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薦)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今天是組內講課,說來也是講過幾次了,來聽課的都是極熟悉的老師,可是還是不免有很多緊張。
講的是第21課《太陽》,條理極其清晰的一篇說明文。在課前讓學生們做了充分的預習,包括生字及課文大概內容,課文信息量其實是挺多的,但不準備在課上花費過多時間講字詞,計劃一節課給講完。上周在別班上課時候曾講過一次,但是沒有完成計劃,最后剩下一些內容趕得很急,所以本節課就加快了節奏,不過卻是有點兒過了,好像又太快了。
上課以謎語導入,較簡單,學生們一下子猜出。字詞預習檢查,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課文以“后羿射日”這個神話傳說開頭,讀故事問大家:“后羿到底有沒有這個本領能把太陽射下來呢?”走入課文,講了太陽“遠、大、熱”的特點,在講特點的過程中,由于一直想著千萬不能講不完,就“刷刷刷”特別快,在學生們回答完問題后,也沒有進行朗讀及指導朗讀,接著就進行下半部分了。下半部分是講“太陽與人類的關系”,讓學生們逐一找出,也基本是跟著PPT出示,幾句帶過。最后一段:“如果沒有太陽,我們的世界將會怎么樣?“,由于時間還比較充裕,所以在這個過程讓學生們進行了短暫的小練筆,發言并進行了閱讀,有感情的指導閱讀。最后以”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結束。最后小練筆作業:以太陽的身份自我介紹。
課文講完,其實自己在講課過程中就意識到了問題,害怕一節課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節奏太快,每個程序基本都有,但學生們好像不能掌握的'比較扎實。整體下來有點兒“趕”,還是因為沒有合理計劃好時間安排,隨意性比較大,以后應該特別注意了。
課后和老師交流,同組老師提出的問題和我自己意識到的差不多,并且提出了更多有建設性的意見,比如說:語文課堂上一定要更多的朗朗書聲,一定要給學生更充裕的時間自己探討學習,老師一定要敢于放手給學生等等。
非誠感謝各位老師百忙中抽出時間來聽課,指出不足,提供建議,愿自己以后課堂安排更嚴謹一些,講課能再放開一點,加油!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新課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擋之勢走進了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心頭。懷著對新課程教學的學習、探索、思考,我兩次執教了人教版第六冊《寓言兩則》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兩次教學中的反思和點滴想法,坦誠相告,以求得發展,求得進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評價
1、課堂氣氛不活,沒調動起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
2、課文朗讀不夠,不到位。
3、課文復述時,沒能緊扣課文,學生發散的東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順利領會寓意。
4、學生評價粗淺,老師沒有進行引導。
5、教案設計面面俱到,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重難點不很突出。
6、課堂教學時間安排前松后緊,導致重點部分的訓練時間不夠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課堂氣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個較簡單的寓言故事,絕大多數的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話比較完整地加以講述。原以為導入時就讓學生簡單地講一下故事,會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但由于講故事的同學聲音不夠洪亮,講述不夠生動,所以一開始就營造了課堂的沉悶的氣氛。后面出示了五幅圖畫,原意是要求學生圖文結合復述課文,希望可以掀起一個高潮的,且這也是老師在設計教案時動了腦筋的地方,夸張一些的說,是老師苦心策劃的一個環節,但學生明顯興趣不大,復述時隨意且無內容,說者激昂,聽者淡然。少部分學生甚至開起了小差,見此情景,老師也沒了激情。
2、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沒能充分把握教材,總想面面俱到。結果是在教學中指東指西,盲目教學。盡管老師全場奔命,極力煽情,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卻是氣定神閑,任你風狂雨驟,自是巋然不動。就別談完成和落實朗讀、復述課文,領悟寓意的教學目標了。
3、拔高要求,總喜歡要學生進行評價。學生評價時,老師應抓住最佳時機給學生予以點撥。大多數時候,教師成了一個洗耳恭聽的觀眾,沒有窮追猛打,乘勝追擊。一味對孩子講的東西表示認同,似乎是不管你講什么,只要你能說就行。局面失控,變成了老師被學生牽著走了。
4、對學生情況估計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時,我在五幅圖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圖,原意是想通過學生自行補充的內容,又能達到更深刻地挖掘,領悟寓意的教學目標。沒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邊勞動,一邊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獵人等一類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無奈之下,老師只好硬生生地拋出了自己準備的問題。這次原以為學生又會順藤摸瓜地回答,沒想到學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幾個孩子都說他的親人、鄰居、朋友都會鼓勵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與原先料想的回答整個兒不挨邊。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隨意,說明了老師平時沒有做過這樣有方向性的訓練,學生也沒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統的訓練。我姑且把它叫作學習過程中導定向的訓練吧!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既是平時訓練的體現,又是訓練效果的檢驗,更能充分體現出老師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的藝術。新課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個綱,七個性。一個綱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面對這些自由程度極強的孩子,老師還是要拿出農人種莊稼的精神來開荒、耕耘的。在孩子心靈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有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有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獲。這樣做的好處,受益的絕不僅僅只是學生。
5、忽略了朗讀的重要,以致復述不能順利進行,寓意的領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和復述課文是重點,生字教學完全可以緊扣課文進行教學。但在這一環中,老師忽略了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這樣做,學生表面上得到了機會,得到了鍛煉,因為他們去想了,有發散的東西了。順應了現在一再強調的要讓學生自由地學習,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要求,老師也可以樂得清閑,這樣做不是很好嗎?但實際上卻背離了課本。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口若懸河、不聞學生書聲瑯瑯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學生一節課之后,到底能收獲什么?可能是課本上的東西知之甚少,課外的東西也淡而忘之。以讀為本是近幾年來教育界
