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教學《富饒的海洋》時,我以讀貫穿全文,通過多種朗讀的方式讓學 生體會海洋的富饒與慷慨,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 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另外,本篇課文涉及的有關海 洋的知識很多,這也正是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 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機會,尤其是文章第五自然段所提到的少為人 知的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的.開發最易調動五年級學生學習的興趣及 探索發現的心理,在教學時,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體現大海美麗、富饒、 慷慨的圖片和海洋知識與學生一同欣賞,當這些栩栩如生的圖片呈現在孩 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愛慕的眼神!對大海 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把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的精神落到實處。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師恩難忘》的作者是劉紹棠。課文講劉紹棠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對他從事文學創作的影響。這是一篇深情而樸實的文章。課文通過對田老師“故事法”教學的回憶,抒發了對老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
聽完執教老師上的這第二課時,我在想,這節課落在學生思想、情感認識上的收獲究竟有多少?
文眼,這位老師定的是——“師恩難忘”,也是題目。《師恩難忘》中,難忘的是啥?我們的課,能否讓孩子們真正感覺到田老師的“師恩難忘”?課聽下來,總體感覺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進去。也就是說,沒有把文字拆開,把難忘的師恩之感“破譯”出來。不然,那些經典的詞句,雖讀千遍萬遍,不知其味,便沒了“師恩”。
我想,這篇文章中,由“師恩難忘”引發開去,不是不行,但個人感覺這個“主題詞”有些抽象,是一種概括性的詞語,大、空。這堂課,從“師恩”出發,僅了解課文情節后,再回到結尾“無心插柳……”,學生還是在文字表面打轉轉。“恩”太空,于是課就飄了。
如何讓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找到具體的“形象”?我看,關鍵是要找到文字中的具體抓手。我讀到了文中“感念”一詞。這個詞就有一種,一觸肌膚,就能摸到體溫的感覺。作家劉紹棠的這個“感念”,是全部的感激、感恩,是一輩子的紀念、懷念、感念。如果照這個思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作者“感念”的究竟是什么,最后結合作者抒發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我終生難忘”——“師恩”可知、可感,從而具體化了。
可以先從文中的一個故事入手。
劉紹棠描述了田老師當年,如何引導他們學習一首古詩的情景。現在看來,每一位小學老師都會用這種方法來解釋詩的意思,并不稀奇。可問題是,讓“我”感念的是,老師能夠做到“娓娓動聽”(書上的詞語),并讓“我”“身臨其境”(也是書上的詞語)——這可不是一般老師能夠達到的教學藝術。
我們語文課不是應當積累和理解一些詞語嗎?像上面這兩個成語,用三思語文網的方法解釋,好像也可以,可田老師卻用故事法,通過聲音傳遞,體現“娓娓動聽”,通過教學效果體現“身臨其境”。
而今天上課的胡老師,也注意到了這兩個詞語,但對“娓娓動聽”和“身臨其境”,沒有和文中故事本身的貼在一塊兒。“娓娓動聽”是田老師教學語言的魅力,身臨其境是田老師讓教學有了“現場感”。看來,要很好理解這個故事對劉紹棠的影響,必須讓當下的學生,也能跟著劉紹棠回到過去,和他一起聽田老師怎么“娓娓動聽”,而且,也要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這樣,既用情景法理解了這兩個成語,又體會到當時劉紹棠的激動。
