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匯總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自從我校提出了開展高效課堂教學活動以來,我個人認為高效課堂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出發點:
一是如何遵循教學規律,回歸教學本質,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二是如何落實新的課程理念,是否真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不能遵循自己的意志講,而不注重學生的多種學習方法的體現;三是學生目標達成度檢查的方式,信息的反饋方式。其次,評價一堂高效課的標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容量要大;
二、目標達成度高:包括過程達成度,結果達成度;
三、看學生的參與面。提問時看學生的參與面,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小組交流時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主動性。以下是我在平時課堂教學上的一些體會和幾點做法,跟大家交流一下,敬請批評指正: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數學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螺旋式方向前進的,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手段是逐漸積累的,因此課堂上對簡單的內容應少講,應更多地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己吸取知識的習慣,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通過對問題的引導討論,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有效地調動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學生
學習興趣。
其次,少講大多數學生不能接受的內容,許多數學教師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津津樂道地將一些綜合性強,技巧性高的習題講給學生聽,至于有多少學生能真正接受,則考慮的很少,這種處理教學內容的方法脫離了現狀,給大多數學生帶來的是苦惱,有些學生正是在這種不科學的處理數學問題的挫折中,產生
了害怕數學的心理,把學習數學當成了沉重的精神和心理負擔。最后,在課堂上要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根據教學內容、課時要求,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和安排新穎別致的課題導入方式,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數學課堂教學注重題組教學
所謂題組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某一方面的目的,根據學生的接受知識的規律,合理有效地選用一組數學問題組織教學,并且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除了解決單個的數學問題外,通過幾個問題的前后聯系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的變化,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方法。
三、提高課堂提問效果
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對課堂提問重視不夠,表現為提問目的不夠明確,所提方式隨心所欲,提問效果不盡人意。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相互
交流,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步驟。
1.提問要有序
問題的設計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要考慮學生的認識序,循序而問,步步深入。前后顛倒、信口提問,只會擾亂學生的思維順序。
2.提問的內容要有度
淺顯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超前的深奧提問又使學生不知所云,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3.提問語言要有啟發性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式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達要準確、精煉,若用符號語言提問要輔以適當的解釋。
4.要給學生思考時間
提出問題后適當的停頓便于學生思考,學生答完問題后再稍微停數秒,往往可引出或他人更完整確切的補充。幾秒鐘的等待可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忽視。
四、重視小組合作教學
小組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四人一組或同桌二人小組,小組合作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為此,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扎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一、加強閱讀教學,放手學生自讀自悟
教學本課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就讓他們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幾段話,去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課堂上同一句話,因為閱讀者不一樣,所以產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對小英這一人物的了解了個透徹,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把一個心理自卑得盡乎變態的可憐的小英活生生的擺到了大家的眼前。
二、悟兩次掌聲——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整堂課,我設計了復習導入、新授、總結點題、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資料,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你為什么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里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我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教師教師要批評,上去,大家必須要笑我,怎樣辦?”此時學生經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郁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么?”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教師引導:快把這夸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多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
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應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應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郁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資料。
三、拓展延伸,升華文本內函
在理解好課文后,我要求學生說說自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別人的掌聲或把掌聲獻給別人的故事。這樣,無疑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我的“掌聲”。
可是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小英心里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可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經過朗讀去品味。異常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小英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為下頭學生為何自發地送給小英的掌聲做好鋪墊。
經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提高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一、教材背景
《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文中贊美的正是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光輝形象。
