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
教學一開始在學生初讀課題的基礎上讓他們說說你眼中的“小草”、“大樹”。然質疑:那么這篇課文是不是講述了大自然中的“小草和大樹”呢?這樣的設計學生的話匣子被打開了,紛紛告訴我這篇課文講述的內容。那么課文中的'“小草”和“大樹”分別又指什么呢?由于課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著深刻的含義,初讀文章學生是很難把握的。只有逐步向文本行進,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所以第一課時我并沒有過早地進行點撥指導。在第二課時一開始我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閱讀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了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于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說:“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領悟出回信中的“小草”也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也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板書:不可能。隨即我再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么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她們用自己的努力使‘小草’變成了‘大樹’”。 板書:可能。那這里的“小草”和“大樹”有指什么呢?學生有些為難。我笑著說:“孩子們,等我們學完課文,你定會豁然開朗的!”接著我便引導學生向文本的縱深行進。體會夏洛蒂姐妹面對不幸時具有的鋼鐵般的意志。在這學習的基礎上,再來解決文末那句話里的“小草”和“大樹”有指什么呢?可謂是水到渠成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思維是想象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著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真情的回報》一文記敘了一個小男孩9歲那年的一段難忘的經歷,表現了有付出就會得到回報的人間真情。如何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深刻理解“誠實的勞動,換來的是難忘的關懷與愛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文本的留白來展開教學。
一、抓住情節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課文主要寫了因為小男孩的認真負責的送報工作,贏得了訂戶的信任,但是,課文中并沒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報的過程寫具體。因此,在教學時就緊緊抓住課文最后一段文字“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把報紙送到每家門口;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里。”中的兩個“依舊”來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并且大家一起來給小男孩一個平時送報的特寫鏡頭,使學生對小男孩這個人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反映逐漸清晰豐滿起來,更是對小男孩的工作態度、精神有了深一層次的了解。
二、利用插圖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文本不僅僅是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語言文字構成,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象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在這篇課文中,插圖描繪的是“我”的訂戶們集體在圣誕前夜給了我一個莫大的驚喜與回報。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想象大媽會對我說些什么,周圍的人又會對我講些什么話,而我面對此刻的情景是什么表情呢?我就讓學生圍繞“目瞪口呆”這個詞語,幫助“我”把內心的感激、激動之情說出來。因此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依據平時儲存的表象,從圖中的靜止到變化,從外表到內心,從畫內到畫外進行創造想象,就能表達得生動、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
重視文本中的“留白”,可以調節教學節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讓學生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打破思維定勢,集中注意力將“空白”造成的斷裂用思維和想象來“焊接”合縫,并增強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3
課后反思:
一、知識體系比較嚴謹,課堂思路清晰。
按照祠者賜酒——蛇成飲酒——畫蛇添足——終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使學生在學習后有一個較有清晰的故事輪廓。并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輪廓,跳出了現代文的印象之框。
二、注意滲透和貫徹古文的初學方法。
1、單音節字,換成雙音節詞;
2、保留原詞;
3、弄清代詞代替什么;
4、直接套用注釋;
5、增加成份;
6、交換語序。
來進行一些語段的自學。在同桌互學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取長補短。
三、突出本課的知識點,教給學生歸納寓意的方法。
對本課“的`”“之”幾個代詞進行了整合理解,當堂進行練習和強化。
歸納寓意時組織語言是一個難點。對于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學生往往能意會,但又在正確組織語言表達時遇到障礙。所以,我告訴學生可以用假設關系的關聯詞連接,也可直接告訴人們“不要??”。
四、對文本的知識挖掘不足。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4
《山雨》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作者趙麗宏寄情于景,把我們帶進了如詩如畫般的夢境,看似一場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筆下卻變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縷縷輕絲,又像一支支婉轉優美的樂曲,在山中回蕩,讀后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因此,重點我放在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上,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以讀代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一、讀入聲音
本課的`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后的聲音變化,我在讀上大做文章,讓學生先聯系生活實際想象“風聲”、“雨聲”、“鳥叫聲”以和“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聲音”等等,然后再把這種感受帶入文本,讓學生生情并茂地朗讀。
二、讀入文本
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李鈴育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讀出個性
在本課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身喜歡的局部,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局部讀?為什么這么讀?這樣進行平等、輕松的閱讀感受交流,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使學生能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5
