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匯總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反思1
去年,我加入了課改的行列,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門應該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的精彩。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伙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會失去方向,無所適從。
對于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于此我們就不能拘泥于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于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系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后,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并且要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于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于學習階段,并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巨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于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讓我用下面的文字鞭策和勉勵自己吧,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
——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當孩子的聲音觸動了我們的耳鼓,那就是音樂。
當孩子的行為觸動了我們的眼睛,那就是繪畫。
當孩子的故事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那就是戲劇。
雖然我們的工作很繁重,但她仍然可以成為一種樂趣,雖然我們的改革很艱難,但她仍然可以成為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用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語文教學反思2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后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后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么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為了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從“聽說”一詞,讓學生體會觀察不僅是知道,還得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得出結論。作者在試驗準備中,做了好幾個準備工作,分別是做記號,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走了兩里多路才開始做試驗,問學生,能不能不做這些準備,讓學生體會,觀察前要設計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問,為什么會這樣推測,從而讓學生了解在觀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后,蜜蜂只有十七只沒有迷失方向,我問學生,能不能為了讓讀者喜歡,而完善數據,寫成全部飛回。從而得出觀察必須要實事求是的結論。
以這篇文章為基點,教導學生觀察的要素和方法,讓孩子們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情況,去觀察身邊周圍的事情,并以小練筆的形式來呈現,結果還是讓人挺滿意的,這樣的教學嘗試,我還會再繼續。
語文教學反思3
語文期末考試成績一出來,我發現一位平時學習吊兒郎當的學生成績居然非常出色,雖然這樣的結果并不意外,但卻又一次證實了我以前提出來的語文到底要不要教的問題,在我的觀點里,我始終認為語文不是學得的,而是習得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讀出來的,語文真是不可以教的,教師只能是感染學生、激發學生,而最終要有出色表現的話,還是要靠學生自己琢磨,不能死板應對。
這里有一個學生本身素質的問題,人聰明、善于思考這是聰明的表現,但愛讀書就不僅是聰明所能達到的了。教師在課堂上講得頭頭是道,但學生不一定明明白白,相反,學生在自己的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卻可能悟到更多的東西。所以,許許多多的語文教師都肯定的一點就是閱讀是造就學生出色語文水平的`基礎。但怎樣的閱讀才能達到如此效果呢?關鍵還在于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是在思考和運用中產生的,所謂的“死讀書”并不算數。比如有的孩子被家長逼著去看一些所謂的必讀書、名著之類的,這樣哺育出來的只能是書呆子,是被動地去吸收的傻子。真正愛讀書的,達到茶不思、飯不想的,是因為他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樂,在閱讀中他能將情感融入其中,或笑或悲,或懼或狂,并且讀后還會玩味一番,甚至在現實中再去求證一番,有時還與大人討論一下,也會在生活中引證一下,如此一來,書就讀到了骨子里。這樣的讀不論是讀經史子集,或是讀日常小報,或是讀兒童故事,亦或是雜七雜八的東西,他總能引起自己內心的共鳴,這樣的理解與思考,這樣的語文運用是超乎任何說教的。想一想,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在大量地與那些心智敏銳的作家進行著閱讀的對話,他的語文成績怎么可能不好呢?再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老師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響應上級的規定、政策,或者唯恐哪一點不講到誤了子弟,總是兢兢業業地按部就班地將那么多的知識教完,不厭其煩地為學生分析這個、分析那個,一會兒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一會兒引導學生接受什么主義教育、什么思想熏陶,任務太多,孩子也無所適從,剛剛在一點上聽得有了味道,想出點東西來,課堂重點就又被轉移到了另一個地方。
