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教學反思1
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本文時,我按照“初讀課文,了解大意——細讀課文,感悟寫法——品讀課文,遷移運用”的步驟進行,讓學生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后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這篇文章形象生動,句子幽默風趣,學生非常喜歡。我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與班級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教育孩子們團結就是力量,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等,嘗試讓學生就五根手指編一個童話故事,學生們興趣盎然,都展開了自己合理的想象,編的童話故事非常具有可讀性,可以說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學得投入,教師教得高興,教學效果顯著。
語文課教學反思2
期中考試不是只看分數,而是發現問題,總結提高。
要想學習好,能力很重要。
通過這次考試,我明白了自己學習方法上的種種不足。有時候,科學學習一小時勝過拼命的加班加點,而若想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則必須經過不斷摸索。在這一方面我還不是很有經驗。我決定從逐步克服粗心,磨蹭開始。科學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合理分配時間,一點一點彌補以前的不足。科學定制有效,合理的'計劃。我相信一定會顯著進步或更大的突破。
克服粗心。
我開始對我的粗心反思,這些問題不得不追究到平日的能力訓練的第二關,從剛開始的超時,逐漸變成能按時完成;從按時完成變成能做對一、二道題;從能做對一、二道題逐漸變成三四道題。每天進步一點點。雖然不是很有信心但想到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在這一方面,明白堅持終有用的道理。明白了老師所說的。
自我獨處。
作業本來根本寫不了多少。還有就是我的態度也不端正。每天媽媽給我布置好作業后就去上班了。這樣在沒有家長的管束下,我便可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寫作業也不認真,有的時候趴在床上寫,有的時候邊聽歌邊寫,甚至有的時候寫兩下我就起來走一會兒、喝口水、吃個零食,這樣一天下根本寫不了多少。
明白堅持終有用的道理。明白了老師所說的話從這次的考試中,我收獲到了很多。從今天起,我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改掉不好的習慣,爭取在今后的期末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語文課教學反思3
《小露珠》這篇課文是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于一體的一篇童話。全文內容淺顯易懂就如何貫徹新大綱的“以人為本,著眼未來,遵循規律”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邏輯思維,教給學生語文本身的東西,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問題。教師在授課時提出:要眼睛向下,起點低些、訓練實些、要求高些的設想,把著力點放在讀通課文上,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避免繁瑣的'內容分析。簡化頭緒,減輕負擔,便教利學,提高效率,這是執教者教好這節課的指導思想,當然,也應是我們評價這節課成敗得失的根本依據和主要標準。新大綱在教學的總要求中及中年級的教學要求時明確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此上課教師制定出簡明、集中的教學要求:
1、借助拼音邊讀邊劃出課文中生字詞。
2、讀通課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
3、用序號標出自然段。
教師把朗讀課文,尤其是讀正確、流利作為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教學設計了兩大基本環節
⑴第一步是讀通課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
⑵把課文讀熟即讀流利。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讀書活動為主線,融字詞句的訓練于其中,環節不多,層次清晰,梯度明顯。沒有紛繁的頭緒,使學生覺得清楚,且一目了然。閱讀課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方式是“讀書”,教師的主要活動方式就是“點撥”、“激趣”,師與生的教學關系就是“點撥”與“感悟”的關系。課前猜謎激趣導入,從“趣”字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介,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景和角色,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把認讀感知訓練落實到了實處,取消了孤立的識字教學環節,把嘗試、探究和發現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以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檢查生字學習情況時,采用“寓識于讀”、“寓讀于樂”的方法,讓學生充當小教師,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了新大綱“以人為本”的思想。學生的活動主要是反復練讀課文,結合自學中所劃的生字新詞,一面認讀課文,在語言環境中學習字詞,一面反復接受課文言語信息的直接刺激,全面感受課文整體內容。
