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上冊語文現代詩二首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現代詩二首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上冊語文現代詩二首教學反思1
成功之處:
詩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語感,其關鍵在于創設情景,在讀中感悟現代詩歌的特點。今天這節課,我感到很欣慰,孩子們的發言并不是那么積極,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們蠢蠢欲動的心靈,只是他們還有些含蓄。從孩子精煉的發言中,我發現孩子已經懂得從大量的材料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時孩子們心中已經積淀了一定的情感。圍繞詩歌的中心,讓孩子對各種新詩內容的細節(關注詩的字、詞)進行進一步的感悟。一節課就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悄悄地的過去了,通過誦讀,感悟講解,分析,孩子們對兒童詩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點的體驗在讀中得到了升華,孩子們的情感通過讀而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足之處:
但因為課的容量較大,一心想要讓學生對詩歌有個比較系統地了解,自己時間觀念又不強導致了效率不高,看來,還是要趕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嚴格要求自己,上出實用高效的創新課。
《現代詩二首》教學反思
《秋江的晚上》通過事物意象,描繪出了秋月黃昏的景象。《花牛歌》瑯瑯上口,充滿童真童趣。這兩首詩歌淺顯易懂、韻味十足,學生在理解詩歌方面我覺得并不是難點,所以這篇課文我是以讀代講方式進行。
1.教學效果(思效)。
詩歌這種形式具有詩歌自身的特點,尤其是現代詩,讀起來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這樣一句話“意境是詩歌的靈魂”。學習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所謂意境,不是單純的畫面,也不是單純的語境,而是學生熟讀課文后腦中呈現出的“情景再現”。無論是《秋江的晚上》還是《花牛歌》,語言都是非常簡單的。如何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學習詩歌?這是本節課我所做出的'嘗試。
在初讀課文之后,讓學生和我一起制作課件,簡單點說就是制作ppt畫面:除了詩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圖、配上優美的背景音樂,在共同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對課文學習,而且有著很強的參與感,并且學習更加深入。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對于詩歌背后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作者為什么會寫這樣的一首詩?他為什么寫得這么美?什么樣的畫面和音樂才能體現這種美?……真正體現了:課堂是屬于學生的!
所謂“無誦不成詩”,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可千萬不能忽視了閱讀教學。“在朗讀中的體會能達到用語言難以言傳的心靈觸動。”朗讀是學生同文本進行對話的一個過程,也是最直截了當的學習詩歌的方式。熟讀成誦,是我們這節課上最大的收獲。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課堂上能夠引導學生當堂模仿寫詩歌就更好了。
2.教學收獲(思得)。
(1)用直觀形象的一幅畫導入,引起學生思索。
一幅畫展現在面前,學生語言描繪看到的畫面: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簡單的詩,簡單的畫,卻能夠引人入勝。學生對圖片充滿好奇,由興趣引入,提高學生注意力。通過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課前布置學生充分預習,主要是了解作者劉大白。讓學生了解作者,體會作者寫作時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3)咬文嚼字學詩歌。一個“馱”字表達的是什么?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用問題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己深入詩歌,體會詩歌主旨。
3.不足之處(思失)。
(1)兩首如此簡單易懂的詩讀會了背會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學生朗讀得不夠,雖然讀了很多遍,但是沒有真正起到以讀代講的效果。
(2)如果能夠結合課文的特點以及時代背景,學生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課前多搜集資料就好了。
4.改進措施(思改)。
其實,越是簡單的課文越是不能小覷。《秋江的晚上》這篇課文的學習還需要老師對于時代背景進行講述,尤其是20世紀初的中國現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無自由、幸福可言,為什么作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寫出這樣的詩?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的內涵,走進詩人借景抒情的內心世界。
四年級上冊語文現代詩二首教學反思2
《秋晚的江上》這首詩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視角,敏銳地捕捉到了悄然發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動人一幕:倦鳥歸巢,背馱斜陽,忽又抖落斜陽于江水之中。詩人以清秀優美的語言,描繪出的是一幅超邁曠遠,奇異瑰麗,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鳥歸巢圖”,創造出的是一種意趣叢生,情味綿綿,耐人咀嚼的詩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絨絨的花牛,還有毛融融的小草,讓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撫摸。用了回環反復的結構形式,韻腳多變換,讀來通體勻稱。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兒童詩之于兒童,首先是感受詩的趣味。
詩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花牛歌》詩人以一種逆向的思維,表達了兒童獨特的探究精神,以酣暢淋漓的語言抒寫了童心童趣,引發了小讀者更為開闊的想象。
聯想和想象是讀詩的延伸,可以豐富對原作的認知,從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鳴,讓內心得到撫慰,讓心靈得到庇護,從而進入了詩的意境。讀兒童詩,更多的是為詩中所表現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讀者,他可能為之贊嘆;如果是大讀者,他又會為久違了的童年的異想天開而快樂。閱讀這些兒童詩,會使我們更親近兒童,更佩服他們的想象力。想象力豐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創造力的人。
2.孩子們心氣健旺,在他們的心目中,這個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靈性的。面對一朵小花,一場春雨,或悄然凝思,或與之對語。《秋晚的江上》一時的情與境會,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紛至沓來,倦鳥、斜陽栩栩然活了起來,都成了童話王國的角色。細細品味這些小詩,我們的.靈魂早已伴隨著花朵、白云、小鳥飛入了幻境。我們感受到的是童年純美的情境和雋永的趣味。
3.讀詩還可以讓我們體驗到故事情節之外的樂趣,這就是詩的獨特的表現形式。
詩不但是最早產生的文學樣式,也是在形式上處于不斷變化的樣式。因此,讀詩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這也是讀詩的一種趣味。
中國的新詩,從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在不斷地探索表現形式。從所收入的二十首詩看,就可發現詩的藝術風格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體,有的追求散文美。無論哪一種形式,詩都不可渙散,要凝練集中;詩都不可呆板,要氣韻生動。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環反復的結構形式,韻腳多變換,讀來通體勻稱。
