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共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重新成長的足跡,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學是充滿活力的事業,語文課堂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天地。真正靈性的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反思和收獲新課程給教學帶來的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有生命的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課堂上要讓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自我”,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充滿激情的教師,一定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課堂,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有生命的文本!
還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激趣”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創造力有時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2、引領孩子去讀書。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只有給學生一個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學語文的同時感悟生活,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2
剛出來參加工作那年,我有幸去參加新課程改革培訓。聽了幾位專家關于新課改的講座,讓我以后的教學工作受益無窮。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但卻徒有形式,沒有實際的效果。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上語文課,老師把課文條縷分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訓練課,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和審美的熏陶。而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
可現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既沒有了必要的訓練,又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結果是大家都很好都很棒。一節課上完了,學生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目標。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養。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翻出一頁新篇章。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3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的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為教師們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呈現的新穎的、生動的精彩課堂喝彩,也為教師們在實施新課程時所突現的問題憂慮。下面綜合我自己對新課程下的語文課而引發的主要問題與思考做幾點看法:
一、過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由于傳統語文教學過分強調“雙基”,使得過去的語文課堂比較呆板。《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重要內容,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因此,新課程下的語文應由過去重知識傳授發展到現在注重學生內心靈性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融合。我們應借課文這一載體,努力創設情境,培養和開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健全的心靈人格。
二、過于重視學生的互動體驗,課堂缺乏理性引領和客觀評價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體驗式學習。為此,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一方面,過去那種在課堂上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的方式逐漸被教師們摒棄;另一方面,凸顯學生主體、關注師生交往的“互動”式課堂,越來越成了教師們的課堂追求。于是,小組活動開展起
來了,課堂氣氛也活躍得很。學生有著前所未有的表達機會。可是,當我仔細觀察這些課堂的時候,卻覺得有些不大對勁:所謂“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說話。教師東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觀者。課堂活動缺乏嚴密的組織,更缺乏教師理性的引領和評價。熱鬧的一堂課下來,學生說得很盡興,但實際上教師卻沒有真正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
三、過于重視教學形式和方法,課堂缺乏教學智慧
新課改下教師非常重視教學形式和方法的設計。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設計都很好,形式豐富,手法多樣。但總給我一種華而不實、缺乏語文教學智慧和內容的感覺。 小學語文教改的路程還很漫長,我們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提升。讓我們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和信心,把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推向更高的臺階!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4
近幾年,為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語文教學正朝著改革的方向迅猛前進。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期以來我采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語文學習打下扎實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智力,培養想象和創造力,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結合實際情況學習了別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設想,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堅持提前備課,做到深入鉆研教材寫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3、注重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后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說、讀、寫協調發展。 在寫作教學方面,
將課堂作文和課下周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脫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語文背誦。一般來說,學生善于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5、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總的說學生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6、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每周一節的閱讀課,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鑒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將不斷鞭策自己,繼續扎扎實實干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5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邁步,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危機和挑戰。尤其是在小地方,無論是新的理念還是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對他們來說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對課改,“上級唱高調,學校哼低調,教師唱跑了調,學生跟不上調,社會根本不知什么調”的現象比比皆是。雖說目標令人振奮,但過程令人質疑,基礎令人憂慮。如何破解這道方程式,需要我們立足現實,樹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積極開展“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活動。從現有的教學行為去反思,從教學反思中去診治“病根”,對癥下“藥”方為上策。
