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時我主要努力是創設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設法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讓學生進入大詩人李白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學生仿佛已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是那黃鶴樓下江邊的李白,他們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詩描繪的意境中。正是因為學生已感受到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感受到分別時的惆悵,才能深情地吟誦。學生在吟誦中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這節課的教學亮點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師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放手讓學生說看到的.畫面。這樣,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意境。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即:給了學生打亂順序理解詩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第四步: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最后的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讀出了離別的傷感和心境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先寫竺可楨問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時候開的,孩子答不上來。接著寫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訴竺可楨爺爺第一朵杏花開了,竺可楨爺爺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最后寫竺可楨爺爺正是通過長年累月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兩次對話是全文的主線索,雖極其簡單,卻是人物心靈的鏡子,是閱讀故事的眼睛。細細揣摩文中對話,有助于領會人物內心世界,透視人物所思所想,傳達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思考:作為老年人,竺可楨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中彩那天》記敘了在二戰前發生一個窮苦的汽車修理工之家發生的故事。故事以汽車的得而復失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當商店擴音器高聲宣布父親幸運地成為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奔馳牌汽車時,對當時正在上學的“我”來說是多么高興。然而,當父親開著獲獎的奔馳車緩緩駛過擁擠的大街時,卻發現父親的“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悅”。“我”自然會感到“悶悶不樂”。回到家里,慈祥的母親揭示了其中的奧秘──“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我”迷惑不解,母親又詳細說出了事情的經過。最后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地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可貴。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學生自讀和小組合作交流為主,學生較好的懂得了課文,理解了父親的心情,感受到“誠信是金”的道理。
學生積極質疑問難。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必須提供給他們提出問題的`機會。得此機會,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①我家生活拮據,中獎得到的汽車又得而復失,為什么說那一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②父親中了獎,為什么還不高興?③父親面臨的道德問題是什么?④彩票上的K字為什么被橡皮擦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跡?……
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人人都得到發言的機會,各抒己見,充分討論,教師依據學生的發言,點出文章的中心:誠信是金。學生們則自覺運用學過的名句,概括出了“言必信,行必果”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兩句話,畫龍點睛,升華了主題。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
好久不來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奮的腳步,就會越來越懶!
這些天在構思《扁鵲治病》的教學設計。當我“絞盡腦汁”終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卻無意間又重溫了被遺忘很久的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嚇一跳!其中她談到“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這一節時,這樣寫道:
“教者的作用顯得至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情感儲備和調動——悲喜哀樂,酸甜苦辣;教師必須讓自己、讓學生通過文字“怡情養性”,讓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健旺起來。可以打這樣的比方:如果說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狀態一定是恒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為了這條河的暢通與靈魂,教師還要為它修筑“岸”或“橋".有了岸的“約束”,橋的“搭建”,孩子們才如這生命之河中的生靈——水草豐茂,魚蝦成群,與天光云影共在這源頭活水之中暢游”。
“教師和孩子在一個良好的.氛圍里完全沉浸于學習之中,教師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師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緣于一種真實人的外露。那就是,無論什么性格的教師,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對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而這,就是他(她)個體化的激情”。
“聽過太多的優質課,每次都能感受到熱鬧、喧嘩,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
我常想著:語文課堂,我們到底應該留給孩子們什么?是能力,是伴隨著他們一生的學習、生活的能力!這個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論提升!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今天,課堂教學的成敗取決于學生是否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下面我就談談一下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貝瓷棖榫,導情激趣。
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的確如此。一個精彩的開場白可以大大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投入到自主的學習當中。因此我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激起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例如:在上一節口語交際課"編故事"時我在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的開頭"同學們老師最近又有了一項新的愛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帶來了你們想不想看看。"同學們都好奇的期待著,這時老師適時的運用資源課件出示用的各種畫面再加以相應的配音,聲情并貌,生動有趣。同學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樣大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編故事的興趣,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求知欲空前的高漲,收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科學,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指導點撥,自主探索
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自主理解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充分發揮遠程資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課堂的重難點。
四。重視朗讀感悟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為了使這些精彩之處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在朗讀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尊嚴》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以誠待人”。課文主要講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
