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語文下冊《月跡》教學反思通用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月跡》教學反思通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下冊《月跡》教學反思通用1
《月跡》是一篇散文,內容充滿童真童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希望通過一堂課能達到以下教學效果:
一、疏通課文,讓學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題線索。
二、讓學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能品味出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
三、讓學生能意識到文中“奶奶”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領學生去領悟生活中的美好。
為此我在教學時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利用課件這一直觀教學,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各種“月”的展示,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的情境,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并由此從側面將文章的主題線索展示給學生。
二、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品味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
三、適當的給與學生自讀的時間,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共同探究,在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希望學生能自主地,發自內心地熱愛與向往美好的生活。在結束了這一堂課的教學后,通過觀看教學視頻,以及聽取聽課教師的點評,我感覺我基本達到了上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但與此同此也發現了一些存在的不足:
一、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安排上應該更突出主次。
在這堂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安排了很多的問題,希望能逐步引導學生去通讀,理解全文主旨,但事實上,過多的問題反而混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無法分辨出到底什么才是這篇課文的重點。我希望課堂能夠豐富多彩,結果卻是有些過分“豐富多彩”了,過多的問題設置使得很多內容都有些“蜻蜓點水”,沒有足夠的去挖掘一些精彩內容的內涵,如果是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其實有部分相對淺白的問題是可以濃縮,精簡一下后讓學生自己自由理解的,這可能會比我總結概括有更好的效果。這樣,就可以將更多的課堂時間安排到重點的研討上。
二、在這堂課上還需要有個“精彩點”。
一堂課45分鐘,學生難免會有精神倦怠的時候,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的中后期,有個讓學生能興奮起來的精彩點。而我在這堂課上,由于安排了過多的.內容,就忽視了這個問題,整堂課都是以一個平穩的步子走了下去。其實在課文分析進入結尾部分的時候,有個讓學生討論“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的問題,如果能讓學生當堂練習并交流起來的話,將會是讓學生精神為之一振的內容,但是由于在時間上沒有安排好,這一部分只好留在了課后交流,收到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三、提倡學生的獨立思考時不能忽視合作學習。
這堂課上我主要是以提問來引導學生,但是在學生思考時,我多以學生讓通過自讀、思考來解答問題,這樣,雖然提高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學生的發言機會。我試想,如果能在這堂課中增加適當的小組討論環節,可能會讓整個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讓一部分不習慣舉手的同學也能積極參與到這個課堂中來。通過學生的自由討論、發言,應該會有更加精彩的想法出現,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會遠比讓學生等抄老師筆記來得更為深刻。
七年級語文下冊《月跡》教學反思通用2
《月跡》這篇課文表達的是作家對生活,對美較為深沉的理解和感悟,以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一定要找到學生能夠普遍接受的突破口。我覺得這節課能成功完成,就是選對了突破口。現總結如下:
突破口一:多媒體的有效運用。
在本課的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最大的亮點在于音頻的插入和系列月圖的展示。課堂一開始有一段音頻的播放,設置了“閉起眼睛邊聽邊想”的情境,既營造了浪漫的氛圍,又能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為進一步的學習作好了基礎。接下來系列月圖的展示則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課堂的距離,用最直觀的手段讓學生感受美并借用前人的詩句表達美。這個步驟的設置既是為課堂中的“尋美”張本,更是“抒美”環節的引子。“抒美”環節中的月圖展示既是對整個課堂的延伸,更是學生美好感受的自然升華。整個課堂在美的情境中開始,在美的感染下結束,這與多媒體手段的有效運用是分不開的。
突破口二:問題的層次性探究。
《月跡》這篇課文表達的情感是深沉內斂的,在教學中不需要讓學生全都理解,學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關鍵是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談出自己的見解,同時能傾聽別人的發言,從中取長補短,豐富自己的思想。為了讓學生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問題的設置就要循序漸進,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有效的思維。
例如,在組織學生探討“擁有月亮就是擁有美”這個問題上,選擇了六句話作為探討的重點。這六句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AB兩句為第一層次,是淺層次地認識美;CD兩句為第二層次,為較深層次地追尋美;EF兩句為第三層次,是深層次地發現美和創造美。問題層次分明,感悟由淺入深,學生各抒己見,談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語神思,令人驚嘆。
另外,在寫的訓練上,也要注重層次性。在“抒月”的環節中,先說“月亮是什么”,再寫對月亮的熱愛,并有老師的范例引路,“抒月”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抓住了突破口,是成功教學的`關鍵。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覺得有些地方不盡完美,有待改善。現反思如下:
其一,展示的圖片太多,可能會造成視覺的疲勞。如果在“抒美”的環節中,以相應的視頻來取代沒有動感的圖片,令學生身臨其境地融入美境中,效果也許會更好。這樣,開始用圖片引入,最后用視頻收束,課堂富有變化,學生興趣更濃。
其二,這節課是以學習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的,月亮兄弟組與月亮姐妹組之間的學習大比拼應該既活躍,又能覆蓋到全班同學的思維。但實際操作時,卻因為時間的原因,很多同學都無法將自己的想法盡情表達。在這里如果設置一個課后比賽的項目,例如“精彩批注賽”,把同學們的妙語神思化為語言表達出來,我想同學們的積極性應該是很高的。
另外,《月跡》的語言清新優美,含蓄凝練,富有詩的韻味。教學時,對于這一點要有適當的滲透,好在第二課時中深入地探討本文的語言魅力。
七年級語文下冊《月跡》教學反思通用3
一、關于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月跡》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都是有關童年趣事的,而《月跡》更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當我確定上這一課時,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歡這篇文章,有一種恬淡,干凈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如何在一堂課短短40分鐘的時間內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讓他們(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講的東西很多,頭緒也很多,不妨化散為整,化繁為簡,切成幾個大塊來講,重點抓住一兩個問題,關鍵是讓學生學有所獲。于是,在這個想法基礎上,我抓了三個突破口:
(一)借助線索,感知內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線索,設計問題,讓學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變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難為易,刪繁就簡,既讓學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內容,又為課堂后面解決品讀這個重難點突破節省了時間。
(二)品味誦讀,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長,又不容易處理,我就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讓他們找自己最喜歡的“月亮”進行品味并有感情誦讀,這樣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時采用小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補充,既符合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又容易活躍課堂氣氛。努力讓學生發現文章的美,用讀來突出表現文章的月光美、語言美、童趣美。
(三)仿寫句子,創造美感。“語文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語言美后,我放手讓學生進行想象寫作練習,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關于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運用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豐富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發想象,從而在頭腦中設立一個抽象的學習環境,往往脫離實際。而在多媒體課件中,由于可以利用聲音、圖像等直觀有效的手段,從而能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很快有效地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去。本節課我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畫面,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
2、運用多媒體課件設置問題,化難為易,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多媒體課件友好的交互環境,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思維特點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設置問題,設置學習的能力階梯,為課堂快捷有效地解決學習重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節課在解決處理感知課文內容時,我借助文章晰的線索,利用課件設置了一些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關于師生的課堂行為
本節課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導學生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在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其實學生的發言比我還精彩!如賞析句子這一環節,學生賞析的很到位,讓我感動,又有點敬佩呢!終于明白什么叫“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當然,在本節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語言環節部分,小組活動部分不夠充分,形式也較為單一;課堂教學顧及的面還不夠廣,學生的課堂達標率還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對《月跡》一課的一些反思與總結。其實,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但我能從這些教學經歷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幫助我成長,讓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戰,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七年級語文下冊《月跡》教學反思通用4
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就是兒童化的視角、幼兒的語言,對于初一的同學來說,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為初一的學生已經不是幼兒了,不會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尋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內容好像比較的亂,(其實并不亂,因為文本沒有趣味,學生不好好研讀)所以如何激發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這篇課文,值得研究。
一、通過搜索記憶中的詠月詩句來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導入課題后又設置了古詩文填寫題,似乎重復多余。
二、接下來,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內容。注意不是講授而是引導,我設置了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但是感覺學生一看到問題就反感,就茫然。是不是可以設置一些圖文或者表格之類的來改變文字帶來的乏味的視覺效果?
三、這篇文章看似簡單幼稚其實蘊含深刻的道理。教學參考書上有句話說,“……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這句話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實上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應該改成:由自私逐漸成長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這里有個過程的問題。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線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議月。當孩子們被一輪銀光燦燦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產生了獨占明月的想法,甚至為了這一想法而爭執起來,但是經過我們的追尋,奶奶的'引導,我們明白了“月亮竟是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一個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個“好”字,那么這篇文章的意蘊就是,我們不能獨占世間的“好”,我們應該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共同擁有這個“好”。
四、關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個重點。奶奶是故事的一個引導者和推動者。奶奶身上或許還寄托著作者的很多理想。對人物形象的概括,我們還得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不能采用貼標簽的方法,否則欲速則不達。應該要求學生首先找出敘寫奶奶的有關語句,然后通過這些言行舉止,來評價人物,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評價人物的正確方法。由于后面時間不足,所以對奶奶的分析不夠具體深刻,草草收尾。
另外,事先安排好的拓展性探究也沒有來得及探討,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完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是學,用是用,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努力逐步去改進,努力上好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