語文為什么而教、教什么的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我想就語文課堂而言,一是基礎的字詞句的積累和語法講解,二是引導學生愛上閱讀。但現實上即使孩子們很喜歡閱讀,教師們也不得不打斷孩子們的興趣,告訴他們“上課了”,然后就講一些孩子們并沒有多大興趣的東西。
興趣是要培養的,養成習慣更要花大量的時間,玩是天性,讀書卻并不是天性,要讓孩子愛讀書、愛學習并且善于思考是全社會的事情,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積極的教育引導,提供合適的家庭、社會溫床,制定合理的教育方針政策,漸思漸行。
語文教學反思4
雨來的故事,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它伴隨我走過童年的美好時光。小時候,可供孩子們閱讀的書籍很少,所以對一個喜歡的故事,我會反復地閱讀,甚至能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而今,我又以教師的身份重拾雨來的故事,內心有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
《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爭的故事,歌頌了抗日根據地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地和敵人斗爭的優秀品質。這篇文章,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小學生讀。以下是我的點滴體會和反思:
一、把雨來的英雄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給學生充分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
一、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
二、他小小年紀,為什么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也比較集中,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
二、抓住文中多處出現的反復的手法
《小英雄雨來》一文中,作者運用了一個最突出的寫作方法——反復。為了強調某一個意思,突出某種情感,文章的作者往往將某些詞語或句子重復使用,稱為反復,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抓住了這些地方進行教學。
例1: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地叫:“槍斃,槍斃!拉出去,拉出去!”句子中的詞語反復,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鬼子軍官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露出的氣急敗壞的情態,表現了敵人窮兇極惡的性格特征。反復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點睛之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2:大家都高興得叫起來,“雨來沒有死!雨來沒有死。”這是句子的反復,抒發了大家見到雨來活著之后的萬分欣喜和激動的感情。反復的作用,把人們又驚又喜的情態、又疼又愛的內心刻畫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
例3:“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是雨來的識字課本上的兩句話,作者精心地選擇它,并安排在師生的誦讀中,它會深深地撥動讀者的心弦。反復地使用,也暗點了小英雄雨來機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愛自己的祖國”,所以它起到了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學中,怎樣在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自然而又有效地滲透寫作指導,仍將是我以后的教學中值得探究的一個方向。
語文教學反思5
學完六個單韻母,開始學習聲母bpmf。在四個聲母之認識這前,我先用出示卡片的形式和唱兒歌的方式讓學生復習單韻母,這樣,學生興趣濃厚并鞏固了單韻母的學習。隨后再出示聲母卡片,因為大部分學生在學前班都學習過漢語拼音,所以大都能讀準確,只有個別學生將b和p混淆,于是,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區別b和p,學生們興趣極高,有的說“像個6字bbb,9字反寫ppp”,有的根據半圓的方向說“右下半圓bbb,右上半圓ppp”,有的孩子還用
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b和p的形狀幫助記憶,經過孩子們的踴躍發言,那幾個讀錯bp的孩子很快認準了bp,孩子們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在教學bpmf與單韻母a和o的拼讀時,我發現學生在拼讀時對單韻母加聲調讀不準確,尤其是三聲和四聲,三聲總是讀不到位,四聲總和二聲搞混,于是我加強了范讀,然后再點名讀,讓讀得好的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孩子們都好表現,學得更認真了。當學生們都差不多掌握的時候,我再采用開火車、小組比賽讀等形式幫助學生加強記憶,這樣一來,除了個別學生難以糾正,其他的.學生基本上都掌握得不錯。
最后一個環節是教學生寫bpmf,采取的是送“bpmf”回家的方式,讓學生觀察bpmf到底住在四線格的哪一格,然后我在小黑板上演示字母書寫筆畫及順序,再讓幾個學生復述,先空書,再在練習本上寫。這樣,學生能很好地掌握書寫格式和筆順。但仍有個別學生由于幼兒園時書寫不規范,現在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個別指導。
不過,在教讀音時,因為有部分孩子在學前班時已經學過,于是沒有耐心聽老師講發音,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或開小火車時自己在下面發音,這樣可能會影響沒有學過拼音的孩子學習。因此,安靜傾聽的習慣還要進一步強調。這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反復抓。
課后再次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反思,有些細節問題還是需要細細斟酌。比如在對比bp時,我讓學生分析它們像什么?有的學生說b像廣播,p像氣球,我當時并沒有細想,后來一想,q不是也像氣球嗎?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進行一下更準確的引導。另外,對bp的讀音指導時可以用一張紙放在嘴前,讓學生發音看紙的變化來比較bp,這樣學生區分得可能會更清晰。
總之,經驗尚淺,仍需努力!
