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品)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一年級拼音教現在已告一段落了,最近一直在反思其中值得總結的經驗和教訓。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學,因為拼音教學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避免學習的枯燥,我千方百計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拼音王國里快樂地遨游,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巧設教學游戲,在游戲中學拼音。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仍保留著學前兒童游戲的興趣,甚至企盼游戲活動。作為教者要巧計游戲,吸引學生。如:“開火車”、“對口令”、“摘蘋果”、“點名排隊”、“悄悄話闖關”等。
2、組織兩人合作,在合作中學拼音。如讓同桌兩人互當"小老師"的活動,一個讀拼音,一個當小老師,互考互問,學生們在小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中興趣不減,體驗著當老師的成就感和學習的樂趣。在拼音的拼讀教學中兩人合作學習更能激發興趣。如:“找朋友”游戲,同桌兩人一個拿聲母卡片一個拿韻母卡片,老師說一個音節,學生們在《找朋友》的音樂中找出聲母和韻母,再一起拼讀。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興趣濃、勁頭足,并且參與面廣、效果好。還有很多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學習小組合作、大組合作等。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關于拼音教學,無論是《教參》還是《課標》,都一致要求學生只要能準確認讀聲韻母和音節,因為拼音只是學習漢字的拐杖。對于聲韻母也只要抄寫能準確認讀就行了。如此看來,拼音的教學應該是愉快而單一的。既是單一,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負擔應該就輕一些了——每天練讀,抄寫幾個聲韻母總是能承受的。可事實上,翻開《語練》,再看看試卷,要求就更高了:學生首先要分清聲母和韻母、整體認讀音節、三拼音節;學會正確標調;能按順序寫出所有的聲母;能正確地把聲韻母合成音節;能根據圖補充完整音節(包含補充聲母、韻母、聲調);能把圖和音節連線;能看圖完整地寫出整個音節……這樣的知識含量豈是光熟讀音節就能解決的`?豈是光抄寫聲韻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識類型,大多數的知識是跟“音節”有關系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聲母,不熟悉所有的韻母,不熟悉所有的整體認讀音節。那么最基本的聲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的單項練習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聲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就要會背會默。而填音節、連音節、寫音節這樣的練習不僅跟聲韻母的掌握有直接的關系,還涉及到音節組成的規則(如標調規則和ü上兩點處理規則),更需要學生能運用正確的音節來表達所需要表達的內容。那么,熟練拼讀音節是否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盡管我們在教學中滲透了一些音節組成的規則,學生也見識了大量的音節,但要正確書寫出完整的音節,哪怕只要填一些聲母或韻母,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這樣的情況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的?我覺得對于音節掌握要求可能要調整。這種調整不是因為作業上有這樣的練習、考試中有這樣的題目,而是我們從長遠的目標來看——一年級學完拼音后,馬上就要學會運用拼音來寫詞或寫一句話,二、三年級在寫話和習作中也會比較頻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說,其實音節的全面掌握是學生實際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會認讀音節恐怕是不夠的,眼睛看與手來寫畢竟是不一樣的。基于此,我覺得在拼音教學中,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一定要抄寫并會背會默,每一課在書上出現的帶調拼音詞要抄寫。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聲母、韻母只要在習字冊上抄寫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書寫。音節的抄寫能加深學生對正確音節的正確感知程度,對標調和一些拼寫規則也有鞏固的作用。相信如果平時在教學中能加強這一塊的教學,現在的練習中也不至于頻頻出現學生抄錯字母、漏抄聲調、標錯聲調、填錯音節的錯誤了。現在。拼音集中教學的時間已過,反思是為了以后更好的教學和彌補。現在進入漢字、課文教學階段,在教學生字朗讀課文的同時也是鞏固拼音教學的良好時機。借著抄生字組詞的機會,把音節也抄一抄,好好加強一下。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為改革的主渠道、主陣地,其實質是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們對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持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態度,說法不一。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靜下心來,認真的對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作一些反思。
一、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關系
新課改倡導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去體驗、感悟學習的樂趣。要使這一理念落實到位,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創造性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已經失敗的創造過程中體現的創造熱情和進取精神。
[教學案例]
我校一位教師在教學《愛迪生》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
他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學生個個讀得正確、流利,有滋有味,無不令聽課教師佩服。當讀完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時,學生中仍有一個女生的手高高地舉著,教師便問:你有什么問題嗎?老師,我還想讀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語驚四座!那位教師顯然也沒料到會這樣,不由得臉紅了。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了,微笑著說:你想讀,那就讀吧!那學生可能真沒料到老師能在這種場合滿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緊張,連嗓音也變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原以為這位教師就這樣草草收場,繼續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沒有請那女生坐下,仍面帶笑容地說:這位女同學可真了不起,敢于在這么多同學和老師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為緊張,讀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這段話讀好的,你愿意再來讀一遍嗎?愿意!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
假若這位教師面對這位女生高舉的雙手視而不見或對該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顧走自己的路,那學生的學還會積極主動,興味盎然嗎?為了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評價制度的特色又從何體現?由此可見,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挫折和失敗,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課改評價制度得以實施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旨在構建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體系。語文學科尤其要重視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視學生的發展為課程發展的前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學科素養必須成為課堂教學的著力點。
二、正確處理好自主與引導的關系
自主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是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的去合作。讓學生自己獲取學習方法、尋找學習伙伴、選擇學習內容等,也是我在語文課堂上經常用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確實有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也認識到,有些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似乎有點放任,時效性不高。
[教學案例]
老師說:這個問題,請哪位同學來回答?學生們一邊舉手一邊喊著:我來,我來有幾個都離開了座位,手舉到了講臺前。當老師說:××,你說。其他同學的手依然高舉著,甚至隨意大聲地發表起自己的見解來。
這是不是缺乏教師應有的引導呢?自主學習不能理解成老師撒手不管的學習,而應當是在老師的引導、暗示、有效監督下的自主性學習。我認為教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傾聽又怎能分享別人的獨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積極表達,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如果教師也沉浸在課堂活躍的情景中,而忘記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那這堂課的高效又從何談起。
我們追求課堂的生動活潑,不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種內在的,深層次思維的靈動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讀課文時,有的老師說: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學生的讀書水平始終處于同一水平線,不見提高,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和點撥。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點撥、適當的引導、和適當的范讀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學案例]
我市實驗小學張玲玉老師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片斷:
師:讀書要讀懂、讀出感情、讀的有韻味。我來讀你聽聽到底該怎么讀?
