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11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1
本課是新開學的第一課,教學中注意了學法的指導,不僅讓孩子熟悉課文,更讓學生將生疏了一學期的學習方法加以熟悉。本課描寫的是美麗的春天,可以用畫圖結合講解,更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開始就激發孩子求知欲,用疑問的語氣說:小朋友,一年有哪四個季節?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你有哪些話可以來贊美她?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學找春天的課文吧。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打開書本大聲地朗讀起來了。在讀書過程中學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這時我出示生字卡片,通過個別、男女讀等多種形式讓孩子讀準字音。通過動作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頓時笑聲一片,學生在愉快中體會字詞理解字義。我們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我們聽到了春天的什么?我們聞到了春天的什么?我們觸到了春天的什么?學生帶著問題精讀課文。激發學生朗讀:“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嗎?”……讀著這些語句,領會其中的情與趣,我們會感到回味無窮。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2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小事例中蘊涵著大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描寫竺可楨動作的詞語,以及竺可楨與小姑娘的兩次對話,抓住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通過學生朗讀、討論、評議,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動態。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言文中人物對話過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得到素養。
但是我認為文中杏樹評價家的那個小女孩對學生的啟發應該更大,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孩子和三年級的孩子年齡差不多,是他們的同齡人。因為這個孩子記住了竺爺爺的話,并且在一年之后完成了竺可楨爺爺交給的任務,使竺爺爺能精確的記錄下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這種遵守承諾的精神是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認為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讓學生談做人,談誠信,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3
教學本篇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關心世界大事,培養熱愛和平的感情。在把握了單元教學目標,就不難把本課的思想內涵定位于”一個熱愛祖國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得到人們的尊重。這個思想內涵的把握很重要,因為它決定著教材內容的取舍,教學內容的分割,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這樣,教學設計是有方向的。
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那么語文課在把握這個內涵時必須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實施,只有這樣,工具性才能得到體現。所以設計時,我才求突出四個特點:
一、設計主線,重在人物感悟,不在于情節,主要抓兩個點進行教學。一是我的愛國情誼,二是面包店老板的態度轉變。在自由朗讀課文4到12自然段后,以一個大問題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究竟我是怎么做的?勾畫出我的行為的句子,研讀體會,感悟是我的愛國情感促進老板態度的轉變,而老板的'態度轉變又襯托了我的愛國情感。
二、咬文嚼字。本文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中國留學生不說一個字,也沒直接寫我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我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如”猶豫”、”凝望”“趔趔趄趄”等,這些無言的動作實際上更為有力的表現出我的深沉的愛國之心。在這些重點詞語的理解上,嘗試采用尋找一個角度,串起一組詞語,激活課文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一個個具體的語文不幸中理解詞語,從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內心。
三、朗讀指導。課文很長,主要幾個情感強烈的點來指導,而不是面面俱倒。如老板前后態度變化的句子,如描寫我心理活動的句子。指導時突出層次感與理解的深度推進。
四、感悟說話。泡泡里的問題是“這時候,你想對面包店老板說什么?”我沒有直接用這問題,而是換了“這時候,你想對這個中國留學生說什么?”這個問題較之老板個說的話來比較直接,孩子更容易說起,說好了此處的說話,對老板說什么就容易多了。孩子有的說:“我真佩服你,你真是一個愛國的人。”“你愛國旗,愛國家,維護我們祖國的尊嚴,我真欣賞你。”“你捍衛了祖國的尊嚴,真是一個愛國的人!我要向你學習。”這是明說的,他用了個“捍衛”這詞,真讓我表揚了他一番,把這詞語寫在黑板上。呵,閱讀面廣的孩子就是會用詞。”我太感動了,你不顧自己肚子多餓,還是堅持維護祖國尊嚴,真令人敬佩呀!”。。。。。。孩子說了很多,說完了,我才用書上的泡泡問題“你想對面包店的老板說什么?”此時孩子們就能夠說出來”中國留學生的行為令人敬佩,而你的行為也是,你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中國人,我也佩服你。”“我欣賞你,面包店老板,因為你幫助了一個急需幫助的中國人。” “老板,謝謝你!你幫助了一個這么愛國的人,說明你也非常愛國,值得我們敬佩!” “老板,謝謝你!你是一個善良的、充滿愛心的人,你救了一個愛護國旗連生命都不顧的人,值得!”“我想你肯定是非常敬佩那個留學生才救他的吧!”……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4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先寫竺可楨問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時候開的,孩子答不上來。接著寫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訴竺可楨爺爺第一朵杏花開了,竺可楨爺爺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最后寫竺可楨爺爺正是通過長年累月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兩次對話是全文的`主線索,雖極其簡單,卻是人物心靈的鏡子,是閱讀故事的眼睛。細細揣摩文中對話,有助于領會人物內心世界,透視人物所思所想,傳達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思考:作為老年人,竺可楨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5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上課比賽,收獲頗多。從拿到教材到備課、上課,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字詞教學應扎實
字詞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占一定的分量,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應加強字詞教學的力度。我在教學《第一朵杏花》的字詞時,單單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課生字詞,帶領學生讀了兩遍。這樣的字詞教學顯然不夠扎實,有的學生甚至根本沒能會讀。也許是因為上的是比賽課,我將本應兩課時完成的教學壓縮到了一課時中,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出于時間上的考慮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時間充分卻也未能細致教學每課的生字詞,導致生字詞默寫幾遍,都有學生仍然出錯,學生寫起作文、日記來錯別字連篇。看似簡單的字詞教學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課后問題
