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這一課因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詞匯也相當豐富與華麗,這就帶來了生字多的弊端,課前我布置了學生預習并查找相關資料,但忽視了學生才剛剛進入三年級,“預習”對他們來說要求不具體,他們還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預習了。布置了課前朗讀,更忽視了學生之間的朗讀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第一課時學完,文章也沒讀流利,有些句子讀不通。反思這些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課前預習時,預習的.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認真的,自學了生字詞,讀了很多遍課文,讀流暢了。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卻連文中的字詞都沒讀準。
比如第三小節中的幾個景點,“孤山”、“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詞,很多同學都要讀錯。發生這種問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第一課時設計中的漏洞,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錯誤,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注學生的課文朗讀。因為詞語多,難理解,教學設計時只想著要把一些難的詞語融入課文,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過程中,在文章中學詞語。想著如何把這些詞語串起來,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為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讀課文,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所以詞語學得也那么生澀和別扭。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課上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視的,有了這個教訓,以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這個朗讀的環節我會特別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教材首次提出開展“記錄自己課余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安排在《我們的民族小學》的后面,目的是使師生了解安排此項活動的'意義、目的及開展活動的方法。因綜合性學習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后面,有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繼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
本組無論是閱讀、還是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訓練,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這一主題密切相關。比如,在導讀,點出了本組的專題,課文為這一專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從課內到課外,繼續圍繞本組專題展開,“語文園地”中的“展示臺”則是這一專題訓練的拓展和延伸。教學中要加強整合的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在揭示《蒲公英》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時,我不是照搬教參上的正確答案灌輸學生,而是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哪一類的人,適時讓學生“辯一辯”。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就是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得到了升華,主體性得到了落實。常此以往,就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境界。
結尾的小練筆設計,既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幫助學生在懂得探索與幻想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處理聽從和盲從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的特點,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
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么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并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著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么?”(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為什么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么?”(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知道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說明了什么?”“說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么多的橋,為什么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4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間和設計者,那么是否因為這是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而使它出名還是因為其它什么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4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二個詞說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么特點?”
(教師出示句子填空)-----------------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為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后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二、多種學習方式并存,自主選擇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我決定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指導。“同學們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們一定還有許多不同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比如說:劃重點詞句,畫畫等!接下來就請你們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自已學習第二自然段!”“老師,我是用劃重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的。我找到了‘趙州橋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些句子來說明趙州橋的結構。”“嗯,你找得真不錯!還有同學用了別的方法嗎?”“老師,我用了畫圖的方法。”“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展示一下吧!”“嗯,你畫的趙州橋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你不把這四個小橋洞畫在一起呢?”“那樣看起來就不舒服了!”“哦,原來趙州橋在設計時還體現了一種對稱的美!同學們,你們還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對稱的物品呢?”“蝴蝶!”“不錯!”“天平秤!”“你真聰明!”“人!”“對!我們生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對稱的物品,希望我們同學以后能夠多留心地來觀察它們!”(至于這樣的設計有什么樣的作用,這些內容書上都寫得較為清楚,所以我沒有花大力氣去講,只作了簡單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學生對趙州橋的設計作一個評價。學生的評價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僅僅指橋嗎?”“我覺得設計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為什么呢?”“因為以前沒有卡車、挖土機這些機器幫助,全都是靠當時的勞動人民自己的雙手來建造的!”“嗯,聽了你的介紹之后老師也十分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老師,我覺得古代的人很偉大也很聰明!”“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這時全班都有了共鳴,師生共同來探討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悠久的文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這種學習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方法,從課本當中去感悟更多,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教學《灰雀》這一課時,主要通過讓小組采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擬法進行教學,在課尾延伸、深化感悟時我有意識地提出幾個問題,給足孩子想像空間,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由放飛心靈,那一個個充滿童趣的回答讓師生共同感受到語文課堂輕松、活潑、有效。孩子們依托文本創造想象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文本的情感目標無需太多講解,在大膽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擬中得以鞏固、升華。