如何把上面的思考轉化為教學過程?教者就得想辦法,讓田老師的故事在我們孩子的心中有聲音、有畫面、有色彩,仿佛在他們小小的腦子里“過電影”。
可以讓學生充分朗讀文中的田老師用詩歌改編的故事。之后,再提出要求,書上不是說娓娓動聽嗎?你就是劉紹棠的老師,再讀,看看你怎么娓娓動聽地講給我們。于是,一名學生試著娓娓動聽地“講”的時候,引導其他學生,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田老師改編的故事,是把整首詩的詩意串聯起來的。故事比較長,教師可以分段教學。比如第一個學生扮演“田老師”,講詩的前兩句時,教師叫一聲“停”,然后引導學生把看到,聽到,聯想到的說說。之后,順便讓學生用詩句概括剛才所感受到的。詩的后兩句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
這樣,學生不但了解了這首詩的.每句話的意思,更能體會到田老師把詩句變成故事,來解釋詩意的妙用。第二個、第三個“田老師”講的時候,就可以完整體會,并感受其是否“娓娓道來”,以至“身臨其境”——你看,這兩個成語,就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文素養了。
學生講完了故事,要再追問:田老師的故事中,有的究竟是什么?學生就能用課文的句子說出——“這個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你看,這句話多概括啊,啥形象?啥情趣?啥思想?如果沒有前面的“娓娓道來與身臨其境”的講故事,學生是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至此,教學還要深入:田老師講的難道僅僅是這一個故事嗎?回到課文,找到文中對田老師教“復式班”的描寫。他同時教四個年級,劉紹棠跟著他學習了四年,可以帶著同學們算算,四年多少個學期、多少天,會講多少個這樣的故事。可以推理出,太多了。
比如語文課上,除了古詩,還有那么多不同體裁的文章。這就是說,除了課本里據詩的內容改編的故事,田老師還可能講詩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等人的故事,以及“詩”以外的更多課文的故事。這不就是文中所形容的——“春雨點點”嗎?跟著田老師,聽了四年的“故事”,這才會讓“我”感到終身難忘。多好啊,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課文后面的一句——“從事文學創作,需要發達的形象思維,豐富的想象力,田老師在這方面培育了我,讓我開了竅。”是田老師培養了劉紹棠成為著名作家的基本素養。因此,劉紹棠發表了那么多優秀作品,成為了當代著名的作家。
以上我們從作者角度體會對田老師的感念。如果說僅一個劉紹棠對老師的感念,還不夠。因為,這離“無心插柳”境界還差一段距離。
我們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繼續深度閱讀,深化主題——田老師是復式班教學,一到四年級都是他一個人教。每一個年級他都這樣用心教導。而且,課文結尾寫道,田老師執教了40年。算算,他培養了千千萬萬的人,這才叫“弟子三千、桃李滿門”。然后回到老師的話——“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對每一個學生都在插柳,你說這樣的多了不起。原來,讓劉紹棠感念的,不只是老師對自己的培養,還有他“面向全體學生”的境界。
回鄉的“我”,見到耄耋之年的田老師。想想,田老師四十年用心培育他的所有學生,是“我”經歷的四年的十倍。人有多長的壽命?百歲已算高齡,田老師為他的學生們,付出了四十年,容易嗎?不容易。什么叫嘔心瀝血,什么叫百年樹人?這才是。因此,結尾作者感慨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才能讓學生分明感覺到載一棵樹容易,十年長活長成,培養一代人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啊!
如果有可能,可以引用歌詞《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不一定唱)——“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位這樣的老師,一位不圖任何回報的老師,而因這樣的老師,給劉紹棠播下了文學的種子,放飛了一個農村孩子的夢想,給了“劉紹棠們”一生的成就。
此刻,作者用自己的筆,記住的終生難忘的“師恩”,上課的老師,聽課的學生們,怎能不感念這樣的老師?!
