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7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1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先寫竺可楨問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時候開的,孩子答不上來。接著寫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訴竺可楨爺爺第一朵杏花開了,竺可楨爺爺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最后寫竺可楨爺爺正是通過長年累月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兩次對話是全文的主線索,雖極其簡單,卻是人物心靈的鏡子,是閱讀故事的眼睛。細細揣摩文中對話,有助于領會人物內心世界,透視人物所思所想,傳達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思考:作為老年人,竺可楨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2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小事例中蘊涵著大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描寫竺可楨動作的`詞語,以及竺可楨與小姑娘的兩次對話,抓住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通過學生朗讀、討論、評議,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動態。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言文中人物對話過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得到素養。
但是我認為文中杏樹評價家的那個小女孩對學生的啟發應該更大,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孩子和三年級的孩子年齡差不多,是他們的同齡人。因為這個孩子記住了竺爺爺的話,并且在一年之后完成了竺可楨爺爺交給的任務,使竺爺爺能精確的記錄下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這種遵守承諾的精神是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認為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讓學生談做人,談誠信,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3
新的學期又開始了,這就意味著新的教學工作又將有聲有色的展開,學期剛開始,我和學生都抱著滿腔的熱情去學習,從中我們也體會到了投入帶來的快樂。講《第一朵杏花》這節課時我提前便讓學生朗讀,同學們也很聽話,但在我檢查時還是出現很多問題,主要的一點便是字音讀不準,再就是感情也讀不到位,經過細致的糾正同學們這才改了過來,講課文時我首先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學們很積極,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獲,接下來便是精讀課文,我向同學們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時開放的問題,同學們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著又講竺可楨爺爺認真觀察的語句,起先同學們找到幾個,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確答案告訴他們,但還不等我開口同學們又開始認真的讀起課文,讀完了又討論,討論完了這才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找了出來,我看著同學們那股高漲的學習熱情,內心的高興勁無以言表,當講到第八自然段時需要同學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起先同學們讀的都很平淡,讀不出應有的急迫感,我便給同學們分析,“經過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開了心情應該是什么樣的”,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急迫”“那誰能把這種急迫讀出來呢?”起先只有一兩個人舉手,但越來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現了你爭我搶的局面,以至于下課后孩子們還是意猶未盡。
通過對《第一朵杏花》的教學我明白了書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認真細致的讀便能證實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4
一、話題要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
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反應上來看,學生主動思考得不多,特別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越是這樣,就越要訓練。新課標也提倡主動探索精神。因此,話題的構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價值的基礎之上。
話題一:在這個明艷的春天,竺可楨爺爺和孩子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請同學們讀一讀,你能發現第二次對話和第一次對話有什么不同嗎?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已經知道了第一朵杏花開的時間。第一次不知道。
師:你真會讀書,這是兩次對話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回答說是,第一次回答不上來。
師:這還是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對話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訴了竺可楨爺爺第一朵開花的`時間。
生:第一次有提示語,第二次沒有。
師:你讀得很認真,能夠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真是好樣的。
(話題促使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閱讀的興趣)
二、話題要與語言訓練相結合。
語文是姓語的,任何話題偏離文本偏離語文都是無效的話題。只有建立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之上的話題
才不是空中樓閣。
話題二: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些對話,看看他們在說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里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竺爺爺( )地問:“什么事情呀?”
“竺爺爺,杏花開啦!”小孩()地說。
“什么時候?”竺爺爺()地問。
小孩()地說:“剛才。”
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 )地說:“是。”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充分鼓勵和贊賞,并提出盡量要準確貼切。填入的詞語按先后順序分別是: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這一話題的討論既訓練了學生對話朗讀的技巧,認識到提示語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詞要準確。對深
入地體會人物也有幫助。)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5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上課比賽,收獲頗多。從拿到教材到備課、上課,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字詞教學應扎實
字詞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占一定的分量,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應加強字詞教學的力度。我在教學《第一朵杏花》的字詞時,單單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課生字詞,帶領學生讀了兩遍。這樣的字詞教學顯然不夠扎實,有的學生甚至根本沒能會讀。也許是因為上的是比賽課,我將本應兩課時完成的教學壓縮到了一課時中,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出于時間上的考慮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時間充分卻也未能細致教學每課的生字詞,導致生字詞默寫幾遍,都有學生仍然出錯,學生寫起作文、日記來錯別字連篇。看似簡單的字詞教學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課后問題
有時課后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后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后練習第5題“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就是本文教學的有效切入點,如能抓住這個問題設計教學環節,就可使整個教學環節更有整體感,也能更準確的扣緊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課堂小環節處理不到位
有句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課堂中的小環節把握是否恰到好處。而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則恰恰疏忽了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觀察到了第一朵杏花開放了,興奮地去告訴竺爺爺的那個片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給人物對話補充提示語的環節,有三個學生發了言,我只是讓他們根據自己補充的提示語把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出來便草草結束了。其實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語很符合當時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學生的回答則不夠妥當,或值得推敲。在這里教師不妨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然后組織學生來作個對比,通過這樣的處理,幫助學生揣摩特定語境中的人物表現,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學習鍛煉的機會。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6
《金色花》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詩歌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藝術角度,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
初讀課文,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 “到哪里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 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范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個環節:“創意表達,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著我們的母親作些什么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嘗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示范朗讀由于普通話不夠標準,影響了朗讀效果,以后在這方面還須努力。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7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敘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后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反復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墻,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01-19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01-30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04-24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02-21
《第一朵杏花》語文教學反思01-15
第一朵杏花的語文教學反思03-19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范文04-24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1-15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08-16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11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