呼聲很高的一種教法,也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學法。牢牢抓住朗讀,扣住重點朗讀,讀好、讀懂,加強感受與體驗,使老師在課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學,學生也不會總是在大門外徘徊,舉足不前;老師可以勝似閑庭信步,學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關老師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問題:到底該怎樣做才能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老師決定學生的思維,牽著學生走不對,但學生自由發揮,老師跟在學生后面走似乎也不對。老師和學生誰才是課堂上的主體?這個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的路子是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還是套用某種固定的'模式?是給個問題,然后小腦袋一碰,你們討論去吧,再找幾個人匯報匯報完事?還是你一句我一句熱熱鬧鬧來個大討論、大辯論?如今開放的教學課型如百家爭鳴,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質疑式、討論式、辯論式、茶館式、小組式、采訪式、主題式……到底是套用?還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3、有關語文學科性質定位的問題:語文課堂上到底是突出讀?還是突出演?是突出讓學生去想(即發散思維)?還是重點引導學生去悟(在讀中悟)?老師能不能在課堂上對知識進行蔓延?這個度又應該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評價
《守株待兔》這一課我前后共備課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師的主體地位;第二次倒是訓練了學生,但目標又不夠明確;到第三次時,我將教案重新做了較大的調整,思路變得更清晰,
重難點更突出,目標更明確了。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了三個:
1、學會生字和詞語。
2、朗讀、用自己的語氣有感情地復述課文,領悟寓意。
3、拓展想象,訓練口語交際。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三個目標進行教學,這節課條理清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字教學自然、靈活,學生完成了從積累到運用的過程。
第二、以訓練為主,訓練學生讀書,說話。老師所設置的每一次的練習,都結合課文朗讀進行。
第三、學生的提問,學生的回答離教學目標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較自然地帶出寓意。
第四、問題的設置帶有層次性,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第五、老師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學生,讓學生自己體驗,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開課?如何營造開課的氣氛?如何掀起開課的高潮?排球運動中,扣球手在扣殺時要做到短、頻、快,老師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分運用?
2、在梳理問題進行點撥時,老師的語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話。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親人、鄰居、朋友紛紛勸他說這個問話設置為:假如你就是他的親人、鄰居、朋友,你會怎樣勸他?這樣更直接,更有針對性。
3、學生所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應該給予及時的回答。對一些很明白的問題,應該當時解決,涉及到課外知識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通過課外查有關資料獲得,而對牽涉到文章主要內容,即本節課教學目標的有關問題,則放在學課文當中去解決。
4、當學生在表達不清楚時,老師該怎么辦?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小時,老師又應該怎么辦?放大學生優點,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善用贊揚和鼓勵,才能引發學習動機。
5、在教學的最后兩個環節出現失誤:一是點明寓意時,老師太苛求學生的寓意盡量靠準老師心中的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正如《畫楊桃》一文中告訴我們的一樣: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蘇軾也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維的發展,等于為孩子和老師畫地為牢。老師應該如何去把握好這個度?二是拓展想象時,因為已下課,學生半
天不往老師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為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一著急,腦子出現瞬間空白,忙不迭地追問學生:他們應該怎樣說?似有你今天說不出來,就休想下課的架勢。學生早被嚇回去了,那里還會有言語?欲速則不達,破壞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新課標提出要尊重學生,倡導自主性,加強實踐性,作為新時代的老師,應該努力往這方面靠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應該充分把握,有備無患,老師也不會自亂陣腳。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學生主體應該圍繞教學問題來進行。引而不發,助人自助,教師無論是帶還是跟,都應該視情況而定。目標中說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會學生怎樣學,比讓學生學會什么重要。學的過程比獲得的結果重要。孔老先生在兩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誨我們: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過程中學會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結果自會水到渠成。
2、要強化問題意識。在任何教學活動中,師聲雙方均是主體活動者,任何單一的答案都應該得到否定。但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導引。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提問題,不能漫無邊際。這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導定向的系統訓練。
3、有關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問題。情感濃烈的課文要引導學生以讀和悟為主,故事性強的課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明確教學目標,一切教學環節都應圍繞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的確立要簡潔、突出重點,而切忌枝蔓太多。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要做到有的放矢。點、線、面都想顧及,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樣既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又使得教學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詞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發展的階段,具體到教學中來,就是要能使學生興奮,老師興奮,體現出一堂課中最精彩、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一部影視作品能否引起觀眾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劇的精心策劃,導演的精彩拍攝,適度引導,演員的出色表演。同樣的道理,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導演是老師,演員是學生。這部作品的好與壞,老師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因為老師面對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員,是一群沒有接受過專業化訓練的演員,或者說是一群正在接受訓練還不夠成熟的演員,高潮的出現絕對要靠老師的引導。一節課的高潮可能出現在四十分鐘的每一分鐘里。具體的問題是如何引起這個高潮!開課時需要高潮,課中時需要高潮,課尾時仍然需要高潮。講故事、游戲、表演、唱歌、猜謎……種種種種都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關鍵是看老師如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讓這種積極性充滿整個課堂,乃至自己的每一個課堂。換句話說,就是老師要給學生永遠的新鮮感,而這個新鮮感的保持確實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別是經驗尚淺的年輕教師.