第一節課因為沒有太多時間去準備,所以備課不充分,導致上臺來經常忘記下一步該怎么做。停下來看教案,說話一直停頓。把學生也搞冷場了,被我的阿姨罵死。她說我沒有看學生,眼光好像在躲閃,很沒自信的樣子,我也跟她說實話,對教案真的是不熟悉。我阿姨又說教案不熟悉沒關系,上了講臺就是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講得起來,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你這樣經常頭低下來看教案好像很緊張的樣子給人印象更不好。怪不得有學生下課后來問你老師你是不是很緊張。另外老師的表情很重要,要多笑,學生看見你笑心情也會好點,除了這些以外我也犯了不少錯誤,比如說剛開始不要默讀好,但我卻讓學生去默讀了。稀奇要解釋下,我沒有解釋。我讓學生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說得不是標準的,我就很牽強得硬要把標準答案說出來,學生還沒真正體會到我就說了。應該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說出。即使學生一時沒有體會也沒關系,放到后面再讓學生說,讓學生對文本了解透徹了再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我的預設與生成之間還是有差距,說明我備課不夠仔細。我問學生哪個是閏土,為什么,阿姨說叫我別問無謂的問題,其實這個我預設是這樣的:閏土說得多么津津有味啊,所以這個是閏土,沒想到孩子都從外貌上去辨別了。還有這幾個事情是一起說出了閏土的品質,不是一個對應一個的。像見多識廣要放在無窮無盡的后面,因為是那么多事情一起說明見多識廣的。而我卻誤導孩子好像是一個對應一個。最后推薦叫他們去看故鄉,我說是今天的作業其實不好就說相信你們可以領悟到很多。
這次面對六年級的孩子我真的'有點緊張,孩子一年的成長實在太快,5年級和6年級差別很大。6年級的孩子有些個子都已經比我高了,而且懂得也很多,什么都知道了,你老師的一舉一動都看在她們眼里,說白了也就是想看看你新老師有多少分量在里面。阿姨也是這么跟我說的。你教過6年級其它年級就不會那么怕了。的確是,教過來才知道現在的孩子難教,一個老師如果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真的要被比下去了,要快快加把勁提升自己!。不過阿姨說叫我去讓學生直接去找動作來體會我覺得可能不大妥當,感覺好像是以前小學老師的做法,現在已經不提倡了,不過先這樣去別班試試,不好的話再來修改。
這節課我忘了帶教案,但教案不帶反而放得開了,只管自己講,不跟教案對牢也沒關系,所以這節課這個教態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師說我進步很大。不過這節課最明顯的缺點就是與新課程標準背道而馳了,雖然思路比較清晰,過程中也沒什么大問題,可是卻缺失了語文味。上節課阿姨跟我說叫我先找動作的詞語,再讓學生去體會。這樣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樣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范。應該是先學了讀了再上升到理論,讓學生在想象過程中自己去體會,而不是一開始就抓動詞,這樣感覺很生硬,是老一套的教法,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了。而且中心句也不是讓學生開頭就找出來,而是在學習的時候反復得再現,讓學生自然得去體會中心句的作用。我覺得也的確如此。不然顯得太牽強,學生都沒怎么體會你就把中心句給拉出來了。第二個表演有點太造作,只要讀了講講過程就可以了,沒必要真的演,不過這個還有待商戳,因為我覺得孩子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很喜歡這樣形式的表演。不過感覺這個老師水平很高,她跟我說我剛開始備課就要備得很詳細,一字一句都要研究透徹,這樣學生的反映你才能反饋得來。如果講得偏差了你就要把她們引回來,所以教師的過渡語言很重要。語文課堂應該怎么教?就是要讓學生在讀書中自然得去領會,我們教師只起著點撥和指導的作用,而不是把條條框框給學生,讓他們照著去做,照著去領悟。不過老師也跟我說像你剛開始教如果用老的一套的方法可能會對課堂有把握,而用新的方法來教就感覺課堂會很靈活,預設和生成差距很大,你會掌控不了。不過這個和備課很有關系。這次課上了以后我一定要認真備課,現在我上課不求多但求精,爭取盡最大努力去研究一堂課。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6
《爸爸的計劃》講述了“我”有一個愛做計劃的爸爸,暑假到了,爸爸為“我”的假期量身定做了一個全面的計劃,沒有自己的空間自由。滲透出作者對自由的向往。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作者運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特點。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導學。
從題目入手,進行質疑。引導學生進入自學狀態,激發自學興趣,推動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2、自讀。
依據老師設置的'學習目標來閱讀課文,探究問題,學生通過默讀、動筆圈、點、畫,使用工具書查字典、詞典,給生字詞注音、解釋,找出課文的關鍵詞語、精彩語段,做筆記,理清課文的脈絡,辨析課文的體裁,提出疑難問題等一系列的活動。
3、點撥。
學生在自讀學習過程中,教師予以啟發、引導,要傳授給學生一些自讀的方法,告訴學生學會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去設問,即這篇文章寫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是怎樣寫的,等等,這樣就掌握了打開自讀課文之鎖的鑰匙。
4、互動。
學生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當然包括教師在點撥啟發中補充的問題)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輕易給結論,較難的問題,教師也只是加以適當的引導點撥,盡量由學生自行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5、實踐。
通過自讀,讓學生學會了自讀的方法,訓練了技能,培養了語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規律,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會了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閱讀思路去閱讀文章,在做課外閱讀題時,就會知道怎樣去閱讀、去思考、去解答。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注重了文本的解讀,讓學生立足文本去分析與理解,避免架空分析。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與交流討論的時間,整篇課文,從文意概括到重點品析,難點的解讀,基本上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基本上以點撥指導為主,較好地貫徹了高效課堂的理念。
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而編者的要求則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不要求咬文嚼字。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從題目“爸爸的計劃”入手,圍繞題目進行質疑。有價值的問題羅列在黑板上,讓學生圍繞問題讀書。發揮小組的作用,同學之間互相討論,然后全班進行交流,老師進行適時點撥,滲透描寫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最后拓展練習:小練筆《最熟悉的人》,運用具體事例突出人物特點。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7
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著一只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靜謐、追隨、小巷、俏麗、烘烤、音韻、演奏、探索、勤勉、漫游、親吻、左沖右撞、意味深長、龐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詞語。
2、引導學生隨作者進行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感受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情懷。
