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一要求呢?現以《珍珠鳥》為例,談談我的認識。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一些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教師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鳥的可愛,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挺可愛、也調皮;有的說“我”為珍珠鳥做了許多的事等等。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寫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但我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學生說: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小鳥出生了,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于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落在柜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里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感受到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即是他 “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結果,使學生對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
三、再讀課文,評價“信賴”。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讀幾則材料,給保護動物們的行為寫上標語的環節,過后,讓學生各抒己見,在這個環節里,有些學生表現不錯。由于時間把握的不夠好,有些學生還想躍躍欲試,但只得留到課后了。
《珍珠鳥》一課,學生初讀后似乎沒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語言、結構、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不易被讀者真正把握到。閱讀,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內容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我重點對學生進行 “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這幾種能力的培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賞,在欣賞中進行評價,會使閱讀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四、不足之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的興趣還沒有真正被激起,從過程中就可看出;小組討論也體現不出來,學生的自信也不足,大膽發言的學生不是很多,本人覺得遺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2
《珍珠鳥》一文主要寫了由于馮驥才對珍珠鳥的悉心照顧和真切關愛,讓小珍珠鳥由怕人到不怕,最終到與人融為一體的經過,從而譜寫了一曲鳥與人之間愛與美的頌歌。作者所以由衷地發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完美的境界”的贊嘆。文章從對“人與鳥”的關系敘述中,啟發學生在“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自然”等等和諧共處方面的深入思考。
我挖掘教材,深化主題,以“讀書,要從字字詞詞句句入手”的指導思想,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力求授之以“漁”,去垂釣文本中的“魚”。在教學中,分為兩條線展開,一條是小珍珠鳥如何由害怕到不怕的;另一條是我又是如何關愛小珍珠鳥的。兩條線的交融點就是“信賴”。整個教學活動據此展開,深入地詮釋“信賴”二字的真正含義,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情與境的`和諧與動人。
一、落實讀書方法,注重情感熏陶。
感悟文本的思想精髓,一向是我們追尋的。那么,切入文本,切入作家靈魂的入口,到底在哪里?或許就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所以,在教學中,以出示名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要“讀好一篇文章就要從字字詞詞句句入手”的方法。并在整個教學中,就圍繞此理念展開,經過一些語言的提醒與實際的操作,不斷地強化此讀書方法。學會運用好的讀書方法,才會有深刻的感悟。
二、運用朗讀擊石,碰撞文本情感。
朗讀,對于語言教學,永遠是必須與最好的擊石。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堂,或者朗讀不夠情真的課堂,猶如一潭死水,或者死水微瀾。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字詞,讀懂文字背后的含義,然后用朗讀表達自我的情。譬如:小珍珠鳥“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這幾個字,我便反反復復請學生感受“放開膽子”與“跑”之間的關系,并請其讀出“放”的力度與“跑”的速度。看上去,好象是意想的東西,可是學生的確能夠經過聲音的輕重與節奏的快慢,來表達他心里“放開”與“跑”,從而讓我們看到一僅有些“放肆”的小珍珠鳥。
在朗讀中,捕捉文本的靈魂,與文本碰撞出情感的火花。語言,有時候,在朗讀面前,也是蒼白的。在朗讀中,我們能夠在語文教學的路途上,越攀越高,直至創造出完美的境界。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3
教學過程:
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激趣導入:欣賞《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的幾幅精彩的圖畫,學生暢談感想。
2、探求新知:切入課文。
3、明確文題。介紹作者。介紹珍珠鳥。
4、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然后分小組討論課文要點。說說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珍珠鳥長什么樣兒?珍珠鳥的習性。)
二、自解課文,探究學習。
1、小組討論。請你探究:
①找出文中寫珍珠鳥的活動變化的句子,畫上橫線,讀一讀,說說為什么珍珠鳥的活動會有這些變化?
②文中有許多吸引人的描寫,請你找出你覺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再有感情的朗讀一下。
③談談你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理解。
2、全班交流。學習活動:請你交流自己對上述問題的學習體會,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來作交流。
3、查缺補疑。文章中,還有不能理解的語句嗎?
三、自賞課文,歸納積累。通過學習課文,現在你了解了什么?
