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3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拼音已經全部結束了,今天開始講識字課,有了昨天的識字基礎,學生對今天需要會寫的字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真正難的是怎樣讓學生把字寫在田字格里,并能夠正確的占位,總結了今天的寫字課的效果,我做出了一些反思。
首先針對寫字課堂的形式,我的課堂形式過于單一,開始的圖畫,游戲導入雖然會增加一些趣味性,但是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畢竟這節課的重難點并不是識,而是寫,《山村》這節課一共有七個字,結構上看都是獨體字,我對于這節課的`設計是按照順序逐個突破,但是整節課下來簡單、枯燥,沒有一點心意。
另外,領導給的建議是我沒有想到并且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我這節課的癥結所在的,講了整整一節課,結構、占格、組詞、造句都講了個遍,但是學生接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上完寫字課后我又用了一節課練習寫字,效果并不是很好,占格、筆順一塌糊涂,我必須反思我的課堂缺些什么,要怎樣彌補這個缺點。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文章主要介紹了低年級識字的特點和一些有趣的方法,我受益匪淺,趣味引領低年級自主識字,新課標對低年級識字提出了“會寫”和“會認”兩項要求,中國的漢字神形兼備,是有規律可循的。在語文識字教學中,努力讓學生發現字的方法和規律,培養識字能力,體驗識字的樂趣。設計字謎,按照偏旁歸類漢字教學,象形法,比較法都是激發低年級學習漢字興趣的有效方法,我想把這些運用到課堂中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渴望體驗成功的喜悅,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鼓勵。時時給學生好難過創設能夠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學生通過積極參與不斷產生成就感,不斷激發上進的動力。
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個人簡介:我出生于19xx年x月,自19xx年參加工作以來,盡心投身于教育事業,同時也贏得學生家長的好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像地質工作者那樣細心勘探,去發現學生心靈中“深埋在地下的巨大寶藏”。
自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走進語文課堂以來,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然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的得以顯現。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以陽光的心態活躍在教學前臺。但也遺憾地看到,由于對新課程標準的膚淺解讀,甚至是錯誤的理解,使語文課有點不像語文課了,失去了“語文味”。教學中對語文領地拓展,使“語文”這個本來就眾說風云的概念更加含糊不清了。
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一些老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亮眼的教學設計,越來越令人眼花的教學課件,越來越熱鬧非凡的小組討論。一節賞心悅目的語文課結束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課堂設計真的能讓學生靜下心來,對文本進行潛心解讀嗎?一晃而過,讓人目不暇接的課件,留給學生回味只不過是幾張美麗、有趣的圖片罷了。亂哄哄地討論看似探究,但大多缺少明確的指向,學生海闊天空的發言,甚至胡言亂語,卻還會受到表揚鼓勵,名曰:“有新意,有創新。”
我認為,一節好的語文課,應重在求“實”。教師不能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靜。我覺得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匡正人心:
一、把握拓展的“度”,潛心于讀文
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給學生打開了面向生活、社會、世界的窗戶,讓他們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引發了學生更為深刻的思考,這對于提高學生
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益處的。可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過分注重內容的拓展,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一位教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新型玻璃,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后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于課文是如何借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征,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語文的拓展延伸應以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為基礎,潛心于會文才是語文的根本。試想如果沒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沒有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動必將成為海市蜃樓。
二、棄空泛表演,做“實的”訓練
“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語文課堂形式的多樣化,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會唱歌的老師在課堂展示歌喉;會畫畫的老師在臺上揮毫潑墨。那會武術的老師就該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是想:“這究竟是語文課,還是才藝展示呀。”當然,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確實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么
這種做法就很值得磋議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例如,某教師教學《狐假虎威》時,是這樣活躍課堂:教師請5名學生分別戴上狐貍、老虎、小鹿、兔子、野豬的頭飾進行表演,其余學生當導演。當導演的學生給其他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愛表演,愛看表演是小學生的天性,這一教學活動的確迎合了學生的心里需求。教師的話剛說完,課堂氣氛變得異常活躍。學生們有的找頭飾,有的戴頭飾,有的扮鬼臉… 在表演、評價中半節課的時間轉眼即過。可細思量,在這看似活躍的課堂中學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呀!
