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找駱駝》一課情節比較簡單,通篇大多是對話,寫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走失的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以及要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也就是說,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一種行為,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進行創造性表達的一個過程。閱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不同,老師要注重學生個人的閱讀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注重引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讀,如自己讀、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讀、全班讀、評價別的同學讀再自讀。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會自然體會到課文中每個句子的不同語氣,同時也了解老人到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樣子,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幾點不足,如:在引導學生畫出“老人看到的現象和由此判斷從而知道的句子”時,因這個教學環節難度有點大,課前的預設不夠充分,問題提得過快,學生對這個問題還未作出充分理解,以致有小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畫出相應的句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教學之本,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真正的對話。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資料。
2、本課生字不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認讀,可在檢查學生朗讀時糾正讀音。
3、教學這篇略讀課文,可以通過學生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讀后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對于主要內容的把握,學生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但要注意體會人們在處理這棵橡樹與路時的心情和開始時不同的態度。
⑴ “突然,工人們停下來,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為什么停下來,他們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原來,“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這棵橡樹“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同時與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個“美”的象征。面對這個結合著生命與美感的高大的橡樹,他們或者是為橡樹的生命力與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樹埋上排水管,總之工人們停了下來。學生閱讀時要注意讀好“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話,聲音要響亮、有氣勢。
⑵ “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工人們也沉默不語。”為什么工程師和工人們都沉默不語呢?工程師“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表明他在此時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征著生命的活力與美感的橡樹,內心深處同樣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沒有命令工人將其砍倒,但該怎樣做呢?他也還不是很清楚,于是工程師沉默不語;工人們不想砍掉這棵橡樹,但又必須得到工程師的同意,他們沉默不語是在等待工程師考慮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學生們讀這兩句話,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以便表達出人們當時肅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⑶ “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一個“長久地”說明了工程師在內心深處經歷了比較復雜的心理斗爭,他“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那么,工程師是為什么嘆氣呢?聯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樹應該得到保護,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使公路繞過橡樹,但這樣一來,公路就不會像箭一樣筆直了,因此,這聲嘆息含蓄地傳達出工程師為了保護橡樹,在沒有改變筑路計劃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無奈的選擇。“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表明工人們在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之前,看到工程師在嘆氣,內心非常擔心、沉重。這兩句話語速也要舒緩、語調同樣要略顯低沉。
⑷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工程師的話是陳述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因此,他的語氣應該比較平靜。工人們的話則是出于對橡樹的愛護,因此他們的話應該含有一定的激動的情緒,讀出來應該略顯激動。
⑸ “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里。‘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地說。”工程師的行動給了工人們一個最好的答復,也使整個事件得到了較為圓滿的`解決;“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表明了工程師在解決問題之后的一種輕松心態。因此,這段話讀起來要輕快,但一連串的動作名詞“拿出、走到、打進”,語速稍緩、語氣略重。
