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本組教材是圍繞著“壯麗的祖國山河”這個專題編寫的,由3篇精讀課文、1篇略讀課文和1個語文園地組成。《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贊頌長江的雄偉氣勢、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饒的西沙群島》:反映了南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美麗的小興安嶺》:描繪了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現代都市香港的美麗和繁華。
從導語到課文、到語文園地,各項語文活動的'安排,都是圍繞著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展現祖國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一主旨編排的。這里有古人贊頌長江雄偉氣勢、西湖迷人風采的古詩《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有描繪北國各個季節不同景色的《美麗的小興安嶺》;還有展示現代都市風采的略讀課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單元內各部分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聽說讀寫各項能力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在二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和二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習本組課文,可以將新舊兩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山河壯美。學習古詩,注重讓學生讀懂詞句,理解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其他三篇寫景的課文,注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在充分的閱讀中,領略美麗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習過程中,還注意引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加深對祖國山河的了解。同時,指導學生掌握一些積累語言的方法,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習慣。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由于經驗不足,明顯存在:
1. 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比較不敢放手,引導過程中較為急促,學生思維的訓練玫有充分發揮。
2. 忽略了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
3. 沒有切合學生的學情
本文的教學中我著重抓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充分朗讀。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通過朗讀,感受葡萄溝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鄉之好客,從而體會到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支撐,在課上讓學生欣賞各種顏色的葡萄圖片,體會葡萄的多和美。通過欣賞各個地方水果豐收的場景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好像去葡萄溝游覽了一番,從整體上感受到葡萄溝水果多、景色美、人熱情。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1、《秋天的雨》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名為寫秋雨,實則寫秋天。秋雨只是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了起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整篇課文都是圍繞這個主題來展開的。
今天執教的是課文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從秋天的雨帶來色彩中去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方面是這樣預設的:1、使學生能掌握本課的生字和詞語,正確書寫美觀地4個生字。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分層次朗讀,使學生能從讀順到讀出動態美再到讀出蘊涵其中的美麗、歡樂和豐收。3、品味課文的語言美,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積累語言。
這篇課文的語言非常優美、意境也很清新,在教學過程中我借助了多媒體和教師的語言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欣賞句子,品讀課文,因此這節課我主要還是以讀來貫穿全文的,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體驗。由于本次活動側重在閱讀教學方面,所以接下來我主要從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教學設計這一塊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描寫了“秋天五彩繽紛的色彩”,語言文字生動優美、朗朗上口。結合課文特點,我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為目的,以“你從哪里感受到了歡樂和豐收?”為切入點,使“以讀為本”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具體做法如下:
1、直接從語言文字中解讀文本,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劃劃相關的句子、找找有關的詞語去體會感悟,以悟促讀。我在教學這段時是一句話一句話進行的。但是幾話的開頭都是先問學生,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或聽懂了什么?圈圈有關的詞語讀一讀,再交流。這一環節在教學第一句中講得比較仔細,如:在讀“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個句子時,我抓住表現動態的詞語“扇哪扇哪”,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其中的輕柔美與動感美,使學生喜歡這把有趣的小扇子,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這一環節主要是希望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那下面的幾個句子教學就相對比較容易了。
2、適時指導學生邊讀邊想,借助想象,借助動作,在腦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繽紛的美景表象,以想帶讀,以動帶讀,把句子讀活。如在學習“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這個句子時,我讓學生想象一下果子們在你擠我碰時情景,學生們一下字活躍了起來,結合這個情景我又馬上引導想象:說說果子們會說些什么,你站在過樹下的話又會說些什么?這樣一來,句子教學就不那么單薄了,因為學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也為后面第二課時教學水果的香味中理解那句“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做了鋪墊。
