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識字1》是一篇向小學生介紹我國傳統節日的詞串。全文字數不多,僅4行12個詞語,24個字,讀來瑯瑯上口、韻味十足,讀后覺得了解頗多,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覺得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非常有學習的必要。
為什么這樣說呢?回顧教學中的一些細節,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在教學中當我問到:“孩子們,你們都知道一年中有哪些節日嗎?”孩子們爭相發言: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兒童節、婦女節、國慶節、元旦節、春節。此外再也無人回答。看著他們安靜的小臉,我知道孩子們再也不知道其他的節日了,可是再看看孩子們回答出來的節日名稱,就覺得心有點隱隱作痛。
當我在學習這四個傳統節日的`時候,又問了他們,這四個節日分別是哪一天?僅有個別孩子知道中秋節是8月15日,大多數的孩子竟然是一臉的茫然。
我知道這怪不得孩子,因為我們國家只是最近幾年才把那些傳統節日列入國家法定假日,忙碌的人們才有時間帶著孩子及全家去慶祝、去歡度。“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孩子們是幸運的,今后他們一定會在度過這一個個傳統節日之后熟悉并牢記這些節日的。
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還隱約感覺到家庭傳統教育的缺失,現在的家庭,有幾位家長不知道這些節日的?為什么孩子不知道?原因應該就是家長只顧帶著孩子慶賀,滿足孩子的愿望,卻不知道在慶祝的那一天告訴孩子這個節日的相關知識。試想,如果每一年的傳統佳節都能夠告訴孩子一遍,孩子現在大多8歲,也應該在這些年中耳熟能詳了吧!今天回答不出這些節日的時間的尷尬應該不會出現。
這種現象還透露出孩子留心觀察生活能力的不足。其實,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每年過這些節日的時候,家庭、學校、社會、媒體,都會有一些慶祝活動的,為什么他們只留心于這些慶祝活動,而不去關注活動是慶祝什么的?
看來,教學并不是全部,在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教給孩子一些觀察生活、了解生活的技能,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孩子情感的目的,才能有效的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我給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接著我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1、為什么烏鴉的辦法不靈了?
2、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了,懂得的道理也更多了。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指導寫字,筆筆到位: 人教版教材字詞手冊每課都安排了筆順表,可見非常重視漢字的書寫過程。因此,我嚴格要求學生按照筆畫順序來書寫,同時還注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鼓勵他們運用各種方法來識記生字。如在教學生字“量、最”時,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是上下結構,都是日字頭)歸納出來后讓學生看字詞手冊上的.筆順表,邊說筆畫名稱邊書空,然后對關鍵筆畫進行點撥,最后讓學生描紅、臨寫。寫前先唱寫字歌,擺好寫字姿勢。我在巡視過程中適當指點,并給學生寫得好的字畫個小紅星,這對學生起到較大的激勵作用。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柳樹醒了》是一篇擬人化的優美小詩歌,它把小柳樹比作了一個貪睡的小孩子,通過春雷跟小柳樹說話,春雨給小柳樹洗澡,春風給小柳樹梳頭,來告訴學生春天的變化。對于一下年級的小孩子來說,這樣結構工整、讀起來又朗朗上口的小詩歌,他們最喜歡了。
在上課伊始,我用簡筆畫的方式在黑板上畫了一棵貪睡的小柳樹,并用感染的語言,富有情節的小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那棵貪睡又可愛的小柳樹呈現在這些孩子們的面前的時候,從孩子們的笑臉中可以看出在這棵小柳樹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活了。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他們就有急著想去了解小柳樹的愿望了。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問孩子們:“是哪些好朋友把小柳樹給叫醒的啊?”不用我說,他們都拿起書認真地讀了起來。這個問題我事情班級中成績最差的那個孩子來回答的,當他大聲的自信地將叫醒小柳樹的4個朋友一口氣說完的時候,教室里想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我想:可能是這個可愛的小柳樹,也將這個沉睡的.孩子叫醒了吧。
在朗讀教學時,我請學生來當那棵貪睡的小柳樹,我來當春雷。在朗讀開始之前,我請學生想象了一下,小柳樹會怎么樣的醒來,用動作來表示。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的伸伸懶腰,有的打個哈欠,動作逼真極了,想象力在這里得到了提升,他們真的把自己當做了小柳樹,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他們讀得特別用心,特別入情。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對學生說:“大家應該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對于老師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些天我們學校組織了語文教師優質課評比活動,我認真閱讀了教師用書和語文課程標準,在網上也查閱了相關課文的資料,認真準備執教了《識字5》一課。
現針對《識字5》一課,做一簡單分析如下:
(一)教學環節設計要合理。
本節課我設計在識字后感情朗讀課文,本以為能讀得很令人滿意,但是學生學的不是很感興趣,沒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朗讀,讀出來總令人感覺干巴巴的,沒有一點生機。如果能做一個優秀的課件,讓學生感知金色的沙灘,蔚藍的海面,紅色的.晚霞,相信朗讀效果肯定會更棒!
