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
一、“咬文嚼字”賞小說
必修(五)第一單元是小說單元,篇目有《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以往教小說,我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主要從小說“三要素”出發設計三個方面問題。如,概述故事情節,歸納人物形象,找出環境描寫的語句等,基本上屬于粗線條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最大的不足在于學生對文本語言得解讀品味不深入,浮光掠影,而且是被動式的回答問題,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主題的了解,對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就難以體會出來。而“咬文嚼字”教小說,同樣是設計這些問題,但我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從文本語言中找答案,從語言的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人物內心情感與作者的描寫目的。例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第一課時教學,我基本上是處理與本節選有關的人物故事。但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說開頭插入交代李小二與林沖的關系時,用了哪些詞語來體現林沖有恩于李小二?學生帶著這一個問題讀文本,他們就能很快找到幾個詞語:“看顧”、“陪話”等,明白了作者不厭其煩地描述,目的在于突出林沖曾有恩于李小二,為下文情節發展做鋪墊。講到李小二店來了兩個不速之客時,我從動詞妙用角度設題:一前一后的兩個人進入酒店,作者都用了一個動詞,請找出來并說一說運用這個動詞的表達效果。學生從文中找到“閃”字。我要學生起來評析這個自得妙處:學生說,這“閃”字不僅寫出人物動作之敏捷,也讓人看出他們的鬼鬼祟祟與神秘的表現,也就自然地引起了李小二的格外關注與懷疑,促使李小二一面做出應承,一面悄悄要老婆密切注意這兩個來得“不尷尬”的人,于是有閣樓偷聽密語的情節發展。第二課時教學,我的重點在于處理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的作用。如果只單純要學生找出語句,仍無法深入體會小說語言的魅力與人物內心情感。因此,我要求學生找到相應得句子的同時,再找出最有“形象感”的詞語。比如,描寫雪景的句子:“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中“卷”字的賞析;“那雪正下得緊”中的“緊”字的妙處。一卷一緊,把學生的思路就引導到故事情節上來:正是雪大,襯出天氣的寒冷,寒冷讓林沖冒雪去幾里外的酒店沽酒御寒;正是雪大,把草屋壓倒,林沖只好到山神廟暫宿,正好偷聽到廟外人的密語。學生聯想到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藝術的高超:雪,不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雪還救了林沖一條命。更重要的是,雪,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創作意圖:草屋被燒是人為的,林沖果然是被逼上梁山的,小說的主題到此也就明朗了。
因此,“咬文嚼字”教小說,尤其是名著的教學,無形中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名著語言的魅力,感受到漢語言得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主動閱讀名著的熱情,提高他們欣賞名著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文、言并重”品文言
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大多只注重文言知識點的疏理與積累,這種教學其實是一種功利性的教學行為,也是對“文言”資源的一種浪費。
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許多優秀的作品幾乎是“文質兼美”的美文。古往今來,多少優秀的文化名人無不是從吟詠文言中汲取深厚的文化營養。鑒于這樣的認識,本學期,我在文言教學上就有意識注意“文言”并舉的教學,引導學生多品“言”,在品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領略文言的“質美”。具體的教學方法有:(1)多角度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脈絡,“因聲求氣”,“由氣而通其意以及辭與法。”像李密的《陳情表》,就是在反復多樣的朗讀中體會文章所抒發的“親情”、“苦情”、“忠情”,更體會到作者的“隱情”。(2)從語言描寫入手把握形象,在形象欣賞中理解人物情感與作者的創作意圖,并獲得美感和認識上的提高。如《項羽之死》的教學,我以三個場面描寫為教學載體,引導學生從語言中找形象:當四面楚歌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在慷慨悲歌中,再現一個多情善感、有血有肉的失敗英雄形象;在東城“快戰”中,引導學生抓住“快戰”、“瞋目叱之”、“何如”等語言,把一個勇猛威風而又自負的項羽形象再現在讀者面前;而烏江邊“拒渡”、“贈馬”、“賜頭”的情節,我引導學生品味一個“笑”字,在“笑”中看到一個知恥重義的項羽。
所以,文言文教學不能太功利性,從上課情況看,學生更愿意聽老師從品味語言中來領略文言的質美,這一點會成為我今后教學的一個努力的方向。
三、“淺入深出”講《論語》
作為儒家經典文化的`《論語》,在教學上,如果“以深解深”,那么勢必讓學生感覺高深難懂,甚至會認為那只是“孔子的思想”而與我關系不大,這樣,我認為就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學時,我的思路是,一定要讓學生學完《論語》后感覺到《論語》的智慧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邊,更在自己的身上。因為,《論語》歸根結底,就是講“做人”的道理。這樣,我在上每一節的內容時,都要“淺入”,即聯系社會生活,聯系學生的日常表現,要求學生對照生活,對照自己,然后,再拋出《論語》的思想核心或者問題的實質,讓學生在“能近取譬”中,領悟到《論語》的人生智慧,進一步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例如,講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一節,我就先講現在社會上一部分人物欲橫流,為謀取財利而不擇手段,害人害己害國的例子,再對照孔子的富貴觀念,就明白了作為君子,對道的實行比謀取富貴財利更重要,從而看到孔子在物質利益面前保持了超然、獨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曠達和完滿。
總之,教師要有一顆鉆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鉆研不僅指要鉆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于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會在教學中做到“常教常新”,“常教常悟”,“常教常得”。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2
忠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精神道德嚴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對獨生子女這些“新新人類”來說,仍有現實借鑒的意義。所以我在教案設計時,緊緊結合課文內容打親情牌,巧妙滲透親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和學習討論,喚起了學生的親情意識,許多學生通過日記和博客反思自己過去對雙親的言行,愧疚意識溢于言表,讓人倍感欣慰。這是教案體現出的人文性最為成功的一面。
不過,畢竟是古文,古文知識積累相當重要。在教案設計時,除了朗讀背誦突出外,對古文言知識的檢查落實稍感不足,這一點,在輔導課安排的測驗中已經表現了出來。另外,古文背誦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學生都有畏難情緒。我發現解決的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進,通過默寫檢查落實;二教師示范背誦能消除學生背誦的畏難情緒三獎勵背誦也富有成效。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3