語文課教學反思4
《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充滿了童真童趣,特別是課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讀著課文描寫孩子的天真和調皮的語句,使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課文結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
教學前,我準備有關蒲公英的掛圖或照片。還讓學生查找有關蒲公英的資料這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中,我用下面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
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
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
第一件事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后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并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還可以加進有關的對話。并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脫離課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樣化。學生興趣濃厚。表演得很好。學生對“草地為什么會變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么樣的?同學們不是很清楚。陳蘊濤同學提了個問題很好,他問:“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這里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怎么成了金色的了?”接下來,我們通過同學們拿出查找的資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樣子,明白了草地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學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語文課教學反思5
《變色龍》是一篇以趣味性故事來展開,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特點和捕食、變色等生活習性的課文。借一次摘四季豆時的所見、所聞,引領我們走進變色龍的世界,認識變色龍,了解變色龍。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抓住“變色龍的特點”這一主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本篇的語言特色。
首先讓學生解決提出的問題:“我們發現變色龍、我們放回變色龍、我們端詳變色龍”,請你按照課文的順序,為它們排一排隊。
理由是什么?點出說一件事、寫一段話,就應該像這樣脈絡清晰,井井有條。
然后拋出問題:剛開始發現這個小東西的時候,大家都不認識它,稱它是什么?(怪物、怪蛇)它真的怪嗎?怪在哪里? 請自由讀讀全文,找一找它的“怪”。提醒學生: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建議你手中夾著筆,雙手捧著書,讀讀想想、圈圈劃劃。
“變色龍怪在哪兒呢?”學生很快找出來是三個方面:外形怪、捕食怪、顏色怪。之所以抓住這個問題,而沒有抓住文章的寫作順序,是因為變色龍的特點是全文的靈魂,抓住主線來學習,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緊接著讓學生圍繞著第二個問題自己進行學習:作者是怎樣描寫變色龍的這些特點的,結合變色龍的圖片、視頻感受體會。在引導時,針對變色龍外形獨特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看圖找外形特點,當發現學生說得雜亂無序時,適時地出示預習表格,引導學生抓住一定的順序來觀察和描寫動物的外形。 當學習變色龍捕食神速時,首先觀看了一段視頻,再讓學生自讀文中的有關段落,再找找哪些詞句寫得特別有水平。“迅雷不及掩耳”“剎那間”等詞語生動再現了捕食的場景。但這一段視頻時間太長了,應該更簡短些。
在介紹變色龍眼睛的特點時,課文用“繪聲繪色”一詞來形容朋加沙的'介紹,而這段文字并不是太好讀。因此,結合第一課學習的“娓娓動聽”一詞理解“繪聲繪色”,在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練習朗讀,借此理解“繪聲繪色”。敘述變色龍變色的經過時,學生通過讀就可以理解“名副其實”整個詞的意思,但是落實到具體字上,就有難度。這個詞語中,“副”的意思是最難懂的,通過查字典可以知道是“符合”的意思。知道這個關鍵字的意思,再去結合課文朗讀,學生很快會明白“名”指的是“變色龍”的名字,“實”是指課文中敘述的變色的過程。然后變色龍一系列的變色圖片和視頻展示出來后,學生就對“名副其實”真正理解了。
一堂課結束了,老師們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和建議,我都虛心接受,自己在教學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在小組合作上,在課堂檢測上,朗讀指導上,都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鉆研課標、精心設計課堂、夯實基礎、扎實閱讀和寫作,都需要一步步完善,一步步精進。
語文課教學反思6
最近,我準備了《稱象》一課為教研課,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一、談話導入,課題處質疑
