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于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于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導游的身份,以課后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游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后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于: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一、積累素材,拓寬學生的寫作思維
魯迅說過:“學習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我認為這里的“學習”,不單是課內的閱讀,更重要的還離不開課外的延伸。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這方面,我改進了自己的常規教學模式,將每堂語文課的前五分鐘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美文賞析”。采取多樣的形式,可讓學生自由閱讀作文類書籍,并在自己心愛的日記本上記下文章里自認為很優美的詞句、動人的事例或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作文時仿寫的參考,并定期檢查,公開評講誰記得好、進步快。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同學們讀書、寫作的興趣越來越濃。有時候某個同學讀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講臺前念給全班聽,與同學共同分享,還有的同學找別人借作文書,更有甚者,專門利用周末到書店購買自己喜歡的作文書籍,然后在班內互相交換,共同閱讀,久而久之,學生積累的素材也逐漸多了,口頭表達能力也有所增強,潛移默化中也學到了很多寫作知識和技法,在實際寫作中,不僅內容變得充實起來,而且也能運用很多靈活的表現手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寫作的過程,是觀察、思維和表達緊密結合的過程。學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為沒有鮮活的材料可寫,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走向課外,學會觀察五彩繽紛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奧妙;學會接觸課外生活,感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學會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領悟人生的意義和真諦。從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性思維。如果平時不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卻指望著“拔苗助長”,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實際的徒勞,時間稍長,學生對寫作便失去了興趣,甚至一寫作文就頭痛。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作文教學中創設情景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激發學生寫作靈感的催化劑。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黃河,母親河”的寫作時,我先為學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黃河頌》,因為學生剛剛學過這篇課文,現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現,學生不僅在熟知的歌詞中感受了音樂美,也很自然地再次體會了黃河的磅礴氣勢,然后再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有黃河的視頻,在此基礎上,給學生輔以寫作指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黃河的地理特征,黃河對我國人民做出的偉大貢獻,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黃河遭到污染的嚴重情況,學生自然就產生了對母親河——黃河傾訴的沖動。寫作時可以以倡議書的形式來寫,也可以用童話、寓言、書信、詩歌甚至是戲劇的形式來表達。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學善于抒情,筆下自然就會流淌出滔滔的黃河情結;有的同學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黃河水的訴說”這種特殊方式,來警醒世人對黃河的保護;有的同學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黃河”這題,寫滿了對黃河的憧憬。
由此可見,在作文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觸動了學生的寫作靈感,開拓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就擁有了自己的靈魂。試想,我們面對這樣的寫作內容,不為學生創設情景,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遠離大海的山村孩子來說,那是無從寫起的。
三、合理評價,不吝嗇對學生的鼓勵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也就是說,通過學生的習作,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可以洞察學生的思想,甚至是學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閱過程中,不僅要合理評價,更要針對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給予更多的鼓勵,這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反思教學中的教
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習慣于每上完一節課就會一遍遍的重溫教案備課,揣度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一堂課即使準備的再好,也會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語文教師的好課堂就是在不斷打磨中煉成的。
所以說語文教師都應該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該發揚的發揚該摒棄的摒棄。唯有如此,才能根據自己的反思重新調整以后的教學設計制定更為出色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反思教學中的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互動式教學應成為素質教育的常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語文教師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于此,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
那么教師需要改變原來的身份,真正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中心,而是學生的服務者,是學生的參謀。學生的學困難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師的撥云見霧,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反思的。只有準確的了解學生的真是需要,語文教師才能有目的的積累自己的課前準備素材,使自己的教學準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反思教學的亮點
所謂教學亮點,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處。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課堂,初三語文《醉翁亭記》,曾經要求學生背誦全文。不想有學生突然提出想讓老師也背誦其中一段,筆者當即聲音并茂地將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學生的熱烈掌聲。
