劉校長出示課題《扁鵲治病》后,及時問孩子,看到這個題目你都想知道什么?從課堂實踐看,孩子的猜想涵蓋了文章的每一個角落。如:扁鵲是誰?誰生病了,病得怎么樣?扁鵲怎樣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嗎?多好的猜想呀!我們今天能讓學生這樣去做,明天也這樣,后天還這樣,日日都這樣,孩子是不是就會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看到題目頭腦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擁有了閱讀期待,帶著期待讀文本,孩子會在讀書中不斷地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這樣閱讀的過程是快樂的。
2.初讀文,讀出感受,整體把握文本
一個好的閱讀者讀文章應該是沒有雜念的,應該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讀葉圣陶老先生的《語文隨筆》這本書時,記錄了這樣一句話.“認為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著這么一種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饑餓的人面對著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才會有好成績。”讀完這句話我在想,現實中的閱讀教學不就是讓孩子在還債嗎?瑣碎無效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去回答,上完了一節閱讀課,就像跟著老師到迷宮中走了一圈,還是迷迷糊糊,下次進去自己還是出不來。試想我們老師像誰?像不像黃世仁逼著楊白勞交租子。雖說有點夸張,但我想孩子就是這樣的心情。怎樣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題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帶著猜想去讀吧!此處劉校長什么問題也別提,就讓孩子把自己當做一個最真實的閱讀者。這樣去讀,讀過文章的感受應該是豐富的。這就是我在執教寓言的第二個環節,讓孩子敞開心扉和同伴們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課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這些:蔡桓公這個人太固執了;扁鵲這個人很執著;扁鵲的醫術很高明;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劉校長不就是在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感覺嗎?怎樣培養孩子語感,是不是應該讓孩子放松心情,不帶著任何壓力去閱讀,久而久之,語感不就有了嗎?
3.精讀文,讀出理解
真正的閱讀者,再讀課文,一定像品茶一樣,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覺一下茶的味道。這樣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們和孩子再讀文本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遵循文脈,讀過一節停一停,回過頭去想想這一節說的`是什么,自己都讀出了哪些理解。讀過兩節三節,又把兩節三節連起來回想一下。劉校長在與孩子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是這樣做的:讀過第一、二節,讓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讀出的信息和感受。劉校長只是針對孩子的閱讀結果不斷地點撥,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導孩子讀懂情節,讀懂人物的性格特點,進一步達成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讀過三、四節也是如此。
當劉校長引導孩子讀到此處時能及時停下來,讓孩子把這幾節聯系起來讀讀,看看能讀出什么?有沒有新的感受?這樣閱讀,孩子不會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話中,而是能學會上牽下聯,能站在整體去思考,會對事件的發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讀過五六節后,學生的感受實際就豐滿起來了,劉校長讓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讀懂人物心理,站在讀者的角度讀出自己對人物的評判。
4.聯生活,讀出寓意
我們經常教導孩子讀過別人的書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劉校長執教這則寓言也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激發孩子的生活體驗,其實說出了生活體驗也就讀懂了寓意,從而達成寓言啟迪心智的教學價值。課堂上,孩子談的還是比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寫字時的壞習慣,有的想到了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彈琴,有的……孩子將這些生活經歷都談了出來,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讀后的啟示,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5.細盤點,梳理方法
我們的教學應該讓孩子養成一種盤點的習慣。一堂寓言教學結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應該如何去讀,孩子心理清楚嗎?我想部分孩子可能會記住一點點,過了幾天也許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讓孩子說說,如果再給你一則寓言,你打算怎樣去閱讀呀?讓孩子梳理出這節課讀寓言的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存在的問題:
聯系生活讀懂寓意環節教師處理略顯拖沓,致使課堂超時。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03-27
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通用11篇)12-12
《扁鵲治病》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1篇)01-31
語文教學設計《扁鵲治病》04-27
《扁鵲治病》教學設計06-06
扁鵲治病教學設計06-27
語文教學設計《扁鵲治病》4篇04-27
扁鵲治病教學設計(精選10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