常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中,我一向都很重視導入的教學,特別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能吸引人的導入,可以很快抓住學生的心,引起學生的注意。會很快進入到教學中來。另外精心設計導入語,也會使教師自己充滿自信心,能很快進入教學正題,不至于東拉西扯,避免課堂隨意性。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導入語的:“同學們,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要稱一頭活著的大象甚至更重的東西是不成什么問題的,但是,要是在古時候,這卻是一件很難的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的故事——《稱象》。”接著我板書課題,這個導入,很快抓住了學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問題:“讀了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么?”學生很踴躍,他們紛紛發言:“我想知道這個故事中講誰要稱象,為什么要稱象?用什么方法來稱?最后真的稱出來了嗎?”因為我前面已講過,這是一個發生在古時候的故事,所以學生很想了解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么來稱一頭活著的象的,對這件事很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的導語也就成了學生的質疑的`前提條件。從這個教學環節來看,我是成功的,我達到了激發學生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目標。
二、識字與課文緊密結合,字不離文,游戲中學,創新中學
二年級孩子的主要任務是識字,我班孩子在生本書中學過很多字,經過培養,學生有一定的自學生字能力。這課書對我班學生來講,認識其中的生字不是本文的難點,所以我設計學生在讀文中來學,不逐個分析,不花太多時間,我先指名一名學生來范讀全文,這是個優等生,讓她起一個示范作用,其他學生認真聽,聽清字音,并弄清故事的概貌,再讓學生試著小聲自讀,不會認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接著我開始檢查:“我們跟字寶寶來打個招呼!”學生認一個,組一個詞。再去掉拼音來認幾個難字“艘、沿”,讓孩子來說一說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把你的好辦法告訴大家,學生這時進行創新記字。學生思維很活躍,使你想像不到,他(她)有那么多可愛的記法,但這就是孩子,他有他的思維,他說的方法就是他很好的記憶法,聯系他自己的生活體驗,根據他自己的感受。只要是他動腦想過的,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堅信。然后,我和孩子們玩了一個游戲,就是“對口型”,這是我針對二年級的孩子上課很喜歡喊叫、吵鬧特意安排的,實踐中我感到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很好地鞏固了本課的生字。
三、引導質疑,自讀解疑,多讀精練,課件突破難點。
閱讀課的教學是語文科教學的重點,而每篇課文都有各自的特點,怎么樣來教,每個老師又有各自的風格。《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沖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這一課,我設計讓學生讀書提出問題,再沿著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學生先齊讀課文,問:“這頭大象是什么樣子?課文是用哪句話寫的?”學生立刻找到了相關句子讀了出來。隨后,我又帶領大家一邊用問題引出下文,一邊朗讀。 “大臣們看了這頭大象有什么表現?曹操聽了官員們的議論問了什么?聽了曹操的問題后,官員們又怎么樣接著議論?他們議論了幾種稱象的辦法?具體是什么?曹聰聽了官員們的議論后又說了什么?……”然后,我一邊梳理學生的問題,一邊指導朗讀,學生既解決了問題、理解到了課文,又學會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曹沖稱象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我先請一個學生把本段讀個大家聽,再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寫有曹聰方法的四句話的小黑板,請全班齊讀,再一次了解曹聰的方法。讀完后順勢請生標出曹聰共用了幾句話說清楚了他的方法。再接著逐句講解,并分句演示課件。看課件演示,理解課文內容,用短語概括稱象的步驟。分句講解完之后,再次連續演示課件,使學生對曹聰稱象的方法有一個整體印象。再引導學生補充、找出表示順序的字詞,為學生練習復述這一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背誦能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能夠順利突破難點,多媒體可件可幫了我不小的忙。
四、總結主題,結合實際,恰當拓展,發散思維。
在學生理解了重點的基礎上,我反問學生“這個故事發生在曹聰幾歲的時候?”引出重點段落中的第一句話“曹操的兒子曹聰才七歲”,請全班齊讀后,反問:學到這里,你想到曹聰說點什么?引出主題:動腦筋。
“你們和曹聰一樣聰明,你還能想出什么稱象的好方法呢?”這一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的說“可以把大象趕到蹺蹺板上去”,有的說“可以趕進水池里”,“趕上汽車,看它能把汽車的輪胎壓扁多少”……聽到孩子們說著各式各樣的他們自己的稱象的方法,我仿佛看到了他們思維火花正在開放。
對于一篇課文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也可以延伸到課外去,所以我反問學生“你們覺得曹聰的稱象方法在當時的條件下,好嗎?”他們都說好,我立即抓住他們的回答“感興趣的孩子回家后可以找一些東西來試驗一下,看看這樣做,是不是真能稱出‘大象’的重量來”。這樣就恰到好處地把教學內容延伸到了課外。