上課前,鉆研了教材,覺得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弄懂什么是尊嚴,體會什么才是真正的尊嚴,學習通過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表現人物品質。因此,在設計第一課時時,就著重抓住了這兩點。
教學設計一開始,我通過講故事的形式,簡單地告知學生課文的主要內容:有這樣一個年輕人,他曾經和一群逃難者來到一個小鎮上。年輕人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疲憊不堪,此時,他是多么希望能夠美美地吃上一頓飽飯啊!可是,當杰克遜大叔遞給他食物時,年輕人卻堅持先勞動再吃飯。二十年后,這個年輕人住進了豪華的別墅,擁有讓所有美國人乃至全世界都為之羨慕的'財富。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用課文開頭和結尾的內容描述主要內容,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目睹并感受逃難人的境況,為學習奠定情感基調。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很快就進入課文的學習。
接著,我試著用一種全新的方法檢查預習作業。之前的教學中,我試著讓學生自讀課文后,再檢查,但這次,一上課,我就馬上出示詞語檢查學生的字詞認讀情況。我還試著用“故事《尊嚴》發生在(),主要人物是()和()。課文主要敘述了()的事。”因為這篇課文相對比較簡單,故事情節也容易理解。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查,有利于促進學生預習課文的良好習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中年級的重點訓練目標,學習內容的解讀應該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過程,所以在進行深入探究錢,讓學生回顧全文主要內容,同時也鍛煉學生用凝練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回顧文章內容后,我試著聚焦“逃難者”,通過其他逃難者“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和年輕人“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兩者外貌描寫的學習,初步感知年輕人的與眾不同,同時也試著提示學生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可以刻畫出人物品質,為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作鋪墊。但這個環節,我花費的時間過多,而過多注重語言的本身,對語言形式,和運用方面沒有做過多的引領和點撥,也是處理不當的一個方面。
最后,整堂課的重點就落在了年輕人和杰克遜大叔的對話上。對話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特色。我能抓住“不能”“不能不”等關鍵詞,體會雙重否定是更加強調的語氣,兩個“不”和感嘆句包含的豐富的情感。教學過程中,還穿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男女賽讀,師生合作讀等努力使學生讀得精彩,說得有情。這是學生情感與語言交融,共生的結果。學生的情感是根植于品讀、辨析、體驗、表達的基礎上的,是層層深入的。課堂上專注投入地讀,積極得體地說,由此讀出獨特體驗,悟到讀書方法,牢牢抓住培養語文能力這條主線。
課上下來,卻感覺簡單的內容被復雜化了,而沒有體現“輕負高質”。聽課下來,給的建議是:(1)課堂內容比較簡單,能不能把兩課時壓縮在一課時,另一課時用于提升。(2)在年輕人和其他逃難人作比較時,是否可以點撥“為什么作者在寫年輕人時還要寫其他的逃難人呢?”(3)上課不要注重內容,而可以從提高學生寫作方面做功夫。
小結:以后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還得注重細節,注重效率。不要為了教而教,而應讓學生學有所得,習得方法。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小小新聞發布會教學反思
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通過講述新聞發布的要求、交流新聞、開展新聞發布會等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表達、傾聽和與他人交往溝通等能力,初步掌握了主持人、新聞發言人及提問人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技巧,在口語交際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表達、傾聽和與他人交往溝通等能力。
習作教學反思
在這次習作中,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在合作中積累了寫作的材料,明確了寫作的任務,在通過讀——改——評的方式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修改作文,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整理、組織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通過看圖說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發他們痛恨戰爭,同情戰爭中的無辜者的情感,理解了人們對和平的呼喚。
語文園地四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學習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發現了比喻句表達的不同的.感情色彩,了解了成語的含義,并能試著運用,通過寬帶網,了解了戰爭帶來的危害,感受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并能緬懷那些為消滅戰爭、保護和平而戰的英雄,激發了學生從小憎惡戰爭,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制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再次,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借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于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領悟各種學習方法了。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后,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后,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并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后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 巧設質疑,激發興趣,引發探究。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我利用電教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求知欲。一上課,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飛行,一架飛機穿梭夜空,平穩的`飛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交通工具,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于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三、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于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于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曾有人說,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 自主學習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學生自學后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突破重點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我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啟發,發明雷達入手,反復請同學們采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獲。并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制簡筆畫。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游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征,發明了迷彩偽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并練習小練筆:從動物獲得啟示,有所發明。
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著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大地的話
種子、飛鳥、游魚、小草
(無私 愛 奉獻)
我什么也看不見無動于衷什么也沒有得到
第二課時
花之詠
教學目的
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獨立識字,學會本課8個生字。
2、引導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學習第一人稱和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并能運用這種寫法仿寫一段。
4、通過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美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教學重難點 對“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這句話的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講解法 練習仿寫
教學環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兒嗎?誰來用最美的語言贊美自己所喜歡的花兒呀。
2、板書課題:花之詠
查字典,說說“詠”是什么意思?