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是一個不斷總結,不斷進步的過程,這幾天來,我對本周的語文教學工作做了一個簡要的分析,深有感觸。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教學中重新擺正師生的關系,開展民主教學。
在民主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讓他們認為自己很重要。
根據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讓學生身心真正的投入到語文閱讀上來,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語文教學反思7
在低年級,尤其是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們經常困擾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講習慣不一養成的問題。我們老師也在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不斷的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向40分鐘要質量,要成績。例如,廣泛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編排精致的教學環節、設計生動的教學語言、穿插有趣的游戲活動、運用豐富的教態或適時的律動等等。而我覺得游戲活動的運用無疑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生成課堂氛圍的有效策略。堅持以游戲活動教學,會快速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面,我就對游戲活動教學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游戲活動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游戲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簡單易行,切勿紛繁復雜,耗時過大造成麻煩,適得其反。當然,游戲活動的實施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
2、游戲活動的設計要與所學知識有密切聯系,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生硬的套用。
3、游戲活動的互動性要強,參與性要高,照顧大多數同學,尤其是讓弱勢生有參與的機會。
4、游戲活動形式要追求“新、奇、趣”,不能將一種游戲從開學初做到課程結束。
5、游戲活動前必須說清游戲規則和注意事項,游戲后也要給學生積極的鼓勵。
6、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神態、語態、眼神、動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用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的激情,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召喚。
在這次區教研員閔老師的聽課指正下,獲益匪淺,讓我在上完一節低年紀的準備課時,留下了許多需要思考改進的地方,通過反思,使我以后的課更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8
有時下去聽課,經常會聽到“你讀懂了什么?”這句話。高年級的老師在說,低年級的老師也在問,似乎這話成了當前閱讀教學課堂語言的經典。那么,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么呢?是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實踐、探究,還是教師也在“趕時興”?
說實話,本人對這句話并不特別欣賞,尤其是在聽了幾次課以后。我看到曾有老師在學生連課文都沒讀通順的情況下就急于拋出這么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么?”于是學生一時僵在那里,似乎在冥思苦想、搜腸刮肚……老師見學生實在太安靜,心急地又問:“你們到底讀懂了什么呢?來,先同桌討論交流一下。”于是學生中才開始有些嘀嘀咕咕的聲音……到了全班交流的時間了,小手陸陸續續舉了起來,你說,我說,他說,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回答后,老師的神情也顯得挺滿意,似乎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一目標已達成了。其實,作為旁聽者,只要你仔細去聽,再把學生說的內容連起來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學生剛才回答的內容重復很多,浮在字面表層理解的很多,而真正體現學生個體思維,有獨特見地,較深刻內涵的精彩回答卻是“難以尋覓”。我不知別的老師們怎么想,至少我覺得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顯得太單調,太蒼白,如果語文閱讀教學真是問那么幾個“你讀懂了什么?”的問題就能完成任務的話,那豈不是太容易了。
我時常在反思,語文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只否被一些老師搞錯了,那就是閱讀教學最主要教什么?我們在不斷地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好好問自己“我教給你什么”。是啊!教師,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明明白白———“我教給你什么”,幾度深思后,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相當重要的。(下面結合幾個典型教學片斷進行反思)
片斷一:
師: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過課外查閱資料,你們對這兩位詩人有了哪些了解(注意了課內外結合,教師的著眼點不僅僅是學會這兩首古詩。)
生:杜甫被人們稱為“詩圣”。
師:李白呢
生:李白被稱為“詩仙”。
師:人們對他們的詩篇喜愛之極,所以給他們這樣的稱號。還知道別的嗎?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歲死的……(眾人笑)
師:應該說病逝。
生:李白是61歲病逝的。
師:雖然只活了六十多歲,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還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寫了九百多首詩。
師: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嗎?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
反思一:教活經典
古詩是中華文學的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從經典閱讀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占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閱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但經典的閱讀對學生或許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扶助,其實這也正是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從本片斷中反映出執教者已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他不再是一味強化學生對詩意囫圇吞棗的掌握,而是注意了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后,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現階段,小學語文的選文不夠精美,即使選擇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簡化和改動,改動的原因是為了小學生更好理解。但是許多改變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靈韻,所以教師一定要抓住那些精美的經典文章,引導學生在課外積極利用網絡、書籍等途徑走近名家作品,體味原汁原味,搜集精美句段,然后在課堂上結合教材深入探討,交流體會各自的思維成果,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片斷二:
師:駱駝和羊都不認輸,此時,如果你在場,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生:假如我在場,我會勸他們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
生:我覺得這不是什么互相謙讓的事,應想辦法弄清楚到底誰輸誰贏。
師:噢!看來要平息這場爭論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誰還有什么妙計嗎?
