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實用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園地》的教學,既能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點,夯實基礎,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揭示規律,拓展學習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園地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語文園地四》緊扣動物主線,安排了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讓學生在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時,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在“我的發現”板塊,編者都以“對話”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啟發。在日積月累板塊,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因日積月累板塊的存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將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運用。趣味語文板塊是個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學時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短文的趣味所在。教師鼓勵學生練習講述,課后講給別人聽,進行語言積累。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上好課:
一、回憶所學課文,歸納閱讀方法
首先,讓學生回憶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想一想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發現(說說為了能使身邊的.動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并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東同學的發現,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發現。然后,讓師生歸納小結閱讀方法。如:采用明貶實褒的方法能使句子變得更生動形象。最后,讓學生從自己的習作實例中總結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收獲。
二、積累關于動物的成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學習日積月累時,我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等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并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于動物的成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小組里自由讀,然后
讓學生說說這些成語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使學生意識到這些成語中都含有動物名稱,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已對成語的理解,并從中選擇一些說說自己的理解,并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說話練習。
為了使內容更加的豐富,在語文活動課時,我還設計了考考你環節,繼續交流自己平時積累的包含動物名稱的其他成語,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激發主動積累成語的興趣。
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這三大板塊內容的教學中,是否注意了訓練方式的新穎和鮮活,是否注意了“由此及彼”的適度拓展,因為這類型的教材,在傳統教學中,一直被定位于“基礎訓練”的層面,教學的主要策略亦長期沒有跳出“熟讀強記”、“爛熟于胸”的怪圈,枯燥乏味之極;而今,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教學應賦予這些“死”的教材以“活”的情趣,讓它深深的吸引學生。
總之,《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進一步去實踐并不斷提升自己的。
語文教學反思2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對它的精巧結構覺得實在是感嘆再三。 散文要散,但并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畫卷,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于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也不亂。原因是其中有一條線,即作者的主觀感受──“ 樂,醉中之“樂”。
文章的起承轉和無不統攝于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游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圍繞個“樂”而展開,構成統一的整體。真是“散”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真是值得后人好好學習。
語文教學反思3
《田野里,豐收忙》是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識字教學。這課的識字教學是以兒歌形式出現的,這一課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一、平靜的心態
這節課是我來到學校上的第一堂課,從開始準備課,說實話自己的心理挺復雜的,后來還出現了點小插曲:講課的頭兩天,我準備的課不對,還得重準備一節,這對于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可到今天這節課已經完成了。我明白一件事,從準備到上課人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上課前我還很緊張,但在我走進教室之前,我對著教室外的前自言自語:張微,你能行。我反復的做著心理暗示。以至與這節課我沒有感覺到緊張。這是我這節課認為最令我滿意的地方。
二、調控“生成”
這種課堂的“生成”想象,它相對于“預設”或“教案”而言,課堂上生的行為是我無法預料的,尤其對于你從來沒有深入的和他們接觸的情況。在我教學這一課時,當我問到“同學們當農民伯伯看到這一片豐收的情景時,他們的心情會怎么樣?”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農民伯伯的心情是涼爽爽的”。當時我心理的第一反應就是什么呀,我立刻上她作出涼爽爽的表情,孩子滿臉笑容,我立即引導老師從你的臉上感覺到美滋滋的,你說可以么?孩子有些疑惑的做下了,如果我把引導的形式變動一下,也許她是從天氣涼爽來的,我應先給以鼓勵,然后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效果會更好。這節課發生了很多意外事故,如多媒體上的小獅子,課件不能運行。這就對我們年青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把握課堂教學生成的特征,掌握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規律,我們可以提高預設水平。課堂中只有把“預設”和“生成”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巧用課堂評價
正面的評價、熱情的鼓勵不僅能夠鞭策、激勵學生的進取心和責任感,同時她也是一種積極的反饋。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應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進行評價才能有的放矢,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它是一種外部動機而加以忽視;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把這種“獎勵”作為刺激學生學習和提高質量的手段而不看時機、不顧條件地去濫用它,否則,學生很可能會出現為評價而學的不正常現象。
教學這一課時,我事先準備了小紅旗,前半節課由于講課的原因我已經放了有獎勵的事情,當無意看到時我很機械的找了個機會,把紅旗發放到同學手里,當課上完之后我感覺這鐘沒有指向性不強的評價毫無意義。所以教學時要把握好教學的契機。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業、練習進行及時的評價。
語文教學反思4
一.人磨課