3、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獨特的感受。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采取的方式是以自學為主,以感悟為主。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反復地品讀重點語句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師的引導和充分地朗讀中展開交流。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童心童趣。
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在分清課文層次的基礎上實現整體把握。接著,我讓學生細讀課文,利用概括小標題的形式來讓學生感受4個游歷畫面:“游俠歸來”、“村民交流”、“演奏音樂”、“勞動生活”,既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整體結構的把握,還加深了作者奇異的想象與獨特的感受。然后,圍繞“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說一說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任意兩個畫面體會、感悟課文,思考揣摩,進行批注。并引導學生先注意作者觀察到的小蟲的活動及環境,然后思考作者是怎么想象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做了適當的指導與點撥。課文中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后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夫妻間愛意的流露。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
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黑甲蟲看著“龐然大物”為什么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么?還有,課文第9自然段,“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么?也許是市場里,甲蟲們做買賣;公園里,大甲蟲在教小甲蟲尋找食物……最后,課文充滿了作者奇異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讀后會讓每一個人深受感動。
課文的許多地方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課文第九自然段“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么?在老師的引導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最后,我隨堂布置了一個小練筆: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大膽展開聯想,寫一寫還能“看到的畫面”。
由于時間有限,沒能在課上完成。從作業的反饋來看,大部分的學困生無論字數還是語句的通順、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用詞的準確都比以往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在小練筆的過程中,我還是發現學生平時沒有養成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沒有較好地了解動物和小昆蟲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優等生,只是停留在讀好書的`階段上,對于小昆蟲和小動物的生活習慣及相關特點有較多的同學是停留在一無所知的階段上。在這方面上,我覺得男同學是做得比較好的,我想這可能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個性差異造成的。
如何引導學生在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同時,熱愛大自然、積極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了解自己身邊的動、植物的特點與生活習性,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這值得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們細細思索。只有少數同學想象比較豐富,能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還需在“學以致用”上下功夫。還有,通過學生的問答和聽寫反饋可以看出,我在詞語理解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應在讀文品悟的同時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去理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8
學習這篇課文的意圖,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在藝術之路上藝術家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練就的勇氣和毅力,同時也感受我國戲劇藝術的魅力。這樣的文章也比較符合孩子們的成長特點。所以本堂我教學策略就是讀說結合。
在教學時,我著眼于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感悟藝術的魅力。在設計上采用多讀,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在每次讀時,給于具體的要求,如在第一遍接觸課文時,設計掃讀課文,畫出課文中心句和文中四字詞語。第二遍快速自由讀時,試用借助課題的方法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第三遍讀時,要求在弄清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再精讀課文,抓住具體的語句來體會“舞臺對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精講艱辛學藝的部分,從“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臺上去看,即使被擠在厚厚的幕布里,憋得滿頭是汗,也興味盎然。”等重點句中,體會作者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最后總結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臺”,隨后讓學生自己說說學后的感受。在拓展練習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心中的愿望,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準備怎樣去奮斗。
通過整節課的學習,學生充分認識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總的來說,這堂課達到了我預先設定的效果。同時,我也從中感悟到教學略讀課文的一點點心得——抓住重點,讀中感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9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后讓孩子們試著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后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后,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后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后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局限于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里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并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回、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系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復錘煉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0
