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優秀)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學反思1
教師的教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著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啟發性教學語時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給每一個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天空,便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達到“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其常用語有: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什么?”/“你想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想探究什么問題?”
——“預習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匯報一下你們收集來的數據、信息、資料。”
——“從這道題(統計圖、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出門旅游、賣東西等要考慮哪些問題?”
——“根據所給的信息,誰愿意幫他想一個好辦法”/“請同學們幫他設計一個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車、鋪地磚、設計圖形等)”
——“根據數的整除關系、約數倍數的`知識說一句話”。
——“誰敢試一試?”/“誰能試一試,自己來解決?”
——“你說的辦法很好,還有其他辦法(解法)嗎”?/“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你能想出幾種”?/“看誰想出的解法多?”
——“請把你的想法與同伴交流一下,好嗎?”
——“誰還想來說一說?”/“誰還能再舉一些例?”
——“仔細觀察(或聽),你同意他的想法嗎?”/“你覺得他們寫得(說得、思考得)怎么樣?談談你們的看法?”
——“這是什么?”/“為什么?”/“問題在哪兒?”/“怎么辦?”
以上這些啟發性的用語,較具開放性,每個學生因
為生活背景、生活經驗、基礎、能力的不同,做出的反應也不一樣,有的學生想到的知識多些,有的想到的內容少些,有的學生說的內容層次深些,有的可能膚淺些,上述教學用語照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利于學生的創新也有利于學生的回憶和建構。
語文教學反思2
本次習作,要求寫學生的一次體驗活動。學生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寫出真實的見聞和感受。為此,我抓住學校舉行的義賣活動這次契機,首先,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這里,既包括活動的具體安排,比如,對開展本次活動的意義解說,將學生分成宣傳組、營業組、收銀組、情報組,導購組、讓每位學生各司其職,自主參與,積極協作,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再如,讓宣傳組、導購組等如何設計“愛心”公益廣告,吸引顧客心甘情愿獻上自己的“愛心”,讓營業組、收銀組怎樣微笑服務,真誠打動每一位小顧客。同時,又進行習作前的相關指導,比如在活動時,讓學生們除了忠于職守,還要學會細心觀察周圍的`場面、身邊的每一個“愛心舉動”,專心傾聽每一個“愛心話語”等。不僅讓他們要學會從一個場面上去用心感受,而且要讓他們從細枝末節里精心地去體會。其次,活動后,搞好習作前的引導工作。一次活動,學生的體驗是豐盈的,又是零亂的。因此,必須讓學生圍繞中心,篩選可以入文的材料。四年級的學生,活動類的習作練習相對較少,應該教會學生在全文的布局上,如何按照事情發展等順序來展開詳略得當地敘述;在某個場面的描寫上,怎樣做到“點面結合”;在某個人的描繪上,怎樣抓住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做到形神一致等。此外,必須讓學生會選擇一些成語,運用一些巧妙地比喻、排比,來形容場面的氣氛。
從習作的質量來看,很多學生能做到總分結合,但對買賣雙方熱情的語言、神態、動作還刻畫得不夠細致,對自己的活動經歷花得筆墨較少,在結尾時,自己的感受較膚淺,不知道怎樣去深入闡述自己的想法。
語文教學反思3
《陽光》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課前做的踩影子游戲,進而讓學生明白我們可以這么開心的做游戲,都是因為有了陽光,那么有了陽光,我們還會有什么開心的事情,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后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后各自交流:你學會了哪個生字?