到這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些名言警句也許才會進入小朋友的“嘴里”,消化在思考的胃中,切實地體會到這些句子、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體會到“感念”的溫度與厚度。最終,留在靈魂的記憶深處。
一顆感念的心,也許,因對如上語言文字的土壤耕耘,深深地扎下了根。
除了上面的教學建議,還就細節談幾點建議。
1、個人的風格不必刻意改變,人的天性很難改變,上課時如果不是刻意追求避免自己的缺點,教師的注意力就能更好地釋放到學生身上。
2、面向全體學生。有些時候,公開課是借班上課,因不了解學生,難免會出現發言不均衡的現象。但正常教學,就要面對全體學生。這個問題要讓能力強的回答,作提升;那個問題讓中等學生發言,作強調,還有的問題讓困難生來重復,作鞏固。如果這樣教學,講到哪里卡在那兒,過不去了,你就讓它過不去,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教學預設有沒有問題,圍繞這個坎兒,好好想,為什么學生不搭你的話茬。這才給你下一次的教學帶來更大的好處。而不能只是找一兩個好孩子發言就過去了。
3、學生的“一副好口才”從哪里來?課堂上一定要訓練。首先要讓學生的把聲音放開,落落大方,不是培養學生夸夸其談,但盡量要達到侃侃而談。當下時代,說哪個人老實,不愛表達并不是優點,恰恰是弱點。因此,朗讀,口語交際,討論等,都需要好好給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
4、關于板書,中年級一定要體現中年級的特色,以詞句為主。比如前面講的“娓娓道來”“身臨其境”,還有“無心插柳……”“十年樹木……”這些經典的詞句寫在黑板上,既是這堂課的眼睛,也幫助學生實現了潛移默化的積累與運用。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奇異的激光》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文章。在教學初,我引導學生交流查找的相關資料,豐富了解,激發興趣。接著,我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層次。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的時候,我適時地把課后思考題“為什么說激光是奇異的光?”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從讀中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進一步體會激光的奇異及激光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在讓學生交流學習收獲時,我引導學生弄明白:為什么說激光是當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它們分別有什么用處?鼓勵學生結合課外知識補充自己的發言,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科學的奧秘,激發探索的興趣。在交流學習收獲時,我還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介紹:我是激光,我的特點是……這樣一來,單調的說明文字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黃河源》,就好像把學生帶進了自然風光里,一同感受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課前,我讓學生先做好預習,查一查有關資料,并交流自己查詢的收獲。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一定的感知。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我抓住重點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黃河源竟是這樣有趣。”請同學們畫出“有趣”的地方,說一說你的感受。同學們靜靜地讀書,很快找到了“一股清泉越來越細……像擺在棋盤中的棋子。”那么,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那一句寫出了作者的激動心情?學生很快找到了“我不禁跳下馬來……搭起萬里黃河‘第一橋’。”這一句。
在學習第6自然段時,我也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抓重點句,談體會。)來學習。這樣把時間、空間都給孩子們,課堂效果很好。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推敲》一課比較順利。學生充分的預習為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默寫的正確率非常之高。而今年訂的錄音磁帶對我們班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大大改觀了我們朗讀的面貌。我以為對我們來說聽讀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現在只能借助模仿,浸潤在這種高質量的朗讀中,才可能改變以往的種種惡習。而且我堅信,這毫不影響我們的個性化閱讀。課文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能復述這個故事,二是學習“推敲的精神”學會推敲的方法。第一課時主要通過提供一些關鍵詞語來實現簡單的復述,主要是把握事情的梗概,記住為什么用“敲”的三個理由。第二課時通過表演來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化課文語言。課文的第四小題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反復比較朗讀來感受用詞的奧妙,都比較好地達成了目標,課堂參與面較廣。
學習第2自然段時,我緊緊抓住“拜訪”一詞。讓學生通過朗讀下面的兩句話,抓住“找了好久”、“才摸到”、“沉睡”等詞,感悟賈島對李凝的尊重之情以及誠意,再請學生聯系《尋隱者不遇》這首詩,學生能感受到它們是相通的。
