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三個重點字詞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做了點滴的探索。
精彩之處:
1、感受愿望,激發同情心
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如愿以償”一詞入手,什么叫‘如愿以償’?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么,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中,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并不寬裕”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文體會:“金吉婭是誰?她的好朋友嗎?(不是)你是從課文哪個詞語知道的?”為了更深刻的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進一步理解金吉婭對小女孩的仁愛與體貼。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系同齡孩子的生活需求,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再次升華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么,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么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再解題目,強化課文主題
當圣誕的鐘聲敲響,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婭送給她的洋娃娃。她激動極了,她很想寫一封信感謝金吉婭,在此環節讓學代表小女孩寫一寫對金吉婭的感謝。最后,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么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愿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堂課上我做了精心的設計,但是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朗讀上形式不夠多樣,比較單一,只是采用齊讀、男女讀。其次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學方法還需不但改進,讓自主閱讀不僅僅流于形式,而是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愛什么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我讓孩子們搜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時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閱讀、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第11課,敘述了作者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的一些趣事,抒發了熱愛大海,難忘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全文的內容緊緊圍繞“趣”和“樂”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有趣的場景。課文行文流暢,內涵淺顯明朗,字里行間充滿活潑和真摯,很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情感實際。分析通篇課文,寓意簡明,可深挖的“點”不多,教學回旋余地相對較小,故采用抓朗讀訓練學生語感,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生動活潑的寫作特點的教學方式。
二、做得還比較滿意的方面
1、上課時,我首先立足于本課的“趣”,開動腦筋,設計多個環節,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們讀趣、找趣、說趣、品趣。
2、先把學生導入意境。開始上課,首先播放《大海啊,故鄉》這首旋律優美,意境深長的歌曲,動人的旋律回蕩在教室,接著我用優美的語言對大海的美景進行描述,喚起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和無限向往。在課文結束時,《大海啊,故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讓學生隨著美妙音樂進入意境,再次回味趕海的樂趣。
3、培養學生的語感。要培養語感,就要增強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真切感受,鏈接生活是一種好方法,因為鏈接生活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體驗。有了體驗,學生的情感就更投入,朗讀的效果自然就會更好。我在教學學生朗讀《趕海》中“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鬧著要舅舅帶我去趕海,舅舅答應了。”時,是這樣進行的。
師:你們在家里要長輩答應做某件事,“鬧”過嗎?
生(齊):鬧過!
師:現在我就考考你們。我現在就是文中的舅舅,你們就是文中的“我”。誰來和我“鬧一鬧”?
(老師選了一名學生,自己坐在桌子旁,手里捧著一本書看著。)
生(走到老師面前):舅舅你帶我去趕海吧!
師:我今天沒空,我正在看書呢,下次再去吧!
生(搖了搖在看書的老師):舅舅,舅舅,你就帶我去嘛,你早就答應過我了。(說著從老師手中“搶”下書放到桌上。)
師:趕海有什么意思呀!你不是很愛看電視嗎?今天,我就特許你看一個下午的電視。
生:我不,我不!我就要去趕海嘛!(說著就拖起老師來。同學們都笑起來。)
師:好吧,我就依你去趕海吧,你這個鬼丫頭!(同學們鼓起掌來。)
師:誰來把這句話讀一讀,要讀出“鬧”的感覺。
我為了引導學生讀出“鬧”的語感,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師生合作將“鬧”的過程充分地展示了出來。其實,師生合演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鬧”豐富內含的過程。學生增強了“鬧”的`感受,讀出語感就不難了。
4、創設閱讀場境,體味趕海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教學情景,重點指導學生學習“摸海星”、“捏大蝦”兩個片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動腦筋,讓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現的意境之中。在這節課的學習中,設計了兩個情景,一是“摸海星”,為了讓學生讀出“摸呀摸呀”的動作感覺和過程感覺,特意設計這樣的問題:“你從哪個詞語中體會到了摸海星的‘趣’?”,“你從‘摸呀摸呀’這個動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在思考中找到了“動作感覺”和“過程感覺”,再讀時效果就明顯不一樣。
