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本學期,我進行了《化石吟》的公開課教學,課后,結合本組老師對我這節課所做的評議,我對本節課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反思,以期能促使本人今后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現做反思如下:
本文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目標應是在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內容,體會感情;理解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并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難點主要定位為: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一以貫之執行了這幾項教學任務,也基本上收到了預期效果。應該說,這幾項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比較到位,我在課堂上也盡量努力嘗試進行了一些突破;其次,在導入新課以及對拓展延伸性問題的設計時,本人進行了較為精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對于七年級的`學生,本人歷來提倡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字詞教學;最后,本人認為,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老師在授課時應能融入自己的激情,從而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這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許也正是本人在現在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深有感悟的一點。
誠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也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有待在今后的授課中不斷改進提高:首先,在課件的使用上,因諸多條件的限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導致課時安排太過緊了些,沒能更充分地安排落實好各項教學程序,對有些問題的展開也不夠充分些;其次,在重難點的突破上,顯得還是不夠全面深入些。本人將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爭取不斷努力完善自己,以期能更加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我任職的第一年,作為一名剛走上崗位的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有許多不足與缺陷,如基本功不夠扎實、教學經驗尚淺等,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學總結。因此,我對教學工作要求非常嚴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認真鉆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地向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經過一學年的努力,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以下是我對七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了解題型,把握方向
要想考出好的成績,作為老師,首先要將七年級語文考試的出題類型弄清,這樣才能明確目標,找出教學的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七年級語文試卷大致分為三塊:語言積累運用、閱讀、作文。其中閱讀和作文占得分數比例較大,也是學生得分的關鍵所在。因為語文是一個重在積累的學科,語文成績的提高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么老師能抓住的只有語言積累運用部分的字詞、病句修改和古詩文默寫題以及古文閱讀部分。
二、狠抓落實,反復鞏固
七年級語文通常有對字詞的考察和對古詩文默寫情況的考察,為了學生能使學生在這些題上不失分。我重點要求學生對字詞課前預習,對于古詩文默寫要求人人過關,課后聽寫,單元復習時再聽寫,周清時再抽查,直到學生默記于心為止。
三、開卷有益,學在課外
在剛接到七年級語文的時候,我覺得只要把課上好就可以了,可是幾次考試過后我發現學生的成績都不很理想,追本溯源,是學生的在閱讀理解和作文兩大板塊失分嚴重。
所以,要想徹底提高語文成績,閱讀和作文的分數必須上去。根據我自己多年學習語文的經驗,我給學生制定了一個提高語文成績的計劃:
每日課前寫一頁的鋼筆字,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在答題的時候字跡清晰,卷面整齊,二來可以培養他們的耐性;
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在這節課上,學生可以相互借閱自己感興趣的圖書,可以是漫畫,可以是作文書,可以是名著,還可以是他人的讀書筆記,教師不干涉學生,只從旁指導。
每周三篇日記四篇摘抄,學生在課外閱讀到好的文章、段落、詞句可以把它抄在摘抄本上,摘抄和日記穿插寫,可以避免有些同學覺得寫日記的當天沒什么可記的,并且可以仿照摘抄的文章來寫自己的日記。
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四、步步引導,潛移默化
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做題的方法,比如分析句子先看它的修辭手法,分析修辭手法的作用(比喻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排比的運用使句子更加有氣勢等),然后再才揣摩文章的感情。
學習課文中的寫作方法,比如學習課文《往事依依》,我告訴學生們可以仿照這篇文章寫童年的一件事。"年華似流水。幾十年過去,不少事情已經模糊,有的搜索枯腸而不可得,但有幾件事仍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這樣的.開頭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年華似流水",我們可以使用其他的形容時間逝去很快的句子來代替。
學生們于是開動腦筋,把自己平時在課外閱讀看到的句子說了出來:"時光如水,生命如歌""時間如白駒過隙""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下一次作文的時候,我驚奇的發現,同學們把這些詞語用在了自己的作文里面,我想這就是進步吧。
這樣的慢慢引導,潛移默化,讓學生覺得其實作文也很簡單,自己也可以寫出有這漂亮語言的文章,對作文不再懼怕,對閱讀理解不再反感,語文成績自然上去了。
寫下這些文字,我其實很是惶恐,不知道作為一個教育戰線上的新兵,我的這些自己摸索出來的所謂的"經驗"是否正確,是否切實有效,只希望能同其他同行們交流,共同取得更大的進步。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整篇文章的描寫重點是蓮花,作者從自家院子的蓮花開始,寫到了祖父賞蓮,之后重點寫了風雨中紅蓮的變化過程,主角儼然是紅蓮,那我把題目改成紅蓮好不好?(明確:不好,寫紅蓮是為了寫荷葉,寫風雨中紅蓮的變化即荷護紅蓮,很自然就讓人想起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感。歌頌母愛)
二、同學們說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為什么又要花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紅蓮,寫三看紅蓮呢?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紅蓮跟荷葉到底有什么關系,它們又是怎樣牽動了作者的心?