四、從讀學寫,自練運用。
結合所學的知識,談談你看了這幅圖片后的感想。并把它整理在自己的隨筆本上。
《珍珠鳥》一課的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一要求呢?現以京教版第十二冊《珍珠鳥》為例,談談我的認識。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4
一、人與自然之間愛的頌歌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一開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語氣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輕松基調。通讀全篇,讀者始終被作者的筆牽引著,被人對動物的關愛之情籠罩著,與作者一起悉心體察著這可愛又怕人的鳥的一舉一動。
在關愛之情的驅使下,“我”主要為小鳥兒做了兩件事:第一,雖然小鳥兒已經有了“舒適又溫暖的巢”,但“我”仍舊精心為它重新加工,布置了一個幽靜,安全的居室,并按時給它們添食加水;在溫馨和諧的環境中開始新生活的小鳥“輕松自在”的叫聲,也許就是它對主人的感謝。第二,“我”按捺自己的'好奇心,決不因為所謂的喜愛而輕易打擾小鳥兒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小鳥對“我”的逐漸親近就是對這份愛的最好回報。
由于有愛,作者格外認真地觀察著小鳥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由于細心的觀察,進一步加深了作者對這天真的生靈的喜愛。文章中這種滿溢著愛意的描寫非常多,作者用輕盈活潑,疏密有致的筆觸為我們精心勾勒了珍珠鳥的形象,譜寫了一曲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頌歌。
二、信賴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文章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我”和珍珠鳥一家三口從相識,熟悉,親近,到相依相伴的關系變化過程。寫珍珠雛鳥與“我”由疏遠到親近的感情交流過程。表面上看,小鳥從“離我較遠”,到“一點點挨近”,到“淘氣地陪伴我”,到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與“我”的形體距離越來越近。在這個過程中,是小鳥主動來親近“我”;而實際上,我和小鳥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種舉動為前提條件的。可見,人與鳥形體距離的逐漸接近,清晰地表現了二者心理距離的不斷縮短。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我”的舉動起到了決定作用,“我”用超脫私欲的愛心為它營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空間,也因此贏得了它對人的信賴。“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結尾一句話成了統領全篇的點睛之筆,閃耀著動人的思想光彩。不僅是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尊重對方的生存空間,思想空間,真正做到不以強凌弱,不以大欺小,這是建立信賴關系的前提條件,而有了信賴無疑會使世界多一抹溫柔的色彩。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5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一要求呢?現以京教版第十二冊《珍珠鳥》為例,談談我的認識。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教師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于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落在柜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里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復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么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三、賞讀課文,欣賞“境界”。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
在教學課文第14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于作者肩頭的情景,邊配樂朗讀。在“愛之羅曼斯”裊裊的樂聲里,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推波助瀾:“在作者眼里,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發起來,有的說叫“愛”,有的說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說叫“信賴”,教師于是用“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像個詩人”“你像個哲學家”等充滿欣賞和贊美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意。
有位哲人說過:“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充分調動學生的這種潛能,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那么,這一情境的創設就不僅僅培養的是學生的欣賞能力,也融合了個性與創造的培育。
四、再讀課文,評價“信賴”。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談讀后感的評價性練習。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馬上要畢業了,回首六年的小學生活,竟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好朋友……原來‘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經常問問自己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嗎?有沒有尊重別人?在別人給你帶來麻煩的時候,有沒有理解或寬容?有沒有嘗試著與別人勾通?有沒有欣賞過別人?……那么,也許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么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實,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已經是作家馮驥才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大家手筆的匠心獨運。