兩課之后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轉變和觀念的蛻變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新課標帶來的新觀念對我們習慣了傳統教學的老師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沖擊。面對沖擊,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度?是退縮?是無畏?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怎樣才能讓這種沖擊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一種束縛?通過兩課兩反思,使我逐漸進入蛻變的過程。終于把讀書擠進了課堂,終于向傳統教學發起挑戰了,終于把訓練學生作為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課時,總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展示,結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卻沒一樣落實了,活活給自己上了一副枷鎖,導致第一節課的失敗。第二次上課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這個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教學,得到的結果是:它只給我指出了前進的大方向,至于如何邁步則是我自己的事情。于是我思考,我改進,我努力。雖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輪廓。如果進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學,我相信我會使雕像更趨完美。
由此可見:理想的教學設計與教師的課堂實施總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會帶來困惑,更會帶來沖突,但困惑使人奮進,沖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靜候在冷靜的思考與溝通之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一節漢語拼音的總復習課的第一課時,對于拼音的復習我共安排了兩個課時。在剛學完課文的前提下,對于拼音我估計很多學生都已經是又陌生又熟悉,這時學生最易厭煩、隨意,上拼音復習課很擔心他們懂了的沒興趣,根本不聽,怕不懂的復習課上得快,還是跟不上。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復習的興趣,讓拼音情趣盎然地走進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我把整節復習課的內容用學生喜愛的.方式──游戲故事串編在一起,讓他們喜愛的動畫主角喜羊羊們進入教學內容,以動畫人物的角色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拼音王國由此展開,學生果然興趣大增,小眼睛發亮。
這節課我的主要復習內容為三方面。
第一:聲母;
第二:韻母;
第三:整體認讀音節。
整節課我完成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雖然有些細節沒有做到位。其中有些細節也是臨時做了改動,如:本來在拼讀復韻母的音節的時候是全班一起拼讀,但是考慮到現實的情況很多學生的注意力被課件吸引住,所以我臨時換成小組比賽的形式,讀對了并獎勵卡片的方式,很快的轉移了他們得注意力,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拼音是識字的入門券,沒有拼音識字將會變得困難,今天的復習課,我都是以基礎的為主,中間加入形近字母的比較,和音節的拼讀。這些都是拼音的基礎。以基礎為基礎,再往上就會事半功倍。
另外,我覺得今天另外一個讓我覺得獲感動的是,自己的課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覺得這是一種欣慰。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自己也感受到了許多的不足之處。首先,時間分配不合理,對于較為簡單的聲母,我用的時間較多,而且很多都是反反復復在做,做的都是無意義的。比如說連續讀了很多遍的聲母表。
其次,對于韻母的教學還存在著教學問題,比如說音節是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的。而自己是將音節理解成聲母、介母、韻母組成,導致學生對于音節的組成有了錯誤的認識。另外一點就是對于yan的教學。
最后,對于自己的課堂掌控和提問的語言還需學習和仔細斟琢。
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我相信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是自己的成長中。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語言文字,重點感知老支書的感人形象,體會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用生命維持求生的秩序、堅持求生的順序,將人民群眾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產黨員的偉大情懷,讓學生從內心受到感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題目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一層,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橋”;第二層,老漢用自己及親人的生命搭設了鄉親得以逃生的橋──“生命橋”;第三層,老漢用他自身的光輝形象矗立起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黨群橋”。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開門見山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橋》。
二、詞語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與人們的恐慌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將大屏幕上的詞語,用直線在文中畫出來。(咆哮、狂奔、獰笑、放肆、勢不可擋)朗讀詞語,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
2.讓我們回到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并把自己的體會在句子旁作批注。 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潑。像倒。”四個字,幾句話?及其簡短的字句,給你怎樣的感覺?讀出這突從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勢不可擋”是什么意思?還從哪里讀出了洪水的來勢兇猛?