⑹ “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筆直”與“彎曲”在這句話里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公路來講,自然是“寬闊、平坦、漂亮、筆直”為好,但人們為保護橡樹卻將其筑成“彎曲”的,顯示了人們愛護樹木、注意環保的高尚品質;“只在一個地方”則突出地強調了人們的良苦用心,只有一個彎兒,這個彎兒還是為橡樹特別設置的。因此,這句話中的“筆直、只有一個地方、彎曲”需要注意重讀。
⑺ “坐車過往這里的人不約而同地贊嘆道:‘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不約而同地贊嘆”,表明人們都很認同、贊賞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決定、行為 (正應了上文工程師的那句話“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因此,他們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高尚的心”則是對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的非常準確的、也是最好的評價。學生閱讀時要注意這兩處的詞語。在準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領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以小組或全班為單位,圍繞課文前面導語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對這件事的看法”進行討論交流。
4、引導學生積累詞句。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把自己認為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
【參考資料】
〖橡樹〗
落葉喬木。果實叫橡子,富含淀粉。樹皮和殼斗可提單寧酸。有些種類的葉子可飼養柞蠶。
〖灌木〗
無明顯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較矮小,近地面處枝干叢生。例如紫荊、木槿、迎春、海桐等。
〖工程師〗
技術干部的職務名稱之一。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專門技術任務的設計、施工工作的專門人員。
〖排水管〗
排除雨水和各種廢水的管道。
〖瀝青〗
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或棕黑色,呈膠狀,有天然產的,也有分餾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來鋪路面,也用作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稱柏油。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風箏是孩子們喜歡的事物,放風箏也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對課文中隨風飄蕩的各式風箏進行想象補白!再通過朗讀感悟體會孩子們美好的理想。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有描寫“我”和小強的句子,我讓學生想象水兵在海上巡邏時和飛行員駕駛飛機時在藍天上翱翔的情景,讀出驕傲和自豪。
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教學我采用結合“風箏也帶著我們的理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這句話和全文在腦海中浮現孩子們放風箏的`畫面。體會空中的熱鬧,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并思考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理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結合世界,結合課后第二題,說說自己想扎一個怎樣的風箏?為什么?學生能說出理想和簡單的理由,教學效果很好。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1、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由于恐龍距離我們年代久遠,誰也沒有見過,學生無法調動生活經驗來感悟。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圖片、調動學生對恐龍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認識恐龍、走近恐龍,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有人說,教是為了不教。故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在精讀課文時,首先引導學生集體學習雷龍,用抓重點詞句、了解說明方法、感情朗讀等方法來感受恐龍的特點,總結了學習方法和步驟,為后面的自學作了一個示范。劍龍、三角龍、梁龍等幾種恐龍由學生自主研究,通過表格填空,讓學生明確目的,帶著任務去讀書。在匯報時相機點撥,達成共識。這樣既激發了自主探求的'欲望、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讓教學靈活機動,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檢查反饋來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回答都很精彩,都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讓課堂呈現很多亮點,顯得精彩紛呈,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正是學生在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主動積極性后產生的良好效果。
3、積累遷移,將文本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
小學語文改革的方向是“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在學習了幾種恐龍的特點后,我給了學生幾個畫面,讓他們抓住事物特點,運用多種說明方法進行描寫。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各種說明方法的認識,也初步學習了運用說明方法將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翠鳥》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艷,體態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
