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的教學結束之后,我為沒有用第一個教案去上課感到慶幸。每篇課文能夠教給學生的東西都很多,把這些都設計到教案里去,讓學生掌握,這是老師所希望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面面俱到的講授,反而是低效的教學。因為這樣的出發點必然會導致提問過多、過碎, 提問過多、過碎的弊端有:“步步為營”的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群”成為幫助教師滔滔講析的橋梁;“碎問碎答”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絡。因此很多情況下,教師投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備課時間非常多,準備得很充分,課堂上也很熱鬧,但效果如何呢?由于教師的那些提問是較瑣碎的、膚淺的,設計的問題過于零碎,不便于學生把握閱讀要領,不能對文章提綱挈領。這種“多問題”式的設計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缺乏連貫性,而且是在教師的提問之下被動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抑制,最終還是不利于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把閱讀的自由、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文本對話,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與作者、與文本的對話。
余映潮老師首先提出了“主問題”式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新理念。什么是 “主問題”呢?“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如此看來,對“主問題”的設計,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對課堂提問的設計,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的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和討論。用“主問題”來形成課堂教學步驟,往往表現出一種“線索”之美,表現出“妙在這一問”的新穎創意。
對于《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樣的需要一課時完成的,篇幅又較長的課文,“主問題”的設計尤為重要。如果僅僅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讀一部分提一個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那課文結束之時,學生很可能對課文的重點茫然無知,這樣的教學是無意義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不久要全面理解課文,更要把握課文的重點,以此作為自己教學的重點,精心設計主問題,帶領、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親愛的爸爸媽媽》時,我主要是從文章的主題思想的角度設計主問題,不同的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主問題,比如:可從文章的結構角度設計主問題;可從語言品析的角度設計主問題等等。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斗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于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美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對于課堂環節,基本不做過細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亂”的原則,適當的時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這節課也不例外。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說得較為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么具有表現力。
慢慢地,一個個頭腦“轉”起來。
一學生:老師我來讀一句話‘我流著一大串涎水,張嘴在青石板上啃,結果啃了一嘴泥沫子。’這句話很真實,以前農村的孩子都這樣,沒牙的小孩子亂啃東西,弄濕手指,弄濕衣服......他的話沒說完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學生:我想把兩句話放在一起比較著讀“去煙火時,把煙槍的銅盞對著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他抽了一筒舉起煙槍往臺階上磕煙灰,磕了一下,感覺手有些不對勁,便猛然愣住,他忽然省悟臺階是水泥抹的面,不經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我覺得這個父親的努力不值得,奮斗是為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親卻更壓抑了、更不自在了,還不如住原來的老屋。現在,我終于理解了爺爺奶奶,他們寧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來住我們的四室二廳,應該是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一臉的深沉)
瞧,因這文章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三峽》這一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過三峽風光視頻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直觀的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通過采用五種不同的讀課文方式,即加強了誦讀,又不使學生覺得乏味,從而很快讀懂、讀通課文。
三、“品讀:課文圖片對對碰。請你用最美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環節用的好。通過圖片與課文的對比閱讀,使學生把枯燥的.語言文字物化為美景,便于他們的課文背誦和理解。通過課文語言美讀,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美的領略。
四、教學用語方面,做到了無一句廢話,上下銜接特別流暢自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舒緩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導學生方法得當,點撥到位。學生通過引導,很快領會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來描寫的寫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時間掌握的不夠好。生字詞注音和重點詞語解釋方面浪費了時間,課前預習過的可以抓重點強調一下,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導致時間不夠用。
二、因時間不夠,最后寫作拓展環節根本沒有來得及展開,沒有到達我預定的目的。
三、學生朗讀比賽環節不夠完美。完全可以讓學生男女生,兩人一人讀一段,這樣也可以達到考察誦讀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節約時間。
四、我覺得我應該把翻譯課文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而不應該糅合到分析課文中來進行,這樣條理會更分明一些。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為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為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為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于讀書的過程中,以文本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今年的全縣新上崗老師的培訓中,我執教《背影》一文,在備課的過程中,我采取板塊教學,設計的板塊依次為:淚光點點讀深情、寒冬瑟瑟父子別、思念綿綿憶背影、濃濃深情寫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每一個人。
