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現將自己教完這篇課文后的反思如下:
一、課堂構建了良好的師生交流平臺
課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來的激情,親切到位的鼓勵性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樂意與老師交流。在我的積極引導下,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各種方式,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這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改教學理念。
二、感悟語言,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
本課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便注重了這種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學生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我以這句為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么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們較有收獲,他們是快樂的。但課堂還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課堂評價激勵性不強,沒能很好地照顧到學困生。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竹石》是一首詠物詩,借贊美竹石來歌頌詩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本詩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我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讀、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上課伊始,說到詩人鄭燮,有些學生很陌生,但課前做了充分準備的學生知道鄭燮就是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他素有“詩書畫”三絕。詩人十分喜愛竹,所以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竹石》。學生在了解了詩人和創作背景后,自由讀詩,抓住關鍵詞語“咬定”“千磨萬擊”等詞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質。開頭用“咬定”二字,把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后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姿態,從來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領悟了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導學生讀詩,以誦讀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個練習中出現了學生喜歡的魯迅的'相關內容,他針對讀書中可能存在的誤區,提出了兩方面的讀書方法。對他們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古今賢文》蘊含深刻的道理,讀起來瑯瑯上口,并給人以啟迪,上我們再次感悟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輩們的的智慧!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成功之處:這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了小男孩正太郎與狐貍之間的傳奇故事。通過前三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人與動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感情。那么,在寓言和童話故事里,往往與“狡猾”一詞緊密相連的狐貍又與人類發生了什么的'故事?于是,我先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有關角色并且找出角色之間的關系。但是,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我班學生的弱項,但是這種關系鏈式的板書卻大大降低了學生概括文章的難度,學生回答的比較到位。另外,學生也能夠從文章的點點滴滴中感受到了狐貍一家濃濃的親情以及正太郎與狐貍和諧相處的美好關系。教學效果相對比較好。
不足之處:個別同學不理解的課文內容不會質疑。
改進措施: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多質疑。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于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著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于生理發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里顯得更為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沖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里涂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著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為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為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為校園電視臺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為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幾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余,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機返顧或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里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著小女孩小小的尸體上,她的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里,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饑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著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開發課程熏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瑯瑯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于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臺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里、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里、校園網里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為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艷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里、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教學了我國著名詩人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課文主要通過描寫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使學生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我也深有體會,教學時主要從以下方面突破重難點的:
一、豐富課前感知,激發學生情感
基于現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總理的生活與工作知道的不多,對周總理的感性認識很淺顯。而對文章人物沒有一個很深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與作者那樣的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閱讀有關周總理的書籍資料、圖片等,并為學生提供周總理的相關網站,充分的讓學生通過資料去感受。