一.教學反思的定義與意義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臨控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俗話說“敗局有妙招”。從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中盤點“存貨”,清除“垃圾股”,擴張“績優股”,整合自身教學資源,無疑是現實的。反思教學正基此而產生。在教育戰線上,許多教師一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說別人的話”,都在做教學參考書和教材的奴仆,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到頭來緊攥一張“舊船票”難于登上教學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聽“依舊的濤聲”,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豈不可嘆?而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
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從這層意義上說,教學反思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加油站,是轉變教學觀的轉折點,是新舊理念碰撞的焊接點。從一定角度上說教師的成長等于經驗加上反思。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我認為主要從備課和課堂教學兩個基本環節進行。
(一)備課反思,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大備課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備課觀念。備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而在教學實踐中,備課往往被曲解成了備教案。在學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師的備課緊盯在寫教案上: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備課就充分、認真。備課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備教案等同于備師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是單一的、淺性的,靜態的、大一統的流水線。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這種教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單向度的信息傳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成為單一的傳遞信息與接受信息的關系。是以教材本位、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的原則設計。其價值可想而知。像這類備課乃無效勞動多,僅為應付檢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狹義的備課。
新課改形勢下的備課應是遵循以學生為本、立足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廣義的備課——備課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強調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是備課的一部分,它包含師生閱歷;它以教材、課堂教學為核心,向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輻射;包含有形的書面教案及無形的融入教師心田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及教學機智與激情。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上了一節公開課后感慨到:他這節課表面上只花了15分鐘準備,實際上卻是我一生的準備。的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時間多了,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備課的投入得少了。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三要素中,大綱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了學生永遠最關鍵。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這句話來概括。“搭臺”就是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構建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有效地組織學生“唱戲”。
如何落實呢?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變單一知識目標為多元目標。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要變統一目標為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要變固定目標為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
(二)課堂反思,放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想
1、課堂實施由嚴守文本向超文本變遷。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說: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視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歷對教材進行更多的延伸、遷移、拓展。
可在現行的課堂中,巨大的習勢力嚴重地阻礙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出籠”。應當說,“異見”的產生說明這個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淀,經驗背景,對文本進行了獨立的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思考,產生了獨特的感受。可教師沒有珍視,掐滅了學生在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時迸濺出的智慧火花。這就是只知道囿于教材而沒有把教材當例子教的典型標本,這就是教師本位與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證。更精典的還在當教師講冬瓜是躺著的,茄子是掛著的。有幾個學生馬上接嘴說,也有的.冬瓜是掛著的,(原來這其中有2個學生的外婆家是蔬菜專業戶,成規模的菜地里,冬瓜地里搭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長大后就在排架上垂掛著。)可教師斷然否定。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與蘇東坡的《詠菊》之爭。
宋朝時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于變法,不在家。造訪的蘇東坡進王安石書房后,見案幾上有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頭,哪會落瓣呢?當即續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家見后,見蘇東坡孤陋淺薄,十分無奈。后來適逢“烏臺詩案”事發,王安石就讓皇上派他到黃州為官。到黃州后的第二年秋,蘇東坡果然見菊花被西風吹落,滿地金黃,只剩枝條兒在風中晃動。想到早年在王安石書房續詩一事,深感自己學識不夠廣博,歉疚之意頓生。回京后立馬登門道歉。
“冬瓜也有垂掛的”,這里且不說為師者的孤陋寡聞,也不說師不必賢于弟子,但為師者總要有姿態,有寬大博愛的胸襟吧。怎么能武斷地斬斷學生對文本的“異見”呢?這樣的課堂,只是教師唱“獨角戲”,又如何能落實新課標要求的理念呢?如果教師能“蹲下來”用心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不也能從學生身上學到許多知識么?若利用學生在與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同構時產生的個性化閱讀,不正好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何嘗又不是件快事呢?