筆者趁熱打鐵又將王勃的《<滕王閣>序》也背誦一遍,看著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筆者因勢勸諭學生學習古人的文章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因為有些文章確實是千古華章,經常頌之,既能提高語感又能陶冶情操,實為一舉兩得。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給學生一個提示,每節課都應有每節課的出彩之處,只要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畫龍點睛之處并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對即對錯即錯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語文知識至今都存在學術爭議,所以即使有教學上的瑕疵也不難發現。
如果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以作將來改正之之用。同時不斷地積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就會發現自己學習上的薄弱環節,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體教學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已經初二了,班級里的孩子們依然故我:周杰倫依舊迷得死去活來,逢新版必買;女孩子頭上的發夾,色彩斑斕,樣式百變,每日放學必集結成堆,交流新得;自習課上,三教九流,忙著學的、忙著樂得、忙著說的、忙著鬧的,老師身影一現,頃刻風平浪靜,接下去便有傻坐的,神游的,盯著書一節課不翻頁的,成績下來,滿室長吁短嘆。垃圾扔了一地,問誰扔過,請前來打掃,滿室寂寞,你看我,我看你,都說:是他!沒有是我。課間偶遇兄弟年級的班主任見我揶揄笑曰:“又來信了。”作為班主任我好不尷尬。氣極,傷心大呼:素質,素質都哪兒去了?嚴格管理兼慈愛寬容、誨人不倦又補習不斷,既而薦良方,樹榜樣,無奈何,耕耘辛勤,只能使表面秩序井然,并不能改變其本質。家長求救之聲仍時時耳聞。家長寄希望于老師的教育,而我舉目四望,無數教育者曾嘗試過的“良方妙計”皆是治人之道,理人之策。外力的束縛,在當今這繁華的的事實面前,多么蒼白?------生活的精彩,學習的艱辛,你怎能讓這些懵懂的孩子守住一顆好奇而不安分的心?
教育中的外力,決非打開成功教育之門的鑰匙。人之自救是其生存之道,人之自育是其發展之本。喚醒孩子沉睡的心靈,喚起自我教育的渴望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我們對一個人直到成年都攙他走路,用過多的玩樂和滿足去喂養他,這樣做只能在它的精神里播種空虛于無聊。”[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環視四周,我們的孩子們,自私、虛偽、逃避責任、生活目的模糊、喜愛浮華與安逸,他們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你是最重要的。你是最棒的。這沒錯。但這似乎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如果我們這樣說:孩子,你與這世上每一個人一樣,都是重要的;孩子,只要你努力不懈,你就是最棒的。那該是怎樣的一番教育天地?我們要喚醒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對自己、對他人的尊重;我們要喚醒一個孩子對人生奮斗、對高尚無私的渴望。這讓我想起一句話:“追求卓越珍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人人都可以釋放它的神奇來,只要我們知曉用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法啟動自己的心靈和軀體。”故而,我理解了孩子們在人生路口上的茫然無措,作為一個引導著我要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進取心、自尊心、自律心、責任心。
“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給學生教育自我比安排他怎樣度過星期天困難的多,要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門,一下子被擺脫了各種校規和限制的自由空氣陶醉的不知所措,那要困難和復雜的多。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決上述困難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我是語文教師,很自然的,我從語文教學的角度選擇了教育的途徑。每周四下午作文課,我們要結合課內學習進行一些課外知識的擴充。我選擇了講故事的形式。對于十四歲的孩子們來說,這仍是很令人興奮的。第一則故事講的是《磨房里的馬和驢》:磨坊里有一匹馬和一頭驢,每日一同生活、一同勞作,并無不同。但這驢子磨磨時眼是蒙著的。一日,馬兒有幸被玄奘大師選中,經歷了千難萬險,十年成一事,終于完成使命勝利歸來。與驢子老友見面,甚是歡喜,盡言其十年來路上的所見所聞,驢子很是羨慕說:“你真是了不起,吃了那么多的苦、走了那么長的路才會有如此多的見識呀。”馬兒卻說:“老兄此言差矣。咱兄弟倆走的路可是一樣長啊,您不是在磨坊里也辛辛苦苦走了十年的路嗎?”聽到這兒,一些靈氣的孩子抿嘴笑了。我問他們笑的緣故,他們回答:“老師哪里是在說驢,其實在說人。”我也樂了,追問:“怎么就由驢變成人了呢?”幾個調皮的孩子說道:您要借這驢子,說我們中有些人只知道每日瞎忙活。此時我不再笑了,他們畢竟已經長大了,有些時候是很敏感的。譏諷不是目的,啟發才是追求。我正色道:“大家想過白馬和驢子同樣的忙碌,而命運卻為何截然不同嗎?”全班陷入了沉思,我喜歡這種籠著思想的課堂靜謐時光。“是因為白馬有明確目標,驢子只會稀里糊涂的在原地打轉。”一個女孩站起來說。我又忍不住想笑,是很快樂的,“那你看我們班級中,有多少人準備好了去作萬里遠行的‘白馬’呢?”他看了看四周的同學紅了臉說:“丁聰是,李燁是,以后還會有更多的人是。”那一刻,班級寂靜無聲,很多孩子紅了臉在沉思。
第二則故事出自《每個人都有一個寶藏》一文,我讀道:“人,包括別的動物,在生命危難的瞬間,釋放出來的自我挽救的能量是巨大的。美國科學家坐的”青蛙實驗“幾乎人人皆知:在鍋底用溫火慢慢加熱,青蛙悠哉游哉的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熱的不能承受時,卻在也跳不出來了。相反,將一只青蛙猛擲進滾開的沸水中,他卻能倏忽越起而逃生。可是,為什么平日里,我們沒有發現自身的這種潛能?而非要等到危難來臨,才發出無奈與驚奇的慨嘆?---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對時光流逝的驀然、對安樂享受的沉溺和追逐!因為懈怠,讓我們失去拼搏的勇氣;因為貪圖享樂,讓我們在也決不出潛存的危機,從而像只溫水中的青蛙一樣,慢慢的被社會淘汰了。”讀到這兒,我覺察,孩子們的眼睛里閃現出一種光彩---我想那是觸動心靈的一種沉思。我繼續讀道“‘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再也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無奇,回頭好好審視一下你自己,你都是怎樣度過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鐘?如果你仍舊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閑逛,仍舊在書桌前發呆消磨光陰,那就趕緊停住,去試著做一點有用的事吧。孩子請你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巨大的寶藏,那里面蘊藏著無堅不摧的能量和威力。開發需要你自己,當你把自己置身于懸崖的邊緣而無時不有一種切膚的危機感的時候,你就拿到了開啟寶藏的鑰匙。”停頓了片刻,我對沉思中的孩子們說:“下面的閱讀內容由你們自己安排”直至下課教室里無一人講話,無一人發呆。一改往日的浮躁與喧鬧。
教育中不存在一次教育就成就一個人一生教育的奇跡。但我想假如,我能在故事中叩響孩子的心扉。近來班級中的孩子有了一些變化:叫嚷著少了,靜思者多了;地上的糖紙少了,積累本上的文字多了,閑散者少了,匆忙者多了;要求照顧的少了,給別人講題的多了-----我悄悄的注視著這些變化,心里想:“自我教育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讓一個人關心另一個人,讓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讓他決心讓這世界因自己的人生而美麗。孩子,我要喚醒你的心!”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二、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決定課的上法