(指名多人談體會、朗讀,隨機點評。)
3.想不想看看這可怕的畫面?(播放錄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這是怎樣的關頭?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一下嗎?(相機板書: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們的表現,用線劃出并讀讀相關的句子。洪水中的人們是怎樣的反應,從哪里體會到的?讓我們鉆進語言文字中間,讀出人們的慌亂來。(齊讀出示的句子)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逃生!
引讀。此時,東面西面沒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這意味著這座木橋是──(相機板書:唯一求生)引讀。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人們這樣的.狀態,這唯一求生的木橋能不能助人們逃生?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再讀句子)
5.過渡:就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都在驚恐、慌亂地逃生,唯獨誰例外?老漢早已先群眾一步站在了木橋前。
三、品味語言文字,感受老漢光輝的形象與不朽的精神
1.自讀課文第7~13自然段,從老漢的外貌、語言、動作感受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劃出感受深刻的字句,并把感受試著寫在句旁。
2.交流:
(1)鎮定的老漢。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里,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a.輕輕地讀,用心體會,一個“盯”字,你讀懂了老漢的心了嗎?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在想什么?(相機板書: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給人怎樣的感覺?(偉岸、高大、穩重)老漢沒有偉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給人山一般的感覺?(板書:鎮定)讀出一個鎮定的老漢!
人們依賴老漢,他是人們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說──(再讀)
你還從哪里感受到人們對老漢求生的期盼?“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一個“望”字,你從人們的眼神里讀出了什么?人們像往常一樣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們擁戴的老漢。 c“.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連用三個感嘆號,你體會到了什么?(情況危急,必須有序:“排成一隊”,“黨員排在后邊!”)讀出指揮者的鎮定與果斷。
(2)忘我的老漢。
a.透過老漢的鎮定,你讀懂老漢這個人了嗎?“一百多號人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此情此景,你讀出什么了?人們紛紛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漢堅守在橋邊指揮。這是一個怎樣的老漢?(相機板書:忘我)這是一個置個人生死于不顧,一心想著他人的老漢啊!(讀句子)
b.過渡:我們繼續用心靈感受這位老黨員。讀課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3)無私的老漢。
“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詞刺痛了你的眼睛?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過這些詞語,你讀懂老漢的心情了嗎?讀出老漢此時的焦急、惱火。
c.他為什么這樣惱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時,洪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了,情勢十萬火急,誰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漢心中,群眾的生命高于一切!)(板書:先別人后親人)誰能走進老漢心里,讀出他焦急、惱火背后的一顆愛民之心?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a.這句你讀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漢一瞬間閃過腦海最強烈的念頭是──
b.朗讀:容不得多想,請你用讀把小伙子推上木橋──容不得多想,請你再加點力氣去推──容不得多想,請大家竭盡全力去推──(加上老漢的表情、語言,再讀。)
c.這一“推”、一“吼”,你讀懂了這又是怎樣的一個老漢?(相機板書:先親人后自己)
3.回歸整體,再讀感悟。
(1)讓我們把“父親”“兒子”這兩個充滿親情的字眼帶到文中去,再回顧一下木橋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結(指板書):老漢是村支書,他愛村民;老漢是父親,他愛兒子。但生死攸關之際,他無私地選擇了大家。他是個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們的哀思與崇敬,理解“生命橋”
1.過渡:為了村里一百多號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兒子,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樂起)
2.此時,全村一百多號人卻在安全的彼岸。同學再讀一讀課題,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橋”到底是什么?(板書:生命橋)
3.小結:老漢用生命維持著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堅持著求生的順序!請你再次投入地讀一讀課文第7~23自然段,讀出老漢鎮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無私的形象(指板書)。
五、感悟老漢精神實質,理解“黨群橋”
1.品讀。
師配樂朗誦。“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
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
2.文章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
3.比較:哪一句好?為什么?
(1)放慢了語言的節奏,更增強了悲劇的氛圍。
(2)兩個人啊!老太太同時失去了最親的兩個人。犧牲自己容易,犧牲兒子可是心頭剜肉啊!這樣的老漢,這樣的黨員,留給人們的僅僅是悲痛嗎?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這不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壯歌!讀出悲壯來!