2、真正理解自主互動學習的內涵
新教材推廣中伴生了一種新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固然不錯,游泳池邊教不出游泳健兒,問題是怎樣的課堂才算是還給了學生,什么是真正的自主互動。
例如我在新課改教學研討會學習上聽到的一位語文執教的蘇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的第12課《甜甜的泥土》,講了被父親離異了的生母在兒子亮亮生日那天送來一包奶糖的故事。讓小亮感受到了久別的溫暖,而后母的虐待卻使小亮產生巨大反差而痛苦傷感。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第一塊“整體感知”中,在聽完開頭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后,要學生完成對聯:甜甜的泥土的媽媽。學生答案眾多:關愛孩子、無私、狠毒、自私、愛子心切、失落、離愁、望眼欲穿、傷心、悲痛、無情學生盡興后,馬上轉入第二版塊“把握人物”的教學。在評課中,當資深人士提到教師應在第一版塊以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互動對話,以提升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或給予適當引導時,那位授課教師馬上以這樣做就以“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剝奪學生自主學習權力”來反駁,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啞然。
現在說到“自主性學習”,有的教師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滿堂灌”“滿堂問”的老路。而我認為,在教學時,如是淺顯淺易與學生的生活相重疊的選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已設疑、自已解答,或者組織學習小組進行互動學習;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選文還是應重視教師的“橋梁”作用。
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于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惟此,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才是有價值的。目前的語文課堂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匯報、表演、檢查,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他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教師淡化出場,一切都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6
源遠流長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也讓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教得很累。本來以為"課改"會讓我們輕松一點,可是半年下來,沒有感到絲毫的輕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評價機制,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適應;同時新課改第一年,家長、社會、教育部門的密切關注,這些都也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教齡都在8年以上,教學經驗最少的也經歷了兩個大循環,但我們一致覺得,每一個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剛剛上崗的新教師,緊張加忙亂。回顧這半年來我們的困惑、思考與實踐,我們不能說有什么經驗,只有一點點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以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對固定,很少變化,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而新課改突出了發展個性和以人為本的概念,相應的對新的課程結構就提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較高要求。具體體現為壓縮必修課時,增開選修課,以提供較充分的個性化空間。以前高中3年的語文內容,在新課標中壓縮為5個必修模塊,在高一、高二共兩個半學期內完成。另有3個半學期左右的時間,學生可用來選修。選修課現在設計為5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又可設計若干模塊。必修課每個模塊計2學分,學生修滿10個學分,可以達到基本水平。選修課學生依個人興趣自選4個模塊,修滿8個學分后,與必修課共計18學分,這樣就可算作語文科目合格。
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我們的周課時數減至四節,課時減少了,授課內容卻不減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包括四個單元的閱讀鑒賞、一個單元的表達交流、一個單元的梳理探究和一個名著導讀,相當于舊教材的一冊書,而新課程要求一個學期修完兩個模塊內容,也就是說,舊教材一年上完的內容新教材要一個學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試前我們高一師生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有限的精力作斗爭,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達一個終點,還沒來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個終點奔去。課改,變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個大大的"累"字,我們被這個大大的"累"字壓得無暇去體味課改帶來的益處。我們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師生的趕和累為代價,那它的存在價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說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難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那么多的內容,這的確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但在接下來的必修2中,這個問題就緩解了不少。因為教完必修1后,我們全組教師一起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與反思,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取舍、處理,縮減了一些內容。比如第二個模塊中的演講詞單元,本單元的重點在于拓展運用,所以我們只用了兩個課時以本單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演講稿為范例,讓學生掌握一般演講詞的特點,把口頭的演講訓練放在課前口語訓練甚至平時的課堂發言中。同時我們加大課堂密度,爭取有效的授課時間,基本上每一節夜課我們都用來講課,很少考試。果然,時間夠用了,期末實現了我們留出一個半星期總復習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構建語文基礎,可是略有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基礎是不能開快車。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瞬間就可完成,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哪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
缺乏了分析和訓練即使能形成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新課程中盡管回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但現實是課時這么少,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單元是新聞單元,這個單元和高考語言運用考點的新聞壓縮直接對應,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些這方面的例題、練習,但是就是沒時間給學生做,本應期中考試前就完成的練習內容,直到期末復習才安排下去,而這距新聞單元的學習已經很長時間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文言文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很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新課程似乎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課改形式下有限的課時里的文言文該怎么教?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須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往學生語文成績好很大程度得益于這一點),因為搶時間,學生每天只是疲于應付新內容,沒有時間復習、整理,所以并沒有形成。我想也許是新課標這樣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許是我們在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下一個學期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難題。
再來說說選修課,本學期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本選修課。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大大激發起了教學雙方的興趣。我們備課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一門《中國當代名家導讀》的選修課,結果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了人。
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樂著"。
解讀教材之樂。
語文教師難當,沒有哪一個學科會讓教師在上課之間,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語文課就是這樣,限制中包含著自由,有限中孕含著無限。語文學科本就是人文性、藝術性最強的感性學科,在各科教學中最講求個性,也最能體現出教師的個人氣質和才智學識。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背景下,語文教師對教材地處理和運用可以是豐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說,教改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當我們在課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知識功底、價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讀的平臺,以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發展價值引導學生與文體進行"精神"對話的時候,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比如,我們學《史記》中的《鴻門宴》、《項羽本紀》,我們如果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太史公對項羽作為一個悲劇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著高度贊賞的態度來評價的;揚項羽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貶劉邦,而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我們繼續思考,就會發現太史公的作為漢朝臣子蔑視至尊的權貴而又不得不隱晦表達的深層用意。也許這種解讀,未必符合史學專家的正統,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種語文學習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們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對話,哪怕這種對話可能有著許多誤解的成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置一些相關的情景,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學生自己就把思考推進到這一層面。