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導入部分,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喚起他們已有的感受與體驗,激發學生對新課文的興趣。
在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工具書一同來幫助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小組內討論交流,以優帶差,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不但提高了學困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優等生體驗到了快樂。最后是全班進行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達到了局部帶動整體的目的。在層層遞進中,使學困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優等生講解了知識,從而達到了“學困生能吃飽,優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課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給學生,雖然這樣做加強了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知識整合。從課堂教學的反饋來看,讓學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徑地收集資料,效果會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間的積極有效的評價,較好地激起學生的熱情,促進他們更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欣賞別人優點,或質疑爭論,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局面,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評價中互相取長補短,快樂成長。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蒲公英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為了讓學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來感悟這個哲理。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遵循新課標“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和諧發展”的基本理論,以尊重學生情感,張揚學生個性為立足點,圍繞“讀好書”這一教學重點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通過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培養收集并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因上此新課前,我讓學生把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關于蒲公英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把自己小組認為比較有價值的資料與人共享,不僅體現”大語文觀”,還對理解讀好課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訓練從讀中悟的能力。
依據閱讀教學特點和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認知規律,這節課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繁瑣的內容分析,以讀代講,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把文本讀正確,把自己的感覺讀出來。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創設朗讀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這些蒲公英的種子在微風的吹拂下離開了媽***懷抱。他們要到廣闊的天地中去,也許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們現在都是蒲公英種子,一陣陣風吹過,你們飛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從你們身旁飄過,你感覺怎么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學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讀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讀進去――理解課文,讀出來――表達情感)。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境界。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教學中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把課文蘊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些蒲公英種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體驗進行交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啟迪,不斷提高認識水平。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看事物應當全面,不能被事物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真正以人為本,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領悟課文的精髓。
四、提高從拓展練習中延伸知識的能力。
結尾的小練筆設計,讓學生表演讀課文,然后根據題目要求自己寫一寫,小組充分交流。既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幫助學生在懂得探索與幻想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處理聽從和盲從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讀的形式上還夠多,學生能理解“囑咐”,也會用囑咐練習說話。但在如何讀好太陽公公囑咐的話時,學生還未讀出親切關愛的語氣。如果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師、長輩們是怎樣囑咐的,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報酬》是“書趣”這一板塊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為鄰居修整草坪,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為報酬補償給我,后來正是因為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道理。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采用“提出疑問——重點分析——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先生也曾告誡我們“語文課要以讀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我在教學中也體會到,當一名學生把一篇課文讀得熟練時,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反之即使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課文,也收獲甚微,朗讀的確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更是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們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通過朗讀,培養他們良好語感“的主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巴羅先生對青年人的關愛,激發學生愛讀書的興趣。
