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必備[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頤和園》是一篇說明文,按照總述、分述、總結的順序連段成篇。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是總的介紹了頤和園的規模和地位,中間部分分別介紹了頤和園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就使學生對課文的敘述順序和大致內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對頤和園有了一個總的印象,那就是頤和園既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
第二課時就具體來感受頤和園怎樣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了。課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圖文結合,每學習一處景物都出示相應的圖片(幻燈片)。在了解長廊這一處建筑時,先出示了長廊內部精美豪華設計和圖片,然后讓學生們默讀描寫長廊的這一部分內容,看看長廊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邊做出簡單批注,為什么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用筆畫下來。對這一處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師帶著學習和體會,也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幾處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學的形式,自己喜歡哪處就學習哪處,方法與學習長廊的一樣,給出學生自學的時間,學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匯報,同時把課前查到的'有關資料向同學們加以補充介紹。
由于學生們已具備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因此對每一處建筑的特點能夠找出來,并能體會出課文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語文實踐活動2的習作就是選擇一處自己印象深的景點進行描寫,學生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了總、分、總的敘述順序;詳寫和略寫;用數字說明及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等,這些對這次習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筆優美、感情誠摯,課文表面看似簡單,實則含蓄蘊藉,里面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和哲理。因為寫作時間久遠,所以對于現代的孩子們來說,其中的深刻含義,理起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并且增設情景來鍛煉孩子們的感悟能力,進而體會作者寄寓《天窗》一文的特殊情感。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借助特色語言激發孩子展開豐富的想象,針對其中的重難點,運用演化遷移、探究發掘、合作交流、揣摩想象、模仿朗讀等方法,將孩子帶入文本的情景中,使他們受到心靈的熏陶。
對于這堂課的教學,我有如下幾點反思:
1、教學效果(思效)。
這篇散文,離孩子們的生活久遠,他們可能體會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開始先讓孩子們看大屏幕上的畫面。這便拉近了孩子們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產生了學習興趣。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問題,對其中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讓其他孩子為我們講解,我進行適當點撥。而有一些較難的問題,又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孩子們組成合作聯盟,共同學習研究。如:“小小的天窗為什么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在解決這個問題中我要求孩子不僅要說出是什么,還要說出為什么。同學們開始時畏畏縮縮的,可自從語文課代表先發言,并得到老師的加分后,同學們的熱情高漲:有的找出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有的找到關鍵性字詞進行分析,還有的邊說邊打手勢,還有的竟然跑上講臺表演起來……孩子們在小聯盟、大聯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2、教學收獲(思得)。
這篇文章內蘊含蓄豐富,老師不應該苛求孩子們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條真理性的收獲,而應該帶領孩子們鉆進文本中,去尋覓,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一定會有所得,這種所得會指導他們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問題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過程。我很榮幸參與他們這個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我看到自己作為老師的不足:有的'時候,我想不到的孩子們想到了,孩子們的想法啟發了我的教學。這可能就是“教學相長”吧!我教孩子們如何學,孩子也教會了我如何去教,在這樣的教學中,我感到快樂、有趣。
3、不足之處(思失)。
我們討論的幾個問題,還是有個別孩子不理解,主要是因為他們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孩子們對于那個年代的居住環境和條件缺乏想象,心里無法產生共鳴。另外,課上的說話練習時用了比較多的時間,造成后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全部完成。
4、改進措施(思改)。