三、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瑯瑯讀書聲。這里說的“充分地讀”,并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著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松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3、這節課學習“追浪花”和“捉螃蟹”時,沒有徹底放手讓學生品讀和感悟,多少有點牽著學生鼻子走過場的痕跡,令人遺憾。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深鉆教材,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今天是開學來第一次講公開課,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準備。上課前,我拿著課本,又把講課的思路做了整理。當講完課時,覺得自己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先從第一點談起,預設工作做得不夠到位。其實在預習課文時,我已經帶領著大家練習過朗讀課文,特別是告訴了他們,要想讀出感情,就要注意語速和語調以及對重點詞語地處理,并且我還給大家做了范讀。當時,大家學得很認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對第一自然段學習時間的安排上是只準備用十分鐘,可同學們在朗讀方面的表現卻出人意料。在讀這一段時,要讀出對灰雀的喜愛之情的,但同學們卻讀不出這種味道。于是,我帶領著大家,又進行了讀書練習。這樣做直接影響了我對后邊教學內容時間地安排。出現這種突發情況,是我未料到的,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在預設方面做得還不夠到位。當然,除了此環節外,在后面的'幾個問題上,也出現了類似情況。預習時已經解決的問題,在復習提問時,學生卻答不出來。以后,我在備課時,除了備好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外,還不能忽略“預設”這個環節。
再來談談第二個問題,就是隨機處理問題方面還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對灰雀形態的描寫。讀完以后,同學們都覺得灰雀很漂亮。可是當我接著問“你從哪些詞語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時?”學生都答不出來,可是我還是一直在用語言啟發他們。其實,此時我完全可以把課件上的有關灰雀的圖片展示給大家。課下我試過了,同學們一看到這張灰雀的圖片,立刻發出了一片贊嘆聲。我知道,這是大家對灰雀美的感嘆。這時我趁熱打鐵問大家:“從圖片上看,你們認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顏色。”由此我知道,當學生啟而不發時,作為老師的我們就要改變教學方式了。同時,也對教師機智標準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來談談學生傾聽方面。在前面我曾兩次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到了第三個問題時,我改成了讓學生找到相應的詞語,結果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接連有三個讀的都是句子。這充分說明,學生沒學會傾聽。他們在聽要求是,往往只是聽個大概。另外,也沒認真傾聽他人答題的好習慣。
從以上情況看,在以后的備課時,我要改變一些錯誤的觀點,就是只備課本,而忽略了備學生和預設問題的準備,同時還要多練習,提高處理隨機問題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不瞞真情》講述的是作家老舍先生小時候的一個故事:為了和好朋友高煜年快點去放風箏,老舍幫他寫了作文的開頭。老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高興地表揚了高煜年。兩人最后還是認識到不能欺騙老師,就對老師講了實情。事雖小,卻折射出兩人誠實的心靈。全文情節簡單,文字通俗,但字里行間也留有耐人尋味的空白之處,讀后令人深思。
本課有很多描寫神態的`詞語,如:緊鎖眉頭、苦思冥想、眉眼頓開、眉飛色舞等。當學到這些詞語時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并模仿出相對應的動作,最后要求大家用這些詞語說一句話。在教授“眉飛色舞”一詞時,指導學生用“同情+語氣”表達對高煜年的贊揚。師:看,你的眉毛像跳起舞來了,真是眉飛色舞呀。誰來說說“眉色舞”是什么意思?并加上自己的動作,這樣理解解起來就感到容易多了。再通過“讀”貫穿教學始終,同時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參與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感悟。品讀文字的內涵美,獲得思想啟迪。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介紹了南沙群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南沙群島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在初步感知課文時共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南沙群島的美麗:地理位置、物產豐富、景色迷人。再逐段理解,體會每個部分所介紹的特點。其中第二部分物產豐富所用時間較長,不僅要理解“蘊藏、貯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點或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感知本段總——分式段落結構的特點。以及為什么稱南沙群島為“巨大的藍色寶庫”這個總領問題。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達成了這一段的教學目標,不過我感覺引導講解的多了一些,學生接受的比較多,但自主理解、體會還不夠,特別是“海洋動力”中的潮汐能,盡管花了時間描述和講解,但是學生還是沒有一個深層的認識,今后在這方面還要抓一抓學生的課外閱讀,我準備另外再找時間補充些視頻資料,將這一塊補上去。
第三自然段與第二段結構相似,因此在寫作方法的理解上比較順利,用時也不多,嘗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相對而言理解的難度比第二段要簡單一些,配合圖片進行理解,以學生自己說為主,重點指導理解“翡翠與藍玉合璧”、“碧波浩渺”、“蔚為壯觀”的意思。再指導朗讀。從效果來看,理解的目標已達成,學生也比學第二段更加自主、參與性更高。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我畢業以來一直叫低年級,這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第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又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新課程的背景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于創新的能力。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1、注意新課導入的新穎;
