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課堂上,老師用充滿激情的朗讀,把“父親挖到孩子的過程及子的無私表現”聲情并茂地解讀出來后,帶動了同學們積極地與文本對話,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受,用自己真切的童心去體驗,用自己稚嫩的心靈去理解,充分地與老師對話,與同學交流,深入地領悟了人間最美麗的“親情”。之后,老師用投影展示課文情景圖的同時,播放了一曲歌頌父愛的插曲營造了濃郁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再次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了崇高親情的感染和熏陶。頓時,課堂上師生都沉浸在對父愛的真切感悟中,使課堂教學瞬間達到了升華,這一切也感動了聽課的各位老師,就在教師眼淚即將流下的剎那間,老師用投影展出了一道拓展延伸題:改變結局,多思考。內容如下:
結局1:父親挖出了血肉模糊已死去的兒子。
結局2:父親正在尋找兒子的時候,忽然一聲巨響,父親也倒在血泊中。
同學們擦去淚水,開始了討論。有的學生說:“當挖出了血肉模糊的兒子后,父親為失去愛子悲痛欲絕。”有的學生說:“親在尋找兒子的時候倒在血泊中,更能說明父愛的'偉大。”還有的學生說:“從這兩個結局中,我感到了父愛的無私與深厚。”
在學生正在體驗“父與子”經歷生與死考驗后親人團聚的動人場面時,卻忽而要發揮想象,感受“悲而又悲”的另一種結局。這種對文本的超越,學生品嘗到的只是痛苦,這種體驗已經背離了原作者的初衷,這種多元思考是沒有意義的。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科。而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卻恰恰缺少人文關懷。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2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講述的是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文中表現父親形象的內容有:父親悲痛欲絕,但又重新挺立的畫面;父親不聽勸告,堅持挖廢墟救兒子的畫面;父親孤軍奮戰,傷痕累累的畫面。在這三個內容中,第三個內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為這段話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二是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由這一小段完全可以輻射前面父親在絕望中重新挺立、人們再三勸阻父親依然堅持等畫面。因此,只要抓住這個內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作為文眼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先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累,然后試著用朗讀表達這種累;再從“沒人再來阻擋他”研究人們產生這一變化的緣由,體會父親的孤獨和苦悶;接著從父親的慘樣讀出父親沉甸甸的愛和飽含血淚的情;最后深究父親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我是這樣教這一段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還要羅列這些時間呢?讓學生明白這樣寫,表現出了父親救助兒子艱難的'過程,更能體現父親執著的信念和父救兒所克服的巨大困難。緊接著我又說在這個過程當中,父親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經歷了很多的困難和危險,那么他經歷了怎樣的困難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內心嗎?請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寫下來。同學們寫得非常好,也體會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3
我先初步理清了課文頭緒,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將這位父親形象借助課文語文語言銘刻在孩子的心里。如何分層落實呢?
一、感知背景,進行鋪墊
關于地震,孩子們是沒有生活體驗的,但對此又并非零起點。他們在影視作品、報刊雜志或是課堂學習中對此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這應是學生的學習起點,所以課堂切入的談話也就從地震開始了。接著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這場大地震。從對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體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學生對于地震本身災難性的認識已有質的飛躍。這為進一步閱讀文本中的故事,走進故事中的人物內心有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直面父親,濃墨重彩
父親是這個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終保持著客觀冷靜的態度。文中唯一帶有強烈個體情感傾向的就是結束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的表達。我想這也是作者在寫完整個故事之后,無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對這位父親最重彩的描寫就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作者從時間的長度,父親的'外貌,他人的行為等角度將一個偏執得有些發狂的父親作一個細致的描寫。在這里,“36小時”是個怎樣的概念?那是整整兩個白天一個黑夜的漫長,那是學生兩個星期的課時量!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父親在不斷地挖著,在一片廢墟里,又有著怎樣的困難與危險啊!或是余震不斷,或是塌方連連……每一次危險都可能是致命的!在這里,我采用聯系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這段文字讀懂、讀活、讀厚、讀出情味,這是感受偉大父愛的關鍵所在。
三、旁敲側擊,映襯烘托
在這一場災難中,在這一片廢墟里,其實還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著同樣的遭遇。難道說他們都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或是愛的不夠深嗎?為什么會只有這一位父親孤軍奮戰呢?不是的,那是面對一片廢墟,凡是還有一點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還的可能幾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絕望”地離開。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沒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無奈,消防隊長與警察以專業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這里太危險”!但是,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規勸都無法使父親放棄一個沒有理智的行為。“誰愿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這一次又一次語無倫次的回答,執著得近乎固執的追問,讓我們看到此時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與客觀分析都不存在,占據他內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間曾經的承諾:“不論發生了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這里,通過師生的對讀,引導學生對他人行為的理解,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偉大的父愛超越一切!