品讀過程中,我主要在讓學生“愛讀,會讀”上下了功夫。
一、設疑激趣,引到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本課為一篇充滿感情的記事文章,但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理解起來會很吃力。所以在教學中,我決定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情朗讀達到理解的目的。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我都創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一邊讀一邊想,學會讀書。如:在引入新課時我設疑:巴羅先生付給作者的報酬僅僅是一本書,作者為什么說這是付給他的最高報酬呢?為了弄明白這一問題,學生產生了讀書的欲望。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第二環節中,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2——7自然段,感悟巴羅給作者的報酬。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精讀。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感悟到巴羅給作者的報酬是:送書,選書,引導作者讀書;第二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品味巴羅和作者的話,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悟出巴羅給作者的報酬不僅贈書,還有那份珍貴的`對作者由衷的關愛。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題的深刻含義,也體會了作者對巴羅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將巴羅的報酬當作人生最高的報酬。在處理讀的過程中,每讀一次書,我都設置了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學2——7自然段時,我把初讀的目標就定在學生能感知到巴羅先生給作者的報酬是書即可了。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品味,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到巴羅對作者由衷關愛這最高的報酬。為此,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情感。然后在說說、議議、讀讀中把文本讀透,體會透,并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教學中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把感知不到的內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義理解透了。最后,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會對巴羅充滿怎樣的感激之情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達到理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產生感情共鳴的目的。
二、運用不同方法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讀”的指導和培養,運用多種讀來幫助學生去感受課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種:
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角色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把情感和體驗灌注其中,用朗讀把微妙的閱讀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出來。如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學生通過角色朗讀體會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
默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每次閱讀我都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讀,養成一邊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再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了解學生的默讀情況和對課文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確定下一步教學。
齊讀:這種讀的方式在教學中我設置了多處。目的在于讓那些沒有機會朗讀的學生,也有機會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出來。起到振作學生情緒的作用。
引讀:在課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引讀。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理解,升華情感,為下一步學生的說打下基礎。
在對讀的處理中,我根據教學的需要,機動靈活地將各種讀與理解文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感悟文本,通過說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再通過朗讀將閱讀獲得的微妙體驗和感悟表達出來,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最后通過齊讀或引讀升華對文本的理解。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是本著這樣一個理念進行的:通過朗讀,使閱讀體驗內化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命庫存,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總結出以下幾點不完善,以便作為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方式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能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2.部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學生的激情,打開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盡情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樂此不疲呢?這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昨天,我教學了《花鐘》一課,課后領導對我的教學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評課和指導,使我對本節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本節課,我主要指導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仿照課文表達方法,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
上課伊始,在學生自由讀文之后利用小黑板進行了生字方面的教學。主要采用了多種形式讀生詞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記憶,效果比較明顯。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倆接各種花開的樣子,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現。欣賞了花鐘畫面,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美,科學家做法的奇妙,并通過兩個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通過讀、辨,感受到了平常說的口頭語,是那樣單調、枯燥,更為重要的是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激起美的'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各種不同形式的讀,對各種花開放的樣子的理解,省略號的揣摩以及師生共同合作的讀寫結合,都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深入解讀課文,這是關鍵問題是小彼得為什么羞愧,就是媽媽的那張賬單。理解媽媽賬單上為什么寫著“0”是本文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我采取的方法是以讀代講,以讀代悟,以讀帶情的方法。語文課的教學方法就在于讓學生邊讀邊感受,邊讀邊說,邊讀邊體會。
讓同學們邊讀賬單中的款項“十年的幸福生活”邊感受幸福,邊讀邊感受十年、十年的春香秋冬母親所做的一切,邊讀邊體會母親對孩子那份慈祥的愛;邊讀“十年的吃喝”邊感受母親每天做的事情的不容易,邊讀邊說說母親十年里為你吃喝所花費的,邊讀邊感受媽媽那份慈祥的.愛。可這一切媽媽只在賬單上寫了個“0”,在剛才讀過之后,孩子就自然的能夠體會到那不是數學意義上的“0”,那代表的是母親對孩子全部的愛,這就是為什么媽媽要在賬單上寫“0芬尼”的原因。