二、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夜的工作》一文是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方面展開的,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找出文中描寫“勞苦”和“簡樸”的語句,并在自己最受感動的語段旁邊做好批注,然后在小組里自由談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談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
三、創設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鳴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的補充周總理的感人事跡,出示周總理身患癌癥時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學生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加深對文章的感悟,接著我出示滿臉憔悴,夜以繼日工作的總理的圖片,讓學生面對著周總理說說心理話,這時學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同時自然地引用課前閱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周總理的其他品質來進行表達,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
生共鳴,因而在最后兩段的朗讀時學生激情飽滿,發自內心的吶喊把課堂推向了高潮。最后的拓展延伸,讓學生以《周總理,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小練筆。從學生寫的內容看,感情真摯,充分抒發了對總理的敬仰與愛戴。
不過回想起這一節課,也有一些遺憾:
一、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優生的發展,忽略了學困生的訓練。提問的面太窄,沒有給學困生表現的機會。
二、在學生面對總理說心理話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學生回答的面有點窄,沒有創新精神,題材限制較死。
三、最后兩段的朗讀由于時間關系指導的也不太到位,今后,還要在這些方面多加努力。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核心提示: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一、成功之處
1.整堂課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在講課時把字詞句的訓練,句式訓練,標點符號的運用。人物描寫等方面內容穿插在教學中,讓人覺得實在、不空洞。整堂課節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躍了課堂氣氛。
2.注重人物的心里活動。從桑娜的.心里活動變化過程中體會她的品質,老師先讓孩子們讀課文,找找哪些詞句是描寫桑娜的心里變化的。再讓他們細細品讀這些句子,通過學生的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從句子中體味到桑娜矛盾、猶豫、堅定的心理變化過程。從桑娜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過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愛心。
二、不足之處
當然,一堂課也不是完美的,總會有那么一些遺憾,這堂課值得探討有對學生朗讀指導還顯不夠。
三、改進措施
1.從讀中感受,從感受啟發。
2.讓課堂上的語言技巧富有激勵生動,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敢說、有說、會說,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也會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新課標實施以來已經過了幾個年頭了,我在小學語文的教學與反思的過程中,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顆顆充滿活力的教學弄潮兒,一個個充滿生命張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民主衣袂飄飄,楚楚動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款款地向我們起來。我們的一批老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銅陵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
新課標要給小學的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新課程改革開始的一次調查中,有位家長這樣說:“新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通過研究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反思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四個“語文課堂”,與各位語文教師共同探討。
㈠ 給小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㈡ 給小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2、展現給小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3、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㈢ 給小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車的世界》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小小交通警》、《灑水車》、《讓車》等十余首兒歌,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車、交通規則方面的'知識,而且無形中又認識了許多生字。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2、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們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㈣ 給小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小學語文二年級第三冊的《水鄉歌》中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北方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呢?通過錄像展示美麗的水鄉,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真誠地希望: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我們的每一節小學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11月3日,我在金城鎮中心小學六(1)班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小草和大樹》。課后,工作室全體成員,集中評課。執教此課,主要目的是想提供一個課例,組織工作室成員評議,使大家在評議中展現各自的語文教學思想、課堂藝術觀點,以便使這一嶄新的團隊,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增加相互了解,增進對“書香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理解。
課后,自我反思如下:六(1)班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文,已養成習慣。自主學習效果較好,課文朗讀、字詞學習,基本達成教學目標。課堂上,經過思辨和論,學生對本文“小草”、“大樹”的內涵理解準確,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聯系的認識有了深化。在此基礎上,讀寫結合的滲透,有所實現。然而,該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尚存形式化的刻板傾向,尤其表現于開卷之后,抓主要內容、抓要點的意識不清晰,方法不嫻熟,以致于降低了對文本內涵理解的深度,淡漠了對作者謀篇布局之匠心的體悟。因此,教案設計雖然試圖抓住課文的核心問題披文入境,解讀文本,體悟內涵,展開語言訓練,但是,由于“預設”離開了學生的實際,還是沒能產生“靈動”的.實效。此課,對“書香課程”思想指導下的文本解讀、簡約處理教材等方面有獨到之處,但至少相對于六(1)班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要求之高還是過于理想化了。
