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的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課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
一、審讀題目促思維
在學生預習課文,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講讀分析,先板書"瀘定橋"三字,設問:
瀘定橋架在什么地方?它是座什么樣的橋?紅軍為什么要奪瀘定橋?
利用上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并小結: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紅軍必須用"飛"一樣的速度跟敵人搶時間,同時必須從敵人手中把瀘定橋"奪"過來。
二、板書要點助理解
理解作者思路和課文的段落層次是閱讀的基本要求。本文緊扣課題中的"飛奪"展開故事情節,圍繞"飛奪"依次講了"為什么飛奪""怎樣飛奪""飛奪的結果"。教學時根據課文敘述的先后順序,要求學生通讀全文,了解"奪橋"戰斗發生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并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同時教師予以講解指導。講讀課文時從"時間緊""路途遠""敵我雙方賽跑"三個方面弄懂"搶時間"這部分的內容,從"橋險峻""敵猖狂""紅軍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險"這部分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板書,借助板書,借助板書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三、精讀重點悟中心
"飛奪"二字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課文中"搶時間""攻天險"這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頑強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教學"搶時間"一段,先要求學生明確"搶時間"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學生了解紅四團行軍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冒雨行軍"一段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回想當時當地的情景,以加深對紅軍戰士崇高品德的認識。同時設置如下思考題:紅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大雨澆滅了火把,敵人宿營了,紅軍為什么還繼續前進,這說明了什么?
因此領悟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攻天險"一段,具體要求學生理解紅軍攻奪瀘定橋的經過,指導學生按照:發起總攻→二十二位英雄冒著炮火前進→三連戰士邊前進邊鋪橋→勇士們穿過熊熊烈火→消滅守橋的敵軍這一過程進行創造性復述,從而體會紅軍戰士頑強戰斗、不怕犧牲的崇高品德。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2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創作于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并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為,決心從今以后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盡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再者,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在學生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后讓學生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于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后再有感情地朗讀,并進行拓展練習,但由于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交流不夠:
課堂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為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采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么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為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3
《可愛的地球》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短,內容較淺。我打算用一個課時結束。但如何在短短的40分鐘內完成一個知識點的下達呢?這一課的重要知識點應該是哪一個呢?這都是我備課中反復思量的問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發現這篇科學小品文有一個文體特征,就是每一自然段都有一句可以概括這一段的'中心意思。在想到每次考試中的現代文閱讀,我們學生所欠缺的一個技能就是找中心句。而在現代文的理解中,能否找出中心句,并準確地概括文意,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中心句就猶如密密麻麻蜘蛛網中的幾個亮點,讓學生們在漫無頭緒的文章閱讀中找到路標、尋到方向。
上完這節課后,我發現,再簡單的文本,如果備課時能認真深入地準備,也能上出精彩的一節課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讓學生們自主探討,不再進行“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的機械性教學。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由于設定為一課時,時間上比較緊,個別學生不能很快地進入老師設定的狀態中來,學習的效率比較低,仍然做了“文抄公”。如何調動這一部分孩子的積極性,還值得我去探究。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4
歲月匆匆而逝,轉眼又是一夏。20xx學年已進尾聲,忙碌的教學工作讓我的生活很踏實。現在,我就對自己入職這一年來的教學進行一個深刻的反思,以便在下一年能夠更好地進行地教學工作。
一、從入職到現在,自己的教學態度是端正的。課前,認真的備課,預設諸多的教學情境;考慮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適宜地設計教學目標;課堂中也盡可能的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化繁為簡,注重她們的感知;第二次上同樣的文章時,能夠根據學生的精神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以后的教學中會不斷端正態度,課前多備課,多備學情。
二、教學設計中,能采用諸多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很容易變成滿堂灌教學,平時自己還是會盡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講授、啟發、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交融,能夠調節課堂氣氛。特別是小組合作,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明確分組,合作質疑,才藝展示,疑難解答等,以后也會盡量多嘗試其他好的教學方法。
三、擁有教學機智。在課堂中,能較好地控制課堂,一定程度上會運用教學機智解決教學中的未設點。會定期穿插教學視頻來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四、能控制好與學生之間的度,寬嚴結合、獎懲結合。對于一些愛犯錯誤的學生,多了包容,多了鼓勵;當然,為了改變他們的惡習,也采取了的一定懲治措施。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學生經過努力即可達到的。