教學本課時,我從興趣入手,先讓學生反復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只鳥為什么叫“翠鳥”?如此不僅讓學生體會翠鳥外形的美麗,喜歡翠鳥,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迫切希望對這種小動物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放手學生自學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翠鳥動作的敏捷。最后,小組討論“翠鳥的捕魚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沒有關系?”進一步理解翠鳥特點,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合作中品嘗到成功的體驗。整節課輕松愉快,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只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并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后,“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了“我”的真誠、善良。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
一是出示圖片,激情導入。課前我搜集了大量的鴿子圖片和資料,利用多媒體從視覺上吸引學生注意力,鴿子美麗的外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詳細了解鴿子有關知識的欲望。同學們帶著喜悅的心情開始對文本的學習。
二是細讀課文,朗讀感悟。教學中通過師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培養學生語感,使其受到感情的熏陶,產生情感共鳴,感悟出“我”對雪兒的關切、憐愛之情,以及為它重返藍天而快樂自豪的心情。
三是總結全文,遷移拓展。這篇課文寫了文中的“我”在與雪兒相識相伴的日子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學文后我進行啟發提問:“你有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嗎?你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把它寫下來好嗎?……”教學時我突出強調信鴿的'特點,讓學生不僅只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而且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掌握更多的知識,使學生學中用,用中學。
教完本課,感覺以下幾方面教學效果較為滿意。
1、研讀教材深透。品讀“爸爸說雪兒是一只信鴿……”這段時,我抓住爸爸說的“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飛越千山萬水”“忠實傳遞信息”“藍天信使”等關鍵詞,引導學生體會在廣闊的天地里搏擊風浪的信鴿那勇敢、機智、堅毅的品質。通過仔細研讀,學生竟悟出了爸爸話語的內涵,有的同學說:“爸爸贊揚信鴿,實際上也是在鼓勵自己的女兒要像信鴿一樣,不怕任何困難,爭取戰勝困難”;也有同學說:“小女孩也會忘記腳傷疼痛,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
---多么鮮活的語言!同學們發現了別人讀不到的東西,產生了對信鴿的敬佩之情。悟出小作者從受傷的白鴿重新飛上藍天得到啟示、鼓舞。
2、朗讀體會到位。這篇文章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學生朗讀得非常有感情,不僅深刻體驗到“我”的喜悅心情,而且從中覺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覺竟是如此美妙!從而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通過引讀“爸爸、媽媽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冬天過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句中“只剩下”“多么向往”用得貼切傳情, 僅重讀這些詞語,學生就悟出了小作者的孤獨、期待之情。“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
---我和學生一起津津有味地朗讀,讀出了人鳥情深,讀出小作者與雪兒形影不離、十分親密的伙伴關系,把小作者心中的憂傷“讀”得蕩然無存。
為點燃起學生情感的火花,我出示“展翅飛翔的雪兒”圖,同時出示文中內容:“啊,我為雪兒歡呼!你看它那翅膀,被春風高高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我啟發提問學生:“看到雪兒痊愈了,你是什么心情,你能以這樣的心情朗讀這段話嗎? ”
---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很自然地表達出了文中的感情。接下來我要求學生可以邊讀邊配上動作。學生連聲叫好,模仿雪兒飛翔的樣子,邊讀邊演,很是投入。
3、驚詫于學生的解詞能力。以前我沒有重點單獨訓練學生的解詞能力,只是聯系上下文簡單說一說字詞表面意思,沒想到這次同學們不用查書,竟然把詞解得那樣貼切。如“敷藥”,同學們說就是往傷口上輕輕抹藥、擦藥的意思,不讓傷口發炎。還做抹藥的動作,而且用上“輕輕”體現出對病人的關愛之情。再如,“信使”,學生說,是以前奉命令傳達消息擔任特殊任務、使命的人,就是現在送信的郵遞員。
---說得多好!竟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把詞語概括得生動、準確。
4、結合文本,拓展有效。 讀“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這句,我讓學生體會雪兒不但能飛,而且飛得矯健有力、姿態優美。有的學生提出問題:雪兒真的在畫弧線嗎?于是我讓學生想象鴿子飛翔時有哪些優美姿態。有的同學說它會一個俯沖,掠過河面,又飛上藍天;它會穿過云層,向太陽飛去;它會在藍天上空來回盤旋……
---我趁機總結說出:這么多的花樣,真是一道又一道美麗的弧線!巧妙地突破了難點。
讀到“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時,我提出問題:小作者和雪兒相依相伴了這么久,現在要分別了,你聽懂它在叫什么嗎?小作者此時又會說些什么呢?有的同學說,“雪兒望望我,好像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康復! ”“謝謝你精心照顧我,我會回來看你的。”還有的同學說“小作者會說,雪兒,你飛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雪兒,你會飛得更高!再見!”
---這些適時的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美好的想象空間里遨游。也把課堂氣氛推上了又一個高潮。