5.情感升騰,精神永存。
(1)小練筆。
a.祭奠的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來了,整個村莊都嗚咽了。老支書的墓前,齊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絕的鄉親們會說些什么?請你身臨其境地想一想,寫下鄉親們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樂起)
(2)揭示“橋”的第三層含義。
老支書就是矗立在我們心中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的優秀代表,這樣的黨員才真正是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相機板書:黨群橋)
6.再讀課題,升華情感。
讓我們再次飽含深情地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讓我們永遠記住,在危難時刻,那一座座給人們帶去生命和希望的橋;永遠記住老支書(指板書)──這樣的人,老支書這樣的黨員。(音樂起)
《橋》教學反思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所以題目“橋”有著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于《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通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沖上前去,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沖、揪、兇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舍己為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么,學生也都能說了。對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后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么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從學生的實際感受出發,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于動筆,只有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才樂于表達。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漢語拼音是幫助學生認讀漢字、學好普通話的重要工具。《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目標中提出:“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要達到這個目標,上好漢語拼音復習課是重要的一環。拼音復習課是對漢語拼音的一個鞏固、實踐和運用。因此,本學期的研討課,我就選擇了漢語拼音復習四,
上了復習四的第一課時,上完之后,有自己的一點淺顯的體會。
一、在游戲中復習拼音
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活動,游戲可以使枯燥、重復的復習課變的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玩中使知識得以鞏固,印象得以加深。游戲的方法可多種多樣,只要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就行。
二、在實踐活動中復習拼音
鑒于拼音符號抽象枯燥的特點,教師應該為剛剛進校的一年級孩子在頭腦中建起一座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理解。例如,在復習形近聲母“b”“d”“p”“q”時,讓孩子伸出自己的左右手,觀察當左右手四指并攏,大拇指伸出時,變化大拇指向上與向下的方向,孩子們驚異地發現,自己的雙手與這四個聲母是多么的相像,他們一下子就能通過自編的兒歌記住這四個聲母。由此可見,當音節僅僅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它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意義的`識記又是非常困難的。可一旦把音節放在具體的環境中,讓它與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就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和學習興趣。
三、體現層次性,體現情趣性
一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在復習聲母時遵循這一認知規律。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寓練習于游戲之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形象的課件不僅使他們在情趣盎然的氣氛中學習鞏固了漢語拼音,而且培養了他們自主創新的能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教學方法不夠多樣,對于學困生的指導不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堂上。我們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問題往往是“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無須思考或懶于思考。課堂上的閱讀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的對課文進行感悟,他們所讀懂的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在課堂結束時,老師問還有沒有問題時,自然沒有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們從小種下探索的種子。記得在講《海豚》一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海豚吃什么呢?怎樣分辨公母呢?”我愣了一下,心想: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又一想:不能扼殺孩子愛提問題的天性。于是,我說:“你所想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這個問題留給我們以后專門探究。這位同學善于思考,大家都要向他學習。”在這個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不局限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拋棄“這不是語文要解決的問題”的觀念,打破學科分解,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所提的問題不一定當堂澄清,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一、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 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 了。
二、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以下是課堂實錄的片段:師:通過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大榕樹是那么生機昂然,鳥兒是那么生機勃勃,如果請同學們再這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話,你會選擇“樹”還是“鳥”?
請你作出決定。
(生選擇 XX )
師:選擇“樹”學請齊讀 7 、 8 自然段)
師:選鳥的同學請齊讀第 12 、 13 自然段。
(生齊讀)
師:其實你們不知不覺的已經進行了第一次較量。覺得過癮嗎?待會兒要進行第 2 回合的較量,看看大榕樹和鳥兒誰更有魅力,喜歡“樹”和“鳥“的界限要分明一點:”鳥“往那邊去,”樹“朝這邊來。
(交換位置集中)
師:現在請“樹“和”鳥“仔細品味一下描寫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詞語,分別寫到黑板上。
(生朗讀,交流后,爭先恐后的上臺寫詞語)
師:現在“樹“和”鳥兒們“把寫自己特點的詞都寫在黑板上了。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里面有些詞不太合適,不合適的要修改,重復的要刪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臺修改)
師:剛才我們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認為合適的詞語寫上去,現在我們能不能把這些詞語組織起來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一下自己?
(生準備,小組討論交流)
師:請“樹”先來,可以嗎?
生:大榕樹枝葉繁茂,顏色明亮,有數不清的枝椏,沒有大榕樹,小鳥不能生存。
師:如果這樣介紹可能會更好一點:“我們枝葉…….”(師把“我們”念成重音,暗示學生角色變化)。
生:我是一棵南國的大榕樹,我有數不清的枝椏,枝葉是那樣的繁茂。我顏色明亮,每一片樹葉都在閃耀,好象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生命力特強,沒有我,我們可愛的朋友——小鳥就不能生存。
師:鳥兒們。你們上來吧!
兩女生:(甲)我聰明伶俐,(乙)我活潑可愛。(合)我們羽毛美麗。沒有我們可愛的小鳥,榕樹就沒有這么旺盛的生命力。
兩男生:我們是南國的小鳥,我們的羽毛色澤明亮,我們的歌聲婉轉動聽,我們聰明伶俐,我們活潑可愛,沒有我們的身影,大家就不會去看榕樹。
師:我聽出來了,大家去看大榕樹,是沖著他們去的。(面向“樹“組同學)你們同意嗎?
眾“樹“:不同意;
兩女生:我們是南國之樹-----榕樹,我們枝葉繁茂,能讓鳥兒筑窩棲息;我們枝葉繁茂,能為鳥兒擋風遮雨。我們是鳥兒生存的基礎,如果沒有我們大榕樹,小鳥就不能生存,我們就是鳥的天堂。
師:多有詩意的表述!榕樹就是充滿詩意地生活在這個空間里。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剛才鳥兒說,沒有他們可愛的身影,人們就不會去看我們,您也說人們去看我們是沖著“鳥“去的,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本生也是很美麗的,是充滿藝術感的。
換位整合
師:請你們考慮一下,在這篇文章中樹和鳥是什么關系?
