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1
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同時詳細地講解寫好這幾個字的技巧,讓學生也跟著認真地寫。之后,我讓學生就這幾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瀘定橋在哪里?”有的問:“瀘定橋是什么樣的?”我便引導學生去讀“預習”、讀相關的課文或查找自己帶來的資料來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順勢引導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并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最后寫了橋對岸的敵人。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為后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然后,我讓學生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么要奪橋?”有的問:“怎樣奪橋?”我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并很快得出了答案。對于第二個問題,我沒有馬上讓學生去解決,而是把它留在了后面去解決。
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么。之后仍然是讓學生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么要‘‘‘‘飛‘‘‘‘奪?”有的問:“怎樣飛奪瀘定橋?”我同樣是讓學生自己去讀相關的課文,首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學生從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很直觀地明白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距離及兵力的對比,使他們能深入地理解紅四團任務之艱巨,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奪橋的艱難及紅軍英雄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后我再讓學生提出來這兩段中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學生提了幾個詞句上的問題。我又補充提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與紅軍同是中國人,為什么不去打日本人,卻來阻攔我軍北上抗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與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系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2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敘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后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反復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墻,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 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本課教學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也體現得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較法“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相比較,產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發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的講座更趨于清晰,教者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提出比較方法,有利于學生將來更頻繁地使用比較法。
但教者也發現教學教程中的不足之處:文中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雖然課文也讀了,但對話部分朗讀不夠突出,教者并沒有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對話朗讀去體會和感悟課文內容和作者對話部分的描寫手法。教者認為:語文教學中,不僅注意到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其實,課文朗讀也要注意到重難點,比如:美文誦讀應教會學生抒情的語氣朗讀;詩歌誦讀應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感;對話朗讀更應該教會學生讀出不同身份、不同語氣的那種感覺。學生只是為了讀課文而讀課文,這好比戲劇中跑龍套、走過場一樣,印象不深,淺讀輒止,而應該有的放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要求,訓練學生朗讀水平。否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們陳校所說:“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樣的水……”
是的,語文教學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而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水平也是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
盡管課文不同,課型不一樣,但伴隨每天課文的朗讀重點訓練,必然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呈階升梯進之勢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3
在導入課時,我通過議論“每個人長大后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時光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嗎?”開門見山的引出了本文課題,使學生能較快地融入課本。同時,也進行了說話訓練,用“我的童年朋友是,因為。”的句式發言,復習因果關系的句式。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在教學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本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渲染、熏陶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樣的玩具,你從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4