這堂課師生互動,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不僅體會到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還學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從小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想象、聯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說、樂說。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著重努力的方向。另外我班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普通話水平不高,在想象說話這一環節有語言表達不清楚的現象。在今后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講完這一課稍找回一些自信,能量又滿格了。設計了板書后思路清晰多了。父親說教---我認真畫--同學嘲笑--老師審視--同學反省--教師教誨 ,父親說教和教師教誨箭頭同指四個字“實事求是”。
第一段,讀。“想當然”和“走了樣”讓學生說出其含義。很簡單,想象什么樣的就以為什么樣的。和原來的不一樣。
第一段是父親的話,后面有一段話和父親講的話一個意思。生“第18段,老師的話。”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生“首尾呼應。”
第二段,為什么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生找關鍵詞句“我的座位正對著楊桃。”抓“正對著”你從我的動作神態中看出了什么?生“看出了我畫畫認真。”
分析3-17段。同學們看到我的畫有什么表現?生“笑”是哪種笑?“嘲笑。”你來嘲笑著讀讀。直接指導朗讀。老師看了我的畫做了一個動作。“審視”什么叫審視?“認真仔細的看。”體會老師態度的嚴謹。
師審視后的師生對話再讀。指導朗讀時要讀出同學們的決然、肯定。找生對話著讀。再分析老師嚴肅的原因。用反文表達出的感情色彩。好-笑的`破折號含義是聲音延長。讀出同學們的痞勁、嬉笑感。
后老師讓大家輪流坐在我的座位上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讓同學們親自去體會、去感受。再讀,省略號說明了同學們說話吞吞吐吐。為什么同學們會吞吞吐吐?“因為同學們知道錯了。”再讀。
課文在寫作手法上與以前的課文略有不同。“首尾呼應。”還有。師語言提示。運用了很多標點符號。破折號、省略號、問號等。多神奇啊!讓表達更清晰、生動了。
師“和顏悅色”知道大家錯了很欣慰。
最后,老師的話告訴了我們三個道理,誰來說說?“1、看問題角度不同,結果不一樣。”“2、不要忙著嘲笑別人。”“3、看到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的。”最后生說收獲,師總結。“看問題、做事情不能憑空想象。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總覺得自己講課還是有點牽學生走的感覺,明明已經改了很多了。下次得多下功夫,感覺還是教材研讀的淺。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游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課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和背景,然后細致描述了兩個場景:兒童隊員準備參加國慶檢閱,商量怎么解決一件“棘手的事”;國慶節那天兒童隊員參加檢閱的情景。
教材分析
本課打算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一至九自然段,第二課時學習十至十自然段。本次開課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我就說說對這一課時的想法。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是:1、會認俱、拄等五個生字,理解“檢閱、鴉雀無聲”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人物心理的變化。3、感受兒童對殘疾人博萊克的關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以直接的方式導入新課。由于對“檢閱”一詞較難理解,所以我把這個問題放在學生的預習當中。這個學期我讓學生借助詞語手冊進行預習,所以學生能說出檢閱的大致意思。那么對檢閱這個詞語的意思我是這樣想的,我不要求學生完全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但想應該讓學生明白檢閱是一件嚴肅的事,隆重的事。對下文兒童隊員為什么感到為難作好準備。
二、初讀課文
學生自由讀課文,祭出自然段,同時大聲地讀一讀詞語。這篇課文的生字很少,而且三年級的生字大多數也是要求寫的,所以對生字的教學放入詞語,用紅色標出。然后用各種形式計新詞,如指名讀、開小火車、齊讀。指名讀時基本上叫比較優秀的學生,讓學生正確感知新詞的讀法。
讀完新詞,我提示學生這篇課文可以分成兩部分,讓學生再讀一讀課文,學生能正確找出兩部分,并讓學生說說兩部分分別講了什么,讓學生知道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對這篇課文的框架也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是學習一至九段
了解了第一部分主要講的是兒童隊員們商量博萊克是否參加檢閱的事,我首先讓學生理解怎么樣的事是需要商量、討論的?讓學生知道商量的事都是比較重要或難辦的事,為學生接下去體會兒童隊員的心情作好準備。學習第一部分我又把它分成兩部分,體會兩部分的`不同感受,形成一個對比。接著出示三至六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兒童愉員的為難和矛盾。這一部分的學習是隨機的,因為是隨機的,所以讓我感覺到很難。這四段翻來復去,其實就是一句話:讓博萊克去,擔心隊伍不整齊,不去,擔心博萊克傷心。第一次試教時,我設計了很多小問題,我覺得這些小問題還是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學生感悟得也比較好,但是老師的話顯得太多。所以這次去了很多小問題,可是發現學生很難體會姪兒童隊員們的復雜心情。
對七、八、九這三個自然段的講解,我想要比三至六段要簡單些,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兒童隊員們的另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是高興的,興奮的、激動的,與前面的為難、矛盾形成對比。但是由于對三至六段感悟的膚淺,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感悟也不深入。所以最后對“這些小伙子真棒!”中這個棒字的理解也不夠到位。我上完課也在想把“這個小伙子真棒!”這句話放在這兒是否合適,因為這些小伙子真棒,包含了兩點,一是整個隊伍走得很整齊,二是對殘疾人的關愛。
第一部分中兒童隊員的心理活動非常豐富,雖然三至六每一段都是很簡短的,但是內涵卻是很豐富的。學生不能深刻感受兒童隊員的內心感受,是因為學生還沒有走進兒童隊員的內心世界,而學生沒有走進兒童隊員的內心世界的最關鍵原因是我的引導還不夠。所以我需要學習得還有很多。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語文園地是以一種復習的形式出現,不像其他課文的內容富有趣味性和生動性,所以我更注重在學生心中培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積極自主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
一、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