讓我們一起一看紅蓮,請同學們一起帶感情朗讀一下這個部分。
寫紅蓮由菡萏到盛開,觀察細膩。主人翁紅蓮首次登場。
心情:煩悶
環境:繁雜的雨聲 濃陰的天
紅蓮:開滿 亭亭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白花的凋謝,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畫。 (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白瓣兒散飄在水面,如浮萍,無所寄托無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煩悶,無處宣泄。只是忽然之間,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請同學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圍繞亭亭鑒賞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樣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紅蓮,有沒有讓作者的心情好一點?仍是不適意!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山市》這篇文言文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
首先,在對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的理解上,學生不可能理解深刻,往往局限于狐仙鬼怪上,對“異”所指代的內容有誤解,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去理解,消除他們對鬼怪的恐懼感,以期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聊齋志異》的積極性。
其次,是在意思的理解上,這篇文章里有較多的'文言詞語,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如表示時間的“忽、無何、未幾、既而、逾時、漸、倏忽”等,學生以前都沒有接觸過,臨時性的記憶是可以的,但要掌握鞏固,恐怕得花點時間。再如文章中出現的“恒”“顧”“念”“連亙”“歷歷”“洞開”“危樓”“憑”“遂”等常用詞,也需要學生掌握,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作準備,學生在預習時不可能做到如此充分。
以上兩點原因極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師的靈活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上,依著學生為本的思想,我把教學內容定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秋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篇詩歌,描寫了秋天農家秋景圖、江面深秋圖、原野深秋圖三幅畫面,表達作者對秋天喜愛贊美之情。
詩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詩歌的朗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重音、停頓、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范讀課文,然后拿出一小節讓學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賞詩歌的音韻美,最后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愛上朗讀、學會朗讀。
詩歌的語言精煉生動,品味語句、賞析詞語可以讓我們真正的去懂得詩的美。例如:“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飽食”來形容鐮刀,鐮刀飽食什么了?“稻香”很容易讓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這些都讓人想到秋天的豐收之景。為了有比較的賞析,把“飽食過稻香的”去掉,再讓學生體會,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作者用詞的生動形象。然后學生自己品味詞語的美,這樣,學生探索的激情產生了,聰明的智慧得已在課堂中閃爍。
總的來看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今后借鑒:
1、使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利用圖畫、音樂及教師本身富有情感的語言,創設出一種既能愉悅學生的目光又能愉悅學生心靈的`教學情境,使課堂呈現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這樣的教學情境是學生樂于學習之境,有效地滿足了他們的生理感官與心理需求,同時使科學和藝術得到完美的結合。
2、真正做到課堂師生角色的轉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處于一種平等的,合作的關系,彼此還架設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相互對話的平臺。對于學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夠反映其內心世界的真情實感的,教師都加以肯定與表揚。
3、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或合作學習,或獨立思考,或朗讀課文,或描述畫面,或分析語言,或改寫詩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成為課堂風景圖中的最亮點,與詩情畫意的教學設計渾然融為一體。
4、給學生提供了詩歌學習的方法。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可以明白品味語言是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朗頌是品味語言的極好手段,朗頌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為詩歌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體會詩歌內容,還可以讓詩與畫與歌和諧交融。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詩歌講的是人類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展現出億萬年前的天地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人類偉大以及科學神奇的贊嘆!相對于本學期的《在山的那邊》和《理想》,這首詩要容易得多。我感覺《化石吟》是一篇絕好的能激發學生想象也可以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文章!于是就對教案教參進行刪繁就簡的處理,明白課文的實際功用,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明確一兩個教學目標,爭取通過對目標任務的訓練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讓每一篇課文都發揮出應有的示范功能!讓每一篇課文都生發出激發學生能力的導火索!