生:我認為駱駝和羊都有一種不認輸的精神,遇到對手,不甘落后,所以我會夸獎他們。
生:我會先表揚他們,再幫他們找到各自的錯誤。
師:你們想法都不錯,都能先看到別人的身上的閃光點,這是珍貴的。可是駱駝和羊卻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優點,你能不能幫他們找一找缺點呢?
反思二:教會辯正
這一教學片斷重視對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的同時,又注重了對育人道理的滲透。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想象自己處于現場談感想。這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他們在理解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時,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民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其間適時引導、適時點撥,通過師生的積極交往互動既促進了教學的'發展,又避免了教師空洞直白的講述,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了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從小學會辯正看問題的能力。
片斷三: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歡躍起來。”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里的這段話,休會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著鑼,打著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后,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呼著,高喊著,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著鮮花,揮著彩帶,放著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生:這聲音傳到了劉胡蘭的家鄉,大家一下子擁到了劉胡蘭的家里,把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了她的爸爸、媽媽。她爸爸、媽媽來到了劉胡蘭的遺像前,喃喃地說:“胡蘭子啊,你聽到了嗎?你盼望的一天終于來到了,我們終于有了出頭的日了啦!”
(其他學生發言略)
反思三:教會聯想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于盼來了解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
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借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借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于感性,側重于形象思維。小學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借聯想,借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并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蘊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為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里“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后,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里,人們“揮著彩帶,放著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包含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并在與新的知識進行重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動。
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系,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著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游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麗的畫卷了。
語文教學反思9
鳳山小學非吉紅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教師的熱情都很高漲,個個都氣勢昂揚,有信心把語文工作做好,但經過幾年的探討,我們教師對語文課改還處于不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反思、困惑與相應的對策。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么,學生就發展什么。”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問銀河》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三亞落日》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三亞,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反思二:新課程需要什么教學語言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么“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啰嗦重復,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語言?
對學生所聽:
1、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么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3、不知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
4、“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
對學生所言:
1、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對學生所讀:
1、“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并請思考
對學生所問:
1、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對學生所寫:
1、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為你們高興。
2、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里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作文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3、“沒有老底子,就沒有新文章”,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閱讀量。
4、××同學從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為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材料總是那么新鮮、獨到。
三、反思三:課堂上需要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
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四、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發覺里面的新事物。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識字能力又怎么樣培養?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課堂效率,時間不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對于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培養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
要培養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3、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
作為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么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