同樣,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就對自己的要求來看,并沒有做到嚴格的要求自己。對于已經上過的文章,有時候就會沿用老方法,創新度不夠。而對于新篇章,總想著講解深了學生不易理解,長此以往,教材解讀不夠,只是簡單停留在應試階段,忽略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內涵。也正是因為教材不熟悉,經常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會出現通篇講解的情況,課堂效率也不高。因而以后還要加深對教材的研讀,把握教材走向,研讀其韻味,傳遞文學的精髓。
二、對于學生的小組合作,沒有讓他們形成自己的小組風格。課堂中太多小組合作,導致課堂散漫,不利于教學。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盡量明確討論的問題,規定討論時間,加強小組成員的合作性,讓他們真正融入到討論中,感受討論的樂趣,學會各抒己見,最終做到,敢于講,勇于講,提高思維語言的表達能力。同時,課堂教學中,自己的教學用語不夠精煉,會有很多的生活用語,雖然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但還是應該減少使用,多用一些文學用語,讓學生在語言的`感知中學以致用。
三、進行語文教學,深感文學積累的重要性,但沒有落到實處,沒有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寫作時明顯感覺自己的語文積累不到位;有時,談及古詩詞時,語文素養太弱,尤其是古代文學,致命弱點。因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閱讀,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語文專業能力,多向經驗人士學習優秀的東西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四、反思不到位。特別是對每堂課的反思,少之又少。應養成及時反思的好習慣并持之以恒,多讀、多思、多寫。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深思慎取。勤于努力,勤于思考,做最好的自己!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5
本文是一篇游記,課文按照游覽的順序進行描寫,移步換景。課文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當導游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后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后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么?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在體會美時讀得很不夠,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為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耗費時間較多。我想學生并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迷人的景物的特點,這是我以后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6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了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在執教《雷雨》一課時,改變傳統的單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本課生字及其詞語。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獨立地獲取領悟知識這樣一種新理念。首先我讓學生在預習時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學生們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后,再讓他們自己找出難寫的字,并說出理由。(這樣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去思考和發現問題,在說理由的同時,也再次強化了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學生的記憶)。學生們先自學容易學或自己已經掌握了的字,因為每個字都有其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從音、形、義三個方面將本課的8個生字的重點進行歸類后,再到前面來自己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為他補充。(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僅是訓練學生們的組織語言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學生
們傾聽的好習慣。同時這種合作學習也是為了使得他們在今后與人交流時做到認真傾聽、尊重別人。)學生在講解詞義時,他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如表述、朗讀、結合生活實際等等方式,(他們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激起低年級學生的求知興趣)。然后學生們開始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討論課前提出的難學的字應怎樣寫好,討論過后,學生們在黑板上邊寫邊講解幾個字怎樣寫好。其他學生再來點評。(學生們對這幾個字的間架結構、占格位置進行非常仔細的觀察過后,再在小組內發表合理的見解,這不僅是訓練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加強合作意識,及重點、難點也在互學、匯報的.過程中得以突破,同時也為日后自學生字打下了基礎,而且學生們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加強了他們寫字的基本功。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感觸,接下來我從這幾方面來談一談:
一方面我感覺到學生們現在能自主地到前面來抓重點講解生字,但有些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待于我今后再進行訓練。有幾個學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來說的時候,卻表達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勵他們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讀的方式最好是大聲地朗讀,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鍛煉了他們的用詞造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靈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練習,就象李校長說的,要想上出一節成功的識字課,首先教師的字要漂亮,針對這個情況,我想每天抽半小時的時間來練習自己的粉筆字和鋼筆字,每天鼓勵學生也抽半個小時的時間練習鉛筆字和粉筆字。而且每天無論是上課的板書,還是平時的小事記在黑板上,我在書寫時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細,讓學生平時就意識到字應該怎樣寫,怎樣寫才能寫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訓練過后,學生們和我的字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我還認為學生們在小組合作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我覺得他們的傾聽能力比以前加強了,而且他們在小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來越好了。因為在小組合作中,他們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所以他們也愿意以這種形式來學習,并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7
《掌聲》這篇課文寫得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整篇課文雖然語言樸實無華,卻洋溢著濃濃的真情。
“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如何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后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要怎么把這篇課文上得精彩,又能讓學生有所感悟呢?