我設置了兩個目標:1,通過朗讀,學會想象,展現畫面
2,理解詩意,概括主旨,掌握難句
初一的學生畢竟剛從小學上來,你能指望他們有多大的理性分析能力?他們正處于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年紀,這個時候通過詩歌的'教學來喚起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表達,不但培養了想象力,也訓練了表達能力。完全符合學生的生理發展特點,也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訓練過程。 “通過朗讀,學會想象,展現畫面”就是我本節課訓練的重點,接下來,教大家理解幾句難句,結合詩意,把句子放進全詩來把握。理解詩意的同時把握難句,引導同學們概括主旨!一節課不就悄悄的結束了嗎?潤物細無聲,關鍵是春雨能滋潤會滋潤!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在上這一節課之前,我曾設想著用最簡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教學任務。我想既然是古文,又是一則寓言,我就采用了“讀準字音—讀懂文意—讀透寓意”三大板塊來完成。怎樣讓學生能輕松讀懂字音、且又能“動”起來?我是這樣做的:先讓一名學生起來朗讀課文,然后讓其余的學生指出需要糾正的字詞,老師再補充學生點不到的重點字詞,齊讀字詞,再齊讀下課文。這樣就完成了第一板塊。但在實施起來,能主動起來糾正字詞的只有兩名學生,我只能幫著提出其他的字詞,感覺學生對于這樣的糾正沒有激情。接著我讓他們劃分句子的節奏,先教學生劃分第一句,然后按方法再劃下去。這一小塊費了好多時間,導致下面的的“讀透寓意“這一板塊我只是淺點即止,沒有引導著學生深入體會。課后我也覺得這一小環節確實做得太多余,指導老師們都認為只要學生讀書沒有破句錯句就不必要去劃分節奏,我純粹是為了劃節奏而去劃節奏。我覺得劃節奏這一小環節要是處理得合理,下面的教學我會做得好的.。
“讀懂寓意”第二板塊,我采用了“合作交流”提出質疑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三條求助熱線“1、注釋或工具書2、同學3、小組長用紙條的方式記錄下來送交老師”來完成。我以為學生通過注釋、工具書、同學和老師解決本文的文義應沒問題,但討論的時候,學生沒有熱情,漫不經心的,且交到我手里明確需要解決的重點句子也沒多少,于是解決重點句子后,我滿懷信心,讓他們概據課文內容來弄個講故事比賽,適當加入一些表情及心理特征等。但講故事這一環節弄不上去,當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對課文內容還不夠明白,一名女生上臺講后,男生沒人肯上來,當時時間也差不多了,這一環節就這樣被我忽忽帶過去了。一下子轉到了“讀透寓意”這一環節。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只是讓一二名學生說說“禍福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能轉化嗎,是不是一定能相互轉化?”,并沒有深入去探討。
整節課下來,自己感覺很不爽,覺得哪個環節都銜接得非常別扭,生硬,自己的語調沒有親和力,難讓學生走進狀態。總覺得學生有些放不開,或許是跟我引導的問題有關,或許也跟我個人魅力有關,或許…,總之,很困惑。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作為一名有著7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我清醒認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策略,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關于《春》一文,粗略想一下,從自己上班起,已經交了5、6遍了。回想以前的課堂:字、詞、句、章、語法、修辭等等一擁而上,教師站在講臺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絕,不是”滿堂問”,就是”滿堂練”,一篇課文化作幾十道閱讀題,搞”碎尸萬段”,但最后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不靈單。原因是傳統教學僅限于講解課文內容,過于強調了學科本位。
讀過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贊歌,既然如此,為何不在語文課上描繪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學期的課改實驗班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引用繪畫,唱歌,名曲欣賞,配樂朗讀。甚至讓學生用雕塑動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學不僅用五彩畫筆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還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像百花爭春、輕風唱春、煙雨潤春等;還有的同學唱《春天在哪里》、《北國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聲》等。