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反思1
這段時間,發現學生的作業很多時候地一邊做不對,而當改錯時,則做得很快,只要有一個同學做的全對,很快全班就全都會了。而當考試考察同樣的問題時,還是有很多同學不會,數學老師也發現了同樣的情況,經過調查,很快發現,學生有照抄作業的毛病,有的時候即使不照抄,也互相問,很快雷同的作業就出現了。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一翻,于是有了對這些抄襲作業同學調查的念頭。經過調查,發現學生抄襲作業原因有三:
一是這部分同學上課大多不喜歡聽課或者說聽不懂老師講的課,激不起他們的聽課的興趣,因而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就產生抄襲;
二是小學生正處于好玩的年齡,而部分學生往往迷于玩電腦游戲或者無聊的電視節目,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騰出更多的時間玩,他們就選擇了復制;
三是由于各科的作業太多,學生為了按時完成,就想到了節省時間的“copy”。
四,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目的性,完成跟會不會沒有多大的聯系。寫作也就是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調查完后,我突然覺得學生有太多的“苦衷”,學習也夠辛苦的,同時也讓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
反思一:在目前新課程的環境下,在實施“減負”的今天,為什么學生的學習還會如此辛苦?這固然有學生本身自己的原因,如學習態度、自覺性等,但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呢?學生不喜歡聽課,激不起聽課的興趣,教師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呢?為什么學生會不愛聽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老師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是否到位等都需要教師好好反思,有些教師對教材研究得很透徹,語言點講得很仔細,可是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得不夠,心中沒“裝”有學生,因而就形成教與學的脫節,學生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作業,也就難怪學生會想到“復制”了。K
反思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的自覺性不高,自主合作學習不到位,他們往往迷上電子游戲等,出現這種情形,老師就有必要對學生加以學習方式的指導,對那些自主合作學習不強的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他們也就不會“復制”作業了。K
反思三:新課程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要求教師之間要互相溝通、協調發展,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講究實效性,要求質不求量。教師之間在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的學習不會感到壓力很大,教師布置的作業不一定都是書面作業,也可以是學生喜愛的一些動手制作、繪畫、上網搜集材料等作業,這樣也就可避免某些學生“復制”作業了。K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習,努力改變教學方法,創造讓學生樂于學習的氣氛,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加以學法指導,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能自主合作學習,同時教師之間要加強協作,各學科之間要協調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才能得到遏制,也就不會再出現部分學生 “復制”作業了。
語文教學反思2
在本課中,我采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重在優化閱讀教學過程。
一、突出主體,注重層次
突出主體性,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已學習的過程,本案例的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俗學習,自得學習”,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1~2節時,讓學生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個詞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導朗讀,讀出家里很窮,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閱讀過程,引導學生沿著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
二、語言和精神統一觀
教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丟開課文語言搞騰云駕霧式的內容分析,也沒有脫離內容搞支離破碎的語言訓練,而是有機地把兩者統一起來,教師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溫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系生活理解“溫暖、舒適”,然后再看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溫暖、舒適”,最后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溫暖”指什么?“舒適”指什么?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涌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心不窮。這樣,詞義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精神空間擴大了,看問題的視野也開闊了。
三、朗讀訓練,讀出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窮人》的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充分讓學生自讀,比賽讀,評讀。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有的說怕丈夫回來,要讀得非常緊張,有的說怕丈夫回來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教學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讀,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到桑娜的善良,達到情感陶治,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自由飛揚。
語文教學反思3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這樣做。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要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然后逐一對照 、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復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于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于“管理”二字。 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毋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講述;
② 大量訓練;
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
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征;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于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語文教學反思4
1、這篇教學設計共設計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以生字學習為主,為后面進一步閱讀教學掃清文字障礙,在預習檢查的這一個環節里,我培養學生通過預習,培養他們自學能力的方法,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接著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層層設疑,用課件抓住文章的重點句段進行分析課文,同時,適時抓住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2、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
3、 由于學生對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意識較淡薄,因此在“如果你的父母也遇到了小麻雀類似的遭遇,你會怎么做?”這一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很牽強,沒能挖掘出內在的愛以及有關的反哺之類感恩教育,有待于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滲透類似的教育,讓感恩的心伴隨著學生的一生!