語文課教學反思7
教學改革進行到現在,有人說有種“溫水”的感覺,總是沸騰不起來,行動與試驗的效果就是不能夠盡如人意;也有人說付出了太多,但是困難還是太多。我們的課改的確有困難,我們也是迎著困難向前。但是我們感到有困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學習不夠。沒有理論支持,只是一味的按照領導的一點要求去進行,看到的總是我們在實驗的過程中困難很多,不足很多,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是不行。其實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在前人的經驗中。我們要向前人的'經驗學習。
我認為要想更快的、更徹底的將課堂教學改革進行下去,我們應該克服等靠思想。不能夠再等著領導督促,每節課都要將我們的理念實施下去,將實驗進行下去。我們做的是事業,是歷史選擇了我們,我們將創造庫溝中心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歷史,所以絕對不能夠看輕自己的課改工作。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覺得這些地方可以進行進一步發展。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經過我們3周的訓練,學生掌握的比較熟練了,各位同學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合作過程中知道了如何分工,合理分配任務;合作學習中的發言、傾聽、交流等常規掌握的較好。我們下一步要規范小組展示環節,我們的課堂在展示時,給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太零散,沒有整體性,造成了小組合作的成果不能夠全部展示出來。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進行展示:將一個大的問題或者進行一次合作學習的問題,讓一個小組進行整體展示。展示時,教師和其他組的同學都不要打斷,等這個小組整體展示完成后,再讓其他小組進行補充、質疑,教師最后總結提升。
無論采用哪種學習方式,語文教學都離不開以讀為本,讀中感悟。這就要求我們選擇合適的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品讀,并展示到全班。關于時機的選擇,我想可以放到小組展示的最后一步,也可以在小組展示后其他小組補充時進行。
關于讀書的環節(主要是指初讀課文時),放到小組中,放手讓小組獨立進行,要求小組成員合理分工,進行朗讀與傾聽、評價。具體做法可以是:小組長安排組員開火車讀文,大家傾聽、互相評價。分段開火車讀課文時,讀書的同學要站起來,評價提建議的同學也要起立。
語文課教學反思8
《奶奶的白發》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的一篇課文,主要描述了奶奶和孫子之間的一段對話,表現了兩代人之間的親情。教育少年兒童要孝敬長輩,不要讓長輩為我們操心。課文很簡潔易懂,旨在讓學生認識到長輩為晚輩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懂得要尊重長輩。
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理解第二自然段中奶奶的第一句話,讓學生認識到長輩為晚輩付出的心血。為突破重難點,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理解奶奶的話“這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這句話的意思。學生能夠從“一半……一半……”中感悟出奶奶的白發是長期為兒子、孫子操勞的結果。然后從奶奶的表情“笑著”去體會奶奶雖然操勞辛苦,但絲毫沒有生氣責怪的意思,接著說說,這時“我”低下了頭,可能會想些什么?奶奶發現了“我”的異常,表現出對“我”的疼愛。接下來,通過“我”的問話和奶奶的表情、動作,感受“我”的天真可愛,對奶奶的孝敬之心和奶奶的欣慰之情。
課文內容即將結束,這時,我問學生:除了奶奶,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在關愛著我們,時時為我們操心,你能感受得到嗎?
雖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他們的回答遠遠超乎我的想象:
生1:我媽媽整天為我操心,因為我的字寫得不好,媽媽每天都要耐心地把我作業本上寫得不好的字擦掉,讓我重寫,經常會陪我很長時間。
生2:我在學校生病不舒服的時候,爸爸不管在哪里,只要一接到我的電話,總是很快地趕到學校,接我去看病。
生3:我的爺爺很關心我,爺爺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但是每天都來接我放學。
生4:我媽媽很為我操心,因為我成績不好,媽媽把工作辭了,一心來照顧我,輔導我的學習。
生5:我們只要雙休日到爺爺奶奶家,他們一定會做很多好吃的來招待我們。
……
孩子們人小心不小,他們用自己靈動的心去紀錄下生活中感動他們的點點滴滴,也許他們說的,現在還做不到,還會繼續讓很多人為他們操心,但只要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生活,他們也會讓周圍的人像課文中的奶奶一樣,“操心并快樂著”。
語文課教學反思9
【原文片段】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
【教學片段】
師:(引導學生抓住“鐵青著臉”理解所蘊含的意味)“山那邊的山啊”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生:是,因為山那邊還是山,又高又遠,看上去是青色的。鐵青著。
生:作者好不容易登上了山頂,沒有看到向往的大海,望見的俐日是山,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師: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鐵青著臉”?這是一種什么手法?