要情思飛揚,聲情并茂。那么如何讓語文課有“味”這是我探索的方向,由于“胡同生活”離我們比較久遠,很難產生像作者那樣的情感。所以我覺得首先要營造一種氛圍,“感覺”對學習語文來說十分重要。就好比電影的背景音樂讓你在了解劇情前就進入它的話語范圍。因此我在課前收集大量的關于“胡同”和胡同里的生活圖片,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的開始就讓同學們在極具“京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歌聲悠遠,京味裊裊,在加上那各種各樣古老胡同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于是上課就有了較好的氛圍。這種“味”和“情”在自覺不自覺間就打動了學生,近而就能很容易進入課文的情境中了。
二、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于“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學生們很難把握也很難和課本里的“文化”等同起來,于是我開始播放幻燈片,引導他們“文化”是一種我們能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就在我們身邊的某一事物,或是在某一地域`領域由人們創造并經過長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人文現象。如“南方碧水人家的民居”“蒙古粗獷豪放的生活方式”等等。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人文現象呢?大家開始好奇,抓住學生這種好奇的.心理,立刻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要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我認為好多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方能融會貫通,終生受益。
三、發揮教師在情趣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我認為教師在情趣教學中起導向作用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下功夫。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詩歌緣情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他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你的語言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傳遞,在課堂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染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善于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分析,當然還要求教師有細膩的情感,用心去讀文章,去讀作者,進而讀人生,讀社會。對教材能心領神會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進入到情景中去。如同莊周化碟,孰蝶孰我,難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進能出,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的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見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獨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4
《新課標》倡導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活潑,動態、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考,并最終讓課堂更高效。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過對《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的教學反思談談我對文言文閱讀課堂的認識:
一、明確學習文言文的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何文言文都有一個固定的主要的教學目標——積累文言知識(包括文言虛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學習《寡人之于國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識,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礎。其次還得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標。就《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來說,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謂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么理解孟子的仁政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二個目標。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綱,提綱挈領,才能讓學習更高效。
二、注重誦讀,留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經常閱讀的人對這話會有深刻的體會。當然讀是有要求的,老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通過誦讀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三、疏通文意時,要解放思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眾所周知,文言文閱讀是學生的一大弱項,學生普遍有畏難心理。正因如此,許多時候,很多老師干脆就采取串講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單調枯燥,簡單粗暴。結果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全面很準確,心理很踏實。但學生卻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為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發現問題后,再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老師要相信學生,要放開手腳,要讓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切記:教學最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四、教育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客觀認識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知人論世是我們在閱讀中經常強調的一種方法,要知道梁惠王為何擔憂“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就得對戰國時期及孟子的情況有所了解。教學中必須注意這一習慣的培養。
五、課后,要讓學生做好文言知識的整理歸納。文言知識瑣碎而龐雜,要夯實基礎,就必須讓學生學會并及時做好整理歸納,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比如課文中所涉及的河、兇、加、兵、直、是、數、勝、發、庠序、孝悌、以等詞,都是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的,不積累,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談不上提高。有現在文言知識這個量的積累,才會有未來文言閱讀能力這個質的飛躍。
不足之處:學生的預習不扎實,學習主要靠課內,導致課堂時間緊張,影響課堂效率。以后要充分利用早讀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并且要有有效的檢測手段來保證預習的質量。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5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語文課,就像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1.活化課堂關鍵是教師引導靈活。