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我一開始就讓學生對文章整體進行回憶和概括,并出示梅花鹿和金絲猴形象的卡片,復習導入的設計直接明了。再者,學習課文時,我采用起因——過程——結局的故事結構逐段分析課文、朗讀課文來展開教學,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在學習課文時,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踴躍發言表達自己對課文理解的觀點。本文的重點段是第2段,但梅花鹿和金絲猴的想法也是個重點,不能忽視,只有理解到他們開始都覺得自己本領大以至后來都失敗了,從而體會心情的落差,才能讀出他們后來的得意揚揚和失落,甚至讀出最后不好意思地笑了。本課中我采用了以讀析文、以讀代答,用朗讀的`方式來學習課文。如:大象伯伯幾次的提問;梅花鹿和金絲猴的回答等。重點句、段就多讀自悟,其他部分就以教師引讀的方法帶過。每一個環節結束,都或多或少有一點總結。結尾重點抓課文的理解、想象、拓展延伸,并引導學生積累詞匯,滲透德育教育。我設計了一個思考環節,讓同桌表演梅花鹿和金絲猴認識到錯誤以后會說些什么,同時也表現了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到合作就在我們身邊。本堂課結合了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了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上完這一課,本人通過反思,也看到了這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講解第1段時,學生只能理解到梅花鹿跑得快,金絲猴會爬樹是他們的本領,并不能更深入地理解到這些是他們的優點,是由于朗讀不夠,所以理解不夠深入到位。而且第1段并不是重點段,講解過多,重點不突出。
2、在指導“得意揚揚”和“垂頭喪氣”時,學生朗讀不到位。朗讀方式較少,其實在試講過程中,我采用的朗讀形式還比較多,由于學生理解不到位,導致了我的慌亂,從而漏掉了小組讀、比賽讀。
3、在第4段中,理解“為什么笑了”又沒有到位,結合圖片才能正確地理解。
4、在讓學生扮演梅花鹿、金絲猴和大象伯伯進行表演時,我的小結也沒有重點突出合作的重要性。
5、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盡量利用一切機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可是感覺也沒有到位。
6、本課堂我的評價和表揚力度還不夠,自己的激情也不夠,再加上已是第四節課,可能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太集中了,導致本課氣氛不活躍,學生回答問題聲音不夠洪亮,讀書沒有激情。
7、教學速度過快,主要原因也是重點段不深入,是本課最大的敗筆之處。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簡單看法和評價,如果還存在其它的問題,希望各位前輩能給予指正,我一定努力改進自己,在工作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5
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里,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愿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故事。
曾記得在立洋外國語學校賈志敏老師也是用這一課作了示范。但是因為學生朗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賈老師把課文的重點放在了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 今天我面臨的學生和賈老師面對的學生如出一轍,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么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著疑問再次閱讀課文,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么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也沒有。”再抓住“卻什么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么也沒有。先說我們有的,然后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
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么說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6
教學完《誰的本領大》第二課時,寥寥幾筆匆匆記下了最直接的感受。但總覺得表達的還不夠全面,不夠準確。靜下心來細細思量,又或許是我想表達的東西也并沒有那么復雜。正如指導孩子學習課文,明白“各有所長”的道理一樣,過程無需太復雜。
朗讀,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理解與表達所需,同時,它又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反思這一課,我在朗讀的形式上,主要采用了自由讀和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分角色朗讀在課堂中是采取小組朗讀的方式進行的。我在小組朗讀之前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即“小組匯報角色分工情況”,這主要是強化小組成員的分工意識,也讓小組的朗讀更具方向性。然而,由于我自身教學經驗的缺乏,有些地方還是沒有讀到位,沒有讀“透”。如太陽說:“誰能脫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誰的本領大。”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到“太陽很自信”“太陽覺得自己肯定會贏”,我也相機出示了“胸有成竹”一詞。此處是課堂教學環節中自然產生的教育契機,教師若能合理利用,就能順勢把課堂學習氛圍催生成“熊熊烈火”,只可惜我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還很不成熟,最后只留下了零星“火苗”,很是遺憾。