(師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悅耳的音樂。讀完,教室里一片掌聲。)
師:剛才老師讀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韻味,你怎么會讀的這么好?
師:很簡單,一邊讀一邊想,然后進入畫面。試試看,保證你比老師讀的好,自由讀讀課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關句子劃下來。
張老師在指導讀文時,精彩的范讀,迎得學生的一陣陣掌聲,學生在不經意中感悟到了讀書的方法,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同時受到了情感的熏陶。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指導,表面看是范讀,其實教師指導讀書的方法已隱含在其中。所以,課堂上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因此教學中自主和引導必須合二為一,高度統一,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真正產生實效。
三、正確處理好生成和預設的關系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課堂的動態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教學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人的活動,教學的確定性因素中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不確定性因素中存在著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動態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這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在隨機應變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里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課堂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互相借鑒、互相補充、互相激發的過程,在教師的點撥下,在同學的啟發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這便有了創造,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動態生成并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他們之間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無你的。相反,生成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卻依賴于預設的質量。在教學中,預設也同樣重要。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真正以學生為本,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要出現的情況,努力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同時,預設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創意,可以直接影響到課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順利。
[教學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學王老師的一堂閱讀課《灰姑娘》:
這節語文課由王老師預設的幾個問題貫穿始終,這幾個問題當然是教師深入品讀文本后所預設的,每個問題獨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個問題:你喜歡故事里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么?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呦!第三個問題: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后媽不愿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第四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表達喜好憎惡。第二、三兩個問題教師則善于捕捉那些閃動著靈性的生成資源,挖掘文本潛在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學會生活、學會關愛,學會追求,更要學會愛自己。第四個問題: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這幾個問題是展開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閱讀的支點,可以說這是一個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更是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因此,我們在強調和追求生成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預設的價值,應讓預設和生成兩相媲美。
四、正確處理好現代與傳統的關系
新課程的改革是繼承以往的好經驗、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時代的軌道,我們不難發現:課堂教學變了,靜態的文本變成動態的文本,清一色的課堂變成了多姿多彩的課堂,單調的聲音變成了美妙的交響樂這種變化將帶給我們什么?帶給我們的是思維的啟迪、內心的激動和情感的愉悅。在這個變化當中,課的形式美了,課的情趣濃了,語文課的效率高了,語文課的內涵深了一句話,語文課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閃亮的一面,也總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也發現有的課堂似乎有些變花了,變虛了,甚至變味了。因為人們在追求現代化本身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丟掉了傳統。其實,現代化的課堂教學,仍然應保留著傳統的成分。比如:對知識的看法,不少教師有一種錯覺,以為新課程不大需要知識了。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知識是必須的,否定知識,課程便不復存在。關鍵是學習哪些知識,怎樣獲得知識。以往的教學過于注重口耳相傳,教師常常是一味地灌輸。新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構建。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知識。以往的教學把目標主要定位在認知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新課改倡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既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又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課堂上,適當的引導、講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筆加黑板也是一種充滿創意的、無拘無束的、顯現靈感的、師生互動的重要領地。板書的過程,是釋放和記錄師生迸發思維火花的過程,是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過程。它體現的是一種簡潔的美、靈活的美、傳統的美、藝術的美。
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求現代而丟棄傳統,現代應基于傳統,讓傳統生成新的意義,應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梁。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一)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原因
新課程在全國實施向縱深推進,向全國各地普遍推開,最平常的課堂教學也要發生質的改變,新課改呼喚”開放的課堂,智慧的課堂,生活的課堂”。總之,就是要讓學生真在課堂,學生真在課堂就是指學生將身心全部投入到課堂,然而事實上學生卻在課堂中積極探索,充分配合老師學生沒有真在課堂,如果學生在上課時心神游離于課堂外,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學生沒有真在課堂,也就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也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教師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么語文課也沒有真正的績效[1]。
(二)傳統語文課堂存在多種弊端
傳統語文課堂存在多種弊端,究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教育思想認識問題,這是其根本原因,我們都知道大部分教師本著授知的至高宗旨,其中考試和分數制約著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勢必就是考試重點,勢必會將知識,興趣全部服務于考試與成績,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就會在教的內容,教的方式上有所取舍,而學生也會在教的內容,學的方式上有所取舍,這就會與新課標培養學生的智慧背道而馳;其次,是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合作交流的機會,即使偶爾有,學生也不會合作學習,那么就造成了課堂時間浪費,課堂教學的低效;接下來是,師生角色定位的問題,傳統教學中是以教師,課本,學生三中心,而新課改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角,教師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問題,現在許多家長與學生認為語文課學不學,聽不聽都無所謂,只要考前背背就能得到一個理想的分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有重要作用,教師必須將智慧融入課堂教學中,課堂突破沉悶和壓抑,出現生動活潑釋放學生熱情的局面,課堂中問題的展開老師都是預設情境,預設答案,不允許學生有超出教師預設的教學內容,沿襲著老一套缺乏智慧的教學方式,忠誠地執行著教書匠的本職工作,沒有把教學作為一門智慧性的事業來看待;最后,我們知道語文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語文知識的獲取不僅僅存在于語文課堂,更存在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中,語文與社會生活是相互促進的,語文存在與社會生活中,社會生活實踐會促進學生學習語文,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2]。