2、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地各抒己見,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課堂氣氛活躍,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活起來
人教版的課文中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優的佳作,其語境描述得美妙,語言應用精巧,思維表達深刻,都是引導學生的重要內容。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語文的精彩之處不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全印象,我在閱讀教學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在誦讀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教學《給予樹》一文,讓他們在品評中進一步認識生活中要為他人著想,同情他人,感受到幫助他人,快樂自己。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內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教訓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把語文教學融入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成語故事》《童話故事》等課外書;設采蜜本搜集好詞佳名,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注重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如舉行筆下生花競賽、書法競賽、講故事比賽、編寫兒歌。此外,注意利用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并注重習作與活動緊密結合。三年級學生作文才剛剛起步,怎樣批改才能收到實效呢?
(1) 改其一點,目標明確。布置作文,讓學生明確要求,可先“約法一章”。以記事為例,可要求學生抓住重點,或要求過程清晰,或要求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描寫突出,同時我十分注重鼓勵學生巧用語文書中的好詞佳句。批閱時根據事先約定的“法”,只要學生承諾所約的“法”之一,即使其他方面不夠理想,照樣給優。這樣由于目標單一、明確,讓學生每次習作做好一點就行,這樣大大降低了學生寫作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為以后學生寫好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重評輕改,抓典型。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應把重點放在習作評導上。我覺得重指導,輕講評收效不佳。改得滿篇朱紅,費時低效。我認為可針對習作特點的要求,可以在批閱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歸納共性問題上,找出典型習作抄在黑板上,或印發給學生,師生一起修改,指出優點,找出失誤。互相研討,使其變成一篇佳作;或抽好、中、差幾篇抓住帶普遍性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邊講述邊修改。如此下去,學生就會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3) 面批幾個,拔優輔后。以吃“大鍋飯”為主,抓共性是必要的,但抓個性也不可少。最好的辦法是面批。但花時間更多,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作文課,在學生完成草稿后,每次輔導幾個,將有些“作文事故”消滅在萌芽中,防范于未然。
(4)充分利用身邊的素材進行作文訓練,總之,本學期以來,我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學的經驗的不足,本學期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有:
1、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本班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其中有一些學生在習慣方面存在著的問題——寫字習慣很差,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還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還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或遇到難題沒有堅強的意志,不會主動克服解決。
2、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班中學生的寫作興趣比較濃厚,但優生與差生的差異比較大。導致全班學生的寫作水平發展不夠均衡。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克服。
3、在課堂中努力構建開放、民主的教學模式還不夠到位。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學習,鉆研業務爭取有更大收獲。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不僅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范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里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然后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后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圖文結合,并展開想象,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
教學第三段時,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讀一遍,故意把“剛剛、轉眼間、明明、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這幾個詞給漏讀了,然后讓學生說老師讀得怎樣,學生就說老師把這些詞漏讀了,教師順勢說,這幾個字老師剛才不讀,課文不是也很通順嗎?讓學生討論這幾個詞能不能不要,學生體悟出不能不要,因為它寫出了廬山云霧變化的快。然后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廬山云霧變化快,即: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剛剛()(學生快速接著說)轉眼間又()(學生又繼續快速接著說)明明()(學生繼續快速接著說)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學生接著快速接著說)如此反復幾次,除了書上云霧變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還可以發揮想象讓學生說云霧變成其它的樣子。這樣教學既把廬山云霧變化快的特點突出來,又訓練學生用這些詞進行說話,學生的思維在快速轉動,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效果很好。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時,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時機不太準、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時,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圍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本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近日,我執教了《一只小鳥》這篇課文,因為是學校的公開課,所以我仔細研究教材,精心準備了這一課。在課堂上,有幾位學生傷心落淚了,這是我沒想到的。課后,我反思了這節課。
