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園地六》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本課時注重了學生的積累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做到了以“游戲”“創新思維”的智力開發為主,拓寬了教材所要求的知識度,為學生掌握“難音字”提供了巧記的捷徑。
不足之處在于,教學內容的容量過大,還可精簡一些,讓課程的知識緊跟“難音字積累”的主題,從而,讓學生以此方法,去自學《語文園地六》的前四項內容。如這樣改進后,本課的教學會在學生“積累難音字”能力方面,有較高的.突破和提高,又可留出很多時間,讓學生靈活運用,去發現和尋找“難音字”,教學效果會更好。
《語文園地六》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本課時,最大的難點就是查字典這一部分,學生程度較好的,能基本掌握查字典的方法。這需要在課下多加練習鞏固。尤其是在26個大小寫字母上面,出現回生現象。要繼續鞏固所學知識。
展示臺部分,更大的激發了學生生活中識字的積極性。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節課給了我今后如何進行語文園地教學的一個啟示,即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習語文,注意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進行拓展延伸。
“語文園地”除了幫助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技能進行系統地梳理,整合,鞏固以外,更注重在學生心中培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那么,如何才能讓“語文園地”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呢?
一、 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
剛入學的`小學生,好動愛玩,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在他們的觀察和想象中,客觀世界是擬人化的世界,大至一片森林,小至一個小動物,在他們眼里,都成了有情感有智慧的精靈。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組織教學,也就抓住了教學成功的關鍵。創設情境的做法尤為適用。上面片斷一的教學就是創設了“大森林游戲”的情境,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激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輕松完成了鞏固識字、積累詞語的教學任務。
二、 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延伸拓展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字、詞、句的規律,并進行遷移。如“我會認”,“比比寫寫”,“讀讀說說”等訓練,都應該引導學生在自主發現的基礎上認字、寫字、說句子,而后以教材為依托進一步將教學作必要的延伸。如上述片斷二“比比寫寫”的教學“快點動腦想一想,還有沒有這樣的字兄弟?”這一環節的安排,意在引導學生將學過的形近字進行歸類,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拓展性訓練。
語文教學的課堂越來越廣泛,我們應該大膽、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語文教學活動,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新課標第一學段(1~2年級)
(二)閱讀目標中有: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自由朗讀 整體感知
在復習生字后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后讓學生思考:課文寫了四個什么樣的太陽?課上學生輕易地說出綠綠的太陽,金黃的太陽,紅紅的太陽,彩色的太陽。
自主閱讀 隨機學習
我用“你喜歡的是那個太陽?”引入課文的學習。當學生說我喜歡的是彩色太陽,我順勢引導學生學習彩色的太陽這一自然段。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熟讀課文,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春天的太陽要畫個彩色的呢?”有了讀課文基礎,學生明白了:因為春天是個多彩的季節。接著借助媒體展示春天百花爭艷,桃紅柳綠的美麗畫面,請學生美讀課文。
教學中我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自段,通過齊讀,指名讀,比賽讀,采用多種形式有效落實讀的目標。
閱讀延伸 培養興趣
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教學課文之后,讓學生閱讀神話故事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小學生的閱讀還沒有指向性,所以讀什么要教師加以引導。如果教師能結合所學的課有目的.地讓他們看書,就不會感覺沒書可讀,不知該讀什么書。
教學中的不足:
雖然教學中我極力想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但學生在讀中有的讀音還不夠準確,如“請”“清”“應”后鼻音讀成前鼻音,“嘗”翹舌音讀成平舌音。句子讀得不夠流利,停頓不當。
今后在教學中我想讀的目標仍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實,尤其要注意把音讀正確,把句子讀流利的訓練。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新課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大家雖然都在實踐,也都處于與學生同樣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畢竟是教育者,有的東西還要老師們的不斷引導,領著我們的孩子也走進新課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在平時的課上也是經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認識生字,讓我們的課能與生活接軌,這也是對我們課堂的最好延伸。在我的這堂課上,也是在學生學習生字以前,讓他們先說說“這里有你以前認識的字嗎?你是怎樣認識的?”目的是想激起學生生活的火花,說說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讓學字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而且也鼓勵了像這樣的學字方法及途徑。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就顯得特別得重要。