2、《秋天的雨》是一篇語言特別有韻味的寫景美文,因此我在教學時便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欣賞文章的語言韻味,從而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顏色美,由果實香甜的氣味體會到人們豐收的喜悅,同時側重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寫作手法,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體會。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用好詞好句來說說自己對秋天的印象,再以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為切入點,打開秋天的大門,抓住秋雨的“顏色、氣味、動植物準備過冬”這三方面來進行教學。老師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讓學生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時,說說秋天的雨有那些顏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最后讓男生帶著快樂的心情齊聲朗讀第二段,再次感受秋天的雨給我們帶來的顏色之美。
第三、第四自然段,老師邊扶邊放,總結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并出示學法提示,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理解,然后師生共同交流體會、掌握課文內容,并適當地進行拓展學習。
第五個自然段就放手讓學生齊讀去理解并總結全文。
上完這節課,讓我感受頗深,思考了很多,覺得有收獲也有不足……
課前我是充分整理了課文的線索,在課堂上也基本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同時也能較好地落實了各個知識點,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整個課堂結構的安排上,我能做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讓課堂富有節奏感,教學條理清晰,能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
但課堂確實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本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教學中的過渡句略顯生硬,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還是不夠老練。主要是在課堂中老師還是不能大膽放開,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完全發揮出來,顯得有些拘謹。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在課堂上,我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加強,比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要更加準確到位。這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課堂需要反思。在不足中反思,.在不足和反思中,帶著新的嘗試,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3、《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以秋雨為線索,將秋天的眾多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快樂的秋天。根據教材特點,教學中,我以一個“美”字貫穿整課堂。一是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通過讓學生欣賞圖片學會欣賞美;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課文感受語言美;三是通過擴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去發現美。
我認為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復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并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復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贊美秋天的小詩。然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發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這節課較成功二是重點落實的較好,難點也亦有所突破。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教學中,我以“讀”為教學主線,落實教學重點。讀的形式多樣,如默讀,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師生賽讀,挑戰讀。讀的目標不同:自由朗讀全文,感知課文;逐段朗讀,想象情境;品讀課文,交流感受等。
本課教學難點是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及被藝術化了的語言,使課文抒發感情較含蓄,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中,我沒有作過多的解釋,而是通過教師示范讀讓學生從中感悟語言的美,體驗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著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并且提出要他們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再讓學生進行挑戰讀,看誰讀的更好,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說說讀完后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們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熱的夏天已經走了,涼爽的秋天來了。這就是多讀的收獲。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后來一思索,學生能說出很多個比喻句,但不可能說出意境如此優美的句子,不如讓學生多積累,于是我在課堂上安排學生背誦。這樣又激起學生的興趣。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你們認為這段抓住哪幾個字就能學懂這段?也許學生也能發現“躲、藏、勾”這三個字的妙用。二是課件這一資源還沒有用足。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今天教《圣誕老人的故鄉》一課,兩個練習的教學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個練習是:讀課文,說一說圣誕老人的故鄉在哪里?學生很快讀完了,很快有很多手舉起來了,一些學生要搶著回答這個問題。我提醒學生這個問題并不簡單,不著急,再仔細讀讀課文,等一會兒我要根據你的回答當場打分。學生有點不理解,這么簡單的問題有什么難?所以又很快舉起了很多手。我請了一個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同學:“圣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有一座山叫耳朵山。”