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上了《尊嚴》這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學生自讀和小組合作交流為主,加上老師巧妙的指導,學生較好地讀懂了課文,體會到了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體感知了課文主要內容后我組織學生緊緊圍繞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語句展開討論學習,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年輕人自尊的人格。給學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遜大叔的那段對話。學生首先談對這段話的.體會。在學生談體會時,我發現學生僅僅停留在體會這幾句話上,這時我適時和學生展開了對話:“看來哈默這時并不是很餓。”一石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學生紛紛從前后找到一些語句來反駁我:如前面的“臉色蒼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這種巧妙的引導讓學生能聯系全文來讀書,思考,加深了對哈默自尊的體會。這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走近哈默,體會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再讓學生讀書,學生也都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把聲音讀得堅定了,而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哈默,讀出自己的體會,聲調不再像剛才那么高昂,低沉的語氣反而更顯自然,哈默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堅定的語氣表達,而是用自己的心去體會。
學完課文后,我又請同學列舉了我們學校,我們這個城市有關尊嚴的真實故事。同學聽了之后,都很受感動。最后我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關尊嚴的名言,豐富了本課的資源,豐富了學生對尊嚴的
體會。這樣的課堂就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課文為依托,把學生引到廣闊的語文世界中,讓學生讀更多的文章,在多讀中,在交流中開闊視野,增強積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然后憑借多媒體課件出示采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說說江南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二、讀誦詩句,感悟美。
請小朋友們讀讀詩歌。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我讓學生讀課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圖,教師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說些什么?學生說,“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學生交流后,教師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說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劃著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同學站起來,配上動作讀。通過師生齊讀,同桌互讀,互評等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純的語音, “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再有課文要想熟讀成誦,就必須反復地讀。但我不提倡機械的反復讀,因為這樣做會大大降低學生讀書的興趣,嚴重壓制他們身心的發展。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很強,在指導背誦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對于這個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樣課堂氣氛就比較活躍,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
1.理解東南西北方位時需要加以練習就更好了,這樣到運用的時候才會比較熟練。
2.這首詩簡單易讀,瑯瑯上口,故不須在背誦上花較多時間,應著重指導學生對詩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臨寫。在指導朗讀詩的第二句時,因為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學生讀起來會沒有精神,如果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的環節,就會達到預先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聽了兩位老師上的《李時珍》第二課時后,頗有感觸。兩位老師自身素質都很好,課堂調控能力也都不錯,也很注意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教學效果大不一樣。 一位教師圍繞課后思考題“為什么人們稱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來組織學生學習,學生自由讀書,勾畫體現李時珍偉大的詞語句子,思考,討論,交流。可以說,給了學生較大的自學、討論、思考的空間,但是在反饋時,明顯學生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較沉悶,究其原因,是那個“偉大”限制了學生,把學生嚇住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對那些抽象的概念很難把握,學生很難把李時珍的一些具體行為馬上與偉大聯系起來,他們看到的是從小立志學醫,處處留心學習、為了編書不畏艱辛,踏遍名山,訪遍眾人,親口品嘗藥物的李時珍,而不是“偉大”這兩個抽象的字。老師卻要他們把這些都歸納到“偉大”上來,真是難為了孩子們。因此,教師不得不費勁地把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牽到“偉大”上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學習的信心慢慢地也被牽走了。
另一位老師的課沒有把“偉大”提出來,孩子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卻處處感受到了李時珍的“偉大”。李時珍的偉大表現在他有一部偉大的巨著《本草綱目》,還表現在有一個偉大的編書歷程。這些只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并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上課開始,教師請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關于《本草綱目》的有關知識,然后教師出示一本線裝本的《本草綱目》并簡要介紹,那本古樸的年代久遠的書和教師的介紹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正當學生處于憤悱狀態時,教師恰到好處地問: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想不想去看看當年李時珍是怎樣編這本書的?學生的學習欲望馬上被調動起來。教師從情感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勾畫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反復讀,邊讀邊體會,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這樣的學習要求符合孩子的學習心理特征,,便于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每個孩子在自己能力所及都會有所體驗,有所感受,由于有情感的投入,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不論是自學還是小組討論,學生都很投入。
反饋時,學生更是躍躍欲試,情緒高昂。教師抓住幾個關鍵的句子,或引導對比,品析語言,或引導展開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點指導讀書,感受人物的精神。學生通過對具體的語言現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李時珍的形象也在學生心目中逐漸清晰,逐漸高大起來。課后,教師引導學生繼續通過讀書,上網了解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以及正走向世界,煥發青春的中國中醫的'有關知識。 這兩節課留給我們的思考是什么呢?