《珍珠鳥》一課,學生初讀后似乎沒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語言、結構、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卻是極為復雜和微妙的,不易被讀者真正把握到。閱讀,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內容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剝開各種表面形態看到它們的精神實質,其方法便是“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這幾種能力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賞,在欣賞中進行評價,會使閱讀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6
《珍珠鳥》作家馮驥才的散文創作,描述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珍珠鳥由一開始對人的懼怕,然后一步步轉變為和作者人鳥相依的完美境界,使得作者有感而發:信賴往往創造完美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的一篇美文,要在一課時的時間內完成,如何做到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體味那一種情誼,那一種境界,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必須的思考之后,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讓學生緊緊抓住小鳥在和我不一樣相處階段的不一樣表現,以及我對小鳥細致、體貼的照顧這條脈絡來研讀文本,體會小鳥這種變化并不是意味著它改變了自我的鳥性,而是由于信賴,信賴往往創造了完美的境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經過檢查預習來了解學生的學文情景。然后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談談各自讀文的感受。學生初讀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十分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有了理解的基礎,就能夠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經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終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完美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完美的境界嗎?這時,我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我是怎樣贏得珍珠鳥信賴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為珍珠鳥營造了一個舒適而又溫馨的家,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之后,小鳥出生了,可作者卻不驚動它們,鳥兒才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那里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鳥兒膽子越來越大,時常接近“我”,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溝通,是零距離的接觸。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寫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是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完美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完美境界的幸運。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復品味、交流。在“尊重——理解——寬容——溝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終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
三、賞讀課文,感悟“信賴”。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培養學生對課文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本事,經過欣賞,獲得情感陶冶、心靈凈化。
在串讀課文引讀到第14自然段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音樂,在優美的旋律中,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我的感受。教師適時引導:“此時,你是否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聲,誰來談一談?”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完美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信賴’是相互的,‘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對別人充分信賴,那么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出很多完美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么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們的生活中,信賴無處不在。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7
我們學校在三年發展性規劃中提出,以現有科研課題作為研究切入點,把“活的教育+美的教育”融入科研活動中,形成探討性教學模式。從課前參與、課堂滲透和課后遷移三方面見成效。
這兩個學期,在學校的大課題下我研究的子課題是“注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經過兩個學期的努力,我們師生在共同的學習和研究中不斷的收獲驚喜。