有時課后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后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后練習第5題“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就是本文教學的有效切入點,如能抓住這個問題設計教學環節,就可使整個教學環節更有整體感,也能更準確的扣緊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課堂小環節處理不到位
有句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課堂中的小環節把握是否恰到好處。而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則恰恰疏忽了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觀察到了第一朵杏花開放了,興奮地去告訴竺爺爺的那個片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給人物對話補充提示語的環節,有三個學生發了言,我只是讓他們根據自己補充的提示語把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出來便草草結束了。其實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語很符合當時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學生的回答則不夠妥當,或值得推敲。在這里教師不妨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然后組織學生來作個對比,通過這樣的處理,幫助學生揣摩特定語境中的人物表現,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學習鍛煉的機會。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6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后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設下疑問: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著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么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意思不一樣……”……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著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帶著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緊接著讓學生,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畫出來。”學生帶著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匯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說話可以說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茍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并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后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7
1、本教學設計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情而來的。在教學中通過“讀、想、議、寫、吟”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詩意、體驗詩情、積累詩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興致勃勃地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讀詩。從他們那興奮的臉上我看到了他們對詩歌的喜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節課我創設了多種情境,引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情感。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無限的,而知識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學生盡快地走進文中和作者產生共鳴,受到心靈的震撼。本節課我運用畫面、朗讀、音樂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他們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詩句,談理解和感受,達到進一步理解詩句,體會詩情,走進詩心的目的。
3、都說語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載體,是人的精神家園,因此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熏陶感染。本節課我就把對學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讀熟詩歌、感悟詩意最終都是為了體悟詩情。這種熏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地學、自主地學、自覺地學。
4、語文課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融合體。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詩面的信息”來重構學生情感?讓學生如何更主動地走進古詩,與詩人共呼吸?是否還有更適合與學生對話的切入點?這是課后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8
新的學期又開始了,這就意味著新的教學工作又將有聲有色的展開,學期剛開始,我和學生都抱著滿腔的熱情去學習,從中我們也體會到了投入帶來的快樂。講《第一朵杏花》這節課時我提前便讓學生朗讀,同學們也很聽話,但在我檢查時還是出現很多問題,主要的.一點便是字音讀不準,再就是感情也讀不到位,經過細致的糾正同學們這才改了過來,講課文時我首先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學們很積極,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獲,接下來便是精讀課文,我向同學們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時開放的問題,同學們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著又講竺可楨爺爺認真觀察的語句,起先同學們找到幾個,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確答案告訴他們,但還不等我開口同學們又開始認真的讀起課文,讀完了又討論,討論完了這才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找了出來,我看著同學們那股高漲的學習熱情,內心的高興勁無以言表,當講到第八自然段時需要同學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起先同學們讀的都很平淡,讀不出應有的急迫感,我便給同學們分析,“經過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開了心情應該是什么樣的”,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急迫”“那誰能把這種急迫讀出來呢?”起先只有一兩個人舉手,但越來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現了你爭我搶的局面,以至于下課后孩子們還是意猶未盡。
通過對《第一朵杏花》的教學我明白了書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認真細致的讀便能證實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9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敘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后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反復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墻,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本課教學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也體現得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較法“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相比較,產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發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的講座更趨于清晰,教者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提出比較方法,有利于學生將來更頻繁地使用比較法。