等待學生,給予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小組學習不再流于形式。回想以往的公開課上,為了防止拖堂,我在某些教學環節上總是浮光掠影似的走了過場。特別是小組活動,常常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它常常是課堂的一個“擺設”。這一次的課堂,我自己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開展小組學習。小組朗讀時,在我將要喊停的時候,我甚至告訴自己,再等一會,再給學生一點時間。我給了學生“寬裕”的時間,學生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小組朗讀時,孩子們的朗讀超出了我的預計。在接著的小組表演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決定。足夠的時間,孩子們有了個性閱讀的空間,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我們的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文明理,無需太復雜。明確了教學的目標,把更多學習時間留給孩子們,他們的表現,是對課堂最好的評價。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7
“我們的校園”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它是本冊教材收尾篇,是在學生對本冊教材內容有了系統的認識后進行的綜合運用,并含有統計思想的滲透。教材選取了一些學生喜歡的運動,啟發學生根據活動的內容和情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并利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決,使學生加深對本冊所學知識的理解,體驗自己的校園生活中存在數學,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此外,教材還安排了直觀統計圖,讓學生用涂色的方法整理數據,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今天我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這節實踐活動課。第一節課是讓學生整體觀察主題圖,并用完整的語言有條理的說說自己所觀察的的內容,這節課重點放在對每一項活動內容中所提出問題進行解決上面,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跳繩的有多少人”、“踢球的有多少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進一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第二節課是引導學生統計各項活動人數,并在直觀圖中涂色,與此同時讓學生體驗直觀圖中的“笑臉”一個對著一個畫的好處:一是美觀,二是看得清楚,三是便于比較。這節課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根據直觀圖中的信息提出問題上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根據圖中的數據提出“參加哪項活動的人最多?”“參加哪項活動的人最少?”“誰和誰一共有多少人?”“誰比誰多多少人?”“誰比誰少多少人?”的問題,并解決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當然,這個要求對于有些學生來說是由一定的難度,但畢竟有一半的學生能達到要求,這就夠了。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8
《比本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北師大版)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9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合作,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樹立與別人合作的意識,并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本課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寫金絲猴與梅花鹿相互合作,摘到樹上的果子的故事,告訴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與別人合作。
一、學習生字詞
1.第一課時主要用來學習生字詞。本課生字較多,但對學生來說并不難認識,因此我采用多種方法分批獨立識字。
2.“象、垂、喪”練習查難檢字筆畫索引。“猴、倆、伯、棵、急、摘、呀”讓學生合作練習分析字形。閱讀理解時繼續學習“考、垂、喪、急”。
3.寫字有三個難點:一是“象”的筆畫筆順;而是“考”字容易錯誤多加一個橫,下面寫作“與”;三是“都、考”不易寫好看。在書寫時,要注意學生這幾個難點。
4.學生已經學會部首查字法,因此生字讓學生在課下自己查字典組詞,課堂上讓學生畫出重點詞語積累。
二、學習課文
語文課標中指出: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的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感情朗讀是以理解課文為基礎進行的.,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我抓每一段的特點來展開教學,如
第一自然段通過找出梅花鹿和金絲猴的想法來引導學生讀句子,從而體會梅花鹿和金絲猴對自己充滿信心。第二段重點理解“得意洋洋、垂頭喪氣、急得團團轉”等詞語,朗讀時要從語氣中表現出梅花鹿由喜到憂的心情的變化以及金絲猴著急的心情。結尾重點抓課文的理解、想像。這樣循序漸進使課堂有活力,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
朗讀熱情比較高,學習氛圍也比較好。第三、四自然段通過讓學生合作互讀,找出梅花鹿和金絲猴是怎么摘到果子的,體會它們的心情讀課文,也引出“合作”。
上這節課,我始終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極力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課堂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創設主要問題,激發了學習興趣,課堂充滿活力。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多種形式朗讀,如個人讀、小組讀、男女分開讀、分角色朗讀來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朗讀能力。根據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梅花鹿和金絲猴比本領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9