《太陽》既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又是一篇科普說明文,還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說明文與說明方法。說明文、說明方法的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學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課過程不斷地進行著思考與改進的難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很多:太陽的知識、太陽和人類的關系、說明方法的運用、句段中的語用等,在最初的上課時,我力求面面俱,結果導致課堂太滿、滿堂學、但學生沒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重難點——說明方法的學習也沒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1.講解的順序為重難點讓路:由最開始的從總結段(第8自然段)的講解,總結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進而講解到太陽和我們的密切關系體現在哪些方面(4—7自然段)——最后到因為太陽有如下哪些特點才能與我們關系密切(1--3自然段)的倒敘講解,變為現在的順敘講解。現在的教學主線更突出、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
2.講解詳略合理安排:詳細講解的是太陽的特點(1—3自然段)。課前收集好預習單,整理好預習效果數據后,我就發現了學生對于對于文本的重點部分——說明方法的運用,只看預習單上的說明方法介紹、還是不太能理解什么樣的句子用了什么樣的說明方法。于是我以學定教,在教學中必須巧妙的設計了圖文并茂的課件,以文本為基礎、一個說明方法一個說明方法地落實教學,在教學“太陽的特點”這一部分時、我讓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喜歡的特點聲情并茂地朗讀,并以學生喜歡的順序進行教學。本節課中,學生順序是從太陽的“大”到“遠”再到“熱”,在講解“大”這一特點時順勢學習“作比較、打比方”兩種說明方法;從為什么太陽“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么大”、因為太陽離我們很遠,過渡到講解太陽“遠”這一特點,在這段的教學中學習“列數字、舉例子”兩種說明方法,讓學生用“——”劃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一句話、并寫上“舉例子”三個字、以這一句為例子學習作批注的方法;從“就算太陽離我們不遠箭也不能射到它,因為太陽很熱”,自然過渡到講“熱”,有了“大”和“遠”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四種說明方法,在講解“熱”這一段中讓學生給用了說明方法的.句子作批注,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扎扎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地進行重難點突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趣、更輕松,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與老師的主體作用。非重點部分太陽和人類的關系(4—7自然段)告訴學生這是說明方法“舉例子”的運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說說這一部分列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太陽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進行充分的說的訓練,教師相機進行概括——太陽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體現在:萬物生存、自然現象、殺菌能力方面。繼而從用關聯詞語“有了……才……”、“如果……就……”說明太陽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過渡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總結全文。
3.有效拓展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借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說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這篇課文后,嘗試做運用說明方法的練習題。
再設計小練筆:用上本文中學到的四種說明方法來寫一段介紹仙人球的話。教師設計的小練筆讓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四種說明方法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扎扎實實的寫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簡而言之,教學過程實行“一課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軸心問題重點——說明方法進行高效學習,其他語用、語法不作詳細講解,
二.課磨人
經過了本次精品課的磨課,我有不少的感觸:
1.教學要落到實處,
2.語言要干脆,不要啰嗦,
3.不管什么文體的文本教學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師要熱情高漲,學生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語文教學反思5
在低年級,尤其是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們經常困擾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講習慣不一養成的問題。我們老師也在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不斷的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向40分鐘要質量,要成績。例如,廣泛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編排精致的教學環節、設計生動的教學語言、穿插有趣的游戲活動、運用豐富的教態或適時的律動等等。而我覺得游戲活動的`運用無疑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生成課堂氛圍的有效策略。堅持以游戲活動教學,會快速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面,我就對游戲活動教學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游戲活動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游戲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簡單易行,切勿紛繁復雜,耗時過大造成麻煩,適得其反。當然,游戲活動的實施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
2、游戲活動的設計要與所學知識有密切聯系,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生硬的套用。
3、游戲活動的互動性要強,參與性要高,照顧大多數同學,尤其是讓弱勢生有參與的機會。
4、游戲活動形式要追求“新、奇、趣”,不能將一種游戲從開學初做到課程結束。
5、游戲活動前必須說清游戲規則和注意事項,游戲后也要給學生積極的鼓勵。
6、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神態、語態、眼神、動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用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的激情,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召喚。
在這次區教研員閔老師的聽課指正下,獲益匪淺,讓我在上完一節低年紀的準備課時,留下了許多需要思考改進的地方,通過反思,使我以后的課更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要注意細節
一,題目要讀,題目與正文關系密切。二,作者不可忽視。三,課前導語不可少。四,即使課前五分鐘的內容,也要與所講正文內容緊密銜接。五,語言要生動形象提問問題要針對考點,問題指令清晰易懂。六,多媒體使用,要與板書配合,課件內容不宜過多,主要進行關鍵問題展示,答案展示即可。具體內容要有:教學目標,疑難字詞,文本理解相關問題設置及答案,小結,作業等。
課堂教學,高效提問的策略總結
一、適度,問題多少、難度深淺,要是學生情況而定,一般依據學生回答狀況適當調整。二,問題設計要由淺入深層層追問,通過追問的方式讓學的獲得更多收益。三,激發學生提問是提升批判思維能力的關鍵。學生學會不斷發問,比學會作答更重要。
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探究何以走偏?
