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老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主張引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那么,在一年級新生中怎樣來實現學生“主體”呢?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應該是其中的一方面。在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怎樣讓剛上學的新生適應合作型的學習方式,這個問題值得做一番探究。
一、激勵交往熱情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借助課程內容這個重要中介而進行的認知、情感態度諸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目標上,要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缺員參與的問題,教學要多方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熱情,引導學生從交往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
一是創設交往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產生良好的交往情緒,從而主動地參與交往。創設問題情景、游戲情境、交際情境都是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識字教學《自選商場》時,針對城市的孩子都喜逛大型超市的習慣,設置到超市中的情境,讓大家說說超市中有哪些物品,學生立即充滿興趣地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二是改變評價方式。教師對小組合作交流的評價,除了對小組成員個體的評價以外,更要注重對小組團體交往過程的評價,會利用恰當的時機表揚小組學習過程中團結合作精神,并對這些小組給予整體的小獎勵(如小紅花、得紅旗等),激發學生的小組榮譽感,讓學生愿意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培養交往技能
小組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會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難免會出現亂說亂叫,秩序混亂等狀況。為了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師必須進行恰當地引導。比如提倡學生“說明白話”,小組合作交流,每個成員都有說的機會。一年級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于脫口而出,有時是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話又重說。對于這樣的學生,要求小組成員要對他們提出更正的意見,再重新來說。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小組成員在交流時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說的意思。在實際課堂上我們發現許多一年級學生聽的習慣特別不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讓學生靜靜地聽老師讀五個詞語,然后再按詞語順序說出這五個詞語。也可以請同學說一句話,聽完之后讓同學來復述,逐漸讓學生學會認真傾聽。
當然,學生交往技能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才會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目標導向的活動,強調課堂上的互動交往,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盡量提供適量的交往機會,不要老是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而剝奪學生交往的機會。教學中注意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識。
(1)在交往中識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生在聽讀識字的過程中,通過聽與問的`途徑自學生字,還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提供讓學生在小組里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在互聽互檢的形式下交流,每個人把認的字讀給伙伴聽,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組里的伙伴可以提醒再認一認。如此一來,學生在小組內互教互學,其樂融融,教師則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提高了識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賞。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制生字卡片,回家后在家長的幫助下,許多學生會做出許多的漂亮實用的生字卡片,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小組交流展示,引導學生在伙伴的欣賞中體驗親自動手勞動的快樂。從而更愿意動手去做這些工作。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2
通過本文的教學,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記敘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的感人形象。讓我們從蕭伯納的話中體會其謙遜自律的寬廣胸懷,學會做人。
課文設置了一個懸念,不是像普通的人見到大作家所有的畢恭畢敬,而是覺得大作家也是一常人,給人以啟示,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于律己。同時課文還設置了一個懸念,小姑娘怎么會成為大作家的“老師”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疑——答疑——解疑,課文雖然篇幅不長,行文簡潔,但結構完整,內涵豐富,在本文的教學最后,知道學生復述,復述的意圖是幫助學生豐富語言文字的積累,增進對課文的理解,強化人物形象的感染作用,因此,不要強調用自己的話復述或者創造性復述,而是盡可能用上課文中的詞句,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復述,可輔以小組學習方式進行,讓更多的學生有復述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要自始至終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要邊讀邊想象兩人對話的有趣場景,又要在讀中感受蕭伯納的心理變化過程,體會其謙遜自律的寬廣胸懷。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找對子,分角色朗讀對話,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豐富對課文內涵的感悟。總之,本文正是以小見大,要讓學生能夠從文章中體會出真諦,理解“她是我的老師”中所蘊涵的深刻哲理。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3
對竇桂梅這名,早就詳熟。先前,對兩個課例只是欣賞,總認為完美,高尚,從沒產生過批判心理。看了課例評價,讓我思想變得復雜了些。有了另類思緒,對語文教學再此產生思考:語文,教什么,怎么教。語文教學,要圍繞目標而行,目標是方向,是航標。當然,目標應該是發展的。
個人認為,前階段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之一,重視人文,而對語文基本知道技能教得少,缺乏了一定的訓練意識,造成目標的偏失。聽過兩次次竇桂梅的語文教學,被她精湛的教學藝術所陶醉,被她高超的扇情、課堂對學生的人文熏陶而感染。讀到此評價,讓我認識到教師學習課標的重要性。小學分三個學段,各學段教學要求相互銜接但有所區別,語文老師對這些細微區別應做到心中有數。
弊端之二,課堂有丟文本的`現象。確實,有些教師有時考慮的拓展內容不少,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認為都給學生信息,乃“大語文”觀,對學生把握不透,對課標認識膚淺,所以,課堂往往看似容量大,實質的收效甚微。評價中例舉的過度的預習,我就有同樣想法,畢竟,我們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預習當然有限。尤其我們的平常課,學生不可能對本文有如此深入的預習。因此,我們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常態下的課堂教學。
件的訓練,個人認為,象特級教師于永正、賈志敏的閱讀課,字詞句等“訓練”扎實。
當然,竇桂梅老師的課,畢竟還是充滿個性,她的主題教學思想,她的對教材的深讀等,都值得我們好好學一學,琢磨、消化。
感言:學習無止境。我們是平常人,更應該多多學習。網絡,為我們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惟有學習不止,方能趕上時代的需求。我們在學習時,可要批判地吸收,了解我們的學生已達到了什么程度,想想該教些什么,尋找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方法,方是學習之道。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4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于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后者教師致力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盡管有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不一樣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