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4、給學生營造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課堂培養學生的“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么樣培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5、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行動中去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轉為合作者,那么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么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系,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并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6、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社會實踐中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么”,從這句話中,我們就知道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并從教材中引發到現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于教材,不敢突破。還由于學生在現在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為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范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于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了然于胸,還要自己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息調控的功能。
語文教學反思10
識字是閱讀的起點和基點,乃至全部語文本事的根基。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等諸因素,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小學生 一、教給學習方法
方法是入門的向導。一些學生勤苦讀書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學不得法。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十分重視方法的作用,他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師就應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學什么、怎樣學。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無論何種方法都應努力做到眼看、腦思、手寫。如“比較法”和“重點突破法”。
比較是思維過程的重要形式之一。經過比較,能夠區別對象之間的相同點和相異點,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以到達正確認識事物的目的。根據不一樣的資料采用不一樣的比較方法。如多音字進行分析字義比較法。了解其正確讀音和字義。比較體會句子怎樣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重點突破法。對課文里含義深奧不易理解的詞句,常常使學生記憶卡殼。就要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花時間花力氣弄懂,反復體會以促進記憶。如《桂林山水》等一些課文要背誦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這種方法。對學生理解和背誦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教材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二、輔以基本知識。”
班里為數不少的學生都對學習語文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語文基礎功底太差,所學的知識如過眼煙云。針對這一情景,系統地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一)拼音文字過關,積累很多詞匯;
(二)詞句理解過關,準確表情達意;
(三)朗讀背誦過關,發展記憶本事;
(四)基本寫作過關,掌握寫作要領。
僅有對所學的基本知識過關,學生才能“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才能長久地堅持學習的動力和信心。發現“學困生”完成得較好時,必須要及時鼓勵,以此來到達增強其自信心。
三、堅持以讀為本
1、重“句段”貫“全文”。根據單元知識點,確立教學目標。在分析課文時,把精力放在體現知識點的幾個段落學習的基礎上。整體感受課文資料,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感悟。如第三單元的教學,知識點確定為“了解大自然給人的啟示”,講授時就圍繞大自然的啟示描述,分析其寫法,引導學生對大自然有新的發現,的新有收獲。
2、重“講讀”促“自讀”。對于不一樣類型課文的學習,多采用以講讀促自讀的教法。講讀課文,從各個方應對重點段落進行剖析,把自讀課文看作是知識遷移、本事培養的訓練課,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培養學生閱讀本事。
四、強化基礎訓練
“從訓練上突破”的原則,強化了練習。教材課文后的練習為基礎練習;一個單元后的多項練習,綜合閱讀練習。相互聯系,螺旋上升。其中每篇課文后的作業,根據不一樣類型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僅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
這樣,就為學生的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
作為教師,應當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
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我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我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我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
在這種情景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后感,觀后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我的寫作個性。
教師能夠允許學生有不一樣層次的發展,并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并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我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并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語文教學反思11
面對著一份份單元測試試卷,我不由得陷入沉思:一個學年,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語文課文五十多篇,每個學期學習課文二十多篇,大約平均每周學習兩篇課文。時間那么充裕,按理說每篇課文都應該讀得比較熟、比較精、比較細,同時在讀當中除了進行字、詞、句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語言的積累外,還應讓孩子們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然而,恰恰相反,從測試暴露出來的情況看,學生閱讀課文片段或獨立閱讀短文的能力尚差,具體表現在:
1、 利用漢字的'構字特點猜讀字音,猜解字義的能力差;
2、 聯系上下文內容理解詞語意思的能力差;
3、 聯系上下文的內容,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能力差;
4、 語言組織、表達的能力差。
所以“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得滿分的幾乎沒有,得高分的寥寥無幾。引用閱卷的話說,“我的手都扣軟了。”“你看,寫了這么多,竟摸不著邊際”“唉!又是答非所問,究竟題目的意思弄懂了沒有?”“這么簡單的問題怎么就不會回答呢?”
面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感嘆,孩子不盡人意的閱讀成績及卷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捫心自問:閱讀教學,我們在教什么?我們又教給孩子什么?在責怪、嘆息、可憐學生無能的同時,能不喟嘆老師的徒勞嗎?
