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1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這是我第一次教這篇美文,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感觸特別深刻。在教的過程中我總是考慮太多問題: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在以后教學中我想做個大膽的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2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學:因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教法做個如下改變。
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發共鳴。七年級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不足之處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3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反復讀課文后,感觸很深。
本篇課文的學習,了解作者和背景資料都十分必要,因此學案中附上了這部分內容。教學中,由學生自己朗讀來進行了解,但發現效果并不好,學生無論通過自由讀、齊讀、默讀,都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根本記不住所讀內容,也就無從了解。因此,我認為以后教學應大膽放手,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有了這個自己尋覓、查找的過程,相信學生也能夠課前學得開心、課上用得舒心,而且通過小組的.交流,所獲得的資料遠遠要比老師在學案上所附內容要豐富得多。
本次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完課后,我覺得“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的學習目標基本實現,但“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目標并未達到。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4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于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后一課》,并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了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5
《最后一課》是篇傳統的課文,一直被各種版本的教材選做課文。然而在不同的時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但這篇課文中心是“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因此無論怎樣設計,這一主題是不能變的。我是這樣設計這篇課文的。
首先,導入新課時,教師用生活的語言講述:愛國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著愛大地、江河、語言、民族、文化、同胞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豐富的內涵一樣能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用這一段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明了本文的主題及教學目標。
然后,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師提出要求:
(1)快速閱讀,至少一遍。
(2)查出不會讀的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3)了解課文主要軍寫了什么內容,怎么寫的,有什么深刻含義。
(4)將你不懂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上,并嘗試做簡要解答。
(5)記下你在閱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想。
第三步,互動交流。學生快速閱讀完后,通過初步了解,完成以上問題時,有些學生比較困難,因此就采用互動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由發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和困惑。教師不干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對于學生的意見和自主體會,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質疑。教師注意控制時間,這一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認識課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導閱讀,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結合閱讀后的交流發言,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具體內容討論歸納出故事情節,小弗蘭士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其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特點。
1、“最后一課”上的是一堂什么課?這堂課的特殊含義是什么?有什么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法語課,愛國課。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感情更強烈。)
2、教師講述: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小說有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因此閱讀小說時,可以先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
(1)這篇文章,可按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教師板書)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之中宣布下課
(2)抓住情節的各個階段,從小弗蘭士的具體表現來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開端:貪玩、幼稚、怕老師
發慌:感到詫異、理解學習的重要、懂得怎樣愛國
高潮和結局:理解尊敬老師
(3)歸納小弗蘭士的形象及意義:
a.小弗蘭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即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升華過程。
b.小弗蘭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蘭士,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所感為線索,他又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韓邁爾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6
《最后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說的特點,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在盡可能精練的藝術形式里容納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社會題材。他選擇了在普魯士人規定阿爾薩斯省學校里不許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個小學校里學生們上最后一堂法文課的場景,把這一堂課提升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使普法戰爭悲劇性的'結果通過一堂課表現得非常鮮明突出。作者還廣泛應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說中穿插了一些簡潔而別有特色的細節描寫,如文中對韓麥爾先生在講授“最后一課”時衣著的描寫,對刻畫課堂不平常的、莊嚴的氣氛及韓麥爾的內心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內外的桌椅樹木,金甲蟲的飛,鴿子的鳴,這此細節,都緊密地與描寫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既自然又從容,成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應著重引導學生借助圈畫、品讀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小說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理清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重點語句,感受作者筆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作者如何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本文人物形象生動,它主要通過作者運用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描寫,同時借助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豐滿具體,所以這既是本文的寫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點,成為教學的重難點。圈畫、品讀是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借助圈畫,抓住關鍵句子來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思路點撥