生:生氣時。
生: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大山好僳人生氣時那樣“鐵青著險”。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
師:很好,那你體會到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了嗎?
生:山在嘲諷我,笑我天真幼稚。
生:失落。
師:“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讓我們讀出了原來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此時才明白,那其實是幻想。你認為呢?
生:零分告訴我成功并非易辜,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簡單。生:“我”受到了挫折。
師:那你應該帶著怎樣的心情來讀詩?
(生練讀,師點撥指導,學生用心讀詩。)
師:但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你從哪讀出的?
生:在山的那邊,是海/是有信念疑成的海。
生: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師:“山”是作者成長的重重險阻,那“海”呢?那“枯干的心靈”該怎樣理解?
生:是奮斗的目標。
生:雖然“我”沒看到海,但心中仍向往著美好的理想,“枯干的心靈”是對理想的渴望。
師:那“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又怎樣理解?
生:是說理想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
生:是說理想滋潤了心靈。
師:是啊!經歷磨難的“我”說:“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之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于攀上這樣一座山,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生:老師,我明白了一次努力不會成功,要反復努力,理想才能實現。
生:努力了,達不到目的,也不要大失所望,要不懈地奮斗。
師:是呀,在學習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生:有一次我和同學去爬山,我走散了,焦急中又扭傷了腳,開始我想下山簿了。但我是班長,我一定要登上去。我一瘸一拐地向上登,竟忘了腳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最后登上了主峰。
師:是呀,詩人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告訴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
師:老師讀了《在山的那邊》后很有感觸地寫了一句:如果你能堅持不懈地對待艱難困苦,即使身陷逆境,美好的理想也一定能實現。你能否能將自己的感受也寫成一句話?
(學生紛紛思考,踴躍試說:本課在激勵學生成長的高潮中結束。)
【課后反思】
人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新學期開始了,學生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在山的那邊》寫的就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
教學本片段時,我采用了“加強朗讀──探究關鍵詞句──開創問題情境──讀一讀,寫一寫”的方法實施教學。
1、在探究前、中、后均安排了朗讀,讓學生潛心體會文本,讀思結合,提高朗讀水平和理解能力。
2、探究關鍵詞句。我從探究關鍵詞句入手,以課后“研討與練習”為線索,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再探究深層含義,聯系上下文品味詞浯。在此教學環節中我注重熏陶感染,立足整體,凸顯價值取向。
3、對詩的探究,品味。我通過有價值的設疑來引導學生研討,重視浯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引導學生說出對詩的感悟,訓練了學生的浯言運用和表達能力。本節課教學我“以生為本”,注重浯文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值得欣喜的是:學生經過引領,都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對人生有較深的感悟。這節課對學生啟發很大。如果說能對他們未來的人生之路能有所幫助的話,那將是我最大的欣慰。
語文課教學反思10
目前,語文課改正在向縱深發展。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師的教學觀念、課堂教學流程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令人欣慰的革命性變化。本人,一直以來,也全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盡可能的實施新的教育理念。今天,又很榮幸的聽了國培教育的首席專家,云南師范大學張承明教授的關于"有效教學理念"的講座,對照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事例,仔細想想,確實還存在著一些誤區,這不能不引起我的冷靜思考。
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爭議由來已久。與人文性相較,工具性是基本的。從工具性說,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了解、理解字、詞、句、篇的知識,提高聽、說、讀、學、思的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擬定基礎。然而,我在教學中,認為初中生已經完全有了自學生字詞的能力,所以常常忽視了對字詞積累這一塊的教學,更不用說在課堂上騰出時間來讓學生們抄一抄,背一背了。而是更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卻弱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課的最基礎的教學環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卻沒有落實。
張教授告訴我們,一個人終身發展中必須的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基本技能是不能忽略也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忽視對文本能力的培養,這做舍本逐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新開課程標準理念的。說得更嚴重些,這是沖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事實上,這又會形成新的一種“教育悲哀”
語文教學必須要進行文本細讀,走進文本,深入文本,讓學生在文本里走個來回。這也是張教授在給我們做講座時反復強調的,語文教學是要讓學生拿起書本進行閱讀、感悟、發現,并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與文本探究。而我,常常會找些借口,認為學生的理解力不夠,所以常常用自己的構想去替代學生的構想,如我原來在執教《蘇州園林》時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1、試找出你認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2、課文先后多次提出“圖畫”,請你再仔細閱讀課文,用“圈點法”找出這些句子,標明序號。這些句子中,哪幾句是寫整體?哪幾句是寫局部?哪幾句是寫細部?根據所標序號,你能概括本文的說明順序嗎?