第3自然段中的“吟哦”一詞,我讓學生通過表演,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理解了重點詞語的意思。表演時,學生做出認真思考的模樣,口中反復念著“推,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具體的語境里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詞語。接著我請學生來思考“你認為賈島好笑嗎?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他們能感受到賈島那種認真、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
第一次發現五5班的學生也有精彩的表現。學習本課,我采用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表演手段,以演促悟。學習賈島專心推敲詩句一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圈出表現賈島認真推敲的句子,認真讀一讀,想象當時的情景。接著指名一大膽的.男生進行即興表演,讓其他學生擔任長安街百姓的角色。表演中,學生大笑,心情充分放松。時機成熟,我做起了采訪者:“各位父老鄉親,你們在笑什么呀?”學生馬上心領神會,說出了笑的原因。當學完下一個自然段時,再問:“各位,現在,你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還覺得賈島可笑么?為什么?”課堂上,教師通過營造寬松的交際氛圍,就能使學生進入逼真的教學情境,他們的心靈就能得到解放,表達也就靈動起來。
記得上這一課時,我發了一頓火,是這樣的:在找到帶給賈島作詩靈感的句子“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我問:讀著這樣的文字,帶給你們什么感受呢?學生一反常態,個個呆坐在那,我耐著性子指著掛圖,請同學們結合掛圖,讀讀文字,再來說說,可就是問到了空氣,沒人應答!這會兒可真是忍不住了,大聲吼道:怎么全都睡著了嗎?沒有一個人有一丁點兒感受?難道你們都沒有經歷過夜深人靜、月光皎潔的夜晚嗎?一會兒,學生陸陸續續地舉手了,說得倒也挺好的,就不知剛才怎么就沒人回答?也許他們也如這沉睡的小鳥要我來驚醒!之后至課堂結束,學生們的表現都很積極,想象說話,同桌表演,不時地引來大家歡笑與稱贊!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爾,表現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癡迷的過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爾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
課文出現了三個詞語:著迷、迷戀、癡迷,課中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并區分它們的細微區別。學習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學生對于“著迷”這個詞語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戀”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蟲后理解。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爾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的世界里!這就是“迷戀”,已經“戀戀不舍”了,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癡迷”呢,則含義更深,從“癡”的偏旁出發,已經著磨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癡迷;而課文中主要是指時間之長,從童年到壯年直至白發斑斑的老人,法布爾始終沉浸在對昆蟲的研究中,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使法布爾由“蟲迷”而成為了“科學家”!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一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除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換個角從如下幾方面理解課文內容,以達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團結協作,顧全大局。
沒有團結就沒有勝利,五壯士從游擊戰到掩護戰,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殲滅敵人,無一人退卻和反對,直到共同跳崖。倘若五壯士沒有擰成一股繩,他們是絕對完成不了任務的。當掩護任務完成過后,他們沒有去追趕部隊,而是為了群眾和連隊的安全,犧牲自己走到了懸崖,使群眾和連隊轉危為安。
二、五壯士運用了科學的決策。
在一步步的行動中,他們實現了決策的優化,最終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決策效果。在精神和思維方法上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典范。我們不但感受到了他們的英雄氣概,更感受到了他們的高度智慧----科學的決策思維。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軍神》這篇課文寫了軍人劉伯承右眼嚴重致殘后,堅持不用、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術治療,被沃克醫生稱為“軍神”,表現了劉伯承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在教學時,讓學生多角度地解讀“軍神”,全面認識堪稱為“軍神”的劉伯承。文中作者通過大量的人物對話,神態描寫,從正面刻畫和側面烘托來塑造了具有鋼鐵般堅強意志的劉伯承元帥形象。如何去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內心活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這個難點的突破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把握的。如何將課文深入淺出地教好,讓學生得到情感升華與體驗,這是對教師與學生、文本之間的挑戰。我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精讀課文感悟“神”