《比本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北師大版)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9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合作,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樹立與別人合作的意識,并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本課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寫金絲猴與梅花鹿相互合作,摘到樹上的`果子的故事,告訴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與別人合作。
一、學習生字詞
1.第一課時主要用來學習生字詞。本課生字較多,但對學生來說并不難認識,因此我采用多種方法分批獨立識字。
2.“象、垂、喪”練習查難檢字筆畫索引。“猴、倆、伯、棵、急、摘、呀”讓學生合作練習分析字形。閱讀理解時繼續學習“考、垂、喪、急”。
3.寫字有三個難點:
一是“象”的筆畫筆順;
二是“考”字容易錯誤多加一個橫,下面寫作“與”;
三是“都、考”不易寫好看。在書寫時,要注意學生這幾個難點。
4.學生已經學會部首查字法,因此生字讓學生在課下自己查字典組詞,課堂上讓學生畫出重點詞語積累。
二、學習課文
語文課標中指出: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的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感情朗讀是以理解課文為基礎進行的,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我抓每一段的特點來展開教學,如第一自然段通過找出梅花鹿和金絲猴的想法來引導學生讀句子,從而體會梅花鹿和金絲猴對自己充滿信心。第二段重點理解“得意洋洋、垂頭喪氣、急得團團轉”等詞語,朗讀時要從語氣中表現出梅花鹿由喜到憂的心情的變化以及金絲猴著急的心情。結尾重點抓課文的理解、想像。這樣循序漸進使課堂有活力,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朗讀熱情比較高,學習氛圍也比較好。第三、四自然段通過讓學生合作互讀,找出梅花鹿和金絲猴是怎么摘到果子的,體會它們的心情讀課文,也引出“合作”。
上這節課,我始終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極力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課堂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創設主要問題,激發了學習興趣,課堂充滿活力。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多種形式朗讀,如個人讀、小組讀、男女分開讀、分角色朗讀來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朗讀能力。根據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梅花鹿和金絲猴比本領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10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后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設下疑問: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著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么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意思不一樣……”……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著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帶著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緊接著讓學生,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畫出來。”學生帶著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匯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說話可以說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茍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并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后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11
語文是一門藝術,也是學生容易感興趣的課程。有人曾說過:“能使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只有當學生處在輕松愉快的狀態時,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才會更加地靈敏,記憶力也會大大增強,想象力同樣也會更加的豐富。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課堂更不是死氣沉沉的,那樣不僅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而且他們肯本不可能坐住40分鐘,學習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幾乎處處充滿了活力,讓課堂因活動而美麗。
《誰的本領大》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話故事,課文把手和嘴都擬人化了,生動形象地把手和嘴巴爭吵的激烈場面描繪出來了。課文采用對話形式,而且語言簡練,易于指導學生根據提示語朗讀。但是由于孩子年齡比較小,他們難以理解提示語的意思,那么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去指導。那么如何才能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讓孩子們去讀好課文呢?
幾乎所有的題目都是沒有符號的,然而符號卻是朗讀的輔助手段,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添加一些符號,來提醒學生朗讀的語氣。
對于小孩子來說,“誰的本領大”只是幾個詞而已,他們難以把握住其中的意思,所以讀起來比較平淡,沒有什么感情色彩。為了讓他們能改變這種平淡的'語氣,我給課題后面加了個問號,不僅有利于我引出課文,更有利于指導孩子帶著疑問的語氣去讀課題。通過這一個小小的添置,學生立刻明白了如何去讀課題,再通過請幾個小朋友及老師的示范,效果立刻變好了,疑問的語氣也出來了。
豐富的臉部狀態及肢體語言,特別能激發起學生的視覺感受,使他體會出情感的變化。學生在朗讀中,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在“動中學”,“學中動”的過程中,感受情感,體驗情感,從而可以使朗讀更上一層樓。