這樣通過學科整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去用心體味春天,達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會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陣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我認為,傳統的課堂是“黑云壓城城欲摧”課改后的課堂應是“春雨潤物細無聲”使學生人文素養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這次《春》一文的教學實踐,讓我堅信可以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連網。語文作為母語,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僅嘗試用音樂語言、美術語言去闡釋語文課文,還嘗試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僅就語言學習而言,可以從歷史中學習語言的描述性,從數學中學習語言的邏輯性,從物理中學習語言的精確性,從法律中學習語言的嚴密性,從哲學中學習語言的深邃性。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去實踐。
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并存,只要觀念轉變到位,教學實踐到位,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猶如春天般生機盎然。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化石吟》這堂的教學,使我深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懂得,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要上好一堂課,實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準備。這篇課文我抓住了重點性的語句展開教學。“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那么,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問題拋出,學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靜寂,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突然,教室后面跳動起極不和諧的音符——幾個學生騷動起來,甚至在竊竊私語。我正要發怒,轉念一想,已經第四節課了, 學生能坐到現在也不容易,于是,我壓住火氣問: “你們幾個干啥呢?” “照片,恐龍照片。” 什么,恐龍照片?我一激靈,來了精神,馬上讓學生把恐龍照片傳到講臺上。沒想到,這個貌不驚人的女生竟然送來厚厚的一疊照片,翻開一看,全是恐龍照片。 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啊,我何不趁此機會挖掘出我的課堂需要的資源呢?于是,我讓這個女生介紹了與這些照片有關的旅游見聞。 “我在公園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龍化石,它鑲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還欣賞了栩栩如聲生的恐龍,由此我想,在幾百萬年以前,一定生活著很多恐龍” 一石激起千曾浪,臺下不少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 “我在公園里看到了三葉蟲化石和魚化石,我想,在遠古時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來,地殼發生運動,板塊之間的擠壓讓我們這個地方隆起,成了連綿不斷的山脈。” 如及時的甘霖,輕輕揮灑在干涸的土地上,所有學生都睜大好奇的眼睛聆聽著這美麗的'神話一樣的遐想。是啊,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嗎? “化石,讓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化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進化的過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此,這堂課的難點在生成的資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樣自然,那樣輕松愉快,不著痕跡,我想是我的教學機智幫助了我自己。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核心提示:《夸父追日》這篇著名神話選自《山海經》,講的是夸父追趕太陽最終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僅僅37個字。但文章內涵很豐富。它表現的不僅是表面上的與日逐走,還有很強烈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勇敢堅強...