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后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
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資料,后者是透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潛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潛力的關系,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系;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取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
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并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潛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理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能夠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透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構成的個性,更不要說構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潛力。
閱讀教學應用心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么?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資料多讀一讀,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用心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并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匯報的狀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和看法。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忙。在討論匯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一樣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潛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于去學,主動、用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到達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
三、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后,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并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后,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并對學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5
今年3月23日,我有幸在鄭州惠濟區實驗小學“惠濟區卓越教師提升工程啟動儀式”上領略了武鳳霞老師課堂的精彩,她高雅的氣質體現出來的是文化積淀,讓人望塵莫及。她的積極向上,永不服輸的生活態度,深深的感染了我;她的熱愛教育,喜歡學生,對小學語文教學情有獨鐘,對語文課堂的追求和探索,深深的吸引了我。
她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堂生動的《伯牙絕弦》。她以一首詩開端,引入課文,層層深入,把握感情,反復朗讀,既讓學生體會了“知音”的含義,又讓孩子背誦了課文。她把句子的訓練融入到課堂中,讓枯燥的語言表達變得有趣生動,大大激發了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
課后我們又聆聽了武老師的講座。她說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先走進備課,備好一節課,首先要有思想,如何讓自己更快的有思想呢?那就是讀課、讀書、思考。
其次是如何上好一節課,武老師強調了教師要學會在語文課堂中注重感情的投入,關注學生學習的交流。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欲望。學生有了思考的`欲望,便有了學習的動力,一個個思考的欲望連綴起來就是一種思考的習慣。孩子們有了思考的習慣,還會發愁學習不好嗎?
總之,聆聽了武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通過不斷地實踐,把自己的課上得簡約而深刻,充滿童心童趣,讓自己的精彩講解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與他們一起飛往夢想的天堂!從武鳳霞老師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我更體會到: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問一問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不斷地積累自己,豐富自己,涵養自己,向不同的人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珍惜成長的機會,豐滿自己的翅膀,努力使自己成為卓越型教師。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6
一年的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最終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頭我就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點簡單的小結。
首先,由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復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基礎,還是基礎。高考題目出的大都是基礎知識,同學只要平時稍加注意,就不會失分。
二、平時講課要注重積累,注重語言積淀,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高考題目不是光靠這些專業知識就能完全解決的,比如說,病句題,同學明白病句類型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可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么你所明白的這些專業知識等于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淀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銳,一讀,就明白,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能夠了,這能夠就此判定這個句子就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明白它屬于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這叫多此一舉。
三、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擴大閱讀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閱歷,為作文準備素材。作文實際是生活經歷、情感、觀點的展示,一個人,要想寫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寫作功底、寫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來點東西,可真是難為他呀。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能夠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四、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復習。僅有不斷地復習,才能“溫故而知新”。高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可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當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為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僅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復習。
五、適當的有針對性地訓練。高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么兩樣,只可是重要性不一樣罷了。為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資料:1、書寫的規范性;2、審題的準確性;3、答題的程序性;4、時間利用的計劃性。