結合預習,想一想“花之詠”是什么意思?(花之詠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對我們唱了些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吧!
二、自讀自悟
1、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
2、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什么?把自己在課文中遇到的難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3、同學之間互讀,檢查字句讀得是否正確。
4、互相交流讀完課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誰愿意代替花兒“唱”出自己的心聲?(指名讀)
2、你覺得他們讀得怎么樣?(生生互評)
3、說說花兒表達了自己什么心聲?(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準備。
四、詞句摘抄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聆聽花兒的心聲。
二、品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對喜歡的段落可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說說喜歡的理由。
3、選自己喜歡的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讀后的感受。可以用語言交流,也可以畫一幅畫,唱一首歌,吟誦一首詩詞。
(1)談到第4段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感受,體會花兒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的重點段,談到第7段時教師可以相機向學生介紹作者的資料,使學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讓學生感悟課文借花喻人的特點。
三、感情朗讀
1、配樂朗讀課文。
2、朗讀比賽。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學生充分交流對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誦讀加深對的'感悟。]
四、小練筆
1、根據前四自然段的結構特點,試著仿寫一段。
2、互相交流。
五、總結全文
學習了紀伯倫的《花之詠》,我們從花兒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兒的美麗,而且體會到作者的崇高理想與追求。
板書設計
花之詠
我是(一句話、星星、女兒、) 感受美好
我是(禮品、彩冠、贈物) 奉獻美好
草原上、空氣里、黑夜 追求美好
宣報、告別、招徠、 擁抱光明。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文筆清新、想象瑰麗、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出了花的心聲,表達了作者對美對光明的追求。由于課文內容較簡單,而且學生已經有了前兩課的學習經驗,因此教學時我以讀為主,通過多個層次、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讀后談出自己的感受,使他們在讀
中理解,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語文天地三
教學目的
掌握讀一讀,我的摘抄筆記等部分內容。
教學重難點 摘抄的技巧
教學方法 練習法 閱讀法
第一課時
一、我的摘抄筆記
1經久不衰 偃旗息鼓 短促……
2 湛藍 孕育 啜飲 ……
3 我是一顆星星,從湛藍的天幕墜落到碧綠的地毯……
二、讀一讀
錦上添花 花好月圓 花團錦簇 花枝招展 朝花夕拾
鐵樹開花 奇花異草 流水落花
吳興雜詩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
不深不淺種荷花。
學生多讀成誦,此四句詩選自清朝阮元《吳興雜詩》。本詩作于阮元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全詩共分四句。
第二課時
一、開卷有益
1、以自讀為主學習《朱德與蘭花》:
2、查找生字、詞;
3、提出不懂的問題;
4有感情朗讀……
二、筆下生花
1、我最喜歡的花
2、想像作文:我是——花
3、鮮花送給——
三、初顯身手
觀賞鮮花,用花打扮我們的教室。收集鮮花的圖片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托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課前我先布置學生預習了古詩,因此在教學《江南春》這首詩時,學生已經通過預習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或同學之間討論過,課堂交流時,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說出“鶯啼”、“綠映紅”、“酒旗風”“郭”等詞語的意思,但是讓學生找一找詩中描繪了那些景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學生就顯得理解不深了,這時我作了適當的'引導,點撥,學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礎上朗讀詩歌、背誦詩歌就容易了。
當然,這首詩上得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如對詩的整體把握不夠,詩意的落實不到位,全詩的主題思想的引導過于生硬,這些都是我在詩歌教學上需要改進的地方。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因為愛,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舍,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著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著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之后,它戀戀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為止。讀完,我發現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于是,我問其中的`一位: “夏靜怡,你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著邊說:“我……我舍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 “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隨后,我又發現,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著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她說。“我想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后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是呀,孩子們說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里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舍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我想我這節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為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與文本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于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與前幾篇課文不同的地方是作者不是冰心,而是山曼,主要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冰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有過著怎樣的童年生活,體會童年的大舞臺對冰心一生的重要影響,并由此文收到教育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邊的人和事,既注意觀察,又用心思考。