這學期,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逸著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我們讀《赤壁賦》、《囚綠記》《荊軻刺秦王》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壯
闊而又形態迥異的人生奮斗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學習《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飛向太空的航程》對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借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當然新課改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由單一統一目標變為多元多層次目標,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備課時的知識準備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可能,盡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選好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作為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
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為特征。《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
由于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一開始我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也有過誤區。比如說,偏面地認為"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于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有時課上強調所謂的"自主",而學生實際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他們非常"忙碌"地,興致勃勃地交流著、匯報著、表演著……而學生并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么課都是小組討論,什么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而很少考慮討論的價值。再有有時,合作是合作了,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學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
通過校內的跟蹤聽評課以及教育學院的展示課,我們及時反思,認為從根本上說,這一誤解是與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悟不到位有關,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與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于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脫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自主學習,應該在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面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情形時,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伙伴,以飽滿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將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避免虛假的自主在課堂上的出現。合作學習要以自主學習為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后進行合作學習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學習,必須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學習的難點上。而不是為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是通過多人的頭腦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來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問題。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也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探究,如果探無可探,以學生的實際究無可究,還是結合傳統的講授為好,要把"實"與"活"結合在一起,把"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
半年的課改實踐,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少(也許是我們對課改理念認識得還不夠深入、透徹吧),但我們相信,課改之路,雖有荊棘,但沿途的風光無限。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為人師的我們還是在課堂上充滿愛心、竭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和目標,并且相信,無論如何,課改都將有益于孩子們的成長、發展,都將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提高!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7
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已經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感、健全其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但并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認為不能當“知識的傳播者”,要當“學習的促進者”,不能當“教學的管理者”,要當“學生的引導者”,如果學生是主體,整個課堂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會各行其是,像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各抒己見,但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是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不是全盤否定講授法,講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為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既是知識的呈現者,也是信息的組織者;既是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既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課堂的合作者;既是學業的評價者,也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熱鬧”、“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當前的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應用,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前得到增強,合作愿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高漲,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經不難見到,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動,多一些探究,讓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學習。
(1)要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真心實意營造寬松、安全的氛圍。
(2)使教學生動有趣,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于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4)以某種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
(5)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系和被尊重的感覺。
(6)培養學生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7)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學習。
4、探究學習。
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會隨時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采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必能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8
新課程倡導的先進理念正在影響著教師的行為,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當前新課改的實施,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