細心的老師都會發現,學生其實在我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然后,讓學生也順著我的話題接著聊。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本節內容從三個方面說長江,一我國的第一大河,二黃金水道,三開發與治理,其中長江的開發與治理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本節課內容較多,一課時說完,使很多內容在講解上不夠全面,甚至有的問題不能拓展,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例如,在說長江的洪澇災害的治理時,只講了治理措施,沒說洪災的原因,使學生在后面的.思考題“為什么要對長江不同河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理解和回答上帶來困難。并且在時間安排上顯得不合理,前面長江的概況用的時間過長,而本節內容重點和難點的開發和治理安排的時間不足,使得后面的內容大多感覺在趕時間,就是一味的講解,學生活動,學生參與的就少了些,這些反映出我對課本和課標的解讀不夠,在教學時,對一些問題不知取舍,總想面面俱到,結果使得時間分配不合理,也使得對重難點的講解不到位。
另外,我上課時表情單一,嚴肅,使得課堂氣氛有點沉悶,親和力少,與學生互動存在困難。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點反思,今后的教學中時刻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經過幾個月的語文國培學習,結合教學工作實際情況,我認識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但平時教學中沒被重視到,那就是——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這樣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能讓學生愛學語文,我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些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表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
讀后感,觀后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并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并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并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這是我最近學習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思想和觀點比較淺顯,望老師能給予指導。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鉆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老師應讓學生進行探討。
相比《勸學》,韓愈《師說》此文更具情感性,因此在教學中注重誦讀的'施教。叫了幾個學生朗讀模仿,效果亦是不錯。對于沒念好的學生用文中的話說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并同步翻譯,效果也出來了。此種情形只是針對有過預習的并且成績較好的學生,整個班級氣氛較活。但是對于古文考試的要求可能有點擔心。因此下節課應再次重復一次脈絡的整理。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面對課改熱潮的沖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的發展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么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里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于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鑒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借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注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采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在,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己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么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么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系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
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么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后,還真想不出來上后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么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沖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滲透,而后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么?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割裂的語文教學活動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重要途徑,可是往往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把二者單獨作為兩個部分來進行教學,甚至有一些教師會對二者會厚此薄彼,其實閱讀和寫作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是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最主要的內容,語文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其實如果想要使學生廣泛而有效的閱讀,只依靠課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首先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生的閱讀量上有一個具體的要求。首先是泛讀,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閱讀的書籍不少于20本,這在閱讀量上對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內容上來說閱讀內容包括了詩歌散文,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等。其次,要求學生精讀,指導學生一學期需要精讀的作品控制到3—4本,精讀的時間學生可以利用假期進行。再次,每學期向學生指定一本研讀的書目,這個數目就是我們課本上要求學生必讀的課外名著,當然閱讀的量是一個必須要求,閱讀的時間上也必須有保障,學生在校期間一周要保證有六節閱讀課的時間,學生周末回家的時間也要達到4個課時的閱讀時間,這樣一來,學生閱讀的時間一周當中至少有十個課時。
在對學生的閱讀有了具體的要求之后,教師會專門制作閱讀成果檢測,并相應的跟進名著讀后感的寫作指導,比如初一上學期讀《西游記》時,教師會安排學生先讀部分章回,然后從人物設定、情節安排等方面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后的.寫作,《我和<西游>有個約會》《西游之路之我見》等相關的寫作安排,不僅進一步的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讓學生用筆記錄了自己閱讀名著的心路歷程,然后從每個班的習作中推選好的作品,進行年級里學校中的評選,把這些優秀習作編訂成書,在學校召開家長會的時候發給家長,這樣的讀書成果不僅得到了家長的一致贊許和支持,也促進了學生語文閱讀和寫作素養的雙向生成。