《夸父追日》這篇著名神話選自《山海經》,講的是夸父追趕太陽最終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僅僅37個字。但文章內涵很豐富。它表現的不僅是表面上的與日逐走,還有很強烈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勇敢堅強,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本篇神話弘揚了夸父身上體現出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話,那么學習這篇課文,就要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外,還要體會神話傳說的神奇,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的積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這一神話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雖敗猶榮,他的精神與天地同在。而這則神話故事描述時所展示出來的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也是課文的精髓。本課的設計主要分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體會神話故事語言兩方面。
在學習課文之前,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先找知道這個故事的學生給大家繪聲繪色的講故事?學生講得有聲有色,其他同學聽得津津有味。就這樣,我緊接問了一個問題,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我提前預設學生的問題:
1、夸父為什么要追日
2、夸父是怎樣追日的
3、夸父追日的結果如何
然而,實際上學生還提了許多更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學生還提出了夸父是誰?夸父追日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在“為什么追日”)根據學生的提問,學生小組內互相解決。于是學生找到課文中相應的段落,一起解決了提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夸父追日的動作,通過學習夸父下定決心去追日時的語言來體會夸父追日的精神。在夸父倒下時,長嘆一聲,我讓學生體會此時夸父遺憾的心情,并請學生扮演夸父,學生有的是積極的'夸父,說夸父(我)雖然倒下了,但是并不后悔,因為自己努力了,還有更多后來人去追日。悲觀的夸父:說我費了這么多努力還是沒追上太陽,看來太陽是追不上的。我評價了孩子們的體會,總結了夸父追日的意義,雖然沒有追上,但是夸父還是有勇氣、堅持不懈地去追太陽,最后還化為桃林為后人解渴。
總之,這篇短小的顧問學習,一改之前教師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整體上是我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解決問題。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概括主要內容時不夠放手。在讓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時,一開始我就出示提示,學生只要簡單地填一填,這樣不利于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的提高。總結夸父追日的原因時學生的回答不夠概括,一方面是我的問題設置的不夠具體,沒有引導學生怎么樣回答;另一方面,我沒有耐心下來,悉心引導,卻自己代替學生說,這樣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應該讓學生們先試著說一說,并從中進行方法上的指導,等學生說的不好或者說不出來時,再做提示,這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才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中初一第一學期即將結束了,學生的成績與我預計的成績有著一定的差距,與七八班考試成績相比,一二成績較不理想。
從學生的幾次成績和對試卷的分析來看,考試難度不高,與課本的聯系比較密切,比如基礎知識方面的考察,學生大多能夠得到分數,課內文言文閱讀也是我們平常學習和復習時強調的'重點。作文命題既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學生真情實感的抒發。但是,試題考察的課本內容也比以往要詳細,尤其課外的閱讀題設計的問題難度較大,學生由于平時針對性練習較少,得分不高。從試卷情況來看,也反映出教學過程中許多的欠缺和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生的字詞重視程度不夠。初一的學生學習自制力不夠強,學生復習字詞時總覺得十分枯燥無味,時間一長就有懈怠的心理。②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較薄弱,課外的閱讀題普遍得分不高。學生看到長的文章總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做這類閱讀題缺少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平常對于閱讀理解的重視程度不夠,自我分析能力較差。③作文方面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是一部分學生寫作時缺少真情實感,完全是拼湊字數,因此得分偏低。
針對語文教學的不足,我設定了以下一些改進措施和對策:
1、抓住課堂教學,向課堂要效率,要成績。平時積極備好課,設計好教學內容與環節方法。