一,學科重點不清晰,課時重點不清晰是重要原因。二,探究未考慮學情問題難度過高、過深。三,探究缺少鋪墊或割裂文本。四,探究缺乏知識整合,目標隨意散亂。
綜上,總結如下:
1、問題設計必須切合語文學科特點和文本內容特點,有明確恰當的目標,并與具體的學習課題、學情吻合。
2、問題要避免零散,力求集中、精致。
3、問題要著力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4、問題要適合文本的寬度和深度,要把握火候兒。安排在課堂的關鍵節點上,在探究之前。要為問題拋出蓄勢,而不是機械的,唐突地安置在某一個環節上。
5、探究要完整,有序。探究必須面對具體的語言材料,不能大而空。
6、問題探究要有穩健靈活的操作機制。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點撥,引領,示范,評價,反饋。
7、要保持導學究結的四部策略。
語文教學反思7
《語文園地四》有四個內容:發現漢字中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特點和一字多音的有趣現象;積累詞語和學習一篇短文;口語交際續講故事;展示學生課外所認識的招牌字。本節課教學的是第一和第四個內容。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1、領悟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并運用其規律自主識字,認識“擦、攔”等7個生字。2、會讀“長、樂、著”這三個多音字。3、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領悟形聲字形旁表意的特點,并運用形聲字的規律自主識字。教學準備有兩方面1、課前布置孩子們在生活中認識招牌字,并將其收集在課外識字本中。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一個美麗的學習園地,帶領孩子們在發現樂園和展示樂園中游玩,其間會遇到一道道難關,學生想辦法解決,最終順利過關。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了解學習漢字的方法,陶冶戰勝困難的情操。
設計理念:根據一年級學生特點和語文園地新穎性、綜合性強的特點,巧妙創設活動情景,通過游戲激勵兒童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主動發現語文漢字的特點,主動探究規律,并動用規律自主識字。借助學習伙伴的引領,為學生課外識字提供舞臺。
語文教學反思8
半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復習階段也接近了尾聲,即將進入期末考試了,回顧這過去的半年,我覺得自己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善與改變,現總結如下:
一、課文。
在這半年的教學中,我教語文的時候都是直接講生字,在課堂上講解需要背誦的課文時,只是在課堂上領著背一下,沒有強調必須背誦下來,到總復習時才發現有些詞語和需要背誦的'內容,有一半孩子都不太熟,就馬上加壓,讓他們抓緊時間背誦,弄得我與孩子們都很緊張。
改進措施:提前一天讓孩子們預習,把不認識的字在字典和資料中查找并得到正確的拼音;需要背誦的課文,在學完課文兩天之內背會。確實不會背的孩子,適當的等一下,至少也要讀熟,或者多抄幾遍。輔助工具:打印出全班學生名單,會背的打對號,這樣便于找出誰沒有背。
二、學習園地。
學習園地里的知識是循序漸進的,每個單元之間,每一冊書之間都有聯系,特別是對習作的要求,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與學習園地的習作都是緊密關聯的。自從去教師進修學校培訓了習作,才明白習作的教法,才開始關注習作。但是這半年來,一共八篇習作,我認真做燈片,認真為孩子們講解的也就四篇,其他四篇習作還是一帶而過的。
改進措施:四年級的習作,我會去認真備課,提前把思路整理好,做好習作燈片。
四年級上冊的語文課程,我準備在暑假里把書提前預習,把每一課都做成燈片,因為燈片的顏色和動感,對他們都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少跑神,集中注意力聽講。
語文是一門需要多讀、多思考的學科,也需要老師把自己這一池水變成活水,這樣才可以教給孩子們更多的知識!