這節課,我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營造了兩個教學情境:一是快樂情境,一開課,我就通過幾幅優美的畫面配以天籟之音的音樂,把學生帶入到文本所描述的內容中,點燃學生對這只鳥兒喜愛的火種,并通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驗小鳥的快樂。二是傷心情境,播放課件(配樂解說)這是一只多么幸福快樂的小鳥。然而,有一天,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這只小鳥被一個彈子打傷了,它的血從樹隙里一滴一滴落下來。同學們,看到此情此景,你心中有何感受呢?通過這兩個情境的喜悲對比,一下子撥動了學生情感的琴弦,激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了對這只小鳥的憐憫之情,理解到小孩子的行為是不對的。(這里一些孩子傷心地落淚了)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小鳥的方式不對,才造成了小鳥的悲劇,那兩只老鳥又是何等的傷心與難過,并從中感悟到親情的偉大。
通過前兩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對于文章的思想內涵,已經到了水到渠成之時,不需要說教,只需要從學生的心靈出發,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情感升華,靜心續寫文章。大約七八分鐘后,我看到了學生內容豐富的續寫內容,從他們稚嫩的語言中,我感受到了本節課的內容已經深入學生內心,學生句句話語流淌著真情,不愧是情動而發之作。
內容一:小鳥死了,我很痛苦。我以后再也不傷害它了。以后,如果有人傷害它,我就在樹下立一個木牌,上面寫著:傷害小鳥是不對的,它的爸爸媽媽會傷心的'。
內容二:自從小鳥被打傷后,鳥爸爸和鳥媽媽都很傷心很傷心。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給小鳥治傷,盼望小鳥的傷趕快好。有一天,奇跡發生了,小鳥的傷好了,它又出來歌唱了。可是,它再也沒有以前的歌聲清脆和柔美了,因為小鳥懼怕人類,不相信人類了。
內容三:過了一段時間,小鳥的傷口好了。它又天天出來唱歌,小朋友們也高高興興來聽它的歌聲。小朋友對小鳥說:“那時,我們不應該用彈弓打你,我們錯了,多謝你的歌聲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后來,他們成了好朋友。
內容四:有一天,那只小鳥又出來了。他們看到小鳥出來了,都非常高興。有幾個人說:“給小鳥做個家吧!”有幾個人說:“看見小鳥受傷,就給它看病。”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本自然段中,一些詞語用得生動形象,如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等。這些詞單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學時,我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后交流感受。有學生說:石榴子一頭紅,一頭白,這就叫紅白相間。有學生說:它們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樣,這就是緊偎。還有學生說:我看到了石榴子兒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寶玉一樣,好看極了,這就是晶瑩透亮接著,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后,問他們味道怎么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說酸酸的,有說酸中帶點甜,吃完還覺得清爽無比。通過觀察和品嘗,學生不僅理解了描寫石榴樣子、顏色和滋味的詞語,而且加深了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的誦讀是比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為學生寫水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教學之后,在班級里開一個瓜果展示會,讓學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紹一下自己所帶水果的顏色、樣子和味道,并寫成一段話,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在教學《瀑布》一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情引入,整體感知。
首先我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又被多媒體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實的瀑布,動人的音樂,激情的范讀,三位一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思維被激活,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通過讀,感悟語境,體會氣勢。
文中第一節比喻瀑布的水聲“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讓學生觀看“浪濤翻滾,松濤轟鳴”,的動畫,在此基礎上學生感情朗讀,揣摩作者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聲奪人的`非凡氣勢。這樣避免了對比喻句作復雜的講解,讓學生從自身體驗語言的美麗,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文字的音效化將學生的體驗與重點句的欣賞,理解結合起來。