二、智慧課堂的涵義
(一)智慧的涵義
智慧,自古以來就被西方的先哲們所關注,如《伊索預言》都講的是一些小智慧小哲理,關于智慧,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被賦予”最智慧”的人則是亞里士多德。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智慧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智慧是使得一個有遠見并且能干,能很好的,鉆心致至的處理他的事物,而我國的《辭海》則把智慧定義為對事物認識判斷,和辨析創造的能力[3]。赫拉克利是最早使用智慧這個詞的人,智慧就是說出真理,聽自然的話,并按自然行事。柏拉圖則說智慧是黑暗的,并且不像是天生,其意義是相對于物質的東西,智慧是隱性的,潛在的,而物質的東西則是顯性的可觸的[4]。綜上所述,智慧是人們對人或事物內在本質的深刻認識,及對事物發展趨勢的并對事物發展的解決和處理。智慧是人的一種深層次的認識判斷和創新能力,及精神境界,智慧的內涵非常豐富,不僅僅是聰明所能替代的,聰明的人不一定是智慧的人,聰明的人有著人得天賦與技能,而智慧有著人得只是技能和潛能。
(二)課堂的涵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將“課堂”解釋為“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室泛指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課堂作為駕駛與學生活動的場所,教學最為直接和最近距離的交流平臺,是學生獲得智慧的重要環境,隨著新課程實施的縱深推進,新課程改革的目光也聚焦到了課堂,《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課堂的解釋為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所以,課堂我們不應局限于進行教學活動的場所,所以課堂我們不應局限于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室,還應擴展到課外,校外的教學活動[5]。
(三)智慧課堂的涵義
智慧課堂也是開放性課堂,是新課改呼喚的,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針對于知識課堂而提出的,智慧課堂要以學生學生的發展為本,在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其本質是一種追求創造性與智慧性教學。智慧課堂簡單的講就是充滿智慧的課堂,是師生相互配合互動的過程和產生的結果,智慧課堂能夠有效啟迪學生智慧,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以主人身份主動參與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性能動性,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智慧課堂還能夠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教師充分利用智慧,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自主的控制整個過程,往往不能被復制和借鑒,所以說智慧課堂是啟迪學生智慧的場所。
三、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
新課改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如何讓課堂成為充滿智慧的課堂成了學者研究的重點,這些理論的研究對語文智慧課堂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所以,我也針對新課改的需要,立足智慧將探索視角指向了語文智慧,課堂的探索上我們知道當下的應試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有重要地位,使語文學科不被大家重視,讓老師對語文這門學科也無計所失,每位老師所想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面臨這個問題,如何讓學生對學習語文感興趣,即如何讓學生快樂學習的同時又能獲得知識。語文課程教學可包括課堂性教學和非課堂性教學,這就需要師生之間建立合作交流的聯系。無論是在課外還是在課內都是一樣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課內外兼顧,只有這樣才能構建成我所研究的智慧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新時期教師所應追求的就是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一)課堂性教學
1。自主性
自主性所體現的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盲目照搬教師課堂中所講述的內容。就是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也就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把握著課堂的主動權。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就要把課堂時間充分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實踐,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自己動手操作;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富有創造性的理解和表達,讓學生自主探索,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同的語文內容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對不同的學生要不同對待,上課時老師要讓學生通讀幾遍課文,對語文課所講的內容要有所理解,除了要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外,還應帶著具體問題和具體任務去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容易完成課后作業。例如《威尼斯商人》首先要讓學生分角色來朗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搞清戲劇中的人物之間的關系,通過閱讀來欣賞戲劇的語言,從而來把握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戲劇體裁題材與其他體裁的文章有什么區別。當然了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理解,要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來自主發言,以此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認識。解決課文中的問題也要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首先要讓學生嘗試著獨立完成課后作業,因為每個個體都有差異性,對待同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可以讓學生間互相表述自己不同的見解,是學生們之間互相表述自己不同的見解,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問題的答案,從而更加熟悉課文。課后有些問題是要引導學生去探究和解決的,學生要抓住這些問題,親身經歷探究學習的經歷,從中體現探究的樂趣。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這一形象,縱貫全篇夏洛克都是一個自私,貪婪,十惡不赦的一個人,但是縱觀整篇戲劇我們可以看到課文中所沒有涉及到的,如對妻子及對女兒的愛,這是其三大吝嗇鬼所沒有的有點。這就需要學生自己親自實踐,早相關資料理解這個人物,通過與其它吝嗇鬼比較就會發現這個人物與眾不同的特點,這樣就使學生更明了這個人物的另類,從而記住這個人物,更能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6]。
2。合作性
智慧課堂上的合作,可以是學生之間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我們知道教師和學生是智慧課堂兩個動態因素,是二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中,不僅在認知的過程中有互動,在個人的核心價值觀中也有互動,這就會使學生之間無意識的交流思想,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受到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的深刻性有時會伴其學生的一生。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從而展現個性,最終得到共同發展。而師生之間的互動就是師生雙方之間在課堂上互相交流和互相啟發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不應該在課前預設情境,預設問題及答案,不能因為學生答案與預設答案有出入而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而是要以學生為本,學生可以自主回答問題成為課堂中積極活動的主體。隨著師生之間的和諧交流,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了新的知識,積極向上的課堂文化也相應的得到了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7]。例如:可以在課上玩戲劇游戲,讓學生扮演喜劇中的不同人物,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學生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戲劇游戲可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恢復兒時創造力的潛能。戲劇游戲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在生活其它獲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許多喜劇游戲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技巧,給學生相互影響的機會,讀課文做練習都會游刃有余[8]。
3。探究性