父親穿著很樸素,“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價,顏色普通。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就連給腳夫的小費,父親也要講價,家境慘淡可見一斑。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出讀書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親為兒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貴重,也很時髦。通過父子服裝的對比,不言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遠遠勝過自己。從父子服裝對比這一角度來分析課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兒的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對文本的解讀。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在【思念綿綿憶背影】中進行細致的刻畫和描寫。“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平時教學中,我通過反復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為這種愛它蘊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從四次流淚入手來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于學生更好地體會字里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學了文本后,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
情感的體會是散文教學的重點,而將情感的體會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成長的體悟,轉化為學生生命意識的覺醒和對生活的獨特感悟進而促進生命的成長,這又是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散文的味道就在于串聯了一個個精彩的瞬間而氤氳成一種樸素而又特別的情感,最終是這種情感的美成為一種生命的永恒。《背影》就是這樣一篇化瞬間為永恒的文章。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誦如流。為了更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我讓學生先反復誦讀文章,以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畢竟三分文章七分讀。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體思路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后,指導學生當堂背誦。整節課通過學生反復的誦讀,讀明文意,誦出韻味,通曉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暢談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理念。
反觀這一節課,學習目標基本達到。一是學生在讀準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較到位;二是學生能了解文本結構、“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三是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參入活動的學生在90%以上,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學生會運用工具書、資料自學課文。
但是,仍有遺憾之處。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問題的設置有些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就一篇自讀課文分析的過細。例如: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二是老師的表演成分大大減少,失去了公開的原生態!
三是沒有實現當堂背誦的預期。
四是由于停電至使課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還影響了上下課的指令。
五是在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上,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這也就意味著教師的時間少了,那么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發言之后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我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復述式的。學生的發言是精彩的,我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言。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同時,如何把課堂連綴得更流暢,怎樣把問題引到深處,促使學生思想素養的提升,如何讓教師的點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復斟酌提煉,深思熟慮。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用了兩個課時上完了《蘇州園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別輕松和愉快。一直以來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課程的理念教說明文,在教學中得意實踐。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打破傳統的“串講”,先創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細閱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初一年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里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經是水到渠成了。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么?”;想象并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于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于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這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名小說,在教授中我是這樣做的:
1備課既是備教材又是備學生。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高漲,關鍵在于老師怎么調動?關鍵在老師,不在學生。只要老師引導到位,學生是聰明的,他會和你積極配合的。恰到好處的鼓勵學生,也是真誠的贊揚。親其師,信其道“也許就不那樣難了。
2、熟能生巧,方能應用自如。
這節課我背得很熟,整個環節設計,每一個問題引出和引導,我都做到了應用自如。源于我課背的熟練,準備的充分。我知道我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知道笨鳥先飛可以早入林。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可以讓自己信心倍增,不至于忙亂出錯。
3、利用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過初讀感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續寫結尾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寫作能力;通過合作質疑,培養學生的善思和團結合作能力;通過字詞句段的賞析培養學生的品詞欣賞能力,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客觀的看待事物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每一問題的解決都是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下一步的教學中,多讀多練,讀書增強學識,增加知識儲備。通過本節課教學,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身知識儲備還不足。所以每日必讀書也就是我的必修課。在閱讀中為自己的教學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材,并且不斷的鉆研教育理論書籍,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讓自己的教學在理論的指導下,更科學,更有效。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敘述、描寫與說明的區別,能夠鑒別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閱讀說明文,能抓住說明要點,了解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語言表達得清楚明白。