3、通過自學,你在說明文的閱讀和寫作方面有哪些啟示嗎?
4、文中優美的句段很多,自由選擇課文段落朗讀。并劃出你最喜歡的兩句,在書上進行批注賞析。
其實,這些問題的設置都是我的,而并不是學生自己通過仔細閱讀文本后他們產生的問題。聽了張教授的講座后,我想,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們仔細閱讀文本,走進文本后,要他們自己提煉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思維的碰撞,優化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潛滋暗長起自己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從而提高語文學案教學的有效性。
老師不能滿足于傳統意義上的傳授,更要想方設法,喚醒、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巧設語文實踐活動,在語文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意識與習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因此,課堂教學要是以全體學生為核心,以“主體”的“自動”為前提,也可以以演講、辯論、練筆等為活動的學生喜歡的基本方式。一要創設生動、充實、熱烈的課堂氣氛;二要注重師生平等和諧對話;三要語文活動要有新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這樣使學生人人有愿望,人人有興致,人人在思考,人人在活動。可喜的是本人在教學時,也會偶有所獲的時候,如在執教《馬說》一文在課堂三十分鐘時,組織了一場辯論:“世上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韓愈的觀點你同意嗎?”學生由于對文本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有了辯論的誘因,因而發言十分積極,各抒己見,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地被發掘,回答豐富多彩而又有個性,從而加深了對文本思想與情感的領悟與理解。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新的“教育革命”。在這當中,其實我們需要冷靜思考分析的問題還很多,例如: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活動?一切只是都需要學生探究得出么?一切教學必須始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嗎?如何處理學生個性化學習與教師的價值引導關系?如何認識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性”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驗活動中加以認識、探討、研究和解決。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是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的重要舉措,教學活動中還存在或將會出現各類問題,還有待我們去發現和解決。只要我們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有端正嚴謹的治學態度,有鉆研探索的求學精神和毅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任何問題和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愿和同仁共同努力。
語文課教學反思11
《世界多美呀》是一篇童話性質的科普知識短文,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把生物學知識融進生動有趣的故事中,使學生在閱讀時,既獲得小雞出生過程的完整知識,又能從中充分體驗到童趣和自然美。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小雞孵化過程中的變化,另一條是小雞對周圍世界認識的變化。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和抓重點詞的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文過程中逐步滲透小雞的孵化過程,由“睡,醒,啄,撐,叫,站”,讓學生通過板書,了解科普常識,讓學生通過“啄”這一環節的細讀,抓住關鍵詞語,“用小尖嘴”“啄呀啄呀”“啄了很久”“小小的”來體會小雞的堅持不懈,勇敢,有韌勁;“小雞出殼”這一環節十分有意思,我讓學生通過朗讀表演,理解“撐”(雙手用力張開)。“叫”(小雞的特有語言,表達內心的喜悅與自豪),“站”(雖然小雞迫不及待地要出殼,但因為剛出生,嫩生生的很吃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感興趣的是通過自己的表演,將小雞出殼的欣喜表現出來。學生繪聲繪色地將自己心中那只可愛的小雞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我覺得還應該多一點“歡快”(可以詢問學生“你這只小雞,嘰嘰嘰嘰地在說啥呢”“聽,這嘰嘰嘰嘰的叫聲多歡快呀,這只小雞多自豪呀!”)讓學生盡情地享受這份自在,這份放松,真正進入情境。
文中較多地出現了描寫顏色的ABB式的疊詞,如“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等,生動地描繪了小雞眼中的世界的美,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我首先利用課件,把課文所描繪的景物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起誦讀的欲望。然后讓學生結合文中語境體會“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的色彩美,先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美美地讀詞語。如:藍湛湛:藍得像洗過一樣,藍得多美呀。碧澄澄:小河的`水可清啦,清得可以看見——(生接:河里的小魚,河里的水草……)通過淺顯生動的語言,引導孩子理解朗讀,自然潤澤。進行拓展,積累類似的詞語也是本課的重點。課文最后分別出示了草地圖、油菜圖、太陽圖,幫助學生積累詞語“綠油油”“金燦燦”“紅通通”,然后再仿照課文中的句子“它看見是的”,在運用中讓學生加深印象,讓學生感受“世界多美呀!