在教學設計上,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點設線
“掌聲”是課文的文眼。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個文眼,從引導學生說課文講了什么樣的故事入手,抓住小英的前后變化。質疑,讓小英如此難忘的掌聲究竟是怎樣的?同學們為什么要送去這樣的掌聲?掌聲產生了怎樣巨大的作用。即扣住“掌聲”這個點,步步深入。
二、加強朗讀教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他們自己抓住描寫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句子,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然后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重視學生情感體驗
在理解體會小英的情感變化過程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或是小英的`同學,自己會怎樣做,這樣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了。
但課上完后,效果卻不是很理想,根據師父對我提出的一些建議,我對我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
一、導入不合理
上課前,我讓一個學生把她的一篇作文背給大家聽,然后讓其他學生給她掌聲,然后我順勢問她“得到掌聲是什么感覺”。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對這個導入進行了反復地思考,最后才決定用這個,因為我的意圖是想讓學生自己體會得到掌聲是什么感覺。畢竟我的經驗還不足,考慮事情還不夠周全。事后師父對我說,一個成人要把他自己寫過的文章背誦出來還有點難,更何況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而且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我的這個導入并不成功,學生并沒有我預期的那么情緒高漲。
二、自主悟讀還不夠
讓學生對比體會小英情感變化及原因時,我沒有等學生悟過來就把原因告訴給了他們。
演講前的小英是個怎樣的姑娘。指名讀第一自然段。你從“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這句話中,讀出了什么?學生交流,讓學生自己看出小英的憂郁和自卑。但是我卻直接把這個答案早早地寫上了黑板,然后再讓學生從第二三段中畫出最能體現小英憂郁自卑的詞句。這個過程就是顯示出了我一個新教師的缺點。
三、淪為了教案的奴隸
教案,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教學而準備的文案。它的作用是讓教師在上課時有個明確的教學任務和方向。但是我在上課時卻處處依照教案,腦子想得是下個應該問什么問題了,根本就不去理會課堂上學生的變化。教案是死的,而學生是活的。學生的思維不可能總是往我們教師設計的方向去。我卻沒意識到這一點。
當我問“同學們為她送去第二次掌聲后,小英為什么微笑?”學生回答得非常好,而我只是稍微點評了一下,此時我應該就勢問“此時,她有哪些心里話要說?”這個問題既激活了學生思維,又使得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主人公的形象也立體化了。但是這個問題我的教學設計里沒有,那我也就沒有把文章給深入下去,錯有了一次讓學生深入了解課文的機會。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以教材為憑借,培養學生諸方面的語文素養;應以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與發展,努力的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本因素。我們三年級是新課程,作為教師更應該有一種創新精神,讓教材“活”起來,而不要被教案牽著鼻子走。
上完這節課,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東西,要學的東西也還有很多。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尋找智慧的花朵,愉悅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8
愛因斯坦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人,因為他有著巨大的科學成就,但細細讀過文本我發現,這篇文章并沒有花大量的筆墨來寫愛因斯坦的成就與貢獻,而是著重寫了他與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相處"的幾個生活片段,通過這些生活片段,我們倒不難看出他的這樣一些品格:友好、謙遜、寬容、坦蕩、和藹、童心、誠懇……當然還有不拘小節。而這些品質,平平常常的人,也會具有啊。褪去了"偉大"光環的愛因斯坦,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禮有趣,似乎更能走進孩子們的心呢!"像是從童話故事書里走出來的"那個人,孩子們怎么不喜歡呢?