模仿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境遇尷尬眾所周知,作文教學的效率不高是世界各國母語教學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國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它嚴重制約著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這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學生作文中出現了抄襲、照搬他人文章的可怕現象,再一次引起人們對作文教學的極大關注和深切憂慮。參加作文閱卷的老師們經常被一些老練的漂亮文章困擾著:給它打高分吧,怕以后被證明是抄襲之作而引來非議,甚至是版權官司:不給高分吧——又怕錯判而誤人子弟。
更為可怕的是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和套話已經蔚然成風。更有甚者,學生作文模式化嚴重,連說假話和套話也是異口同聲、千人一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從許多孩子的作文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他們的靈性與活力,觀察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氣與眼光,察覺不到他們敏感的情思與豐富的想象力,閱讀不到鮮活靈動的語言與獨特的表達方式。學生的作文中已經沒有稚氣,沒有靈魂,沒有個性,沒有真情實感,有的只是成人化、社會化的東西,有的'只是脫離了精神的軀殼,有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有的只是急功近利和近乎輕浮的文字游戲。這種模式化傾向也是作文教學改革難以深入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們這次習作因為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第一次試教時部分學生出現照搬資料的現象,缺乏自己的獨特見解,沒能盡情地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而且這次的習作在書中的寫作指導部分出現了范文內容,因此出現模仿現象就更為嚴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生學習的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核心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真實的人。在這方面,作文教學是責無旁貸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說明這一個道理。它要求作文應當是真我的體現,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恰當的引導,引導他們在寫作文時要做到說真話、訴真情,以表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
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應當是真實的。摒除虛假浮夸,才能寫出真實之文。所以在研究如何上好第二次的課堂教學時,我們把模仿問題作為重點問題來解決。那么,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1
《輪椅上的霍金》是一篇飽含著濃濃的情感,讓人深受感動和鼓舞的文章。閱讀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小學生能學習霍金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于向殘酷命運挑戰的精神,并從中受到鼓舞和激勵,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提供學習的榜樣。
這篇課文比較長,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做到了長文短教,長文精教,以讀促講,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課前,我讓學生充分預習,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中,我合理選擇并調整了教學內容,重點引導學生研讀命運對霍金究竟怎樣殘酷,以及從哪些方面看出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和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體會霍金不斷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堅強、樂觀的人格魅力。課堂的一開始,我抓住女記者的提問來切入本課的教學,采用身份置換的方式讓學生以一個記者的身份走近霍金,向霍金提問,質疑心中的困惑。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文本,開始了和霍金的對話。課堂中,我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不斷地讓學生誦讀課文,品讀課文,充分感受霍金面對困難不屈服,坦然面對殘酷命運的樂觀而又豁達的精神。其間又不斷拋出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心靈和人物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如,在教學命運對霍金實在是殘酷時,提出“同學們,一般人如果遭遇如此的命運,可能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再如,假如這樣一位不幸的人此刻就在我們教室里,你的心情怎樣?促使學生聯系生活去觸摸語言、感悟文本。
由于課文比較長,雖然在設計的時候想方設法抓住重點展開教學,但還是覺得時間很緊,為了趕進度,所以對幾個重點的品讀感悟還不到位,感覺浮于表面,不能品到點子上,深感遺憾。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2
《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章是按照參觀順序,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贊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
一、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效果很明顯,有以下幾點:
1、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有條不紊地展開教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問題,教學重、難點得到合理的體現和突破。
2、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課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并由各組介紹課前搜集的關于故宮的知識,既為新課教學做了準備,使學生對故宮不再陌生;也鍛煉了主持人和各組同學的膽量、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將自己最超卓的一面,在教室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
3、學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弄懂。由于語文學科知識的瑣碎性和答案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完全撒手給學生。這節課,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給學生,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知識,我盡量將知識的傳授權留給學生。比如:
①故宮博物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請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宮特征的語句。