生;我認為樹和鳥應該和睦相處,就像花和綠葉一樣,有了綠葉陪村,花才顯得更美。
生:我贊成剛才著位同學的話。我認為榕樹和鳥是朋友關系,而且關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樹是鳥兒生存的基礎,鳥兒在大榕樹上棲息為大榕樹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認為鳥和榕樹是相互依賴的。
師:你不但善于傾聽,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認為鳥和樹是形影不離的,就一定會有鳥窩,一定有鳥兒,如果沒有鳥兒的話,樹就沒有生命力。
生:樹和鳥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鳥,樹很快就會衰老;如果沒有大榕樹,鳥兒也唱不出動聽的歌。
師:可以說樹因鳥而年輕,鳥因樹而可愛!
生:如果說大榕樹是一幅美麗的畫,那么有了小鳥,這畫才更完美。
生:我覺得要是把大榕樹比做一個人的軀體話,那么鳥兒就是這個人的靈魂。
師:樹和鳥都真心地感謝你,你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同學們。樹和鳥密不可分,還留著這條線干嗎?(師將黑板上劃分樹和鳥的線擦去)我們應該互相欣賞。
師:有了這個認識,“樹“讀寫鳥的部分,感覺可能會更好;同樣,”鳥“讀寫”樹的部分,也會更有新意。
(“樹”齊讀寫鳥的自然段,“鳥”讀寫樹的自然段)
師: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鳥兒的確非常活潑可愛,歌聲也那么清脆動聽。我認為有了鳥兒,大樹才會更有情趣。
生:我認為大榕樹枝葉繁茂,給我們鳥兒帶來了生存的空間。大榕樹養育著我們呵護著我們,我們應該感謝大榕樹。
生:我認為這些鳥兒的確是羽毛美麗,歌生動聽,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我想,如果它們是在為榕樹塑造靈魂的話,塑造的應該是活潑的天真浪漫的孩子靈魂。
生:讀了這段話,我仿佛來到一棵十分美麗、茂盛的大榕樹下面。聽鳥兒歡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鳥兒可愛,大榕樹美麗。宛如一幅漂亮的風景畫。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讓這幅美景永遠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這個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歡寫景的文章,一開始沒在意這棵大榕樹,現在覺得這大榕樹就是我們鳥兒真正的家園,我們不能沒有大榕樹!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而剛才,你們已經識得廬山真面目了,真不錯!互相欣賞本生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2、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面向生活的教學內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國語文教學的'內容多向社會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選文以“時文”為主,報紙、雜志及各種單行本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路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目等也被選入教材中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成為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準則。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課文,它生動地講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游的情景,描繪了秋天的美好景象和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下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課文篇幅短小,一共有四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將大體意思表達出來,能結合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因此,課伊始,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天高云淡,雁過留聲,美麗的秋天到了,在這金風送爽的時候,你們最想干什么啊?”學生們各有各的說法,也勾起了學生的美好回憶,都向往著想出去游玩。
接著,我在朗讀上作了示范,讓學生聽我讀課文,孩子們都非常認真,并且有幾個學生還跟著我一起輕輕地讀,見此情景,我便乘熱打鐵,要想像老師這樣在大家面前一展你的朗讀水平,那就讓老師先來考考你們的預習情況,孩子們興趣很濃,紛紛舉手,他們基本都能正確讀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有幾個還能在識字的基礎上,對這些詞中難懂的進行了解釋,加上我給予的評價,其他的孩子對他們更是佩服不已,沒花多少功夫,字詞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看來,教師的引領,語言的激勵,榜樣的示范,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用的,不僅興趣足,而且也學得快。
這篇課文的還一特點就是圖文結合,形象生動。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是這些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對打滾兒、逮螞蚱熟悉不過,因此,我一邊結合課文插圖,一邊和孩子們聊聊自己成長的生活經驗,個別的孩子還進行了語言的描述,以及動作的表演,使孩子們仿佛已經來到了野外,在盡情地玩耍,從而體會了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大家奔跑追逐,笑著喊著,多開心哪!”另外通過“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把課文引入生活中,讓孩子們學以致用,也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書面表達,從而為寫話打下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著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為什么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里話嗎?
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郁的心理。
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么?”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夸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 “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郁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升華。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懸念疊起,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循環)的能力,更適合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學《跳水》一文時,緊扣“問”字,問在課前,問在課上,問在課后。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問在課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猶為重要。”因而在學習課文之前,應該有意識將學生帶進課文中,讓他們在學習前生疑、思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進一步思考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1、結合課前預習問 ①讀讀課文,想想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是怎樣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處境的危險?
2、啟用圖書資料問 ①列夫托爾斯泰是誰,他還寫過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在課上。課堂是學習課文的主陣地。無任是教師的導問,學生的質疑,都應建立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力求每一處的導問、質疑都能恰到好處。既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在探索過程中領會了真知。
1、從課題處問 ①誰跳水了,為什么跳水? ②怎樣跳水,在什么情況下跳水,跳下去了嗎?