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學會的生字,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很愿意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記記字形,讀讀字音,組組詞語等等,學生互相補充,我在邊上提醒、引導,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老師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了解,接著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后讓學生拿起筆邊圈生字邊讀,爭取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我先讓學生看圖讀,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為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于學生記憶。由于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 “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我進行拓展,讓學生也來說說:“陽光像金子,灑遍( )。”學習“田里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里的花朵,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然后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 ( ),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還是好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在理解重點詞時,引導得不夠到位,以至學生沒法領會,回答不到點子上,最后忍不住自己講出來了。以后,我會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讓自己的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語文教學反思4
學習《氓》,學生首先遇到的是文字關。
漢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依據《說文解字》和《漢語大字典》,從分析最初造字的字形入手,找出漢字形與意的聯系,應是掌握漢字的科學有效的方法。
單純掌握漢字,難免有割裂詩歌內容之嫌。再者,不分主次又容易偏離學習目標。所以,要精選漢字,并以此為線索,聯系課文,分析人物,挖掘根源,進行思想教育,實現德育、智育的雙重目標。
重點漢字有:氓、蚩、愆、耽、筮、咎、咥、愛。
氓,《說文》:“氓,民也。”民,“眾萌也。”萌,同“氓”。“氓”“民”互訓。民,甲骨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說,“周代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敵囚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為奴征。”由此可知,氓是奴隸,是庶民。
因此,氓的社會地位是低下的,經濟條件是惡劣的。這樣的家庭條件,曾經與氓有著“總角之宴的女主人公不可能不了解,未來艱難的家庭生活,即使在氓的信誓旦旦中而耽兮的她不可能不有所預料,然而,她仍然癡心不改。——多么善良、多么單純的姑娘啊!然而,就是這樣的姑娘,竟然遭到了氓的遺棄!”氓啊,你這個可鄙可憎的小人!
那么,這個小人是如何得逞的呢?我們來看:
“蚩”。《說文》“蚩,蟲也。”蟲,古代是對一切動物的通稱。人像蟲一樣,比喻義為“忠厚老實”。“蚩蚩”,寫出了氓的忠厚老實。——氓在和我談戀愛的時候,是那么的傻得可愛呀!正是他的忠厚之貌,使我引為終身的依靠。造成我終身的痛苦。這就告戒年輕的人們,要睜開你的慧眼呀,婚姻大事,不可草率呀!
就女主人公而言,是不是只有氓的忠厚之貌蒙蔽了她呢?
“愆”《說文》:“愆,過也。”甲骨文字型的意思是,一個人,在交覆深屋下,躲在草叢中,把良心踩在了腳下。——這難道不是天大的罪過嗎?犯了錯就要失掉、錯過一些好機會,故可引申為“失掉錯過”,錯過了就要再等一等,所以又可引申為“拖延”。愆期,即拖延時間。但她陷得太深了,在愛河中,她迷失了自己了!這就是“耽”。
“耽”。《說文》:“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著兩耳,所以引申為“承受|擔負”;兩個耳朵又是何其逍遙快樂呀,所以又引申為快樂;過于快樂就樂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為“沉溺,迷戀”。——女主人公沉溺在“氓”的“信誓旦旦”中“不可說也”。況且,我怎么就相信了那個女巫的鬼話了呢?
“筮”和“咎”。“筮”《一切經音義》中說,“筮者,揲蓍取卦,折竹為爻。”甲骨文取一女巫拿竹兩袖展開成舞形,很顯然是占卜問卦。“咎”,《說文》:“災也。”甲骨文字型取“人各行其是”之意。人各行其是,非災而何?聯系起來,可以想見,氓請來一個女巫,鑼鼓聲中跳起了大神,一番禱告之后,求得大吉大利的上上簽,巧舌如簧之下,“以耳車來,以我賄遷”,誘使我上了當,——是女巫與氓合伙把我騙了呀,至此,除去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外,造成悲劇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受到氓這個感情騙子的蒙蔽;二是女巫的推波助瀾,為虎作倀。
女主人公相信了,她的生活就陷入了痛苦之中,離婚以后也受到了兄弟們的“咥”笑。
“咥”,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張的程度,笑得是多么歡暢啊!“我”遭遺棄之后,整天生活在兄弟們的咥笑之中。這一切,都是那個負心漢造成的。順便問一句,你們知道那個氓姓什么嗎?我敢說,他姓陳,要不后世怎么有了陳世美了呢?“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我又何必為你痛苦呢?“亦以焉哉”還是算了吧!