現代教學論認為,當前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師的講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師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爭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李時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評的:“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說:“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藥?、?立志學醫?、?一邊行醫、一邊采藥?和?編寫本草綱目?這幾個詞就把李時珍的情況特點及優秀品質都介紹給我們聽了,他不愧是我國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我為他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升華認識。
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課堂實行計分制。我們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計分評價。比如展示自己的一個問題、幫助他人解決一個問題、上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對他人進行評價等等,這些都要計分,一節課下來學習委員要記錄各組的分數,每天在評比臺上公布,每周一總結,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這樣既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小組的團結與合作。
為合作而合作是一種課堂誤區。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
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
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是上好課的關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合理的組織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學環節,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學過程能使學生較好的獲取知識,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荷花》一課時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荷花的美。課堂中,我讓學生采用不同讀的形式,如:自由讀、指名讀、比賽式讀等。通過細讀課文,學生不僅體會了荷花的美;而且通過對課文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文字的反復朗讀感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三)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看學生會不會認,會不會寫。還要看他在學習中是怎樣獲取知識的,存在什么問題,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才能及時的調控教學進程,將問題解決在課堂之中。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關注過程的體現。
以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的科學引領作用,使課堂教學處于教師精講、善導,學生樂學、會學,氛圍活躍、和諧、愉悅的狀態之中,逐步形成快樂課堂、高效課堂。教師必須有“放心教”的勇氣,相信學生的能力,徹底革除“滿堂灌”的傳統做法。
三、注重教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從中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情感,并借助正確的課文朗讀,把感悟的情感給予充分地表達,從而促進學生書面語言的形成,促進學生口語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學中,以讀為主,讓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讀的內容來看,有全文朗讀,有自然段細讀,有句子精讀,由整體到部分;從讀的形式來看,有自由讀,有指名個別讀,有師引生讀,有全班齊讀,有朗讀,有輕聲讀,有不出聲地讀……學生一直處于興奮狀態;從讀的層次來看,開始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接著是讀中領悟、讀中理解,最后是感情朗讀,環環緊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質”有“量”的讀催生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注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應試教育”的影響迫使教學要求無限制提高,嚴重偏離了教學大綱,這樣一來既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有害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師的負擔,有礙于教師水平的提高。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才能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一)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深入鉆研大綱,把握大綱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課內損失課外補,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遵循起點低、臺階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則設計課堂練習。
(二)調整課外作業結構。調整課外作業結構是減輕負擔的有效措施。調整課外作業結構可將單純的書面形式變為多種形式,如口頭作業、社會實踐作業、語文課外活動等形式。例如,我們學了幾篇有關描寫春天的課文后,結合探究型課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這一作業。學生可以去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謎語、諺語、古詩、詩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畫成圖畫;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編制春天的剪貼小報、手抄小報。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最后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樣,學生在濃濃的興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識,體驗了“春”的魅力,激發了對“春”的喜愛之情。同時學生的欣賞、想象等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總之,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我們必須強化課堂教學改革意識,采取相應的對策,真正轉化師生角色,努力創造條件,把學生從過去被動學習的境地中解放出來,讓其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豐富,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從而創造更高效、更優質的課堂。 (責任編輯:龍大為)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9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0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么“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啰嗦重復,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語言?
對學生所聽:
1 、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么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3、不知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
4、“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
對學生所言:
1 、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 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對學生所讀 :
1 、“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并請思考……
對學生所問:
1 、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對學生所寫:
1 、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為你們高興。
2、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里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作文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3、“沒有老底子,就沒有新文章”,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閱讀量。
4、××同學從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為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材料總是那么新鮮、獨到。
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 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 了。
四、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1
自從九月份學校實行新課改以來,我覺得本次新課改正好與大語文教育的思路相符合,楊坡中學的課改要求是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而大語文教育的要求是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語文綜合素質能力、把文學語言應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在課改的剛開始,確實挺費勁,學生一直以來適應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剛剛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似乎有點不知所云,我就慢慢引導,從基礎知識的掌握,文學常識的幾步驟,到閱讀理解的方法、角度,還有作文知識的日積月累,手把手的'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做到“授之以魚莫若授人以漁”,爭取把語文知識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從一世而不是從一時達到對學生的影響。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與停頓,尤其老師在去聽課時,往往把要求提高到老師全權操作的水平,那怎么可能呢?一名新教師的成長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何況學生的全面發展呢?