1、根據孩子愛表現、愛張揚的心理和求知欲強的特點,我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把自己的見解和了解的知識與同學交流,互相學習和幫助。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同時也避免了只鍛煉小部分,忽略大部分的局面。
二、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延伸拓展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字、詞、句的規律,并進行遷移。如教學“我的發現”,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讀句子,發現每個句子里的加點字的`意思不同,接著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一些類似的句子,加深字義的理解。再出示其它意思把學習點拓寬。然后問:“在我們的學習中,肯定遇到很多一字多義的現象,你知道的有哪些?”由于問題所表示的方向不是很明確,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來。所以,在問題設計上還是要多下點功夫。
“讀讀認認”的內容是一首兒歌,文字淺顯易懂,我讓學生在讀后說發現,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它們有什么特點?由于問題的切入點不明確,學生一開始有點糊涂,不知怎樣回答。只讀一次就讓學生回答,讀得不夠,雖然問題不難,學生找的答案也不夠正確。在學習生字之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后,讓他們試背,效果不明顯。所以,還是要多讀,并且要設計多種形式讀,加深理解后才容易背誦。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在文中,一直縈繞在耳邊的就是那首動人的歌曲“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對呀,小作者對大海的這一份依戀、這一份濃情、這一份長大后仍揮之不去的大海情結,就構成了這飽含深情的趕海課文將趕海的經歷描寫得生動而具體,富有童趣。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滿載而歸”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1、把學生帶入情境。課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優美的旋律縈繞在課堂里,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腦海中想到了美麗的大海,看到趕海的圖片,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于是一起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2、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采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做完“摸”的動作后,讀“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著問他:為什么這樣讀?并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后“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為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并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3、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復的閱讀,沒有進入情景的朗讀,文章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就很難理解課文。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
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有利于以后寫作水平的提高。
不足也有很多
1、教學時重視了各種形式的讀,但品詞品句部分做得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品詞品句”的方法。使學生學以致用。
2、引導學生說趣做得不夠。課文后面有一題是“說說在你童年的記憶里,發生過哪些趣事?”本來打算在課中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口頭練說,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說說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課后進行小練筆,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些。但因為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后面時間較緊,因此,我最后就把這個環節省略了。
3、課文中有許多動詞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應該引導學生品味,然后結合寫作,讓學生懂得以后在寫作中可以通過使用動詞這種形式把文章寫得更具體、更生動有趣。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驚弓之鳥》教師這樣開課”這件事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就連動物報小雁子也給我發了一封報道:本報訊,昨天我一同胞飛過魏國,被該國射手更羸一箭射死,死者的母親已經告上法庭,狀告更羸殺害野生動物,法院已受理此案,將擇日開庭審理。”
然后教師故意很嚴肅地說大雁國已經對更羸治罪,責成我這個法官把更羸抓住,判處死刑。學生情不自禁叫起來:不行。看來教師從課文特點出發,從孩子年齡特點出發,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情境,孩子們都愿意到課文中給更羸找證據開脫罪證,孩子們在這種強烈的閱讀需求中的的確確讀進課文中去了。