探究性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獲取和應用知識,在課堂上如果某個學生對某個問題或知識充滿好奇,探究性其實就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每個學生再求知和探索的前提下,都可以盡情的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的同時也要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在課前可以先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預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懂的知識會使學生充滿好奇心,在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也會非常集中,在學習中不斷提出問題,不盲目屈從書本而是要敢于運用個性化的眼光和獨特的思維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有時簡單的問題老師可以不講,可以讓學生自己解決和歸納,稍難的知識學生回答的不對,老師可以將學生思維引向重點。可以讓學生進行相互討論,學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對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促使學生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探究規律,生成智慧,大膽思考與創新,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是學生真在課堂。例如:教師在課上可以巧妙地創設情境,一個幽默短劇,一段音樂或一個小故事展開課程,激發學生的興趣,盡量使學生都參與,促進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智慧。
(二)非課堂性教學
1。寫出來——知識內化
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具有重要意義,是不可忽視的。讀過看過的東西不可以不寫,學生廣泛涉獵深入思考,語文和生活的素材都會得到積累,如果不把他們寫下來記憶記憶中的東西就會付諸東流,畢竟人的記憶也是有時間限制的。積累素材可以使學生思想得到鍛煉,再通過課上的評比交流提升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寫作。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再把它們計入文本,這就是讓語文走進生活。例如:學生可以寫學生日記,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日志上寫下對知識或經歷的理解。通過學習新的知識并將舊的知識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在學習日志上將自己學習的知識內化。偶爾,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寫作機會,可以給學生一個開放式的主題,為他們的寫作指出一個方向,也可以讓他們自由的寫一些主題,放眼于課外,幫助學生為正式寫作積累觀點。
2。走出去——接近生活
語文無處不在,生活是語文的源泉。所以,師生要由課堂語文走向生活語文,博覽群書于見多識廣是兩種學習語文的不同方式,博覽群書在當下考試的困擾下就顯得有些功利性。然而,現在的學生認為學習語文沒有必要性,只要考試前背背就行了,語文課缺乏趣味性也是原因之一。學生有時讀也罷他作為休閑娛樂。另一種就是見多識廣,把語文課帶到生活中,讓課堂飛出教室,將戶外活動作為課堂,趣味無窮。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把語文延伸到課外,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無處不在。教室有責任引導學生由課堂語文走向生活語文。例如:教師可以帶學生戶外遠足,這種方法是把學生從課堂中解放出來的一種好方法。與一個單元的學習相結合的郊游具有顯著效果的學習策略,在開闊學生的視野中,使學生文化內涵豐富起來,同時更加有助于學生認識課堂中的知識與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四、作一名智慧教師
只有智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智慧的學生,教師被人們尊稱為“園丁”“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學生智慧需要用教師的智慧去啟迪。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是一名智者,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把學生培養成智慧的學生。
(一)課前準備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桶水,老師有一桶水是不夠的,教師應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要構建智慧的課堂,教師除了要不斷學習,不斷吸取各種新知識的同時,還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備好一節課是智慧課堂的先決條件,只有備好了課教師才能在課堂這個平臺上展現一節成功,獨特而生動的課,教師在備課前應明確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巧妙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要求,將在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出來。認真研究了教材教學大綱,具體章節的具體結構,只有透徹的研究了教材,教師才可以明確教什么,怎么教[9]。如:備課前先要多讀幾次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想出情感,找出文章妙處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從深度廣度上研究課文,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教師還需要精心準備教案所講授的內容,應突出重難點,設計出有參差感,針對性的問題,鉆研教材。要用學生的眼光學習課文,還要站在教師的角度來審視課文,讓語文課堂做到有的放矢。精心準備教案是智慧教師教學的前奏,使教材發揮功能,使學生進步,使課堂有效。
(二)課中實施
聰明的教師在課前會設置情境,如,放一段與課文相關的歌曲與幻燈片或講一個小故事。從而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自然走進課文,理解課文,促使語文課堂活潑和諧自然。語文課也會由死板變為變為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也會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探索。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語言對課堂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語言應付有激情幽默從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生動的的語言來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激發情感使學生產生共鳴,只有這樣的語言才能激發學生智慧。好的老師還應在課上滿足不同參次學生的要求,正視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體現自身學習的價值[10]。
(三)課后總結
在上完課后智慧的老師一定會對自己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有一個客觀而綜合性的評價,要延續自己的有點,差的地方要及時的改正,教師的思想和經驗在自己的一次次的反思和實踐中逐步成長,將為下一次的將課做了很好餓鋪墊,老師在一次次的實踐中逐步更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循環往復。綜上所述,只有這樣嚴謹的教師才是一名智慧而合格的教師。
五、結語
要很好的展開語文智慧課堂需要多方面做出努力,師生要充分的配合好,使學生真在課堂。使學生在課上不斷充實與壯大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智慧的學生。由于我個人的學識水平有限,對語文智慧課堂的研究還不是很深入,我的研究也可以說是剛剛開始。所以,不是很全面,還存在許多問題,我知道自己在今后的學習中還要不斷學習和探索。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
2.你學懂了什么。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云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里鉆。
4.你真棒。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最需要的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學習有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體驗和感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情感最豐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或直觀演示、或猜謎語、或進行質疑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師生的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也就是師生間的和諧。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情感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請、清、情、晴這組形近字時,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生說:太陽出來天就晴,應在青的左邊放日,地上灑水就清潔是清,心里有事老想著是情。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在課改實驗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處理好以下幾大關系:
1.繼承與創新。我們應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決不是另起爐灶,從頭開始。傳統的語文教學重誦讀,重積累,重書面表達,這種教學方法源遠流長,自有其合理的內核。當然,由于忽視獨立思考、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書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認為,繼承和創新,兩者并不排斥,應該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應重視讀和背,但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在理解感悟的過程中讀出意味情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言語交際的能力,強調以學生主體性、開放式和愉快式積累為主,從而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和創造性。2.發散與集中。崔巒老師說: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老師應處理好發散與集中的關系。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十來歲的小學生,如果光顧發散、求異,忽視求同、集中,會很難形成正確的主導意識。