六、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能夠檢查水平,能夠看出問題,能夠推進復習,能夠……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所以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當并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到達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忙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七、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此刻,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八、管理至上,指導為重。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本事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講述;
②很多訓練;
③對學生很多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資料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并且這種做法也正貼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征: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所以,孫子異常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于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包含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于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到達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僅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獲無限的歡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欲望——于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并不主要體此刻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
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
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
③幫忙學生構筑本事體系;
④幫忙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
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并提出指導性意見和提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復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游員和服務員。
高考是一次檢閱,高考是一位教師;它檢閱著我們教師教學的思路和教學的成果,它引導著我們走向更正確的教學之路。它讓我看到許多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同時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未來的教學,我心中似乎越發清楚。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7
《作家的小老師》是一篇意味深長的文章,很值得一讀,讀了這篇文章,我收益頗豐。
我們大人應該向孩子學習。這也是這篇文章直接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一眼能夠看到的。作為一名教師,我與孩子也接觸多年了,其實像這樣的事,在我們的身邊時有發生,但因為我們老師不怎么注意,不用筆記下這個美好時刻,有著類似的感受,也就隨時的推移而消失了,向孩子學習的事也沒有成為成人的一項自我任務。
從這一點上也反映出大人對孩子缺少一種尊重,也太把自己當作大人了。蕭伯納代表著成人,代表著名人,往往成人、名人是非常在乎自己的,雖然也喜歡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但真正的尊重是缺少的。我們老師其實對待孩子大多如此。
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小姑娘回答蕭伯納的那句話,那句話就是童言,孩子是天真的,孩子是最有創造力的,孩子是無畏的……我進而想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會怎么向她媽媽說今天的事?她會直接把她的回話告訴其媽媽嗎?如果直接告訴媽媽,媽媽會作出什么反映呢?我想大多數的母親肯定會批評孩子不懂禮貌,名人效應不是今天的產物,明星不是今天的產物,愛名人名星不只是屬于年輕人,青年老年群體中大有人在,所以其母親自然會把其上升到道德上來對待孩子。因為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要注意這一些。因此,想到這兒,我個人認為,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也會主動地說今天她和大作家蕭伯納在一起玩。
蕭伯納的感悟也給我許多啟發。蕭伯納從這件事上收獲到“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對任何人,都應該平行相待,永遠謙虛。這就是那位小姑娘給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師。”也許編者的意圖也就是把這句話傳給孩子,讓孩子明白“平等相待,永遠謙虛”是多么的重要!但思來想去,感覺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別忘記大家都是“人”。也就是說,我們向孩子學習什么?——孩子其實也是人!想到這里,感覺到這一課好像對小孩子學習意義不大,好像是對我們成人進行道德教育。
到底怎么引領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把起點定位在哪兒?我覺得我們老師不要掩蓋自己應該接受這篇文章的教育,也就是直接告訴孩子這篇文章對老師非常有用,自己應該向學習。這給予學生的一種暗示,即你們長大后,也要重新學習這一課,這樣孩子就能夠順理成章地理解課文,明白“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對任何人,都應該平行相待,永遠謙虛。”
其實孩子也是師,因為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師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實也是人!孩子其實也是師!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8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我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此刻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么,學生就發展什么。”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就應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用心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學不僅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向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我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務必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個性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必須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就應是超多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潛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向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我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我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我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我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我的人生當。
4、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我,感悟自我,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我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9
“學習貴有疑”“疑則進也”有疑問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探究,有探究才會有創新。善于質疑問難是創造性閱讀的具體體現。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如何質疑才能把學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同層次的質疑。一直是我們在課堂實踐中想解決而沒能很好解決的問題。暑期看了不少支玉恒老師的教學案例,尋得一些方法與大家共勉!