閱讀是學生對于生活、社會及客觀現象的認識,寫作是學生們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表現過程,只有將二者巧妙的結合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從最真的心靈體驗出發,給予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想,揮灑自如地寫,有創意地表達自我個性。也只有這樣,學生的心情將會更快樂,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思維才會更活躍,真正的體現我們的語文教育是滋養學生心靈的學科!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我們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不是指出: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那就是告訴我們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自主性學習,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因此,《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將它作為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這樣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充分發揚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創新精神,將這種新的學習方式用于習題課,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我們傳統課堂習題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為中心,而忽視學生這個的主體,習題上課學生做,教師講,純粹的是以教師對答案為主。學生圍著教師轉,學生只是一味的聽,判斷自己做的對與錯,上課只是死的知識灌輸,無休止的` 填鴨 ,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不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學到的是的是 死 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培養出沒有主動學習精神的人,培養出不會學習的人。那學生能力的提高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我認為,在習題課上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把我校的 1236 的教學模式運用于習題課,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習題課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在課堂中教師堅持六個 凡是 :凡是學生都知道的不講解,凡是學生能說回答的就不解釋,凡是學生能思考的就讓學生思考,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做。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只是適時的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在九年級教學中,原來輔導學生訓練七年級文言文知識的時候,我采取的仍舊是傳統的模式,學生先做,然后我就逐題逐題的分析講解。但我發現課堂上學生變成了死記答案的 機器 ,變成了被填的 鴨子 ,而實際收獲甚微。本周我在引導班上的學生復習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知識時,就采用了學校教學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做了嘗試,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自主學習
教師課前要優化習題,能突出教學重點,并能以此拓展延伸。然后讓學生獨立自主的去完成習題。這是一個 獨學 的過程,是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期間老師可來回巡看,以便了解學生的做題動態,確定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與問題。在學生們做題的過程中,我穿梭于各學生中間,發現習題中基礎部分掌握的很好,像實詞理解、句子翻譯及文體常識都能熟練運用,但是內容理解、拓展延伸就有些力不從心。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學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合作學習
在發現問題之后,我采用了 1236 環節中的第3環節合作交流的方式來進行訓練。學生們能熟練掌握的習題便讓小組內的學困生在組內交流,這樣有助于他們對知識的鞏固,更利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找到學習的樂趣。而難度較大的習題則由小組長主持在組內交流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這時我會鼓勵組與組之間進行競爭,比一比,哪一個組交流得更認真,學得更有效率,分析得更依據。只要放手讓他們組內去解決,他們對答案的理解往往會更 有理有據 ,會常常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一環節是對知識進行性的檢測,突出了 弱勢群體 ,也體現了 兵教兵 兵練兵 兵強兵 的特點,這就是 對學 與 群學 。當我把任務說明白后,沉悶的氣氛被打破了,我看到了孩子們變得活躍了,表情也輕松了許多,我看到了他們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
三、分享學習
這一環節是生生、師生、組組互動的過程,主角是學生,學生提出習題中的問題與困難,小組內能解決的就在全班展示提升,使其他組的同學分享成果,如果其他組在分享中有所啟發,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在全班分享。這樣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學習就得到呈現,這種教學不僅容量加大,教學進度加快,教學效率高,而學生的理解、掌握、體會也變得更深更透更快。一節課下來,原定的兩節課的內容一節課就解決了。在綜合復習了八年級上冊的文言知識后,我對知識進行了匯總,把握知識內在聯系,觸類旁通。從他們的表情上我看得出來他們學得很輕松也很快樂。
無論是哪種課型,作為教師我們更多是要給學生創造這樣自主機會,更要善于去引導、鼓勵學生多角度地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多方面地去探究問題,支持學生的那些與眾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而不是要求學生的思維和精神隨著自己的轉,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沒有拼時間的焦慮,沒有拼習題的兼備,有的是課堂上運用智慧的愉悅。總之,在課改路上,我們只有迎著課堂改革的強勢東風,以自己的熱情、智慧和創造性勞動描繪課堂上最美麗的風景。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邁步,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危機和挑戰。尤其是在小地方,無論是新的理念還是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對他們來說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對課改,“上級唱高調,學校哼低調,教師唱跑了調,學生跟不上調,社會根本不知什么調”的現象比比皆是。雖說目標令人振奮,但過程令人質疑,基礎令人憂慮。如何破解這道方程式,需要我們立足現實,樹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積極開展“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活動。從現有的教學行為去反思,從教學反思中去診治“病根” ,對癥下“藥”方為上策。
一.教學反思的定義與意義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臨控方式 ,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 俗話說“敗局有妙招”。從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中盤點“存貨”,清除“垃圾股”,擴張“績優股”,整合自身教學資源,無疑是現實的。反思教學正基此而產生。在教育戰線上,許多教師一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說別人的話”,都在做教學參考書和教材的奴仆,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到頭來緊攥一張“舊船票”難于登上教學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聽“依舊的濤聲”,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豈不可嘆?而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