強調孩子們的課前預習,并且嚴抓預習作業,針對預習開展評比活動,調動孩子們預習課文的積極性。對于課堂時間安排也要合理,不能前松后緊,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盡量將發言權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新課標語文教材中,古文特別是古詩詞歌占有相當的比重。古詩詞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借助工具書等可以理解相關的字詞,但對詩詞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從而給孩子們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礙,這也成了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本期聽了我校江老師的一節古詩教學,對比江老師的課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古詩教學有了些新的思考。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重現古詩意境,幫助學生整體感知古詩。
近年來,隨著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開始普遍,在古詩詞教學中合埋運用好多媒體,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更能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并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里有一句千古傳誦的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如何理解這句詩的意境,不管多少語言,在這里都顯得多余。江老師沒用語言,只用了一段動畫:開始是星星點點的嫩綠出現,逐漸布滿大江兩岸,接著或遠或近,或墨綠,或深綠……充滿生機的綠意呈現眼前。孩子們全部被這片美景深深吸引。這種動態的綠,這種鮮活的綠,才是詩人真正要表達的,而江老師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輕易的突破此難點,讓學生真正體會了此佳句的意境。
類似此類方法,江老師在本節課還有應用,比如播放“故鄉的云”,讓學生體會常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思鄉之情。
二、加強誦讀訓練和指導,體會古詩情感。
古詩文誦讀,在香港,在世界其他地區,是作為華人教學的'必不可少的重點。古詩詞本就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同時,吟誦古詩詞,既能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能增加他們作為華夏兒女的民族自豪感。但在教學中如何突破,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要有感情的朗讀(或誦讀),理解和體會文章表達的意思是必須的,而理解和體會的深度直接影響到朗讀(或誦讀)的效果。江老師在指導朗讀前,叫全體學生閉上眼睛,然后自己以一段深情的敘述,啟發孩子們想象:詩人所處地方與家鄉的位置和距離,詩人想到的家鄉的美景,明月高掛夜空,詩人不知何時歸家的愁悵……孩子們完全體會了詩人當時的情感。接下來的朗讀訓練就顯得輕松而又高效了。
當然,江老師的這節課還有許多成功之處值得我去學習、也有許多細節值得我去思考。限于時間,本文中只說出了我體會最深的兩點,不斷回顧別人和自己的教學,不斷思考教學,才會真正理解教學。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已整整地四年了,看著學生們由小到大,一步一步地成長,內心感慨萬分。尤其四年級的語文教學,使我感受很大,我曾經歷過失敗的痛苦,也嘗試過成功的喜悅。四年級語文,通過全方面的調研,成績位列前茅。成功的方面歸納起來有這么幾點:
一、學生自學,教師點撥
每一篇課文我首先讓學生自學,自學的過程,分角色讀課文,劃出問題:包括不認識的字詞多音字,同義詞反義詞可讓學生在自學中享受自由,無包袱,無心理負擔,自由自在的翻閱著字典,查閱著資料。讓同學交流自己的成果,取長補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鼓勵、表彰,看誰發現的問題多,看誰解決的問題多。在交流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采取了這些方法后,好玩的`學生不玩了,班內自發的形成了一個“比、學、趕、幫、超”的風氣。在學習中鼓勵優秀,激發差生,采取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形式幫助差生,看哪個學習小組的失誤少,差生就減少了。這樣把全班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人心齊,泰山移。一年來我班的差生數量越來越少,學習熱情也越來越高,不懈的努力最終換來豐厚的回報。
二、多給學生閱讀的時間,閱讀的材料
一年來,我鼓勵學生自讀一些報刊和一些書籍,定期檢查他們的閱讀成果。利用講故事的形式,把他們學習的知識,以講故事向全班同學匯報,看誰講的故事多,看誰講的故事好。這樣一來,學生閱讀的能力就提高起來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養成隨讀隨記的好習慣,讓學生建立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建立學習心得專刊,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每周一次總結,展示各自的成果。鼓勵落后表揚先進,建立起以班長為中心的學生組織,并維持這個活動的持久性和長期性。
三、各科教師相互協作
合作共處,相互協調,是各科教師共同搞好班級工作的重要保證。在平日的教學中,做到不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不占用學生的音,體,美等課,真正使課改成為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體系。學生的素質看教育,教育的素質看老師。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始終以這個觀念嚴格要求自己,繼續在教學中探索新課改的奧秘,為教育事業負起自己的責任,傳授自己的智慧而努力。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準備這節課時,就有很多想法。音樂唱歌教學課究竟該怎么上?怎樣上好?教學設計改了多次,變了多次。我一直在不斷嘗試中探究與反思。我就以《蕩秋千》為例,把我想法歸納如下:
本課內容《蕩秋千》是小學四年級下冊的一首演唱歌曲。因為四年級涉及的音樂元素已很多,那么就決不應該以游戲化的方式來組織教學了。我們音樂老師就有必要遵照《綱要》精神,讓學生從音樂的本體(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開始,通過音樂本體的積累,更理性的來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非常注重對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與優化。主要體現為在節奏的練習中鞏固了前后十六分音符和附點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學唱的過程中,是以“字—樂句—樂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用漂亮的音色來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樂唱歌課應是學生在學了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也正是我本堂課的最終目標。
讓學生在音樂唱歌課中“唱”起來,那是上好課的關鍵所在。在學唱曲子時,要給學生創造一切“唱”的機會。在初次聆聽時的輕輕哼唱,在對難點樂句時的反復吟唱,在對整首歌曲時的有感情演唱,讓他們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在《蕩秋千》這堂課的歌曲教學環節中,我用“四唱”來解決唱的重難點,以達到預期效果。首先,我讓學生從圓滑線中得到啟發,單獨并重復演唱幾個一字多音的字,如“呀”、“響”、“歡”,唱得圓潤,唱得舒暢。從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蕩得嘎嘎吱響哎呀”,把休止符在這個地方的作用唱出來,把句子唱得輕盈活潑。繼而到唱準句子“上下來回蕩呀蕩呀”的七度跨音,同時要唱出蕩秋千的感覺來。接著從第一樂段的教師范唱入手,進行歌曲的藝術處理,讓學生由此及彼地處理第二樂段的演唱,達到能用漂亮的音色來有感情地演唱。以歌聲為載體抒發自己內心的喜悅情感。學生在完成了這三“唱”之后,對歌曲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最后一“唱”——“完整的唱”時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樂唱歌課不單單只是唱唱。在有了一定基礎之上要把“唱”的教學空間拓展到“創”的空間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那就要動腦想一想,動手做一做。
《蕩秋千》這堂課從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各項教學目標都已達成,學生學習也頗有興趣。但是我們的教育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課堂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還有一些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以后教學中還需繼續努力。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我們班在上學期語文期末調研中成績雖然居于年級前列,但是,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試卷上的失分情況,發現還有很多不足和薄弱點。比如:一些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是很牢固;閱讀、分析能力較弱;作文水平也有待提高……
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覺得我們班學生的表達能力比較差。雖然我在課堂上盡量讓多數的學生去發展,但是由于我們班級的學生都不主動要求表達,于是出現課堂還是較多學生只是聽眾,學習較被動。這一點我也該反省:也許是自己的獨斷,快節奏,使得自己沒有多少耐心讓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正自己。也沒有耐心引導學生克服內心的膽怯在課堂上暢所欲言。
在學生的作業方面,我能做到作業按時認真批改,而且設置的作業也較完整。抄寫生字、寫字本、《補充習題》《同步探究》認真指導批改,日記一周一次,習作三周兩次,批改有眉批、總批。聽寫、背誦也要求學生一個個過關。所以,這一方面我的'努力還是很有成效的。
總的來說,我們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不夠,班級凝聚力不強,學習競爭氛圍不夠濃!打算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著手:
1、“六認真”工作要按要求努力做好、做實。
2、在課堂教學中,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抓得更細,更實。課本知識要求百分百地掌握。
3、利用空余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語文一些技能的專項練習、指導。
4、認真做好補差工作。
5、更扎實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6、家校配合要緊密,盡可能獲得家長的支持,以期提高家庭作業的質量。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結合律,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教學重點是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上完這節課,我對這節課值得反思的東西還是挺多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整個課堂氣氛比較好,師生交流和諧融洽。首先我在通過復習加法交換律引入課題,讓學生從一組算式中發現乘法交換律,讓學生說自己喜歡的符合乘法交換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自己總結字母表達式。然后我通過兩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算一算,仔細觀察,說出自己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組合作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體會學習的方式的多樣化,在老師的引導下將學生的發現規律加以整理歸納得出: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引出乘法結合律。