1、要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同學們可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原有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在體會中進行比較。例如:在學習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在初讀課文后,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致入微的描寫、刻畫等。在學完課文后,再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2、要把握說明文的各方面要求在各篇課文的顯現。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館》都是比較典范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在學習課文時,要各有側重。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時,重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學習《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重溫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學習說明方法;學習《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體會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有側重地學,能夠使學習任務化整為零,便于把握知識。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說明事物時東拉西扯,不圍繞事物的特征進行,那么被說明的事物就會顯得面目不清,說明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中國石拱橋》一文邏輯順序很清晰,先談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再概括介紹石拱橋的總體情況,接著以趙州橋、盧溝橋為具體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文章在介紹趙州橋、盧溝橋時,處處強調了石拱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點,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這在《蘇州園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文章首先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后就分別從各個方面對蘇州園林的這個共同點作具體解說。
2)說明順序
與記敘文有記敘順序類似,說明文也有說明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都采用的是邏輯順序,它們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點,接著或是以具體實例或是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故宮博物院》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沿著游覽參觀路線,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有主次地介紹故宮的。
(3)說明方法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列數字、引用等。同學們不必死記這些說明方法的定義,只要細致體會每個類別中的一兩個典型例子,就能心領神會了。例如: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②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舉例子)③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列數字)④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引用)
3、要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于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摒棄舊傳統“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創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節。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先創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細閱讀課文,從2—9
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里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么?”;想象并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于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于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斷質疑為什么采用這種說明順序,怎樣采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說對象來確定最合適的說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說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后,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本之后,思維活躍,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為什么把太和殿作為重點介紹,由于課前學生資料查閱不夠,閱讀文本不夠深入,討論之后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說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贊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了。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理清說明順序,重點研討太和殿相應段落,體會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了解以空間為序的文章必須確定立足點和準確使用方位語言,培養學生按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能力,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性,理解作者的贊美之情。
一、 導入
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看圖片,更能讓學生直觀的體會到故宮博物院的宏偉壯麗,建筑精美,有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要求
(1) 在文中畫出故宮博物院特征的句子。
(2) 根據課文說明順序填寫故宮示意圖。
(3) 思考課文按什么順序介紹的故宮博物院。
(設計意圖:有目的地閱讀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所以提出閱讀要求。
說明文首先要明確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總括故宮的特征的語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風格獨特。下文對故宮建筑群的介紹就是圍繞這幾個特點來寫的。
畫出故宮示意圖,便于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通過直觀再現課文所介紹的故宮的主體布局,幫助學生去繁就簡地把握課文內容,并初步認識到課文采用的說明順序。
2你有什么疑問?
老師整合探究問題
(1) 本文為什么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2) 本文為什么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3) 本文是怎樣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設計意圖:為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學生的問題,給學生確定探究方向。學生會有濃厚的興趣探究問題。
三、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小組討論
(1) 本文為什么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友情提醒:A如果用邏輯順序、時間順序怎么寫?
(結論的結果:如果運用邏輯順序,寫故宮的特點則有主有次,選感興趣的方面來詳寫,對故宮沒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如果運用時間順序寫,則寫明清、解放后故宮的修建和維修,也不能全面認識)
友情提醒:B如果用邏輯、時間、
空間順序,哪個好? 練筆《我們的學校》,注意采用恰當的說明順序,注意重點突出。