②填寫課后練習一的平面圖,想一想,文章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③將課文劃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結構方式。三個問題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學生能力范圍之內,所以,我將它們安排在“探究教材、合作交流”環節中,由各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在小組長的講解、組員的補充中予以解決。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1、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自始至終是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展示匯報、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寫法、引導學生談收獲。整堂課,由我告訴給學生的只有兩點:一是怎樣概括說明文的內容要點;二是拓展了駐足點的相關知識。
2、巧妙行使教具,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把握說明順序是本文一個重點,要想完成這個教學目標,就要先完成課后練習一——填寫故宮平面圖。為了節省教學時間,并全面了解七個小組的學習情況,我在課前制作了故宮平面圖(網上搜了半天,都沒找到與教材完全溝通的圖片,于是,我將教材的圖片掃描到電腦上,用圖片處理軟件對圖片的大小進行了處理,并在各建筑的圖例旁加上了序號。)每組一份,于課前粘貼到自己組的小黑板上。課上,接洽完這個問題后,各小組派代表將自己組的接洽結果寫在小黑板上。檢查時,由一組代表說明自己的答案,各組語文科代表檢查下一組的回答情況。前后只用了三兩分鐘時間,全班同學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不足之處
本課中,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得不太好,在學生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學生從很多角度談論太和殿,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盡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并沒有針對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過渡,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從整節課來看在一定層面上對課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四、改進措施
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組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有力于學生的學習。在今后的備課過程中,不光備知識,還要背學生、背課堂的掌控方向,使今后的課堂更加完美。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3
《窮人》是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問題,實現長文短教
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長文短教”,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果像以往的教學那樣,按課文順序串講串問,結果肯定耗時低效。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抓住開放的思維空間、牽一問而動全篇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在反復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核心問題:“文中的哪些場景令你感動?你感動于什么?”以此問題放手讓學生閱讀批注,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匯報時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漁夫的表現上(即文中的重點段落),此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進而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尤其是在把課文中相關語段重組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品質,體會表達方法無痕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閱讀教學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讀中領悟,學習表達方法
“讀”是學生與文本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梁,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充分的品讀、感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想構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空間里自由飛揚。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立足文本,注重以讀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帶動學生,努力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讀中品味語言,讀中領悟方法。要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理解內容,而且悟到以上寫法,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便是讀。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1、在學生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引導他們體會桑娜當時的復雜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質;
2、借助課件,從省略號句子的正確朗讀中,體 桑娜復雜內心活動所起的作用;
3、結合上文對桑娜家庭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描寫,通過對相關句段的重組朗讀,進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
這樣的教學過程,讀的目的性很明確,符合學生結合人物心理活動描寫,感悟人物品質的習慣與規律,遵循了在聯系中讀懂文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質與學習表達方法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讀進去”又“讀出來”,閱讀教學取得了一定的實效性。
當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學中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我雖然有意識地進行了讀的訓練,但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暢快,源自教師對讀的指導方法還有待提高。此外,及時捕捉課堂生成資源,進行有目的的引導,教師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今后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真正實現以學定教、以學導教的最佳境界。
核心提示: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一、成功之處
1.整堂課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在講課時把字詞句的訓練,句式訓練,標點符號的運用。人物描寫等方面內容穿插在教學中,讓人覺得實在、不空洞。整堂課節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躍了課堂氣氛。