2、積極用小組合作教學組織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做好對小組長的培訓力度,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3、抓好課內文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多設計一些課外閱讀訓練,提高學生課外文章閱讀能力,爭取一周訓練四篇文章。
4、積極設計好語文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如每天讀一篇好文章,每周讀一本好雜志,每周進行一次自主練筆,對優秀文章進行展覽。
5、加強寫字訓練。利用專門字帖進行臨摹練習,強調平時的各科作業的規范、整潔,提筆即是練字始。
6、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與監控,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批注與做讀書筆記。對于必讀篇目必須讀完,積極向學生推薦好書好文章。
7、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自主預習、積極思考、自主寫作、書寫規范認真、做好錯誤整理(錯題集)、積極閱讀等。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柳葉兒》以一個兒童的視角,回憶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饑荒嚴重,人們借柳葉兒生存的情景。比起八歲的“我”過著無油無豆饑餓難耐、每天一大早在寒涼的天氣里搶摘柳葉兒,偶爾吃飽都不敢亂跑怕跌倒了,把紙一般的肚皮摔破的日子,現在的孩子過的不啻為“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這篇文章尤其具有“審苦”價值。作者在寫的時候,偏偏又不全以“苦澀”之筆渲染,反而不停地強調“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這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孩童說出來的“樂”反讓讀者更深地體會到了辛酸,這種筆法之妙也是值得品味的。
所以在教學時,我就抓住了“苦”與“樂”的品讀,來體會艱辛歲月里人們的不易,來感受以樂寫苦手法的藝術效果。
我在兩個班上時分別采用了這樣的流程:
(一)
1、快速導入:見過柳葉兒嗎?(見過!)吃過柳葉兒嗎?(沒有!)今天我們在楊柳依依的日子里,學習宋學孟的《柳葉兒》。
2、以“兒”帶情:“柳葉“和”柳葉兒“讀起來有何不同?(作者把柳葉稱為柳葉兒,讓人感覺比較親切,且含著某種感情。)是哪種感情呢?抑揚頓挫地讀文章,把最能表達作者對柳葉兒感情的詞句進行圈點勾畫。(學生會找到“樂”、“苦澀”等詞,但這不是對柳葉兒的感情,引導學生繼續找。)(順勢分析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尤其是表現關注之情的“又是”,表現情感深厚的“每當,我總忍不住”、表達感激之情的“多虧”等。從而體會明明苦中帶澀,作者卻總要細細咀嚼,他人只見柳之美態,我卻見其救命功能的特殊情愫。)
3、概括事件:作者圍繞柳葉兒這條線索寫了哪幾件事?(搶柳葉兒、吃柳葉兒。)(“搶”字學生很容易忽略之,會概括為“摘柳葉兒”,引導。)
4、苦樂思辨:讀這篇文章,你感覺到了什么滋味?是苦多一點,還是樂多一點?(令人意外的是,學生統統說是“樂”多)于是我說:“我卻覺得是苦更多,比如三個‘吃光了’,這幾樣東西一個比一個難吃,居然都吃光了,最后只有靠吃柳葉兒求生,而且還要用‘搶’的,想想這是怎樣的生活啊?(學生說是饑荒極其嚴重,民不聊生。)接著我們就一起來品味“苦澀”的詞句,找找、圈圈、品品、讀讀,感受到了搶摘柳葉兒的時間之早,天氣之涼,腹中之餓,奶奶加工柳葉兒的程序之繁,黑豆、油、肉的極端可貴,我的瘦削至極……然后再來看爬樹逞能之樂,放開了肚子吃的快樂,并討論:為什么這么苦的日子我卻感到快樂。(少年不識愁滋味,備受呵護不知愁)探討這種快樂是不是真的快樂,這種寫法讓我們讀者有何感受。主要引導體悟:前面因為爬高逞能而挨打的我,卻成了搶摘柳葉兒的全家的“功臣”,之前爸媽的擔心去哪了?(以樂寫苦更顯苦澀,兒童視角倍覺辛酸。)
5、了解歷史說感悟:你了解那段日子嗎?(有學生答:三年自然災害。)教師補充了一些資料,如因饑餓死去了三千萬人,沒有樹葉的日子,人們吃觀音土,很多都是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學生談感悟,有從珍惜今日來談的,認識到我們浪費的一粒米是當年人們的奢侈品;有從苦難中人們的堅韌和呵護孩子這方面來談的。)所以,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我,每當看到柳葉兒,總忍不住要摘一片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因為那樣的歲月,怎能輕易忘懷,怎樣不讓我深深感念柳葉兒!
6、推薦相關文章和書籍:還有很多人寫了同樣題材的生命體驗,有一篇文章叫《榆錢樹》,有一篇叫《挖薺菜》,任大星寫過《小小男子漢》和《三個銅板豆腐》,還有一本小說,是余華寫的,叫《活著》,建議大家課后都找來看一看。(尤其是《三個銅板豆腐》,也是以兒童視角寫,也是以樂寫苦惹人落淚。)
(二)
另一個班在1-3步基本相同,第4步問到學生苦與樂時候,仍舊是全班同學都舉起了“認為樂更多”的小手。我就讓他們先找樂,結果在分析“樂”上用時顯多,在“苦澀”上感悟不夠充分,詞句的品讀上與寫作技法的總結過于追求面面俱到,板書的歸納上拋棄了之前的疏朗,顯得過于精細,從而消解了共鳴與感動的力量!以至于最后的背景補充和書籍推薦環節沒有完成。
反思:有時候也不能一味順著學生的思路走,還是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在環節的設計方面,可以追求更簡潔,怎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勿求面面俱到,要作重錘深鑿。要給學生充分的自讀和自我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彼此之間思維碰撞,而不是老師憑一己之力不斷引導,即使游刃有余也不能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于是,我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假如我拋去前面的1-3步統統不做,又會怎樣?