誦讀理解課文。我想每個孩子此時此刻已經深深體會到了母親的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灰雀》是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五課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里尋找三只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只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整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怎樣上好這篇課文呢?怎樣符合跨世紀新一代兒童的身心特點呢?怎樣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在教學本文時,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并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進文本,以讀為主。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新課程下,有很多老師都能夠理解這一點,但是現實的問題是,像多年都以講讀教學為主的老師,忽然一下,幾乎什么都不講,就要學生在一節課里反復地朗讀,還真覺得不習慣,甚至還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敬業,以至于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說了兩句”再“多說了兩句”。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光嘴上說說“要加強朗讀教學”,而應該徹底地切實地在課堂實踐中轉變觀念,把加強朗讀教學落到實處。
“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的,我們要時刻記得要“回歸人文關懷”。《灰雀》這篇課文只要學生了解了列寧怎樣喜愛灰雀,以及在他愛鳥的影響下,小男孩怎樣自覺地改正錯誤,體會小男孩誠實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要當個知錯、誠實的孩子。我們不要也沒有必要過多地深入下去,因為他以后還要學習類似這樣但更深入的文章,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歷的'豐富,他們將會有更深更廣甚至更獨特的體會,我們不要有"放不開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一節課主要通過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如:自由讀,教師加提示語引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列寧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不斷地豐滿起來,感受到讀書真有趣,越讀越有味。這樣的朗讀教學就好象引領著孩子們在欣賞一件玲瓏剔透的玉雕,細細把玩,細細體會,個中感受盡在孩子們表情生動的朗讀中。這感覺又好比一首詩歌,朦朧的更顯意境,更有韻味,更能入勝。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復地要學生誦讀,讓字里行間的美,讓其中蘊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發芽、開花,以至張滿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覺得這就是“人文關懷的回歸”。可以這么說,低年段的閱讀教學就是朗讀的教學。
二、以“悟”深讀,形成良好的語感,激發閱讀興趣。
清朝唐彪認為:“凡理不疑必不過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疑”和“悟”總是相輔相成的。在閱讀中,兩者總是不斷交織、不斷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學中也十分注重學生的感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在品讀重點段落的時候,在反復朗讀之后,我常問:“你們知道了什么?”“你們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別愛鳥異同這一環節教學時,我這樣設計:
列寧愛灰雀,孩子也愛灰雀,他們的愛有什么不同?你更贊同誰的?為什么?這個問題值得大家討論討論!(這個問題卻關系到學生是否正確理解“愛”的含義,是否有正確的審美認識。)
生:我贊同列寧的愛。因為列寧每天來這兒看灰雀,還給它帶來好吃的,只是欣賞它,不去捉它,列寧是真正愛灰雀。(學生聯系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生:灰雀應該是給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別的來公園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們會傷心的。
生:灰雀離開了伙伴,孤零零的,會寂寞的。
生:它還會吃不下東西。
生:它還會生病呢!
師: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寧愛鳥,給它自由;孩子愛鳥,把它捉回去,讓它失去了自由。列寧是真正的愛鳥。
(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同時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石榴》是蘇教版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后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抓住三點:
一、激趣朗讀。
我所教授的第二課時,通過實物“石榴”展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興趣閱讀課文,然后再讓學生自讀喜歡的語句。達到了了解石榴果變化的特點。
二、朗讀領悟。
第三自然段我讓學生選擇性的朗讀,老師相機點撥引導,師生互動的方法,學生在朗讀中了解課文從哪些方面寫石榴的`果實。如:?石榴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最后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設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師)是呀,石榴就是這樣一天天長大,一天天變換著外衣的,先……逐漸……最后……(邏輯引讀)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設疑:1、看圖,這就是咧開了嘴,這就是笑破了肚皮(學生看圖);2、指名讀;3、它們為什么那么高興啊?會說些什么呢?4、再讀課文,高興的石榴娃娃還會做什么動作呢?(結合“扒開、張望”指名表演)。
第四自然段我不急于讓學生朗讀學習,而是先讓學生看我手中拿的“石榴”果,讓同學們猜石榴果實里的子兒是什么顏色,猜一猜石榴子兒的味道,這時為了滿足同學們的好奇心,我用刀打開石榴,淡紅的汁水立刻流了出來,學生忍不住叫出聲來。我舉起手中的兩半石榴:“誰說說石榴子兒的顏色和樣子?”“我覺得石榴子兒是淡紅的。”“我覺得石榴子兒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緊緊的”……為了鼓勵同學們,也為了讓每個同學都體驗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給每位學生都發了兩顆石榴子兒,讓他們都親口嘗一嘗,“甜甜的”,“有點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再讓同學們到書本中朗讀品嘗。領悟第四自然段石榴的樣子、顏色和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擴展練筆。
第四自然段為學生寫水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教學之后,我給同學們一個水果(香蕉)展示,讓學生仿照第四自然段,觀察香蕉的顏色、樣子和味道,并寫成一段話,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上完這節課,有很多地方令人遺憾。
一、重難點突出,可完成不夠充實。由于時間緊,學生在朗讀這一塊花費很多,導致后來設計的許多環節都一帶而過。
二、在朗讀方面達不到“通順、流利、有感情朗讀”,同學們朗讀中體會不出語言文字的美,即石榴樹的形態美、色彩美,主要原因是老師不夠重視。