這是《珍珠鳥》的第一課時。開課的第一環節,是檢查預習情況。先是認讀生字,我照例在黑板上出示本課的十個生字(不帶拼音)。看著小手林立的教室,我知道學生們一定胸有成竹。果然,張樂同學嫻熟的字正腔圓的發音,立刻博得滿堂喝彩。“說一說你最欣賞張樂讀的哪一個字,為什么?”“我最欣賞張樂讀對‘卷’字,因為它是多音字,一不注意就會讀錯!”“噢,那卷字還有什么讀音呢?我們一起來說說。”我在黑板上就著學生們的回答標出了卷字的兩個讀音。“我最欣賞張樂讀‘撥’字,因為這個‘撥’字和‘拔’字很相似,我經常讀錯,張樂讀對了。”“我來說說這兩個字怎么記……”學生們你一句我一句,作為教師的我,這時所做的只是不斷的肯定著這幫能干的學生。很快就進入檢查擴詞了,我特意點了蘇杰,蘇杰聲音雖不夠大,但還是都組對了。“我來,我還有……”其他同學爭先恐后地想發言。“好,我知道大家都能給這些生字組詞,老師現在想了解誰積累了‘好詞’讓大家分享?”黃紫慧第一個舉手“卷——風卷殘云、卷土重來”“撥——撥云見日、挑撥離間”“撞——橫沖直撞、招搖撞騙”……學生們積累好詞語已經成為習慣,每次聽到學生們嘴里蹦出那么多好詞,我總會由衷的說:“謝謝同學們帶來這么多好詞,有一些好詞老師都不知道,今天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感覺真的很快樂。”在用上本課生字聯系課文內容說一句話時,一個同學說的是課文最后那句“信賴,不就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我請這個同學再重復一次這句話,然后問學生:“這是一個什么句子?你還可以怎么說?”一連請了幾個學生,回答都是“信賴,就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我對學生們說“老師這樣說你們看行嗎?”我提高了語調“信賴,一定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行,因為反問句就是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平時不太發言的李慧婷肯定了老師。“那我們全班一起大聲的說一次好嗎?”在我的倡議下,全班同學齊聲說“信賴,一定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檢查預習的最后,我是請同桌互評讀書,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里,學生們不僅自學了生字新詞,整體感知了課文,而且自主解決了生字詞中的重難點——多音字、形近字,積累了好詞句,懂得欣賞別人,樂于分享知識。而我在學生說“信賴”這個句子時,及時的點撥,不留痕跡地讓這個全文的中心句地在學生們心中留下印象。因此,對這一環節我感覺很滿意。
第二個環節開始,我先讓學生們讀課題,提出問題。一個學生的問:“珍珠鳥是什么樣子的?”很多學生問:“作者為什么寫珍珠鳥,作者對珍珠鳥怎樣?”“作者和珍珠鳥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也有一個學生想知道:“珍珠鳥的生活習性怎樣?”這些問題,對了解課文,理解內容都有幫助。這說明,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們從沒“問”亂“問”到不僅有“問”而且會“問”了。我鼓勵同學們:“自己讀書,看看你讀懂了什么,在課文中找出有關內容讀給同學們聽聽。”隨后,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們直接與文本對話,自由讀課文,暢所欲言,自讀自悟。在爭論“珍珠鳥雛兒膽子是大還是小時”,不僅引導學生從課文字里行間找答案,還巧用學生們課外收集到的資料輔證。學生說到重點段落“珍珠鳥一步一步接近我”時,通過老師的范讀,使學生領悟到珍珠鳥的膽子是慢慢大起來的;拋出“首先……接著……后來……”這個句式,既幫助學生理清了段落脈絡,為學生的背誦打下基礎,也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在學生們找到許多段落、句子說明作者很喜歡珍珠鳥后,老師還引導學生從一個“撥”字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細致體貼。
在這一環節里,我放手讓學生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由讀,大膽說;引導學生們把課文“讀進去,讀出來”;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聯系起來。這樣,既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初步體驗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收獲,也體現了教師的“導”作用。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林姆斯基說:“學生的`腦力勞動并不以有所發現而宣告完成,腦力勞動不僅表現為一種形式或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則在于讓學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沒有明確闡述的似乎是隱藏著的因果聯系和規律。教師的責任就是指導、激發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最后一個環節,我總是這么問學生們:“剛才,大家不知不覺又讀了好幾遍課文,自己也解決了讀到課題時心中的疑問。那么,在不斷讀課文的過程中,你又產生了什么新的問題?”這時,黃芷昕立刻把手舉得高高:“作者為什么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呼喚‘信賴,不就能創造美好的境界嗎?’”大個子陳辰站起來說:“珍珠鳥為什么要去接近作者呢?”學生們提得多妙,這,不就是我下節課的教學目標嗎?我對學生們說“問題提得真好,你們真是一群愛學習、會學習的好孩子,下一節課我們一起解決這兩個問題,相信大家會有更大的收獲!”
課后,在和聽課的老師交流時我說:“這一節課呈現了我這兩個學期來在學校大課題下子課題的課題研究成果,從這節課情況看,感覺良好。只是在最后一個環節,老師引導學生們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希望學生在不斷讀書的過程中能不斷發現新問題,舉手的同學不夠多。這也是平時教學時出現的問題,如何在這方面提高學生能力,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8
《珍珠鳥》一篇精美而可愛的散文,閱讀的時候,我從中體會到了作者溫柔的情誼,細膩的心思,人與鳥之間暖暖的信賴。
這篇課文是采用賞析品味的方式來講解的,經過賞析精彩語句來表現中心,揭示主題。
一、初讀課文,感受小鳥的可愛
首先播放珍珠鳥圖片,讓學生認識珍珠鳥,激發興趣,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后談談自我的感受。
學生初讀后,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十分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真實而可貴,是理解課文主題的基礎。根據這些感受,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二、品讀課文,感受完美境界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本事,經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自我喜歡的、能表達作者喜愛之情的句子,在小組之內討論交流,而后每組派一個代表在班級內依次交流自我的句子,組與組之間不能重復。
例如,第十一自然段,學生分析“挨近、蹦俯、喝茶、偏……”一系列動詞寫出了珍珠鳥的形象,表達作者喜愛之情。這時,我適時引導:運用了什么描述?學生立馬回答“動作描述,寫出了珍珠鳥的頑皮可愛”。這樣經過句句分析解決文章重難點,還能提升學生的本事,讓他們融進語文的學習中。
三、研讀課文,感受人鳥之情
經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終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完美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完美的境界嗎?顯然,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研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落在柜頂上”、“書架上”、“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那里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筆尖”,而“我”卻只是“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完美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完美境界的幸運。