1、從沃克醫生的神態變化中感悟。這篇課文描寫的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描寫人物的同時,重點寫沃克醫生的神態和情緒變化。手術前,沃克醫生的表情開始是“冷冷”的,當劉伯承拒絕用時又“愣住了”,手術后,當病人說出刀數時,沃克醫生又對他非常佩服。這些神情的變化,先讓學生讀書中自主發現,然后再充分地感情朗讀,并想想、議議: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從側面了解劉伯承堅強的意志。
2、從劉伯承在治眼過程中的表現感悟。教學時讓學生默讀,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劉伯承手術時表現的相關詞句:
(1)劉伯承不愿意使用麻醉劑。
(2)手術時,他的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墊單,汗如雨下。
(3)手術結束后臉色蒼白,勉強一笑。學生通過朗讀,抓住重點詞句感悟到一般的軍人是做不到的,從而領悟到劉伯承手術中忍受劇烈痛苦,體現出他堅強的意志。
二、在讀中感悟,領會“神”
為了表現劉伯承將軍堅強的意志,課文主要寫了沃克醫生情緒、神態的變化。要理解這些變化,必須聯系上下文,結合劉伯承手術前后的表現;同時,理解了這個變化,也就體會了劉伯承堅強的意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沃克醫生情緒變化這一主線,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書感悟。通過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并用語言表述出來。我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把思緒推向xx。在指導學生找重點詞語時,一改過去把詞“揪”出來獨立理解,而是隨學生思緒流程,讓學生積極自主地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尋找答案。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改變以往重知識輕思維過程的教學模式。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使他們得到自主,活潑的發展,在本課教學中,我選擇了“嘗試——認識——再實踐”的教學方式。我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用標識符號畫出表現人物情緒、心理反應和神態變化的詞語,從中體會沃克醫生和劉伯承將軍的心理變化過程。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情得到升華。
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體會“神”
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肯定遇到過生病或受傷的現象。從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劉伯承在醫治過程中沒有使用麻醉劑進行對比,學生體驗到劉伯承具有鋼鐵般的意志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我覺得課外閱讀不是單獨存在的,它觸及每一節課、每一篇課文。教學時,對于課文的作者、國籍、主要內容這些基本的常識,都要求學生掌握。還有,讀書要思考,所以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說出來,記在筆記本上,不管正確也好,錯誤也罷;幼稚也好,成熟也罷,都要留下點自己的東西,不要人云亦云。
教學本課時,課文內容的理解并不是難點。通過閱讀文中作者對于國王的細致描述,學習從外貌、年齡、服飾上去描寫人物、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我還現場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好朋友。在后面的段落,感受格列佛的寬宏大量,切身感受小人們的害怕和無禮,明白格列佛能夠有所為但是卻不為的高尚品質,練習朗讀。
但是我想,這篇課文只是節選,將它選出來,編者的用意應該是激起學生閱讀這本書的.興趣。因此課前我就讓學生查閱資料,看看為什么這本小說被稱為“諷刺小說”,寫了哪些內容。這樣一來,教學時,既有助于理解文中人物,又能激發學生閱讀整本小說的興趣。今后的教學中都可以這樣來聯系課內的文章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語文是充滿詩意的,是最富文化內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學科,那霎那間的感受,那入木三分的刻畫,無不展現了語文的魔力,所以有人說,語文課堂應該是我們傳播詩情畫意的主陣地,文本傳遞給我們的每一處知識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們要用詩的語言去催發這含苞欲放的花朵,讓她們詩意地開放在孩子們的心里。在《梅花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試圖從詩意語文上尋找突破口。
一、吟詠梅花,詩化入題。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這首詞中帶有偉人胸襟的梅花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具有明媚開朗至剛無欲的品格。隨著詩畫同步欣賞吟誦,孩子們一下子被梅花的俏麗,被“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意境所吸引。