表揚女生使學生發現女生利用乘法結合律比較簡便,自然引入簡便計算。最后練習在運用和鞏固已學乘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深化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的廣闊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探求精神。最后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所學知識,便于知識的主動建構。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盡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不足的是:在推導規律的過程中,導課比較快,應該在課前出幾個口算題,如:25×4.125×8.50×2等等。在歸納乘法結合律的內容時,主觀上是時間緊張,可課后想想,實際上是引導不到位,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結合律。結果,有個別學生對乘法結合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主要是我沒有擴展來說一說在幾個數相乘的條件下,不管是先用哪兩個數相乘結果都不變。導致有一道擴展題有部分學生答不上來。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在《元日》這個語言活動中,目的能跟隨配樂古詩《元日》的朗誦,感知古詩的內容及意境。我把教學內容運用展示圖片,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小朋友很快理解了古詩較難理解的內容。
幼兒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了起來,就連平時寡言少語的高語浛小朋友也都積極舉手發言爭先恐后的回答,幼兒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動之中。可以看出多方面技術聲情并茂,具有喜聞樂見的特點。
在這節語言活動中,一方面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群體的語言向積極方向發展,從而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受個性和環境的影響,在語言表達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多數幼兒性格外向,能說會道,落落大方;但也有個別內向的幼兒,明明知道,就是不相想舉手表達,當然在這個班級整體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不太均衡,如果在語言活動中沒有豐富的語言素材,只有幾張靜態的圖片等簡單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發展幼兒的語言。
為此,運用多種方法為幼兒營造一個非常豐富的動態語言環境,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直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困擾了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也同樣困在擾著我。每次拿到教材我總想著自己如何教好他,卻忽略了學生該學到些什么。因此,雖然每次備課前,我都充分查閱了一些背景資料,并認真設計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然而,并沒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其間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自己如此盡力卻沒有取得意想的效果?正好手邊有一本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隨手翻閱,忽然注意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一直認為,我是教師,我要盡我的知識和才能來教導學生,引導學生進入我為他們精心設計的美妙世界。然而我錯了,大大的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是教師的.事!老師不應越俎代庖。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各自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學習,是讓他們主動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動地跟在教師后面,既不情愿,又沒有積極性。我想這也就是我上課失敗的根本原因。
《語文課程標準》讓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師的作用是導而不是教”這句話。教就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主觀思想來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只是被動地不情愿地跟在教師后面;導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教師只是幫助引導他們展開學習而已。
例,今天在學習《燕子》第一自然段時,我總覺得不能光停留在燕子的活潑機靈上,似乎還應以此教材為契機,讓學生了解如何介紹小動物外形的一些常識。因此,在上課前,我先讓學生觀察翠鳥圖半分鐘,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印象,無一例外的,他們都找到了爪子、羽毛、嘴巴這幾處。緊接著,我再讓學生讀讀文中的話,學生又明白了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寫。整個過程,我沒做任何暗示,但學生似乎早已知曉。在此基礎上,我出示課題《燕子》,直接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沒想到,這時,我的學生們臉上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學得是那么投入,這正是我所求!