2.注重人物的心里活動。從桑娜的心里活動變化過程中體會她的品質,老師先讓孩子們讀課文,找找哪些詞句是描寫桑娜的心里變化的。再讓他們細細品讀這些句子,通過學生的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從句子中體味到桑娜矛盾、猶豫、堅定的心理變化過程。從桑娜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過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愛心。
二、不足之處
當然,一堂課也不是完美的,總會有那么一些遺憾,這堂課值得探討有對學生朗讀指導還顯不夠。
三、改進措施
1.從讀中感受,從感受啟發。
2.讓課堂上的語言技巧富有激勵生動,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敢說、有說、會說,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也會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
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贊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在本文的教學上,我力求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首先,我在教學開始時采用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閱讀本文的興趣。如,“為什么用‘窮人’做題目?”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在學生讀通課文后,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然后,讓學生通過認真研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句子,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后復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桑娜這樣做的意義,從而體會桑娜的善良品質。因為理解桑娜復雜的心理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所以,我讓學生用充足的時間朗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讓學生想象:桑娜在繼續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為什么會想到這些?接著讓學生再讀讀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了解省略號的作用。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桑娜的崇高品質。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加強學生的感情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好桑娜復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
因為課后小練筆是續寫《窮人》。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后,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么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問題牽動著學生的心。因為學生平時較少練習寫續寫,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續寫時要把握故事情節的主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無論最后發展成什么樣子,主線不能變,人物的思想品質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接著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因為,這個故事非常感人,學生對《窮人》這篇課文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非常關注接下來的結局將會是怎樣的。于是,我創造機會舉行《窮人》續寫交流會先讓他們進行小組的交流,說說接下來的情節將會是怎樣的,然后讓他們繼續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下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續寫,從學生交上來的文章中,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豐富,他們充滿愛心,給予桑娜一家非常美滿、幸福的好結局。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4
《書戴嵩畫牛》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蘇軾為唐代畫家戴嵩的《斗牛圖》寫的一篇題跋,講述了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錯誤的故事,回顧本節課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本節課優點
(一)學生在誦讀中層層落實教學目標,學生讀中感悟。首先是讀準課文。導入新課以后學生自由讀兩遍,接著指名讀,檢查學生朗讀情況,接下來讀好節奏,學生依據小節線試著自己讀,然后和老師一起讀。第二步是讀通本文,我先帶領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自主理解本文的意思,不會的在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全班一起解決,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優勢。讀通以后大家一起把全文的.意思逐句理解。第三步是讀懂。理解了文章的意思,還要把文章讀懂,我首先問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誰,接著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分別畫出最能體現最能體現兩人人物形象的句子。我發現很多同學都能畫出“杜處士笑而然之。”對于開頭第一段有同學忽視了,一半同學能夠關注到。后來通過全班交流,抓住這幾個關鍵句,想象故事中的情景,體會杜處士對這幅畫尤所愛,體會牧童的拊掌大笑,進而在朗讀中弄懂全文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循序漸進,落實教學目標。
(二)落實字詞教學,本節課指導寫了“曝”字,先是了解了“曝”字的兩個讀音及字義,學生明白了“曝”在本文的讀音,接著指導寫字。
(三)難點突破巧妙。在處理難點的時候,水到渠成,結合作者引用的古語,學生能夠說出,要仔細觀察,我又提示最后一句話的意思,學生能夠說出,要多請教別人。我進行了補充:“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要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
(四)適當拓展延伸。最后引入小知識斗牛時,有兩種情況:掉尾而斗和搐入兩股之間,并出示相關圖片,學生明白了細心觀察的重要,也明白了牧童大膽質疑的精神。接下來欣賞了現珍藏于臺北博物館的戴嵩的斗牛圖,領略了圖畫的魅力。
二、不足之處:
這節課超出了5分鐘,這節課超出了5分鐘,個別環節還應該再縮減時間。另外,學生在讀課文時,可以運用多種形式讀,還應重視后進生朗讀指導。因為在回答問題時,有一個學生還是把“軸”字和“曝”字讀錯了,且熟練度不夠。
總之,我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文言文教學。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5
《山雨》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作者趙麗宏寄情于景,把我們帶進了如詩如畫般的夢境,看似一場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筆下卻變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縷縷輕絲,又像一支支婉轉優美的樂曲,在山中回蕩,讀后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因此,重點我放在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上,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以讀代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一、讀入聲音