語文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調商”的過程。能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教學中,我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數學情境,把那些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學時,我讓學生說一說情境圖上的信息,然后討論怎樣安排乘車,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出第(1)題;接著估計商的得數。教材中呈現了兩種估計的方法:一是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估計約需要 9 輛車;二是車輛數直接取整十數,知道需要的車輛應比 10 輛少。在討論時,學生可能會有其他的估計方法,只要他們說得合理,就應肯定。在試商的過程中,學生仍會把“34”看作“30”來進行試商,但在具體的計算時,會發現“9 × 34的積”比被除數大。那么,積大了說明什么,為什么會大呢,這些都是討論的重點問題。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還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我們語文教研組認真地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學完以后,我們一致感言:今后中學語文課怎么上?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真正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文化積淀,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漢語知識學習不求系統,而是讓學生學習有用的語言知識,重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積累,需要認識、記誦一定數量語言材料。因此,中學語文新教材中課文篇數比老教材增加50%以上;但學生不必像以前那樣對眾多知識點“細嚼慢咽”,機械記憶,而是在粗線條學習中感受和領悟。課文增加了,中學語文教師就不必對課文作瑣碎的、微言大義式的分析,而是讓學生沉浸到語言環境中,以自己經驗與作者對話、與同學老師交流。
古文學習在現代社會中是否可以削弱?這是語文教育中一個爭論點。《課程標準》給出了明確答案:適度強化古詩文閱讀,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訓練突破原來“一課一練”的模式,對大部分內容采取“多課一練”,只對少數重要內容進行密集思考、訓練,重在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語文考試也將“變臉”。《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考試不局限于一張試卷和標準化試題,拓展多元評價。教師可采用面談、課堂問答、座談、案例分析、辯論、演講、展示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語言表達、運用能力,從多種途徑來評價和考查學生。學生也可從中形成自我激勵。
綜上所述,今后老師將不再僅僅是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和學生一樣,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如定期閱讀報刊、寫作文、認真批改作業,甚至是練書法。
1.課標要求:老師一年閱讀百萬字
任教一至五年級的教師,每學年的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記誦量不少于5000字,寫作量不少于5000字;任教六年級至九年級的教師,每學年閱讀量不少于150萬字,記誦量不少于5000字,寫作量不少于1萬字。
“教體育的老師肯定會打籃球,教音樂的老師肯定會唱歌,但教語文的老師未必會寫作。”有的語文老師存在一種錯誤的意識:老師嘛,能改作文就行,寫不寫無所謂。其實這種想法有很大弊端:老師本身的作文水平很難提高,從而限制了他們的批閱能力,學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難有很大進步。老師長期不動筆,批閱學生作文時會缺乏真切感受,只從概念上改作文,難以給學生有效的指導。
至于閱讀量,現在不少學校里,由于班主任多為語文老師擔任,他們工作繁重,導致課外閱讀量最少。而閱讀量和寫作能力、教學水平息息相關。有些語文老師之所以“課上得不好”,原因并不在于缺乏技巧,而在于缺乏閱讀量。20年前有語文教學專家提出:語文老師起碼要背誦80篇古文,但現在很多老師都做不到。
2.課標要求:認真處理學生作業
作業批改不僅要指出學生問題,更要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以展示、思路介紹、討論等形式組織學生交流。作文的批改要有針對性,注重實效。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談自己的作文體會。
一些語文老師批改學生作文相當隨意,往往只給出基本分數,而缺乏相應評語。從上世紀末至今,作文批改有兩種傾向,由“精批細改”到“不批不改”,雖然這也可視為教學理念遷移,或是老師教學負擔增加所致,但也反映了一些老師教學態度的變化。
3.課標要求:書寫給學生作示范
語文教師要在寫字上花功夫,做到書寫規范,字跡端正,能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隨著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些教師放松了對課堂板書的要求,在很多情況下往往直接用電腦打出板書,上課時用投影儀放映。一些學校上公開課時,老師們都是直接地用多媒體放映方式來代替黑板上的粉筆板書。這種情況的存在,不僅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的寫字練習。其實,教師隨著教學的進行隨手寫下的板書是帶有感情,具有藝術品位的;而用電腦打出的板書則整齊劃一,缺乏靈氣。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比起電腦設計的板書,學生更愿意親近教師的粉筆字板書,面對老師的當堂板書,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
語文教學反思11
《愛什么顏色》是北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是一首小詩。詩歌語言簡練,相同的結構段式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畫面,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教學這課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理解課文。通過師生接讀、男女分讀、同桌互讀,小組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使孩子們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了“我的心”,明白了“我的夢”,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時也在朗讀中無痕地記憶了詩歌。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所以,模仿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在學完詩歌后,我還讓學生自由地討論交流自己喜愛的顏色及原因。在學生暢所欲言中相應指導,為讀寫小詩做好鋪墊。在學生理解、體會詩歌內容意境的基礎上,我讓學生仿造本課詩歌再編一段。我指導學生在充分想象,充分“說”的基礎上再去“寫”,并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鮮活的事物去描繪。雖然學生的思維局限在“金黃”,“白色”,“粉色”,“黑色”幾種顏色中,但發言充滿童趣和想象力,一首首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便誕生了。