(課文原句: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有一座山叫耳朵山……)果然表達不通順又遺漏了第四節寫到的圣誕老人的另一個故鄉——北極圈附近的圣誕老人村。我沒有馬上打分,先叫同學幫他改通順。一個同學說:“圣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的耳朵山上。”我表揚了這位同學,然后對全班學生說:“看來照讀課文句子是不行的,必須在讀懂課文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根據問題來回答。不過盡管通順了,也明白了,但是這個答案我只能打50分。”一下子大部分學生搞懵了,只有少數幾個同學舉手了:“圣誕老人的故鄉還有一個了……”我打斷了他的回答,說:“你別急著說答案。你們看,為什么有些同學能發現問題,而你們沒有發現呢?因為你們沒能像她那樣細心地讀課文,現在知道了圣誕老人還有一個故鄉,大家再讀課文,用‘圣誕老人的故鄉在……,還有一個在……’或者用‘圣誕老人有兩個故鄉,一個在……,另一個在……’這樣的句子寫下來,不過別忘了剛才我提醒大家的先讀懂課文句子的意思,不能照搬。”很快同學開始寫了,在指出了幾個表達上的問題(如語句不夠通順:還有一個在北極圈附近的一個村莊叫圣誕老人村。意思不夠明白:另一個在北極圈附近的一個村莊。)后,我選了兩位同學的答案在投影機上展示(圣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的耳朵山上,還有一個在北極圈附近的圣誕老人村;圣誕老人有兩個故鄉,一個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的耳朵山上,還有一個在北極圈附近的圣誕老人村。),然后說:“他們能得100分,比較一下自己的答案,給自己也打個分。然后馬上修改好。”接著我問:“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很快同學說了閱讀課文要仔細,要讀懂意思,把答案講清楚將完整等注意點。
第二個練習是:認真讀第三節,簡要說說為什么耳朵山成了圣誕老人的故鄉?(課文原句:芬蘭兒童故事大王馬爾庫在故事里說:圣誕老人就住在耳朵山上,因為山有耳朵,圣誕老人才能聽到世界各地小朋友們的心聲。)這次又是很快很多手舉起來了,都搶著要回答。我請了一個平時學習較好的來說:“因為耳朵山有耳朵,圣誕老人才能聽到世界各地小朋友們的心聲,所以耳朵山成了圣誕老人的故鄉。”回答看上去清楚又完整,語言流暢。我問同學“你們和他一樣嗎?”“一樣” 回答整齊響亮。我說“這個答案只能得50分,大家再讀讀課文,想想這樣說有什么問題?”學生都懵掉了,這時一個學生舉手:“山是沒有耳朵的。”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學生:“對啊,只有人和動物才有耳朵,那么怎樣說才正確?”在糾正了一個學生純粹個人想象(因為耳朵山像耳朵)后,終于有同學發現:“是因為芬蘭兒童故事大王在故事里說的……”我同樣打斷了他的.回答:“對啊,你終于發現了,不是耳朵山有耳朵,而是名人說的,大家就認可了。現在,大家把正確答案寫出來,不要出現剛才語言不通順,照搬課文句子的情況,爭取100分。”學生開始寫答案,可以看出大家很認真,唯恐有什么閃失。在糾正了幾個學生在表達上的問題后,我把一個中等生的答案在投影機上展示(因為芬蘭兒童故事大王在故事里說耳朵山有耳朵,圣誕老人能聽到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心聲,所以耳朵山成了圣誕老人的故鄉。),然后說:“他的答案能得100分,也給自己打個分,有什么問題馬上修改。”最后,我從文本閱讀,思維習慣,語言表達進行了總結。
以上的教學情景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
1、閱讀不仔細。多數同學并沒有形成圍繞問題從文本整體閱讀出發,容易出現大的遺漏。
2、照讀文本語言回答問題。多數同學缺乏根據問題重組文本語言的意識。
3、思維簡單化、感性化,缺乏理性思考。中年級學生思維處于直覺感知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缺乏合理性、邏輯性的理解和判斷,不容易發現其中深層問題。
4、語言表達不清晰,語義含糊甚至混亂。一部分同學由于語言基礎的薄弱,不注意語言表達的正確,往往出現一些語言組織上的差錯。
那么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去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與表達的能力呢?我想以上的教學有可取之處:
首先我們要有清晰的認識,學生出現的問題是教學的資源,是有效教學的價值所在,不能有責怪學生的心態。
其次,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促進學生積極閱讀和思維的課堂活動。在這個教學中,我圍繞著“說說圣誕老人的故鄉在哪里”和“為什么耳朵山成了圣誕老人的故鄉”這兩個問題,以當場打分為策略點燃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之所以用當場打分這個策略就是預計到了學生會出現問題,然后針對學生的問題再展開教學。
再次,以針對性的訓練策略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他的答案只能得50分” “你不要急著說答案,你們也來仔細地讀讀課文,該怎么正確地說?”“從剛才的學習中你懂得了什么?”“我們在邊讀邊思考的時候,不要忘了剛才我們說的注意點。”“現在我們用這樣的句子寫下來。”顯然在教學中我注意到了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在錯誤的反思中體驗和認識到正確閱讀與思考的方法,在再次的實踐中學習、運用和鞏固這種方法,當學生感悟到了以后,用書面語言寫下來的方法達到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閱讀、思維與表達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舍棄為答案而教的做法,緊緊圍繞著這個根本任務,立足教材特點,把握學生學習現狀,以針對性的策略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的學習體驗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授正確合理的思維方法,訓練清晰有序、正確完整的表達能力,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后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干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干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干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屬于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報酬》這篇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修整草坪,鄰居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為報酬補償給“我”,后來正是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道理。理解重點句“巴羅先生讓我讀書,實在是付給了我最高的報酬”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本課采用聯想法體會關鍵詞句,還原文中描寫的情境現場。
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關于巴羅先生書多的描寫。
“他的屋子到處都是書,真像一個圖書館。”
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想象拓展畫面內容,讓文字具有畫面感。“同學們,能不能用你的語言,你的想象,帶我們走進巴羅先生的家。讓我們看到他的家里到處都是書?”