說到詩與畫的關系,古人常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加以褒獎,這是因為詩有很強的畫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觸,景語即情語,都可以讓我們在讀詩時產生種種幻象。而畫又是有內涵的,畫所表現的意境與詩意很貼近,這也就是詩與畫的相映成趣。
4.總之,讀詩要細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語,而要緊緊地追蹤著詩人的情感脈絡。讀詩,要引發感情的共鳴,要激發想象力,要讀出樂趣。讀詩,還常常會引發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輕淺,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這都是允許的。因為詩講究含蓄,有字面的意義,有時還有隱含的意義。由于讀者生活閱歷的不同,審美趣味的不同,對詩的鑒賞也就有了差異。
古人說的“詩無達詁”,正是說明了好詩沒有終結的詮釋,這給我們理解詩歌開辟了廣闊的天地,這也是讀詩的一種樂趣。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兩首現代詩的教學中,培養了讀詩的樂趣,是一種審美的閱讀,這種閱讀有利于提高文學整體的鑒賞水平。以詩歌為文學基礎的圖畫書,更是畫家的揮毫寫意,他們通過對詩的理解,創造了新的意象,幫助了我們對詩的理解,同時,也幫助我們感受繪畫的神韻。
三、不足之處
教學時對時間的把握不好,過多的讓學生說,沒有很好地體現出老師的調控引導作用,但反過來想,如果孩子們熱情高漲還不讓說的話,不知又會產生怎么樣的效果?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找喜歡的伙伴讀詩、互評、互相正音。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接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來,結合重點詞語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最后拓展延伸,發揮想象,自創一首現代詩。
《現代詩二首》教學反思
《秋江的晚上》通過事物意象,描繪出了秋月黃昏的景象。《花牛歌》瑯瑯上口,充滿童真童趣。這兩首詩歌淺顯易懂、韻味十足,學生在理解詩歌方面我覺得并不是難點,所以這篇課文我是以讀代講方式進行。
1.教學效果(思效)。
詩歌這種形式具有詩歌自身的特點,尤其是現代詩,讀起來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這樣一句話“意境是詩歌的靈魂”。學習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所謂意境,不是單純的畫面,也不是單純的語境,而是學生熟讀課文后腦中呈現出的“情景再現”。無論是《秋江的晚上》還是《花牛歌》,語言都是非常簡單的。如何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學習詩歌?這是本節課我所做出的嘗試。
在初讀課文之后,讓學生和我一起制作課件,簡單點說就是制作ppt畫面:除了詩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圖、配上優美的背景音樂,在共同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對課文學習,而且有著很強的參與感,并且學習更加深入。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對于詩歌背后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作者為什么會寫這樣的一首詩?他為什么寫得這么美?什么樣的畫面和音樂才能體現這種美?……真正體現了:課堂是屬于學生的!
所謂“無誦不成詩”,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可千萬不能忽視了閱讀教學。“在朗讀中的體會能達到用語言難以言傳的心靈觸動。”朗讀是學生同文本進行對話的一個過程,也是最直截了當的學習詩歌的方式。熟讀成誦,是我們這節課上最大的收獲。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課堂上能夠引導學生當堂模仿寫詩歌就更好了。
2.教學收獲(思得)。
(1)用直觀形象的一幅畫導入,引起學生思索。
一幅畫展現在面前,學生語言描繪看到的畫面: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簡單的詩,簡單的畫,卻能夠引人入勝。學生對圖片充滿好奇,由興趣引入,提高學生注意力。通過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課前布置學生充分預習,主要是了解作者劉大白。讓學生了解作者,體會作者寫作時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3)咬文嚼字學詩歌。一個“馱”字表達的是什么?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用問題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己深入詩歌,體會詩歌主旨。
3.不足之處(思失)。
(1)兩首如此簡單易懂的詩讀會了背會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學生朗讀得不夠,雖然讀了很多遍,但是沒有真正起到以讀代講的效果。
(2)如果能夠結合課文的特點以及時代背景,學生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課前多搜集資料就好了。
4.改進措施(思改)。
其實,越是簡單的課文越是不能小覷。《秋江的晚上》這篇課文的學習還需要老師對于時代背景進行講述,尤其是20世紀初的中國現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無自由、幸福可言,為什么作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寫出這樣的詩?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的內涵,走進詩人借景抒情的內心世界。
四年級上冊語文現代詩二首教學反思3
詩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語感,關鍵在于創設情境,在讀中感受現代詩歌的特點。所以在授課時要讓孩子多發言,從發言中去發現孩子是否已經懂得從大量的材料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還要讓學生去大聲朗讀,從讀中去感悟講解、分析,使孩子們對現代詩的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點的體驗在讀中得到升華。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應給學生較多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在語言實踐中得到鍛煉。為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品讀詩歌,把握詩歌主旨。
二、加強詩歌朗讀訓練,在讀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讀才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教師要利用自讀、分組讀、男女生輪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讀詩,進而感悟理解詩歌。四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理解詩歌的'方法,在教學中應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以讀促思,以讀帶悟,以讀傳情,為學生今后學習詩歌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通過品讀含義深刻的詩句,從中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四年級上冊語文現代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語文上冊《觀潮》教學反思03-13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08-22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06
四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1-16
語文上冊雪孩子教學反思02-16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03-11
語文上冊園地四教學反思03-16
四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一》教學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