3、質疑啟思,突破難點。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歡哪小節?”“讀了這小節,你發現了什么?”這些問題促進學生作個性化的選擇性學習。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孩子能自由、大膽地參與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思維碰撞、相互啟發,在協作交流中逐漸學會與人交往、溝通,消除人際交往中的自卑、緊張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可能。這樣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構建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新型師生關系。“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用“掛”與“襯”作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動態圖,此時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與“白銀”的相似以及“襯”字的貼切。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為依托,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審美陶情,融為一體。
欣賞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錄像展現了第三節描寫的近看瀑布的情景。當學生欣賞到瀑布飛流直下,騰起水汽,緩緩飄落,如煙、如霧、如塵的美景時,他們陶醉了,此時的情感與作者產生了共鳴。為這種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這種審美感知力也就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賞了瀑布的壯麗和柔美之后引導學生自讀感悟,互讀點評,用聲音之美展現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在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在讀中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贊科夫說“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感情的自然結果。”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雖然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朗讀,但學生模仿朗讀多過于自身慢慢從朗讀過程中體會。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和時間賽跑》講“我”因為外祖母去世而悲傷不已,聽了爸爸的話尋求什么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產生了和時間賽跑的念頭,并由此體會到了應該怎么樣珍惜時間。
教學時,我抓住“他們知道與其欺騙我說外祖母睡著了,還不如對我說實話: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引導學生討論“父母對我說的`是哪一句話,是“外祖母睡著了”還是“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
學生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馬上產生了新的問題“什么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思考中討論中明白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可人年老了,不可能再少年。”產生了人生難再的恐懼,在教師適當地引導“我們是不是要一直在主要唯恐老去、死去的恐慌中度過一聲,直至死亡真正來臨呢?”留待下堂課你們來回答。
在這個小片斷中也許有了那么一點點“先學后教”的痕跡。學生有了問題并不可怕,這正是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調動學生思維的良好時機。教師要善于把握,把球傳給學生,讓他們在獨立運球、相互協作中投球射門,真正解決問題。
想起自己也曾因為看到到初夏深深淺淺、變幻無窮的的綠意,產生了花謝春逝的悲憫,從而開始珍視時間,唯恐人生虛度。不知道我今天的教學是不是也讓學生產生這么的念頭呢?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一個學期將要過去,本學期本人能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每已節課,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松、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能做到認真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下面主要說說我對新課程的體會。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愿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2、采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法。聯系生活,創設富有兒童趣味的語言和場景,是激發孩子們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徑。在識字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場景,來開發孩子的潛在能力效果可以大大增加。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角,把自己融入到文本的內容中去體驗、感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學習的'主人。
3、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的語言傳遞為主,結合聽說讀寫,這樣做容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短時間里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語言、數學智能的發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幾項智能,諸如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潛能資源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受到忽視。這個問題已經受到許多老師的高度重視,我嘗試借鑒了了兩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老師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智能得到了培養。
4、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
本學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有一些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 。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克服。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問:教學《凡卡》這篇小說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凡卡是一個9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么能給爺爺寫信呢?我只好解釋說:這是小說,可以虛構。這樣解釋妥當嗎?