二、設計理念
《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而且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所有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力圖在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一是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要上得情趣盎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等。
(本節課的開始,我讓同學們讀詞語,發現給出的詞語的共通特征引出都是這都是描寫洪水的詞語,然后通過字詞來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寫法,充分讓學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點,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的好處。感悟情感,讀出感情來。)
二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考。讓學生自己讀懂,自己在讀
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將他們帶入情境要求學生像豹子一樣吼出來時,那個坐在教室后面的小男生平時是一個特別調皮的孩子,但是我發現還是要發掘他們的優點,在這堂課上讓我有一種驚艷的感覺,這讓我思考以后要多花時間,精力去和他們交流,他們還是很愿意表現自己的。)
三是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讀寫聽說要貫穿課堂,最后的結尾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讀一首贊美老漢的詩,讓學生帶著這種情境來學習。我沒有想到的是,有學生被感染了,敬隊禮,這種沒有預設的課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馬讓他來說自己的感受。最后來寫話,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鍛煉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這節課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師們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幫助我成長,這就是我的感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的內在精神美,同時其文章的語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我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設計教學方案,教學過程設計合理,現做以下反思:
一、 朗讀中感知:
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石榴》這課時,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實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設計了幾個簡短、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個季節?石榴有什么特點?同時相機板書:春天,葉;夏天:花;秋天:果;接著讓學生讀,先是自瀆,邊讀邊想石榴葉、花、果的樣子,有什么特點,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讀、自悟;接著讓學生邊聽同學讀,邊看插圖,視聽結合,使學生對石榴的樣子有形象、直觀的感受;再通過實物的演示,教師引談,師生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了解。今后在有層次、多形式的朗讀上還應努力。
二、 表達中領悟:
在學生通過多讀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表達,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如課文中寫花時有這么一段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枝頭。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在教學這部分時,老師不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讓學生讀中領悟,“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一雙雙小手如林般樹起,有的同學說:“小喇叭”寫出了花的形狀。有的同學說:“正鼓著勁在吹呢。”講花開得多,開得旺。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邊讀邊表演,同學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狀,漲紅了臉,搖擺著頭,多么像一朵朵美麗的石榴花,學生對這樣形式的表達、領悟非常感興趣,同時也讓老師感受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一顆靈動的心。
在學了第四段引導學生仿寫時,設計簡略,有以下改進建議:
遷移練習:(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
1、同學們,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同學們還帶來了很多水果。談話:
①你帶了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顏色的,形狀、大小怎樣?
②這些水果可真誘人啊,快嘗嘗它的味道。談話:你的桔子什么味道?你的香蕉呢?蘋果呢?葡萄呢?
③你能把剛才說過的話連起來說嗎?這個句子能幫助你們:
(文:剝開的外皮,只見,輕輕咬上一口,。)
(說說外面、里面和滋味)。第一個同學說完,請大家猜猜他說的是什么水果。
④一年四季有很多水果,比如:西瓜、桔子、香蕉、水蜜桃等等。你還喜歡什么水果呢?喜歡它的什么?試試用上這個句子說一說。(指導學生從營養、方便、長相誘人,口感酥軟、嫩滑等方面說。)
2.大家說得真不錯,看來寫一種水果只要抓住它的外形、顏色和味道的特點,就能寫好。請你選擇你最喜愛的一種,欣賞它們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嘗它們獨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這一課的寫作方法把它寫下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懸念疊起,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循環)的能力,更適合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學《跳水》一文時,緊扣“問”字,問在課前,問在課上,問在課后。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問在課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猶為重要。”因而在學習課文之前,應該有意識將學生帶進課文中,讓他們在學習前生疑、思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進一步思考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1、結合課前預習問 ①讀讀課文,想想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是怎樣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處境的危險?
2、啟用圖書資料問 ①列夫托爾斯泰是誰,他還寫過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在課上。課堂是學習課文的主陣地。無任是教師的導問,學生的質疑,都應建立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力求每一處的導問、質疑都能恰到好處。既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在探索過程中領會了真知。
1、從課題處問 ①誰跳水了,為什么跳水? ②怎樣跳水,在什么情況下跳水,跳下去了嗎?
2、從文章的思路入手問(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課堂中的“問”,有利于學生順藤摸瓜,把握課文的思想和內容,了解作者行文節局方面的特點。 ①孩子為什么會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去? ②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這樣做?
3、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問(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難點是“理清事情的發生、發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系的發展和變化。” ①你能各用一個詞歸納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的關系嗎?