好的教學的標志是能夠促進有效學習的進行,教師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教的過程應順應學生學的過程。第一節課漠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第二節課的教學,正是順應了學生學的需求,教師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思維活躍,并進行著積極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要讓學生積累文化,積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蘊。第一節課著重于認知性,第二節課則制造了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了課堂的壁壘,將學習活動立體化,極大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外延。引導學生課內外了解《本草綱目》等正是積累文化,帶領學生和李時珍一起去感受編書的歷程就是積淀一種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光陰似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教學改進方面的提高,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程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有時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有時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有時讓學生質疑,你想了解些什么?……這些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我常常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
三、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自信起來。
二期課改理念要求我們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上,我盡量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多給學生一些激勵性的評價,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愉悅感,使他們學習更加投入,思維更加活躍;對能力差的學生,我更注意給予一定的關心與鼓勵,為他們前進加油,給他們前進以動力和信心。
本學期我雖然針對自己的教學中的弱點,努力地改進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順利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但我在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今后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努力奮斗!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一年級上學期有一半時間都在學拼音。但平時主要是拼讀,關乎拼音的種種規律,對于有許多初入小學的學生來說,是搞不清楚的'。在復習課上我就少了拼讀,而是把拼音規律作為重點。下面是我復習拼音的一些步驟:
一、區分聲母、韻母。重唱聲母歌、韻母歌來分清聲母、韻母,這不難。難點在于區分單韻母、復韻母、前后鼻韻母。er不是復韻母,是特殊韻母,而且它不和聲母在一起的。前后鼻就主要看n或ng。
二、見到ü、üe,ün要注意。它們只和聲母jqxy l做朋友,它們和jqxy做朋友時,要去點,但和nl做朋友時,就不要去點。
三、標調。一定要死記標調歌。最常考的就是給i u和ui 標調,一定要標后面。還有OU,在標在O頭上。
四、結合生字詞,復習拼音。這種方法一舉三得,既復習了拼音,又復習了生字,還復習了組詞。形式可以是游戲和出一張看拼音寫詞語的卷子。
五、結合歷年的考試卷,一定要說說抄寫音節的注意事項:
一、看聲母,分清b-d、p-q和n-l,
二、看韻母,分清ei-ie、iu-ui和ei-en,
三、看聲調,符號對、位置對,輕聲字不加號,
四、注意每個字母在格中的位置。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時光如梭,轉眼一學期又結束了。一年級的孩子們,知識在增長的同時,能力也提高了許多。一張小小的試卷不僅展示著孩子們的收獲,也承載著老師和家長的期盼。本學期一年級語文期末試卷,總體而言,知識覆蓋面較廣,信息量大,貼近學生生活,既考查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又檢測了運用的能力。題量適中,難易適度。
一、情況分析
本次考試題目難度不算很大,學生感覺與平時訓練相差不大。學生成績比較理想。及格率100%,優秀率83.67%以上。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的層面和內容很多,知識點也分布到方方面面。本次試卷從漢語拼音、同音字、近義詞、反義詞、詞語的搭配、句子的補充運用、積累等對一年級的學生的知識、能力、習慣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檢查。試題以教材為載體,立足基礎,適當增加難度,增大容量,體現出綜合性。屬中等難度。
二、試題分析
1、第一題考查了8個根據拼音寫詞語的能力,學生幾乎沒有失分,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繼續對字詞教學強化訓練,多指導、多檢測、多糾正、多比較。
2、第二題,用圈圈出正確的字。李紋、趙燁炎、李奇把“來(巴吧)”圈錯而各失去1分。
3、第三題是“我會變。加一筆,看看變成什么字,再寫下來”。李紋,趙燁炎、郭祥福、楊帆、沒弄清題意,組成了詞語而失去7、8分。可見在以后的審題上還得下大功夫。
4、第四題是“我會組詞。”有三個小題。1小題字寶寶連線,就李紋一人失去5分,其余同學全得了滿分。2小題比一比,再組詞。李紋、賀田玉各失去1分。3小題寫“馬、火、衣”的筆順,趙燁炎、李鼎威各失去4分,這在平時沒少練習,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繼續加強筆順這方面的指導。
5、第五題考查反義詞的積累。學困生一時不知道“丑”的.反義詞是什么。積累應加強。
6、第六題是連線題,得分率是100%。
7、第七題是我會照樣子寫詞語。李紋、趙燁炎、范晉瑜沒弄清題意而在“一個個”后面續寫了句子,這幾人失去7、8分,造成本次考試中嚴重的失分。本題中的“雪白雪白”屬本試題的一大難點,大多孩子寫不出來同樣的詞語而被扣分。
8、第八題是填合適的字,確切地進行詞語搭配理解字義。在填寫的過程中,得分率100%。教師平時要把握好識字關,既要鼓勵多識字,培養識字興趣,也要引導學生正確識字,正確運用。
9、第九題是把句子補充完整。“()像()。”“()嗎?”有幾個學生補充不當而失1、2分。在閱讀訓練上要下大力氣。
10、看圖寫話
習作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學生作文試卷來看,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圖意。但學生還沒有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在錯別字、標點符號等問題上出錯較多。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低段寫話教學有待加強。
三、分析總結