課后,我讓學生選一小動物說說他的外形特點,并以比賽的形式評出優勝,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我想,這也許比直接分析從哪幾方面介紹燕子的外形特點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吧。
因此我覺得,在現代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教什么和怎么教轉變為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怎樣才能最有效地幫助引導他們展開學習,從而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因為與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學上我先播放了頤和園有關的教學視頻,先給學生做一個鋪墊,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對頤和園有個大致的了解。
我設定的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了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學習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因此在環節設計上,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頤和園的“大”和“美”,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強調按游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在這些的基礎上,再突出課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萬壽山部分。在重點部分,又穿插一些課堂中的小練習以及背誦、小練筆,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鞏固。
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為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著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系。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后果就是,學生對昆明湖的靜與綠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讀再說就一個個地脫節了。直接導致后面的“滑”與“劃”的區別與好處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總是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平時上課,總是匆匆講完,很少讓學生有機會能和文本對話,這是大忌吧。語文本來就是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這點,我做得不夠到位。在本課中,講到昆明湖的靜和綠時,真該多給學生點時間,放下教學速度,讓他們自己帶著理解與體會,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還有我的備課似乎總是局限于自己設定的框架里,單一的線條感,學生一沒按照這樣的順序出牌,就滿盤皆亂,用其他老師的話說,就是喜歡把學生塞進我安排好的步驟中,帶著他們往東往西,而不是順著學生的方向。
同時,對于一篇課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沒有很深層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也沒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總是問,為什么現在的學生這么懶,都不動腦筋,我想這和老師也有關系吧。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刻,對學生內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淺淺地就滿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詞句的好壞,沒有達到真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流。
還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識點沒有落實,比如說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同時也是過渡句,這個沒有好好落實,甚至沒有提及。同時,課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順序寫的,小練筆也是根據方位順序,可是這兩者卻沒有適當的'提及,適當的聯系起來,而成了孤零零的兩個孤島,毫無作用可言,甚至學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來。
不得不說的是我的一個不足,教師語言語調上的變化,可能跟我看的視頻有關系,視頻中那些老師的聲音都是溫柔可親的,不自覺的我也變得溫柔可親了。但是整體的基調不能改變我的聲音缺乏抑揚頓挫的事實。還記得上次在我們學校比賽的《掌聲》,其中第一個老師的語音語調,教態給我印象很深刻,讓我非常喜歡。但是師傅們又說上課要有激情,這個激情具體指什么呢?我想應該是一種忘我的狀態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龍卷風》是一篇介紹奇特自然現象的說明文,本課教學以“體會龍卷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感受那令人談虎色變的恐怖”來貫穿全文的講解,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課堂氣氛活躍。對于龍卷風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是生活在我們地區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類似的生活經驗,因此對龍卷風的感性認識是非常少的,課前,我為學生提供了有關龍卷風的`視頻資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龍卷風的感性認識。課上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學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寫陸龍卷和海龍卷形態特異、狂暴威猛的詞句,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大膽談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學生對龍卷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產生了深刻的體驗,朗讀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節課并未對思維導圖的繪制方面過多指導,只是把它作為對整堂課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總結,學生當堂思維梳理,準備繪制。經過課下檢查思維導圖,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條有理。
同時,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雖然引導學生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但沒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挖掘。比如寫陸龍卷肆虐后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進一步追問,引導深入理解,效果會更好。
2、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臨近結束部分環節不夠緊湊,以致學生沒有了課上畫思維導圖的時間,還稍有拖堂。今后還要在時間把握上多加注意。
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是應該深鉆教材,認真研讀文本,根據文體的特征上出課的味道來,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抓住主要的詞句,采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學生的生活聯系,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產生深刻地體驗。總之讓語文教學走向體驗和表達。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卡羅納》課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絕時,身邊的人真誠、熱情地安慰他,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后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里行間透露出卡羅那的那份傷、那份痛以及大家對他的愛,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教學時,我從“關愛、勇氣”這個點出發,緊緊圍繞“卡羅那失去母親的傷痛和他身邊的人給予他默默的關愛”這一情感主線,通過“卡羅納萬分傷心與老師,同學和家長關心卡羅納”的情景對比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此時身邊人的關懷對痛失母親的卡羅納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在理解的卡羅納傷心的句子時,我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再抓住卡羅那的神情、動作……深入課文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內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讓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聯系生活實際,大膽現象,去體驗卡羅那的悲痛欲絕。
在體會卡羅納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時。我重點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重點強調老師對他的關愛。比如:老師對卡羅納的關愛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在拓展環節中:讓孩子想象假設卡羅納就在我們身邊,假設有一天我們也會遭遇不幸,我們將如何面對?使學生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升華。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介紹動物睡眠方式的文章。作者通過對幾種動物睡眠方式的介紹,讓孩子們了解動物睡眠,特別是進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教學中,我是這樣用想象拓展課文的:首先理解關起門來睡大覺。這時,我引導學生想象:蝸牛睡眠的情景和醒后背著“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飽飽地吃他一頓。”的有趣畫面,更加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情懷。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收集到的.關于動物睡眠的資料;讓學生通過學習,增加對蝙蝠、海參、蝸牛的睡眠知識的了解,同時也大開了眼界。原來,動物的“睡眠”是如此奇特而有趣,他們的“睡眠”是為了休息,也是為了躲避風寒,躲避干旱,有的因為缺少食物,有的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等著同學們去繼續探索。
本堂課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實現了對文本的更深刻的認識。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人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二十課《琥珀》是一篇說明文,是科學家們根據一塊裹著蒼蠅和蜘蛛的化石所推測出的一個故事。
教學過程基本如下:第一課時解決三個問題:
1、琥珀是什么?