語文教學反思12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范,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為學生后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里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后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語文教學反思13
《語文園地》的教學,既能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點,夯實基礎,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揭示規律,拓展學習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園地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語文園地四》緊扣動物主線,安排了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讓學生在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時,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在“我的發現”板塊,編者都以“對話”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啟發。在日積月累板塊,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因日積月累板塊的存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將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運用。趣味語文板塊是個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學時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短文的趣味所在。教師鼓勵學生練習講述,課后講給別人聽,進行語言積累。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上好課:
一、回憶所學課文,歸納閱讀方法
首先,讓學生回憶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想一想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發現(說說為了能使身邊的動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并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東同學的發現,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發現。然后,讓師生歸納小結閱讀方法。如:采用明貶實褒的方法能使句子變得更生動形象。最后,讓學生從自己的習作實例中總結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收獲。
二、積累關于動物的成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學習日積月累時,我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等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并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于動物的成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小組里自由讀,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些成語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使學生意識到這些成語中都含有動物名稱,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已對成語的理解,并從中選擇一些說說自己的理解,并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說話練習。
為了使內容更加的豐富,在語文活動課時,我還設計了考考你環節,繼續交流自己平時積累的包含動物名稱的其他成語,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激發主動積累成語的興趣。
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這三大板塊內容的教學中,是否注意了訓練方式的新穎和鮮活,是否注意了“由此及彼”的適度拓展,因為這類型的教材,在傳統教學中,一直被定位于“基礎訓練”的層面,教學的主要策略亦長期沒有跳出“熟讀強記”、“爛熟于胸”的.怪圈,枯燥乏味之極;而今,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教學應賦予這些“死”的教材以“活”的情趣,讓它深深的吸引學生。
總之,《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進一步去實踐并不斷提升自己的。
語文教學反思14
武松打虎這個故事學生們都非常熟悉,在教學本文時,我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再在相關語句旁寫上批注,感知武松是一位怎樣的人,經過幾分鐘的默讀,學生紛紛寫下“勇敢、不聽勸告、好面子、豪爽、愛喝酒”等詞語,可見通過幾遍朗讀,武松的形象便能很快浮現出來,《景陽岡》教學反思。我讓學生寫好詞語后告訴我相關語句,學生也能很迅速地找出來。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喝酒、上岡、下岡,這四個板塊內容學生也能很容易地感知。我希望在本堂課上讓學生自主感知武松的形象特點,通過探究武松的優點和缺點來豐滿武松的形象。
我的教學設計:明確各自的學習方法。
(1)“優點”部分學法提示:①圈畫動詞:選擇第9~11自然段中一個自然段,圈畫出最能看出武松優點的動詞。②朗讀段落:朗讀所選自然段至少一遍,注意讀好圈出來的動詞。③組內交流:說說這些動詞的運用好在哪里。
(2)“缺點”部分學法提示:①分角色朗讀找出武松與店家的“對話”,進行分角色朗讀,從中體會武松的缺點。②自讀自悟自己讀讀描寫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從中體會武松的缺點。
打虎中的精彩動詞是一大特色,既善于變化,又貼切自然。將武松的人物形象根植于動詞中,是作者的精妙所在。文章的第 9自然段寫人虎相遇時,作者在文中并沒有賦予英雄人物武松以任何英雄行為,卻是這樣寫道:“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里,閃在青石旁邊。”對于老虎的出場,作者極力渲染,不遺余力,先是環境描寫“狂風大作”,再是“撲地一聲響,跳出……”;而武松的反應則與常人無異,“叫聲‘啊呀’!……”看似長了老虎的志氣,滅了英雄的威風,實則是先抑后揚的寫法。先極言老虎之兇猛,后頌揚武松之氣概。從“按、撲、躥、搭、掀、剪”等動詞,可知這只大蟲動作多變敏捷,力大無窮,兇猛異常。特別是它那“一撲”、“一掀”、“一的狀態。而武松此時唯一的對策就是“躲閃”:“閃在青石邊”、“閃在大蟲背后”、“閃在一邊”……這段話里連用了許多個“閃”字,為什么不用“躲”字呢?從表面看,“躲”和“閃”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們細細品玩一下,就會發現“閃”和“躲”的內涵是不同的:一是“閃”字表現了動作的敏捷,武藝之高強,異乎常人之膽識。可見武松在遭到大蟲的突然襲擊,毫無戒備的情況下,“閃”既是本能的反應,又是防御的有效手段;二是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閃”這個動作,具有針對性,用在這里很能表現人物的機警敏捷;三是這“閃”字體現了武松有智謀地、主動地躲過。
學生們在尋找相關語句時找得很準確。特別是“閃”字,一些學生能說出“閃”寫出了武松的靈敏,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甚明了。課文中,作者并沒有描寫武松毫不怕虎,作者具體描寫了武松怕虎的.言行和心理活動。武松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對老虎毫不畏懼,而是和常人一樣對虎充滿著恐懼,課文多處進行了描寫。特別是武松在廟前看見榜文時,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細想了一回,說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樣。“”細想”和“一回”說明他方方面面想得很多,由于猶豫不決逗留時間也長。“看看”一詞準確地反映出了武松當時懼怕老虎、信心不足又不愿意就此返回的矛盾心理。