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么孩子們都這么一致認為更羸沒有罪呢?是對更羸喜愛的感情驅使?是教師語言的暗示?這兩者都是可能的原因。但不應該沒有一個孩子有不同看法呀,課堂上這樣同一的聲音讓我感到困惑和不安。我問老師:怎么沒有一個孩子會認為更羸有罪呢?老師笑了,說:有,小組討論時,有孩子提出,被同學按下去了。哦,原來如此。孩子們和老師真是“心心相印”啊,知道老師需要什么樣的聲音,就發出什么樣的聲音,真會“配合”老師啊。我提出這個問題時,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個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創設這個情境讓孩子讀書。我卻始終難以釋懷: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更好地讀書,讀得有趣味,讀得主動。如果為了這個目的,犧牲掉孩子們獨立的人格培養,我以為是因小失大。我想之所以有孩子會按下其他同學的發言,說明孩子們已經不是全身心真正投入學習,而是在配合親愛的老師在表演。孩子們這樣做肯定也是以前積累下來的習慣。可見,我們的課堂還沒有真正轉變觀念,還是在為老師的教服務。沒有充分尊重學生,張揚學生的個性,哪怕那樣的課堂會失控,會難以操作,但是孩子們是在用自己的心說話,敞開心扉說自己想說的話,沒有任何顧忌。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翠鳥》一文,備課中考慮到對于翠鳥這種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小鳥,學生們知之甚少。針對本課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的資料。
課堂中,感到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然后分組交流的完成為學生主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適宜的空間,匯報交流中指導學生注意語言準確與生動,培養了想象力與表達力,如出示兩組句子,每句較之前一句都多一個“形容詞”,這樣寫的作用讓學生觀察,讀中比較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學生感受、體驗作者抓翠鳥外形美、捉魚本領高這兩部分時,我適時播放了色彩艷麗、富有動感的畫面,借助了畫面由爪子→頭部→背部→腹部,顏色不斷疊加,呈現了五彩斑斕的羽毛變換,同時配以小鳥清脆的'鳴聲,樸棱著翅膀箭一樣捉魚疾飛的身影,魚兒機靈吐水泡的聲音,較好地解決了本課理解上的難點,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感受到了翠鳥外形的艷麗之美,而且極好地體會了翠鳥“釣魚郎”的美稱了,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們饒有興趣之時,我的一句:“你們喜歡翠鳥嗎?原意背下來翠鳥的美麗和它捉魚本領高的描寫嗎?”學生們齊聲“愿意”繼而興趣盎然地背起來,全然沒有了畏難情緒和被動狀態,而此時我依然用課件演示外形分環節畫面,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這種分層指導課后效果得到檢驗,絕大多數學生均能背誦下來。
之后的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將收集的鳥類知識隨堂介紹展示,感覺學生的語言得到積累,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了,拓展了其知識面,滲透了審美和思想教育。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1、教學方法可能太老式,提問不恰當。
陳舊的一問一答太多,應采用問題式探究。
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作為發現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學生有嘗試的欲望,探索的愿望,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發展這種探索心理。問題式探究是創設一種問題情境,引導、鼓勵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我們所說的問題式探究不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一問一答的問答式教學。應該是教師創設一種和諧、民主、寬容的課堂氛圍,學生在反復的閱讀,嘗試,比較,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地探究解答疑問,在疑問解決的同時發現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的一種反復的思維訓練的過程。問題解決不是最終目的,整個探究過程才是核心。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沉浸在問題情境中,探究性學習得到了落實,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會提出一個個具有學生味和個性特點的問題,閃爍出具有學生味和個性化體驗的精彩回答,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2、閱讀指導注重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允許并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他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該怎么讀,爭取把它讀好。”另外,朗讀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便一樣,朗讀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他讀得最好”,這樣的評價激勵了一個,扼殺了一片。“你今天發揮了最佳水平。”“你很有自信心!”“我很佩服你的膽量。”“勇敢些,只要把自己的最佳水平發揮出來就行!”“為點評小專家送上掌聲。”老師不斷地鼓勵,引逗,使底下的同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竟相朗讀和評議朗讀,獲得了陣陣掌聲。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勵后的學習與工作的效能是激勵前的三到四倍。在閱讀中,當人的身心處于激活狀態時,大腦會把意識的、潛意識的一切與文字內容相關的儲備充分提取起來,勾連貫通,進行意想融會,意會整合。在這種狀態下最容易產生頓悟和靈感,言語的、思想的創造性浪花常常會不斷飛濺。課堂教學更需要我們走進兒童的心靈,走進兒童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也許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一個更新、更美的境界。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柳笛和榆錢》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寫了北方的故鄉,那里春天柳樹和榆樹奉獻給孩子們的禮物——柳笛和榆錢。全文語言生動、形象,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出春天的無限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使人身臨其境。