整個設計簡單、樸實,緊扣語文本質,緊貼情感共性,帶領學生經歷一場深刻的愛之旅程。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4
這一節課我設計了幾個情境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往的教學風格,下面我將本課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1、情感脈絡流暢:
本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親情課文,我按照以各種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見,父親所做→父親的感人之舉,用自己的行為所鑄就的一曲父愛之歌→地下的三十八個小時→把機會讓給同學,共譜人性頌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
2、注重了對朗讀課文的指導:
如對“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幾句話的朗讀指導,將其改編成詩歌的形式,再配上音樂,學生的感情一下子激發出來,聲情并茂的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再如文章的倒數第二自然段的朗讀:“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么事,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使學生將自己以阿曼達的身份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隨之高尚起來!
3、注重了對課外知識的拓展:
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啟迪學生深入的思考,升華學生的情感。在最后我說了這樣一段話:“一次地震,書寫著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一句承諾,一分責任,譜寫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頌歌。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怎樣的思索,你想的是什么呢?相信隨著你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們會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間自有真情在,老師向同學們向學生推薦了三篇親情文章──《沒有一種冰不被陽光融化》《媽媽,我找了你好久》《父愛》,讓我們在一次次閱讀中,在一次次情感體驗中,在一次次心靈碰撞中,讓我們(與學生共同朗讀)感受親情、走進親情、擁抱親情!”這一拓展不僅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而且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我認為這種親情教育不止讓學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動,將課堂的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成長中。我覺得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真正魅力所在!
需要改進之處:
1、沒有注重本文是略讀課文這一特點,牽著學生的痕跡太嚴重,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感悟,缺乏對方法的指導。須知“受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正是這一道理,切記,切記!
2、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共振:
學完這節課,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評價,犯了相當然的錯誤,高估了學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理解,沒有達到與學生的情感共鳴。要想與學生情感共振,還有一段歷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的情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一篇篇的課文閱讀中、體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態,去豐富自己的思想。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讓激情真正的涌動于課堂!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5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通過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導入部分,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地震給大家帶來的災難,給下文做好鋪墊、我讓學生觀看洛杉磯發生地震時的圖片,一邊出示圖片一邊由我講述地震在瞬間造成的橋梁受損,道路癱瘓,失去親人的悲痛。讓學生猶如身臨現場去感受地震的可怕和毀滅性。然后引入入在這樣可怕的地震中演繹了一幕父親救兒子得動人情景,讓我們去走進他們。在引導學生深究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理解“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一句話時,我著重抓住描寫父親外貌、動作描寫的重點句的品讀,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我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孩子們在反復品讀、感悟的基礎上理解父親為了救兒子,整整挖了36小時,突出了挖的時間之長,之艱難。“是什么力量讓父親如此這樣辛苦,不顧生命安全去救自己的孩子呢?”學生順勢就會說出是這一句話的力量,這時父愛的力量。最后,通過出示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父親、母親和孩子感人事跡的圖片,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愛的力量。
整節課就在我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接近了尾聲,從學生眼睛中我看到了他們的投入與熱情,但同時也看到了我們班個別孩子那綻開的笑臉。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失敗了,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雖然理解了文章,但并沒有真正走人文本,去真正的感受父愛的偉大。思索了許多,反思了好久,我覺得我的投入激情,一名優秀的教師她不但是一個語言家,而且還是一個表演家。我們不但要把它說出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它“演”出來,這種“演”是面部的激情高漲,是語言的抑揚頓挫、是肢體的一起一伏,是跟文本一起哭,是跟文本一起樂。我想只有這樣,學生才和我們能達到情感的共振。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生機的課堂。其次,在引導學生時總覺害怕學生說不到,做不到,從而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學習,用自己的`語言代替了學生語言。學生失去了展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呢也不能做的從容自如。我們應深刻的了解到,在課堂這個大舞臺上,我們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應該是我們可親可愛的學生,我們是這個舞臺的策劃者,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的孩子跳出絢麗多彩的舞姿。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課堂教學的路還很長,它需要我們努力的去發現,不斷地探索,找尋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找尋適合學生發展的路子。只有這樣,我們自己才能更從容,才能更自信,我們的學生也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6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重點抓住了文章的一個中心點,以點引面,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細細分析課文,抓住了“一個中心線索”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由這個中心點挖掘出這對父子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仔細研讀,學生很快找到這一場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學生很明顯感受到父親為了救兒子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能體會到父親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于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讀中體驗