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也注意與學生們的實際相聯系,使我的課能“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后,我讓學生以濤濤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對文本進一步地延伸,學生可以自己加減內容,除了書上的,還可以是圖上看到的或自己想象到的。這樣也能拓寬學生的說話空間,同時使課堂顯得更加豐滿。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親密伙伴
新課程理論提倡教師的角色的轉位,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做學生的學習伙伴,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所以在我的課上,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問題:“你讀懂了什么?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發現?你知道了什么?”。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主地探究。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這一段時,我只是問:你讀了課文,讀懂了什么?沒有做過多的提示。這樣,我就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擁有主要的發言權,老師這時已不再是領導者,而成了學生們的學習伙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能真正的體現,學生的學習也才是自主的、探究的。
三、改變評價方式,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評價
傳統的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評價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評價,使學生在性格和情感受到壓抑,難以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不易形成創造性人格,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的拓寬。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提倡讓學生自己來參與評價。在我的這堂課上,有位小男孩在讀課文后,我問他:“你認為你讀得怎么樣?”那位學生也很老實,搖搖頭說:“不好。”還讓他請一位自己認為讀課文不錯的學生來朗讀。恰恰這位被請的學生有個地方讀錯了,好些同學都在笑他。那位同學臉都紅了。這時我隨機應變,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聲的女孩子,故做糊涂地問:“你為什么笑啊?”她說:“他哪個地方讀得不好。”我馬上有追問:“那你能讀好嗎?”使得剛剛的笑聲,變成了一陣學生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聲,我覺得我能抓住這點細微的東西,讓它碰發出智慧的火花,還是值得探討的。
四、圖音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我根據低段孩子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的特點,在課上大量運用了形象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說話,這樣就降低了說話的難度,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說話中來。比如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學著“那么……那么……”的句式說話,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我就利用幾張形象的圖片,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說話情境,使得孩子們也有話可說。另外,我在課前安排的家鄉圖片的欣賞,也是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激發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新課程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課,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的課文。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先說一下,在自己心里春雨是什么顏色,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春雨是無色的,有的說春雨是黃色的,因為它落在了泥土里。通過課前的提問,學生們再回到課文里,很容易就找到了課文里的春雨的顏色,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的課文。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先說一下,在自己心里春雨是什么顏色,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春雨是無色的,有的說春雨是黃色的,因為它落在了泥土里。通過課前的提問,學生們再回到課文里,很容易就找到了課文里的春雨的顏色,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并可以正確的說出是從哪些地方看到的。課堂很活躍。
孩子想象力的匱乏,往往是我們老師造成的。以往的課上,我總會給孩子演示許多相關圖片,用圖片填充她們的頭腦,認為眼睛看到的記得最扎實,但正是這種直觀的東西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空間。想象是創造的源泉,而課堂應該是想象力生發的地方。作為老師的我,應該給孩子留下更多的空白,讓他們就像畫畫一樣,可以任意涂鴉,將美升華。
但是,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孩子們一年級的上學期只是讀很短的課文,到下學期課文長了,有的同學覺得很吃力,有了膽怯,甚至不讀,這很讓做老師的我頭疼,專門為他們領讀吧,耽誤了其他的學生,讓學生領讀,又有人濫竽充數,沒有很好的方法,讓學生都能融入美妙的課文中去。