3.探究與接受。我們認為,兩者不可偏廢。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學方式,當不當用,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探究能力同樣重要,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獲得能力的本身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在組織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更需要老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理解體會不到的地方,老師應當通過適時點撥、啟發,甚至是直接講授告訴學生,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讓學生都通過探究來獲得所有的知識。
4.分組與合作。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探究,并不是讓學生孤立學習。同樣,合作學習也并不等于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師生互動、同位交流、全班討論,都是合作。它包括學生與學生間的、學生與集體間的、學生與教師間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同樣也是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是共同學習的伙伴。檢驗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應,其標準是三看:一看學習內容是否有價值;二看全體成員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
5.誦讀與訓練。學生誦讀,讀中感悟,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但不是全部。學生誦讀,不應忽視教師的方法指導,不應忽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揣摩,規律發現;學生誦讀,不應忽視學生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誦讀,還必須兼顧說寫訓練。聽說讀寫有機結合,閱讀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一、關于合作學習
新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還需要合作探究嗎?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如果過于頻繁,就會適得其反。好鋼還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用,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不宜過多。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問題如果過多,往往他們連問題都記不住,還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時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筆者認為:第一,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難度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第三,當學生的意見不一致,而且有必要爭論時,不妨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探究,準備與對方爭辯。小組合作學習還應明確分工,主持人、記錄員等各負其責。每位組員既要會表達見解,還要會傾聽意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整合功效。筆者還看到有些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個完整的句子拆開來讓兩個學生合作讀,如:讀《看花燈》一文時,(一生)元宵節,(一生)看花燈,(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歡騰。(一生)紙糊的金魚(一生)吐泡泡,(一生)紗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這是何等地殘忍,優美的詩句被攔腰截斷,語感怎么培養?
二、關于收集資料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還需要合作探究嗎?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如果過于頻繁,就會適得其反。好鋼還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用,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不宜過多。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問題如果過多,往往他們連問題都記不住,還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時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筆者認為:第一,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難度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
三、關于整合學科
過去,我們的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所以我們要改革,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以提高學習效率,但不是說可以無目的地、隨意地整合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無論何時,語文課都姓語。都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都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融合其他學科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表演、繪畫、歌唱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堂更輕松、活潑,使語文學習更快樂、高效。我們提倡語文與藝術結合,但究竟該在什么時機結合,以什么方式呈現,仍要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為語文學習目標的實現服務,切不可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氣氛而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
1.及時總結、記錄自己教學的成功之處
2.從瞬間的靈感中給人以感悟
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瞬間迸發出的教學靈感,抑或是學生思維方式的獨到的見解、想法、做法,都是難能可貴的。身為教師,在及時給予學生以正面鼓勵的同時,將其記錄下來,使自己的教學更有新意。
3.及時對教學行為進行記錄與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重新設計作為教師,每上完一堂課都應反問自己:今天的這節課上得如何?哪些較為成功,哪些方面處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對自己教學行為及時寫課后記、教學隨筆,進行課后備課,通過對自己教學中的案例分析,為自己進一步重新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從而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實現自我提高與自我超越。
4.通過說課、聽課、評課等日常教學活動,與別的教師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發現自己或別人在教學設計中的優缺點,取長補短。別人的缺點對自己也許有很重要的啟發作用,它同樣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設想,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找到教師反思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明確教育教學反思的內容,探求教育教學反思的方式、方法。從而真正提高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并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有時甚至已被列為主課之外。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并且成績往往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愿花力氣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則一直致力于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高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夯實基礎,奠定文學素養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復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學習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就抓緊具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在征求學生意見的情況下,給每個學生配備了《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一書,讓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有系統了解,并要求學生在早讀課,課余時間加以記憶,加以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將這本書的內容分散在課堂測驗,單元測試,朋考試卷,知識競賽中出現,讓學生在反復不斷的復習中加強記憶,提高效率。