語文課教學反思12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于《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于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并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系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采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于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語文課教學反思13
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如果我們給學生一個高效的課堂,學生也就會有一個高效的語文學習生活。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具高效性,我們已經在學校課題組的引領下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并在不斷地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不斷學習,不斷摸索,不斷成長。深感自己的語文課堂也越來越充滿著智慧的火花。越來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越來越感覺到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精彩。下面是我有關小語高效課堂教學的一點反思。
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具有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如,我在教學古詩《乞巧》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首先讓學生背誦第二課古詩兩首,學生背誦的很熟練,學習由舊知入手,很有成就感,因此,我適時激發學生的興趣,你們喜歡古詩嗎?是呀,古詩就像祖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9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乞巧》。此時,學生迫不及待地要轉入新的古詩的學習,積極性自然很高。在比如,在古詩理解完后,為了激發學生背會古詩的積極性,我又播放了《乞巧》歌曲的視頻,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會唱了歌曲,會背了古詩。
二、重視課堂評價與課堂生成
課堂評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的教學氛圍,要讓學生敢問,敢說,敢討論,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氣氛。當然,要到這樣的理想狀態,教師首先要巧妙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比如,當學生回答不夠到位時,老師要巧妙地肯定學生的優點,并委婉地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更重要的是,老師要用引領、啟發性的語言,點撥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也不要一竿子打死,要巧妙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我們可以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你的思考很有見地,相信會給其他同學帶來更深刻的思考”。老師這樣的評價,不但保護了起來回答問題的同學的自尊心,也更增強了其他同學的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教師才能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氛圍,學生才能任由思維的火花迸射,課堂教學才更容易有新的生成。
三、重視學以致用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例子。語文的教學要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習與應用,因此,語文的`學習不能只是停留在課本這一個例子的內容的理解于背誦中,要以此為例,舉一反三,比如,我在教學《最大的“書”》一課時,首先我引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感嘆號的加強語氣的用處,體會叔叔對于啟發孩子的和愛,接著,我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學生運用文中的句式,展開想象進行口語交際,學生既掌握了文中的對話,更進行了口語交際的訓練。因此,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這樣的語文實踐中不斷鞏固,不斷提高。
總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探索,不斷提高的語文教學過程,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索沒有止境,我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運用好的經驗與方法,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真正達到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性。
語文課教學反思14
本文是一篇游記,課文按照游覽的順序進行描寫,移步換景。課文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當導游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后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后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么?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在體會美時讀得很不夠,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為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耗費時間較多。我想學生并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迷人的景物的特點,這是我以后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語文課教學反思15