(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太小,跳課文教學,使他們難以“消化”。
《識字5》是第四單元的識字課文,挑出來放在剛學完拼音后上,他們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課上我引導學生把“沙灘”舒服的感覺讀出來,學生就讀得很輕很拖,以為這樣就是“舒服的感覺”。而在生字教學“浪”字時,對這個左右結構的字,他們怎么都擺不準位置,雖然我多次強調“左窄右寬”,學生寫得也很辛苦,但寫出來的字還是“左右胖瘦不相宜”。回到辦公室,自己反復的琢磨思考,思來想去,終于豁然開朗,找到“病根”所在。借鑒別人的教學設計,究竟是為了模仿還是借鑒?如果一味的把別人的教學設計的種種環節,甚至是一句話都照搬到自己的教學中來,不但不會見效,反而還會事倍功半。還記得自己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領導對我說過:備課不僅僅是備課本、備教參,更重要的還要備學生。不是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適用于任何一名學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針對孩子們不同的接受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識能力,為他們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三)鼓勵學生,方法多樣,要適合學生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上課很活躍,一個問題問下去,搶著回答,或者舉手時發出“我、我、我”的聲音,這是就要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很好,但要遵守課堂紀律,如果你能安靜的舉手,老師就更喜歡你了;有些學生很內向,上課不敢舉手,但是坐的很端正,這時就要引導他們,你坐的真端正,如果你能膽子大一些,勇敢的舉手發言,就更好啦!有些學生回答偏離了問題,我就說:你的想象力真豐富,試試看。經過老師提醒,能不能回答得更好些。
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總結,我學到了許多教學中的知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總結經驗,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畫家鄉》一文是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寫的是孩子們用彩筆畫家鄉的事。通過五個孩子不同的畫,展現出他們各自家鄉的美麗,表達了孩子們愛家鄉的情感。
課文第2—6自然段具體描述了濤濤、山山、平平、青青、京京5個孩子所畫的家鄉。濤濤的家鄉在海邊,那浩瀚的大海,掀起萬頃波濤,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山山的家鄉是山里,那里山峰高,瀑布美,屋前屋后都是高大的樹。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青青的家鄉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里草綠,牛羊多。京京的家鄉在城市,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聳入云霄。他們的畫畫出了各自家鄉的特點,充分反映了他們對家鄉的真摯熱愛,進而反襯出祖國各地欣欣向榮的發展。課文圖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篇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通俗詩和風景畫。畫面的圖景和描寫的語句,很容易與學生的生活和認知達成契合,引起共鳴。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將課文配以形象、生動的課件,向孩子們展示了自己和文中孩子家鄉的秀麗風光,把學習課文變為和小畫家交朋友到他們的家鄉去游覽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去祖國各地游覽、觀賞。這時,讀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本,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找找、讀讀等多種方式,并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自由讀、齊讀等多種讀書形式,使課文的`意境和語言都走進了學生的心里。
我用圖片來介紹我們自己的家鄉桐鄉的風景,讓學生發現,原來自己身邊就有這樣的美景,激發對家鄉的熱愛。再出示課文中的五幅圖,談話揭題。
在初讀感知時,重點放在檢查生字上,安排了小老師帶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最后采用“撿貝殼”游戲,既鞏固了生字,又活躍了氣氛。
精講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帶著“你覺得濤濤的家鄉美在哪”這一問題自己讀這一段,交流出美在大海,美在魚蝦,美在貝殼。聯系到可能孩子們都沒見過這些東西這一實際情況,所以在每一句關鍵句出示時都附帶了圖片,希望能幫助他們理解。在教學美在大海這一部分時,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好兩個“那么”,以朗讀促感悟,讓學生感受到大海的藍和寬,并穿插了說話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那么……那么……”這一表達方式的理解。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來。在教學美在魚蝦這一部分時,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一艘艘”和“裝滿了”這兩個詞,以此來感受魚蝦的多。而在教學美在貝殼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想象,看到濤濤撿了那么多美麗的貝殼,你想做什么?這么一來,學生應該就能想到也想要貝殼或是想和他一起去海邊撿貝殼等等,來感受濤濤生活得多么快樂,他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了熱愛之情。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孩子們愛家鄉,也愛畫家鄉’。孩子們,你們想畫畫自己的家鄉嗎?”“想——”孩子們拖長聲音興奮地說。