我們不能否認,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么時機走進課堂,該占據多大的課堂空間,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服務,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于浮華,它永遠代替不了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無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扎扎實實地“雙基”訓練,怎么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活躍”,回歸本源。
三、適度合作,重視品讀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于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力爭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識,時不時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其結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學習方式,當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
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欲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裝飾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一個課時內就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后,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老天鵝破冰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老天鵝是“破冰勇士”嗎?哪些句子表現了老天鵝的勇敢頑強?老天鵝為什么要那么做?第三次討論:天鵝們還有別的破冰方法嗎?”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老師在合作、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么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都默默無語,自己想自己的事。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東拉西扯。表面上氣氛熱烈異常,實際卻沒解決根本問題。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思考,對此“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那些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四、少點放任,多點引導。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選擇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比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如同在語文課堂
中設臵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未免太放任自流了。
課文永遠不可能激起學生強烈閱讀欲望,學生當然也就不可能對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情結,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如果匯報交流時,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教什么,教學無主次,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教師既不能牽著學生鼻子走,也不能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要善于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盲目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思想的學科,這門學科應用廣泛而又極具影響力。學好這門學科其實挺難。對于小學階段,聽說讀寫都非常重要。尤其是一年級學生,我們要培養他們的各種好習慣,從基礎抓起。
拼音是重點,一年級孩子要借助拼音來認識漢字。如果沒有正確的拼出拼音,那么會影響孩子對漢字的識別。相較于拼出拼音來講,給生字注音似乎要更難一些。有的孩子能夠順勢拼讀出這個字的音,但要想寫出來,就會出現千奇百怪的錯誤。聲調是一個錯誤點,輕聲是一個錯誤點,相似字母是一個錯誤點,總之,有時他們寫出來的拼音真是五花八門,讓我們也匪夷所思。
同音字的區分,對于現在來講,他們認字程度沒有那么強,有時會出現組詞上的'錯誤。只要是同音,就能組出別的詞語。有時會把這個字安到另外一個詞上,這種情況教師加以強調并區分,但后期復習過程效果不佳,他們沒有深刻的記憶。
形近字的混淆。這學期學習同學的“同”字和問題的“問”字。這兩個字多數同學都分不清楚,聽寫起來錯誤連連。還有“有"和“又”這兩個字沒有什么聯系啊,但他們還是能混淆著寫,這說明他們對這個字沒有建立起概念。需要今后在字形,字義上多下功夫。
除了寫字以外,這個階段還要重點練習讀。每天晚上孩子都要在家晚讀,無論多少,長短,都要嘗試著讀一讀,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增強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反思 篇4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詩作,全詩以淺近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雨后孩童戲水的嬉鬧情景,勾畫出孩童活潑、俏皮的形象,極具童趣。先談朗讀方面的:
一、在教學中,首先我從學生生活入手,結合他們自己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通過朗讀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于年齡特點,很多孩子都喜歡玩水踩水,那快樂的感覺長留心中。所以在教學中,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進入課文所描繪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倆踩水時的興奮和快樂,與之產生共鳴。我經常這樣問學生:“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想?怎么做?”而且理解這首詩的難點在于體會兄妹倆行動與心理活動的矛盾。這方面的心理如何讓學生揣摩得到,我覺得關鍵在于我采取了恰當的突破方法。我的方法就是:喚起兒童的親身感受,并以自身兒時的體驗來印證,化難為易。如:在讀“糟糕——糟糕”時,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談體驗和表演的方法,體會了小哥哥當時嘴里說糟糕,心里卻是興奮和驕傲的心情,所以能讀準語氣。這樣看來,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確實是一個十分科學的方法。
二、在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要多提供機會讓學生說,讓他們自己去感悟體會,老師只需做畫龍點睛般地提示。《語文課程標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教學環節,我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呵護學生的個性,都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我采用想象說話、表演動作、作詩、選自己喜歡的句子來讀并談感想等學生喜歡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盡情地說,任由想象馳騁,個性得到張揚。
三、注重朗讀指導,有益于學生語感的培養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以讀為主線,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內容,體驗情感。在教學中,學生的讀書活動貫穿課的始終,我通過形式多樣的讀,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評價,既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又有學生對學生、對老師的評價,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審美體驗。并且還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進行朗讀感悟。如:在第一小節中,指導學生體會廣場上的小朋友無比開心的心情,我引導:讓我們和書中小朋友一起像”赤腳神仙“一樣,開開心心地讀第一小節吧!”想象比知識更重要。“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努力挖掘課程資源,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那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著用詩的語言來表達,既為學生的創作插上了翅膀,又為學生享受快樂語文、快樂生活創設了情境,個性得到了張揚。