學生通過做動作來理解詞語的意思,但是在朗讀方面,學生還是會不到位,這個時候可以請個別學生范讀,讓他們通過體會同伴的語氣來模仿讀。因為孩子和孩子之間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但是有的時候,孩子的體會仍不夠深入,讀出來仍然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這個時候老師范讀,來給予學生啟發,讓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朗讀中去體味不同的語氣和應達到的效果。另外老師在范讀的時候可以使臉部表情變得豐富點,這樣可以引發學生的視覺感受,讓學生體會到后再表達出與老師同樣的情感,“喜怒哀樂、溢于言表”。
“生動,形象”是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對朗讀訓練也同樣有效。我相信在生動、形象、輕松、愉快的朗讀氣氛中,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激情會更高,效果也會更好。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12
《永遠的白衣戰士》這篇課文講述了廣東省中醫院的護士長葉欣,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抗擊“非典”的戰斗中,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舍己救人,英勇犧牲的感人事跡。“非典”對于我們教師來說都親身經歷過,可“非典”那年我的學生才剛上幼兒園,他們對“非典”肯定感受很膚淺,甚至沒有什么印象,加之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備課時我有些擔心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理解起來吃力。我對這課進行了充分認真地準備。
昨天,我帶領學生進行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習生字新詞,讀通讀順,盡量讀熟課文。
今天我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學習。我先要求學生自己選一兩個段落認真讀一讀,用“——”畫出直接描寫葉欣的行動或語言的句子,再想一想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自學思考小組交流后小手如林。緊接著開始了全班交流。學生們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葉欣對工作高度的責任心,對患者無私的愛心和對同事無微不至的關心,說到動情處他們還不時地發出贊嘆,有些同學還動情地朗讀朗讀。他們在思考交流中被葉欣的精神感動著。
然后指導學生說話——“默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這個問題剛一提出,教室里就鴉雀無聲了。我知道,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有點大了,我趕緊提示他們從哪些自然段中找。小手慢慢地舉起來了。可是自始至終不太如意,學生只是讀著課文里的句子,不會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這些語句的意思。表達能力跟不上。
最后,我問學生,課題可不可以改為“永遠的白衣天使”?為什么?為什么葉欣是“永遠的.”白衣戰士?學生能說出葉欣是在抗擊“非典”的戰斗中犧牲的,所以她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葉欣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所以說她是“永遠的”白衣戰士。
我發覺學生和我越來越融洽了,課堂氣氛也比原來活躍多了,他們已經和我有了一定的默契,閱讀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我相信,只要做一個有心人,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取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13
轉眼間,一學期又結束了。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個學期。這學期所教的課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聲》、《東方之珠》。《石榴》是校內陽光杯賽課時所教的課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現在,我就僅回顧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一、課堂采用各種手段促進教學。
1、課堂上出示各種石榴的圖片:石榴子的圖,瑪瑙圖,石榴園的圖,夏天石榴開花的圖,秋天石榴果實的圖,其中秋天的圖片共有3張,一張是“青綠色”的,一張是“青中帶黃,黃中帶青”的,一張是“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其中圖片“青綠色”和“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網上搜不到,于是還請教了別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這也是我的重要收獲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實物,讓孩子們現場品嘗。孩子們雖然吃過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遺忘。在課堂上,讓他們品嘗,就再次勾起他們對石榴味道的回憶。于是讓他們說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學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取幾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同時,這一做法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當時后面有很多老師在聽課,孩子們以前幾乎沒有老師聽課的,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是非常緊張的。但是,當我讓他們品嘗石榴時,他們就顯得非常積極了。于是課堂氣氛就輕而易舉的調節的很輕松愉快。
二、教學設計精心。
1、上課之前,鉆研教材很長時間,再反復的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教學設計的靈感。同時,也瀏覽網上很多篇不同的關于這一課的名師,結合本班同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處。
2、打破一般常規,不是按照課文的順序教學,文章先教學課文的最后一段,讓孩子們觀察石榴,再品嘗石榴,一下子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樣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學春天、夏天石榴樹的樣子。