二、個性閱讀,詩化語言。
文中每當讀到“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些句子都是需要讓學生帶著感受來讀的',也只有這低緩,深情的句子才能讓學生在詩意的朗讀中感受到外祖父的一顆赤子之心。
三、鄉愁結題,詩化中心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帶來的同樣是血濃于水的親情,在這節課結束之際,隨著動情的配樂朗讀,孩子們對于華僑老人對祖國的深深牽掛、眷戀之情感受頗深。我想,此時此刻,牽掛著祖國,愛著祖國的已經不僅僅是文章中的老人了。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課后習題4要求“默讀課文,說說黃山松‘奇’在哪里”,因此我把默讀作為本課的訓練重點。
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讓學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黃山松“奇”在哪里,畫出有關的語句。結果學生大多能找到二、三自然段的句子,卻會忽視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于是我讓學生再認真默讀第一段,進一步思考尋找,這回學生都找到了。經過這輪默讀,學生對黃山松的.“奇”留下了初步印象:生長環境惡劣,姿態卻優美獨特。
在精讀課文時,我又安排了默讀:默讀描寫迎客松和送客松的相關語句,對照兩幅圖畫,確定哪棵是迎客松,哪棵是送客松。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找到了兩棵樹的差別,同時也圖文對照,理解了關鍵詞語“枝干遒勁”、“枝干蟠曲”、“天然盆景”等。在理解“飽經風霜”一詞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風雨襲來時,懸崖上的迎客松——,烈日暴曬時,懸崖上的迎客松——,電閃雷鳴時,懸崖上的迎客松——……”從想象中理解了文中這個詞的意思,也感悟到迎客松的堅韌頑強。在閱讀最后一段時,我讓學生默讀,圖文對照,想象各種黃山松的姿態,接著,我補充了“團結松”“連理松”的描寫,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仿照課文三種樹的描寫方法,想象描寫一種黃山松的姿態。
總之,我覺得默讀確實能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對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能力有好處。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教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也深有所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于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然后指導同學們進行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說明方法,但對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為陌生。由于這些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后的學習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后把對課文第四、五自然段的理解畫成簡筆畫,畫出了鯨的呼吸和睡覺……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后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了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也許是心理素質差吧,每次有人聽課,課前我都難免緊張,課后也常常口干舌燥、四肢乏力、疲憊得像要虛脫,特別是課上得不好、不順的時候。今天就是如此。四年級剛開學,第一單元主題為“師生”,兩篇主講課文,第一篇《師恩難忘》,第二篇《孔子和學生》。假期里年組分配備課任務,我負責的正好是這個單元,所以還算精心做了準備,開學后同年組老師聽了我的設計思路,也紛紛叫好,于是醺醺然,就請竇老師來聽課。
備課時,將主題定為課題“師恩難忘”,然后圍繞課文展開,用“恩”字的造字法導入,當人們成功或得救的時候,心里想想原因,于是就會感謝別人的恩。然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能體現師恩的詞句,重點講讀“娓娓道來”、“身臨其境”、“引人入勝”、“春雨點點”等關鍵詞,體會出田老師用故事教學,啟發我形象思維和想象力,這對于我而言就是師恩的表現。然后用語言訓練“我地對老師說:”回顧課文內容,體會師恩難忘。最后齊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我終生難忘!”結束。——表面上看起來,邏輯還算順暢,重點詞句也都做了解讀。
但,課上得很累。學生的朗讀總是入不了情境,語言訓練沒有出現預想的爭先恐后的景象,這個課堂變成了我的一言堂,越到后來越覺得沒有人愿意舉手發言,即使帶著學生齊讀,學生發出的聲音也僅僅是出自他們的喉舌,而不是心靈。下課后沒有往日成功教學后,孩子們的前呼后擁、依依不舍,不用聽領導評課,看著表情冷漠的孩子們,我就能體會到——這是一節失敗的課。
問題出在哪兒呢?整整一天,我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把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在頭腦里重現。怪自己訓練學生不到位、怪自己課堂引導不靈活、怪自己語言訓練的設計太難……但是看了您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盡管問題很多,但自己所體會到的那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根本問題在于我的教學是線性的。備課時就盯著教材那一課的一畝三分地,教學的順序就是課文的順序,說句不好聽的,我的備課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課本里那一篇該學的課文變成40分鐘課堂的過程。