語文課堂是學生充分體驗感情的課堂。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情感,就要有動情的語言,震撼學生的心靈。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并進行朗讀訓練時,我采用了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
師:當父親看到漂亮的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的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響在他耳邊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這樣多個環節的朗讀,反復地感受,從而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父與子之間的情感。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過于注重教學流程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文章中有兩句父親的語言描寫:(1)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2)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雖然父親口中是同一句話,但是卻包含父親截然相反的情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了解到了這種情感的變化,但是我為了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沒有給學生更多時間,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讀,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這讓我感到很遺憾。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7
我是一名剛到該學校的教師,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上了一節匯報課。課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
上課之前,因為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很擔心學生們的上課狀態,不是對學生沒有信心,而是因為這個班是一個新班,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只是在初步養成階段,還需進一步鞏固。
在課堂上,我的擔心沒有多余,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雖然孩子們的表現不是非常活躍,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還是讓我由衷地豎起大拇指。他們太可愛了!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
1、我在努力地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說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后思考老師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后,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為每節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
學語文是為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說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回到辦公室,我們組的老師真誠的給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1、我忽視了對學生的承諾:
因為在講解課文之前,我說誰能猜到老師的問題將有獎勵。老師們建議說:應該以此為契機,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是呀!我們都在挖空心思來營造課堂氛圍,但往往忽視了課堂中的一些細節,沒有做到以小見大,沒有扎扎實實去做好。
2、要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并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在教學中,我讓一名同學到前面板書“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三個字,我卻因為字太大,沒有和老師的.板書協調起來,而讓孩子把字改小了。遺憾呀!遺憾!多么好的一個深入理解課文,小結課文的機會,因為教師的問題而浪費掉了。應該告訴同學們:他對課文理解的多深刻,一個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說明這對父與子的偉大之所在。這比老師說十句話所起的作用還要大。真是讓我感到萬分的遺憾!
課雖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還很漫長,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老師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的體會得到升華。
希望老師們不要忽視我所忽視的問題、現象,讓我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我們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而努力。
一點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您指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本課中,在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層次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感悟時,我重點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深入研究為什么說是“了不起的父與子”。接著我又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語句品讀,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對這些句子的理解體會采用以下方法進行:
一是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如;孩子們所處的環境,七歲的阿曼達怎樣鼓勵同伴。
二是引導學生體驗,如:父親當初“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傷與絕望;兒子生還后的無比幸福喜悅。
三是朗讀訓練,以讀促思,在指導讀中讓學生通過語感來感悟內容。最后在品讀、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編排課本劇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較之以前學生在課內參與積極性高,學得投入,有一定的實效性。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9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
1、我在努力地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說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后思考老師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后,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為每節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學語文是為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說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關于父親是否失常,在課堂中進行了即興的辯論,通過辯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偉大的父愛。大遺憾的是在課堂的調控和把握上自己還要加強。
課雖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還很漫長,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老師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的體會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