要想活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活,當然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首先,教師的教法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的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少埋怨,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投影儀、錄音機、簡筆畫、實物、模型、掛圖、表情動作等多種直觀手段,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并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再有讓學生在課堂短劇表演,新穎的板書設計,隨手勾勒的“簡筆畫”等,都能促使學生沉浸語文課堂教學中。
2.活化課堂核心是學生思維鮮活。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科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并用,并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蕩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課堂特征是課堂氣氛活躍。
教活,學活,課堂氣氛怎能不活,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學生又能大膽實踐;教師激勵學生“超越”,學生就思維飛揚;教師讓學生“選擇”,學生能自作主張;教師激發學生“創造”,學生不斷開拓創新。課堂上時而讓學生演一演,畫一畫,辯一辯,賽一賽,唱一唱,問一問,讀一讀,猜一猜,整個課堂氣氛就活躍了起來。充分利用小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時段中讓學生或探究討論,或靜聽欣賞,或即興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戲娛樂,使學生如坐春風,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必定良好。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也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活動盡量不要預先排練。三是要處理好活動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四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最后還要老師有較好的課堂組織調控能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6
高二語文教學工作告一段落,感覺自己盡心盡力了,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仔細回顧起來,感覺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總結,需要提高。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甚至有些學生漠視語文,表現出了種種的消極心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不夠,效率不高,確實值得反思。現在我結合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不正確心態和解決方法做一下歸結。
一、學生的不當心態
1、漠視心理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作文想寫多長就寫多長,不問質量與字數,不關心老師給出的分數。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敷衍心理
一些學生學習被動,你讓他學點他就學點,你不說,他就不學。你讓他背書默寫,他磕磕巴巴也能背上來,但一寫就出現錯別字。這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提問時,有“我已學過了”的回答;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焦慮心理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焦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心理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雖然老師提出要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但其充耳不聞。真正遇到與教材有關的題目時,卻做不好。
二、自己的解決辦法
1、變更教學的.內容
課堂上需注意充分調動、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大限度的實現所有學生的諸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主動把教師“一言堂”奪取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這是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滿足于口頭上、認識上的轉變觀念,不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變革教學行為,課堂上便不會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有鑒于此,我認為,應樹立“五不”意識,即: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不暗示;凡是學生能自主探索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說;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做。教師應甘愿成為課堂的配角,不與學生搶風頭。
2、注重興趣的培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進行成功教育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決。”俗話也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二階段的學生更為重要。對于學困生,要鼓勵和引導他們,不能讓他們自暴自棄,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嘗試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自己邊教學邊總結。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
本期,我擔任高二587班和58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很忙碌,也很充實。不知不覺,這一期又接近尾聲,回顧起來,收獲不少,也有許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小結如下:
一、合作互贏,努力做好教學、教研工作