我喜歡潔白的顏色,
因為——云朵是潔白的,
鴿子是潔白的,
將來,我要當一名醫生,
為病人解除痛苦,
我穿的那身神圣的`衣裳
也是潔白的。
我愛潔白的顏色,
因為——白云是潔白的,
雪花是潔白的,
我生活在農村,
我的心靈也是潔白的。
格爾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能使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實、豐富,是一種生動的審美再創造。語文是科學的,是學生的思維之劍,那么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想象,無疑是培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讓學生仿編小詩,既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仿寫,可以讓學生領悟到許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語言,為他們今后的構思提供材料和模式,從而打下比較扎實的寫作基礎。
語文教學反思12
1、我以“使秋天這么美麗的神奇畫家是誰嗎?”這么一個問句,使孩子的感情從欣賞秋天的美景轉為尋找創造這一美景的人們。并且以“梨樹、蘋果樹、高粱、稻海會對他們說些什么?”為句式,加深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感情。
2、究竟什么是想象?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模糊的,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從詞句的比較入手,讓學生理解想象的內涵。
3、就設計了“我來猜”這個游戲:學生對此感覺很新奇,興趣特別的濃厚,猜的很積極。這樣的引導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躍躍欲試的想去了解,就這樣在課始就輕而易舉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勁頭。
4、采用了故事導入,理解"贈"就是送給的意思。那蘇軾送給劉景文的詩又是怎么樣的?指名讀,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學習詩中的生字,交流識字方法。古詩《山行》教學反思: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5、恰逢教師節即將來臨,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在情感的體驗中都結合了實際生活中的體會、活動、感悟等,效果良好。讓學生在學中悟,悟中實踐,實踐中增情,體現了語文課程獨特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6、有一些學生對這些生字是不認識的,可是在上學來之前他們想辦法認識了。我想本冊的生字量這么大,我應該在課下識字上再下功夫。
7、在游戲初步感知一分鐘的長短后,巧妙的從同學們的切身感受遷移到課文中元元的感受,,學生在教“我”珍惜時間的同時,自己在無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
8、教學過程要求教師要投入,這種感情的投入應當是不帶有任何的虛假、任何地表演成分,那是一種從心底里最自然的展現。要想上好課,讓學生緊隨你,那么我們自己確實必須是真實的。
9、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真誠的課堂對話能喚起學生的歡樂的課堂情趣。
10、教學中也有著許多遺憾。有時沒有及時捕捉大批學生傳遞的信息,沒有更好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11、教師具有嚴謹的學識,高超的教學技藝,方能給學生一根含金量足的金手杖。教師只有在不斷“破”的同時,揚起“立”的大旗。才能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教學的荒蕪,接近創新教育的本質。
12、應該給學生明確一點的問題,還是要以讀好課文為主,給學生的質疑不要太多,適當就好,就是想各種形多讓學生去讀,想讀,喜歡讀。
13、在學習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層次小有差異的學生,把目光注視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發展。
14、總的來說,一節課下來,整體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比如字詞的落實,朗讀的提升,還有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字詞方面,應該說還是挺扎實的,落實的也比較到位。
15、布置開放型作業時,我激趣引入:“學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想給小柳樹寫幾句話吧!除了給柳樹寫幾句話外,你還想干些什么呢?”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16、找出風娃娃做了哪些壞事,正是體現了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而且學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興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讓學生增強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
17、重點地指導學生讀好描寫小狐貍、小猴子等語言、動作的語句,使學生充分地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18、小刺猬與小獾相處融洽,富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的稱贊,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9、引導學生抓住林園園的表情、心理變化特點,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在深入解人物對話、心理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內心體驗,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幫助。
20、教學活動中我努力將學生帶入一個富有色彩的童話故事,讓他們與文中的小動物打招呼、和小動物們進行心靈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還結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詞語,引發學生的潛在智慧得以體現。