“愛”就要有一個正確的.愛情觀。從“愛”到“愛”的形體演變,就傳達出一種正確的愛情觀。
愛,從字型上看,是一只手伸過去,把覆蓋物拿去,然后取走心。愛一個人,不就是相當于自己的心被別人拿走了嗎?但這種拿,有兩種可能,一是一個人伸出手來,強行把對方的心拿走,占有對方的愛;一是一個人主動把自己的心捧出來,奉上自己的愛,不管對方接受不接受。兩種愛都不是健康的。前者是剝削階級的愛,后者是帶有一點自虐性質的愛,即常說的“單相思”。應破除舊“愛”,樹立新“愛”。去掉“心”而改為“一”。一即“專一純正”。就愛而言,如果用手掀開重重覆蓋之后,得到的是純正專一的感情,這不正是真愛的應有之意嗎?——從感情風波中走出來的我將勇敢地面對新生活,尋找屬于自己的真愛。
借助字型分析,可以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字意。在講解中,借助聯想和想象,很好地再現了詩歌的原貌,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生有醍醐灌頂之感,老師有誨人不倦之風,一舉而數得,何樂而不為?
語文教學反思5
不知不覺中,我在教育教學的路上,已走到了15個年頭,回顧這15年的時光,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欣慰的是無論是在個人的教育教學經驗,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教育教學的效果,都比剛參加工作時成熟了許多,進不了許多。
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可見,經驗和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記得有這么一句話“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會停下來。”這句話是說在跑步中我們要學會停下來,這樣可以對自身做全面徹底地調整,也可以積累更多的體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沖刺。跑步是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試著在教學中多反思,使自身獲得的'經驗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那么,我們的專業技能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
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地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的成長,真的很重要。我想,只有堅持不懈做著反思教育的老師,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收獲的人。一個擁有積極態度的人,總是能在各種逆境中尋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反思也是一樣,只有首先抱有積極反思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所以,老師們: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堅持積極的態度吧。
語文教學反思6
反思以往的高三語文復習教學,我認為要提高高三語文復習的有效性,必須認清教學的三大禁忌,卻也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大量講述,大量訓練,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曠日持久,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中主張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發展要充滿信心,并為每個學生提供理想的教學,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幫助,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理想的、適合自己個性需要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是一種樂觀主義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也是關注到了學生心靈需要的教學觀。
我認為,學生了解了自己,明確了學習目標,才會有奮斗堅持的毅力,才會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才會感受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并為之而欣喜。
高三語文老師必須正視學生的差異,應該幫助學生把學習的內驅力真正化為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分析自己在語文學習上的優勢和薄弱環節,從而制定符合實際的個性化復習方案。我們可以設計一張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表格,表格上根據高考的各個大項,從語知語用到作文,分別呈現,然后由學生自我反思總結,明確各自的優勢區域、薄弱環節,然后根據其基礎、能力、發展前景、努力方向等,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商定,然后選擇最易達成目標,指導學生制定完成目標的方法,進行重點突破。
語文教學反思7
