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1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老頭子撐著一只小船,在白洋淀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為游擊隊運輸糧食、護送干部、他不帶一支強,只靠那只靈巧的篙和魚鷹似的游水身手,在萬畝水塘里穿越,從未發生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又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這篇小說很有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別具一格。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遵循了語文的學習規律,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成學生的自身體驗,以人物心理的揣測為主要方式,讓學生的感情得以升華。在這一方面我設計了“想象體驗”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老魚鷹”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發生的復雜心理時,學生討論得很積極,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語文素養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敘事性作品的特點,重在敘述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將“老魚鷹”的英雄事跡和鮮明的個性流露無遺。
在閱讀方面,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的質量,更重視培養默讀的技能。閱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在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從閱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啟發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現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在進行局部的精讀,先從一般性的簡單內容開始,再到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類的深度閱讀,最終能夠拋開教材進行課外閱讀,自我體驗,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發明性的閱讀,深入貫徹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本課的景物描寫時,讓學生摘抄自身喜歡的句子進行品味研討,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拓展延伸環節設置的問題“課外閱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這樣設置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體現語文廣泛的外延,體現大語文的觀念。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可是,現在的學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堅持廣泛、大量的閱讀呢?追根溯源,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的閱讀教學,功利意味特別濃厚,老師是為考而教,學生是為分而讀。因此閱讀教學是讀書、感悟少,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發現少,教師講解求同多。學生在語文課上脫離了生動鮮活的語言材料,面對一篇篇美輪美奐的文章卻只是進行著枯燥的分析、答題、背答案,這樣是不可能激發起學生閱讀的欲望的。
品味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我們只有重視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魅力,摸索語言的規律,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濃郁的語文味。下面結合我對《蘆花蕩》一文的教學,談談語文課中品味語言的幾種方法。
聯想法。語言本身具有聯想功能,而豐富的聯想又能豐滿語言形象。面對語言,學生能通過聯想,把語言所描繪的景物、事件與自己相關經驗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聯系起來。這樣就使語言與學生豐富的閱歷和以前所獲得的知識聯系起來。因而,在學生聯想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癟的語言,而是豐富多彩的意義世界。
《蘆花蕩》開頭描寫環境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句子:“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這里的“鉆”實際就寫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惡劣環境里頑強生存的意志、斗爭的力量”。為了引導學生能準確把握這一點,我先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學過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這樣一個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里寫小草為什么用了一個“鉆”字呢?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由寫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啟發,進而展開了聯想:這里的“鉆”寫的不僅僅是葦子,而是寫的像葦子一樣頑強的白洋淀人民。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飄回來”中的“飄”字,“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中的“找”字等,都可運用聯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感受文字創造的意境,進而體味語言的魅力。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3
對于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也沒覺出有什么問題。尤其是趙老師的課,我一向覺得無可挑剔,教師素質良好,教學語言有魅力。比如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對于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也沒覺出有什么問題。尤其是趙老師的課,我一向覺得無可挑剔,教師素質良好,教學語言有魅力。比如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陳大偉教授指導下,我們觀課主要觀學生的行為、學習的效果,我卻驚奇的發現原本一堂成功的課現在竟也有了不少問題。