看到文章,閱讀文章,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童年時代,小時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學,吹柳笛,捕蝴蝶,放風箏……小伙伴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撒著歡兒。看著作者描寫的做柳笛時要“切割齊整”,“擰一擰”,“猛一下抽出”這些動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現那熟悉的一幕:選柳枝,要在柳條返綠,而柳葉又沒有長出之時。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小拇指粗細剛剛好。擰柳條時,如果用勁兒稍微一大,樹皮就很容易裂開口子,那樣,就前功盡棄了……如果沒有親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如果沒有親自吹一吹柳笛,又怎會感受到,“帶著滿嘴滿手的綠色回家”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又是多么令人難忘的回憶。
也許,本來課本編者的編排意圖是在開學之初,這樣的春日里來學習本課,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把這兩樣東西請入課堂,讓孩子們親自去摸一摸,嘗一嘗。但是,這個時侯在我們這里還找不到榆錢呢!柳條也還是干巴巴的黃褐色。或者,我應該把這一課再放一放,等柳條變綠,榆錢結出時再講這一課?其實,榆樹和柳樹應該是北方常見的樹種,然而,這些從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們,親近自然的機會極少,他們的玩具也都是電動的,益智的,柳笛嗎,幾個男同學也說是見大哥哥們做過,但自己沒有親生體驗。什么好吃的沒吃過,還會去吃榆錢?這些可憐的孩子,每天放學按時回家做作業,他們哪有時間去爬樹摘榆錢?課堂上,我統計誰見過榆錢?結果,只有幾個家在農村而寄宿在小飯桌的.幾個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用自己的話述說榆錢的特征。當我布置作業,等過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觀察一下榆錢時,竟然還有很多孩子問我:在哪兒能見到榆樹?榆錢是榆樹的葉子還是果實?……真希望天趕快暖和起來,讓孩子們親自嘗一嘗那“亮晶晶、綠瑩瑩,真像一串串晶瑩的玉莢。”的榆錢,我特意安排這幾位村里的孩子,要留意觀察榆樹的生長,過幾天一定要把榆錢帶給班里的其他同學。只是不知,他們是否也能把那種“帶著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來。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但學習壓力卻更大了。他們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物質豐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么……一節課上完,我覺得文章中的童年樂趣沒有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們的激情沒有奔放出來,過幾天,把這兩樣東西帶進課堂,不知是否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燕子》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學習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體會狀物文章的寫作特點。
2.積累好詞佳句。
3.通過對課文的賞析,激發學生對美麗的自然景觀的熱愛,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在學習第一課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如何利用預習本完成預習任務,昨晚布置了《燕子》的預習任務,今早檢查孩子的預習本,發現有些學生領會得比較好,但仍有些學生還不知道怎么操作。我結合幾本比較好的作業,重新提出要求,希望在第一單元結束后,孩子們能真的做到課前充分預習。
2.學習《燕子》一課,孩子們比較感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表情達意的作用。我主要抓住關鍵的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體會用詞的準確傳神,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
第一段是關于燕子外形的描寫,我引導學生勾畫出“羽毛”、“翅膀”、“尾巴”,出示去掉修飾語的句子,引導學生比較兩句話的異同,讓學生在品讀中體會將句子寫生動的方法,達到學習語言文字的目的。
第二段,抓住春天的七種景物寫出了春天的美好。我讓學生逐句找出,勾畫,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描述春天的方法,為觀察春天,描寫春天的練筆做準備。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本來以為學生很容易進入角色,可是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積極性不高,文章只有幾個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顯得沒有生氣。有可能是開學初,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習的氛圍中。就如體會小燕子飛行這一段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能抓住“斜著身子”、“掠過”、“一轉眼“橫掠”……等體會到燕子飛行的輕快,有的也能從中體會到燕子喜歡春天,高興了,還會變著花樣飛行。
三、不足之處
課堂中,總有幾個學生是課堂的主導,大部分孩子沒有參與性,如何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是我要反思的。通過光彩奪目的春天氣息,表達的情愛情節,沒有體會出來。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由謎語導入新課。然后思考并勾畫理解:課文是從哪幾方面描寫燕子的,表現了燕子怎樣的特點?接著思考并勾畫理解:課文是從哪幾方面描寫燕子的,表現了燕子怎樣的特點?最后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現你心中的燕子嗎?可以畫一畫、寫一寫、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攝)……下周我們舉行一次“燕子”展覽會。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9-21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0-11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課后反思10-29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17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13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13
三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八》教學反思03-28
三年級語文下冊《太陽》教學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