上《菩薩兵》這一課時,在學習生字的時候,學生向我提問:“藏胞”是什么意思?我引導他們逐字理解,知道了藏胞就是藏族同胞。那什么叫“同胞”呢?我反問學生,他們通過查字典知道同胞就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朱德司令把就是藏族人民稱為藏胞。學生思考之后明白了朱德司令把藏族人民看作親人,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
課文中朱德司令說的三段話體現了他對藏族同胞的一腔愛心。第一處,在藏胞不明真相,躲進深山,不敢露面時,朱德說:“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還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辦法動員他們回來呀!”一句反問,表明了他為藏胞著想的急切之情,一句感嘆表達了他對藏胞著想的關切之情。第二處,在紅軍找不回藏胞時,朱德說:“這也怨不得他們。他們是讓反動軍隊糟蹋怕了。現在已是春耕的時候了,節氣不饒人哪,得想辦法幫助藏族同胞把地搶種上。”前一句體現了朱總司令的善解人意。后一句,朱總司令從藏胞的利益著想,體現了他對藏胞的一片深情。
第三處,在春耕動員會上,朱德說:“我們不能讓藏胞來年挨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把藏胞的地種好,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里更是看出朱德對藏胞的'真摯愛心。學習這三段話,我都讓學生先體會藏胞的意思,了解朱總司令和戰士們對藏胞的感情,再通過朗讀來體會,在讀中感悟,感悟后再誦讀,把朱德總司令對藏族同胞的關愛讀出來。此時總司令的形象更加高大,朗讀也更有味。由此反復誦讀,多次落到最后一句“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啊!”,從而明白藏族同胞稱紅軍為菩薩兵的原因。
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發展人。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認識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孟母教子》來談。這是一篇著名的歷史故事,課文主要講孟母借公孫將軍高超的箭法來啟發教育兒子孟軻認識驕傲自滿的缺點,展示了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本文故事情節簡單,但蘊含的道理卻發人深思。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使他們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教育,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陶冶情操。
“這一夜,小孟軻為什么沒有睡好?”這個問題是文中的切入點。在教學中,我以此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獨立思考,并采用了小組討論、體驗交流、集體反饋、朗讀感悟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在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還相機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如:在學習“孟軻久困學堂,一旦撲進大自然的懷抱,就像飛出樊籠的小鳥,感到無比快樂”這段話時,我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
師: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小孟軻比作什么?
生:比作“久困學堂,關在樊籠中的小鳥。”
師:作者為什么這樣比?
生:因為孟軻長久關在學堂里學習,他很想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空氣,看看大自然。
師:關在樊籠中的小鳥一旦放了出去,會有怎樣的心情?你覺得在這段話中哪些字詞用得恰到好處。
生:(讀文感悟)
生:我從“撲入大自然”中體會到了小孟軻對大自然是多么的渴望,他又是多么活潑好動啊!
學生在讀悟中體會到了小孟軻雖身處學堂學習,但也渴望自由。這是人之常情。
正在小孟軻興高采烈地跟媽媽外公登山游玩時,孟母和外公早有安排,他們要讓小孟軻見識到了外公公孫將軍“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箭法。小孟軻沒想到世上外公竟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領,所以他一夜都沒有睡好。他為什么沒有睡好,他會想些什么?我讓學生反復朗讀第4、5自然段,學生從外公的“慢理斯條”、“箭若流星”中,看到了野獸一只只“應聲倒地”、“無一逃脫”;在百步之外射箭,又使得柳條上“落葉紛紛”。從外公高超的箭藝中深受啟發。
師:公孫將軍高超的射箭本領是怎么來的?
生:是他平時刻苦訓練出來的。
師:看到這些,小孟軻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外公之所以射箭能百發百中、百步穿楊,是因為他長期刻苦訓練而成的。我一定要向外公學習。
生:他想到母親為了讓他懂得這個道理,真是化了一番心思,他要以外公為榜樣,勤勞苦練。
生:他還想到一個人要成功,必須要永不自滿,決不能沾沾自喜。
生:從此以后,他的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好,如雨后春筍,蒸蒸日上。
師:那么,從《孟母教子》中,你得到什么啟發?