語文教學反思5
《語文園地》的教學,既能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點,夯實基礎,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揭示規律,拓展學習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園地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語文園地四》緊扣動物主線,安排了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讓學生在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時,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在“我的發現”板塊,編者都以“對話”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啟發。在日積月累板塊,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因日積月累板塊的存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將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運用。趣味語文板塊是個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學時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短文的趣味所在。教師鼓勵學生練習講述,課后講給別人聽,進行語言積累。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上好課:
一、回憶所學課文,歸納閱讀方法
首先,讓學生回憶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想一想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發現(說說為了能使身邊的動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并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東同學的發現,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發現。然后,讓師生歸納小結閱讀方法。如:采用明貶實褒的方法能使句子變得更生動形象。最后,讓學生從自己的習作實例中總結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收獲。
二、積累關于動物的成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學習日積月累時,我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等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并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于動物的成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小組里自由讀,然后
讓學生說說這些成語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使學生意識到這些成語中都含有動物名稱,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已對成語的理解,并從中選擇一些說說自己的理解,并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說話練習。
為了使內容更加的豐富,在語文活動課時,我還設計了考考你環節,繼續交流自己平時積累的包含動物名稱的其他成語,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激發主動積累成語的興趣。
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這三大板塊內容的教學中,是否注意了訓練方式的新穎和鮮活,是否注意了“由此及彼”的適度拓展,因為這類型的教材,在傳統教學中,一直被定位于“基礎訓練”的層面,教學的主要策略亦長期沒有跳出“熟讀強記”、“爛熟于胸”的怪圈,枯燥乏味之極;而今,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教學應賦予這些“死”的教材以“活”的情趣,讓它深深的吸引學生。
總之,《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進一步去實踐并不斷提升自己的。
語文教學反思6
鼓勵學生閱讀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是古今中外有識之士的共識。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運用質疑問難的方法,不僅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之一是:繼續學習質疑問難的方法,在閱讀課文中,對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提出問題。無論針對課題、重點語句還是全文進行質疑問難,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提問,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問題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問題不在多,而在于精。