4、從學生的知識實際問(設計坡度) 如“我們要向船長學習什么?”比較直接,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從知識實際出發,設計坡度。 ①船長干什么了,他怎么會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么做的? ③我們應該向船長學習什么? 5、從學生質疑能力角度問。 ①“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不是矛盾嗎?
三、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問在課后。教育是一把值得人們警惕的雙刃劍: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堂的內外必須著眼于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于學生首次獲得的過程或獨立做好的,應該被認為是創新,應該給予鼓勵。)教學的全過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重新組合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秋天到了》是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材中的一課,在探究式教學實踐中,我運用了多種現代化教育技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教育,以最終把教育影響內化為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外化為道德行為。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學中求知,促其探索質疑
在這節課中,我抓住學生們好奇心強、喜歡探求各種秘密的心理,合理剪輯教材,賦予教材探究性,給學生留下思考、體驗、探討和想象的空間。通過組織學生課前調查、書寫研究報告等環節,學生有意識地深入生活,貼近社會,為課堂教學時掌握領悟道德認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們進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通過自己的活動去探索、感悟。
(二)練中求新,啟迪求異思維
在本節課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開放性、沒有單一答案的問題,這些教學環節不強求一致的標準答案,讓學生依自己的`潛能盡力發揮,依照學生個性差異作出彈性的要求。學生都是朝著老師鼓勵的方向發展,當學生提出獨特的意見和想法時,注意做到暫緩判斷,不立刻下判斷并鼓勵學生去看、聽、嘗試、探索及操作。這種做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反應,而且可以影響到全體學生,使他們也勇于表達,進而造成熱烈的氣氛,給學生成功的機會,使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還要使靜態內容動態化,抽象內容形象化,從而使學習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課文,它生動地講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游的情景,描繪了秋天的美好景象和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下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課文篇幅短小,一共有四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將大體意思表達出來,能結合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因此,課伊始,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天高云淡,雁過留聲,美麗的秋天到了,在這金風送爽的時候,你們最想干什么啊?”學生們各有各的說法,也勾起了學生的美好回憶,都向往著想出去游玩。
接著,我在朗讀上作了示范,讓學生聽我讀課文,孩子們都非常認真,并且有幾個學生還跟著我一起輕輕地讀,見此情景,我便乘熱打鐵,要想像老師這樣在大家面前一展你的朗讀水平,那就讓老師先來考考你們的預習情況,孩子們興趣很濃,紛紛舉手,他們基本都能正確讀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有幾個還能在識字的基礎上,對這些詞中難懂的`進行了解釋,加上我給予的評價,其他的孩子對他們更是佩服不已,沒花多少功夫,字詞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看來,教師的引領,語言的激勵,榜樣的示范,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用的,不僅興趣足,而且也學得快。
這篇課文的還一特點就是圖文結合,形象生動。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是這些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對打滾兒、逮螞蚱熟悉不過,因此,我一邊結合課文插圖,一邊和孩子們聊聊自己成長的生活經驗,個別的孩子還進行了語言的描述,以及動作的表演,使孩子們仿佛已經來到了野外,在盡情地玩耍,從而體會了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大家奔跑追逐,笑著喊著,多開心哪!”