針對于教學重點,我教學本課時主要是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所謂的“大舞臺”就是指他玩的'地方:山上、海邊、炮臺、營房等,而正是這些經歷讓冰心有了以后書寫的素材,為她能成為作家提供了不可剝奪的經歷。經過引導,我班的學生基本能夠理解,為了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這些內容,我還在教學完第一課時后,進行了拓展:你的舞臺有哪些,你準備如何利用你生活的舞臺?我覺得這樣的拓展才是讓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而學生們也愿意將自己的舞臺給他帶來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
通過教學本課,給了我深深地啟示,那就是多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來教學,會使他們的學習更有興趣。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三顧茅廬》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內容改寫的。這篇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教學時,我抓住劉備的語言、行動的描寫,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讓學生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關系以及景物描寫的方法。反思我的課堂,有幾點覺得較成功:
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畫出有關劉備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詞語、句子。說明了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通過讓學生理解劉備拜訪孔明時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劉備的誠意。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對話,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在體現劉備誠心誠意的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教學中我抓住了課文中的比喻句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并用“來到……只見……”寫一處景物,培養了學生的說、寫能力。
課后,我發現有很多的不足:
1、對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預設有出入時,不能順勢而導。這不僅僅是缺少教育機智,而是沒有把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的表現。
2、耗時太多,整個教學前松后緊,因而設計的幾個環節還有些沒能完成。
3、沒有放手讓學生來演一演:整堂課中,我只叫學生讀描寫劉備恭恭敬敬等候諸葛亮的動作的詞語和句子。如果在劉備遇見諸葛亮時說的那一番對話可以讓孩子們來模仿、表演,相信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氣氛也會更熱烈。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它取材于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一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的文章。不過,這種歷史題材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難而上,選擇這篇課文上了一堂公開課。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本著“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我課前了解情況,課中多法并用,課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不打無準備之仗。一開學,我就作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我們這些剛升入四年級的孩子,讀過大部頭的《三國演義》的幾乎沒有,看過電視連續劇或者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學搜集過大量的三國人物卡,對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拉出來就上這篇課文,很可能出現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的現象。作為課堂主人的.學生無法真正進入角色,無法真正體驗感悟到文章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項長時間的預習作業:建議同學們自己去閱讀《三國演義》;建議同學把搜集過的三國人物卡帶到學校,在課間玩耍時互相交流;同時,我也利用晨會課、中午午讀時間給同學講三國故事。雖然,孩子們只是模模糊糊、囫圇吞棗地了解了一些三國內容,不過,這樣做,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探究課文的欲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生活處處皆語文。”課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里的40分鐘,學生是在學語文。而課前的預習,課后的鞏固,各種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求知欲。特別是像這一類歷史性題材而且是選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創造,讓知識內外溝通。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持續性。
“功夫在課外,得法于課內。”要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學語文,首先必須上好語文課,使學生愛語文。這節課較好地改變了目前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摒棄繁瑣的分析,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重點,讓學生自讀自悟、樂于探究、主動求知,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4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13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08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6-19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9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4-16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頤和園 》的教學反思04-18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