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開始在教學文言文時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文言文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占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可以和學生談論文言文語法方面的體會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為后來的大量閱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為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采取先慢后快,重點篇目慢非常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并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擴大閱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并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后,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二、廣泛拓展,提升語文能力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本是其有益的補充,而課外語文學習則是提升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范疇。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我收集印發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體裁或題材的不同作品,把這當作導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
(二)充分發揮閱讀課的作用語文的重要內容是閱讀和寫作,閱讀是基礎,為提高閱讀水平,學校每周開設了一節閱讀課,在上閱讀課前,我給學生講清閱讀課的重要性,閱讀的要求,并且經常檢查學生的閱讀摘抄本,促使學生不斷閱讀。
(三)拓展閱讀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是高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長期積累,因而我非常重視這一方面,我通過不同方式補充課外文言文語段,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我盡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去翻譯并作為論據寫入作文,使學生閱讀,寫作同時提高。
(四)堅持寫隨筆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敘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隨筆寫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責任重大,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基礎,搞好語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交流就能達到的,它要求我們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一、激發興趣,快樂學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上課伊始,我出謎語讓學生猜,學生在猜出謎底收獲成功快樂之時出示課題,讓學生結合課題質疑,喚起了求知的積極性。接著告訴學生答案就在課文中,學生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捧起書,教室響起了朗朗讀書聲。
二、結合生活,識記生字。
語文來源與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蘊涵著豐富的語文知識。生活與課堂密不可分,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識字量,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生字的有效途徑。當學生讀一遍課文回答:“誰在畫風?”時,我出示文中插圖,采用與他們打招呼交朋友的方法,記住“宋、濤、”等六個字。學生在問好中認識了生字后,學生做青蛙跳傘的游戲檢查生字讀音。輕松愉快的識字氛圍,學生學得快,記得牢。
三、抓重點詞句,以讀為本。
《畫風》一課,內容淺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思考。以“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為主線,學生帶著問題讀,并動手劃出相關句子。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讓學生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并相機指導朗讀,讀出趙小藝的自信,陳丹、宋濤的興奮、驚奇。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新。這一過程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四、讀寫結合、訓練寫作。
我合理地利用課文中三位小朋友通過動腦筋畫出風的故事,提出“你會畫風嗎?你想怎樣畫風?”的問題,鼓勵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把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風中的景物說一說,畫一畫,孩子們畫出了彎了腰的小草,飄在空中的氣球,被風吹起的花裙,煙囪上歪了的煙等等,每個同學都能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不同的內容。尤其優先讓后進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圖畫,既滿足了學生口頭表達的欲望,同時使每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和發展。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岳陽樓為湖南岳陽城西門城樓,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龍盤之勢。岳陽樓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李白,杜甫,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曾登樓吟詠,留下墨跡,岳陽樓因此名聲益大。宋慶歷六年,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托,作千古傳頌之《岳陽樓記》,當真是樓因文馳名,人因文不朽。學過此文的人無不出口成誦。也是《新課標》規定的中學生必學的五十篇古詩文之一。怎樣讓學生學好這一課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在學習本文之前,先把本文的重要性講給學生,以期引起學生對本文的高度重視,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加”
所謂三“加”就是加大對課文朗讀的力度,加強對課文翻譯的準確性,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明顯加大朗讀的力度,范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我毫不吝嗇課堂上的時間。在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先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手頭資料討論,然后再提問,完善后出示譯文,譯文是我結合教材、教參、還有其他資料精心整理出來的,相對來說,比較直接,比較準確,比較好理解。疏通完文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把這篇文章作為現代文分析,結合考點設計一些問題,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千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當做現代文來講,也是中招考試的一種趨勢。
三、利用作者的刻苦的學習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質對學生進行德育。簡介作者時,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已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
食不給,啖粥而讀,五年未嘗解衣”,作者苦難的童年和年輕時的刻苦學習精神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分析作者的性格時,他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曠達胸懷與崇高的憂樂觀,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四、難以排解的郁悶
學完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如果說加大讀誦的力度和德育還算是素質教育的話,那么,對課文逐詞逐句的講解,要求準確無誤的翻譯,無疑還是應試教育的味道太濃,有悖《新課標》的要求。在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卻又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情況下,文言文到底該怎樣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中間,究竟該何去何從,我猶豫難決,彷徨不定。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中職語文教學工作不是第一次從事了,每次都有新收獲,在城軌半年來的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中職語文課堂不同于一般的語文課堂,由于面對學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課堂內容的有效性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因此對教師工作會有更高的要求。