在教學《秘密》一文時,我就運用了質疑問難的方法進行教學,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課文的最后一節寫了作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萊伊恩的評價,并讓學生提出問題,試圖從學生的.問題著手,從他們的內心需求出發,共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了很多問題:什么是“恪守”?“自己的原則”是什么原則?遇到什么阻力?為什么說他作為一個人無疑是最偉大的?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進行交流討論。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師問生答式面面俱到的分析,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更提高了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7
武松打虎這個故事學生們都非常熟悉,在教學本文時,我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再在相關語句旁寫上批注,感知武松是一位怎樣的人,經過幾分鐘的默讀,學生紛紛寫下“勇敢、不聽勸告、好面子、豪爽、愛喝酒”等詞語,可見通過幾遍朗讀,武松的形象便能很快浮現出來,《景陽岡》教學反思。我讓學生寫好詞語后告訴我相關語句,學生也能很迅速地找出來。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喝酒、上岡、下岡,這四個板塊內容學生也能很容易地感知。我希望在本堂課上讓學生自主感知武松的形象特點,通過探究武松的優點和缺點來豐滿武松的形象。
我的教學設計:明確各自的學習方法。
(1)“優點”部分學法提示:①圈畫動詞:選擇第9~11自然段中一個自然段,圈畫出最能看出武松優點的動詞。②朗讀段落:朗讀所選自然段至少一遍,注意讀好圈出來的動詞。③組內交流:說說這些動詞的運用好在哪里。
(2)“缺點”部分學法提示:①分角色朗讀找出武松與店家的“對話”,進行分角色朗讀,從中體會武松的缺點。②自讀自悟自己讀讀描寫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從中體會武松的缺點。
打虎中的精彩動詞是一大特色,既善于變化,又貼切自然。將武松的人物形象根植于動詞中,是作者的精妙所在。文章的第 9自然段寫人虎相遇時,作者在文中并沒有賦予英雄人物武松以任何英雄行為,卻是這樣寫道:“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里,閃在青石旁邊。”對于老虎的出場,作者極力渲染,不遺余力,先是環境描寫“狂風大作”,再是“撲地一聲響,跳出……”;而武松的反應則與常人無異,“叫聲‘啊呀’!……”看似長了老虎的志氣,滅了英雄的威風,實則是先抑后揚的寫法。先極言老虎之兇猛,后頌揚武松之氣概。從“按、撲、躥、搭、掀、剪”等動詞,可知這只大蟲動作多變敏捷,力大無窮,兇猛異常。特別是它那“一撲”、“一掀”、“一的狀態。而武松此時唯一的對策就是“躲閃”:“閃在青石邊”、“閃在大蟲背后”、“閃在一邊”……這段話里連用了許多個“閃”字,為什么不用“躲”字呢?從表面看,“躲”和“閃”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們細細品玩一下,就會發現“閃”和“躲”的內涵是不同的:一是“閃”字表現了動作的`敏捷,武藝之高強,異乎常人之膽識。可見武松在遭到大蟲的突然襲擊,毫無戒備的情況下,“閃”既是本能的反應,又是防御的有效手段;二是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閃”這個動作,具有針對性,用在這里很能表現人物的機警敏捷;三是這“閃”字體現了武松有智謀地、主動地躲過。
學生們在尋找相關語句時找得很準確。特別是“閃”字,一些學生能說出“閃”寫出了武松的靈敏,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甚明了。課文中,作者并沒有描寫武松毫不怕虎,作者具體描寫了武松怕虎的言行和心理活動。武松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對老虎毫不畏懼,而是和常人一樣對虎充滿著恐懼,課文多處進行了描寫。特別是武松在廟前看見榜文時,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細想了一回,說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樣。“”細想”和“一回”說明他方方面面想得很多,由于猶豫不決逗留時間也長。“看看”一詞準確地反映出了武松當時懼怕老虎、信心不足又不愿意就此返回的矛盾心理。
再從武松在半路上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么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可以看出,他雖然醉意朦朧了,但心里最擔心的還是那只大老虎。當老虎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時,武松嚇得叫出聲,酒瞬間都變成了冷汗,更可以看出他對虎的懼怕。課文最后寫他打死老虎后,雖然疲憊不堪,卻不敢在岡上多歇息,唯恐再有虎出來。這些描寫,都真實地反映出了武松怕虎的心理。關于喝酒,我沒有講,此處也可體現武松的性格特點。故事以酒店招旗上寫著“三碗不過岡”五個大字開場,并由武松一句“主人家,快拿酒來吃”衍生出“連吃十八碗酒的豪飲”,與文本和人物的對話活動中,限于“‘三碗不過岡’的韻味”,“半醉半醒上岡的逸趣”,“醉態折棒的波折”……真是一句話生出多少文章,一碗酒引出多少曲折之情節,又陡增了些許韻味情趣。難怪金圣嘆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開場第一句,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粗看,似乎文章“主次不分”,輕重倒置。然而這正是施耐庵高明之處,寫酒就是寫武松,,寫吃酒就是寫打虎。英雄贊好酒,好酒襯英雄,酒壯英雄膽,酒添英雄力。
如果刪去吃酒的描寫,武松打虎就要大為減色,甚至簡直不可思議,人物形象也絕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血肉豐滿、真實動人。由此可言,不管以何方式呈現《景陽岡》教學,還原“武松痛飲”的場景應是品味故事,感受人物,讓學生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充分感悟古典文學的魅力,體驗閱讀名著樂趣的關鍵所在。
語文教學反思8