為了喚起孩子們對家鄉重慶的印象,我開始給孩子們看收集到的圖片。首先我讓孩子們看了解放碑。雖然這張圖片流光溢彩,可是由于解放碑和周圍的高大建筑比起來實在過于渺小,孩子們對它都沒有什么記憶。以前沒有印象沒關系,我相信通過這次圖片刺激,下次孩子們去解放碑的時候一定會留意它了。
接著,我又給孩子們看了重慶的大橋。一座座雄偉的大橋橫跨江面,每閃過一座橋總能聽到孩子的驚呼“哇——”,孩子們饒有興趣地
讀著橋的名字:“重慶朝天門大橋!大佛寺長江大橋!……”一年級下冊了,孩子們認識了不少字,一個個搖頭晃腦,小眼睛熠熠生輝,稚氣中透著自信、快樂。
“咱們重慶不僅是橋都、江城,還是山城!”輕點鼠標,歌樂山健康大道的雄壯風姿在我話音剛落的一瞬出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你們知道這是哪兒嗎?”“雪山——”依然稚氣的童音瞬間把我凍僵了。我使勁往自己的心底加了一把柴,融掉滿身的冰雪,仔細看了看我選擇的圖片,整個歌樂山郁郁蔥蔥,哪兒有半點雪山的樣子?“孩子們,你們再仔細瞧瞧,這是哪兒?”歌樂山的健康大道早已是市民鍛煉身體的熱土,我相信,作為歌樂山的孩子,雖然不是人人都爬過健康大道,但過半應該沒有問題。即使沒有走過,但健康大道的起點是上歌樂山的必經之地,孩子們至少也應該看見過呀?但遺憾的是,孩子們全都茫然地看著我,怎么也搜索不出這張圖片的出處。沒辦法,我只好把答案告訴了孩子們。孩子們一個個恍然大悟,“我前兩天才去過!”“我去爬過好多次呢!”……
舒緩的`下課樂曲響起來,上課的情形怎么也從腦海揮不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們這樣的熟視無睹?難道正如詩人汪國真所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即使沒有風景,也不應該看著繁茂的綠色海洋說雪山呀?這樣的麻木,這樣的想當然,我們教師還遭遇得少嗎?孩子寫做好事就是撿錢包,寫友誼就是好朋友不拿作業給自己抄,然后自己認識到錯誤,承認錯誤,和好如初。
當語文課遭遇生活,似乎孩子們的生活就沒了色彩,沒了雨,沒了風,沒了陽光。生活只是一個個凝凍的模型,冰冰涼涼地矗立在孩子們的心頭。怎樣才能用陽光融掉那冰封的綠色,還孩子一個鮮活的世界呢?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訴過我們,《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到:要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呢?作為語文教師,或許在識字教學上下的功夫要多一些,如讓孩子通過看廣告識字,看商標識字……但深入地觀察生活呢?深度地積累生活呢?或許就做得少得多。孩子們這樣麻木著自己,用別人的生活來取代自己的生活,用別人的眼睛來指揮自己的眼睛……這樣下去,孩子會不會把別人的思想當成自己的思想?如果那樣,被凍僵的就不僅僅是孩子的春天,而是孩子們的整個人生!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語文園地六》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本課時注重了學生的積累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做到了以“游戲”“創新思維”的智力開發為主,拓寬了教材所要求的知識度,為學生掌握“難音字”提供了巧記的捷徑。
不足之處在于,教學內容的容量過大,還可精簡一些,讓課程的知識緊跟“難音字積累”的主題,從而,讓學生以此方法,去自學《語文園地六》的.前四項內容。如這樣改進后,本課的教學會在學生“積累難音字”能力方面,有較高的突破和提高,又可留出很多時間,讓學生靈活運用,去發現和尋找“難音字”,教學效果會更好。
《語文園地六》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本課時,最大的難點就是查字典這一部分,學生程度較好的,能基本掌握查字典的方法。這需要在課下多加練習鞏固。尤其是在26個大小寫字母上面,出現回生現象。要繼續鞏固所學知識。
展示臺部分,更大的激發了學生生活中識字的積極性。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胖乎乎的小手》寫的是家人都很喜歡蘭蘭畫的一幅畫。從爸爸、媽媽、奶奶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蘭蘭是一個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孩子。這篇課文的內容很簡單,很形象,所以學生理解并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蘭蘭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品德。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勤勞、孝敬長輩的品德正是他們所欠缺的。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手”為主線,圍繞“全家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蘭蘭的小手”設計教學環節。教學中,以“猜手”、“畫手”導入課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全家人為什么喜歡蘭蘭的手。明理的目的在于導行,最后,我又將學生的思緒拉回到自己的身上,請學生畫畫自己的小手,說說自己的小手現在能做什么?將來又能做什么?整個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性,有說有寫,有演有畫,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