但教者也發現教學教程中的不足之處:文中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雖然課文也讀了,但對話部分朗讀不夠突出,教者并沒有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對話朗讀去體會和感悟課文內容和作者對話部分的描寫手法。教者認為:語文教學中,不僅注意到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其實,課文朗讀也要注意到重難點,比如:美文誦讀應教會學生抒情的語氣朗讀;詩歌誦讀應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感;對話朗讀更應該教會學生讀出不同身份、不同語氣的那種感覺。學生只是為了讀課文而讀課文,這好比戲劇中跑龍套、走過場一樣,印象不深,淺讀輒止,而應該有的放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要求,訓練學生朗讀水平。否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們陳校所說:“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樣的水……”
是的,語文教學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而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水平也是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
盡管課文不同,課型不一樣,但伴隨每天課文的朗讀重點訓練,必然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呈階升梯進之勢。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10
一、話題要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
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反應上來看,學生主動思考得不多,特別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越是這樣,就越要訓練。新課標也提倡主動探索精神。因此,話題的構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價值的基礎之上。
話題一:在這個明艷的.春天,竺可楨爺爺和孩子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請同學們讀一讀,你能發現第二次對話和第一次對話有什么不同嗎?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已經知道了第一朵杏花開的時間。第一次不知道。
師:你真會讀書,這是兩次對話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回答說是,第一次回答不上來。
師:這還是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對話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訴了竺可楨爺爺第一朵開花的時間。
生:第一次有提示語,第二次沒有。
師:你讀得很認真,能夠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真是好樣的。
(話題促使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閱讀的興趣)
二、話題要與語言訓練相結合。
語文是姓語的,任何話題偏離文本偏離語文都是無效的話題。只有建立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之上的話題
才不是空中樓閣。
話題二: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些對話,看看他們在說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里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竺爺爺( )地問:“什么事情呀?”
“竺爺爺,杏花開啦!”小孩()地說。
“什么時候?”竺爺爺()地問。
小孩()地說:“剛才。”
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 )地說:“是。”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充分鼓勵和贊賞,并提出盡量要準確貼切。填入的詞語按先后順序分別是: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這一話題的討論既訓練了學生對話朗讀的技巧,認識到提示語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詞要準確。對深
入地體會人物也有幫助。)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11
面對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差不多有兩年了,這段時間來,從當初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準到基本了解這地區這階段的學生情況了。在教學中我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發音不準,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現階段,生字拼音教學仍然是必須的,它不僅體現的書面表達上,還表現在口頭交流中,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書面和口頭的教學,這方面顯得重要,如果單單是為了考試而教學,那么語文教學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②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并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匯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匯存儲量,并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③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閱讀速度慢。一篇課文他們閱讀完了后,沒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閱讀速度比較慢,往往耗費很多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在閱讀速度的基礎上做到快、準、狠,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校效率,不然學生的基礎仍然原有階段,絲毫沒感到自己在進步,讀過了哪些書?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注重課內的文章,更重視課外閱讀的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于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于學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③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④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語文的教學是一項重要工作,它注重培養人的基礎知識,培養人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當會重視基礎教育,挖掘學生的潛力,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01-19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01-30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04-24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02-21
《第一朵杏花》語文教學反思01-15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范文04-24
第一朵杏花的語文教學反思03-19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1-15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08-16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11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