本學期,我們仍然承接高一的語文教學經驗,按教師人數將一期教案與導學案的撰寫任務分工到個人,然后通過教研方式交流探討,力爭寫出較為合適的導學案。我在拿到教案與導學案后,并沒有照本宣科,而是認真研讀課文,根據本班的學生特點,適當調整教案與導學案,力爭有的放矢,讓學生學有所獲。因為587班是創新班,589班是青苗班,他們是高二最為優秀的學生,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擔子不輕,比一般班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下列幾點:努力備好每一堂課,靈活上好每一堂課,及時將作業反饋給學生,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注重系統性與階段性的融合互通,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相輔相承。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針對優秀學生吃不飽的情況,適當增加課外知識,增補課外閱讀。同時根據學生的教學反饋,以及自己的教學得與失,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大限度地提高語文興趣和語文水平。其實,不斷總結的過程,就是不斷反思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的過程。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平時注重與其他教師的溝通與分享,聽課交流,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二。知識不斷更新,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如果不注重學習,很可能就會被社會的進步淘汰。本期,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學校特點分給每位教師一本書。我選的是《如何形成教學風格》,里面有很多名師典型案例的多維解讀,對我啟發很大。例如:語文的教學教學,必須解決兩個問題,教材的價值與師生教學行為怎樣才能實現限度地教學價值,就很能引起我的思考與鉆研。為此,我還專門撰寫了一篇論文《追問反思與教學風格的形成》。另外,暑假的時候,我聽了來自湖北和廣東等地的幾位名優老師的報告,印象比較深刻的兩場報告是《創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課堂》和《尋找教師的幸福密碼》,頗受教益。通過這些手段,拓寬了自己的'視野,也對我的教學工作起到了輔助的作用。
三、參與作文競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離不開作文,高考離不開作文,作文不但沒有減少,占的比重反而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語文寫作,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為了讓學生的作文有一個充分展示的平臺,我會有意識地去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為此,我曾兩次讓學生參加全國性的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兩次大賽中,有多人次獲得全國二三等獎。例如思穎同學獲得“為先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全國二等獎和湖南省一等獎;楚楚同學和美霞同學分別獲得“神筆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講評作文時注重實踐,歸納出學生作文的弊病,并用本班或同齡人的作文比較閱讀,揚長避短,知彼知己。通過這些激勵機制與有效措施,學生的作文水平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提高。自己本身也喜歡閱讀喜歡寫作,也不斷勵志,本人的作品也多次獲獎,入選多本文集。這對學生也是一個不小的激勵作用。
四、寬嚴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的兩個班雖然生源不錯,大多數學生都比較自覺,可是,人是有惰性的,他們也不例外。有一部分同學尤其是青苗班的部分同學,有許多不良習慣,例如:背書只背在口上,轉背便忘記;導學案發下來不到一天便丟了,找都找不著;作業趕任務,甚至抄答案;回答問題不深入思考,浮于表面,抓不著重點,落不到實處等等。因此,在本期剛開始,我便給他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背書必須先理解,導學案整理成冊,不定期檢查,作業及時反饋,出現問題及時提醒,個別輔導、談話,讓他們學會歸納整理,了解答題的方式方法,思考問題時如何更深入更透徹,答題更到位。總之,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要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習慣,該嚴厲的時候必須嚴厲。但一個人的弦不可能總是緊繃著,也需要休養生息。所以,在平時,對待學生我一向溫和寬厚,笑臉迎人。
教師,永遠代替不了學生,只能起著主導的作用,但教師,是學生前行的引領者。因此,在前進的路上,我深知肩上的擔子有多重,責任有多大,工作不管有多么繁瑣,都來不得馬虎。“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本期結束了,下期又在前方揮動著雙手,等著我再次揚起風帆,繼續前行。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8
本學期擔任高二4、16兩個班的教學任務,一學期下來深感課堂教學存在有諸多問題,需要深入反思,為了改進下學期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也為了促進新課程的實施,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小結。
一、鉆研教材,強化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這一點越來越突出。本學期,我們進行了選修課《中國小說欣賞》的教學,課程標準關于小說有這樣的要求:
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說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人文精神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人文精神
3、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目標和方法
4、朗誦小說的精彩片段,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目標和方法
5、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小說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探究性
6、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相互交流。--擴展性
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有“用教材”的能力,需要我們深入地鉆研教材,大膽取舍,突出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遺憾的是,這一學期的課堂教學中,我未能做好這一點,面對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復習時間緊任務重的現狀,在選修時間緊、容量大、教材內容繁復、學生課外閱讀幾乎空白等情況,課堂教學泛泛而談,浮光掠影,學生只是了解了個大概,知道了某部作品的名稱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小說的閱讀鑒賞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學生缺乏相關積累,更缺乏品讀探究,只是草草完成了任務而已。完成性測試也是潦草完事,中國小說的整體認知概念都未曾幫助學生建立。學生的閱讀品質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反過來,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十分不滿,整體評價非常糟糕。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我個人深感痛心與危機,真到了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步。
二、改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選修課關鍵在于學生的閱讀,是真正應該體現學生自主閱讀的時候,是完全應該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場所。選修課的開設需要學生大量的課外投入,我們的設計任務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樣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拿出一定的時間,投入學習。
選修課呼喚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在教學安排上要努力尋求必修與選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與選修互相配合與互補,避免相互重復與牽制;很需要我們安排好教學時間,在教學時段上要科學合理地調整。可是,這一學期的選修課的實施未能做到這一點,簡單應付,草草了事,學生很不滿意。教師必須探索新的方法來管理課堂教學和展開課堂教學,這是選修課實施的必須條件,也是當務之急。