2、從文章的思路入手問(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課堂中的“問”,有利于學生順藤摸瓜,把握課文的思想和內容,了解作者行文節局方面的特點。 ①孩子為什么會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去? ②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這樣做?
3、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問(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難點是“理清事情的發生、發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系的發展和變化。” ①你能各用一個詞歸納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的關系嗎?
4、從學生的知識實際問(設計坡度) 如“我們要向船長學習什么?”比較直接,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從知識實際出發,設計坡度。 ①船長干什么了,他怎么會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么做的? ③我們應該向船長學習什么? 5、從學生質疑能力角度問。 ①“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不是矛盾嗎?
三、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問在課后。教育是一把值得人們警惕的雙刃劍: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堂的內外必須著眼于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于學生首次獲得的過程或獨立做好的,應該被認為是創新,應該給予鼓勵。)教學的全過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重新組合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的內在精神美,同時其文章的語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我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設計教學方案,教學過程設計合理,現做以下反思:
一、 朗讀中感知:
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石榴》這課時,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實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設計了幾個簡短、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個季節?石榴有什么特點?同時相機板書:春天,葉;夏天:花;秋天:果;接著讓學生讀,先是自瀆,邊讀邊想石榴葉、花、果的樣子,有什么特點,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讀、自悟;接著讓學生邊聽同學讀,邊看插圖,視聽結合,使學生對石榴的樣子有形象、直觀的感受;再通過實物的演示,教師引談,師生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了解。今后在有層次、多形式的`朗讀上還應努力。
二、 表達中領悟:
在學生通過多讀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表達,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如課文中寫花時有這么一段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枝頭。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在教學這部分時,老師不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讓學生讀中領悟,“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一雙雙小手如林般樹起,有的同學說:“小喇叭”寫出了花的形狀。有的同學說:“正鼓著勁在吹呢。”講花開得多,開得旺。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邊讀邊表演,同學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狀,漲紅了臉,搖擺著頭,多么像一朵朵美麗的石榴花,學生對這樣形式的表達、領悟非常感興趣,同時也讓老師感受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一顆靈動的心。
在學了第四段引導學生仿寫時,設計簡略,有以下改進建議:
遷移練習:(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
1、同學們,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同學們還帶來了很多水果。談話:
①你帶了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顏色的,形狀、大小怎樣?
②這些水果可真誘人啊,快嘗嘗它的味道。談話:你的桔子什么味道?你的香蕉呢?蘋果呢?葡萄呢?
③你能把剛才說過的話連起來說嗎?這個句子能幫助你們:
(文:剝開的外皮,只見,輕輕咬上一口,。)
(說說外面、里面和滋味)。第一個同學說完,請大家猜猜他說的是什么水果。
④一年四季有很多水果,比如:西瓜、桔子、香蕉、水蜜桃等等。你還喜歡什么水果呢?喜歡它的什么?試試用上這個句子說一說。(指導學生從營養、方便、長相誘人,口感酥軟、嫩滑等方面說。)
2.大家說得真不錯,看來寫一種水果只要抓住它的外形、顏色和味道的特點,就能寫好。請你選擇你最喜愛的一種,欣賞它們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嘗它們獨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這一課的寫作方法把它寫下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呢?我認為:不一樣的激情,會呈現不一樣的精彩,你創設什么樣的情境,就會造就什么樣的學生。
(一)創設“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富有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呢?請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和學習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學習氛圍。在教學《我們的祖國真大》這篇課文時,我找來中國地圖,簡單介紹中國版圖、氣候特點、民族風情,找來課文朗讀錄音與學生一同欣賞,當這一切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養育自己的祖國媽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祖國媽媽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安奈不住火熱的激情,躍躍欲試。學生有了“需要”,就有了“激情”。
3、師生共同溶情于課文、作者、情境之中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活動中有效的情感激發,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創設“交流的課堂”。
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設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
(三)創設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奏出多美的音樂。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學生的潛力的挖掘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空間。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在一次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周圍的綠樹時,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每一棵樹都像一把綠色的大傘,一排排大樹就像造物主創造的綠色的屏風。形象、生動、具體地反映出樹的形態之美。
2、“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孩子們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學習。“在生活中識字”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課堂。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創設一個“感悟的課堂”。
把他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送陽光》寫的是“奶奶的腿壞了,見不到陽光,苗苗用裙子包裹陽光送給奶奶的事”。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對奶奶的愛的情感呢?通過研讀文本之后,引導學生把自己對家人的愛講給大家。孩子們飽含激情地講述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讓學生學得趣味、學得有味,致力于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必須的知識,也有著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本事。他們正處于生理發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構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本事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學校里顯得更為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沖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里涂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著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進取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學校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為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為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為學校廣播站進取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完美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為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幾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本事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到達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余,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趣味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機返顧或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本事,這是從文章的資料方面相串聯的;還能夠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里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能夠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著小女孩小小的尸體上,她的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里,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饑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著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