語文園地教學是鞏固一單元學習的綜合教學。本語文園地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旨在讓學生學習一些如何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詞句段運用”意在讓學生學會如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如何乘公交車出行;“日積月累”展示給我們的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通過教學,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內容:
一、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對于“交流平臺”這一板塊,我讓同學們回憶以前學古詩詞時的一些方法,引導他們進行歸納。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有:(1)可以借助注釋理解古詩詞;(2)有畫面感的詩句,可以通過想象去體會;(3)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古詩詞的意思。總結之后,我出示了幾首典型的詩句,讓同學們根據我們總結出來的方法去學習,效果很不錯。
2、詞句段運用”這一板塊,我先讓同學們讀例句,學習怎樣用一段話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出示一個觀點,讓學生練習圍繞著這個觀點寫一段話。對于中心句,三年級就開始涉及,所以學生們都比較熟悉,可是要真的自己動手用一段話來寫一個觀點,一部分同學還是比較欠缺。對于學做公交車,我出示公交車的乘車路線的圖片,讓學生們自己親身體驗,如何找到要去的目的地,同學們參與度很高。通過體驗,我引導學生總結:公交車停靠的站點越多,需要的時間就越長;首班車是指最早的一班車的發車時間,末班車是指最晚的一班車的發車時間。
3、對于“日積月累”的學習,我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引導他們猜測、解釋并弄懂其意思,再比賽背誦,學生們學習得比較扎實。
二、成功之處
在教授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各個板塊銜接自然,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很高,整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設計特別的環節,但學生們學習得還是比較扎實的。基本實現了這節課的目標,并實現了學以致用。
三、不足之處
對于這一課的學習,我雖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但對課堂時間的把握有很大的欠缺,因為前兩板塊的學習占用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后面的“日積月累”的解釋比較倉促,感覺學生們對五音的理解還有所欠缺。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繼續努力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合理地把握時間、把握重點,加長時間放到后面的“日積月累”上。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五行都有什么,展示稻子、麥子等圖片,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圖片理解五行、五谷等到底是什么,從而使得整個課堂學生們學習起來更加輕松、有趣。
語文園地的教學,就是要以生活為主線,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學生才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因此,我們要教學生從小就接觸和認識社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生活。
“交流平臺”欄目的重點是教學生學會一些理解古詩的方法,學生從自己平常的學習經驗出發,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然后通過交流,互相學習,最后理解一首課外古詩,驗證自己的學習效果。
“詞句段運用”欄目有兩項內容,一是從一段話中提煉觀點,二是學習選擇合適的乘車路線。教學此欄目,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發言,然后教師指導。
課堂教學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僅積累了知識,而且學到了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9
今天上了《藏戲》一課,和我預料的那樣,這篇課文教起來十分費勁。
在根據連接語的提示分好段落后,接下來的教學就如老牛拉破車,怎么拉都拉不動。沒轍,只得花費唇舌自己來講:
藏戲的形成過程大部分是我講的,形成之所以被稱為傳奇則是我講一半后一半讓學生來填。
藏戲的特色部分,則由我提示學生,讓他們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寫了它的什么特點,接著在第三部分找對應的內容,然后看看文章還寫了藏戲的什么特點。
至于《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寫作特色上的比較,變成了我出示相關的內容,讀給學生聽了。
就是這樣,我還是用了兩節課才把這篇文章教完。
我個人覺得,還是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學生理解難度太大。教學時,如果我把形成過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填,降低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應該會好一些。至于為什么說這個故事是傳奇,其實只要教師小結時點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學生說出它為什么是傳奇,難度太大了。對于《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寫作特色上的比較方面,我對自己的處理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我還是認為:比較寫作特色實在太難了。今天先學了《北京的春節》,這主要是因為課后第三題要求“說說你是怎樣過春節的'。感興趣的,可以簡單寫一寫。”凡是“可以寫一寫”,老師們自然會要求學生寫一寫,而要寫的話,還是趁熱打鐵吧!