21、“為什么貓頭鷹和袋鼠沒有當上大王?”這個問題i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交流活動的,學生怎么理解就怎么說,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教師不僅是個傾聽者,還是一個引導者,時時的評價與激勵學生發現文本的價值,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
22、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科利亞的孤獨和煩惱,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病時的感受和心情。當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了情感共鳴之后,學生讀起課文來就聲情并茂了。
23、這首兒童詩歌,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除了能從中積累語言外,還能純潔孩子們的心靈。
24、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日記,課后我讓每個學生都寫了一篇日記,效果不錯。寫日記可以培養小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5、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我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空間,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分析﹑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26、同學們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美好。增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較好,基本達到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27、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對內容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對生活的聯系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達到入神內化的地步,教師還要抓住時機,趁熱打鐵,再次深入課文情境。
28、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展示小男孩撿魚、扔魚的畫面,引導學生向小男孩質疑,這個環節的教學,教師引領著孩子深入文本,進入文本角色,讓孩子與孩子們交流,讓孩子與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諧、輕松地營造了一個多方位交流的平臺,使合作學習更加地愉悅,使孩子們更加地積極主動。
29、通過“父親若是獵人”的問題的引導,學生迫切意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沒有生硬的說教,通過一系列追問,“愛鳥——愛身邊所有的生靈”應該是水到渠成。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大膽想像,創意表達的能力,加深了對課文中愛鳥護鳥這一主題的深刻認識。 30、由“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里看不見。”這個小謎語引入,引起學生探索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欲望。
31、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課文,聯系生活經驗,運用圖片或多媒體等手段,揭開回聲的奧秘。
32、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緊緊圍繞著“趣”字鋪開,層層滲透、步步渲染,力求達到以趣激趣的效果。
33、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
34、帶著學生走進大棚里,認識相關詞語,把一個個陌生的詞語(溫度、濕度、光照)變得熟悉、清楚。在這里不用我向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學生的獨自探究“偉大”成果。學生們通過實踐獲得了認知。同時,語言也在認識和探究中得到了發展。
語文教學反思13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借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三、主要存在的問題:
1、學生仍存在背誦默寫不到位的毛病,主要表現為多字、少字或者張冠李戴的現象。雖然每個班級的.人數不多,但影響到了年級的平均成績。
2、學生在實踐題目中存在不寫或者亂寫的問題,把握不住方向。
3、閱讀理解題是我們最主要的失分項,主要是由于學生們把握文章深層次含義的能力較弱、詞匯匱乏、表達能力不強和答題不規范等因素引起的。
4、作文存在著膚淺、不生動、跑題和寫字不認真等問題。
四、解決的措施:
1、教師每天要關注這些背誦有困難的學生,有目的地將任務平分到每天的學習中去,以達到積少成多的效果,同時發動學生和家長幫助他們,動用一切力量解決他們的問題。
2、在課堂上,要側重于對課文中心任務的思考和把握,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有針對性地找一些習題進行鞏固,同時要求學生規范答題,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3、對于作文,我們要多選美文進行賞析,通過分析美文中的長處來認識和彌補自己文章中的缺點,此外要堅持周記和隨筆作文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學生一定會取得滿意的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14
《蒲公英》采用童話的形式,寓常識道理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活潑、淺顯,符合兒童朗讀特點。所以我將教學重點落在了閱讀上,并在閱讀的過程中達到積累的目的,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學語文、用語文。
執教時,我以心情作為教學的主線,首先引導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轉換了角色。假設自己就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去感受小降落傘隨風飄蕩的愉悅心情,再引導學生體驗并讀出輕和柔緩的語氣。多媒體的`生動直觀演示,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蒲公英自由飛翔的優美意境中。學生們的眼睛一下發亮了,臉上露出了微笑,學生帶著各自的體驗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們讀出了味,讀出了形。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課閱讀的重點段落,主要是以對話的形式來敘述了太陽公公地囑咐和小種子們三種不同的選擇。想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好對話,必須先讓學生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他們當時的心情。