評課時,大家從教材處理、教學環節設計、語言文字訓練、教者課堂表現等多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展開了討論。雖然大家初次“碰撞”,出言滿含“禮貌”的謹慎,但大家交流的坦誠,對教學的較真仍然表露無遺。由此可見,工作室成員個個后勁十足,大有發展的希望。但是,有一點值得重視和深思:大家的評議,基本建立在學生當前閱讀量有限的閱讀水平狀態,對學生大量閱讀之后,語言文字水平可能呈現的靈動狀態缺乏足夠的認識。為此,將來的研討,有兩個重點工作急待上馬:開展“書香課程”的理論研修;盡快在各自班級開展實質性的大量閱讀。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單元課文圍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一主題,向讀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風民俗。如:老北京熱鬧的春節、古樸的的藏戲以及別具一格的民居等。
《和田的維吾爾》一文,又向我們展示了維吾爾鄉村濃郁的西域風情和和田的維吾爾人熱愛生活、豁達樂觀的精神。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學中,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
第一、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詞語的正確讀音,在朗讀中體會文字之美。
第二、要求學生能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感受維吾爾鄉村的風情,并且理解和田維吾爾的精神。為此,在教學中,在學習課文之前,我首先讓學生充分作了預習,學生廣泛收集資料,課前讓他們談談在他們心目中的和田的樣貌,從而對和田風情有個初步的了解。
教學中,通過抓中心句,重點詞去理解,去品讀,效果較好。如,在學生交流了自學情況后,就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能夠反映和田維吾爾人性格或精神的語句。抓中心帶動學習的積極性。了解了維吾爾人的'特點是:豪氣與樂觀的維吾爾族,酷愛土地的維吾爾族,愛美的維吾爾族,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
有句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節課同樣留下了一些遺憾:對朗讀的處理,我還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特別是學生對作者用兩個反問句和兩個感嘆號表達自己的驚嘆這一句式,只是讓學生個人讀和齊讀兩種方式,因而學生還沒有通過“讀”完全體會到作者的驚嘆。另外,我對學生發言的評價用語很精煉,但不夠精彩。這也是我在平時教學中存在的缺點。
十幾年的語文教學,讓我發自內心地愛上語文,愛上語文教學。我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我要和我的學生一起和語文“回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教學《凡卡》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復雜的事件關系,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是這樣教學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了解課文大意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么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采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采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那一段。接著精讀細讀:“凡卡經受了哪些痛苦?”“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于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接著繼續抓住學生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么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鑒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我們除了從凡卡的語言敘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啟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致入微地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嘆氣;寫信后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三大板塊結束。
最后,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說說作者是什么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
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系,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但本節課朗讀指導還不充分,有待加強。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一、成功之處
1.重視課前預習,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在課前做了大量的、充分的準備工作,調查學生中哪些是難讀的字詞,梳理學生預習中產生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放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默讀課文,動筆劃劃寫寫,強調學生的自讀自悟,真正地把讀書時間交給學生。
2.從學生實際出發,巧妙地化解了教學的難點。
《彩色的翅膀》一文課文比較長,而且內容分散,文章中戰士們的情懷表現得比較含蓄,只有一個小高的形象顯而易見,而后就是一次活動——“嘗瓜會”。文中又運用了插敘的方法,交代了西瓜不平常的來歷。對于學生來說概括這樣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我重視了這點,課堂上通過出示學生在概括課文內容中出現的問題,指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要言簡意賅,并抓住文章的要點重點。理解戰士小高最后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是課文的教學難點。我緊扣目標,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在課堂上抓住重點詞句,帶領學生細細品味,讓學生較好地感受了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二、不足之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還有欠缺,學生回答問題不能踴躍發言。
三、改進措施
語文教學,不僅要在讀上下功夫,更要在由讀到寫上下功夫,課文中的“吃西瓜”細節描寫很有特色,課堂上,學生可以模仿著以《吃xx》為題,進行仿寫,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信如果我們堅持“一課一得”,持之以恒,學生的讀寫能力自然能有所提高。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第九周
4月22日星期一第二節
今天進行最后一個單元的學習,單元主題《告別童年》,學習了講讀課文《學步》。作家趙麗宏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兒子學步時的情景。文章從看到兒子蹣跚學步,聯想到學步只是人生旅途的開始,希望孩子腳踏實地地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順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父輩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學步——人人都要度過的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經歷,這就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與其中的某些描述能夠產生共鳴的所在。如果將學生引進文本,一個個的成為文中的學步者,再現兒時的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經歷,那么就不難理解文中所講的“你的生活從此開始有了全新的內容和意義”這句話的含義了,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深情厚意。本節課,我重點指導孩子們進行課文朗讀,并讓孩子們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以此目標,達到孩子們了解課文主旨的理解。孩子們通過閱讀、談自己的成長,基本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
4月22日星期一班會課