2、化石是什么?
3、琥珀的價值如何?并學習了琥珀的發現部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化石是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的生活遺跡;琥珀的價值連城。
由上一節課的內容我們來推測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找出描寫琥珀形成過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從第二至第九自然段)從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條件:
1、在一個太陽光很強烈的夏日;
2、在一大片松林里;
3、松脂不斷地往下滴;
4、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剛好遇到一起。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并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我們可以從讀中發現:第八自然段有一句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這是一種擬人的寫法,同時把兩只小蟲無可奈何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寫兩個小動物行動時用了一系列的動詞突出它們的活潑可愛:小蒼蠅展開、停、撣撣、拂拭、飛舞,蜘蛛則是爬、劃動、撲。
第10自然段至第12自然段是松脂球形成化石的'部分,需要四個條件:
1、經過漫長的時間;
2、陸地下沉,海水漸漸漫上來;
3、樹木腐爛;
4、松脂球淹沒在泥沙里。至此琥珀形成的八個條件都已具備。
在現實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珍貴的琥珀,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可以由上述條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過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會有一篇像課文一樣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塊鑲有兩只小昆蟲的假琥珀,讓孩子們編故事。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有個孩子說:從前有個天然形成的松樹屋,屋里總有幾只小昆蟲在嬉戲。炎熱的夏季來臨,松樹開始滲出香濃的松脂,一天兩只小昆蟲不幸被松脂裹住,剛好有隕石擊中了樹屋,松脂球隨著大樹埋入地下。經過漫長的年代化石形成了;還有個孩子說一天白蟻王國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各地的白蟻紛至沓來。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擋住了它們的去路,白蟻們想搬開松脂,誰知卻被松脂裹得更緊。其他白蟻看到兄弟們被困十分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禍的松樹攻擊,樹被它們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幾千年過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
學完反饋時同學們紛紛表示不喜歡多讀前面化石形成的部分,因為他們懂得了形成過程也能容易地找出形成的條件,他們對最后的拓展練習感興趣,覺得文章重點應放在想象部分。如果說條件掌握得好,自然就能編出結構嚴密的科學故事。不過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這是一篇科學說明文。這樣的文章本來都很枯燥,可是作者這樣的寫法讓它活了起來,而不是開了一個簡單的藥方,羅列它形成的過程。
本次教學中我在閱讀教學琥珀形成部分時把學生抓得過緊,沒有讓他們充分自學匯報,所以課堂顯得沉悶,后來拓展練習時他們才興奮起來。看來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給學生提好要求再讓他們充分自學討論,相信效果會更好。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面對著期中語文試卷,幾多感慨,幾多欣慰,幾多憂愁,幾多辛酸。原因是小學四年級是一個過渡的年級,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變化。這微妙的變化,學生也起了變化,兩極分化明顯,為了不讓每個學生掉隊,在教學的多個方面我進行了探索,下面談一談我的做法: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學段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了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面對學生差異
對于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于學困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等,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三、結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學科聯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課堂上表演,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中也加強了肢體運作智能、交際智能和語言智能。
2、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新課程“以人為本”,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四、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在教學中,我盡量把學習的進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我們常說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比如,教學《平分生命》一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課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學生字新詞,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語文的敏銳性。在整個教學進程中,我始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抓住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描寫阮恒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了解他當時的復雜心情。質疑、圈畫、思考、討論、交流……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法上多創新。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07-14
四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03-30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四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1-16
語文聽課教學反思11-11
語文貓教學反思11-12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11-26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1-08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