另外,我認為這堂課之所以能這么順利,最關鍵的就是學生課前,在家里以及早讀時間進行了充分的閱讀。學生在反復地閱讀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感悟,課堂上一經老師點撥便馬上融會貫通,理解水到渠成。畢竟是一年級的學生,光靠課堂40分鐘便要求自讀自悟是遠遠不夠的,課前的預習非常重要。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一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為內容的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后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全詩以“樂”為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歡樂熱鬧的情景。我認為只有一遍遍地朗讀,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快樂的.心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想讓學生學得。
故而,我以兒歌《快樂的節日》導入課文教學,為的是借助那輕快跳躍的樂曲渲染歡快活躍的課堂氣氛,催發學生活潑、興奮的心情,以拉近和詩歌流露的情感距離,易于學生入詩、入景、入情,直至人隨文動,情隨歌生,達到人、詩、歌合一的境界。因此孩子們學得非投入認真。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通過比賽的形式,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注意了面向全體的訓練。但朗讀的指導不到位,由于孩子小,讓每個學生把全文都讀下來,從課堂上看,有點吃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后就讓學生讀一段,同時增加了其他同學參與的機會。我自己的激勵、調控、評價也沒有跟上,這是教學沒有朗讀氣氛的直接原因。教師不僅要評價,也要讓學生參與評價。一是訓練了學生注意傾聽;二是從評價中知道了怎么讀。學生對“因為……所以……”這一句式的運用,局限于書本中,聯系實際生活造句的能力還要加強。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課文沒有注音,而且篇幅較長,存在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個人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了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最后,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
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借”字,讓學生想想為什么小魚、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小結。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在《兩只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著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發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松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說些什么?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伙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伙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舍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于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決定要上這課時,我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給學生什么知識,什么能力?
經過再三思量,我決定以學生能復述故事為突破口,課堂上為學生搭橋鋪路。
一、內容上的理解
為了學生能盡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圖猜地點的形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幾個地方。同時,進行量詞的鞏固訓練。再讓學生用上量詞,串講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地方。第二步再讓學生讀課文,厘清每一個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先來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來到桃樹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來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來到樹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詞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詞也是呈現結構統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我主要學生采取動作演繹的方式和用圖理解的方式進行,而后,請學生將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
三、句子結構的訓練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