在討論文章的寫作特色時,我首先引導孩子體會老舍清淺俗白的語言風格;再讓孩子們自由讀、體會;接著安排了小組討論;最后是集體交流,孩子們談到了:1、按時間順序寫了開始——準備——高潮——結束,2、有詳有略,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點來寫。雖然整個學習過程孩子們有些吃力,但經過努力,最終達成了目標。
語文教學反思10
本次習作,要求寫學生的一次體驗活動。學生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寫出真實的見聞和感受。為此,我抓住學校舉行的義賣活動這次契機,首先,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這里,既包括活動的具體安排,比如,對開展本次活動的意義解說,將學生分成宣傳組、營業組、收銀組、情報組,導購組、讓每位學生各司其職,自主參與,積極協作,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再如,讓宣傳組、導購組等如何設計“愛心”公益廣告,吸引顧客心甘情愿獻上自己的“愛心”,讓營業組、收銀組怎樣微笑服務,真誠打動每一位小顧客。同時,又進行習作前的相關指導,比如在活動時,讓學生們除了忠于職守,還要學會細心觀察周圍的場面、身邊的每一個“愛心舉動”,專心傾聽每一個“愛心話語”等。不僅讓他們要學會從一個場面上去用心感受,而且要讓他們從細枝末節里精心地去體會。其次,活動后,搞好習作前的引導工作。一次活動,學生的體驗是豐盈的`,又是零亂的。因此,必須讓學生圍繞中心,篩選可以入文的材料。四年級的學生,活動類的習作練習相對較少,應該教會學生在全文的布局上,如何按照事情發展等順序來展開詳略得當地敘述;在某個場面的描寫上,怎樣做到“點面結合”;在某個人的描繪上,怎樣抓住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做到形神一致等。此外,必須讓學生會選擇一些成語,運用一些巧妙地比喻、排比,來形容場面的氣氛。
從習作的質量來看,很多學生能做到總分結合,但對買賣雙方熱情的語言、神態、動作還刻畫得不夠細致,對自己的活動經歷花得筆墨較少,在結尾時,自己的感受較膚淺,不知道怎樣去深入闡述自己的想法。
語文教學反思11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4人,男生26人,女生18人。語文成績呈橢圓形分布,其中大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比較穩定,20人左右的成績很不理想,這與他們的基礎差、家庭不和、學習習慣差有著密切的關系。
本學期,盡心輔導,力求質量為先,面向全體學生,以訓練促思維,促語文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組編排。全冊共分6單元。教材繼續按專題編組。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學生生活,既富有教育價值與時代感,又突出學習語文的特點。8個專題依次是:獻給母親的歌、尋覓春天的蹤跡、科海泛舟、到民間采風去、古詩苑漫步、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教材的主要特點
九年級下冊教材的主要特點,下面從四個方面作簡要提示。
1、加強目標意識,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并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而且提出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這是我們把握教學目標的依據。
2、加強整合,圍繞專題組織教材
本冊教材繼續按專題分組編寫,確定專題的'思路比前幾冊有所拓寬,除了思想內容方面的專題外,從文體角度定的專題,則是側重體會文章的表達形式。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在按專題編寫教材時,注意了加強整合,每組的課文都圍繞專題編選,從導語到語文園地的各項內容也都圍繞專題來安排。而且,圍繞專題安排的各項學習內容與學習活動,前后有聯系,有照應,做到環環相扣。這樣,就使整組教材以至整冊教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3、加強導學功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既考慮有利于教師的教,又考慮有利于學生的學,努力使
教科書既成為教師的“教本”,又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本”。這一特點在教材里有多種呈現方式:一是在課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自讀自悟;二是在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中,安排了引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題目;三是在每組課文后面安排了學生對本組所學字詞進行自查自測的“詞語盤點”;四是“語文園地”中設置了“我的發現”“展示臺”“寬帶網”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欄目。
4、加強開放性,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語文學習決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局限于課堂,應該把語文學習引向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本著這樣的思想,教材的編寫加強了開放性,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主要表現在:一是注意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二是從生活的實際需要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練習寫作;三是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課外閱讀,重點推薦了《海底兩萬里》和《名人傳》,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四是通過綜合性學習,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的編排,充分體現了聽說讀寫各項語文學習活動的綜合,課內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系,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四、教學措施:
1、鉆研教材,精心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
2、授課時,努力創設情境,采取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形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
4、對新知識點要增加訓練量
5、勤于和各科教師和家長聯系,取得他們的配合和支持。
6、做好差生轉化工作,使他們的成績再上臺階,從而提高整個班級的學習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12