又:“凡卡”為什么又稱“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說可以虛構來解釋見卡會寫信,不夠妥當。小說里的人物、事件、情節確實可以虛構,但是,虛構的情節必須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說,藝術的真實必須以生活的真實為基礎。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備會寫信的條件,作家也不應當這樣寫。
那么凡卡會寫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說縮寫的。凡卡9歲前是否上過學,小說沒有交代,但我們不能只根據他家里窮就斷定他沒有上過學。小說雖然沒有交代凡卡是否上過學,但是他能夠寫信的條件還是可以從小說原作中的一些情節中看出來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里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奧爾格·伊格納捷夫娜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這一情節沒有納入課文,可以參見《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國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愛稱,類似我們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愛小說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愛稱來稱呼他。按照俄國的習慣,姓名的全稱只在正式場合使用,平時用省略的說法。晚輩對長輩自稱,只稱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自稱“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晚輩稱呼長輩,只稱呼長輩的名字和父名,不稱呼姓氏,所以凡卡稱呼爺爺“康斯坦丁·馮卡里奇”。
下面是來自《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歲,家里很窮,又沒有讀過書,他怎么能給爺爺寫那樣長的信呢?另外,凡卡又為什么不會寫信封呢?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原因一,課文是經過編者刪節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說原文,有這樣一段被刪去的話:“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著,在老爺家里做女仆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筆者注:其人是老爺家的小姐)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閑著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可是等彼拉蓋雅一死,孤兒凡卡就給送到仆人的廚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來又從廚房給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亞興的鋪子里來了……”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至于小姐為什么喜歡他并樂意教他,這又和凡卡的母親曾是小姐寵愛的女仆有關系。
原因二,俄語是拼音文字,和漢語不同,俄國孩子學俄語讀寫要比中國孩子學習漢語容易得多。凡卡雖沒有上學讀書,但很小的時候小姐就教他念書、寫字;另外,凡卡的爺爺也識字(可以從文末的夢境描寫中看出),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也曾教過凡卡,因此,凡卡會寫信應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氣,用詞淺顯,近乎是一般兒童口語的實錄,所以,這對于凡卡來說只會寫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學會寫字卻不曾學過寫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寫錯了是可能的。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學習這課我滲透了如何描寫植物這一寫作知識入課。但是學習這篇課文最重要的目的是:學習學習作者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在觀察的基礎上發揮想象。
教學第二段時,我布置了一個任務:文中哪些話是寫荷花的姿勢?請用橫線畫出來。我叫了三名中下水平的學生回答這個問題都答錯了,我趕緊叫成績好點的學生來回答。我當時很郁悶,現在也很郁悶,這一簡單的問題應該每個學生都答出來的呀?上學期我經常引導學生要觀察植物的形狀。(我課始就引導學生明白我們平時說的形狀就是這課書說的姿勢。)學生為什答不出來呢?
讓學生領悟荷花姿勢美后,我問:文中第三段說,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而且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頁很美。可是書中只寫了三種荷花的姿勢,請同學們看圖,或者發揮想象,或者回憶自己曾經看過的荷花,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說說荷花的其他姿勢。這個問題一提出,舉手的人才五六個,而且說得也不是很精彩。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是我引導的不夠好嗎?我該怎么樣引導呢?
學習第四段時,我說:荷花的姿勢太美了,作者都已經陶醉了,你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得嗎?請你讀一讀第4段。讀完后我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想,我問:假如你也是一朵荷花,在一池荷花里,看著你的腳下有有些什么小伙伴,它們會跟你說什么呢?你的小朋友——荷花,你會說什么呢?你看到了什么呢?
同學們陷入沉思,但是他們的答案并不精彩,想象并不夠豐富。他們思維局限玉,小魚或者,小蝴蝶跟我說什么,他們 的思想沒有新穎。
怎樣引導才能讓學生的想象更加豐富呢?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0-14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7
小學語文《草》教學反思08-05
小學語文《畫》教學反思05-26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5-17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0-29
小學語文《太陽》教學反思08-25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