這也是我今年最為重要的教學,如何讓學生能夠快樂得閱讀,我會從實際教學中,不斷地揣摩教學方法,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為內容的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后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全詩以“樂”為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歡樂熱鬧的情景。我認為只有一遍遍地朗讀,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快樂的心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想讓學生學得。
故而,我以兒歌《快樂的節日》導入課文教學,為的是借助那輕快跳躍的樂曲渲染歡快活躍的課堂氣氛,催發學生活潑、興奮的心情,以拉近和詩歌流露的情感距離,易于學生入詩、入景、入情,直至人隨文動,情隨歌生,達到人、詩、歌合一的境界。因此孩子們學得非投入認真。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力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主體活動作為教學活動重點,以識字為主線,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并采用詞組識字、回文誦讀識字、字謎識字、加一加、換一換等多種方法,引領學生遨游于漢字的美妙世界里。這樣既使學生習得了識字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然而設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我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從細節上來看,課件的字詞等應再放大一些;小節號 的標注應該再規范一些;上課前應該再檢查一下ppt等等。
小問題靠細心解決,大問題要靠決心來解決。識字教學應重在識字,在生字詞教學一定要多花些時間,將時間用來強調字音,用來正音,用來給孩子們展現學習成果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不包括背誦)讓孩子記住字音,記住字形。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以及反思總結,我學到了很多教學方面的知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去盡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爭取做到盡善盡美,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四個太陽》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小孩子畫了四個不同的太陽,給人們帶去歡樂的故事,表現了孩子一顆童真的愛心。我們看到的太陽只有一個,而且只有一種顏色,可書上怎么會有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呢?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時我們老師就要尊重每位學生的發展潛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讀、去想、去說、去做,引導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運用。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對謎語很感興趣,通過讀謎語,猜謎語,不僅使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還使學生學會了通過理解謎面的某些字詞猜對謎底。
二、學會質疑,書中解疑。
學生自讀課題后,老師發問: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通過引發學生對題目的思考,使學生明白學貴有疑。有疑問學生才會迫不及待地找答案,從而促進學生認真聽,認真想從書中找答案。
三、多讀課文,整體感知。
為了使學生養成會傾聽的習慣,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老師范讀前的一個問題:聽了老師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認真聽講、認真思考。而綠色的太陽、金黃的太陽、紅紅的太陽、多彩的太陽的展出,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從而有積極性去想:為什么要畫四個顏色不同的太陽呢。
四、抓住重點,扎實識字。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老師設計了識字的流程:帶拼音讀、開火車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交流方法、游戲鞏固、語境識字,這個識字流程考慮到學生的識字規律,多次見面,必然牢記。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教育機智,我的課還有很多值得提高的地方:
一、識字過程中,重點不太突出,在機械識字方面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交流識字方面,由于老師的語言組織不到位,學生交流的識字方法過于單一,沒有完全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識字、合作識字。
二、我借助了多媒體突破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指導朗讀,但由于在識字方面有些重復、浪費了一些時間,所以在指導朗讀方面還不夠到位,還可多花點時間在指導朗讀上,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熟讀成誦。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本節課我上的是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樹和喜鵲》,這篇通話故事向我們展現了三個畫面:一棵樹和一只喜鵲孤單地生活;后來這里有了許多樹、許多喜鵲;喜鵲們、樹們快樂地生活著。隨著畫面的不斷豐富,樹和喜鵲由單個變成群體,由孤獨變成快樂。全文共6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進行亮度和解析,同過讀課文內容,學生感悟每個人讀需要朋友,有朋友才會快樂的道理,這也是本節課的主要目標。在本課設計上,我將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的中心思想為重點,整個教學流程圍繞這一點展開。除此之外,本課還有幾個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首先是本課的生字,必須熟記,對變調“一”的讀音進行鞏固,其次是通過讀故事理解“孤單”和“鄰居”的含義、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最后是積累AABB式詞語。