首先,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我說是自信自尊,你說是智勇雙全,他說是老當益壯。學生的`困難在如何全面認識、客觀評價小說中的人物,而我們恰恰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略而在前一階段處理得詳。
其次,學生的回答是他課前已分析出來的,那么這堂課的這個環節相當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為課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學在這堂課中充當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傾聽。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的總結。幾十分鐘一直在傾聽。他們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難怪課上看到有的同學走了神,有的同學做了小動作。
第三,這堂課的前提是學生課前自己充分的預習、思考。那么有沒有人沒充分預習呢?從觀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為什么呢?因為上課老師總要說,總要總結的。自己既不發言,也無須思考,只要聽就行了。長此以往,不愿預習、不愿思考、不愿舉手的人就多了。從課堂來看,學生發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還有個資料的問題。現在大多數同學都有資料。我們上課研討的問題資料上都有,學生看了就行了,為什么要聽老師總結重復呢?難怪課上不聽的同學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資料。我們還是沒真正關注學生啊。
總之,從本節課看來,當我們真正關注學生的時候,才發現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都不應只是老師依據教材來定,而應依據學生認知教材的情況來定。一種教學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從自己的眼光來定,而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去為好。由此得來的教學效果也不應只看課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應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多少新的收獲。
看來,真正做到關注學生并不容易。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4
《蘆花蕩》一文是小說,課堂上我就圍繞著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來進行教學。
一、授課思路清晰。課堂上,學生一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掃除生字詞;學生再瀏覽課文,概括故事情節,復述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如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等初步鑒賞人物形象。最后再引導學生具體賞析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這樣,從整體到局部,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景物描寫,環環相扣,讓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注重朗讀訓練。雖然這一課的課文比較長,但我認為語文課堂不能沒有讀書聲,所以我堅持讓學生把課文讀一遍,關鍵段落反復多形式去讀。這樣,雖占用了一些課堂時間,但我還是相信其潛在的效益。
三、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在學生概括故事情節時,我采用的方法是:小組合作,隨機選代表答,獎勵加分。這樣,就引導所有的學生認真思考,認真傾聽,全員參與課堂,提高了發言的正確性,也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本課存在的不足:
一、讓學生概括故事情節,缺乏具體的要求,初二的學生在抓關鍵,提取重要信息方面需要老師引領。學生概括不全面時,引導后,再給這些學生概括的機會,效果會更好。
二、景物描寫作用的分析,學生只是停留在籠統的概括方面。我指出了學生的不足,考慮到第一段的情況特殊(既有自然環境,也有社會環境),因而就讓學生把這一問題先放一放,課下再交流。現在想來有些不妥,如果幫助學生當堂分析,可能會完不成任務,但卻會充分發揮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后教學需要隨堂調節好這些環節。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5
首先對于這篇課文的整體把握:雖然我們語文組就這篇文章進行了小組討論,針對課文進行了分析,對于知識也進行了整合,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還是出現了問題,對于整篇文章不能夠融會貫通,縱橫開闔,前后出現斷層的現象,說明了對于課文,以及知識點的掌握不夠。本篇文章的學習目標,學習要點一是學習文學作品中通過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義;二是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體會它的作用;三是體會小說的風格.然后設置教學環節,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有所收獲,否則無目的的教學,會讓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快樂與學習的成功。
其次對于本文的教學設置:我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操作的,先是導入,由戰爭的殘酷,引入到祖國的美麗,再引入為了維護,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老頭子就是這千千萬萬中的一個。接著完成字詞,讀一讀、寫一寫,安排學生到黑板上完成,不斷的進行檢測,完成這個任務后,就進入了教學的第三個環節,復述故事,采用“誰做了什么事?"的句式說話,在這個環節里,先是讓同學們互相說,然后在班上說,說完后進行點評,看看哪個同學講得好,講得到位。看誰注意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完成這個任務耗時比較多,接下來進入了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分析人物語言,本篇文章大約四千多字,但是語言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語言描寫在本文中是個最大的特色,也是需要好好把握的。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6