3、過渡語優美自然。開頭的導入是這樣的,“上節課,我們到了棗莊馳名中外的石榴園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還意猶未盡,那現在我們再次走進石榴園,讓大家看個過癮,賞個盡興,好嗎?那我們出發吧!現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節,老師隨手摘了一個石榴,剝開了外皮,你看到了什么?”這樣導入語言很動聽,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學生的心。中間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實的教學,我是這樣過渡的,“是啊,美好的東西我們總想把它留住,可美麗的花是為孕育豐收的果實而開的,終于,當秋風吹起的時候,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的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這樣的過渡既自然又優美,語言中還蘊涵著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實的教學完成之后,要過渡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我是這樣說的,“秋天的石榴園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賞不夠也看不厭,讓我們駐足回首,把這豐收的石榴園永遠印在腦中,銘記于心。”這樣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他是一種前奏,他是一種鋪墊。最后,總結課文時,我是這樣說的,“今天,我們跨越時間的界限,不僅欣賞了春、夏、秋石榴園的迷人風光,還品嘗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棗莊的石榴園真是“馳名中外”、名副其實呀!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樣的語言是對本堂課最好的總結。同時也呼應了第一堂課的教學,突出了石榴園的馳名中外,使整篇文章兩課時的教學連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了一個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14
1、扎實落實年段學習目標,夯實識字寫字教學。
崔巒老師強調:“夯實識字寫字教學就是在低年級教學中落實課標提出的以識字寫字為重點,教師要大力加強寫字的指導與練習。”識字教學的設計重在一個““趣”字,突出游戲、學中玩的特點。初讀檢測時的“摘果子”游戲及鞏固復現時的“送果子”游戲,將學生的識字熱情激發起來,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寫字教學的設計,我有選擇的重點指導難寫易錯生字“象、考”,師生合作范寫、學生練寫、寫后展示點評教學過程。
2、重視學詞,加強詞語的理解、積累、運用。
在“他們倆”一詞的教學中,我創設情境,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金絲猴與梅花鹿的圖片讀“他們倆”,同桌面對面地讀“我們倆”,指著兩個同學讀“你們倆”。在情境學習中不僅讀準了字音而且理解了字意,同時還感受到讀詞的樂趣。接著通過問題:“你覺得他們倆讀得怎么樣?”“你覺得你們倆讀得怎么樣?”引導學生評價讀詞效果。這一過程無形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評價語言,運用學到的“他們倆”“我們倆”“你們倆”來練習說話。這樣的詞語教學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簡單認讀,同時又讓字詞教學的音、形、義有機結合在一起了。不僅讓學生讀準了字音,理解了詞語,還練習了說話。
對“得意揚揚”與“垂頭喪氣”兩個重點詞語,我采用隨文學詞理解的辦法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重點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在讀文中理解感悟詞語的意思。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表演來表現什么樣子是“得意揚揚”,什么樣子又是“垂頭喪氣”。還結合“垂頭喪氣”讓學生進行補白練習:梅花鹿垂頭喪氣地想:“——————————。”這樣的對比教學不僅讓學生正確理解“得意揚揚”與“垂頭喪氣”的意思,同時還感悟到了語言的廣度和深度。補白的過程也是在用新詞“垂頭喪氣”進行說話練習的過程。學語言,用語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習得了文章的表達方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呈現學生學習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讀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識字方法、寫字方法、朗讀方法的指導,用有效的導和引促成閱讀教學的高質量,提升每個學生的學習力。在朗讀的處理上,我充分利用低年段兒童的年齡特征,做到形式多樣、層次分明。如,在比賽中讀、在表演中讀、在情境中讀、在評價中讀等
4、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課堂教學、兒童閱讀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習慣,發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語文比本領教學反思15
高段教學也要注重基礎字詞的教學今天教學《幸福在哪里》這篇童話故事,感覺非常輕松愉悅,學生的課堂反應積極而有效。我總結了一下成功的原因。一是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輕松有趣;二是進來積極開展班級讀書會,孩子們閱讀量的增加促進了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針對本課生字較多,詞組大多有特色這個特點,重視基礎字詞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學生讀課文時顯得很輕松,得心應手的感覺給了他們成功的信心。只要課文讀通讀熟悉了,孩子們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他們也愿意和老師互動,積極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而之前也有淺顯的課文,但大多時候都把字詞學習交給預習這個環節,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弱化了字詞教學。這就造成課堂上兩極分化現象較重,所以教學一篇課文始終有沉重的感覺。看著學困生迷惘懵懂的眼神,我的'個人情緒嚴重受影響,常免不了發脾氣。
通過今天這節成功案例的啟示,我明白了以后還是應該加強基礎字詞的教學,這是避免兩極分化的一個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