比如,我在上課伊始就提出:《柳葉兒》這篇文章中有不少“矛盾”,你能找出幾處嗎?(如有“苦中帶澀”卻“總忍不住細細咀嚼”;比如爬高逞能,明明回家被打得“嘴上哇哇大哭”,心里卻“美滋滋”的;如“苦中帶澀的滋味兒”和“全家最樂的是我”……)然后就讓大家來思、辯:我的童年生活究竟是“苦”還是“樂”。進行充分的自讀,圈點,然后對這個問題展開充分的辯論、品讀、比較、探討和感悟,會不會更能把握字詞句情的意蘊呢?
繼而又想到還有幾篇記敘文,可以借助“主問題”的設計,牽一發動全身。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到“三味書屋”一段,可以問:三味書屋的'生活快樂嗎?在學生探討“快樂”與“不快樂”,兩軍對壘時,把事件的歸納、老師形象的分析、師生讀書場面不同的探討,統統解決。如《我們家的男子漢》,抓住一句“他是一個男孩子,他是一個男人”,提問:他的男人氣質表現在哪些事件、細節和詞句上?請圈點勾畫。然后順著學生的回答,順勢把相關小標題內的事件歸納、人物描寫全搞定。《三顆枸杞豆》可以分成三塊,分別提三個小的“主問題”:
1、遇見三叔之前,我是個怎樣的孩子?從而把作者對“樂園”和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寫,對“我”人物描寫進行品味。
2、初遇三叔,他是個怎樣的人?
3、三叔的好幾個“謎語”,你都能解答嗎?
不講已知講未知,不講學生已發現的表面化的東西,不提學生輕而易舉就能得出答案的問題,不追求課堂的一提問就小手紛紛。要追求培養學生沉浸文字、全面思考、善于質疑的能力,才會讓師生共同享受在語文學習的迷人境界中。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這節課總的看來,我覺得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接近素質教育對課程與方法的要求,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感到較成功之處 :
一、用《一個美麗的傳說》創設情境,然后由此導入。“石頭怎么會說話,他怎么說,說什么?”這樣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這首詩的欲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也同樣可以起到 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目的。帶著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課文。
二、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我覺得詩歌教學,采用這種方法效果較好。
三、在研讀賞析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象的層次性。
如:老師示范性地提出了三個問題,目的是;一抓住重點,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問。
然后由學生質疑提問,這樣可以訓練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思維。再加上“你喜歡那一句,品味賞析”進一步訓練積極思維,同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拓展環節,讓學生發揮想象談談“逝去萬載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這些內容都可以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
四、我覺得這節課,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結合的特點。如: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和感悟,象讓學生認識到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讓學生產生科學鉆研的精神,產生求知欲等。對課文知識性問題的探究,體現工具性。
不足之處:
1、時間控制的不好。我本打算在電教室上,使用投影讓學生展 示 自 學 字詞。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也好。
2、朗讀時,我本計劃用《一個美麗的傳說》音樂配樂,學生討論時 也 放這個曲子,但沒找到。準備工作做的不好。
3、由于時間不夠,練筆只能課后做。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欣然走過20xx,七年級上期已近尾聲,下面對本期教學從幾個方面反思。
一、對新課程理念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反思。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后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國慶假期的作業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種語文現象,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去做,我想對學習語文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個人認為,在讓學生學好講讀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應提倡真正搞好綜合性學習。
二、對學生語文的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的培養的反思。
本期以來,我合理分配每天學習任務。把自己的學習任務分解成每天能夠完成的單元,并堅持當天的任務當天完成,無論如何不能給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誦,詩歌的聽寫,默寫等等,我都要求他們必須當天完成。
其次,我教會他們必須要合理規劃。每天的時間。把必須完成的工作盡可能安排在工作時間內完成,把既定的學習時間保留出來,養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時間學習的習慣,什么時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時候要看語文,教會他們懂得合理按排時間。
第三,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行事。學習時間表可以幫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夠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因此,每次考試前,我都要求他們必須要有一個明確是時間表。
另外,要懂得及時復習。為了使學習有成效,應該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研究表明,及時復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防止遺忘。考試的時候尤其要跟他們強調這一點。
還有,教會學生懂得向自己提問。不時地向自己詢問"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等問題,是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發現薄弱環節的好方法。
最后,還要懂得向他人提問。在學習中碰到疑難問題,要及時向教師和同學請教,無論你認為自己的問題是多么簡單、多么微不足道。在這一點上,我要求班級里面學習小組,學習成績比較薄弱的同學每天必須向下班級的科任老師提出自己不懂得的問題。
當然,養成做筆記的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筆記既可以幫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總結、歸納問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把學習內容中的重要記錄下來,便于以后查閱和復習。
語文是精深博大的,本期在一些方面帶領學生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當然還有許多不足留在后階段努力更正。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一、說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并有助于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讀課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的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贊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學習本文要進一步落實單元要求,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同時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促使學生為家庭親情建設盡一份力量。