課堂是不完美的藝術,經過這節公開課,我收獲了許多,經過前輩們的.指導更是受益匪淺。在本節課中,我感受到老師應大膽的放手留足時間空間給學生,充分發揮孩子的潛力。在教學技巧上需要更多的學習,更深入的去了解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設計更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課堂教學,在語言、語速方面更加適配低齡兒童。其次,在理解詞語方面,更多的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更便于理解,學則用,理解了應立馬運用起來,要學以致用。最后,在挖掘教材方面,同事們給了我新的啟迪,不局限于課本教參,放開視野會有更多的方式方法理解課文內容,即使在教學上沒有實現,也可以作為很好的素材運用在日后的教學中。當然,教學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會更好,作為老師就應努力盡可能讓每一節課上的更好,帶給學生的更好,在思和行之間讓自己不斷成長。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小池》這首詩,通過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下面是《小池》這首古詩的教學反思:在古詩《小池》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著出現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
“是荷葉,因為書上畫的是荷葉。”
“我有意見,不一定書上沒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師剛才說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
“不一定沒開呀。”
“荷葉都才露出一點點呢。”
……
這個問題是我在寫《小池》的'教學設計時沒有想到的,教參里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說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煉。我忽然發現,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
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的語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不能人為地去限制學生,用一種固定的模式禁錮學生的思維,重要的是多為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條件,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這才是新課程所要體現的教學理念。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一、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
今天的語文課上的是《稱象》。課前我已經布置學生預習,自己反復鉆研教材,了解教學要求,并認真設計教案,思索如何通過“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來完成這一課的學習。
上課一開始,我就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啟發:“孩子們,你們都見過大象嗎?大象的模樣是什么樣的?”同學們樂開了花,紛紛舉手,有的說在動物園看過,大象的鼻子噴的水可高了,有的說,從電視《動物世界》看過,大象還可以替它的主人復仇。孟柳站起來說:“原來我讀過《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這樣描寫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墻,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兩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繩子。’”我乘機導入:“你說得很好。大象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時候有個叫曹沖的人就想了一個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時他才七歲,想知道他用什么辦法嗎?”他們大聲說:“想。”
正當我提筆板書課題時,班長李安然把小手舉得高高的。她平時問題就挺多的,我叫她站了起來,她迫不及待地說:“老師,我認為曹沖的辦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稱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這個問題在學完課文之后,我會提出來讓大家討論的,這時候說,不就完全打亂了我的教學安排嗎?但隨即又想:還是讓他說出來吧,要不然他這一節課都不安穩。于是,我接著說:“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紹介紹嗎?”她舒了一口氣說:“你看他稱石頭多麻煩呀,要是把稱石頭換成稱人的話,那指揮不就方便多了嗎?”楊程浩話音未落,幾個活躍分子也跟著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有的說稱石頭也可以,不過要用起重機吊石頭;有的說把稱石頭換成稱豬、羊等動物;還有的說用稱車子的秤來稱大象。我在一旁微笑著,等待這些孩子暢所欲言。