一、如何激發學生質疑
支老師一般不在學生讀書后就貿然地問:“你們有什么問題嗎?”這樣學生沒有什么心理準備,一般提不出有質量的問題。而且時間長了學生對這種方式也不感興趣。支老師常常采用‘激將法’變“提問題”為“猜問題”:“今天,我只提一個問題可能就會把所有同學難住。你們愿意讓我難住嗎?如果不愿意讓我難住,你就要邊讀書邊猜,我會在哪兒,提出個什么樣的問題?怎么回答?猜中者有獎,可以刮一下老師的鼻子。猜不中我要刮一下你的鼻子……”這一“激”,學生的興趣便來了。從表面看學生是在猜老師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在自己找問題。而且他們要想猜到老師那個難住所有同學的問題,就要想得深一些、遠一些,提問的質量就會高一些。既激發了興趣,又提高了質量,豈不一舉兩得。
二、教師如何質疑
支老師反對“滿堂問”,他要求老師的問題要‘少而精’,他在執教《珍珠鳥》一課時,只提了一個問題:你讀了這篇課文以后,心中是什么滋味?是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在執教《放棄射門》一課時,也只提了一個問題:讀了課文,你認為福勒算不算一個優秀運動員?和支老師相比,我發現自己在課堂上的提問本身就是個問題。我的好多問題都是針對課文內容的,比如:課文上是怎么說的?課文說了什么?問題的答案都是課文上說的明明白白的內容,思考的空間比較小,學生不能各抒己見,很難產生課標上說的“獨特的體驗”。支老師問的是學生讀后的心情、感受和評價,空間大了,學生有話可說,而且答案都是“獨特”的。更為重要的是支老師讓學生回答時必須分三步:第一步,先說總的感受和評價。第二步讀出引起你這種感受的課文內容。第三步,再根據這段課文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把讀書、思考、表達三項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提問和讀書落到了實處,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我們往往只關注學生的答案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卻忽略了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本身正是我們訓練“表達”的著眼點)。
三、如何處理學生質疑
如果不讓學生質疑,就有不尊重“主體”的嫌疑。如果讓學生質疑,由于學生讀書能力的差別,讀完課文后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關于字詞的,有關于課文內容的,有涉及課文主旨的,有涉及課文背景的……有的需要共同解決,有的需要個別處理等等。超出我們的“預設”,搞得我們手足無措。很多老師面對這種情況,不是被學生拉進了“問題堆”,把語文課上成了師生問答課,就是他問他的,我講我的',使學生的質疑成了一種形式。支老師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1、延遲解決法
對于在后面的學習中會解決而被學生提前提出的問題,或者由于學生個人讀書能力差,提出的無研究價值,不涉及課文主旨,隨著課文的學習會自讀自悟的問題。支老師就會親切地說:“好,你先記住你的這個問題,看上完課后能不能解決,如果快下課了你還不明白,你就舉手說:‘老師,我提的問題你還沒解決呢?’”
2、引導解決法
由于學生沒有認真聯系上下文而提出的、非重點的、有關字詞或句子的疑問,有一定的代表性,支老師會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如:“我覺得這個問題,你是知道的,你就從這句話往前看,有一個詞能解決你的問題,快試試吧!”
3、借機解決法
對于學生提出的有關課文背景資料而通過讀課文或學生自身的經驗又無法解決的問題,支老師會相機補充,這樣會比一上課就直接介紹課文背景效果好,因為起疑處學生聽的認真,記得牢。而且顯得流暢、自然。
4、共同解決法
對于學生提出的有思考價值的,統領全篇直擊內涵的問題,支老師會讓提問者把問題自己寫道黑板上,并風趣地說:“這是給你提供了一個發表的機會,當然稿費我就不付給你了。”最后所有寫在黑板上的問題又同學們共同解決。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0
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初步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能這樣 "展開的。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本產生共鳴,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 .教學時,我采用扶放結合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中的重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分層理解逐步學習,第一步給此段分層,并概括層意,第二步抓重點詞句,領悟道理,由于教學時我立足于綜合運用小學階段的基本功,從題入手,理清脈絡,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導行,使比較難理解而又比較枯的論文變得易學,有趣。
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于"提問,這里最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于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1