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進行三結合教學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谷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么。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后為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的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于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后這此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 、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么“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著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后,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 、結合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對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為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為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識?問題較淺而且范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后,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于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為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為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了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為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節里,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松。
雖然是按照課文內容把預計的知識點都貫穿完畢,但總感覺有少許的不踏實——挖掘得不夠深入,之后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的革新發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的精神營養。這是語文課區別于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為一種科學的創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系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于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斗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后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
意,熔鑄了讀者獨創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出一切事業從追求、奮斗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新”的科學創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這么深層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術與我們語文學習聯系在一起,學生們會發現,克隆是那么的神奇,語文原來也是那么充滿趣味,各個領域之間的知識通過認真吸取、理解,就可融會貫通,應用自如了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合本課特點,我為本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積累詞語。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容時,注意體現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說明文章的寫作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最后聯系實際,請學生出謀劃策提出可行性對策,在此環節,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后,我認為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松、民主、主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由于時間較緊張,一些環節處理不夠到位;分析說明順序時,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特別是關于最后一個環節“出謀劃策”,在課堂上時間緊張,我想充分利用好時間,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落日的幻覺》教學反思
1、這是一篇事理性的說明文,我將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教學,課文為我們講述落日這個普通的現象所孕含的科學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學上知識,于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顯得很吃力,在面對“折射”,“色散”等光學知識時,學生顯得無從下手,于是學生會把重點放在光學知識上,但是語文課不是常識課,科普文不單單要講科學知識也要講語言的形式。
從文本來說,本文介紹的是常見的落日背后藏著的知識,接近生活。語言形象、生動、典雅,既不乏詩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學知識。特別是它提出的層層問題,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文本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光學知識以及個別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常識重點突破。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語,并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因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紹了夕陽給人的幻覺,以及幻覺形成的原因,語言通俗,學生可以通過默讀,得知大概,再通過互相學習理清思路。字詞教學可融入其中,在泛讀或領讀時完成,不必專門做講解。這一過程靠學生的自己領悟和交流學習。《新課標》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夠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因此抓住要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上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問題。語文不是科學常識課,上語文課要搞好:知識,表達方式,語言形式三者之間的關系。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而且剛剛接觸說明文,雖然有前兩篇文章作鋪墊,但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還很薄弱,所以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很關鍵,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其次是農村中學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因此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講得天花亂墜也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借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后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的使用特點。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宮的建筑布局及特點。
2.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教學反思《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3.通過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進一步發揚民族的創造精神,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美好而努力學習。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故宮博物院全貌,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認識并學習方位詞語的準確運用。
(3)以太和殿為例,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
難點:
(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游,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筑結構及布局,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于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教材分析
對《大道之行也》教參要求,背誦全文并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禮記。禮運》開頭的一段話,主旨在于闡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盡管他的理想在當時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前他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
學習本課,可嘗試比較共產主義社會的.終極目標,并讓學生有所感受兩者的異同點;
學習本課可結合21課《桃花源記》體現的思想,比較兩者的異同點。
學情分析
由于現在的90后學生對社會經驗體驗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會和現在的生活差別太大,學生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難。
對字詞的理解和識記應該問題不大。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文言文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篇名作,此文寫于“安史之亂”前期,此時,詩人已到中年,他親眼目睹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書寫此文,借以揭露了官吏的殘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對人物對話的`分析,明確中心,理解主題,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世界。教學過程中,我著重采用朗讀法、討論法、表演法來完成教學任務。
在教學中,我首先展示了一組“伊拉克戰爭新聞圖片”,整個圖片不僅展示了人民的苦難,而且展示了美國所耗費了巨額資金和傷亡人數,讓同學們聯想到古代的冷兵器時代下戰爭的慘烈,勞動人民的凄慘狀況,從而為教學的展開奠定感情基礎,
語文教學,我們要幫助學生了解文學常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所以我在解題這一環節中,把“官”和“吏”進行了區分,讓學生認識到文中的“捕吏”也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對這一反面形象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對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
在突破重難點時,我們以“讀”和“議”為主線,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準確把握全文,然后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從而喚醒同學對和平的期盼。在作業部分,著重放在寫作上,讓學生通過想象,加入多種描寫手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教學中,本打算進行現場小品展演,以課本劇的形式來結束整節課的內容,但由于在自主研討這一環節中使用的時間過長,最后略顯倉促。
通過這節教學,我覺著有美中不足之處。語文課應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應該在文章中挖出新意,語文課堂更應該與時俱進。所以,我對這節課的后半部分重新構思,加入“習xx閱兵”的相關內容,讓學生珍惜現在的和平時代,更要認識到“國家強大的必要性”,從而明確自己的重任,最后用“少年中國說“的一段經典誦讀來結束全文,才能真正實現這篇文章的價值。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班別: 姓名: 學號:
寫作題材:廣州市美華中學第44屆校運會
描述對象:運動場面、比賽場面
理論指導:
場面描寫的含義:
場面描寫,就是對一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內眾多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的描寫。常見的有勞動場面、戰斗場面、運動場面、事故場面、會議場面等。
場面描寫的要領:
(1)先描寫場面的背景、環境和氛圍,然后寫人物活動。要寫出特定場合的氣氛,要用映襯、渲染的手法,使場面變成一幅生動而充滿感染力的圖畫。
(2)場面描寫必須圍繞某個主要的人物展開。
(3)對人物活動的描述,要做到描寫個人與描寫眾人結合,既要有細致的特寫,也要有全景的描述,有點有面,有總述有分述,做到主次明晰,重點突出,有條不紊;重要人物要寫出他突出的言行心理。要用慢鏡鏡頭,甚至定格來進行拍攝式的描寫。
(4)要用群眾人物襯托主要人物。
(5)要對賽事和選手作出精要的點評議論,抒發個人感受。
不能把筆墨重點放在情節的構筑和推進上,描寫的地點和場景要集中,不能過多過散,不能什么都想描寫下來,胡子眉毛一把抓。
訓練題目:
1、用視頻設備播放諸如升旗儀式、拔河比賽等照片,讓學生口頭或書面描述照片上的靜態場面,師生共同補充修正
2、用視頻設備播放諸如列寧在工廠向工人作演講、聞一多在李公樸追悼會上作最后一次演講、鄧世昌駁斥外國公使等電影片段,讓學生口頭或書面描述動態場面,并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批改和講評;
3、要學生把課本中某些文段改寫或擴寫為場面描寫,如把方仲永“指物作詩立就,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擴寫為場面描寫。
4、讓學生發揮想象,用濫竽充數、舌戰群儒等成語故事進行場面描寫。
5、觀察校運會里一個印象最深刻的運動場面、比賽場面,用幾百字把它描寫下來。
開篇背景舉行運動會的背景和目的。
環境描寫場景整個賽場的環境和氛圍
自己班級的布置和氛圍
人物描寫賽手服裝,精神面貌,賽前、賽時、和賽后的話語、動作和心理。
觀眾看比賽時的言行和心理,對賽手的鼓勵,對賽況、賽果的'反應和感受。
自己自己對賽手、觀眾的評價,對比賽的精神、意義的認識感悟。
6、請你為班級你寫一條運動會比賽的新聞(扼要報道本班級賽手比賽的項目、地點、賽況和賽果,并作出點評,談點感受)
7、寫一個口號,為班級運動員加油。
作文講評
這次以校運會為專題的場面描寫訓練效果不好,只有少部分學生的作文勉強達到要求。寫得不好的作
文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1、一部分學生只在作文里把比賽場地的布置、賽場氛圍和比賽過程籠籠統統、三言兩語地概述一遍,走走過場,就交差了,連字數都不夠,書寫也特潦草,一看就知道是寫作態度有問題。
2、一部分學生雖然努力想把作文寫好,寫作態度很認真,但不理解什么是場面描寫,不是以選手為主,群眾為輔——不分主次,沒有點面結合,詳略不得當,重點不突出,沒能把重點放在細致描述某個(部分)選手的裝束、動作、面貌、心理和說話上,不會用觀眾烘托選手。過多過細地描寫大環境、大氛圍、大場面、大集體、大賽程、大賽事,全景鏡頭過多,沒有中景鏡頭,也沒有近景鏡頭、更沒有特寫鏡頭。
3、描寫的地點、場景過于分散,不夠集中單一,東拉西扯,寫什么都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過于注重賽事、賽程的交代,過于在乎情節的構筑和推進,腳步匆匆,沒能停下腳步來,把某個場景所發生的人和事用慢鏡頭細細的描述出來,定格下來。
4、缺少對比賽的意義、選手的精神的精辟的點評贊賞。
為什么會如此?
1、作文布置得太匆忙,老師都是在星期四語文單元測驗的時候發這份專題訓練作文紙的,沒有時間去結合范例去給學生講解。學生看著印發在作文紙里面的簡單幾句關于場面描寫知識的介紹,還是似懂非懂。
2、學生又要看比賽,又要想這篇作文,很難兩邊兼顧,一般都是看比賽為先,寫作文靠邊,以看比賽為樂,以寫作文為苦。學生寫這篇作文大多很不情愿,都作為額外的負擔,有的學生是應班主任要求寫報道和廣播稿,被逼無奈而作,加上水平有限,故難有佳作。
3、學生還是習慣于小學記敘文的概述,頭腦里沒有形象性,語言沒有情意性,沒有人物描寫、場面描寫的意識和習慣,要他把文章寫細一點,寫長一點,達到500來600字,好像要他去死。
彌補辦法:
在點評中,分析作文存在的問題和根源;
重新結合范文講解場面描寫的寫作理論;
重寫一篇場面描寫作文——改寫寓言《自相矛盾》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揮手之間》的場面描寫
人們又聽到了汽車的馬達聲:一輛延安人都熟悉的帶篷子的中型汽車正轉過山嘴,朝飛機場駛來。立刻,人群像平靜的水面上卷過一陣風,成一個整體地朝前涌去。接著,又停下來;正當汽車站住,車門打開的時候,機場上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毛主席走下車來。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藍布制服,皮鞋,頭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個裝束,完全是像出門做客一樣。這立刻引起人們一種深切的不安,和離別的情緒;眼淚不由得涌了出來。
在延安人的記憶里,主席永遠穿一套總是洗得很干凈的舊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他的偉岸的身形,明凈的額,溫和的目光,熱情的聲音,時時出現在會場上,課堂上,楊家嶺山下散步時的大道邊。主席生活在群眾中間,生活在同志們中間。主席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人們是熟悉的,理解的,懷著無限信任和愛戴,團聚在他的周圍,一步不能離開,一步不曾離開!如今,主席穿起了做客的衣服,要離我們遠去了!