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創設情景,熏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著藍天白云,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贊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自主發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這篇結構清晰,著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現出來。
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和實際生活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一段寫景語言優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戰,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進行描述,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學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進行描述,真正理解到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在贊揚聲中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驚嘆的是什么?為什么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為什么?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愿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引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然后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 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 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 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 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語文教學反思 篇6
1、這篇教學設計共設計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以生字學習為主,為后面進一步閱讀教學掃清文字障礙,在預習檢查的這一個環節里,我培養學生通過預習,培養他們自學能力的方法,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接著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層層設疑,用課件抓住文章的'重點句段進行分析課文,同時,適時抓住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2、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
3、 由于學生對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意識較淡薄,因此在“如果你的父母也遇到了小麻雀類似的遭遇,你會怎么做?”這一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很牽強,沒能挖掘出內在的愛以及有關的反哺之類感恩教育,有待于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滲透類似的教育,讓感恩的心伴隨著學生的一生!
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于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一、根據計劃,我認真抓了課堂內的效率,增強課堂內的容量,提高課堂內的訓練效率;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樣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面向全體學生,依托中間兼顧兩頭,布置不同要求的作業,即使是布置同量的作業,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成得’好、準、快’,中等的要完成得’好、準’,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二、在基礎知識方面,提倡自學,依據教師教的方法,以個人完成任務為主,團結協作為輔,在平時的生活中主動積累并逐漸形成習慣。促使他們積極歸類知識,在多看多說中掌握。針對新題型,在老師的帶領下,作一些典型訓練。
三、在古詩詞的積累方面,狠抓背誦。除教師在課堂上指導他們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外,重要的是督促檢查他們靈活運用方法去巧記,注重實效,抓重點,突破難點,對詩詞作適當的歸類,對一些名句則多角度地訓練和思考,在實際的語言中靈活運用。
四、在閱讀訓練方面。從課堂內開始嚴格訓練,依據課改新理念,利用現在有的各種參考書、材料、工具,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運用瀏覽、略讀、細研等方法,在多讀中整體感悟,快速理解課文。在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后,深入重難點,細細體味,在團結互助協作中多方研討,盡量讓文本成為他們提高語文水平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他們一定得記住的死知識。課外注重培養大語文觀,多閱讀欣賞各類文章,增長見識,不斷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從學生掌握的情況看,古詩文的課外閱讀和現代文的課外閱讀得分率較低,閱讀依然是個薄弱環節。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依然是今后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五、在寫作方面。書寫仍然影響其得高分的一個直接原因,書寫差的學生總與高分無緣。雖然我也狠抓了這部分學生的書寫,但都堅持不了多久,在老師督促檢查下也改觀不了多少,小學時形成的書寫的不良習慣,一直難以糾正,即使原來書寫好的學生,在作業成山的面前,想寫好也難。因此,書寫依然是嚴峻的問題。其次是仍然需要練筆,每周要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一至二篇練筆,在多寫多練中增長能力。再次,注重總結和歸納,在老師的歸納總結性的習作評講中得到提高。最后要充分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及時發現他們的長處,順勢引導,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六、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
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我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七、重視朗讀、培養語感。利用早讀課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以提高他們的語感。選擇美文,讓學生感悟理解。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美文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紫藤蘿瀑布》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
八、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注重學生自覺性和主動性的培養,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通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一定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熏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后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獲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二、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復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今后我定會在教學中不斷改進,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使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一、導言