課標指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經過21課《司馬光》的閱讀訓練,學生初步了解了“閱讀”的概念,任務:它不僅僅是把課文讀會、讀熟,背會,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體驗、理解。在《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教學中,我再次嘗試這種教學方法,從課堂學生的反映,我感到一點欣慰。
讀完第一自然段后,我問學生:“你們從這一段中感受到什么?”話剛落,孩子們的手春筍般舉起來,付澤君不等老師叫,就著急地大喊:“美的感受”,其余同學附和道“對——”,我及時夸獎:“哎呀,大家已經學會閱讀了,老師好高興呀。”于是趁熱打鐵:“你們是從哪兒感受到美的,你們覺得什么美?”孩子們異口同聲:“綠油油、黃燦燦。”誰會讀出花生的美麗?那幾個朗讀好的孩子很自信地舉起手。之后,我不無感慨地說:“孩子們,從“綠油油”、“黃燦燦”這兩個描寫顏色的詞中,你們讀懂了它的美。”這就叫“閱讀”。
接下來的第二自然段,你們還會讀嗎?“會……”孩子們興趣盎然,信心實足。
大約三分鐘后,小手又陸陸續續舉了起來。我走下講臺,走向行間,冷不丁地指著周宜成:“你說”。他好象被嚇了一跳,神精質般地跳起來,低聲哼道:“我覺得小松鼠很高興。”我好激動,動情地說:“你原來這么偉大。大聲說一遍,讓大家了解你的閱讀能力有多強。”他又大聲大聲說了一遍,掌聲自發地響起。
教室里氣氛更熱烈了,孩子們一個個比平時更可愛了。
我引導說:“小松鼠是心里偷偷高興,那么這種偷偷地高興該怎么讀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忘情地讀了起來,我都有些不忍心打斷他們了。
……
課接近尾聲了,孩子們依然群情激昂,他們有的站著、有的'坐著、有的彼此比比劃劃竊竊私語,教室看上去很亂,但我沒有一絲怒意,我在為孩子們在閱讀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感到高興。我相信,孩子們此刻也在為自己的收獲而高興。
送走一學期的酸甜苦辣,將迎來新階段的辣苦甜酸,不過我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讓我們用靳家彥老師的一句話來勉勵吧!
“——我的學生都是人,研究每一個學生做研究型的教師。”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2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過寫生活隨筆,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才能讓學生的作文充滿生活的氣息,富有時代的動感,才能讓他們的作文以一種獨特的面貌,與眾不同的品質吸引所有的讀者。
生活是一個浩瀚的大海,博大寬廣,時時處處都有我們獨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學的作文當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們不能說這樣的作文不好,卻覺得單調乏味。“文章合為時著,歌詩合為事作”。白居易老先生就曾提過這種觀點,在我們進行創新作文研究的時候,我們更深刻的感受到這句話的含金量。
記得我第一次把寫生活隨筆這個作業布置給學生時,我得到的是一片驚呼:
“老師,我們回家抄美文,寫閱讀筆記吧!”
“美文需要抄寫,需要鑒賞,但我們也不能隔岸觀火,岸上學游泳啊!隨筆必須寫!”
強硬的把作業布置下去以后,我發現孩子們交上來的作業幾乎是一樣的格式、一樣的語調:“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過飯后,我去上學。”或“今天我上了一節美術課,比較快樂。”或“今天我不高興,作業太多”……諸如此類,那么豐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們筆下演繹成這么干癟的語言,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隨筆,那簡直就是一個最無聊的記事本!
面對著這樣的作業,再有熱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僅僅是失望,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懷疑:這是學了六七年語文的中學生嗎?這樣的作業還有寫的必要嗎?是我錯了嗎?還是學生錯了?我該怎么辦呢?
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重新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后,我增加了信心,堅定了自己的認識:學生的寫作必須從生活開始!因為生活才是寫作之源!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
于是,我試著走進他們的生活,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引導他們去述說他們最想說的話,比如:發現哪個孩子課間的驚呼,我提醒他這種驚呼就是一種最真切的生活體驗,是隨筆中最好的素材;發現哪人孩子情緒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將這種煩惱訴之于隨筆;發現哪個孩子因為愛到表揚而興奮異常時,我就會下意識的去查看他當天的隨筆中是否有比這個情節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
轉瞬即逝的機會向學生表明:這就是生活,這就是隨筆的素材,這更是我們寫作之源!