一霎時,人們心里,像海上波濤般起伏洶涌。千百雙眼睛,熱切地投向主席身邊。主席在汽車邊站定,目光平視,望著全體送行的人,經過每一個人的臉;好像所有在場的人,他都看到了。這時,他眼睛里露出一種親切的、堅定的微笑,向人們點了點頭。
站在前面的中央負責同志們,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寬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別。主席的臉色是嚴肅的,從容的,眼睛里充滿了無限的關切和鼓舞之情。然后,又停下來,望著所有送行的人,舉起右手,用力一揮,便朝停在前面的飛機一直走去。
機場上人群靜靜地立著,千百雙眼睛跟隨著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群里移動,望著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飛機,一步一步踏上了飛機的梯子。
這一會兒時間好長啊!人們屏住了呼吸,一動不動地望著主席的一舉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飛機艙口停住,回轉身來,又向著送行的人群。
人群又一次像疾風卷過水面,向著飛機涌了過去。主席站在飛機艙口,取下頭上的帽子,注視著送行的人們,像是安慰,像是鼓勵。人們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齊揮手,像是機場上驀地刮來一陣狂風,千百條手臂揮舞著,從下面,從遠處,伸向主席。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起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舉起來,舉起來;等到舉過了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止在空中,一動不動了。
主席的`這個動作,給全體在場的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達了一種思維的過程,作出了斷然的決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場的人,以及不在場的所有革命的干部、戰士和群眾的心情 ,而用這個動作表達出來。這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性的動作,概括了當那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到來的時候,領袖,同志,戰友,以及廣大革命群眾之間,無間的親密,無比的決心,無上的英勇。
請感謝我們的攝影師吧,為人們留下了這剎那間的、永久的形象;這無比鮮明的、歷史的紀錄!正是在這揮手之間,表明了一種深刻的歷史過程,表現了主席的偉大性格。愿所有的人,通過這張照片,能夠理解和體會,那當抗日戰爭勝利,我們的國家處在十字路口,處在兩種命運、兩個前途決定勝敗的斗爭的嚴重時刻,我們的黨和毛主席,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飛機的發動機響了,螺旋槳轉動起來。隨著這聲音,人們的心猛烈的跳動,人們的眼睛一刻也不離開這架就要起飛的飛機;任憑螺旋槳卷起了蓋地的塵砂,遮住了人們的眼睛。這架飛機該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載負著解放區人民的心,載負著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載負著我們國家的命運!
主席的面容出現在飛機窗口,人們又一次涌上前去,拚命地揮手。主席把手撫在機窗的玻璃上,手指無聲地彎動。直到飛機轉了彎,奔上跑道,起在空中,在頭頂上盤旋,然后向南飛去,人們還是仰著頭,目光越過寶塔山上的塔頂,望著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離去。
說明:
1、該文段描述了重慶談判的赴毛澤東乘車到達延安機場后,下車登機、揮手道別和盤旋遠去的過程和場面;
2、它以毛澤東為場面描寫的重點和核心,采用細節描寫、特寫鏡頭的形式,從正面具體細膩描寫了他的裝束、身形、容貌、神情、眼神和登上飛機、揮手道別的動作;
3、它以到機場送行的延安軍民為面,描述他們在毛澤東到來、下車、步行、登機、道別、盤旋、遠去過程中的在動作、神情和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反應,從側面襯托毛澤東;
4、文中對毛澤東這一次跟延安軍民揮手道別,離開延安親赴重慶跟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重大舉措對革命對國家的偉大意義進行了點評。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2-27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臺階》教學反思03-18
八年級語文上冊《老王》教學反思人教版04-16
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的教學反思04-16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語文上冊《橋之美》教學反思03-19
八年級上冊語文《明天不封陽臺》教學反思08-12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蘆花蕩》教學反思02-04
語文上冊《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02-01
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教學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