再從武松在半路上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么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可以看出,他雖然醉意朦朧了,但心里最擔心的還是那只大老虎。當老虎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時,武松嚇得叫出聲,酒瞬間都變成了冷汗,更可以看出他對虎的懼怕。課文最后寫他打死老虎后,雖然疲憊不堪,卻不敢在岡上多歇息,唯恐再有虎出來。這些描寫,都真實地反映出了武松怕虎的心理。關于喝酒,我沒有講,此處也可體現武松的性格特點。故事以酒店招旗上寫著“三碗不過岡”五個大字開場,并由武松一句“主人家,快拿酒來吃”衍生出“連吃十八碗酒的豪飲”,與文本和人物的對話活動中,限于“‘三碗不過岡’的韻味”,“半醉半醒上岡的逸趣”,“醉態折棒的波折”……真是一句話生出多少文章,一碗酒引出多少曲折之情節,又陡增了些許韻味情趣。難怪金圣嘆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開場第一句,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粗看,似乎文章“主次不分”,輕重倒置。然而這正是施耐庵高明之處,寫酒就是寫武松,,寫吃酒就是寫打虎。英雄贊好酒,好酒襯英雄,酒壯英雄膽,酒添英雄力。
如果刪去吃酒的描寫,武松打虎就要大為減色,甚至簡直不可思議,人物形象也絕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血肉豐滿、真實動人。由此可言,不管以何方式呈現《景陽岡》教學,還原“武松痛飲”的場景應是品味故事,感受人物,讓學生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充分感悟古典文學的魅力,體驗閱讀名著樂趣的關鍵所在。
語文教學反思15
一、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使他們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都有所進步,這種教學理念使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師的角色已經在不斷轉變。對學生的尊重應該是面向全體的,教學應該是面向每一位學生的,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權力,即便他在學習上有種種缺陷。反思到自己平時的教學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往往很容易特別是對于哪部分內向和總是沉默的孩子,往往容易忽略他們,總是忘記了去關注他們,其實這部分孩子更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實現自我,真正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孩子在每個父母的心中是百分百的希望,在教師眼中可能就只有幾十分之一的希望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要達到這點不妨想想那些學習上的弱視群體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會怎樣做?
二、教育理念應該是人本主義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師生關系正在悄然地發生變化信息化的時代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廣泛的獲取知識與鍛煉思維的機會,因而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領先于教師;因此,新課程的教師應該承認青出于藍勝于藍,教師在啟迪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接受學生對他的啟迪。反思自己平時有時的語文教學中總是把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放在教學的首位,而忽略了學生世界。實際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的情感都直接影響他們的語文學習,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育,發掘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最大的學習潛能。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課程標準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基礎上學生的文化意識與人文素養是能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有創造性的使用課本,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斷的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自己很關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實踐的精神和語言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能力。
四、課堂活動的形式與教學內容要密切相關,活動要為內容服務
新課程標準倡導通過表演、唱歌、游戲、競賽和故事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初步運用語文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任何活動的設計都應是圍繞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而不是講究形式。而反思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自己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只是考慮到它的有趣性,和從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出發,沒有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使得教學活動偏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盡量真實化、生活化
課程標準提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盡量真實并積極促進語文學科間和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平時教師課堂活動的設計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的語言。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往往把教學重點側重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怎樣運用所學的語言,卻忽略了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語言和感受語言,使他們的思維空間得到發展。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不斷的去鉆研,不斷的在理論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升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以新課程思想為教學理念,不斷的在教學中去總結和反思,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新的突破。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聽課教學反思11-11
語文貓教學反思08-26
語文bpmf教學反思11-10
語文《窮人》教學反思08-14
語文貓教學反思11-12
語文:橋教學反思08-28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1-29
語文拼音教學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