教過拼音的老師都知道拼音教學非常枯燥,脫離現實生活,學生不太感興趣,但把它們放在情境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我在教學聲母gkh的讀音時,指導學生聯系口語的讀音體會字母的發音方法。我讓大家先觀察表音表形圖,同桌兩位同學互相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先通過看圖說話發準“和平鴿”、“口渴”、“祝賀”等詞語的音,然后引導學生回憶聲母的.發音要領,讓他們相互間再來試試如何發好聲母gkh的音。學生通過比較,縮短“鴿”后面的拖音,讀得既輕又短,準確地發出了聲母g的讀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他們的成功體驗而高漲起來。這個時候我抓住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嘗試自己看表音表形圖編兒歌進一步體驗發音方法。當然,在學生看圖編兒歌之前,教師先給他們做示范,講清楚編兒歌的要領,讓學生接受新的挑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激發他們的表現欲,并努力為孩子們營設了一個輕松、愉快、有趣的教學氛圍,使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興趣盎然,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反思13
一、以讀為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感悟,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閱讀中體驗,入情中感悟。閱讀教學以讀為主,詩歌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從“讀會”到“會讀”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讀書的意識,本案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激發了學生對北京的向往,表達了他們對祖國首都的熱愛之情。學生們在朗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或快或慢或輕或重的自主獲取,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充滿了靈性的生命體。
二、適時拓展,有效地開發了課程資源,構建了美妙的課堂
充這些圖片、資料充分展示出來,就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我國首都北京的美,這樣就更加激發了學生對北京的.向往,實現了語文課與生活的不痕對接,同時也體現了讓語文課堂情景化、生活化、審美化的教學理念。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感受到學習的個性和精神的自由釋放,純真感情的自然流露,愛國情感也在無形中自然升華。
不足之處:
課堂上感覺學生與老師配合不是很好,因為教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高年級要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課時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說,在識記生字時,編一些的有趣的兒歌用或游戲等形式互動讀記生字,在讀文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比如說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之后,我可以換種方式:讓我們的男孩子從心底里大聲地讀——:女孩子們甜甜地對北京說——:我們懷著對北京無限的熱愛一起說——!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后讀出感情。還有就是在寫字時老師講的過多,留給孩子們自主發現學習的時間少了點,所以很多孩子在寫字時沒有按正確格式去寫,顯然寫出的字不是很規范。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針對自己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過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適當的補充課文內容的介紹,不但能讓學生更多的對課文的了解,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總的來說,課堂是藝術,需要我們去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語文教學反思14
低年段的教學從一開始就應當注意學生的心理特色和接受能力。
我的語速太快,雖然講了一大堆,卻只有十幾個好一點的學生明確了,其效果就是好的越差,難怪我總會教出兩極分化特殊嚴重的班級來,這一點上X老師就比我做得好,她很善于用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式和語速來講課,一步步很扎實。所以,永遠不要被幾個優秀學生的表現迷惑,充分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學生明確的話和語速來授課,才是明智之舉。
象了解自己的右手一樣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后安排你的教學。一個班幾十人,程度差異很大,但會有個平均植和共弱點,前者告訴你學生學習的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教學程度高低;后者則是你選擇教學方式的依據。例如:期中考試后,我發現班里學生拼音鞏固都不是很好,同時形近字、同音字也難以精確區分,相反,寫話部分卻表現出了他們靈活的思維能力,因此,考后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的增強拼音和生字教學,而訓練學生寫說的教學相應的就減少了。
讓學生在讀文中學會抓重點詞,并接洽上下文理解乃至運用。雖然大綱中的低年級教學重點在生字詞,老教師們也以為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萬別把這作為放棄讓學生解詞的理由,否則吃虧的只能是學生和自己。借助字典中的說明來解詞是比較傻的一種辦法,除非碰上諸如“地質”一類很抽象很專業的'詞語,否則千萬別指望字典中的說明能輔助二年級的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更別提記住和運用了。解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根據上下文的情境、接洽學生的實際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義詞等。朗讀教學要在理解癥結詞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與主人公或者作者的情緒共識,切忌告訴學生或讓學生說出應當用什么樣的語氣去讀這一段,只要把重點詞語理解到位,學生讀懂了,再加上你的一點奇妙點撥和情緒感染,自然會水到渠成。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置要以能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不要問一些一眼就看出是弱智的問題。
教學中,課本上能看到答案的問題不問,與課文毫無關聯的問題不問,有重復嫌疑的問題不問;相反,能作為引起下文的問題要問,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問,能激發學生探討興趣的問題要問。