本課的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后的聲音變化,我在讀上大做文章,讓學生先聯系生活實際想象“風聲”、“雨聲”、“鳥叫聲”以和“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聲音”等等,然后再把這種感受帶入文本,讓學生生情并茂地朗讀。
二、讀入文本
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李鈴育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讀出個性
在本課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身喜歡的局部,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局部讀?為什么這么讀?這樣進行平等、輕松的閱讀感受交流,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使學生能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6
今天上午,在學校組織的教學能手示范課活動中我執教公開課《最后的姿勢》一課,課堂上,學生展示講解的表現既在我的預料之中,又有點出乎意料。
說在我預料之中,是因為我對孩子們太了解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都能猜到他們的心思,自然,我的舉手投足也逃脫不過他們的眼睛。所以,我與孩子們間有著一種無形的默契。況且,在我性情的影響下,孩子們學習起來個個激情澎湃,朗誦起來個個聲情并茂,那姿勢、那勁頭,活脫脫一個個小時候的我。再者,課改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摸索中改進,改進中反思,堅持以“學生展示講解、教師相機點撥”的新型學習方式上好每一節課。在長達一學期的課改嘗試中,學生展示均學會了先品讀句子,再抓重點詞句談體會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他們這種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為奇。
說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須預習好課文。充分預習好課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關鍵。公開課與平時課的區別就在于公開課學生預習得更充分,預展得更流暢,所以課堂展示也比平時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們也更有理由相信,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他們會還我們一個精彩。只是,我們平時稍稍偷了懶,往往是課前才把導學問題設計好,然后進了教室,因問題字數較多,也懶得在黑板上寫問題,給學生匆匆一念問題了事,于是,學生在問題不明朗的情況下緊緊張張預展、板書、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開課。由此,更多的是我們的過錯,不是學生的笨拙。在充分預習后的本節公開課上,我看到了學生的自信坦然,聽到了學生的.妙語連珠,感受到了學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萬千,對自己、對學生又增添了無限信心。
更竊喜的是,校領導能夠及時體察民情,本學期決定不惜代價,讓眾多學生人手一份導學案,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雪中送炭。這樣大快人心的決策,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為重,真正做到了為學生服務。期待本學期學生的自主學習、展示講解能有新的突破。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7
一堂好課,行云流水般的結構給人以美的感染,再加上蘊涵其中的語言美、情感美、自然美、邏輯美,以及課堂內生動、和諧的氣氛,師生間平等的對話等無一不給學生以熏陶,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陶冶其情操,一篇美文,教師處理巧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中也享受語文,在享受語文中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如:《山雨》這篇閱讀課文,作者用優美抒情的文字,如詩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文章雋永、生動、意韻深遠。此文對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語文審美素養益處頗多。為了讓學生多讀、多想、多感受,我以讀為本,對教學環節進行了如下設計:初讀感知──細讀感悟──賞析積累──嘗試運用。在初讀感知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再相互交流初讀后的感受;在細讀感悟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由組合,在小組內有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說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它,然后指名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并說說為什么選它,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培養語感;賞析積累這一環節,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課前收集的寫雨的詩、文,要求聽的同學仔細聽,并用一兩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在班上進行推薦交流,也要求聽的同學談感受;最后,在嘗試應用這一環節,教師展示出一幅雨景圖,請同學們為畫配文,或配詩,〔詩可以是自己寫的,也可以是自己課內外閱讀過的〕。這樣的處理,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根底上,再拓展延伸,創造性地處理了教材,既讓學生學習了新課,又復習了舊知;既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又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各有所開展;既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又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既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開展了個性,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加深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8
沒有反饋,沒有評價,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讓小組合作學習能更有效、長久地進行,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應及時地給予反饋。展現優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快樂與成功,提高學生進行合作的信心和興趣;糾正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小組合作的順利開展。
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我發現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采取適當的評價方法,使合作學習充滿了活力。學生合作學習后,我首先對他們的合作過程給予積極的評價:最活躍的小組、最有收獲的小組、最團結互助的小組等,還將合作學習的`評價和班級的“合作星”評比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合作積極性。在合作過程評價的同時,反饋合作學習的成果。小組派代表匯報展示合作成果,老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激勵性評價,讓他們感受到合作的愉悅和成功的喜悅。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9