1、從這次檢測中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沒審清題意就胡寫一起。在審題方面也需要多加培養。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整改:一是要加強平時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家庭作業的質量和完成量。三是及時查漏補缺,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四是加強積累運用。五是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語文的世界是廣闊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勢在必行的。問題雖然存在很多,可喜的是我們已自上而下認識了閱讀的重要性。并在努力的實踐中,摸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方法,使學生養成學習的好習慣,我們會結合試卷上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村居》展現的是在草長鶯飛、楊柳依依的春光中,兒童放學歸來,放飛風箏,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這首古詩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本節課,我引領孩子三個階段的`朗讀:一讀,初讀古詩,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于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于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水平。自讀后,指導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二讀,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在本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結合課文的插圖展開想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讀出感情,從中感受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慢慢進入意境。三讀,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直至朗讀成誦。這樣,大多數學生能熟讀成誦,當堂背誦已不成問題。就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進行朗讀訓練,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利用圖文結合,隨文識字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走近古詩,體驗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著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為什么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里話嗎?
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郁的心理。
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么?”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夸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 “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郁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升華。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內容淺顯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學設計,一節課上下來,可謂是有喜也憂。
一、注重朗讀,以讀觀“變”,以讀悟情。
在本節課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根據提供的畫面,在文中找恰當文字配解說詞,使畫面與文本巧妙融合,學生自主靈活地選擇畫面解說,又讓學生互相進行解說評價,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讀的過程中,多種形式交互進行,個人展示讀、齊讀相結合,朗讀文本與靜觀畫面結合,朗讀文本與體驗修辭效果結合,于朗讀中進行無痕的知識傳授,于朗讀中進行震撼人心的心靈之旅。
二、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嚴謹。
為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環節,即課題質疑,看圖說話,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將重點的三個方面(對比了解羅布泊前后的狀況,明確其變化的原因。)同時,我將板書和教學流程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好的呈現了課文主要內容及教學結構。
三、導入環節不夠恰當。
等到我真正的上這一課后,才發現我曾經的自以為是。為了不像別的老師那樣干癟的進入到課堂主題,想充分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我設置的講夢話,學生難以理解,且關系好像不大,反而為后面教學走了彎路。其實,我下來之后也看了網絡上有很多很妙的導入都是值得借鑒的。如一位老師朗聲詩歌《羅布泊今昔》——
樓蘭女郎/有著西子的明眸/她的笑臉/映亮羅布泊渙渙的春水/胡楊樹像茂騰騰的小伙子/卻羞澀地撩不開她的面紗……
樓蘭女郎把明媚的眸子/留在羅布泊的夢里/羅布泊把渙渙的春水/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我們把所有的美麗/留在了黑色的文字里……
引導學生對比賞析導入新課,就是不錯的做法。
四、朗讀缺乏層次性。
我在引導學生賞析第22段時出現的過錯就很明顯。
——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當一個學生讀完這段話后,我便問:“你覺得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來讀?”他回答后我馬上讓學生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讀完后緊接著找了幾個同學來讀。看學生讀得差不多了,便開始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賞析本段,賞析完畢后,馬上又提問:“這一段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讀?”結果學生又讀了好半天,就這一段浪費了近乎十分鐘。課后想來,這個細節處理得不好,其實,一學生讀完后,就可以從字詞入手賞析,從而深化到情感朗讀上。而無需讓學生做那么多的無用功。
“新的`語文教材,加強了給學生審美體驗、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選入。這一鮮明的變化,其實也明確地提示我們:語文教育要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人文性,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對于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標準也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既重認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閱讀目標上,應糾正長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強化感受性,強化體驗性。”縱觀全課,我在新課標的把握上還欠缺很多,課堂上留給學生的時間還是不多。對于“少教多學”這一理念實踐的還不太好,后期須待繼續努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這學期我接任了三年級的漢語文教學。第一單元教學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一單元,我首先要考慮的是銜接問題,要通過本組的學習,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中年級的學習。