(如:親切地囑咐、大聲地說、得意地說)在教學“太陽公公親切地囑咐”時,首先讓學生聽教師的范讀,潛意識地感受了“親切地囑咐”。再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親切地囑咐”,這時,學生很快說出“媽媽親切地囑咐我上課要認真聽講。”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樣,學生不僅準確的理解了“囑咐”,還能用其造句,達到了積累的目的。我馬上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來當一回太陽公公并進行賽讀,學生讀書的勁十分足,讀出了慢且親切的語氣,體會到了太陽公公的語重心長。面對小種子們不同的回答,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勾畫、去朗讀、去感悟,志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稍后做了分析)我把這部分內容作為學生語言訓練的基地,讓學生自由讀、齊讀、指明讀、分角色朗讀,做到讀書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愛讀,沒有厭煩感。
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積累,朗讀則是積累語言材料的一個有效途徑。“新課標”對此有明確規定,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語段”。勤于積累,方能厚積而薄發。這個過程極其漫長,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這節課上也有所體現,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我抓住“黑黝黝、金光閃閃、銀花朵朵”這些形容詞設問:“誰還能說一些這樣類型的詞語?”學生們踴躍地回答著:“紅彤彤、綠油油、胖乎乎”,小手舉得象小樹林。但在說ABCC式的詞語時回答的同學只有幾個。隨后我出示了三組“ABCC式”的詞語讓孩子們讀一讀、記一記。雖然這個環節只用了兩三分鐘,卻擴充了學生的詞匯,做到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學習。
回想這節課,其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雖然也采用了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多形式朗讀課文,學生讀了之后卻沒什么提高。究其原因:當中讀的時間還不夠充裕,教師的引導也不到位,學生沒能靜下心來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自然無法快速的轉換三種不同的角色。其實,讀書不在于形式的多樣,只有把課文讀流暢,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帶著感情讀書,真正把讀書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這些不足讓我認識到在朗讀教學這條路上,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磨練、不斷地總結,才能不斷地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15
雨來的故事,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它伴隨我走過童年的美好時光。小時候,可供孩子們閱讀的書籍很少,所以對一個喜歡的故事,我會反復地閱讀,甚至能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而今,我又以教師的身份重拾雨來的故事,內心有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
《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爭的故事,歌頌了抗日根據地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地和敵人斗爭的優秀品質。這篇文章,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小學生讀。以下是我的點滴體會和反思:
一、把雨來的英雄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給學生充分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
一、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
二、他小小年紀,為什么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也比較集中,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
二、抓住文中多處出現的反復的手法
《小英雄雨來》一文中,作者運用了一個最突出的寫作方法——反復。為了強調某一個意思,突出某種情感,文章的作者往往將某些詞語或句子重復使用,稱為反復,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抓住了這些地方進行教學。
例1: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地叫:“槍斃,槍斃!拉出去,拉出去!”句子中的詞語反復,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鬼子軍官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露出的氣急敗壞的情態,表現了敵人窮兇極惡的性格特征。反復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點睛之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2:大家都高興得叫起來,“雨來沒有死!雨來沒有死。”這是句子的反復,抒發了大家見到雨來活著之后的萬分欣喜和激動的感情。反復的作用,把人們又驚又喜的`情態、又疼又愛的內心刻畫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
例3:“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是雨來的識字課本上的兩句話,作者精心地選擇它,并安排在師生的誦讀中,它會深深地撥動讀者的心弦。反復地使用,也暗點了小英雄雨來機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愛自己的祖國”,所以它起到了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學中,怎樣在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自然而又有效地滲透寫作指導,仍將是我以后的教學中值得探究的一個方向。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春酒》教學反思07-29
教學“語文園地”的反思09-02
語文:橋教學反思08-28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08-04
語文《雷雨》教學反思07-27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語文貓教學反思11-12
考試語文的教學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