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從這層意義上說,教學反思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加油站,是轉變教學觀的轉折點,是新舊理念碰撞的焊接點。從一定角度上說教師的成長等于經驗加上反思。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我認為主要從備課和課堂教學兩個基本環節進行。
(一)備課反思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大備課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備課觀念。
備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而在教學實踐中,備課往往被曲解成了備教案。在學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師的備課緊盯在寫教案上: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備課就充分、認真。備課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備教案等同于備師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是單一的、淺性的,靜態的、大一統的流水線。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這種教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單向度的信息傳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成為單一的傳遞信息與接受信息的關系。是以教材本位、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的原則設計。其價值可想而知。像這類備課乃無效勞動多,僅為應付檢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狹義的備課。
新課改形勢下的備課應是遵循以學生為本、立足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廣義的備課——備課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強調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是 備課的一部分,它包含師生閱歷;它以教材、課堂教學為核心,向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輻射;包含有形的書面教案及無形的融入教師心田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及教學機智與激情。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上了一節公開課后感慨到:他這節課表面上只花了15分鐘準備,實際上卻是我一生的準備。的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
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時間多了,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備課的投入得少了。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三要素中,大綱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了學生永遠最關鍵。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這句話來概括。“搭臺”就是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構建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有效地組織學生“唱戲”。
如何落實呢?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變單一知識目標為多元目標。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要變統一目標為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要變固定目標為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
(二)課堂反思,放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想
1、課堂實施由嚴守文本向超文本變遷。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說: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視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歷對教材進行更多的延伸、遷移、拓展。
可在現行的課堂中,巨大的習勢力嚴重地阻礙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出籠”。應當說,“異見”的產生說明這個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淀,經驗背景,對文本進行了獨立的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思考,產生了獨特的感受。可教師沒有珍視,掐滅了學生在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時迸濺出的智慧火花。這就是只知道囿于教材而沒有把教材當例子教的典型標本,這就是教師本位與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證。更精典的還在當教師講冬瓜是躺著的.,茄子是掛著的。有幾個學生馬上接嘴說,也有的冬瓜是掛著的,(原來這其中有2個學生的外婆家是蔬菜專業戶,成規模的菜地里,冬瓜地里搭 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長大后就在排架上垂掛著。)可教師斷然否定。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與蘇東坡的《詠菊》之爭。
宋朝時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于變法,不在家。造訪的蘇東坡進王安石書房后,見案幾上有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頭,哪會落瓣呢?當即續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家見后,見蘇東坡孤陋淺薄,十分無奈。后來適逢“烏臺詩案”事發,王安石就讓皇上派他到黃州為官。到黃州后的第二年秋,蘇東坡果然見菊花被西風吹落,滿地金黃,只剩枝條兒在風中晃動。想到早年在王安石書房續詩一事,深感自己學識不夠廣博,歉疚之意頓生。回京后立馬登門道歉。
“冬瓜也有垂掛的”,這里且不說為師者的孤陋寡聞,也不說師不必賢于弟子,但為師者總要有姿態,有寬大博愛的胸襟吧。怎么能武斷地斬斷學生對文本的“異見”呢?這樣的課堂,只是教師唱“獨角戲”,又如何能落實新課標要求的理念呢?如果教師能“蹲下來”用心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不也能從學生身上學到許多知識么?若利用學生在與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同構時產生的個性化閱讀,不正好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何嘗又不是件快事呢?
2、真正理解自主互動學習的內涵
新教材推廣中伴生了一種新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固然不錯,游泳池邊教不出游泳健兒,問題是怎樣的課堂才算是還給了學生 ,什么是真正的自主互動。
例如我在新課改教學研討會學習上聽到的一位語文執教的蘇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的第12課《甜甜的泥土》,講了被父親離異了的生母在兒子亮亮生日那天送來一包奶糖的故事。讓小亮感受到了久別的溫暖,而后母的虐待卻使小亮產生巨大反差而痛苦傷感。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第一塊“整體感知”中,在聽完開頭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后,要學生完成對聯:甜甜的泥土, 的媽媽。學生答案眾多:關愛孩子、無私、狠毒、自私、愛子心切、失落、離愁、望眼欲穿、傷心、悲痛、無情??學生盡興后,馬上轉入第二版塊“把握人物”的教學。在評課中,當資