因此,我重溫了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主要是借助漢語拼音識字,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用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從本冊開始,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課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識字方法,對識字進行歸類學習,在作業和小練筆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字,在閱讀中加強詞句練習,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抓住導語、思考練習及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這一單元導語就用詩一般的語言為學生描述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生活情景,點明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用心去感悟生活的豐富多彩。《金色的草地》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思考問題,我知道草地為什么會變顏色了。體會草地的可愛,蒲公英的有趣。《爬天都峰》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終于”一詞在文章中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汲取力量,克服種種困難才爬上了天都峰,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意義。
在習作方面,本冊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見聞,感受和想象。第一次作文寫一寫自己的課余生活,將口語交際與習作結合起來,重在激發習作興趣,樹立習作信心,同時感悟我們的生活是多么的豐富多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于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后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愿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獲。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匯,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著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后,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觀潮》一課是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組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語言生動逼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也是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然后采用讀和想相結合的教學法,引導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去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整個學習過程按照學生自讀、小組合作探究、班上展示學習收獲,最后指導學生練習遷移進行。
一、理清課文的順序。對于游覽類寫景的文章,我認為首先要讓學生弄清作者寫作的順序,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作者的一些寫作方法。因此,在教學時,我提示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雷雨〉的描寫順序,這樣學生讀書后很快就能夠說出作者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來寫大潮的壯情景的。接著再來進行讀書感悟。
二、以讀促想。 語文教學大多是通過讀,尤其是對于描寫優美景物的文章,只有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去自己理解體會。例如:學習潮來時,我讓學生自由讀書后,說說作者寫潮來時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這樣學生就能夠說出是先寫聲音后寫的形狀。接下來就是要引導學生怎么把把潮水的聲勢浩大讀出來。在教學時,我按以下幾點進行;
1、教師指導讀。主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2、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并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教學時,我告訴學生,這個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作者,走進作者的心去回味當時的情景,這樣學生朗讀時就會忘了自己是在學課文,而是在回憶曾經看到過的`錢塘江大潮,他們朗讀時才會放開嗓子大膽的讀。
三、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學了《觀潮》后,為了讓學生能夠把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留在腦海,在學生已經誦讀成背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作者筆下的大潮改寫成導游詞,讓他們一導游的身份去進行表演,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對課文的記憶,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同時也積累了優美的詞語。
總之,對于寫景類的文章,在教學時,采用讀和想象結合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學的輕松自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秋天到了》是一篇寫景散文,本文抓住時間特點,選取初秋季節典型景物的變化,描繪出一副天高云淡、五谷豐登的秋景圖,展現出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贊美之情及迎接秋季的喜悅之情。全文有三個自然段,每段觀察角度、觀察點各不相同,合起來構成一幅秋季全景圖。
在教學中我盡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秋天的景物特征,整節課中,讓學生看拼音讀、拼音漢字結合讀、看漢字讀。利用多種形式、分段讀、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讀。調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讀中感受秋天的美麗,大自然的絢麗多彩。激發學生發現美尋找美的情趣,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
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秋天美麗迷人的景色,創設情境,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說出贊美秋天的話,培養表達能力。在學生沉浸在秋天美景意猶未盡之時,設計了讓學生在讀和說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三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落實。