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為,這得依據所選文言文文本的特點來定,標準里的要求是總體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成為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本教學的桎梏。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借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教學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文言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大量實踐呢?最為有效的一條就是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去,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際場中,進行場復原。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聯系,是一種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為場復原(回到原始狀態)。
場復原,說簡單一些,就是把教師與學生的“思考”通過時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讓這種“思考”接近更為原始的狀態,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為,實現教學目標。對《十則》的教學,若能采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其篇章雖有記事,但卻簡略;記言雖多,但卻只是片言只語,且多為自言自語,有問語又有答語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門弟子的疏忽呢?在《論語》中將一句話的來龍去脈都記錄下來的也有。這說明,他們是有意給后人留下空缺的。這個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論語》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一句話,如果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為什么要這樣說,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在對《十則》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用“場復原”的`方法,把教師、學生置身于這句話產生的原生態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是不是更有利于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二、設計思路
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十則》的教學,這個“度”以場復原為標。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完成對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創造;學生、教師這個復原的“場”中,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平等對話。
三、精彩教學片段實錄
師:《論語》寫作體例為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么方面的問題?他怎么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為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于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師:你能結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于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十則》中的其余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后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匯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為,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系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XXX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采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即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方法中溫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會學友,后一句則講人的修養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四、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于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采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系生活不夠。如何聯系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系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于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后,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松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并不是適用于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么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于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語文教學反思 篇9
第二單元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分別安排了《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主要是讓學生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從而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通過演講稿的形式表達出來。
可想而知,“愛國”“演講稿”這兩個詞對于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下筆,沒有豐富的材料支撐,一篇好作文很難湊成。于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課之后,我就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愛國人士的資料,再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也當作是才藝表演。實際沒有預想那么好,學生大部分拿著資料讀,自己無法概括)。
在學習《中華少年》一課時,我再次發現學生的課外積累非常欠缺。《中華少年》是一篇詩歌,這個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讀性。然而,在講解時,學生并不了解,所以講起來比較費勁,即使他們讀得很起勁。因此,我又讓孩子利用周末去查找了“四大發明、漢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飛船”等資料。
也剛好,我翻閱《社會與品德》一書時也發現第二課題適合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因此也提前將這一課題讓孩子學習了。
該有的材料有了,怎么讓孩子寫好演講稿呢?在張老師的建議下,我布置孩子回家抄一篇優秀范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學習范文的寫法,再配合以前搜集的材料,讓孩子先確定演講的一兩個觀點,然后再將相關的材料模仿范文進行改寫。這樣一來,學生的'寫演講稿的熱情很快調動起來,一節課沒能完成,他們要求再給他們時間完成。