二、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當同學們說完了他們的想法后,我問:“當時,大官員們想出了哪幾種稱象的方法?能通過讀書談談自己的看法嗎?”大家根據我的問題開始了讀書。到交流意見的時候,一只只舉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筍,我真不知道點誰說好。劉雪峰著急了,自己站了起來:“老師,第一個官員的方法不好,造一桿大秤,除了提不動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桿秤就要砍樹,砍樹是破壞環境的表現,沒有了大樹,發洪水的時候怎么辦呢?”我笑著說:“有道理,不過,合理地采伐木材還是可以的。”馬上有人反駁:“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為了稱一頭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樹,不行。”哎!看來平時我跟他們講了太多綠化的重要性,他們真正跟花草樹木建立了感情。劉梓涵接著說:“老師,第二個官員的方法更不好。因為別人送曹操一頭大象,他本來就很高興,帶著官員們和兒子一起來觀看,他怎么舍得宰殺大象呢?再說,大象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不能隨便殺害的。”不知誰大聲總結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員這么不注意環保,環保意識也太差了。”“環保意識”這個詞還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接觸的,沒想到他們記憶這么深刻。聽了孩子們的意見,我在內心暗暗地感嘆,現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樣了。我微笑著點頭,并投以贊許的目光。就這樣,我搭建了一個展示的平臺,把課堂時間“放手”給了孩子們。
三、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
第二節課開始,很多孩子都詫異了,因為我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個裝了水的水槽和一個方便盒,要求學生自備了一個玩具和許多小石子。我說:“老師有幾點建議。首先,在小組內讀課文,畫出曹沖稱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多讀幾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擬曹沖稱象;第三點,小組合作分工,邊演示邊敘述。”說完,同學們就開始嘰哩呱啦地讀課文,畫的畫,讀的讀,教室里挺熱鬧的。然后,他們就開始操作了。我邊巡視邊指導,觀看每個小組的演示,傾聽他們的敘述。還真不錯,能把書上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連最膽小的唐詩,在小組活動中也敢動手動口了。孩子們興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時候,各個小組都派出了精兵強將上場,毫不示弱。有的失敗了,主動要求重來一次,有的兩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敘述。臺下的學生歡聲一片,掌聲不斷。課堂活動在活躍而有序的環境下順利地進行。整節課沒有了傳統教學中過多的'講解,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有興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
四、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
課后,我布置了幾項作業,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稱象的方法講給別人聽;(2)能否跳出課本,通過查閱課外書、咨詢大人、上網找到另一種稱象的好方法。(3)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第二天早上,我一進教室,就被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紛紛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細查閱每個學生的方法,我以為不會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結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們想法可多了。有人寫道:把大象趕到盛滿水的一個池子里,池子里的水會溢出來,再通過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這是初中的物理知識。我說:“你懂嗎?”“我媽媽給我講了,我現在懂了,我以后要學好水的浮力的知識。”我高興地說:“很好,你很有志向。”有人寫著:用巨型機器人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我問:“現在有這種機器人嗎?”這孩子靦腆地笑著說:“將來我來發明。”多么自信呀!我真為他們高興。講故事的時候,楊程浩、張澤海等同學繪聲繪色地表演,贏得了同學們陣陣掌聲。學生靈感的火花,有時是老師難以預料的。拓展性的課外作業,既緊扣教學要求,又激發了學生課外探究知識的興趣,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
《稱象》這一課,《教參》建議兩課時,我卻花了四課時。在課的開始,如果我們阻止學生的發言,按著傳統的方法,牽著學生的手走,也許兩個課時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沒有那樣做,我“放手”了。學習中,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動手動口,完成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雖然花的時間長,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最初的探究意識,真正體現了課改發展學生個性的精神。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牽手”,必須“放手”。如果還是牽著學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又何談什么課改呢?
萬事開頭難。在開始“放手”的時候,學生也曾感到茫然,課堂一片混亂,但經過教師慢慢地牽引、培養,后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知道去查資料、去討論,去找同伴幫忙。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必須花時間去訓練,沒有花時間的探索,就沒有探索意識的培養。我想這也是語文教學實現三維目標的必然要求,對學生學習方法與過程的指導不容忽視。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本文成功之處:
1、教態是值得肯定的,提問題、和學生互動、與學生對話,等等,都很自然,笑容可掬。學生也表現出了真感情。
2、預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引導,也很成功。小鴨子為什么捉不到小蟲?小鴨子是如何救小公雞的?學生學得也很快樂。
3、課堂氣氛很活躍,我采取了開頭和結尾都動起來的形式。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備好了,但是自己卻不熟悉,到了課堂上更多的是臨場反應。