這篇文章情節性強,學生有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變化成長為切入點,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剖析課文,并且探討“作者為何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以此來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圖。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7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的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朗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和社會調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共是七個問題,外加兩個作業,我安排了7個課時來完成,第8題的寫作放到課后,寫完后用半節課時間講評,第九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查找資料放在雙修日進行,周一回來進行小組辯論,時間富裕了,學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8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這篇課文教了無數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感到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節,從語言到句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規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新。考慮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為了保持一節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再接觸這篇課文。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2、誦讀課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郎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郎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認識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相信會有更大的進步。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9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15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今年參加“城鄉交流”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節,從語言到句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規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新。考慮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節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
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的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10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這篇小說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的所見所感所聞為線索,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人民對統治者的憤慨和對祖國的熱愛,集中反映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故事情節,我讓學生收集了普法戰爭的資料,了解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這一課我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梳理小說結構,第二課時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領會小說深層內涵。
初次默讀,我不做任何要求,只讓學生將作品認真仔細閱讀一遍,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結合自己的興趣進行自由度極大的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不會給學生造成思想壓力,使學生直接被作品所吸引,如果老師布置了很多任務,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
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由發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在分析小弗朗士的過程中,主要分析心理描寫,分析老師,主要分析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由于這部分內容容量很大,我分組進行展示,其他小組評價。并在互動中強化目標。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覺得對于課堂容量大的課,應該充分預習,教師要加強預習指導,學案發放也應更提前一些。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多方面的訓練。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11
最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各級專家和一線的老師窮追猛打,大家都在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尋著。其實語文教學真是像一些專家說的那樣“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東西往里裝。”咱們語文老師難啊,難就難在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要優秀,我們的學生要會考試,否則你的課講的再好都是空話。
于是很多語文老師的課堂就要“面面俱到”,從字詞句到文章的寫作方法、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都必須對學生有個交代,否則放心不下。
在備《最后的姿勢》時,我也曾有過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還有地震來臨時的環境描寫,這些都是學生比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卻很難理解的`“知識點”,不得不講。但給學生講課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讀書中慢慢“消化”掉這些所謂的“知識點”,可以在學生預習時就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所謂的“描寫”是怎么回事。
在剛開始試講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義”作為很大的一個篇幅去“大做文章”,我發現,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時間,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勢”重點內容時就很被動了,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滿以為這種大膽的教學設計可以對上課的學生來一次“脫胎換骨”的人生世界觀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課后調查時,我問學生“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時,大多學生說就是以后發生地震時也要像譚千秋老師那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并沒有生氣,可能是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了。鑒于此,我覺得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朦朦朧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對“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個“人生的意義”,我地抓那5個“!”,因為這可是描寫“來去如風,快如閃電”的地震來臨那一刻的危急,“必須讓學生讀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譚老師在那千鈞一發的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尤其需要通過學生的朗讀去再現“5?12”地震時的驚險,于是我設計了“如果譚老師來得及想,他會想什么?”的問題,設計了“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當時情況的危急。”第一個問題一拋出去,學生真是聰明極了: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女兒,因為他很疼愛自己的小女兒,課文開頭不是寫到了譚老師六點多鐘就起床,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她出去散步嗎?”
“譚老師如果來得及想,他會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媽媽,因為他擔心地震會失去自己的愛人,同時他是一個兒子,肯定也擔心他年邁的老人家。”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同事,他的親戚……”
這樣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思路,說實在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認真聽課,用心思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我們作為老師不知道有多高興,特別是可以絞盡腦汁回答出老師“需要”的“標準答案,那真說明我們老師的備課深度還算可以了。
緊接著的描寫“情況危急“的詞語,我說“詞語”,而不是“成語”,意在降低難度,讓學生樂于思考,況且難度降低了,學生思考的范圍也大得多,肯定地說這些“詞語”里說不定還有很多“成語”呢!事實上也剛還是這樣:“迫在眉睫、火燒眉毛、千鈞一發、燃眉之急、十萬火急……”
這兩個環節收到了我想要的“課堂效果”。這樣一來,學生費盡心思去想老師的問題,占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課堂上品讀句段的時間就沒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這《最后的姿勢》是草草收場了。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一課》的語文教學反思03-18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04-25
《最后的姿勢》語文教學反思09-21
語文《最后一課》 教案教學設計03-31
七年級語文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02-14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片斷賞析02-16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精選08-09
語文《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