生:我們要像孟軻一樣,引以為戒,取得一點成績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再接再厲,爭取更好。
從討論中,學生明白了道理,得到了教育。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堅持的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建立的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三個維度的教學。我們在教學中,要以文體作為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領悟作者的思想內涵,“鏈接”學生生活,讓他們在感受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同時,通過感悟語言,可以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練就扎實過硬的語言基本功。通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便出口能成章,揮筆就成文,這就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
語文教學反思9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創作于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并讓學本課文質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范。我教學本課以讀為主線,由以讀《長歌行》導入新課;以讀激情: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以讀導練,“你在…… 的時候,……從 …… 過去 ”,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后的獨特感受。
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較好的是:
1.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文本對話。
2.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現美。
3.使閱讀中領悟到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過程”。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為什么?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的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融入角色,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會受到情感熏陶,會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為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采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么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領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為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語文教學反思10
腳印是一篇充滿童趣的文章,讓孩子通過朗讀,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充分體會到小動物的驚喜,自豪的心情。要想很好的理解這篇小文,關鍵在于體會小動物的心理變化,并從朗讀中體現出來。
在前期的備課中,我把重點放在怎樣讓學生體會小狗的感情,因為一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較差,不可能在你一篇長篇大論后,就能心領神會,因此,我針對一年級小孩好奇心強的特點,準備了一些圖片,包括小動物在雪地中的腳印,漂亮的梅花,竹葉,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除了用這些實物圖片讓學生體會腳印的`美,也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動物,從而身臨其境的切實體會發現腳印的驚喜與自豪。
因為文章兩段形式相同,學生讀好小狗的話,體會到小狗的感情后,小雞的語言就不難理解,因此,在這里,我又把重點放在讀好小狗的話上面。怎樣引導學生讀好看是簡單的一句話,讓我大費腦筋。自己設計的導語和評價總覺得不夠火候,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在這方面,年級組的老師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姜老師,在回家的路上都在想怎樣引導孩子理解這句話,體會小動物的心情,怎樣從孩子的思維層次出發,設計引導性的語言和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我學到教學環節設計上的方法和技巧,更讓我感到她對教學的認真和執著。
當然,除了要把握這個重點,突破這個難點,怎樣使整堂課連貫,流暢的進行下來,并且自始至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樣重要。通過幾次的試講,針對學生的反映,我反復修改的教案,力求精煉的同時,盡量適應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增強自己課堂的知識性,趣味性,并不時讓孩子覺得有驚喜。通過這次的語文課,讓我深知上好一節課,不光看老師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有多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在學生的理解能力上,組織一堂高效精彩的課,讓學生也達到同樣的理解層次。而且課堂中有的事件是突發的,怎樣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處理好,要看老師的語文功底,和平時的功夫。良好的課堂效果和學生良好的習慣分不開,學生的習慣培養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過這次課,讓我更清楚班集體中孩子的優點在哪,應該怎樣繼續加強,孩子們的不足在哪,以后怎么訓練,訓練哪些。相信會在以后的教學和班級管理鍛煉中,能更好,更快的成長。
語文教學反思11
“寫話時期”是學生作文的起步階段,如何處理激發學生寫話興趣和培養學生寫作習慣之間的矛盾呢?筆者試圖以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教學片段(第一次出現寫話練習)為例,通過以下三點整理自己對低年級寫話教學的思考。
一、寫話興趣源于課堂情趣
閱讀學習一年多、日記剛剛起步的學生幾乎都沒有句子、段落的概念。他們不會分段,對問號、嘆號理解也模糊不清。而標點符號憑停頓和語氣處理,是學生難以掌