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尋找著學生隨筆中的生活――幾天來,張玉潔的恐懼、擔心、僥幸、疼痛、讓我如同身受身受:因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聽途說,都讓她感到緊張、恐懼;接下來的日子里,她也開始發燒,于是她很擔心,趕緊去村里醫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聽到了她雖然疼痛卻又十分僥幸的“謝天謝地”的祈禱;而接連幾天的讓她筋疲力盡,讓她毫無神采,一天天腫起來的脖子讓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還有怨恨,都是那個醫術不精的郎中讓她格外受苦,真是庸醫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讀著這樣的隨筆,我體驗到了成功:生活隨筆已經引導學生走進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生活在豐富起來,我聽到了孩子們心中花開的聲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礎上,我在班上將她的隨筆當眾朗讀,讓孩子們體味到作文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自己最獨特的體驗、最深刻的感受寫出來!
漸漸的,我發現孩子們的隨筆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從張麗娟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家境不算寬裕、父母又十分勤勞、厚道的家庭剪影;從姜美清的隨筆中,我聽到了他們
同桌倆在自習課上的竊竊私語;從于琪的隨筆中我認識到了一個個足球明星;從王宇坤的隨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與迷惘,偏激與固執;而從王雪慧的`隨筆中,我讀到了生活的尷尬:媽媽改善生活包了包子,讓她送給奶奶,去了才知道那天是奶奶的生日,孝順的父母竟在奶奶生日這天送去了人們在這一天最忌諱的包子(按我們當地的風俗,生日吃包子一年都
是受氣包)……還說什么呢?孩子們筆下的世界早已經比我們眼中的生活更豐富了:那里面有真實的生活,還有他們獨特的體驗!
批閱孩子們的隨筆,零星的寫下一點自己的評價,是我覺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沒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戰――那天在我批閱的隨筆中,我發現了這樣的文字:“老師,為什么別人的隨筆都有評語,而我的只是一個閱字?”“老師,每次發下隨筆本,我最著急的是翻看后面,尋找你的評語!”這些語言讓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時我更是一種欣慰
:孩子們已經發現了生活,他們愿意把他們的生活捧來與我共享,他們希望看到老師的評價,哪怕是三言兩語,可是,我確實為難了:一個班50多名同學,兩個班就是100多名啊!每天仔細地閱讀他們的隨筆已經是極大的工作量了,更何況要給他們每一個人才是寫下自己的評語,而且,那評語必須讓他們感覺親切,覺得中肯,恐怕我真的是“春蠶到死”“蠟燭成灰”也完成不了的啊!雖然我感到了為難,但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熱情之火已經被我點燃了,我就絕不會讓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的話:“見過一面就讓你難以忘懷的人,肯定有自己最獨特的地方,讓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獨特的面貌出現,讓每一個讀過它的人都有一種與之交流的愿望,老師的評語只給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發,學生的熱情更加高漲,他們已經從對生活的簡單的觀察,細致的描述深入到對生活底蘊的挖掘、對寫作特色的追求。
當初那些記流水帳的孩子,如今已經是畢業班的學生了,無論課業多累、生活多忙,他們都忘不了寫生活隨筆。很多時候,這本生活隨筆已經成了他們最知心的朋友,與隨筆對話,不再是他們的作業,而是他們心靈的宣泄,是他們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們的隨筆內容已不再是當初老師硬性規定的、學生勉強應付的二三百字,他們已經能洋洋灑灑的、淋漓盡致的描寫出自己周圍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有個同學竟創了一天晚上寫下七頁的紀錄。
學生們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當初的言之無物到現在的文約意豐,從當初的優美詞句的堆砌到現在的直抒胸臆,從當初的改頭換面的抄襲到現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特色追求。體味著他們的變化,我總有一種非常感:這也許是做母親的對孩子的偏愛吧!
感謝生活,賜予我的厚禮,感謝生活隨筆,記錄下孩子們成長的足跡,引導孩子們走進了生活,走進了生活中的寫作!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3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今年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用魯教版語文教材,其中上冊要求認識的漢字有380個,要求會寫的有106個,這一安排,體現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原則。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盡快地多認識一些漢字,迅速掃除讀寫障礙,盡快進入閱讀和習作。于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我的一年級語文課上主要從識字、閱讀、寫字三個方面進行。
識字教學:萬丈高樓平地起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采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一是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對于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于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系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發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說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 比方說,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著口,小口戴帽里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說,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在校內,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欲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 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4
《我的老師》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學習內容:
1、蔡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
2、“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
3、質疑本文著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探究詳略安排的好處。
根據先學后教的原則,制定了“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寫一寫、議一議”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瀏覽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想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但是還存在一些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有惰性,是一種懶于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一部分學生依舊是聽,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后面時間也不夠了。結果后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沒完成。今后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學生一起努力,教學相長。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5
[案例一]
師:“大作家為之一震,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生:“他會想,我恨你!”