我相信,只要努力堅持,學生會達到一個全面發展的水平,達到大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2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快結束了,反思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小結,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學期的到來。
針對班級中后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我認為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于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并不是講什么考什么,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系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于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鑒于此種情況,對于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結自己的課堂問題如下:
1、重感悟,輕分析。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中國的牛》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感悟上,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聯想到所學的有關別牛的精神和我們人進行對比,盡量把時間留給學生。
2、重精神,輕應用。
語文是鑒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為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準繩來進行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提醒幸福》時,我在完成了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后,然后又進行了拓展,給學生補充了《我的五樣》,讓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去領會作者。學會欣賞和感悟。
另外,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課本文本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為新教師,我覺得聽課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師取長補短,聽其他老師的課給了我受用不盡的知識和財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聽課讓我通過認識他人,審視自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學生就像工廠加工的產品,學生的學習質量決定了一個教師教學行為的成敗,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優劣。學生才是教學工作的生命線。針對語文學科,有不少學生的學習觀念仍未改變,認為聽與不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帶著興趣學的學生并不多,學習觀念的落后與偏頗導致學生閱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基礎知識相
當匱乏,出現許多錯別字、錯用詞語現象,一遇到仿寫句子等題就束手無策,作文寫作立意不新穎,主題不突出,內容太膚淺,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為老師應負一定的責任,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專業水準以及教學藝術,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要求的提出與新課程實施是同步進行的,反思型教師的培養更利于教師開闊眼界,提升教學研究的能力,保證教師在迷茫的探索中躍上新的臺階。本文特別針對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提出了一些實際看法。
一.語文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向
1.反思課堂
語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它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和智力外,還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養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對語文課堂的反思必須要在重視整體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素質培養,所以課堂教學反思更多的應該專注于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而素質的培養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激勵語言。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這樣說過:“課堂上,我的責任是組織教學,是引導,是點撥,是鼓舞,是激勵。”所以說,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必須要重視激勵語言的運用,要通過教師的不斷鼓勵來實現基本教學模式的構建。在這種理念要求的基礎上,教學反思就要特別重視對鼓勵方式方法的辯證考慮,要盡可能地通過教學案例來積累成功的激勵方法。
2.反思評價
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學生學的價值的過程,簡單而言就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目前較為常見的教學評價就是考核與測驗,對于考核和測驗的教學評價需要有更為全面的`評價體系去完善,教師要對評價體系進行不斷地反思,以便實現測驗評價的合理性。而對于評價的語言來說,則必須要體現出語文教師組織語言的能力和鼓勵的方式方法。對這些內容的不斷反思才是評價反思的關鍵。
3.反思生活
教學過程不單單局限于課堂,對于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博學,還應該品德高尚,雍容大度,儀態溫文,對學生說話要真誠而中肯。這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人文氣質,而這種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氣質才能更好地打動學生。曾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描寫她的語文老師:“她是一位美麗的天使,用文學的清泉、師者的雨露澆灌著我們的心靈。在她身上,散發著師者的光輝,籠罩著母愛的光環。”可見,學生對老師的信任也表現在教師的外部生活氣息上,所以教師的反思不能局限于對課堂情況、教學設計、備課情況的反思,還要注意生活反思。
二.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
1.審視自己,形成習慣
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從養成審視自己的習慣開始,要形成這種習慣要從這樣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問卷調查表。這種問卷調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對自己進行問卷調查,然后是對問卷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接下來是對整理后的結果進行適當的課堂過程總結。對于自己的問卷調查,要有一定的總結性,可以提出概況性的問題。例如:
①本學期對你觸動最大的教學問題是什么?
②教學研討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教師的教學長處?
③學生的變化明顯嗎?有哪些變化?
④你覺得特別喜歡你的學生有多少?一般喜歡的呢?討厭的呢?
(2)要進行同事間的教學反思互動。教師要適當地邀請其他教師來觀摩你的課堂教學過程,請同事指出教學存在的問題,發現教學反思與其他教師的教學評價之間有什么區別,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3)書寫反思筆記。對于反思筆記的書寫必須要形成習慣,不能進行簡單的課堂描述,要對教學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詳實的記錄,然后對這種課堂現象進行總結,并提出改進的意見和解決方式的分析。
2.找出問題,專題反思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反思、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學問題是通過反思不能發現的,所以教師必須要多請校領導和同事觀摩教學,然后將自己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并針對問題進行專題反思。專題反思就可以針對問題進行集體思考,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借鑒專家和名優教師對這類問題的解決辦法,以求用最優的方式來解決課堂問題,進而提高反思教學的能力。
總之,教學反思是教師有效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教學活動的一項提高方式,教學反思在新課程改革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語文教學,涉及的內容廣泛,教學方法的轉變需要一定的辨別能力,對語文教學的反思必須要理清方向,抓住培養教師反思能力的關鍵,保證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能夠在一次次的分析與反思之中獲得提高。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4
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如有一位教師執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了如下探究問題:
1、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4、假如爆發戰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
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占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曲解開放,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里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么,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并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系。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著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于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鑒于魯迅小說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借著一位同學質疑小說第三部分與前后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閱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后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系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291字)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于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于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制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著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06-16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05-13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3-11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優選)07-08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優)07-08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篇)03-07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篇09-03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匯編15篇)04-07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07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