《彩色的翅膀》一課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先寫“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只裝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懷里。接著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瓜時的喜悅。最后寫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只小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贊揚了海島戰士建設海島、熱愛海島的高尚品德。圍繞著本單元的主題和表達方法。基于略讀課文的特點,教學時引導學生繼續運用抓關鍵詞句體會情感的方法學生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發揮連接語的提示功能解決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士為什么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后的感受。在交流中體會海島戰士熱愛海島、扎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上課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想“看到題目,你猜課文寫的是什么內容?”學生說:“看到題目,我想課文可能寫的是昆蟲的翅膀,或者是寫鳥的翅膀之類的內容。”“通過預習,你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什么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贊揚了海島戰士怎樣的高尚品德?”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后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并在旁邊做上批注,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里卻緊緊地抱著一只紙箱子。“緊閉著嘴唇,兩眼直發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為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后晃蕩,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里裝著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著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為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著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
課文中關于“西瓜不平常的來歷”這一部分,屬于插敘。教學時,我讓同學們認真讀這一部分,然后想一想,如果沒有這段內容,對于理解課文會有哪些困難,從而讓學生體會插敘的作用。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0
本單元的主題是“共享生命的陽光”。它所展示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戰爭與和平’,作為教師的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但對于我們的學生卻是一個難解開的謎。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教育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愿望:去共享生命中的陽光。
《相片》一課敘述了一位農村婦女給戰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寫信的事,借以表達老百姓對戰爭的痛恨,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其中的青年婦女用自己受苦受難的容顏去激勵丈夫勇敢作戰,這是一個農村婦女的切身體驗和崇高感情,它給人的感覺真實可信。文章平實樸素,沒有空洞的高調,卻完美地體現了一位青年婦女的崇高心意和戰士的英雄氣概。作者借助正反的對立和轉化,使人物形象的美好在這里達到了極致。
在深入的研讀了教材之后,我把第二課時的訓練重點定位為“文中是怎樣的一張相片?這張相片的來歷是怎樣的?那封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青年婦女為什么要在信中夾寄這樣一張相片?”為中心話題。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閱讀進行批注,然后同桌,小組進行討論總結,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做出引導。在指導學生共同感悟討論課文的同時,我認為課堂教學中有以下幾點不足:
1、文章中是用中年婦女簡潔的話語來刻畫人物性格的,年輕婦女說話時的神態的變化,同“笑著說”,“嘻嘻地笑了”到“鄭重地說”,理到“抬高聲音說”的變化,如果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去讀,就更能體會到中年婦女的崇高形象得以完美的體現。在這一點上,沒有把握好。
2、應該抓住青年婦女“高聲說”,進行朗讀指導,“為什么中年婦女要高聲音的說”從而讓學生體會青年婦女激勵丈夫在前方勇敢殺敵,可以看出中年婦女是多么痛恨戰爭,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我在這段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到位,以至于學生感悟不深刻,東一句西一句,說不到正點上,如果讓學生再小組讀,互讀,細讀,就會更好了。
雖然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能圍繞中心話題組織學生去討論和學習,但到學生討論問題的時候,不能很好地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朗讀。現在都在學“杜郎口”的'教學模式,語文課堂的第一課時的教學采取這種模式的確很好,利用學生板演、小組間互相提問的方法確實能把基礎知識夯實。但對于第二課時,我認為還是先設定一個中心話題去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全班討論交流更好。因為第二課時,除了讓各個小組討論問題,讓他們的思想火花碰撞達成共性的答案之外,還要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的讀文。不管是什么課文,我認為在教學的時候都要把朗讀課文作為一個重點去落實。精讀課文多讀,略讀課文可以少讀,但絕對不能不讀。如果語文課沒了朗讀,也就不是語文課了。
“語文課”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訓練語言文字的課,也就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讓學生更好的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既要訓練學生文字也要訓練學生語言,文字是寫出來的,語言要讓學生來說的(要通過第二課的討論和朗讀來完成的)。現在我們可以利用杜郎口的課型來落實文字的訓練,用我們以前第二課時的訓練來落實語言的訓練。如果把杜郎口的模式和我們的第二課時的課型有機的結合起來,應該是既適用又高效的,這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3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2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精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2
(經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29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06-29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雨教學反思10-13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3-26
六年級上冊語文橋的教學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