學生1回答:“巴羅先生的家里到處都是書,簡直是書的海洋。他家的窗臺上有書,沙發上有書,就連廁所里也有一本他最喜歡的書。”
學生2回答:“巴羅先生的屋子里到處都是書,真像一個圖書館。他的書架上擺滿了書,墻角有很多書,床邊也堆著許多書。真是讓人驚訝!”
“的確,這是書的海洋,書的世界。這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的天堂。14歲的'邁克爾.多瑞斯驚呆了。這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就是這個飽讀詩書的巴羅先生改變了一個少年的命運。”
“巴羅用書作為報酬,為14歲的男孩推開了一扇窗戶,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風景。如果這個男孩沒有為巴羅先生修建過草坪,如果巴羅先生像其他人一樣給這個男孩一些零錢或其他的物質獎勵,結果會如何呢?”
教學中還設計了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如:
“你是否得到過最高的報酬?是誰給你的呢?”
學生簡單描述自己的想法。
“我得到的最高的報酬就是爸爸媽媽帶我去沈陽看九一八紀念館、故宮,還去了那里最大的游樂場。”張祖睿說。
“我得到的最高的報酬是過生日的時候收到爸爸買的一大箱子的書。”愛讀書的女生王玥說。
“我得到的最高報酬就是老師獎勵給我的一枚書簽,還有上學期得到的校長獎獎杯。”王翌霄說。
“爸爸能回來陪我玩就是最高報酬。”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地的楊佳志說。
“你認為給予別人的最高報酬是什么?你是否給過別人最高的報酬?”
“可能是一次掌聲。”
“或許是一本喜歡的書。”
……
教師總結:“希望同學們能夠用一生的時間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多給予別人幫助和鼓勵,能夠給予別人生命中最高的報酬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給予,是幸福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可貴的沉默》是小學三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第17課的一篇課文,教學本課,我覺得作者的一堂課很值得反思。以學生的生日為話題來引入正題讓學生知道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這天并且要為父母表達愛,用不同的方式向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祝賀生日。學習這篇課文,教育學生懂得關愛、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孩子。教學本課時,我先問學生:”沉默“是什么意思?很多學生不知道意思,我就進行解釋,接著緊扣題目提問: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這一問題一時讓學生難以回答,在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后,他們會這樣理解:因為自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那是不應該的,這說明自己都不愛父母,所以學生保持沉默在反省、在認錯、在自責。聽了老師的建議后,學生終于明白了在感受到父母的愛的同時應該也要愛父母。所以說這一沉默非常可貴。學生理解了課文,也明白了課題的含義,也就是真正學懂了課文內容。教學中,我在問學生:當你們的父母生日時,你用什么方式向父母祝賀生日呢?有的學生回答:唱一首生日歌給他們聽,有的學生回答:畫一幅最漂亮的畫畫送給他們,有的學生回答:給爸爸媽媽一個吻,有的學生回答: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禮物送給他們,有的學生回答:為爸爸媽媽準備一頓豐盛的生日晚餐……這一問題一說出來,學生們還想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此時的課堂十分熱鬧,學生都爭著向父母表達愛意——祝賀生日。雖然我們現在還小,禮物小,但爸爸媽媽也覺得你們的生日禮物貴重,因為禮物代表了自己的'最誠意的祝福,自己會表達愛了。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好好學習,只有珍惜今天的讀書機會,勤奮學習,將來才能報答父母。教學本課后,我在想有時學生不回答問題保持沉默那也是一種思索方式,因此老師在學生不回答問題時別再生氣罵學生,而像文中的老師那樣有技巧提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好答,從中教育學生的做人道理。工作中,我們有時保持沉默也好,靜心工作,用心工作,默默工作,全部精力投入工作,這樣的沉默也是一種享受。生活中,有時沉默是一種寬容,一種理解。我喜歡沉默,因為沉默使我成熟,也使我變得文靜、溫柔。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讓我懂得沉默是金,珍貴無比。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小露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是一教師上這堂課中的三個教學片段,從這些片段中,可明顯看出該教師十分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首先,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說話情境,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課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話的形式出現,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如片段2中,當老師剛說完假如你是金黃的向日葵或是碧綠的.白楊樹,你會怎樣感謝小露珠呢?有些同學就已經迫不和待地舉手了。再如片段1中,進行小動物與小露珠的對話,每一組同桌說得都是那么投入,有的甚至加進了扮演。
正是在這樣一個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生才會滔滔不絕,出現“老師,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強說話的彈性,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看得出,該教師是精心設計了這一系列的說話環節,且每一個對話都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
如片段1中的對話訓練,同桌選擇自身喜歡的小動物,根據所選的動物,對方說出相對應的贊美的話。什么“披著綠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繽紛的小蝴蝶”等等。同時,若把這三次說話進行比較,不難看出說話形式是從易到難。
片段1較普遍,提示語在前;
片段2稍有難度,提示語在后。
片段3更難一些,要求學生加上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這樣,也教給學生一種寫作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最后,以情感為紐帶,牽動學生心靈。