握運用的抽象符號。這需要教師時常提醒,直到學生能正確地使用標點為止。因此本冊教材也安排了兩組標點符號的練習,本課是第一次出現標點練習。
怎樣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標點符號,從而更好地朗讀課文、樹立寫話自信呢? 筆者引入教學時十分重視兒童情趣,讓標點符號變成小朋友們的朋友,讓小朋友幫標點找到自己的房于。逗號和句號是學生填空時最不明白的地方,我將逗號另外處理,創設“逗號哭了”的.情境,讓學生特別注意逗號和其他標點的區別。這樣的處理使學生更輕松地了解了逗號的特點。
通過這種有趣的給標點娃娃找房子的游戲,讓學生深刻地感知標點的位置和作用,能夠讓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就像識字教學一樣,標點也是一回生二回熟,第一印象需要濃墨重彩地處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快樂的找房子游戲中得到了學習的快樂。──通過這樣的引入,相信孩子們以后見到標點符號時,露出的是笑容。用童話或生活情境讓學生了解標點,甚至用這種方法了解段落,學生運用寫作技巧、樹立寫作信心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二、寫話真實出于生活實踐
課程標準提倡低年級的寫話要有真實的情感和態度,即“我手寫我心”。但學生對寫話卻有畏懼之心,因為看圖說話和提要求寫話都不知道從哪里入手,沒有一個自然的、主觀的開頭就談不上“我手”寫“我真心”了。
考慮到學生這個學期初已經開始寫日記,而且對日記習以為常,我就創設“大家去動物園中玩”的情境,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大膽地想象自己到動物園中游玩,又在課文圖片的基礎上另外找了幾張圖片幫助學生想象、回憶。事實證明用這種方法避開“無從入手”的攔路虎是可行的。學生們果然結合生活、展開想象,結合上課時看到的圖片,把二者整合到自己的“日記”中去。很多學生的“日記”非常真實,有些學生把以前去動物園的事情寫出來,又加進了在圖上、課件上看到的猴子。
筆者認為把寫話練習放到日記中的方法有這樣幾個優點:
1、讓學生沒有“寫話要費力想”的概念,而是和平時寫日記一樣輕松自如。 2、日記是生活的一部分,把寫話的內容融入日記的形式來寫,是一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創造想象。學生既在寫話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又在日記練習時發展了口語、觀察能力。
3、獲得寫話成就感后,學生能更加用心地寫平時的日記。
4、讓學生能在文本和生活之間出得來進得去,逐漸將寫作融入生命之中。
三、能力發展來自實踐練習
語文要在實踐中發展。不斷在完整的實踐中比較、改進寫話技巧,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提高。課文中第一個練習側重比較各個標點;第二個練習側重說寫實踐。如果單出示帶標點的句子的練習,那么也許課堂上知道了怎樣填標點符號,回家寫日記時還是沒有正確運用的意識。若和平常的語文園地一樣把標點練習和寫話練習分開,學生對標點的感覺就是脫離文章的,不真實的。為此筆者設計時將二者緊緊結合在一起,說話前做標點練習,寫話前提醒用對標點符號,寫話后又要求檢查標點。這樣學生馬上就能在寫話中更好地認識、使用標點,并在平時的日記中更留意標點符號。可見語文園地中各個版塊的內在聯系可以挖掘得很深。
無論如何,寫話水平的提高需在寫話中實現,其間的技巧指導、習慣養成都應該融入日記中教學。
語文教學反思12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實施和校本研訓的深入開展,撰寫教學案例已成為教師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成為教師發現和研究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教學經驗,加強與其他教師之間分享經驗的一種有效的教研方式,成為我省中小學教師校本研訓的基本要求,它越來越引起廣大教師的廣泛關注。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寫好教學案例?從參與者這一角色和相互交流的目的出發,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1.從身邊的故事、教學后記寫起
一線教師,每天身邊都發生著各種各樣的教學故事,其中就存在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案例。一線教師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此。作為一線教師,就應充分利用自身這一優勢,從身邊發生的教學故事寫起,養成寫教學后記的習慣,把自己課堂中的“精彩”記錄下來。一線教師,寫作、研究的時間一般難于集中,這就要求及時做好記錄。
在寫教學后記時,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一些事例或情節的記錄:(1)教師自身的獨創教學以及課堂效果,包括尋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疑難問題所采取的辦法、對策等。(2)學生的獨到見解,包括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獨特解法、獨創思維等。(3)精彩的教學片斷,包括課堂中有亮點的教學情節與過程,精彩的答問、語言等。這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它常常是突然而至的,一閃而過。若不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4)自己課堂教學中不足之處的反思與分析。
寫教學后記應追求“短、平、快”,短小精簡,平中見奇,快捷及時。若時間有限,還可以超越文本,創造性地利用課本、教案、備課參考書為載體進行加以記錄或旁注。
2.并非所有教學故事都有研究價值
并非所有的教學故事都能成為有研究價值的案例,因此要求教師應善于抓住身邊發生的典型案例,發現身邊有研究思考價值的案例。什么樣的案例有研究的價值?我認為教師寫教學案例可以選擇以下的一些事例:一是帶有問題性。有價值的教學案例記錄的應是一些含有問題或疑難情景在內的事件,包含著一些深刻的教學問題,它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二是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這些事例能針對教學存在的問題說明一些道理,或驗證某些理論,解決某一實際問題。三是典型性。教學案例所選擇實例應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這也是教學案例的生命。
只要多寫一些教學后記,素材多了,寫教學案例時選擇典型事例就有余地了。
3.多思、多寫,才有提高
目前,我們很高興看到許多老師樂于寫教學案例,但也聽到一些學校領導反映教師撰寫的教學案例水平低,甚至認為不算是教學案例。我認為,教師初寫教學案例,要求不宜過高。
其實有些教師說不懂如何寫教學案例,往往是希望專家提供案例寫作的一個固定模式。我認為教師寫教學案例其實不必拘泥于形式。當前,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追求一個統一定式,如教師的說課就是這樣。我認為,撰寫教學案例主要應抓住如下幾個方面:
(1)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有價值的教學案例一般應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通過一個或多個教學事例或故事的啟示,提出某一有價值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
(2)故事過程的'描述要具體、生動。教學案例“講”的應是教師自己身邊的故事,要用描述性的語言或一種易于理解的方式(如,教學實錄)來敘述。要有相對完整的情節,反映事件發生的過程,特別是教師與學生的復雜的內在的心理活動。要具體、生動,故事情節讓人讀起來感到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在寫教學后記時盡可能進行詳細記錄,特別是一些戲劇性的具體情節。
(3)對問題及有分析、思考。應多角度地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評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問題歸因;總結出規律;解決的途徑或方法;改進的意見)。
撰寫教學案例已成為一線教師的自發性的行為,平時要對自己身邊發生的教學故事,多思、多記,及時抓住靈感。一篇寫出來不怎么樣,二、三篇也一樣,可寫了幾十、上百篇,也許質量、水平就不同了。我們也高興地看到了,一些一線教師寫教學案例,越寫越好,越寫越愛寫,質量、水平越來越高。
4.有理論素養,才有文章質量
寫好教學案例,教師自身的理論素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一線教師普遍存在的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沒有一定理論素養,往往就難于發現和抓住有價值的事例;沒有一定理論素養,對一些教學事例的歸因往往缺少理論的支撐。只有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才能使自己身邊發生的教學故事擦出問題的火花,對發生的教學問題能作深刻的的反思,對事例中啟示的道理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提出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因此,一線教師要寫好教學案例,還必須重視自身理論的學習與提高。當前,作為一線教師,除了加強自身對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之外,應該認真學習、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目標與要求,正確理解和掌握學科課程標準,關注新課程實施過程的案例,研究和探討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
5.交流分享,有利提高
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目的之一是相互交流,是與同行資源共享、分享經驗的一種方式,且通過與同行的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其實,教學案例的撰寫,還可以利用集體智慧來完成。如,集中一些教師在一起,大家各自講自己的教學故事,然后從中確定一些有研究價值的案例,進行集體研究,集體擬定教學案例的初稿(提綱),集體研討案例中問題,對案例提出集體修改意見。我相信,在集體交流和研討中,更可能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
我認為,網絡是教師交流的一個非常好的、新的平臺,網絡中的“博客”是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一個很好工具和平臺。教師寫教學案例,如果有條件的話,應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工具,多在通過網絡收集其他教師的教學案例,學習他們的教學案例中寫作方法,多利用網絡寫自己教學案例,多利用網絡與專家和其他同行交流,我相信案例的寫作水平一定逐步提高的。對發表的一些教學案例,還應注意案例題目的命名,采用一些有吸引力的語言,如“不管怎樣,都不能放棄”、“今天我們打個賭”等題目,以吸引讀者的關注。
語文教學反思13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可對于我來說,還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我覺得要使課堂氣氛”活”起來,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方面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
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 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的,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的,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并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思維功能的,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并用,并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蕩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所改進,查漏補缺,師生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起來,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
語文教學反思14
《豐碑》這片課文敘述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于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表現了這位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然而長征年代久遠,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其感動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重點。
這節課我力戒瑣碎的情節分析,抓住重點,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成功之處在于:
一、 畫面再現,創設情景。
《豐碑》講述的是紅軍翻越大雪山時的感人故事。為了讓這些不見風雪,不懂何為冰天雪地的學生能體會到環境的殘酷。我一開課,首先播放《萬水千山》中成為冰坨的云中山和紅軍爬雪山的'片段畫面,同時播放狂風呼嘯的聲音。學生邊看邊發出驚嘆 這雪太厚了 看樣子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 。這時我再滿懷激情地說道 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今天,我們將把紛飛的思緒再一次拉回那艱苦的戰爭歲月,去聆聽發生在長征途中的又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 從而學生情緒高漲,很快融入到課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為學習課文做了好的情感鋪墊。