中職學生的學情比較復雜,這與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個人經歷關系緊密。首先,中職學生的語文基礎水平整體較差,這體現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給學生布置過作文,學生交上來的習作中錯別字、病句、前后矛盾等現象很嚴重,一次語文課講到詩歌,我問學生“這首詩寫了那些意象?”,話沒落音一位學生就接口道“老師,什么是意象?”,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中職學生很多是初中沒讀完輟學后重新走進校園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為學習成績太差不想讀了才走進中職學校的,換句話說他們很多是“沒地方去了”或者“被逼著”來到中職學校的。此外,很多中職學生的家庭情況也很特殊,比如單親家庭、父母離異等,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當然也有一些誤解了父母的關愛,所以表現的比較叛逆,覺得很多事都無所謂,混一天是一天,這些特殊的原因使這些孩子在常人眼里被貼上了“不聽話的孩子”“壞孩子”等標簽。上述的這些情況在中職學生里很常見,也是他們情況復雜的重要表現。
面對這樣復雜的學生情況,教學內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須適應他們的心里,學生叛逆、逆反不能說他們是“壞孩子”,在他們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東西,教師要做的就是走進他們,接近他們,用語言真情打動他們。
一、接近學生,觸及心靈
我教的學生是14級春季班的學生,所以以講授語文(基礎模塊)下冊中的教學為例。下冊課本中經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歡樹》,開學第一課講親情非常好,學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講這一課時,我結合自己在外讀書的經歷告訴了學生“家”“親人
”的真正存在。講課時,我沒有以名人名事導入,也沒有以自己從書本里看來的事例導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讀書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實事情導入,由自身的經歷激起學生的感同身受,進而告訴學生“家”不是沒錢時的“提款機”,也不是遇到困難挫折時的“避風港”,它是我們迷茫時、困惑時的照明燈,是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的“安慰”,不管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家都在我們身后,只要轉身,我們就看得到,這樣的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也能很快的跟著課堂走,而在結束時,同樣以自己的做法告訴學生要多和父母溝通,那次的課中我很驚喜地發現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覺得他們的叛逆只是表現,背后是他們的迷茫。
二、以課堂為主,時刻跟著學生的“腳步”走
中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4--18之間,正值花樣年紀,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影響,而網絡等各種鋪天蓋地的信息傳遞方式使它們能比教師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上課時教師如果能很好地運用這一點也會使課堂別具一格。在講《口語交際·演講》時,我選用了《超級演說家》的一些小視頻進行講解分析,視頻的演講內容都是近一段時期內網絡上的一些熱門話題或事件,演講的方式也不是常見的從開頭講到結尾的很嚴肅的傳統方式,所以學生很喜歡去看,看完后結合所講內容讓學生進行分析,學生能從各個方面去分析,針對不足的`還能提出改進意見,自然的課堂效果也很不錯。在社會新話題這一塊,很多時候學生都走在教師面前,若能跟上他們的腳步,并加以適當的引導,學生能很好的融入課堂并端正對一些為題的看法。
三、課堂上要多點激勵,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
中職學生正值花季,青春熱情、富有朝氣、活潑好動是他們的特點,但同時這一時期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小大人”,對“尊嚴”看得很重,所以教師應在保持師者的威信同時盡量做到和學生平等相處,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而學生在學會尊重老師同學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業中,有位孩子表達了自己想學好但又很迷茫不知從何入手,在寫評語時我寫了“老師已經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后會在課堂上關注你的”,下次課前當著全班的面不點名的表揚了他,結果自那以后,課堂上不管身邊的怎樣他都能認真聽課。還有一個孩子,剛開始基本沒在課堂上出現過,偶爾出現也是在玩手機或睡覺,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給他留足了面子,結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錯誤開始認真聽課,并且還能監督身邊的人好好聽課。這些小事情都讓我很有感觸,孩子們還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時需要被人關注被人鼓勵,更多的是被重視。
四、用故事語言拯救課堂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他們中不少人基礎差,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走神、玩手機、甚至打瞌睡都是難免的,大部分中職孩子對教師的口若懸河的”長篇大論”根本不感興趣,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尤為反感,因此,在教學中注入快樂因子,讓課堂氣氛活起來,是為師者不可或缺的“必殺技”。
處在14--18歲的孩子很多時候愿意學習有故事情節的內容,所以在課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特別是和作者相關的逸聞趣事。有孩子對我說“老師,學校里學的東西根本沒用,學的不是真知識”,我回答他說“你說對了,學校課堂里學的不是真知識,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識,我是在教大家見識,教大家和學校外的朋友聊天時的優越感,我平時給大家講的小故事不是讓大家一笑而過的,是在給大家積累和朋友聊天時的素材”,這樣的回答讓那些孩子靜了下來,低著頭若有所思,此外,在講艾青的詩歌《我愛著土地》時,一段配樂的朗誦也讓學生瞬間進入了情景。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幽默或動情的語言是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到教學中去的,因此,要善于運用合適的語言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中職語文教學是比較特殊的教學課題,其中值得探究的很多,雖然在之前的教學工作中已經有所得但要學習的仍然很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更多地去向其他的老師學習請教,也會在以后的課堂中繼續進行自己的教學反思和總結,以此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9
今天上了三年級第一次次習作課,感覺真的很郁悶!不過,我相信通過我這樣不斷的實踐、思考,應該會有進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課堂進行一次反思!
本來課堂的狀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
1.老師談話引入。一是說昨天口語交際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寫的課余生活的文章念給孩子聽——這兩個環節中,第二個學生雖然聽得很起勁,但實際上對學生習作沒作用。雖然強調老師寫下水作文,但是必須運用得當。
2.學習范文。昨天,我從孩子們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課余生活的文章讓孩子們回家讀,并做了一篇讀書筆記,還積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課堂上讓孩子們從反問里體會這些東西:注意文章有開頭,有結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寫清楚,為了寫清楚就必須抓住一些關鍵的地方——比如動作。(反思;這個環節設計不好,意圖好,但是和學生的交流沒有建立好的耳屏臺,學生是被動體會,收獲也不深刻。原因還沒找到。)
3.小組里說,全班引導。接著讓孩子們在自己小組里自己說,然后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說,結果發現說得很不好。于是馬上改變教學計劃,立刻選擇了其中一個同學的來和大家說,引導學生把事情說明白——抓住動作。為了這個我讓孩子們一邊做動作一邊說,還讓他們說,我來做動作。(反思:這里處理得比較好,發現問題立刻改變計劃,并且比較好的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動作。但是,失敗就在于前面的環節的節奏太慢,耽擱時間了,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第一節課下了)
第二課時
1.帶著學生總結了方法:一要主要開頭和結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為了寫清楚就必須把順序安排好,還要注意寫好動作。
2.接著讓學生自己寫,我在全班觀察。特別針對幾個孩子做了指導。發現了孩子們時間上是沒有管我剛才和大家總結的經驗的(看來前面的學習多半都是無用功,為什么這樣呢?)
3.全班評改。我把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讀了讀,邊讀邊點評。最后選擇了一個孩子的文章來集體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媽媽都出去了,沒人幫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來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對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顯然學生還沒寫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來修改。我們讀了文章后,大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慢慢把文章修改出來了。最后文章是這樣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沒人幫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嗎?