選修課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要求學生學會自主選擇,選擇教師,選擇學習群體,選擇學習專題,學會正確審視、認識自己的興趣特長兵由此合理規劃人生,培養自主自覺意識和自我負責的態度。要求學生更具探究的精神,養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在多向聯系、多維綜合的意識中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管理,培養自我檢測與反思的能力。遺憾的是,我們的學生實踐太緊,學習任務太重,課外閱讀幾乎空白,課堂的自主探究幾乎成為空談,學生依然是依賴教師的講解灌輸,結果是教材內容太多而無法保證時間,無法完成任務……
選修課呼喚學校管理的變革。目前學校的情況是,其他的暫且不論,學生的閱讀就無法保證,學校的管理與課堂教學的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完善,語文選修課面臨的困難還很多。
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相結合。對于重點、難點可通過分散、討論、多媒體資料、撰寫小論文等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予以解決。在講授過程中,可按“提出問題,突出主干,理順思路,啟發引導,總結規律,舉一反三”的原則安排內容,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鼓勵學生思考,提出個人觀點,盡量以探索者的形象組織教學,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保護好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三、對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認識
1、選修課程的設置,旨在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必須在課外閱讀方面保證一定的數量。
2、語文學習品質的培養是長期性工作,是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3、教學方法上要增加討論課的學時,這對于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評價體制、考核方式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行為。
5、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不僅僅是班主任的責任,環境是外在的因素,理想、責任和對人生的期望是內在的、主要的、不竭的動力。
6、教師自身的學術水平、人文素養和人格力量是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7、管理體制、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協作、責任、奉獻、守紀、愛國等公共社會品質至關重要。
選修課的歷程才剛剛開始,我們面臨這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鐘永彥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9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快結束了,反思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小結,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學期的到來。
針對班級中后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我認為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于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并不是講什么考什么,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系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于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鑒于此種情況,對于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結自己的課堂問題如下:
1、重感悟,輕分析。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中國的牛》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感悟上,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聯想到所學的有關別牛的精神和我們人進行對比,盡量把時間留給學生。
2、重精神,輕應用。
語文是鑒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為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準繩來進行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提醒幸福》時,我在完成了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后,然后又進行了拓展,給學生補充了《我的五樣》,讓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去領會作者。學會欣賞和感悟。
另外,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課本文本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為新教師,我覺得聽課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師取長補短,聽其他老師的課給了我受用不盡的知識和財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聽課讓我通過認識他人,審視自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學生就像工廠加工的產品,學生的學習質量決定了一個教師教學行為的成敗,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優劣。學生才是教學工作的生命線。針對語文學科,有不少學生的學習觀念仍未改變,認為聽與不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帶著興趣學的學生并不多,學習觀念的落后與偏頗導致學生閱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基礎知識相
當匱乏,出現許多錯別字、錯用詞語現象,一遇到仿寫句子等題就束手無策,作文寫作立意不新穎,主題不突出,內容太膚淺,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為老師應負一定的責任,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專業水準以及教學藝術,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0
近幾年,為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語文教學正朝著改革的方向迅猛前進。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期以來我采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語文學習打下扎實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智力,培養想象和創造力,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結合實際情況學習了別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設想,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堅持提前備課,做到深入鉆研教材寫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3、注重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后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說、讀、寫協調發展。