片段3是本課的高潮,大家說著各種感人的話,想留住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語文課,相信會在小露珠。此時,師生達到一種共鳴,大家都陶醉在難舍難分中,期待著內、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來。在優美的朗讀中,給全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教學中的評價就像一起“雙刃劍”,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信念,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最近,我們中語組進行了兩次教學研究,劉德莉老師前后由兩次執教同一課的教學評價語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執教《灰雀》,劉老師的評價語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見到這么棒”!“剛才默讀時沒讀,因此接不上來。”“你們還不知道惋惜呀”等等,這些語言對學生學習興趣打擊不小,因此,整節課顯得有些沉悶。而第二次執教《灰雀》,劉老師評價語言有了很大改變,學生學習投入狀態極佳。另外,第二節課中,劉老師也更注重了其它評價方式,比如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
那么,怎樣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在評價學生的同時,要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樣的評價,教師若之發自內心,學生就會感到貼近心靈,也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使學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對一切。
二、抓住時機,適時評價。評價不應拘泥于一格,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就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評價學生時,應選擇恰當的時機,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抓住時機,給們一份自信,讓他們在自信中不斷進步,另外,評價不足讓教師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對于錯誤之處更需在明確指出,避免讓學生走彎路,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溫馨的氛圍。
三、評價語言要有藝術性、針對性。好的語言如一條深深的小溪,可以凈化人的心靈;又像一首促昂揚奮進的歌,激勵著人們去不斷地追求。作為語言教師,我們在評價中不僅要語言豐富,機智幽默,而且要講求藝術性。
另外,評價要有目的性、針對性,不講求實際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強學生探索的能力,反而會引導學生對評價的漠視,失去評價的意義。所以,教師的語言一定要準確,得體,且要做到把握時機,因人而異,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這樣,學生對獲得的評價不僅僅是短暫的滿足,更是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種前進的動力,這使他們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這一課因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詞匯也相當豐富與華麗,這就帶來了生字多的弊端,課前我布置了學生預習并查找相關資料,但忽視了學生才剛剛進入三年級,“預習”對他們來說要求不具體,他們還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預習了。布置了課前朗讀,更忽視了學生之間的朗讀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第一課時學完,文章也沒讀流利,有些句子讀不通。反思這些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課前預習時,預習的`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認真的,自學了生字詞,讀了很多遍課文,讀流暢了。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卻連文中的字詞都沒讀準。
比如第三小節中的幾個景點,“孤山”、“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詞,很多同學都要讀錯。發生這種問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第一課時設計中的漏洞,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錯誤,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注學生的課文朗讀。因為詞語多,難理解,教學設計時只想著要把一些難的詞語融入課文,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過程中,在文章中學詞語。想著如何把這些詞語串起來,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為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讀課文,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所以詞語學得也那么生澀和別扭。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課上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視的,有了這個教訓,以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這個朗讀的環節我會特別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上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來談談我的教學設計和值得深思的地方。先來說說我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色彩鮮明、富有動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課開始,我就播放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西沙群島的風光片,并配以課文的范讀,讓學生對本文的故事情節有一個整體的`感性的認識。這樣,既為全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問學生:你覺得西沙群島是個怎樣的地方?這既是對學生了解情況的反饋,又自然的補充了課題,找出了文中的兩個中心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自然的引出課文第一段。
二、整體朗讀,感知大意
在這個環節中我把詞語按照它們課文中的位置分成四塊內容,檢查了詞語的朗讀情況后,然后讓學生猜猜老師為什么這樣分,答案在課文中找,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反饋時學生就較為容易的找到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理清了課文的條理。
三、深入研讀3、4兩段
本堂課我主要是讓學生學習3、4兩段,所以我就對學生說:“這節課就讓我們潛入神秘的海底,去感悟西沙群島的富饒。說說你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讀文后找出:珊瑚、海參、大龍蝦魚
師:再去讀讀你看到的珊瑚、海參、大龍蝦、魚分別是怎樣的?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它的特點嗎?