于是我回憶起爸爸媽媽折被子的樣子,然后我一邊回憶一邊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鋪開,走過去把每個角落拉直,這時看看被子,被子鋪展得很平整,看起來非常的聽話。于是我就開始折被子了!接著,把被子對折,被子就變成了長方形了。然后,再提著被子的兩個角,往另外兩個角上折。這個時候被子就變成正方形了。
這時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著”“然后”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還特別提醒大家這樣就能把順序寫清楚。在用到動詞的時候,特別強調孩子用準確的詞語。正在這個時候,又下課了。
第三課時
1.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經過了上面的環節,老師總結了經驗: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要注意把該寫的地方寫明白。孩子就開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別指導了一個孩子,發現他的'標點使用很不好,連分段都不會分,或者說是太懶。不愿意分。
2.謄抄作文。
{準備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個孩子的問題,包括其中的字、詞等很小的細節。然后結合習作里要求讀給爸爸媽媽聽,讓家長幫助修改。再用一節課時間,專門針對文章的開頭、中中間的清楚、結尾進行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指導,指導一個部分修改一個部分。}
下課后經過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課時設計不好,有的環節浪費時間,而沒實際效果。比如小組代表在小組里說的環節。
2.這樣的上法,會讓基礎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習作沒有樂趣了!
4.最好的環節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動作,然后選擇動詞。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評改作文的時候,這里指導很好。
5.作文教學是個難題,要慢慢實踐和思考同時好文章的確是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指導孩子針對一篇文章反復修改!
6.中年級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
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1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優美清新的兒童詩,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純真美好的愛。課堂上我努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句,體會詩中紫丁香一樣芳香美麗的情感。
讀第一節時先讓學生表演“踮起腳尖”,引導他們體會孩子們恐怕驚動老師的心情和學生對老師深深的愛,學生讀得入情入境。
讀第二、三、四節時引導學生回憶、想象:老師為什么會疲倦,老師掛牽什么?學生一邊聽著《我愛米蘭》這首歌,一邊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老師為了學生的快樂成長而付出的艱辛勞動。有的學生說:老師講一節課要準備許多資料,要費很多時間,夜深了,還不休息;有的`學生說,那次我感冒了,是老師帶我到醫院看病拿藥,晚上還幫我蓋被子;有的說:從剛開學到現在,老師嗓子一直不好,但是仍然精神飽滿地給我們講課……學生將生活與詩文相結合,更好地感悟了詩情詩意。在此基礎上采用各種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個人讀、合作讀、分小組讀、比賽讀等等。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朗讀中充分感悟到了師生之間的深情。課上完了,但紫丁香散發出的濃香深情,仍縈繞在我與學生之間。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2
這一學期在緊張匆忙中結束了,期間在工作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為使今后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將學生與教材方面的問題做出總結,并反思。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并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為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并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匯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匯存儲量,并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愛心》一文中提問到: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許多學生答道:是一位媽媽讓孩子體驗沒有水的感受,而沒抓住愛心這個重點。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了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躍和沉默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于沉默,不愿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別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范圍,對于討論的進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于學生新生發的問題要有所準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并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于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于學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4、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眾所周知,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在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已經不是教學重點,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又成為難題。所以,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3
1、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進行對話。
在上現代文新課之前,我們會布置前置作業,如“讀了本文你有什么疑問?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內容打動了你?你從中聯想到了什么?”學生只有認真地解讀文本,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才能使課堂上的討論不流于形式,避免課堂表面的熱鬧。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地解讀文本。課堂有太多的生成,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點評學生的發言,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明顯的知識點錯誤;
第二,觀點正確;
第三,觀點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只點到了問題的某一個方面。
這些都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
第一種情況,是糾正學生明顯知識性的錯誤。
第二種情況,不是片面地給學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說“好”“很好”等詞,要說出學生發言好在哪里?好的本質。
對第三種情況,不能模棱兩可,讓其他學生找不到方向,霧里看花。而應該從尊重學生和知識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發言給予中肯的評價,學生會因老師的'點評,在識見上有所提升,產生新的認識,從而對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并做出中肯的點評,也是生本教育的一個體現。
3、開發家長資源,拓展延伸語文課堂。
我們一直強調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任何一門科學都源自于生活,而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也可以還原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而開發家長資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語文課堂。學生平時與社會接觸少,我們邀請家長來講課,家長可以向學生介紹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或講述自己奮斗經歷、人生感悟等等。學生可以通過家長的講課了解社會,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家長上課,也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從別人的父母所講授的內容中,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期待什么。這樣可以促使孩子更愛他們的父母。教師和學生家長三者在活動中也增進了了解,關系變得更加融洽。無論是語文教學方面,還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個為而不爭的教育成長世界。希望在我的課堂上我能盡量為孩子們創造快樂的成長環境。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4
這周的例會,王老師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做了公開的發言。聽了王老師的發言,我收獲頗多。
首先要擺正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這一點對現在學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都知道應該放手給學生,可如何放手,往往無從下手。聽了王老師介紹的他在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做法,我深受啟發。
其次要有效的備課,平時我的備課無非是課本和教參,可是王老師一堂課分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又分那幾個環節,哪些環節比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數。一定要搞好二次備課,有些環節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沒有實效的環節及時刪去,在上課過程中,特別是處理問題的一些細節上,有時會有一些非常好的`靈感,但是這樣的靈感有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對這樣一些的好的方法,這時要及時做好記錄,有時等上完課就會想不起來了。王老師的做法我深感佩服,課本我們教了很多遍,可是我們注意吸取教訓了嗎?教學經驗從哪兒來,可能更多的是來源于課堂。
總之,教無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和探索。但是我們都能像王老師那樣善于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積極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一定也會像王老師那樣,成為一代名師。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
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盡管是在復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鑒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后學習打下基礎。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03-29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07-13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品]07-09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薦)07-09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品)07-10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03-26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熱】03-25
【精】語文課堂教學反思03-26
【薦】語文課堂教學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