2.教學目標。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人情美。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并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為:
①揣摩精美詞句,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美、人情美。
②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至于教學難點,即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確定教學難點為:理解“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難點突破:通過反復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三、教學創意
本文通過生活小事和細節體現親情美,學習本文正是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感悟親情的一次極好的機緣。所以我確定課堂結構以情感為線索,貫穿對文本的品味,使學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內心有所觸動,從而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七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1.美讀引路,涵泳親情。這篇散文,雖語言平易樸實,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因而,要讓學生品出其中的語言美、人情美,采用豐富多樣的朗讀形式,如聽錄音、學生跟讀、學生自由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等。
2.以寫促讀,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見大,反映出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在觸動學生內心情感,激發其寫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們為親人寫一張賀卡。
3.媒體輔助,增色課堂。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適時給予友情提示(朗讀、品味方法的指導),體現人文性。
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復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程序
1.營造氛圍,談論親情。播放歌曲《我愛我家》,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本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梁。然后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2.初讀課文,認識親情。
①聽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整體感知文本,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設計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快速搶答。
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讀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綜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讓學生輕松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淺層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悅,真正體現新課標“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同時又能縮短不同層面學生的距離,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臺。
3.品讀課文,享受親情。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為最美最能表現親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說說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讀喜歡的語句,交流心得。在合作與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內涵,以突出重點。
③教師范讀精美語句,適當指導,學生齊讀。
④指名朗讀文章最后一段,教師點撥,以理解主旨,突破難點,并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語言品析,玩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在探究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去圈點勾畫,去品味語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親情的溫馨,探究生命的真諦,從而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4.拓展延伸,擁抱親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滲透著濃濃的親情,它不僅在莫懷戚家中,也在我們每個人家里。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家里的親情故事。“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要聯系生活,學生與教師的經歷體驗就是課程,社會生活就是課程。設計講述親情故事,就是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親情的體驗中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形成他們對社會、人生的雙向理解,獲得對生命意義和生命本質的認識,并進而形成自己健康的個性。
5.動情落筆,抒寫親情。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撥動了,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請以“親情”為主題,寫一段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寫在賀卡上送給親人。
6.總結全文,表達祝福。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下面是老師在資料中看到的由本課生發的一副對聯。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把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9-04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10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2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09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反思10-15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3
七年級語文《狼》教學反思03-16
七年級語文上教學反思04-01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反思03-01
(經典)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