的確,我有理由為自己辯護,學校工作忙、事情多,每日的上班時間不由自主地會陷入煩雜的事務當中去。備課,往往在晚間,夜闌人靜,蜷起僵直的腿腳,振作疲憊的精神,屏蔽掉許多正常的享樂,甚至要抵御住讀書的誘惑。然而這時間還是太有限了,有限得也許只能有時間好好想想眼下就要上的明天的課。——這是教師的真實生態,甚至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這是一個有責任感、有足夠良知的教師的真實生態。正是由于這樣的目光短淺,每天的教學就沒有了課程意義上的引領、沒有了對學生年齡特點的足夠重視、甚至沒有了主題單元的哪怕是小范圍的同類文本建構。教學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疲于應付中走向了窄化、走向了視野局限、走向了少慢差費。
假期呢,回想剛剛過去的暑假,不是沒有用功,放棄旅游的機會,參加了兩個語文教師的培訓。聽學校“建設書香校園”的倡導,一個半月讀了19本書。這當中有兒童文學,有文學名著,還有很多的名家課堂實錄。就是忘了仔細讀一本最該好好讀的書——語文教材。我從讀過的書中汲取的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加上一眾名師們上課時的引導方法,作用于我自己的教學,呈現在課堂上,有可能對教材挖掘得到位,教學的引導有一定的邏輯和方法。但那些懸浮在空中的方法、技巧是需要與還留在地面上的我們的孩子做有效的鏈接的,這鏈接的媒介就是教材。您說語文老師要把自己當成“用語文教人”的,而不是“教語文的”,但我理解,您的意思恐怕是語文老師,應當通過教語文而達成教人的目的。您評價我功底厚,這著實不敢當,衡量教師的水平,不是看他自己有怎樣的能力與素養,而是看他究竟培養了學生什么樣的能力與素養。
追本溯源,問題還是在于對主題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入,認識有偏頗,或者說沒有自覺貫徹主題教學思想理念的意識,理論與實踐分家。所以,慶幸開學初就請您走入了我的課堂,使我的教學不致日錯一日、漸漸謬之千里。在下面單元的教學中,我想自己應當集中精力先完成以下一些工作:
1、主題確定
確定主題不能憑感覺,應當建立在反復、深層次地閱讀文本之后,而且要將主題的確定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效鏈接。閱讀文本的后教師所提取出的關鍵詞不一定是最適合作為教學主題的。要看這個關鍵詞是否是課文的情感、思維與文化的主線,是否是學生在現有年齡階段能夠理解的,是否是能夠條分縷析地結合課文內容拆分成可以循序漸進認識的一串相關詞語,是否能夠利用這個主題帶出課文中需要重點講讀的精彩句段,甚至帶出一連串的同構文本。
主題一旦確定,特別是定得正確之后,備課的過程自然水到渠成。但具體到某一篇課文,課文中出現的那樣多的關鍵詞,究竟選擇哪一個更適合、更準確呢?這真的需要教者的慧眼,竇老師每次的解讀總讓人眼前為之一亮,所以教學才那樣成功。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干脆就用笨辦法,將課文中或與課文相關的所有關鍵詞悉數拿來,一一嘗試,相信其中總會有一個最佳選擇。
2、單元規劃
我們應當明確,給學生上課,不是為了呈現一個花里胡哨的40分鐘,甚至不必要一定追求教學的熱鬧活躍、完美無缺。而是要盡一切可能多教給孩子東西,并且讓這些教師想教給孩子的東西有效,用您的話所就是長在孩子身上。這次您給我評課特別強調一個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我感覺在《師恩難忘》中我就是沒有處理好如何讓教學有效的問題。
我想有效的教學就應當是如您所說的具有了“溫度”、“廣度”、“深度”的教學。由于性格使然,“溫度”在我身上不難實現,甚至有時有點激情過渡,以后慢慢修正。最難實現的是“廣度”與“深度”的和諧與適度
在教學中,由于自己能力有限、經驗不足,主題教學的“廣度”總是不能有效的拓寬。不是找不到可以用以拓寬廣度的文本,而是教學設計的時候,不知道應當如何取舍。個人認為,每一課的教學都應當有一個情感的基調,保持相對的完整性,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把課上成大雜燴,那樣課文中的意境就沒有了。但是恰當的“廣度”引入卻反而會對理解文章、烘托已經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您上的《圓明園的毀滅》、《秋天的懷念》,還有上學期您聽我上的《我愛故鄉的楊梅》。所以,怎樣既不破壞教學的完整性,又有效拓寬教學的廣度,同構文本應當如何取舍,現在我自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不夠成熟。
還有就是深度的延展,我同意您的話“深度不是難度”,甚至我想對于像《師恩難忘》這樣清新樸素,沒有太多需要思辨內容的課文當中,深度是否可以理解為“情感的濃度”,一節課上下來,學生煥發了對老師的理解、敬愛、感念,而且這些情感不是老師的強勢灌輸,也不是口號般的流于表面,而是真正發自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與認同,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難的是這樣的“情感的濃度”怎樣由淡薄,到清淺,到漸濃,乃至最后的漫溢與噴薄。
由此,我想到今后自己的備課,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的實現,我想靠以往的備課方式都是決不可能實現的。以往的常態課教學我是比對著教材備,看看教材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找出那些應當重點講讀。然后就按照從頭開始的順序,用上些從各位名家那學來的技巧,一部分、一部分的寫出一篇教學設計來。教學設計與教學的順序基本等同于課文行進的順序,至多不過是把課文變厚。文章的內容沒有結合上下文引申與回扣,課內教學內容沒有與課外教學內容有效鏈接——課堂呈現出一種線性。
下一步我努力的方向,是使我的課堂由一條線,變成一張網,這網由開放與閉合兩部分組成。閉合部分,圍繞主講課文,教材中凡與理解主題有關的內容都應當交織在一起,像您所說的“把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撕開又拼攏,摺來疊去。”開放的網是要合理建構單元內容,首先將本主題單元內可以同構到本課教學中的內容結構進去,然后將視角繼續放眼到課文之外,有效利用一切有助于理解主題的內容,使我們的課堂能夠籍此豐滿有效。