2、本課遺憾的是,學生思維還是沒有打開,沒有我想象中的活躍。平時上課過于依賴教材,導致學生思維呆板。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在本課的字詞教學中,我采用字理教學豐富了生字教學的手段,也有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本課課文比較長,生字也比較多,除了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生字,還可以用字理教學方法。“清”的部首是三點水,跟水有關,水會讓燥熱的空氣略加涼爽。“涼”,兩點水跟冰有關,“京”在造字之初寫成一個房子狀,“涼”的本義是屋外結冰,屋內冰涼。“甜”,舌頭舔甘蔗,同時,在造字之初,“甘”的本義就是嘴里含一塊糖,意思是甜。字理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象、輕松地記住字形,還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字義、詞義,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不足之處。
一、指導朗讀方面不夠到位:
1.朗讀的方式太單一,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齊讀,可以交替使用。一年級語文教學,朗讀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突出朗讀的重要性,讓孩子們愛上朗讀。我這點做得不夠。
2.教師范讀對學生的示范性不夠強。
一年級的學生,在朗讀方面,更多地是模仿老師。因此,我作為一名老師,應該為學生做好朗讀的示范。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在教授《畫家鄉》一課時,我隨機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的家鄉在哪里,很多孩子回答“清怡小區”“宣家小區”等家庭住址,看來他們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家鄉”。于是,我給孩子們做了簡單的講解,然后又讓孩子們進行了回答,這次孩子們的答案回答到了點子上,他們有的說自己的家鄉是沾化,有的說自己的家鄉在青島,有的孩子甚至能夠說出自己家鄉的一些特產。通過這種說話訓練,孩子們樂于表達了,也為他們進一步了解和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更激發了孩子對自己的家鄉的熱愛。
接著,我即興介紹了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在內蒙古,我介紹了我們那里的風景和特產,孩子們一直認真聽著,興致勃勃的樣子,接下來學習的這整個的一節課,孩子們的狀態都很好,整節課下來效果非常好。
平時的授課中,我常常會以教材為中心,教材中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就直奔主題,把很多說的.環節討論的環節都省略掉了,為了給復習鞏固和練習留出更多的時間。可是實際上,有時候孩子們對課文無法做到很好的理解,或者產生不了一定的興趣,那么孩子們這一節課勢必對課文和生字的掌握和理解都不夠好。教授《畫家鄉》我隨機介紹了自己的家鄉,使孩子們產生了對祖國各地不同“家鄉”的向往和興趣,使得接下來的授課順理成章。
在《語文園地六》的學習中,讀讀背背這一部分內容,我又聯系了地圖,向孩子們介紹祖國各地不同時間的不同景象,使孩子們進一步體會到了祖國的神奇,接下來的背誦就越加輕松了。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明白了聯系生活實際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后的教學工作要多運用生活引導教學。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池塘邊的叫聲》是以“朋友”為主題的課文,反應朋友之間的情誼,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友情的美好和可貴,培養愛朋友、關心朋友、幫助朋友的美德,初步認識應該怎么對待朋友。此堂課是《池塘邊的叫聲》第二課時,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著“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這一理念,我將活動、游戲和課件引進課堂,讓課堂真真正正成為孩子學習的樂園。
本課是第二課時,由于在第一課時已經將課文的生字詞過關了,所以在這節課上,關鍵就是讓學生去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著重讓學生體會小魚的'有禮貌以及青蛙的樂于助人。我先從指導朗讀第一段小魚遇到青蛙開始進入對課文的理解。然后通過小魚、青蛙的心情,神態引導孩子們讀出心中的感受,并在這個過程中采用分組讀、分角色讀、師生互讀,男女生互讀等多種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我抓住了幾個重點詞語:好奇、連連、轉了一下、轉了兩下…并且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一方面幫助孩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另一方面鍛煉他們的說話能力。我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小組表演這篇課文,引發學生思考、想象、交流,注重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進行情感交流,體驗朋友間的溫情與美好。
在最后部分,我根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兩個拓展延伸的內容:青蛙會給小魚講什么故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夠幫助小魚了解岸上的故事?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說:“可以把岸上的事情寫下來,然后給小魚看,”有的說:“可以把岸上的事情拍下來,拿給小魚看,”有的說:“可以把岸上的事情錄下來,給小魚講解,”還有的說:“可以把小魚放進一個帶輪的大魚缸里,推著小魚到處逛。”……孩子們想象力非常豐富,說得非常精彩,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課中,有時沒有照顧到大部分孩子,教學中的臨場機智不夠靈活,在課堂實際生成的瞬間,教師只憑自己的一種直感去感受來自孩子們的對文本的解讀和回應,不能對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評價。以后我將更加努力,在各方面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