在寫作教學方面,將課堂作文和課下周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脫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語文背誦。一般來說,學生善于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5、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總的說學生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6、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每周一節的閱讀課,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鑒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將不斷鞭策自己,繼續扎扎實實干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1
一、課前預習是關鍵
《師說》是一篇文言文,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對文章結構及論證方式的梳理。所以,之前必須要求學生把字詞預習到位,能夠順利的把文章翻譯出來,這樣我在課堂才能推進課文。
所以我之前做了兩項工作,一是利用早讀課和午訓課帶領學生疏通文字,讓學生能夠翻譯文章;二是給學生留了預習作業,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章重點句子,并能淺層次的梳理文章結構。事實證明,課堂的推進非常順利,我問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快速的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并且能夠跟上課堂的節奏。
這是我第一次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充分預習的好處。它能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前預習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明顯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整體結構以至優化課堂細節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無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
二、解讀文章是根本
本次公開課的教學設計我中間沒有任何環節的遺忘,這是我之前上課的一個缺點,總是會忘記一個環節。課后反思還是自己的備課不到位,文本沒有了熟于胸,所以才會出現問題。這次課因為備課非常充分,文章也能背誦下來,上課感覺很流暢。因此教師對于文本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根本。
1、關于字詞句
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基礎上,往往可以發現一篇文章中會有一個詞或一個句是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動全文教學的。比如,在《師說》這篇文章中,“師”“道”這兩個詞的意思很豐富,要明確這幾個詞的意思,才能帶動學生掌握字詞含義。
2、文本形式
“形式是語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寫作的時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對文本形式的把握,語文就失去了特質。比如《鄧稼先》一文的小標題形式,就應當成為我們備課視野的焦點。
3、關于文體
“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教師心中要有文體的意識,因為“文體是體現‘語文’的元素。文體論解讀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幾種:把握不同文體的表現形式;辨別不同文體的結構類型;駕馭不同文體的語言體式,再現不同文體的主題形態。具體到某一篇課文的教學切入,小說可從環境、情節、人物、開頭結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現手法切入。
4、關于獨到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并且從作者寫作和編者選擇的角度考慮,每一篇文章都帶有唯一性,我們的教學中,就應當發掘每一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呈現這一篇中所隱含語文核心價值。從而“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三、課堂生成要精彩
在課文講授過程中,講到尊師重道的例子時,我給學生講了一些社會上校園里存在的一些好的和不好的現象,但是學生的興趣并不是很高漲,沒有達到我的期望。課下我突然想到,聽課的老師就有我自己的師傅和其他同事,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如果我來講講我是如何像我的師傅和其他同事學習的,學生應該會比較感興趣,而且這樣的舉例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尊師重道。
課堂生成的動態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性,即在每個人身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敏銳的發現、捕捉、利用這些資源。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辨識其價值,去偽存真,并作出教學決策:是否有用?何時使用?怎樣使用?繼而確認資源特點,取其精義,并將之融入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資源識別力,只有勇于進取的教師才會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這一點,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不斷歷練,不斷的讓自己豐富。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2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使命。我作為一名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擔負的重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地進行探討、研究、實踐、反思。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踐和反思。
一、貫徹以學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在讀課文后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布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具體問題,我并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提示他們回去以后查找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豐富了課外知識。由此,我就啟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后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
學新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再讓他們通過分組討論,進行評價,看哪一組同學表演得最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現的思想。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了,他們在闡述中融入了許多現代漢語詞匯和意識,加進了大量肢體語言,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這種輕松愉悅的教學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情感,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學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轉變思路,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閱讀學的思路