深人士提到教師應在第一版塊以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互動對話,以提升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或給予適當引導時,那位授課教師馬上以這樣做就以“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剝奪學生自主學習權力”來反駁,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啞然。
現在說到“自主性學習”,有的教師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滿堂灌”“滿堂問”的老路。而我認為,在教學時,如是淺顯淺易與學生 的生活相重疊的選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已設疑、自已解答,或者組織學習小組進行互動學習;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選文還是應重視教師的“橋梁”作用。
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于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惟此,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才是有價值的。目前的語文課堂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匯報、表演、檢查,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他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教師淡化出場,一切都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以前老是認為一節課順利按教案完成的課才是成功的好課,但是一年多的課改實踐,使我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閃光的金子》一課更使我認識到一節好課的評價在于課堂的生成多少,課堂因生成而精彩,充滿活力。
蘇教版第四冊第16課“閃光的金子”寫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講述了水電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崗位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熱心為附近居民排憂解難的動人事跡,贊頌了徐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每上這種課文,學生們大都會無精打采,對課文內容提不起多大興趣。雖然徐虎就在不遠的上海,新聞、各類報刊上也都有他的報道,可孩子就是孩子,總對那有趣的寓言、知識性的童話或是描寫美麗景色的課文感興趣。
課上了大半進入了尾聲,師總結要讓學生從事例中體會到徐虎全心全意、熱情為他人服務的那顆像“閃光的金子”般的心。雖然根據自己的教案進行教學學生是能聽懂的,能答上來的,但也只是浮于表面。正在我要要想個好方法聯系生活實際總結全文時,坐在第二排的一個男生嘔吐了起來,邊上的幾個學生在同一時捂起了鼻子,我看到這情況說:“某某同學身體不好,請大家諒解!”這突發情況我備課時可沒備到,這本來就不是能預設的嘛,更巧的是偏偏在這堂課,在講到最關鍵地方。我抓住這一生成,不緊不慢地說:“今天課上我們認識了全心全意、熱情為他人服務的全國勞模徐虎,那我們是不是也該用行動表示一下呀?”話音剛落,刷刷刷,不約而同舉起了大約30幾只小手,有幾個嘴里還叫著:“我來,我來,我去拿些沙子來。”“我來拖地。”我感動極了,沒想到效果這么好,大家這樣積極。我隨意點了3個男生,我把他們稱為“小徐虎”,班上小朋友馬上笑開了,笑得他們怪不好意思的。他們利索地開工了,只一會兒工夫就把地面搞干凈了,可見他們平時也是樂于為班級、為他人服務的好孩子,不然沒那么麻利。在3個“小徐虎”工作時,我便在一旁抓住這一“生成”有情有境的總結了課文,并鼓勵學生要像徐虎學習,像身邊的“小徐虎”學習。
預設的課堂也許是有秩序的課堂,但也許會缺乏靈氣;生成的課堂也許會“亂”一些,但可能會因此而精彩。如果這堂課按我預設的`教案進行教學,學生不僅會感到苦草乏味,不感興趣,而且對知識點難以掌握。而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自由學習的時空,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得活潑,雖然最后的局面有那么一點“亂”(熱鬧),但這一“節外的小枝”開出了絢麗的花朵,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也使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生命活動的樂園。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己在作為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責任的重大。于是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的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天的預習,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規律,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必須掌握的。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的時候要求學生把自己朗讀的最好的段落錄下來,讓學生通過讀體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激活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為僵化的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可以培養的。從新課程的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尤其是現在的孩子他們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的,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一個施展自己的平臺。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會怎么樣呢?同學們紛紛的去說。有的說,他懊悔之極,后來自殺了;有的說,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的說,他在一次次的噩夢中死去了;還有的說他后來遇到了一個好的醫生來這個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來就用自己所有的錢,買下了對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的公園……學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師的想象的。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但是每課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說,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運用了對比的方法,但是對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 。讓學生既看到知識的整體特征,又看到每一課的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營造快樂語文的氛圍。例如《孔乙己》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編寫課本劇,并進行表演,或者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盤的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的悲慘的命運。《口技》則可以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的同學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樂的同時了解什么是口技。