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語文下冊《將心比心》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下冊《將心比心》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語文下冊《將心比心》教學反思1
《將心比心》這篇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能夠帶給讀者很大的震撼力,很適合作為德育的范本。因此這節課我很注重讓學生通過朗讀和交流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一起感悟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有層次的導學中,讓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達到“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性。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得既準確又精練。這樣,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我認為本次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讓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入情入境地體會“將心比心”的深層含義。
四年級語文下冊《將心比心》教學反思2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經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能給讀者帶來極大的震撼力。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大膽放手,盡力發揮學生的自主閱讀本事。如: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我喜歡的方式讀書,然后思考今日要講的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誰的心?一顆什么樣的的心?然后是讓學生讀心、悟心。合作學習。阿姨有顆怎樣的心?媽媽有顆怎樣的心?看看哪一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煉,結果學生讀書興趣很濃,交流氣氛也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阿姨的心讓我感到了—————?母親的心讓我感到了—————?使學生感悟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甜蜜。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多了一份關愛。將心比心我們的天空更藍。將心比心我們的陽光更燦爛。學完這篇課文,我又布置這樣的作業。“不久的'將來,也就是這個小護士,成了醫院里最出色的護士,成了患者最受歡迎的護士。一天一家電臺要對她進行專門采訪,請你替他設計一份講稿,說說她的心里話”。學生的心里話讓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為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將心比心不也顯得尤為重要嗎?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后,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工作起來也就歡樂多了。
四年級語文下冊《將心比心》教學反思3
學校正在進行作文教學研究,研究的課題是“課堂教學中利用記敘文的讀寫結合點,提高學生自主習作本事的策略研究”,于是,本次教研組內做課,圍繞研究課題,我進行了習作教學的嘗試。
本次教研,我教學的資料是仿照8課《將心比心》第二自然段的寫法,學習把資料寫具體。
教學的目的是:
1。了解作者經過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把資料寫具體的方法。
2。仿照作者的寫法,運用神態、動作、語言的描述,把一個情境中的人物寫具體。
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明確目的、分析寫法、學生修改習作片段、師生評議、再次修改。
一節課上下來,在這幾方面有一些想法:
1、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指導才有實效。提前布置了讓學生寫片段的練習,我大致看了學生選擇的資料后發現,學生選擇父母偏心資料比較多,父母溺愛的孩子的資料比較新穎,于是在課堂上打算重點指導這兩個資料。當課堂教學時發現,三名學生匯報的都是“家長嚴厲”這個資料,于是我立即想到,調整教學預設,把原先的'話題調整為“反映家長嚴厲”的資料,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指導語言神態的描述,第二層次指導動作的描述,第三層次進行細節指導、修改。經過這樣的調整,發現學生能夠深入思考,運用學過的方法修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讀寫結合訓練應當貫穿在每個課堂中。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個難點,單憑教師的講解,方法講得再明白、再透徹,學生不實踐,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應當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抓住可練之處,讓學生仿寫、哪怕僅僅是一個詞語、一句話,也要讓學生真正的練一練,日積月累,作文水平必須會有所提高。
3、學生的語言表達還應繼續訓練。我班的學生,不善于表達,回答問題想“擠牙膏”,擠一點,出一點,甚至不會回答問題。這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當不斷訓練,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喜歡表達。
一節課的教學后,教研組內教師以及郎校長的指導,使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思路也更加明確了。
經過深入反思,我發此刻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還有很多問題不明確。
1、教學目的不明確。我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寫人還是寫事?8課第二自然段的資料主要寫了一件事,經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把事件寫具體。而我的教學目標是仿照作者的寫法,運用神態、動作、語言的描述,把一個情境中的人物寫具體。所要到達的目的與文中第二自然段呈現的資料是不合拍的,所以導致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不明確的,所以,教學的資料比較亂。我想,對教學資料中的環節可這樣調整:第二自然段講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出什么?是怎樣把資料寫具體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述)你仿照這個方法,把你想寫的一件事寫具體。把聯系的資料定位在“把一件事寫具體”。
2、進行寫作理論知識的學習,明確記敘文的相關知識,學習如何指導學生寫作,把理論知識加以實踐,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的,設計出清晰的教學思路。
作文課題是一個長期研究的重點資料,經過教師們的研討,我收獲還是很大的,在今后讀寫結合的研究中,我還會不斷研究,使作文教學落到實處。
四年級語文下冊《將心比心》教學反思4