本節課中,師生關系融洽,我非常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積極地營造親密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時提供機會,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在鼓勵、等待與欣賞中,學會閱讀,使閱讀理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教師用內在感召力激發學生對閱讀學習的欲望,幫助學生樹立起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總的回想這一節課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說教學準備還不夠充分課件如果能動起來就更好了尤其是“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和“樹葉黃了,一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進行比較時真的有樹葉從樹上漂落就更好了,還有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得不夠充分,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彌補這些不足。使我的每一節課都充滿陽光,充滿笑語,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會學知識,學會知識,真正體現課堂的高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小英經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應對生活”。課文經過小英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
《掌聲》這堂課我主要用比較的教學方式:如原先的小英和之后的小英比較,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比較,由淺入深,從而使學生理解“掌聲”的意義,從而理解課文資料,受到思想教育。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兒童的情感容易激發,也容易變化,所以,在生情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把情感的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從情到理是認識上的升華。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資料和教學實際的'需要,給學生進行場景的描摹,或情境再現,或傳遞情思,或渲染氣氛,力爭讓學生如臨其境,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對文本主旨的理解。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引導學生進入主角,使教材描述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我的主觀感受,融入情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主角參與、主角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資料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
教學中更存在許多遺憾,讓學生經過朗讀品讀感悟到小英的前后變化,從自卑、憂郁、膽小到開朗、自信、勇敢,在朗讀指導上,品讀上做得不夠到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也不不夠及時與機智。作為低年級的學段,識字寫字教學時間不夠充分,受限于文本教學任務的完成,對于識字寫字教學的力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學生書寫的指導并有效的落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翠鳥》是九年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組的一篇講讀課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主要介紹了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表達了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鳥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鳥活動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告訴我們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學中,我緊抓三步:
1、三年級是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除了要繼續進行詞句訓練以外,段的訓練是閱讀訓練的重點。在段的教學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為重點,首先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在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前,引導學生回憶描寫《燕子》的外形特點時,作者的寫作順序,而后放手學生自讀,帶著問題,往往比“空讀”要有實效。以讀導悟,只有學生讀準了,讀會了,才會去思考,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理清寫作的順序,抓住各部分的特點,最后達到感悟升華。
2、抓住學生思維成長規律,促表象思維為理性思維,讀寫結合。學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閱讀方法,但生活閱歷比較淺,所學知識有限,思維特征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課第一自然段對翠鳥外形的描寫雖然栩栩如生,但因學生從未見過翠鳥,所以僅憑文字介紹依然無法使翠鳥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變得鮮活起來。至于習作訓練,學生雖有嘗試的興趣,但因剛開始接觸,缺少方法與經驗,寫作前往往不會觀察,寫作時抓不住主要特點。
針對學生的認知狀況,在教學中憑借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優勢,逼真地展示翠鳥形象,突出作者的觀察順序和翠鳥各部分的特點,可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思維環境,使學生建立清晰的認知表象。針對教材特點,教學這一段時,教師把著眼點不單放在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而是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更學到了習作方法,促進了知識向能力轉化。
3、積累很重要。學生每學完一篇文章,我總會強調他們的詞語積累,比書寫,比正確率,比誰找的和老師找到的最多。以此促進學生詞量的積累。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翠鳥》教學反思02-14
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2-0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5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7-06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7-10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