另外通過“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把課文引入生活中,讓孩子們學以致用,也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書面表達,從而為寫話打下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蒲公英》是一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實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課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運用擬人、對比等修辭方法突出了人物個性,表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強化了表達效果,有助于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認真備課、研究教材,結合我們班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給課堂插上想象的翅膀,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用夢幻般的語言對學生說:“下面讓我們進入蒲公英的世界。在美麗的田野上,無數的蒲公英種子帶著一個個潔白的小降落傘,在藍天下隨風輕揚,好像無數的小精靈在翩翩起舞美麗極了……”當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著蒲公英的畫面后,我設計了又一個想象的環節:“假如你就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你想飛到哪里去?”陶醉在美景中的孩子們一個個炸開了鍋,有的說要飛到花園里,開出美麗的花朵,美化環境,有的說要飛到珠穆朗瑪峰去,在最高的山頂上扎根,有的說要飛到森林里,看看神奇的大森林,還有的說要飛到太空中,看看宇宙是什么樣的……各種各樣的想象是千奇百怪,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
當講到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說:“要飛到波光粼粼的湖面里,一定能給我帶來歡樂!”我又提問:“它想到湖水里干什么呢,湖水會給它帶來什么歡樂?”有的孩子說它會在湖水里和小魚做游戲,有的說它會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泳,還有的孩子說它會順水而下,和水波一起看看藍天、白云,和小鳥說說話……孩子們認識到了湖水給種子帶來的快樂。
在學生了解了兩顆想到沙漠里和湖水里的種子的想法和不同的結局后,我又讓學生進行想象:“假如你就是太陽公公,會怎樣勸告那兩顆想落在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種子?”學生們的知識面非常豐富,從各個方面談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你們這兩顆小種子,不聽太陽公公的勸告,會得到不好的結局的,要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呀!”還有的孩子說:“你們這兩顆種子,一個想當百萬富翁,一個想到湖面上尋找快樂,你們不知道,這樣做會沒命的,你們千萬不要去呀!”……大家在太陽公公的勸告中,大家進一步理解了課文主題思想。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在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體驗教材,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在我對公開教學《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學校教師-們的指點,才發現自己課堂出現的問題還不僅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慚愧了。經過整理,我對自己的教學作了二次反思。
總結如下:
一、整個教學過程偏離了自己預設的主旨。課前設計中,我的整堂古詩教學課是圍繞“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設計的,這個出發點得到了宋校長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卻嚴重偏離自己預設的“軌道”。詩人背景沒有介紹清楚,讓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該抓的字眼沒有抓住,上完課之后還有很多學生一知半解。特別是對古詩詩意的理解也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中描寫的是畫中的梅花,在詩意的解釋中,我卻沒有交待清楚,讓學生疑惑重重,誤認為是現實生活中的梅花,這是一個嚴重的失誤。
二、沒有抓信課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氣滿乾坤。”《墨梅》的'靈魂就在“清氣”二字上。清氣指的是清高純潔的氣節。該名可理解為:“只希望把它清高純潔的氣節永遠留傳人間,”也可理解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純潔的氣節充滿天地人間。”只有抓住這句,古詩的意境才能得到升華。
最后,老師們還教了一套如何領會古詩詩意的方法--擴、補、調、換、連。擴指的是單音節擴為雙音節;補即為補充省略的詞語;調是調移、顛倒順序;換是古語換新詞;連就是將詩意連貫起來理解。
有了這次經驗,我相信今后的古詩教學一定會比這次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我驚嘆學生的出色表演,連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在課上,我僅僅觸動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并運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接著便把時間交給了學生,讓閱讀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第一階段,提出能夠喚起學生體驗的問題,第二階段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感悟的問題,第三階段提出讓學生品味的問題,第四階段提出讓學生模仿練習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探究,進行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正是我要研究的問題.本節課,朝著研討方向,教學安排有梯度,形式多樣化.