但是,再想想,課本的編寫者精心編寫這篇課文,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去認識一個"怎樣的愛因斯坦"嗎?僅僅是這樣的話,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精神、情感"層面得到了怎樣的提升呢?學生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于"感知人物"的層面,而是還應該感知一種處世的態度。
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抓住了典型的生活細節,著力刻畫出了一個形象鮮明的愛因斯坦,展現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課文透過一個12歲的小姑娘的眼睛,讓我們走近了愛因斯坦。課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愛因斯坦這個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是引導他們去品讀愛因斯坦的"偉大"與"平凡",而這些就體現在課文的那些細節描寫中。因此,教學中,我還有目的地不斷促進學生抓住這些細節進行品讀,引導他們發現并思考。首先,引導學生從愛因斯坦的.外貌和衣著的描寫中抓住關鍵詞語認識人物。再通過三次相遇中,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的描寫讓學生去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我并不僅僅滿足于學生流于文字表面的膚淺閱讀,而是通過學生的體會,反復朗讀、表演,聯系生活實際的思考等,讓他們有的放矢,最后透過語言文字的本身去領悟其精神內涵。在這樣的橫向解讀后,學生的體悟就有了載體,也就更容易體會到愛因斯坦"偉大"與"平凡"的真諦了。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9
一、質疑課題
教師板書課題,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同學們提出了一下問題:
1.誰的發現?
2.在哪里發現的?
3.發現了什么?
4.怎么樣發現的?
二、解決疑問
1.結合問題進行朗讀。
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么問題?從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詞語方法多樣。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說話來理解與運用,“反復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后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復觀察比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注重因果關系復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復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說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系句子之間的相互關系,用文本的內容來說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
刮大風
結果
沒有
大的
小的
用因為……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說說。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為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為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為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感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引導孩子們去解答是老師們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為不愿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總是最早來,最后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了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終于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后,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后,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說: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課文的內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對于正常人,對于缺少生活經驗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梁,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一、環節設計
在環節設計上,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后展開,揣摩英子前后心情、性格等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并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的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拓展環節中,我引導學生朗讀一首關于愛的小詩,(并聯系實際說一說,愛還可以怎樣表達)不但烘托了課堂氣氛,而且情感目標也在意味深長的朗讀中得到了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教法
“書聲朗朗”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征。《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采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范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后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有點遺憾的是,雖然我安排的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如:自由讀、指名讀、合作讀、男女分讀、分小組讀等。不過總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媒體利用
我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究重點詞句,使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四、問題設計
在這節課上,我是圍繞英子的極大前后設計問題。不過問題比較多,當學生舉手不積極時,總是不放心的重復提問。
總之,我在整個的教學中,對學生不放心,有些急功近利,在時間的把握上有些不準,在指導朗讀上也不夠完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積極、認真總結自己的不足,多學習、多揣摩,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1