本節課進行課文精講,我重點知道了關鍵語句含義的理解,例如:“生命的過程,大概就是學步和尋路的過程。”等。為了突破難點,將學生引進文本,一個個的成為文中的學步者,再現兒時的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經歷。我是從這幾點入手的:首先,理清文章脈絡,由“居然會走路、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入手,讓學生找到學步的艱難。學生需精心閱讀文本,體會父母的心情。其次,讓學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閱讀,歸納出有關描寫心理感受的詞語,諸如“膽怯”、“自豪”、“勇敢”、“新奇”、“堅持不懈”等。這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第三,本節課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讓學生走進了一種能夠共鳴、能夠感悟的狀態,而我又利用各種契機進行了大量的語文能力的訓練。從而提升了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學生已經知道,人生只有學步,才能邁步,直至成長。讓學生將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了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圖片發自簡書App
4月23日星期二第二節
學習《在學校的最后一天》,這篇課文很貼近孩子們的現實生活,他們不僅從中去體會位老師在即將與學生告別的不舍、難過、傷感、失落及對孩子們的那種深深的愛,也能感同深受孩子們即將離開母校,離開老師,離開的小學生涯的那種心情。所以,在這節課的最后幾分鐘里,我也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即將離開母校、告別童年的那種心情,并讓他們的動筆寫下最想跟老師說的真心話。整堂課很真實、樸實、常態,師生間的交流和諧融洽,孩子們的發言也很純真很實在,都能深深地體會到師生間那種濃濃的愛。但在課堂上因投入與孩子們對文章內容與情感的交流,卻把文章—一個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一”恰當地運用了順敘與插敘相結合的方法”給忽略了,沒能及時引導學生抓住有關句段好好去體會,并指導他們在實際練筆中嘗試運用。
4月23日星期二第三節
本課教學,我不僅完成了課前預設的教學任務,還引導學生在畢業前,即將離開母校時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了一—次自我批評、自我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課堂剩余時間,讓孩子們進行了寫作小練筆《我們畢業了》。
4月24日星期三第三節
本節課進行了作業輔導,重點指導了孩子們的作文書寫。這是孩子們第一次通過平板進行的`習作,感覺孩子們自從擁有了平板,打字及格式的編排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月25日星期四早自習
《我們上路了》這節課,我為學生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在教學中采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存在問題:
1、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
2、學生寫作時間不夠充足,應再合理安排時間。
在今后的詩歌教學中,我將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4月25日星期四第一節
《萬歲,母校》這首詩歌,通俗易懂。課前孩子們的預習也是否到位,因此講述比較順利。因此,在提升環節,我結合我校特點,為孩子們講述了我校的歷史:1931年建校,曾經也出現過好多人才。并要孩子們講講你所調查到的從我校畢業后的學生,孩子們記錄非常現實,與課文中描述一致,也有從事各行各業工作的。還有孩子說,他爺爺曾在這個學校上過學,他爸爸在這里上過高中。通過結合實際的講述,孩子們對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也進一步升華了文章主題。
4月25日星期四課后輔導
《童年的朋友》,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在學生預習后的基礎上,我又對文章的主題進行了講解。而后,讓孩子們進行小練筆,對于童年的朋友,她們也好似有好多話要寫,寫了好多好多。檢查時我發現,她們的敘述雖然語言簡樸,可感情真摯,真正體會到了朋友的真諦。這樣的練筆,讓學生在心靈上得到了共鳴,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月26日星期五第一節
《語文天地八》,本節課進行了語文天地中“日積月累”得講解,然后布置作業,要她們制作“小學紀念冊”,內容包括成長足跡、精彩瞬間、我的佳作和友人寄語。至下課,她們還沒有完成設計,但我相信,她們一定會制作出最精美的小學畢業“紀念冊”。
4月26日星期五第三節
作業輔導,進行“配套練習”指導,對配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詳實的講解。下周起,進入復習環節,但愿不會給他們帶來太大壓力。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軍犬黑子》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馴導員與軍犬黑子發生的一個故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改變自己的角色,真正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主人翁感,有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
這篇課文講述了軍犬黑子與訓導員之間的故事。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易懂,但是思想內涵不容易體會,我主要圍繞黑子被訓導員愚弄時心理變化為主線,從迷惑--沮喪--痛苦--絕望,引導孩子們去學習。當黑子知道這是訓導員設計的騙局時,它毅然決定離去,可想而知它有多么的.傷心和難過,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反復朗讀去體會,讓學生感受到這一次次的測驗,對黑子的傷害有多么嚴重。教學中,我抓住了迷惑、沮喪、尊嚴、無動于衷等詞語,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黑子雖然是條狗,但是它通人性,有思想,有感情,更有尊嚴。和我們人類是平等的生命,從而教育學生不管是對任何人或事也應互相尊重,互相體諒。
當然,本課仍有不足之處,如:很多學生的聲音太小了,對課文大意的歸納也還不夠精練,這都還需要我繼續加強訓練,尤其是強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而且我對課文情感的挖掘也還不夠,教學本篇課文不能僅僅停留在人對動物的欺騙上,還應該上升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與人之間更不能欺騙,否則后果會更加嚴重。看來,在對課堂生成的處理上,我還需要向其他老師學習,還需要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探索。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散文,重點要明白作者“托物”所言之“志”。在生命的長河中,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更有波濤洶涌之時。嚴峻的生存環境可以淘汰一批嬌弱的生命,可是它扼殺不了自然界中的強者!作者以“野草圖、山花圖(蒲公英)、松柏圖”這三幅圖景來表達心中的“志”。但這三幅圖景之間是各有重點、層層遞進的關系。初一年級的學生思維較活躍,朗讀有一定水平,而且好表現,所以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層內涵。
在文本的研讀過程中,學生很快能解讀出“面對逆境要頑強”這一層面的含義。但學生腦海中的`中心是概念化的,我就從朗讀、圈劃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野草、山花、松柏特點的詞語或語句細細品味,使他們體會出文字背后深層的內涵。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去感受當面對逆境時,要像石縫間的野草般看重“生”的權力——應對環境,頑強生存,才可能如蒲公英般 “改變自我,適應環境”,只有因“戰勝環境”成為強者,才能像松柏一樣“改變環境,開辟天地”,顯露自己的價值,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由于自己腦海中固有的一種上課模式,總覺得要把既定的教學目標完成,因而在解讀文本時,對于講得不透徹,給學生朗讀的時間還不夠,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0-14
小學六年級的語文的教學反思04-16
小學語文《背篼》教學反思02-04
對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02-05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3-19
小學語文個人教學反思12-25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反思03-31
小學語文《畫風》教學反思03-30
小學的語文教學反思03-31
小學語文《掌聲》教學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