選擇《游園不值》這課,緣于去年與特級教師竇桂梅的《游園不值》教學實錄的“偶遇”。怎么會有如此美麗的“不遇”?怎么會有如此深邃的課堂?記得當時那份實錄給我的震撼簡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嘗試古詩教學的念頭已久,但在幾年前上過一節古詩公開課后,就再沒有勇氣嘗試第二次。看到竇桂梅能把這短短二十八個字精彩演繹四十分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與廣度,引領學生與文字“相遇”,與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個超越”“主題教學”等前衛精深的教學理念與精湛自如的教學技藝。當時,我已經上過這課,頗感遺憾,總覺得如果不把這么精妙絕倫的教學設計奉獻給我的學生,那簡直是一種“罪過”。基于這樣的心態,我又一次選擇了古詩教學,選擇了當一回竇桂梅的追隨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竇桂梅老師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而我則性格比較含蓄,教學風格也相應比較恬淡平和,再說,她的學生都是城市實驗小學的'學生,而我們的孩子一直住在農村,文化底蘊、文學素養、接受能力等稍遜城市學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學設計,一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于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和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種渠道解詞
鏈接生活、利用插圖、結合詩意這些都是學生能夠接受的解詞好方法。
蒼苔,城市學生不常見到,相對農村學生就有優勢,果然,一個女生生動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蘚”,教師在表揚她“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觀察周圍的學生,于是,我出示了兩張不同角度的圖片,引導學生由遠及近地觀察蒼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機,感受春天的氣息。
觀察插圖理解“屐齒”“柴扉”,用我們現代的門與“柴扉”比較,感受“柴扉”的原生態和帶來的自然氣息。感受“紅杏”的美,我沒有出示圖片,因為他們在四年級時,已經學過《第一朵杏花》,肯定領略過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實景圖片的話,勢必與書上插圖中水墨杏花有所區別。權衡再三,大膽舍棄。
二、舍棄教學環節
竇桂梅老師的實錄中,還幾次引用陸游的詩。“楊柳不爭春色,一枝紅杏出墻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體會陸游詩中的紅杏與本詩中的紅杏有何不同。因為考慮這首詩學生不熟,而且本人沒有特級老師豐厚的人文素養,缺少爐火純青的巧妙引導,另一方面擔心課的容量過大,學生會如走馬觀花,收獲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刪掉了。省下時間,讓學生練習扎實的朗讀。先讀好詞,再讀好句,繼而讀好整首詩。
三、尋“詩眼”悟詩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題目的眼睛叫‘題眼’,而詩的眼睛叫‘詩眼’。”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尋找詩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沒想到的是,一個語文素養較好的女生,卻撇過了“憐”,而找了個“春”字。看來或許是我的講解誤導她以為作者所要贊美的是什么?現在想來,我可以因勢利導,是呀,詩人對春天,對春天的這些景物,包含怎樣的感情呢?相信這樣一啟發,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馬上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再次告誡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許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藝術”
為什么“一枝紅杏”就能想到“滿園春色”呢?當我反復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時,忽然腦海中閃現了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有個考官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畫家。很多畫家畫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畫家,卻只畫了幾瓣,他在馬蹄的周圍,畫了幾只翩翩飛舞的蝴蝶。”有時,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發人們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詩中的紅杏有異曲同工之處。至于“留白藝術”在這里揭示是否恰當,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兩個學生聽過這個故事。看來是我太低估他們了。
五、板書“豐富多彩”
不知道竇桂梅老師的板書是怎樣的?這是我根據自己改動的方案而設計的板書。綠色的蒼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紅的紅杏,我試圖用五彩的粉筆向學生勾畫出一個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對于學生來說,是否比以往單色的板書來得豐富生動?
今天的古詩教學就權當是一枝探出墻外來的“紅杏”吧。或許生澀,或許稚嫩,或許模仿的痕跡還有,或許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這“一枝紅杏”一定會綻放在教師與學生心中。
【語文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課教學反思10-30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09-30
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3-01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2-24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1-17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8-28
語文課臺階教學反思11-04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1-03
鯨語文課教學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