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閱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具體教學中,我采取了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學思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談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問,然后加以梳理,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讓學生就這些方面深入討論,最后我再作總結。整堂課,學生至始至終都處于一種主動的參與狀態,學習效果良好。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系
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閱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于已身氣”。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系,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如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嘮叨……從中感受人與人世間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誠如何理解他們,感受他們。之后,許多學生在周記中談了學習后的感想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禮,感情在此得到了釋放。
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3
回顧半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感慨多多,收獲多多,現將教學方面的體會和工作總結如下。
一、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開學初,我認真地研讀新課標與教材,力求準確把握重點難點,注意弱化難點強調重點。以此為據我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既考慮到教材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充分備好符合學生水平的課。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傳統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教學過程,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以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采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并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重視文言文教學
重視文言文閱讀能力培養,把學習重點放在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增強學生文化功底之上。增強學生文化底蘊。指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莊子》的學習,幫助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并強調對古詩文名篇的記誦,補充有關文言知識,鞏固文言文閱讀的`知識基礎,并能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四、及時布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
作業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每篇課文教學結束后我都根據班上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來布置作業。作業有字詞抄寫、課后拓展、高考熱身、小作文等形式。對作業的批改我一直堅持。全批全改才能對學生知識落實情況有更好掌握,并且可以據此隨時調整教學。
五、利用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
本學期,我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活動,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只要有征文比賽我就讓全班學生都寫,再挑選出優秀的作文進行評比。推薦學生閱讀《名著導讀》和課外閱讀書籍,擴大學生閱讀量,幫助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課外閱讀活動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過場,不斷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積累和素質,極大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積極參與教研組、備課組活動
每周,我準時參加語文教研組和備課組活動,在研討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堅持聽課、評課本學期平均每周聽課一至二節,并注意學習組里老師的教學經驗,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七、教學反思
回首這一學期,我收獲的相當多。但是,我的教學工作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時仍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等。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在以下這些方面多加改進。
1、在課堂上還要要更加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多想多說多練。
2、進一步將課堂教學與課后練習結合起來,督促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3、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思維和理解能力。
4、和學生多進行交流,特別是給學生強調一種意識,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要多讀多記多寫,切莫想一口吃個胖子。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我將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完善我的教學工作。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4
1、把課文當作學習語文的例子。要通過課堂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須把課文當作“例子”。我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鑒賞人物形象和語言,學習透過人物言行認識其內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方法。并希望通過該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和心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為實現此目標,我通過學情調查、相關知識介紹等手段,為學生搭建了閱讀賞析的平臺。目標實現后,再通過學生興趣閱讀交流,由課文宕開,使學生在課外對古典小說的閱讀課內化,讓學生在課內對《紅樓夢》的閱讀在課外有了拓展。這樣,學生對中國古典小說多注意讓人物在生動的情節發展中和人物彼此的關系中去展示自己的的性格這一手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好的達到了本課的鑒賞目的。用李鎮西老師的話來說,一節課上完了,一課書教完了,不是就可以畫上句號了,而應在學生心中留下破折號和更多的問號。