教語文一年了,時不待我,如果說去年今日還可以用缺少經驗來自我安慰的話,待到明年今日,課如果還上成這樣,我不知道該以怎樣的面目示人。所以,感謝能在教語文之前,我還是課任老師的時候,就讀了您關于語文教學的著作,以至一步入這個領域,從一開始就能避免一些教學中的低級錯誤。更要感謝教語文來的這一年來,您一次又一次抽出寶貴的時間走入我的課堂,您給我提的一個個問題:不會導讀、不善提問、激情過勝壓抑思想等等,振聾發聵,圍繞您給我提出的問題,我反復重讀您的語文教學的論著、并且從語文教學界的眾多專家名師那里汲取營養。但智慧有限,對于那樣多自己教學當中的問題常常是當事者迷,需要靠您提點。盡管至今,您給我提的許多問題還沒有改得足夠令人滿意,而且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但就是這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一次又一次痛而后快的成長,我就在您的引導下,一步步地朝著明亮的那方前進。期待著,您再聽我的課;期待著,這樣的成長快些再快些。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軍神》一課的教學總的來說是“課前躊躇滿志,課中心急如焚”。
應該說,我對于本文準備較充分,對課文鉆研較透。不但對于敘述順序如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較清晰,對以重點寫沃克醫生的神態來側面襯托劉伯承鋼鐵般意志的方法了熟于心,設計含從談話“神”到“軍神”到“初讀談整體印象”到“從學生質疑中提煉核心問題”,還設計了:讓學生抓住直接寫劉伯承術中動作神態的語句品析,進入情境,讀出層次,讀出個性,先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手術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并帶著所感所想再讀文本,再讓學生聯系實際回憶自己手腳被刺破的例子,讓學生對比劉伯承一刀一刀割掉爛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共割72刀讓學生帶著此感受文本,最后還讓學生閉上眼睛進入角色,老師數刀數,學生感受氛圍,再把感受說出來。
1、由于課前未及時布置學生預習,多少影響了學生的發揮,影響了學生對課文的把握。當課堂一進入正軌學生就對“軍神”的猜測,對“劉伯承的了解”遠未達到教師的預想時,我便開始有點急。
2、引導學生抓住沃克稱劉伯承為軍神的話反復讀,抓住手術中劉伯承動作的句子反復讀,通過想像畫面、想像聲音、聯系自己受傷經歷,反復讀,讀出層次,也有點把學生帶進文本情境。再者讓學生閉眼數刀數再說感受,通過句式“雖然劉伯承一聲不吭,但是他……”,課堂上未曾能閃動生命的活力,擦亮著思維的火花的'問題,我的心太急。課堂不高效,雖然在努力嘗試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感悟、讓學質疑,“該出手不敢出手”,加上老師的評價不到位、語言不精煉,愛重復學生的話,雖然教師滿腔熱情,激情滿懷,并未把學生的激情點燃。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小說《母親》里的片段。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感情,在閱讀中“披文以入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對表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而且,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營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生成了課玫鬧魅耍學習的主人?
2、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尊重“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升華情感,提高閱讀能力。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來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
3、課文記敘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于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為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補充了梁曉聲的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理解課文,更加深了對母親的崇敬。
4、盡管補充了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從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當時反差較大,在加上課堂上指導朗讀得還不夠細致,學生讀的得還不夠多,因而學生讀得還不夠生動,投入,致使氛圍不夠,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3-01
語文上冊《觀潮》教學反思03-13
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08-22
五年級語文上冊《白鷺》教學反思09-06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1-21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5-07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2-18
五年級語文上冊白鷺教學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