四、拓展提高,引起學生情趣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有意思的環節,“假如你是一個小小攝影師,需從課文資料中選擇一處畫面拍下來,你最想拍哪一幅?為你要拍的畫面擬一個精彩標題。”學生對這個環節很感興趣,經過小組討論找到了自我喜歡的畫面,并且取了一個精彩的標題,如“萬綠從中一點紅”“味道不錯”“人朋鳥友”……讓這節課在結束之余到達了一個小高潮。
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畢竟,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教師,經過現代信息技術展現的豐富表象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再讓學生帶著興趣讀課文,找出描述珍珠鳥可愛、表現人與鳥相互信賴的句子、詞語,感知語言中蘊含的感情色彩。最終,經過表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信賴”的理解。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地整合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進取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留給自我的反思很多,爭取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的提高。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9
鐘玲老師的《珍珠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和學生一起細讀文本,創設情境、學會評價的過程中,引導、點拔、親身體驗、講解,每一次的對話都是教師精心創設,每一次的對話都指向文本的字里行間,推動學生主動探索。只有師生的對話有效,才能實現有效的教學,這是我聽了鐘玲的《珍珠鳥》后的深切感受。
課堂中的師生對話無處不在,可以是提問,可以是點拔、也可以是評價等,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感受,語文課堂中,老師的語言怎么總是多于學生的回答,老師的反饋評價怎么總是那么單調蒼白。《珍珠鳥》告訴我們,指向文本細讀的師生對話是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許多個“課堂回放”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引領,“這是一只()的珍珠鳥?”“哪個詞從內容上也說明‘屋內玩耍’應板書在‘書桌探險’的前面?”“作者怎樣對待它,才使它不怕人的?劃下來”“給這幅圖起一個名字,你怎么起?”等等。這樣的提問,無不指向文本的每一個語句,學生的體驗就從文本中獲得。創設情感,緣意學文的.師生對話也同樣是質效的課堂教學,“小家伙,你趴在主人肩頭,睡得那么香甜,你夢見了什么?”“撫一撫’這種輕柔的動作你在哪里的看過?”“偏過臉瞧瞧我有反應”你在生活中哪里看到過這種反應?師生對話,將作者的感受、珍珠鳥的感受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起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人、鳥的關系,與文本共鳴。引導學生學著評價,再次指向文本,“你覺得珍珠鳥怕人還是不怕人?”“這是只怎樣的珍珠鳥?”“用四字小標題概括本段內容”,評價不是空泛的,虛化的,而是有實指的段落、語句的,這樣的評價是學文析句的又一個方式。在這一次次的師生對話中,學生憑借著語言文字,感悟到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是《珍珠鳥》的真正內涵。我以為,在步步為營的文本解讀中理解文章的內涵,受到了文章意境的熏陶,與文本有了共鳴,即是有質效的課堂教學。
“語文,姓語名文。”《珍珠鳥》是如此。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10
珍珠鳥是一篇文旨優美的課文,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所以我的教學重點就放在這兩個方面。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就想如何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我”與小珍珠鳥親近的這一過程,這一過程體會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會顯得生硬。所以我還是讓學生經過反復的朗讀,仔細的體會,并仔細觀察圖,利用這一具體的形象來體會抽象的東西,經過實踐,同學們的反應不錯,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我首先經過檢查預習來了解學生的學文情景。然后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談談各自讀文的感受。學生初讀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十分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有了理解的基礎,就能夠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
整堂課教學我都試著根據文章的特點采用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結果效果十分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熱情極高,普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反思以前上的課總是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經常不敢相信學生,生怕他們不會,說不出來,總喜歡按照自我所設計的問題循規蹈矩地牽著學生走,結果往往事倍功半,適得其反。所以教師們,把機會讓給學生吧,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他們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11
以情為切入點,創設教學情境,在感受中學習。
在教學中,一開始首先創設情境 ,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初讀了課文的基礎之上,創設質疑情境,誘發學生大膽質疑,生成問題。然后再圍繞學生生成的重點問題,探索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
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教學理念。
同時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在體驗中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