這一板塊通過學生的不同形式的讀,來表達他們對文本的理解。
四、寫字
課上好了,反思了很久,覺得自己在板塊的設計上應該是比較清楚的,一開始揭題都比較自然,當學生講到魚的時候,這個環節就出問題了,學生課文讀得不多,不熟練,所以他們還停留在讀課文的基礎上,所以要讓他們忙著概括、提煉、感悟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聽課的老師將近他們的一半,別說他們緊張,我也緊張,一緊張就想不出什么好詞了。再來說說我這個執教者吧。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我的身上,我只是注重大板塊的設計,而缺少深入地思考,對文本的解讀不到位,停留在表面。當學生說道魚很多的時候,我應該讓他們找到相應的句子、詞語讀讀,還可以順勢讓他們找到其他也是描寫魚多的句子,這樣學生了解的更清楚了,課文講得也更透徹。課文中有一個重點句“難怪人們要說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個句子我沒有講清楚,學生在我講之前是一頭霧水,我講了之后估計也是半知不解。其實課中多處細節問題都沒處理好,一聲嘆息,只悔課文解讀粗!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國慶節放假前得知開學后要講先行課,假期里我就開始了備課,做課件。今天的第一節課我按時講了課,可糟糕的是我沒有很好的掌控時間,以致沒有處理完文本就倉促下課了。課下,我反思自己的課堂,結合本學科組同事的建議,反思如下:
一檢查生字詞費時太多。
我借鑒網上的課件,將課后生字條和田字格里的生字寫在“小雨點”上,點擊出示。我本想利用比賽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可是因為開火車進行,給每個同學讀字詞的機會,既沒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耗費了時間。可以選擇兩名同學比賽,生字只出示生字條里的。對于出錯的生字多讀兩遍即可。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浪費時間真是不應該。
二指導朗讀要求過高
我本來設計把一二段的朗讀作為重點指導。在第一段要讀出秋雨的溫柔和清涼,讀出秋天不知不覺的到來,我將需輕讀的部分設為紅色字體,孩子們思維定勢認為紅色的就要重讀。我示范讀“輕輕地”,孩子們卻在我的引導下放低了讀書的聲音。孩子們讀出了感情,可我覺得不夠到位,就反復引導,也在無形中浪費了時間。
三教學環節設計面面俱到
在概括課文內容環節上,因為本課是散文,學生概括不出來。可以換為課后問題:“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
在處理第二段時不用把句子一一出示,可以出示整段。先講修辭——比喻、擬人。讓孩子們去找比喻句擬人句。處理第三段時,可抓住動詞。第四段可用問答的形式理解動植物的'活動。重點了解松柏穿上油亮亮的衣服。體會此段比喻擬人的用法。
簡簡單單教語文,我卻將之變得復雜起來。唉。不過感覺自己設計的好的地方也有幾方面:
一出示秋天的圖片,讓同學們仿寫比喻擬人句,加以指導,就出現了些有新意的句子。這也給孩子們畫秋天提供了素材。
二講中心句和總分總的結構。這為園地三的習作提供了寫作的模式,我贊成石頭的“先入模后出模”之說。
三對“五彩繽紛”的處理還可以,先找出顏色再來用詞語概括,學生概括得很全面。
講完課,心緒難平,可是想想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才好對癥下藥,才會更進一步,未必不是好事。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一、注重整組課文的整合。在教學每一組課文前;我都先引導學生讀讀每組課文前的導語;讓學生知道這組課文是講什么的。接著;我就讓學生看這個單元的習作要求;提前讓學生知道這個單元的習作是寫什么;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學生明確這個單元寫什么了;在學習該組課文時;學生就會有針對性地積累這組課文的好詞佳句;學習他們寫作的方法;作好寫作的準備。
二、創設情景、樂搞活動。要使學生在寫作時;樂意去寫;有話可寫;教師是要下點工夫的`。要搞一些相關的活動;讓學生有生活的體驗;有了體驗;自然就有話可寫了。比如教學習作一──我的課余生活時;我利用一些班會課;與同學做有趣的游戲;邊玩邊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游戲的過程;伙伴們的表情、動作等。又比如:在指導學生寫習作五──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前;經調查;我發現學生都打算介紹我國的傳統節日;于是;我就讓學生自己組成小隊;出一期關于我國傳統節日的手抄報。這兩個星期里;一到課余時間;我就看到學生們的小腦袋湊在一起;在努力地完成著他們的作品。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我讓他們拿出自己的手抄報與同學分享;談談自己的收獲。學生有了生活的體驗;又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寫作時;自然有很多內容要寫了。
三、注意積累好詞好句;利用好《同步作文》。一開學;我就讓學生每人都買一本《同步作文》;目的是讓學生多看看別人的佳作;打開思路;積累好詞好句。我每天都要求學生看一篇作文;邊看邊劃出好詞好句;鼓勵學生把這些好詞好句背下來。在自己寫作時;就可以運用平時積累到的好詞好句了。
四、重表揚;設立獎項;使學生樹立起寫作的信心。針對習作;我專門設立了一個獎項──“金榜題名”。每次寫作后;都評選出“小作家”、“小老師”、“進步獎”;并專門利用班會課的時間進行獎勵;注重精神方面的獎勵。表彰的程序是:
1.給獲獎學生蓋紅花;
2.獲獎學生在黑板相應獎項的方框里寫上自己的名字;
3.合照留念;
4.在宣傳欄中的“金榜題名”處寫上獲獎學生的名字;
張貼學生的合照以及優秀作文。每到這時;學生都特別雀躍。有了獎勵的制度;我班學生都很愿意寫習作;他們都盼著習作課了。