今日,作為新教師的我理解了教研室教師的聽課指導。本次我選擇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將心比心》,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我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我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經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到達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我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我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適當有效的'評價、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陳教師的肯定。可是在磨課、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讀課文究竟該怎樣上呢?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當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們需要反復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復的思考后我選擇了后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復,教學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本事,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復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終在教育意義上,我想經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必須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教師的我,經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獲。
四年級語文下冊《將心比心》教學反思5
《將心比心》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在對這節課教學的處理上,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只有學生會質疑,說明他們對課文的預習到位了,學生才能真正的走進文本,獲取自己獨特的生活感悟。
1、由課題“將心比心”入手,讓學生理解其意思。接著讓學生質疑,教師對學生的疑點進行歸納總結,保留有價值的問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2、自學課文,弄懂課文用什么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含著的意思的。
(1)阿姨幫助奶奶開門,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母親寬容與體貼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她那即將當護士的女兒。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幫助別人是希望別人也能給他們給予幫助。
(2)護士在為母親輸液時,兩次扎針都沒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親攔住了,還說了一些鼓勵和關愛的話,讓“我”和護士都很感動。
兩個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愛幼,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復的'思考后我選擇了后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從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復,教學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復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作為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獲。
四年級語文下冊《將心比心》教學反思6
我們都知道,“將心比心”是一個成語,其意思是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別人的心。指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組中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以“以誠待人”為專題,要求學生在理解重點語句和段落的同時,思考課文中講述的動人的故事,并從中受到啟示。如在做人處事方面要做到誠實守信;懂得什么是尊嚴,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報酬;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學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教學《將心比心》時,讓學生通過與文本人物的對話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描寫,從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文中兩處最感人的人物的語言描寫,畫上波浪線,并在旁邊批注。(指名交流)
生:“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我們在生活中要想獲得別人的幫助,自己就要先去關心、幫助別人,要有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境界。)
生:“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我們在生活中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鼓勵,就要自己先去寬容、鼓勵別人。這位母親正是這樣想的,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師:這兩處語言描寫真讓人感動,表現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思想境界。如公共汽車上一位少先隊員給老爺爺讓座,一位年輕的阿姨扶著一位暈車的老奶奶下車,一位大哥哥幫小同學背書包,請模仿課文中的語言描寫,寫幾句人物的對話。
生:當老爺爺謝謝我時,我會親熱地說:“不用謝,我的爺爺和您年齡差不多,我希望他乘車站著時,也有少先隊員主動為他讓座。”
生:當老奶奶謝謝我時,我會親切地說:“不用客氣,我的媽媽和您年齡差不多,她也經常暈車,我希望她暈車時,也有人扶著她。”
生:當小同學謝謝我時,我會微笑著說:“這點小事,不值得謝,我的妹妹比你小點兒,我希望她上學時,也有人幫她背書包。”
思考
學生模仿人物的語言描寫,不僅學會了表達方法,還受到了“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可謂一舉兩得。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學習語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積累語言。如果積累的語言在腦海中長期不使用,那么這些語言也就成了靜態的知識,失去了積累的意義。因而,要不斷地將積累的語言成為動態,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活力。我們學習生字新詞時,可以采用生字、組詞、造句的形式,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又化靜態的積累為動態的運用,一舉多得。同時,我們也可以仿照課文中新出現的語言現象讓學生進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們進行了人物語言的仿寫,這看起來不難,但有的學生對語言中“人稱”的指代不明白,敘述不夠清楚。于是,教學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讓學生上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爺爺、老奶奶、阿姨、小同學等,并展開合理的想象,真實的對話讓學生學會了語言描寫。
語文教學要以課文里的語言運用實例為基點,延伸擴展到現實生活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這樣使課文的教學充滿現實生活氣息的同時,又使學生掌握了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更強的語文能力,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