2、讓語言成為品味形象的中介。以往的教學,多用電視劇《紅樓夢》中的人物劇照或電視劇片段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節課堂氣氛。但這樣做容易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從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鑒賞。為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教學,我力求不用一張圖片,一段電視劇,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3、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在賞析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和課外興趣閱讀時,采用小組內的合作、小組間的競賽等形式。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展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的能力。如對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的鑒賞,經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就能夠從多方面展開,許多學生都表現出了出乎老師意料的鑒賞能力和獨特的思維角度,這也是在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上難以出現的喜人現象。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
《孔雀東南飛》成功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相對來說人們對中劉蘭芝的評價較高,說她聰敏、善良、剛強,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但對焦仲卿卻頗多微詞,說他懦弱、委曲求全、少剛氣,似乎是劉蘭芝的“陪襯人”,是為了反襯劉蘭芝而存在的。我以為評價一個人物要全面歷史的分析,不能脫離當時的背景去苛責古人,也不應僅看他是否始終“堅決”地采取強硬的態度。我認為焦仲卿是一個負責而又忠于愛情的男子漢。
“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又在太守府里作吏,雖然職階卑微,但將來還要憑借靠山飛黃騰達,劉蘭芝是不符合焦母的要求的,而焦仲卿卻拘謹、懦弱、善良,他愛他的妻子,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時,先是婉啟,繼是跪告,等到母親棰床大怒時,他就默無聲地退了出來,回到自己房里勸她暫回娘家,將來再去接她,但這只是一種幻想,蘭芝被逼將嫁,他聲言要自殺,甚至把這個計劃告訴母親,蘭芝死后,終于以身殉情,但在廳樹下徘徊了一陣,刻畫出了這個書生的怯弱。”
按此說法,似乎焦仲卿確是一個怯弱的書生,但我們從以下幾點來看。
以往人們對這一點指責最多,認為是向封建勢力屈服。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替焦仲卿考慮,他當時只有以下幾條路可走:1、焦仲卿馬上“報府”,一走了之,留下婆媳二人繼續沖突;2、留下蘭芝,趕走母親;3、焦仲卿自殺;4、暫時送走蘭芝,緩和矛盾。顯然,第一條路不能解決問題。第二條路看似最“堅決”,但在當時是行不通的,不僅焦仲卿不敢,就是讀者也不能接受。第三條路在希望沒有完全破滅之前,是無謂的犧牲。一邊是養育自己多年的母親,一邊是自己結發的妻子,在她們發生矛盾的時候,你會怎么辦?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讓蘭芝回娘家是唯一的選擇。
對于焦母來說這是一個的勝利,她希望劉蘭芝從此不再回來;對于劉蘭芝來說,是迫不得已的.痛苦選擇;而對于焦仲卿來說,只是一個權宜之計,他希望婆媳分開一段時間緩和一下矛盾,盡管劉蘭芝說“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但焦仲卿知道,只要矛盾緩和下來,母親不再過分蠻橫,劉蘭芝還是愿意回來的,這一點在他們分別的誓言中也得到了證實,至于劉蘭芝回家后被迫改嫁,那是封建勢力進一步壓迫的結果,實在不能由焦仲卿來負責任。可見,焦仲卿始終沒有屈從母親而休掉劉蘭芝的想法,他讓劉蘭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一種斗爭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勢力屈服、投降。
在封建社會,“孝”是壓在人們頭上的一座大山,漢朝尤其厲害,漢朝選薦官吏實行察舉制,而孝是察舉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不能不使得全社會對于孝過分認真。分析焦仲卿不能脫離這個社會背景。
1.在聽了劉蘭芝的訴說后,焦仲卿當面對母親說:“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他認為蘭芝沒有錯,這無疑是對母親的指責。能夠不懼擔當不孝的罪名,完全站在妻子的立場上當面指責母親,這能說不是一種反抗嗎?
2.當焦母讓他休妻再娶時,他說:“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復娶就意味著焦家要斷后,無怪乎焦母要槌床便大怒了。他不復娶既表明了他忠于愛情的堅定決心,又是一種戰略上的威懾,希望母親回心轉意。這是除去以自殺外最強有力的威懾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堅決有力的反抗嗎?
3.當他與劉蘭芝團圓的希望完全破滅以后,“自掛東南枝”,以生命殉愛情,表現了他對封建勢力壓迫的無比悲憤和以死抗爭的巨大勇氣,是放射著燦爛光輝的反抗行動。
所以,焦仲卿絕不是沒有斗爭的勇氣和行動,也不是不講究斗爭的策略,但他是不可能取勝的,他和劉蘭芝的悲劇命運是當時社會決定的,恐怕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真正體會詩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無需否認,自殺時焦仲卿不像劉蘭芝那樣毅然決然,他有過猶豫,但這也要做具體分析。客觀的說做出以死抗爭的決定,焦仲卿需要有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面對死亡,劉蘭芝沒有什么留戀和牽掛,但焦仲卿卻不同,他還要牽掛著老母的生計。盡管母親對他和劉蘭芝的愛情進行了無情的摧殘,逼他走上了死路,但畢竟還是他的母親,是從小把他撫養成人的寡母!他恨母親,但他的自殺如果也使母親陷入絕境,他也不能不顧念以往的母子之情,所以他死后要背上比劉蘭芝更壞的名聲,按封建道德,他是要“遺臭萬年”。這一點他也不會想不到。
盡管焦仲卿知道,他的自殺會使母親無以為生,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他最后還是以死來表示了對愛情的忠誠和對罪惡社會的反抗,這不是對封建勢力更大的控訴,也更值得肯定嗎?我們何必再去指責他自殺前這一點點“徘徊”呢?
可見焦仲卿和劉蘭芝一樣是封建社會里受壓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焦仲卿的性格是軟中有硬,為達目的以退求進,但決不做無原則的退讓。為了保全愛情,他進行了積極的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所有的希望時,他以悲壯的自殺實現了對封建制度控訴和反抗。他和劉蘭芝的反抗特點雖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屈不撓的,他們是文學形象的燦爛星空中閃耀著不滅光輝的雙子星座。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6-12
高二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2-17
[精選]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7-05
【精選】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7-05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5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5-17
【推薦】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6-13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推薦】06-13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精】06-13
【熱】高二語文教學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