下學期;我希望在習作教學上;能多加一些新的、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槐鄉的孩子》是自讀課文,因為是自讀課文,我計劃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了一遍課文,讓他們說說槐鄉孩子的特點。鼓勵學生們在讀中找答案,希望通過這個環節,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但上課時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課后我認真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老師提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沒有照顧到中下生的閱讀能力。所以,這些水平的.學生由于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就容易分神,學習效果不好。
另外,這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是品讀課文,由于前一個環節設計不好,所以這個環節實施效果也就不好。
一節課下來,使我認識到:備課時一定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中一定要正確面向全體學生,提問要從學生出發,要有層次性,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思維。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課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在課堂上,學生讀了課文后,我問:“課文中描寫的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我希望學生能講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覺得這所學校很美麗。”“我覺得這所學校里的同學很快樂。”……但現實和愿望總是有距離的,這種距離可不一定會產生美感哦。
一個女孩子站起來說:“我感覺那所學校有點古老。”她說得雖然有點偏,但還不算糟。接下來,一個男孩子站起來回答:“我覺得那個學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請一個學生,他說的話讓我一驚:“老師,那個學校很窮。”……不行,這樣任由他們說下去,我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轉,越轉越遠,還能回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嗎?
我略一思索,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你們一定能發現這所民族小學是很吸引人的,看看這所民族小學好在哪兒呢?”──這下,學生們的思路沒有像脫韁的野馬了,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感受:“民族小學的學生的服裝很鮮艷。”“那里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有絨球花和太陽花,還有鳳尾竹。”“那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上課很專心。”……
不同的問法,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教師需要認真思考。這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關系到教學過程是否通暢,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課堂是可以預設的',同時,課堂也是生成的靈動的多變的。許多時候,老師做不到先知先覺,學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趨,時時處于被掌控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問得精問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廣度,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度。如果拋出問題后,學生打起了“擦邊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師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因為在這時候,“以不變應萬變”之術是無效的。不妨換一種問法,想辦法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去感受去體驗課堂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語文上冊《觀潮》教學反思03-13
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08-22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6-11
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04-07
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教學反思通用09-27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10-06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07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06-04
三年級語文上冊《池上》教學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