在青年教師優質課賽課上,我選了二年級的課文——《水鄉歌》。《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語言文字優美,讀來讓人浮想聯翩。教師應當引導二年級的孩子讀進文中,走進畫一樣的詩中,放手讓孩子去品味、欣賞、誦讀。
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愿意學習的境界,上課開始,我為學生們播放了多媒體課件,一些江南水鄉的圖畫,并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對江南水鄉美麗景色來一個初步的'接觸。接著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水鄉的美可以用音樂來渲染,用畫面來展現,還可以用詩來描繪呢!夢一樣的江南水鄉,詩一樣的古典風情,讓我們來學習一首贊美水鄉的詩歌,題目叫——《水鄉歌》。請你美美的讀讀題目。
在分析課文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說出 “ 水多 ” 這一特點,然后著重找到有關水多的詞和句子,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抓住詩歌的特點,讓學生反復誦讀,或個人讀,或小組讀,或集體讀,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悟,在悟中想。在指導背誦時,我采用形式活潑有趣的對讀形式,學生們有問有答,其課堂氣氛融洽高漲,在興趣中學習,在參與中記憶,學生很快就能出口成誦。
在分析第二小節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創設了一個情景,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只事先貼好的小船,問:水鄉只有一只小船嗎? 生1:不只。師:你從哪知道的?生2:詩句里的“千只、萬只”
師:老師聽出來了,這些詞都說明水鄉船多。那你能把它讀一讀嗎? 生讀,評價。師:老師在黑板畫上幾朵白云,問:看著滿河的白帆和天上的白云,你想起了課文的那個句子?生:白帆片片像云朵,飄滿湖面飄滿河。師:那你能讀一讀嗎?生讀,評價。并且,我讓讀得好的同學拿起自己做好的小船貼在黑板上,頓時,我們見到許許多多的小船在水鄉飄蕩,同學們可高興了,他們都站起來手握小船讀出自己快樂的心情。 師:大家讀得這么好,老師也想讀一讀,行嗎?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么多的船在干什么?(只見學生個個神情專注,陶醉在自己所想象的意境中)生1:我看見漁民們在船上捕魚,魚兒裝滿一籮又一籮。 生2:我看見水鄉的人們在采ILY: 9pt; COLOR: 0pt mso-font-kerning: green; Tahoma;>
在這一朗讀環節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相當高,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朗讀過程中把水鄉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為提倡的建構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外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通過這堂課,我驚喜地看到,學生直觀感受到水鄉風光的秀麗多姿。對同學們說:“欣賞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如果同學們能在讀一讀水鄉歌,一定會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時,學生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2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講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贊揚了花木蘭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在備課時,考慮到故事發生的年代距現在較遠,所以我采用了動畫片《花木蘭》片斷導入,意圖拉近學生與教材的關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讀書時,請他們輕輕拿起語文書,擺上正確的讀書姿勢;回答問題時,提醒他們應當說一句完整的話,并做到聲音響亮。我覺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在教學第二段時,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說說“木蘭是怎么說服家人的”,并請他們演一演。表演是兒童思考再現生活的基本方式,這么做既能幫助學生身臨其境主動探求知識,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情感投入,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樂,寓教于玩。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熟練操作多媒體課件,以更好地為課堂服務。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并努力提高。(子寧)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3
每到期末,枯燥無味的復習課往往令老師頭痛,令學生厭煩。究其原因,一是復習內容簡單重復,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二是復習形式單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天天作題,學生機械麻木。如何上好復習課,就成了語文老師關注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的設計理念是:
1、復習教學要給予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發展的天空,讓他們愿學、會學、樂學,從中真正體味到沒有考試壓力下的復習樂趣。
2、復習教學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讓學生徹底從考試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品嘗到創造的樂趣,成功的樂趣。
3、復習教學要聯系實際,走向生活,要致力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4、復習要著眼于各類知識的整體性,使之系統化、綜合化。
5、復習要有針對性,抓住考點。
擬公益廣告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一個考點,內容不多,考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學生得滿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學生平時所練不多,對寫作技巧掌握甚少,細節部分處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學生弄不清“公益廣告”的概念。
我設計這節課,解決的重點有三:一是廣告知識,二是什么是公益廣告,三是創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公益廣告的創作技巧,以便學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過去的這一節,留給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認為,復習課也可以進行探究性學習,復習課也可以生活化教學,語文復習的領域無邊無際。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4