頓時,孩子和聽課的老師們都忍不住笑出聲來。
[案例評析]
這是我在上賽教課《大作家的小老師》時,講到課文的重點部分——讓學生理解“大作家在聽了小女孩的話以后,為什么會為之一震,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從而體會大作家的心胸寬廣以及為什么大作家會稱小女孩是他的老師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可是,當馮朝陽在座位上說:“他會想,我恨你!”時,我也弄不清,自己是沒在意,還是不想引起什么“麻煩”,下意識地躲過去了。
下課后,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突破的還不是很好,于是,每一個環節我都好好地進行了反思。當孩子這一句“他會想,我恨你!”又一次在我的耳邊回蕩時,我用力地敲了敲自己的腦袋,這不正是我突破教學難點的好時機嗎?可我卻讓課堂上這一突發生成的寶貴的教學資源,在自己有意無意的害怕中流失了。
[案例二]
下午一上課,我就說:“早上上課時,馮朝陽小朋友說,大作家恨小女孩,這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們同意嗎?”孩子們馬上七嘴巴舌地喊到:“不同意,不同意!”我故意皺起眉頭說:“為什么呀?”個個都把小手伸得老高,躍躍欲試。于是,我不緊不慢地說:“別急,馮朝陽既然這樣說,肯定有他的道理,大家要打開書再認真地細讀課文,從文中找到證據說服他才行。”哇,孩子們立刻打開書,拿起筆,仔細地讀起來。
五分鐘后,王郡文舉起小手,站起來說道:“我認為馮朝陽這樣理解是不對的,因為文中第四自然段緊接著就告訴我們,大作家馬上意識到剛才是自己太自夸了,感到不好意思,怎么會是‘我恨你’呢?”
陳靜言小朋友等不及了,急忙站起來說:“我覺得馮朝陽這樣理解,把大作家的心胸看得太狹窄了。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說,蕭伯納深有感觸,說明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他,讓他明白了做人應該謙虛才對。”
“對!”馬文靜也忍不住站起來說道:“我從蕭伯納說的話中知道,他不會恨小女孩,而是在感謝小女孩。老師,我想讀讀他說的'話可以嗎?”于是,她聲情并茂地朗讀道:‘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虛。這就是那位小姑娘給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師。’(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如果馮朝陽能向老師說的那樣,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我想,他就不會誤解大作家了。”
我緊接著問馮朝陽:“你接受大家的意見嗎?”調皮的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我又問:“‘我恨你’,這是你的真實想法嗎?”他搖搖頭,我摸摸他的小腦袋說:“下次,可要思考好了再回答哦!”
我又嘟著嘴巴說:“大家都不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早上上課時,不提出來呢?”孩子們都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我接著說:“老師也不對,今后,讓我們大膽一些,勇敢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不管對與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共同來討論,好嗎?”全班孩子用力地點點頭。
[案例評析]
上完青賽課,經過反思,我覺得沒有好好利用這意外、突發生成的教學資源,是我這堂課最大的遺憾。于是,下午上課時,我馬上進行了彌補,利用孩子思維的焦點——矛盾點,充分激發了孩子讀書的欲望,明確讀書的目的,在讀中感悟;激發了孩子討論的興趣,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大作家寬廣的胸襟,學會做人的道理。這樣一來,教學重點得到突出,教學難點得到突破。由此可見,勇敢地面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意外”,會讓我們挖掘到我們意想不到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機智地處理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意外”,會讓我們的教學更充滿思維的活力;善于小結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意外”,會讓我們孩子的學習更洋溢著個性。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2-09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7-03
語文《老師,您好!》教學反思03-17
挑山工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3-19
語文老師個人教學反思01-05
語文我的老師教學反思02-18
【薦】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3-30
有關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9-30
師恩難忘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3-19
流動的畫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