《變色龍》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讀,然后自己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痛苦的,讓學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的歌曲,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的父親,想想父親給自己的關愛。其實老師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給學生唱,或者讓有能力的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的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贊》的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盡管唱的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老師真行,于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老師的崇拜,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范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的,我們精彩的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的能力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的。學生的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的,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老師一定要把思維的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于學生的提高。要讓學生更多的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積極的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為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現在卻因為教學的課程而變得過分的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活力。尤其是現在的語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師們在復習的時候有時會過多的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的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寫下來,于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的文章,了老師教學的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的知識的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輝煌的文化遺產,但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我總是覺得應該是一種人文的積累,而不是文字的積累。古人的東西再好,還是應該去更多的發展現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為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盡管考試時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題,可是面對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試來說,對于關系著學生命運的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的,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于優秀的學生還不是問題,對于差一點的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峰。
不過,教師也可以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的精煉,可以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己喜歡的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背誦課本上的幾篇,幾首。
六、教學內容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的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的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的重要的交際手段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的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的聯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溝通,把自己封閉起來,然后說語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導致的應試和素質的沖突。課程過度的強調統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一的內容,使課程變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
可喜的是最近的考試出現了科目的交融,盡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為了這一點分數老師們會苦心的去經營,會努力形成一個教育的整體。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院的科室分的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是適當的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為自己不是英語老師而不敢說一句英語,不要因為自己不是物理老師而為自己對物理知識的淺薄而做解釋,其實老師應該是一個多元的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的結合體。
當然不是說語文課都上的不倫不類,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語文課堂要打破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讓語文課堂快樂融融,讓語文不在是學生的負擔。這是每一個老師和家長的心愿。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二:中學語文教學反思——談教師自身素養(1060字)
自己教學語文30年,聽課也有幾百節了吧,總之,對中學語文的教學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 我覺得教語文,學養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第二位的。只從“術”的方面去研究,不從“學”的方面去積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學生讀,你首先要會讀、多讀,有深刻的讀書感悟;你要教學生寫,你首先要愛寫、能寫,有獨到的寫作體驗;你要教學生說,你首先要勤說、善說,有高超的口語表達才能;你要教學生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你首先要是一個大寫的人。因為教語文說到底是教做人。
我們教師不是詩人,但要有詩人的氣質;教師不是演員,但要有演員的才能;教師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師不是將軍,但要有指揮千軍的氣概。語文教師尤其應當如此。一筆好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腔與學生融為一體的熱情,一顆真摯而善良的心,所有這些,才能構成一位語文教師的神韻。
有的老師上課,心里想的是教學流程、步驟、環節,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幾分幾秒都有“科學”的設定。我覺得這樣做就缺失了教學的靈氣,教學的本真。我上課心中有路數,但全力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皺眉,都是他們心聲的反映。我就根據學生當時的狀態因勢利導,教為學服務,而不是師生被教案牽著走。上課時要做到:眼里有學生,心里有學生,心里裝著每一位學生的心。