二、采用 變序切入法 ,直奔中心。
教學設計從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為主線,引導學生談最感動的地方,抓住將軍神態變化的句子以及這些神態變化所體現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軍需處長的高大品質,層層深入地領悟思想內涵。這種教法,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避免了串讀課文,過分分析情節內容的弊病。
三、 以疑導學,培養能力。
古人云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 常有疑點才能思考,才有創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后,讓學生提出疑問 軍需處長怎么會成為一座豐碑? 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然后整節課都圍繞著這個疑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尋找答案。提問設計以力求鼓勵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釋疑,并以精讀、品讀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讓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鼓勵那些屬于個性化的獨特的體驗,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見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注意交給學生質疑、品讀、析句以及觀圖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讀為本。
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被感動,才能感動學生。整節課,我情緒飽滿,用情真意切的語言去創造良好的教學意境,向學生傳遞感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人人有讀的機會,人人有體驗情感的機會,在讀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讀中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尚品質。
總的來說,這節課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都比較滿意。但由于我擔心時間不夠,不能完成整個教學流程,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是很充足,還應多請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語文教學反思15
《橋》這篇課文聲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著、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篇課文情節跌巖起伏,扣人心弦,在表達方法上有四個突出特點,根據本課特點,我將這課分兩課時上。第一課時:學習本課的生字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體會老漢的高大形象;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課文中有特色的表達方法進行小練筆。針對第二課時的公開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 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課文處處充滿著人性的美,在第一課時上完后,學生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預習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交流自己感動的句、段并談體會;然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最后,讓學生先發自內心的去贊美老漢,然后再用“橋”去贊美老漢,這樣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難點,理解了“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二、 讀、法、寫相結合
本文在表達上也有很多特色之處,在指導學生談感動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去體會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及這樣表達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現象十分普遍,特別是我們農村課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訓練,因此,這節課在體會了課文的表達方法后,我重點抓了“環境描寫”這種表達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練筆,整節課真正做到了以讀學法、以法促寫、讀寫結合。
三、 情感渲染
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的加溫,傳授過多,你的學生可能將變得越冷漠。因此,在備課時,我精心設計過渡語、總結語,整節課保持著釋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
本節課也存在著許多遺憾之處,教學設計只重視課文內容,沒有把文本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通過尋找身邊的感人事跡,拉近與文本的距離;作為教師,沒有很好地處理既尊重學生的體驗,又能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藝術。另外,如何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如何多樣化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我要思考的問題。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11-01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語文《老王》教學反思05-24
語文《雷雨》教學反思07-27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08-04
【薦】語文的教學反思03-18
【熱門】語文的教學反思03-18
語文的教學反思【精】03-18
【推薦】語文的教學反思03-18
語文白楊教學反思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