二是讓充分發揮想象力,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
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有自己的感悟,達到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12
馮驥才的《珍珠鳥課文的中心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師教學時,常常抓住此句引導學生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文本細讀,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著人與鳥的和諧相處,感受著那溫馨的場景。
可是,在我執教這篇課文時,在感受著作者對小珍珠鳥的喜愛和呵護的同時,我的腦袋中竟莫名其妙地想起了人們對昔日戀人分手時說的一句話:“如果你愛他,就請你給他自由,希望他幸福!”在課文中,是否也是這樣?如果你愛鳥,就請你給他自由,讓他自由翱翔。課文中的大珍珠鳥,為什么不會信賴人類?想來那大鳥一定不是和小珍珠鳥一樣,一出生就是被人類關在籠子里的,它是被人類捉來的。所以,即使人類給它溫暖而舒適的巢,即使讓它藏在森林般的綠蔭叢中,它也不會忘記曾經的藍天和廣闊的森林。而小珍珠鳥,因為一出生就生活在籠子里,生活在我狹小的屋里,它從沒有在一望無際的藍天下翱翔過,從沒有在蔥蔥郁郁的飛不到盡頭的森林里棲息過,從沒有聞到過各種花兒的.香味……所以,它以為,屬于它鳥類的天地就是這個小小的屋子,它的家就是這個小小的籠子,多么可憐可悲的小珍珠鳥啊!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13
小學語文課文《珍珠鳥》是著名作家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精心結撰的優美散文。這篇散文描寫了人鳥相親的動人歷程,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值得玩味鑒賞。由于小動物一向是孩子們喜愛的并愿意了解的,備課之初我就認為這一課一定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可沒想到第二課時的教學并不順利,學生們沒見過珍珠鳥,一點兒不感冒。說實話,那種小鳥我也沒見過,只知道它長得很小,是否美麗可愛可真不知曉,而我的手邊偏又沒有有關的圖片。
為難之際,同年級的.鄭老師推薦了一篇教案,看了很受啟發。于是,第二課時上課時,我設計了幾處口語訓練。首先,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小珍珠鳥的外形,敘述清晰者獎勵給小珍珠鳥起名的權利。頓時,課堂活躍起來,大家紛紛品讀課文,以求能把小珍珠鳥的外形說清楚。最后,經過大家評議,給小珍珠鳥起名的光榮被班長獲得,她親切地稱小珍珠鳥為“小珍珠”。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孩子們對這個由他們的伙伴起名的小鳥投入了更多地關注。在了解小珍珠和作者嬉戲的過程時,我趁機讓他們揣摩小鳥的心理。我讓他們把自己當成“小珍珠”,把我當成作者,于是藏在文本描述后面的心語被課堂上師生間的對話所揭露。就在這樣貼近文本,品悟角色內心的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我和孩子們在想象的現場解讀著作者的寫作動機,感受著文本所營造的和諧。而這種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朗讀、理解都相當到位,他們對這一課的學習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課后,我反思這節課的成功之處,認為及時地調整教學,將學生帶入文本所設定的環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新課改理念認為,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對話,當學生對談話的主題沒有興趣時,教師的教學就已喪失了意義。這時,如何抓住學生的目光就必須是教師思考的問題了。有些課文所描述的事物可能給學生陌生感,那么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體悟,去感受,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展開教學活動。就像我們可以忽略小珍珠鳥具體是什么樣,有多大,但我們可以以一個童真的視角去體察鳥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而這不真是文本所要顯露的內涵嗎?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14
《珍珠鳥》是一篇富有詩情畫意的狀物散文。作者馮驥才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珍珠鳥在“我”的細心照料、誠心呵護下由害怕人到親近人的變化過程。體會作者對鳥的真誠、細膩的愛,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資料之后,我同學生共同梳理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怕人的珍珠鳥之后一點都不害怕人并且和作者相處得十分好作者為珍珠鳥做了些什么從哪里體現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然后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體會作者與珍珠鳥之間親近、溫馨的情感。領悟到人和動物是完全能和諧相處的,人鳥相親相依的情景是信賴創造的完美的'情景。
閱讀提示還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結合生活實際和同學交流對“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這句話的體會。在即將結課時,我向學生提問:珍珠鳥對作者如此信賴,源于作者對它的喜愛,作者僅僅是為了給我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嗎他想告訴我們什么呢學生由人與動物的和諧畫面,想到只要心中有愛,我們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里都會感受到人與動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能夠創造出這種完美的境界。學生加深了對課文重點句的理解和認同,悟出了人類生活的哲理。
學完課文,學生對動物的關愛,對同學的友愛,對信賴的理解,都在情感的體驗中得到感性的理解,在學生與本文、作者的對話中提高了道德的認識。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15