《語文課程標準》蘊含著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而實施探究性、創造性閱讀,關鍵在于我們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現的平臺。語文,呼喚智慧的教學,讓學生潛心讀書,學習語言,自主探究,自由表達,獲得豐富的體驗,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和感悟。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讀書實踐,感受語言。
教學中,教師充分讓學生讀書,感知課文的語言。一開始,請同學讀感興趣、印象深刻的段落,體現了學生自主閱讀的選擇性,學生擁有了對學習內容選擇的權利,讀自己想讀的句子,談自己想談的體會,凸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指導朗讀時,注重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來體會文章語言的內涵,特別是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老師提出“哪些詞語讀好了,小珍珠鳥的膽量也就越來越大了!”在學生自己、他人的聽讀中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可以說,讀的指導順其自然,而又匠心獨運,在學生扎實有效的讀書中讀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馳騁想象,個性解讀。
學生學習語言,離不開思維的參與,語文新課標倡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就應為學生創設一個多維的思維空間,大膽想象,允許有不同的見解和思辨,引領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主動去與文本對話,獲得課文豐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提出“假如小鳥會說話,它會說些什么?”“作者看著小珍珠鳥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鳥扒在我的肩上做夢,它夢見了什么?”讓學生馳騁想象,學生憑著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與小珍珠鳥之間友誼的多元解讀,發言不時閃現充滿個性、智慧的'語言,或莊或諧,或智或趣,一只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了然心中,一幅溫馨的感人畫面浮現眼前,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并且,教師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一一褒獎,學生思維開闊,無拘無束地表達,享受到了課堂學習的快樂。
三、情感體驗,提高認識。
學生讀書后,都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沖動,為此,在教學結尾,教師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表達出此時的感觸,學生說出了“人與小鳥相處得這么友好,真令人羨慕。”等真實的感受,對動物的關愛,對同學的友愛,對信賴的理解,都在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中提高了道德的認識。學生有感而發,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5
本文選自長篇小說《紅巖》,這段歷史離孩子們很遠,由于他們沒有真正親身經歷過所以理解起來很難。為此,我采用了多種手段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1、激發學習愛好
由于文章的篇幅較長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因此很難引起他們的閱讀愛好,所以我打破了課文的寫作順序,從學生感愛好的“小蟲子”入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我以“小蘿卜頭捉、放小蟲子”為主線,分別教學小蘿卜頭為什么捉小蟲子又放小蟲子。教學捉小蟲子的部分我抓住文中對它的外形的描寫,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這蟲子的漂亮與可愛,在情感上產生一種美的共鳴。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小蟲子的美感受的不是很深,沒能從內心發出一種贊嘆,有些惋惜。在學生感受小蟲子的漂亮的同時我及時抓住“不安地爬動”一詞令學生思考它為什么不安地爬動?進而揭示小蟲子渴望自由并襯托出小蘿卜頭沒有自由。在放蟲子的教學中通過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來把握文中的情感。
2、抓重點,體會情感
文中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對自由的渴望,但是畢竟只有40分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抓住幾處最能體現主題的重點片斷和詞句,進行反復地讀和發揮學生的想象,來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題,體會文中的情感。例如:抓住“若有所思”一詞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思考小蘿卜頭在思什么?在放小蟲子的教學中我更是抓住了小蘿卜頭的三句話,讓學生反復地讀體會小蘿卜頭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在實際教學中我認為這幾句話分析得比較透徹,學生對小蘿卜頭當時的心情把握也比較到位。不過總體上學生能正確把握這些問題,體會到了文中的情感,這說明只有教師讀懂了教材,才能起到引領的作用。
3、對小蘿卜頭說心里話,升華情感
在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情感,總結了小蘿卜頭苦難的童年,與此同時教師那布滿激情與凄涼的話語又一次令學生的心為之一動,學生感動了,激起了對小蘿卜頭談話的欲望,引導學生把心中的話說出來,使情感能升華到點。
總之,本課脈絡較清楚,以“小蘿卜頭捉、放小蟲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任務明確,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讀,從讀中感悟,體會到了文章的主題與情感。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把握多方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做好語文教學。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課后的教學反思02-24
語文課教學反思01-12
對語文課教學反思01-12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01-13
語文課后教學反思03-01
語文課教學反思10-30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09-30
《麋鹿》語文課教學反思01-09
《家》語文課教學反思01-09
《孔乙己》語文課教學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