《蘆花蕩》這篇課文設計了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讓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一些生字詞的基礎上,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同學們通過讀課文能夠找出相關語句,從這些語句中能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最后讓學生用這種描寫人物的方法選擇一種試著描寫一個熟悉的人,大部分同學都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但還有個別同學完不成。
第二課時讓同學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讀一讀,體會寫景的妙處,同學們思考后也能有所收獲。但我上完課后,反思自己認為景物描寫妙處應該給同學們總結,寫到黑板上,我就在處理練習冊時把這個遺漏補上了。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7
昨天和今天教學《蘆花蕩》,由于我對七年級的教材不熟,不知學生有沒有學過小說,教學設計是保守的。第一課時講了小說三要素,然后讓學生根據三要素整體感知課文,重點是梳理故事情節。在我看來比較簡單的故事情節在學生當中還是有異議,學生的基礎太差,在一些小問題上糾纏不清對我的提示也領會不了。
不過,教后想想還是我的教學設計出了問題,講的術語太多,起點定得太高,其實讓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時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讀課文,用筆劃出表時間和地點的詞語,根據這些詞語給課文分段并簡要概括段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有針對性的講一下在小說中它們很重要,不僅可以增強故事的可讀性,還能幫助我們理解人物形象。老師心中要有學科的專業知識(如術語),但不能象其它學科一樣灌輸這些知識,初中的學生主要還是培養語感。
第二課時在今天下午第二節課上,兩個剛畢業的老師和小段來聽課。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分析環境描寫及其作用,還有就是分析老頭子這一個人物形象。環境描寫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為主,方法是讓學生去找喜歡的句子并簡述喜歡的'理由。分析老頭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過于自信和自尊”這一性格核心讓學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對于學生來說只要想學的,應該說多多少少都能講一點的,但舉手發言的學生不多,剛開始就是一兩個人,到后來舉手的人才多起來。這樣的課型對老師來說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出恰當的評價。
比如我問“這樣寫表達了什么感情”時,有一女生回答說“對日本鬼子的喜愛之情”,引得很多學生大笑。當時是一個同學在說,我就追問了一句,沒叫她說,她卻叫得很響,有點故意擾亂的意思。有老師在聽課我就對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態度。課后我了解到這個女生在班里很特別,是老師眼中的傻子,同學眼中的神經病。但不管怎樣我對這一行為不聞不問是我的失敗,這種情況在三個新老師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會經常碰到,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我尚且手足無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當時我是想教育她的,但從其他學生的不屑中我看出這是一個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講,學生已有是非判斷,所以就錯過了。
第二課時感覺成功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氣氛越來越好,積極思維的學生多起來。這和問題的設計和巧妙的過渡有關。兩個新老師反饋說舉手的學生太少,怎樣設計過渡語,冷場時怎么救。小段課后問我怎樣聽課,聽課筆記怎樣寫。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8
參加這次,內心的起伏跌宕,難以言表。從一開始躍躍欲試的興奮到緊張焦慮的準備到難以入眠的輾轉反側,個中滋味,五味雜全。不過,上完此課,靜下心來反思,內心的充實感,成長的快樂感縈繞于心。著名教育專家沈大安老師指出教師要上好一節課,有三個關鍵:一是對文本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下面我就文本解讀,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三方面來反思總結一下。
對于正確深入的解讀文本,我這次真有一種柳暗花明的直覺頓悟。這次的準備時間相對充裕,我看了大量的教學設計,教學視頻,五花八門中各有所長。但有兩天,我腦海里就在各種別人的方式思想的迷宮里糊涂的找不著方向。最后,放下一切別人的思想,我靜靜的研讀起文本,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能走進文字背后的精彩世界。如文中有一句寫老頭子過于自信自尊,他護送大菱,二菱在過封鎖線時說的三句“不怕”。第一句是感嘆句,還用了兩個語氣詞,慈愛的老頭子形象躍然紙上;第二句,小女孩驚慌失措,老人鎮定自若的安慰;第三句,老頭子“拼命的推著船”,緊張中卻是“柔和”的說,更能體味出老人在危難時愛的庇護。品味文字,讓我在文本的解讀中越來越讀到過于自信自尊背后閃現的人性美。從“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討,進而領略人物形象的“豐滿”,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文如其人”,而這美的背后就是善良、光明、希望、美好。深度語文培植的是學生的.思想,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顯價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內隱價值。
在教學設計方面,要兼顧到學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復述情節這一環節,考慮到第一個問題盡量不要太深,難倒學生,再加上聽課這緊張環境。所以,為了讓學生們一上來有話可說,我利用填空的方式,并根據填空的提示概括出主要情節,讓學生輕而易舉的解決情節問題。通過設計主問題“老頭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調動學生發散思維,人人有話說。我遵循了語文的學習規律,突出了對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在語文素養方面,我重點放在通過多形式的朗讀來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轉化成學生的自身體驗,我設計了,請以“這是中的美,”寫幾句話,讓學生內化小說傳達出來的精神。