根據查閱作文的情況,雖然發現有些學生由于對材料讀得不透,出現材料安排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順序,出現笑柄,或者混亂的情況。但也驚奇的發現,以前學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課文的內容也讓孩子們當作作文的豐富材料,如劉丹寫到“看!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臥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中;聽!黃河那滔滔不絕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著海岸邊的巖石!望,昆侖山那峻拔的身軀,直插云天,高不可攀。這都是我們祖國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蓮教會了我們純潔,海風中的乳燕教會了我們樂觀與勇敢,藍天下翱翔的雛鷹教會了我們頑強。”通過改寫,形成了一篇不錯的演講稿。因此,平時的資料積累對學生的作文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不過資料的打印比較浪費錢,摘抄比較花時間,這個問題,需要再另找解決的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本次習作,要求寫學生的一次體驗活動。學生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寫出真實的見聞和感受。為此,我抓住學校舉行的義賣活動這次契機,首先,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這里,既包括活動的具體安排,比如,對開展本次活動的意義解說,將學生分成宣傳組、營業組、收銀組、情報組,導購組、讓每位學生各司其職,自主參與,積極協作,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再如,讓宣傳組、導購組等如何設計“愛心”公益廣告,吸引顧客心甘情愿獻上自己的“愛心”,讓營業組、收銀組怎樣微笑服務,真誠打動每一位小顧客。同時,又進行習作前的相關指導,比如在活動時,讓學生們除了忠于職守,還要學會細心觀察周圍的場面、身邊的每一個“愛心舉動”,專心傾聽每一個“愛心話語”等。不僅讓他們要學會從一個場面上去用心感受,而且要讓他們從細枝末節里精心地去體會。其次,活動后,搞好習作前的引導工作。一次活動,學生的體驗是豐盈的',又是零亂的。因此,必須讓學生圍繞中心,篩選可以入文的材料。四年級的學生,活動類的習作練習相對較少,應該教會學生在全文的布局上,如何按照事情發展等順序來展開詳略得當地敘述;在某個場面的描寫上,怎樣做到“點面結合”;在某個人的描繪上,怎樣抓住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做到形神一致等。此外,必須讓學生會選擇一些成語,運用一些巧妙地比喻、排比,來形容場面的氣氛。
從習作的質量來看,很多學生能做到總分結合,但對買賣雙方熱情的語言、神態、動作還刻畫得不夠細致,對自己的活動經歷花得筆墨較少,在結尾時,自己的感受較膚淺,不知道怎樣去深入闡述自己的想法。
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通過月考評卷,我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希望通過反思,能夠使下一段工作更好地進行。
一、試卷分析
本次試卷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積累與運用、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
從做題情況看,學生出錯最多的是在積累與運用上。如:字音字形題,有的學生對字音字形似是而非,造成失分較多;還有古詩的填空題,因為有的.學生沒背過,有的學生字不會寫,所以造成失分較多。
閱讀理解題,學生在一些開放性問題上出現理解不到位的情況,也有失分;語言表達不準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二、問題分析
主要是教學方式和方法不當,或多或少的忽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于學習基礎差的學生,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平時還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要實實在在的從字詞句篇開始,點點滴滴打下基礎。
三、改進措施
月考結束了,也讓我發現了工作中的很多不
足之處,在今后的工作中應扎扎實實的搞好自己的課堂教學工作,使自己能有較大的進步。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重視字詞注音之類的基礎知識,側重檢查學生會讀會寫。
二要嚴格課堂管理,使更多學生基礎知識落實到位。
三要突出重點,讓學生養成好的聽課習慣。
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因為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并且牽一發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么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系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課堂資源的整合,如始終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貫穿導課、品讀、結課,同時又引入了作家羅蘭的話,以及《紅樓夢》中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張九齡的“記人之長,忘人之短”、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與文本的緊密結合。
學完這篇課文我在隨想本上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寫自己對文章最后一段的感想。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特別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
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說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學生的心里話讓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為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將心比心不也顯得尤為重要嗎?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著作業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現在我們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師了,慢慢的這些經歷也就淡忘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后,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
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秋游》這篇課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游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于我能隨著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說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用心體驗。不足之處就是學生讀的還不夠多,學生在感悟的`時候不夠深刻,讓學生說的少。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總寫了老師帶領學生去郊游。我讓學生用“誰和誰什么時間去哪兒干什么”這個句式說話,先整體感悟整篇課文的內容。學生能簡單的把話說完整,把句子表達清楚。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通過寫景來展示秋天的美,在這兩段,我通過播放圖片和范讀,讓學生感受秋天,感受各種色彩。并在讀和理解的過程中去思考與顏色有關的詞語,如“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中的“黃、紅、白”相關的詞語,拓展了學生的詞匯量,并用這些詞語來說話,如:稻子黃了,像————,這樣也鍛煉了學生說話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用“白云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說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說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么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悅!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寫了秋游時的人物的各種狀態,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但是這句話讓學生說的有點少,我自己也沒有完全給學生點透,可能有些同學沒有完全掌握。
我想,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自己把教材研讀通透才是最重要的,這樣上課也會更流暢,學生接受的時候才能更輕松,老師才能上好一節完美的課!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語文bpmf教學反思11-10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04-19
語文zcs教學反思11-21
語文聽課教學反思11-11
語文《窮人》教學反思06-14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1-08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