這節課,正是我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興趣.正是我的放,才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將"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以情激情,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有所獲.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積累,運用語言,語言表達得以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作者用詞準確傳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這堂課氣氛較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我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為學生的思維起著“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扎實,更靈活,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這篇課文文字優美,內容生動形象,感情色彩濃厚。教學時要不斷地指導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描寫的風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間游戲,使得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詩歌想象力豐富,將孩子們經常看到的景物描寫得如詩如畫。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情境教學是依據兒童的心理特征,認識規律,把從生動,直觀的形象思維入手創設情境作為教學過程的啟動契機,從而帶動語言的訓練,促進智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因此,我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開始,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2、以讀為主,重視讀的實踐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教學中,以形式多樣的朗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發現,鼓勵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
4、擴展思維,激發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積極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學重點,難點,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上個星期我們五年級的語文老師就《清貧》這篇課文進行了教學比武。比武前我是滿懷信心,可是在教學時卻不盡人意,最后很多環節都省掉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有如下體會:
這堂課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1、初讀課文,初步感知方。志敏的清貧。
2、再讀課文,深入體會方。志敏的“清”與“貧”。
3、學習作者的通過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4、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育學生應如何正確的看待清貧。我覺得我的設計還行,可是課堂上卻并非如此。
第一、二環節學生完成的還好,可是第三環節就糟糕了,在教學這一段時,我主要抓住了國民黨的兩個士兵的內容來學,讓學生先找出描寫他們的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然后談體會,學生都可以體會到國民黨士兵的貪婪,最后讓學生練習讀,學生讀不出國民黨士兵的貪婪,在指導后還是不是很好,從這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的.學生只會學一些皮毛,不會深入揣摩,這有待老師加強指導。
學習完國民黨士兵的,再讓學生找找描寫方。志敏的,學生只能找到一點,課堂上還有一個學生說,課本上就寫這么一點,我趁機抓住了這話,問學生“知道為什么只寫這么一點嗎”,大多數學生說不知道,聰明的學生說出來了,這是側面描寫。
緊接著我簡單介紹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區別,然后出示了幾個練習題。學生很茫然。由于這一環節花了很多時間,導致這節課沒完成教學任務。
從這節課,我覺得我們一堂課并不要上一篇完整的課文,只要一個知識點達到了自己預訂的目標就行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人教版第十冊第四組,本組課文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體會那令人震撼的情,學習本組課文重點是抓住那些感動人們的地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橋》這篇課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二.教學成功之處
1.情感渲染
引領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這樣,對于“老漢的偉大精神的感悟”這一教學目標而言,引領學生的情感無疑就是一貼催化劑了。
2.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
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通過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地讀,層層深入地讀。特別是抓住“洪水不斷上漲的三個階段,老漢的每個舉動”,感受他在危急時刻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精神與人格。 例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
正是采用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策略,所以本節課激起了學生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
三.教學不足
1、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師的講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給學生多一些時間進行讀寫訓練。
2、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放在最后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時間太多,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
3.課堂上漏掉了讓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沒有做到很好地理清文章脈絡。
4.對學生學區掌握不好,忽略了中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須深入解讀文本,教師解讀文本的程度越深,領悟文本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相信只要我們善于總結、善于反思、善于改進,教學水平一定會上一個臺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案例與反思
在第一次與新教材接觸的過程中,我對小組合作學習也曾經迷茫過、徘徊過,也曾經步入了誤區。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探索,有了些許的心得和體會。以下是我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個案例及反思。
1.探究過程中的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
請學生圍繞問題“文章中讓你最感動的是哪里?為什么?”展開討論。
這個探究過程需要各組員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且就問題展開討論,所以小組成員需要適當搭配,否則有些學生會被冷落。因此根據組內學生的相對特長,進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記錄員、匯報員、檢查員等,每一角色在組內活動時有不同的職責:主持人負責小組全局、協調小組學習進程;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學習結果;報告員負責向全班同學匯報結果;檢查員檢查小組學習情況。組員各盡其職,完成探究。在整個學生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必須起指導作用,否則學生小組合作效果不明顯。教師也可適當地激勵學生:看看哪組配合得最好、發表得最有見解。經過討論,由匯報員匯報小組成員集體合作的結晶,其他各組補充或糾正。
反思:在學生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充滿互助與競賽。同時教師應當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樣組織,怎樣傾聽,怎樣發言,怎樣質疑等。整個課堂人人參與學習、個個互動補充。合作促進了互動,互動升華了興趣。
2.表演過程中的小組合作:
教學內容:
《兩小兒辯日》教學片段
教學過程:
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文時,選擇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的方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兩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進行辯論,由朗讀到脫離課本。經過演練,從中推選出三組在全班進行辯論賽。一小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圓,語氣強烈。一小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次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節奏明快,針鋒相對。孔子曰:“吾不能決也。雙方斗為平局,不分勝負。”“哦!”全班發出熱烈的喝彩聲。我接著說:“孔子當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的態度。假如孔子現在還活著,他老人家會怎么樣裁判呢?”學生搶著答:“仍然是平局。”“為什么?”“因為兩個小兒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兩個小兒觀察事物光憑直覺,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太陽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罷了。”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各自尋找自己的有利證據,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反思: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并且強調,只有愿意學習,才能學得好。在排演中,學生相互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學生在趣味盎然、快樂無比的表演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習自覺性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無論是誰,都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學習任務,他們不僅會做,而且樂意去做。也可以將學習任務從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一項,完成任務后相互交流。同時在合作過程中由于小組成員各有其職,職責分明,因此每位學生都會主動投入。
3.作文評改過程中的小組合作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之所以對寫作不感興趣,甚至逃避作文,這與教師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單一不無關系。多數學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師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標準否定,因為教師面對幾十或近百份作品,在短時間內都給予恰到好處的承認是困難的事情。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學的思想,在作文評改中開展了小組合作。
反思:在批改和講評這一關鍵環節上,我充分相信同學。分小組輪流批改作文。我要做的是:活動前,將作文互批的宏觀要求告訴給學生。活動中,精批三分之一的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習作為講評作準備,對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面批。在作文評講課上,教師擔任主持人角色,學生為主評人開展評講活動。教師在中間對講評人進行鼓勵性評價,對被評作品進行適時、適量的二次評價,溝通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這種課型不僅改變了教師在評價作文時的單一模式和定勢心理,而且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把修改講評的過程變為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積極性和批改作文的效率。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思考與建議
初次接觸小組合作學習,只感覺到這種學習方式的新穎,并嘗試著去實踐,但從中發現許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漸漸地悟出教學中不能為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建議:
1.明確分工,各盡其職
教師在組建合作小組時,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則。一是小組成員人數要合理,以4——6人為宜。人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體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動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優勢互補”的原則。依照學生的組織能力、語文學習能力、性別等方面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組都有各個層次的學生,為各小組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三是成員的角色分工應該是動態的,采取輪流擔任的方法。每小組大致確定好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檢查員等職位。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興趣,也可以改變學生在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給每個學生都提供發展的機會。
2.適當介入,關愛弱勢
首先,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寬松的交流氛圍,要求合作小組的同學對每一位發言者都給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們支持你,你大膽表現吧!”“某某必勝!”讓學生大膽表達。
其次,教師要適當地介入合作學習。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小組合作學習極容易成了“優生唱主角,差生跑龍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熱鬧不求實質的弊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特別要關愛那些極少發言的“弱小者”。對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有自己的看法,卻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表達。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常會發現一些總是沉默的學生,他們有的是不敢表達,對自己的見解有種種顧慮:自己的意見會不會讓同學笑話?和大多數同學有沒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長表達,他們的表達總是只有片言只語。另外,俗話說“一鳥入林,百鳥壓聲”,在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時,如果是學習優秀的學生先發言,另外的學生就會不敢再發言。因此,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重視激發“弱小者”的自信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鼓勵,創造機會讓他們多表現、先表現,善于捕捉、放大他們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使弱勢轉化為優勢,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如果老師不斷地發現弱勢,真誠地關愛弱勢,不懈地轉化弱勢,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學習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3.有機結合,靈活調控
目前,許多教師為了趕時髦,活躍課堂,取悅學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導致合作學習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師對一些簡單易懂、不容質疑、無需討論的內容也開展合作學習,使合作學習泛濫成災,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而且影響了課堂紀律;也有的教師把一些脫離實際、玄而又玄的內容讓學生討論,從而讓學生失去自信,喪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節制,要把合作學習放在有討論空間的問題上,放在學生易混淆處;難度要適宜,符合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規律,這樣的小組討論才能讓學生有收獲、有發展。
總之,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呼喚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刻把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根主線,讓小組合作學習在新課標的改革中煥發獨特的魅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燕子》教學反思08-26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小學語文《風箏》教學反思04-16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反思04-01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反思04-09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