總之,這節亮相課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探索,爭取一天比一天上得好,不斷提升自己。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新課程理念下,常常提及“興趣”,把激發孩子的“興趣”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事實確實如此。課程改革兩年來,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著、嘗試著。我常常會捧著教材思索著,“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喜歡學這篇課文?”“怎樣的處理才能使孩子學得更快樂、更輕松?”“怎樣才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這篇文章講述了俄羅斯鄉下的兄弟倆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樂成長的情景,他們所做的游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這種帶有調皮和玩笑性質的游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兩個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接著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從而真正喜愛上了蒲公英這種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現了兄弟倆對這片草地樸實的愛,以及這片草地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文章情節生動真實,情感真摯、語言平實,貼近學生生活,是一篇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動,很難在課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故意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玩的時機,給孩子玩的機會,也不失為一項好的舉措。當然,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分寸,要讓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價值。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用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與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這次磨課我上的是第二課時,我確立了兩個重要教學目標:1.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并嘗試運用。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體會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所以,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基礎,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讀”為本,以“悟”為核心,體現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在抓住關鍵詞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上完這一課后,我認為自己基本上落實了課前的預設,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1.通過播放歌曲《三月三》、課前學生暢談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教學情境,產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這三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抓住表現心情的詞句進行體會感悟。如“憧憬、快活、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在體會他們心情變化的同時,通過查字典、換詞、做動作等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
3.抓住文章的空白點,引導想象,激活創造性思維。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造的基石。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和多樣的'特征。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點,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一是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抓住“憧憬”這個詞,讓學生想象他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會憧憬什么?二是體驗放風箏的快活,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如過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會快活地喊叫什么?在風箏丟了之后,心情由快活變得傷心,那難懂的成語,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也都交給孩子去自主體會。想象他們會呼喚什么?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進行朗讀體會。三是課文最后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這里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心情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話,再寫下來。學生較好地展開想象,有的續寫了找到風箏,寫出了驚喜之情;有的續寫沒有找到風箏,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現了雙贏。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仔細想了想,深感自己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并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這些既要包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包括平時的積累,所以,今后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朗讀訓練。
2.注重評價語的運用。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時,我的課堂評價語顯得比較單調匱乏,不能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今后要多學習一些評價語,運用于課堂,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機智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課堂上出現問題時,老師隨機應變的能力還不夠。4.教學中“問題”意識還需加強,提高提問藝術。
總之,這次磨課學習給我帶來很大的收獲,今后我會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身。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著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了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復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好漢查理》這篇課文,在我上完課改課后,覺得成功之處:
1、課文的引入,從“好漢”入手。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如怎樣是“好漢”?其次環環相扣,直奔課文的重點。
2、在字詞教學上,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指名讀,小組讀等方式學習。
3、通過對有價值的問題的討論,小組合作探討,通過讀,畫,說,談水道渠成的突破重難點。如問題:查理有哪些變化?查理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與哪些人有關。
讓學生在質疑后積極讀書,讀中思、讀后議,使學生順其自然地體會到查理發生的變化,感受到了人的善良、信任以及充滿愛心給人帶來的快樂。這樣,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并適時的給予小組合作的指導。存在問題現場解決。如學生匯報時讀句子時的指導等等。不足之處:首先在學生自學上,應多給學生一些時間思考,讓學生想想理由,并讓學生學會簡單的在文中找重點字詞、句子旁,作批注。其次在小組匯報時,除了讓學生讀自己找的句子外,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自己畫的.句子能說明“查理是個好漢”。根據學生的回答順手板書,尊重學生的答案。最后,學生的傾聽習慣還要進一步整改,是不是采取競爭機制調動小組與小組的紀律評比機制。總之,人無完人,課無完課,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反思,總結,肯定會有突破。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08-22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1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04-07
語文上冊雪孩子教學反思02-16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3-16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03-11
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通用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