郭沫若先生曾說:“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后要有對于言語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這種敏感的培養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培養語感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為語文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它與真正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語言文字訓練的質量有著更直接的關系,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語文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珍珠鳥》是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老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以豐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與珍珠鳥相處的和諧與溫馨,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在執教這篇充滿著“美”的文章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課文內容,創設美的畫面,美的意境,引發學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一、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要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語感,就應先從朗讀入手。
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讀書,感知課文的語言。在教學第6自然段時,告訴學生“一段精致的文字,往往蘊含著一片深深的情意”。用心去讀讀第6自然段,在讓你感動的詞句上做記號,并多讀幾遍。學生交流體會后,“多美、多溫馨的時刻,真令人羨慕!讓我們再美美地朗讀課文,用心體會這份美好,留住這份美好!”《搖籃曲》的音樂緩緩響起,學生伴著音樂美美地讀文。這樣,通過自讀、引讀、配樂美讀,學生充分感受到了人鳥情,擷取了珍珠鳥和自己心靈碰撞出的最動人、最向往的美。
二、在想象中培養語感。
聯想和想象是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生動的景物、豐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在教學中,我提出“小鳥探出了腦袋,它會說些什么?” “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它夢見了什么?”讓學生馳騁想象,學生憑著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與小珍珠鳥之間友誼的多元解讀,發言不時閃現充滿個性、智慧的語言,或莊或諧,或智或趣,一只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了然心中,一幅溫馨的感人畫面浮現眼前,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并且,教師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一一褒獎,學生思維開闊,無拘無束地表達,享受到了課堂學習的快樂。
三、在比較中培養語感。
讀書時多做比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進而感受語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對珍珠鳥的獨特稱呼“小家伙”,再出示句子進行比較,“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只小珍珠鳥。”“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家伙!”通過讀、比較,學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對人的稱呼,此時作者已把珍珠鳥當作自己的小寶寶、小朋友,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通過比較,學生領悟語言的意蘊的語感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煉。在引導學生感悟“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讓學生換一種說法,學生說出了“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通過比較,學生就感受到了反問句更能表達出作者此時強烈的感情,對信賴的呼喚。這樣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情味的語感能力。
四、在體驗中培養語感。
課文是用語言文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用手是摸不到的。它是要我們憑借語言文字的描寫,通過形象,在腦海里浮現出課文中所描寫的藝術形象來。讓學生走進馮驥才的書房,化身于那只可愛的珍珠鳥,就更易于走進珍珠鳥的內心世界,體驗珍珠鳥信任我的漸進過程。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同學們現在你就是珍珠鳥,我是你的`主人馮驥才,你愿意和我談談心嗎?小家伙,我正在寫字,你為什么啄我的筆尖呀?小家伙,你為什么又啄兩下我的手指?“主人,你快停筆吧,我要和你交朋友。”“主人,你辛苦了,我正在為你按摩呢”學生自然地進入了情境,也更好地理解了人鳥之間深深的情誼。
五、在表達中培養語感。
學生讀書后,都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沖動,為此,在教學結尾,我出示了這么幾句話,
信賴是一座橋,讓我們心靈相通;
信賴是一首歌,讓我們在快樂中飛揚;
信賴是一抹陽光,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
學生有感而發,“信賴是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信賴是一盞燈,點亮了我和朋友的友誼”“信賴是一本書,豐富了我的人生”“信賴是一陣雨,滌清了友誼路上的障礙”多么精辟,多么傳神!學生的發言中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語感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必須經過一個系統的艱苦勞動的過程。這就是要求教師必須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位置,真正領會葉圣陶先生所言的“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的含義,因為有了較強的語感,也就有了較強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從而達到“展卷而自能通講,執筆而自能合度”的最佳境界。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珍珠鳥的教學反思01-16
《珍珠鳥》的語文教學反思01-21
《珍珠鳥》語文教學反思01-20
小學語文《珍珠鳥》教學反思04-19
語文珍珠鳥教學反思范文11-05
有關《珍珠鳥》的語文教學反思01-14
《珍珠鳥》的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2-04
語文《珍珠鳥》教學反思(通用19篇)09-27
《珍珠鳥》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及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