另外與時俱進,莫被“傳統”束縛頭腦;科學發展,不為時尚放棄永恒。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還重視“讀萬卷書,交萬名友”。古代有“游學”之舉,當代有“留學”之風,我還主張廣泛交流。子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詩云:為切為磋為琢為磨。都是講交流的重要與樂趣。霍懋征老師年逾八旬還去西北講學,傳播經驗;魏書生老師做了局長還不放棄教學,他們是真正的事業家。
還要在備課上下苦功夫。把過多的時間用在制作課件上,而不用在鉆研教材與研究學生上,是得不償失。把功夫用在實處,而不要做虛功。
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語文教學的六個要素。這就是:一、以情勵學;二、以趣激學;三、調動參與;四、啟迪創造;五、注重內化;六、求精求活。
語文課堂要充滿詩情,要讓兒童享受語文學習,教師享受語文教學。讓課堂充滿文化氣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亂,情趣盎然。課堂要有書卷氣,要有翰墨香,因為語文教學,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浸潤在文化積淀中的社會行為。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沒有優秀的教師,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評價都可能會被扭曲、變形、異化。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 我已認真學過了 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 我已努力過了 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初中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 碰 上中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 我聰明 、 我運氣 的心理,等到考場 超常發揮 。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 語文 ,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中考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 漸進性 。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中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中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 教材是個例子 (葉圣陶先生語),中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 流 與 源 的關系,正所謂 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產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 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 。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考試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 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 ,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 語文學習要多讀書 這些無需上交的 軟作業 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以前積累的老底夠了, 我不需要學了 ,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 空洞 ,產生 我想學,我要學 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中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級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單元課文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單元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這以后,有一些學生還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反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 賦 與 興 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 賦 比 興 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 賦 和 興 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 賦 時,在解釋了 賦 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 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 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 賦 。講 興 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 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 ,講清了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 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 壓力 為 魅力 ,讓 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 ,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 信心是成功之舟 。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初中學生更為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 滑坡 ,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 表揚和獎勵 代表著一種 權威 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 鑒賞詩歌的形象 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 品味詩歌語言 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 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 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 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 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 , 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 。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03-27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0-24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3-11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8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
(精選)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7-09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6-12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05-28
初中語文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05-27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