語文教學反思15
《語文園地四》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旨在讓學生學習怎樣理解人物形象;“詞句段運用”這一板塊意在讓學生學習小說中不同情節對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體會句子中的詞語的感情色彩,或者不同的語言所體現出的不同人物的心情;最后,“日記月累”版塊留給我們的是一首賀知章的詩《回鄉偶書》,增加學生們詩詞的積累。通過教學,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內容:
一、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交流平臺”教學過程中,首先與學生一起回憶,我們這個單元學過的《橋》《窮人》等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總結從哪些方面理解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總結出三個方面:一、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理解人物形象;二、通過小說的情節感受人物形象;三、通過環境描寫來凸顯人物的形象。例如《橋》中的老漢的形象通過老漢“冷冷的”“兇得像只豹子”“吼道:‘少廢話,快走’”的語言和神態描寫凸顯出來。從桑娜把兩個孤兒抱回家的情節中,可以體會到她寧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顧孤兒的善良。在《橋》一課中通過描寫山洪的兇猛,體現出老漢的沉靜、有威信等
2、“詞句段運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先讀句子,體會小說中的情節描寫對突出人物的形象的作用,指導學生在日常的閱讀中,要注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體會各種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情感。另外,通過閱讀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現人物的品質。
3、對于《回鄉偶書》的學習,先與學生介紹詩人寫詩時的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意。接下來讓學生自己朗讀古詩,糾正學生的字音,使學生能正確、有節奏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和積累詩句。
二、成功之處
我在教授“語文園地四”的時候,感覺自己比較踏實,一步一個腳印,學生們學習起來也比較充實。對于古詩的學習,因為節奏簡單明了,學生們學習興趣非常高,氣氛熱烈,基本在課上已背過整首詩了。
三、不足之處
這一課的學習,我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學生們參與度還可以,但我覺得在“詞句段運用”的學習方面,學生們緊緊浮于表面的學習,并沒有真正地深入理解,對于讓孩子應用在自己的寫作中,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練習。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在“詞句段運用”方面多做準備,準備更多的資料,讓學生們體會理解,并準備一些適當的練習進行小練習,甚至可以讓學生當堂進行小練筆,同組討論,進行糾正,使得“詞句段運用”的學習更加深入。
《語文園地》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安排的是和同學們交流如何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語文園地》中“詞句段運用”安排的是1.讀《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感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2.讀出示的三句話,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情感;3.讀《窮人》片段,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仿寫自己忐忑不安或猶豫不決時的心理活動。
《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安排的是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古詩《回鄉偶書》。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交流平臺”教學時,引導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先讓學生回顧本單元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小組交流,再讓學生說一說還知道哪些生動的文學形象,并說說他們的性格特點,從哪里感受到的。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感受人物性格。
2.“詞句段運用”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和關鍵詞語,結合情節,體會情感,感受人物心情。
3.教學《回鄉偶書》時,首先談話導入,揭示詩題。接著初讀古詩,把字音讀準確,把詩句讀正確,初步感受詩的情感及韻味。然后借助課文插圖,小組討論每句詩講了什么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標記。然后引讀全詩,讀中悟情。最后,配樂吟誦,升華詩情。課下布置作業:積累《回鄉偶書》第二首,體會作者眷戀家鄉以及憂傷之情。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古詩《回鄉偶書》時,為了讓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我給同學們留有足夠大的空間,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分析、理解古詩的基礎上,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全班齊讀、表演讀,多樣化的朗讀形式使學生動腦動口。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升華。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文字藝術的魅力,達到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目的。
三、不足之處
教學完成后,反思整節課,感覺有以下不足:我的語言還不夠優美,語氣語調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對學生的回答問題上的激勵評價針對性不夠。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釀》的教學反思09-27
語文bpmf教學反思11-10
語文蜜蜂教學反思04-19
語文zcs教學反思11-21
語文聽課教學反思11-11
語文《窮人》教學反思06-14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1-08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