,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本事得到了培養。
(二)開發課程熏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異常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瑯瑯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于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臺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學校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里、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里、學校網里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我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教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為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語文素養要從小學生抓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該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歡迎同行批評指正。
一、導入新課方式多樣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師能在上課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就能很好地組織正常的教學活動,否則,學生容易分心,人在課堂,心不知道早已跑到哪里去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就自然會大打折扣,自然談不上有什么課堂效率,所以課堂導人就顯得格外重要。
導入新課這個環節,對學生學科興趣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導人新課的方法不可千課一面,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的不同,選擇恰當的導入方法,進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多媒體導入,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如講《桂林山水》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桂林山水風景,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和如畫風景中領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從而在生動、直觀的形象中感受祖國河山的美麗,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從而很好地設置了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做了很好的鋪墊。
故事導入由淺入深,寓莊于諧。如再講《司馬光砸缸》時,我說道: “在宋代,有一個小孩勇救掉到水缸里的玩伴的故事廣為流傳,大家知道是哪個故事嗎?故事的主人公又是哪個人呢? ”
有的學生說出了故事的名字和主人公。接著,我讓熟悉這個故事的學生講述該故事,講述故事的學生講得生動形象,聽故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昧。學生講完后,我說: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原版故事,看看司馬光是如何靠自己的智慧來營救掉到水缸里的伙伴的。”
謎語導入,曲徑通幽,趣味橫生。謎語導入,饒有興味,平添了一種情趣。
此外,討論導入法,創設條件,引導發現;成語導入言簡意賅,意蘊豐富當然,導人新課要注意把握時間的長短。時間過長,容易喧賓奪主,削弱教學內容的'滲透。
二、面向全體學生。
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立足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愿望和發展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應該做到解放學生的思想,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教育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興趣是一切學習的起點。每節課我都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們有興致去探索更多、更新、更深的奧妙無窮的語文知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育為一切學生服務,所以教師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無論學生的年齡、性別、文化層次、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們的天分如何,他們悟性的高低,他們生活在農村還是生在城市等等,教師都應賦予他們同等的學好語文的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盡可能好的教育,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和提高。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 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對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的學生選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問題,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還要因材施教,提供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教學內容,合理分配學習資源,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
三、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小學生識字量的限制,在閱讀中經常會在文章中遇到自己不會讀的文字,這就需要通過求教于老師、同學或借助于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學生進一步地展開閱讀,并努力地去理解每一個句子,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進而體會文章思想,達到真正讀懂文章。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閱讀的技能,是學生在課堂上和獨力讀書時進行完善的邏輯思維的最重要的條件。教師應要求學生能用眼睛和思維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個的較短的句子,
然后使眼光離開書本,念出所記住的東西,并在同時進行思維。 當然,對小學生的閱凄能力不可要求過高。可以把品讀、賞讀、美讀作為讀書的一個目標,通過播放一些錄音、視頻,讓學生領略閱讀帶來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激情。教師要從音調、高低、快慢、輕重等諸多因素加于指導,讓學生熱愛、學會閱讀。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小學生增強課外閱讀。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有一部分學生走向了“非課本不讀”的功利閱讀極端。這部分學生對與課本無關的讀物不感興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不經常閱讀課外書籍,就很難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四、增強教師自身素養要想做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就要走終身學習的發展之路,不斷充電。
充電內容的首要一點是要更新觀念,要學習掌握語文教學領域最新出現的學術動態,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動向,以便及時調整提高自己的教學觀念,多閱讀各種語文學科領域的優秀書籍。陶行知先生說: “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
教師要不斷提高師德修養。教師的職業道德集中在敬業、愛生,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嚴謹篤學,勤奮工作,不斷鉆研業務,提高教育水平。教師的人生價值就體現在把青少年培養成材上。看到自己的學生一個一個成材,教師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就會感到人生的價值。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今天的時代已經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學習化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育學和心理學也有很大的發展,對學生成長的環境也有了新的變化。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適應教育新形勢的需要。教師在工作中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當課文接近尾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其他三只蜜蜂還會回嗎?”學生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非常合情合理,我肯定贊賞通過。但好多學生的回答讓你措手不及,說他們沒道理吧好象也不全是,說他們對吧我也心中沒把握,后來對學生的好多答案我都是應付著過了,有點亂了套,幸虧我讓他們把答案都做了記錄,下課的`時候通過查找資料或詢問專業人士才得解決,事情有點被動了,或許沒注意還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從這件事情我感觸頗深,教師應該懂的東西太多。還有教師在處理沒把握的事情時絕對不能草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愛“鉆牛角尖”,敢于對課文中的人物的行為、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提出異議,給預設的課堂教學“添亂”,但這恰恰是孩子智慧創新的火花。如果老師不留意這些細節,不注重培養孩子提出獨特的見解的意識,而是嚴加訓斥,或草草應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創新的鮮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翠鳥》教學反思02-14
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2-0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5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7-06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7-10
(精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