課堂教學就是最靈活多變的一個環節了。學生主體地位,老師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所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輕松的復述情節,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分析出人物的形象。書聲瑯瑯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性,既要重視感知性的默讀,也要重視理解,品味性的讀。所以,不同形式的朗讀,是我此課一個用心的地方。如:分角色朗讀護送片段,男女生穿插讀心理描寫,師生合作讀三句人物語言,配樂朗讀,教師范讀,還有適時結合語境,點撥指導學生反復讀。語文學習也應該聽說讀寫相互聯系,學生的課堂練筆也是一個環節,在讀寫中營造一個情趣盎然,輕松愉悅的課堂。
每一次的課堂都是在不完美中不斷完善,都是在缺陷中發現問題,這也是課堂教學的意義。在這節課上,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時會有越權的時候,學生在寫練筆的時候,和學生交流,看到沒怎么動筆的學生時,我就有意的去引導他,牽著孩子的思想。在學生沒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找出詩情畫意的環境時,我有意忽略了大環境“陰森黑暗”。課后我在想,為何沒有在這時順勢介紹一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呢?沒有介紹一下環境描寫的作用呢?還是課堂隨機應變的智慧缺少了。應及時把握到學生生成的精彩,形成課堂的生動智慧,這點我真的還要修煉。還有讓我有點缺憾的是,我最喜歡的朗讀,今天這堂課卻沒有讓我感覺到痛快。學生朗讀的沒有入情入境時,我缺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指導朗讀,只是簡單的說一下注意朗讀的技巧,沒有讀出預想的效果時,我也就遷就過去了。一個優秀的老師知道恰如其分的去表達,去傾聽,去評價,去張弛有度,而我卻在緊張中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有些遺憾的課堂。
不是真正完美的課堂才是有意義的課堂。在這樣喜憂參半,褒貶不一中,我更能看到自己的成長空間。走一路,收獲一路,這就是生活的豐盈。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9
《蘆花蕩》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孫犁寫的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說。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頭子的“英雄的行為”,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孫犁的大多數小說一樣,散文化的結構,詩化的語言是課文的主要藝術特色。
作為第一個敘事性作品單元的第二課,我認為它是第一課《新聞兩則》教學目標的延續和提升:《新聞兩則》側重從結果的角度來表現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蘆花蕩》則是從過程的'角度來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新聞兩則》敘述簡明,側重教會學生六要素的知識,本文開始訓練學生從比較復雜的敘述中來把握記敘的要素。同時,敘述相對新聞詳盡、生動,也就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了更多的路徑。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 10
有人可能會說,“對話有什么新鮮!老師問,學生答,不就是對話嗎?”其實,這只是問答而已,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所謂對話,應該是人與人之間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的基礎上達成的雙方視野的交融,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發、共同創造的精神或意識。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識的簡單累積,而是知識的重新建構。引用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的話就是:對話是“從一個開放心靈者看到另一個開放心靈者之話語”。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為對話搭建最佳平臺,先為對話創設體驗的情境。在語文課堂中設置情境讓學生體驗是一種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將心比心,從而與文字進行最為親密的接觸。
在《蘆花蕩》的教學中,為了賞析老人這一形象,我問:“如果你是老人所護送的兩個女孩中的一個,你最喜歡老人的哪一點,為什么?”
有學生說:我喜歡老人的自信。課文中說:“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礎的,他的水上工夫確實了不得。
又有學生說:如果我是那個受了傷的女孩,我喜歡老人說到做到,為我報仇。你看,文中老人是這么說的:“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老人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學生還說:我喜歡老人的智勇雙全。文中這么寫:“鬼子們追上來,看看就扒上了船。老頭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風一樣繞著鬼子們轉,蓮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掃過。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亂轉著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個老人就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團團轉,不就靠老人的智勇雙全嗎?看著覺得真解恨!
學生的回答無不證明,由情境帶來的體驗會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對話,充分挖掘文本中閃爍著迷人光芒的語言文字,和文本融為一體。這時,知識的價值就不在于給人現成的東西,而在于為人不斷創造新的“起點”;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再是單純為了掌握知識,而是在知識環境中尋求人的本來價值。這時,知識的質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識中的感受、經歷和體驗。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識體系,而是內在于知識,與知識融為一體,不斷地在對話中“尋找自我”。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02-18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4篇02-18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5篇02-18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匯編5篇)02-18
《蘆花蕩》教學設計06-18
八年級語文上冊《蘆花蕩》課文06-27
《蘆花蕩》閱讀理解09-21
《蘆花蕩》閱讀練習09-18
蘆花蕩教學設計(通用11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