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一分鐘》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講述了小朋友元元因為多睡了一分鐘,而遲到了二十分鐘的故事。通過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受到在生活中要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后,我對自己的教學有如下反思:
一、導入部分:
我以一道算式導入“一=20”,讓學生看了以后能產生疑問而進入本課,引起學生的興趣,讓閱讀成為一種需要。
二、識字教學:
我在上這課之前,就要求學生自己回家做生字卡片,學生在做卡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有一個識字的過程了。所以上這課時,我檢查、糾正就比較容易了。面有些詞語讓學生聯系生少實際進行表演。“嘆哈欠”“丁零零哈欠”讀輕聲。
三、閱讀教學:
通過字詞的教學,學生能把字寶寶放入課文中進行正確朗讀。讓學生根據板書“一=20”,說出文章的大概內容,并適時板書。但是這一環節,我在教學中由于沒有處理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先抓住元元發生在上學路上的兩件事來學習,重點體會元元的`心理。教學中,我以“元元一共說了幾句話?”讓學生很快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也就是元元的兩次嘆氣:“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要讀好這兩次嘆氣,還要聯系上下文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教學中我以幫元元找回20分鐘為線索,抓住元元在綠燈前和在公共汽車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無奈,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元元當時的心情。同時,在朗讀過程中,注意抓住重要字詞,體會感悟。如“剛想走過去,紅燈亮了。”中的“剛”;“他向停在車站的公共汽車跑去,眼看就跑到車站了,車子開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見汽車的影子,元元決定走到學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再引導學生對照插圖,想一想,演一演,學生體會到了元元當時的心情,再進行朗讀,自然就能讀出其中滋味。
四、教學不足:
我認為在以后教學中我應該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評價語言不能含糊不清,做到聲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認為以于二年級的學生很重要。
2、在備課時應反復研究教材,抓準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3、在教學中,遇到難點,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誘,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動腦思考的好習慣。
4、在教學中,還存在不足,如對于課文的朗讀,大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朗讀效果較好,但還是有同學參與積極性不高。今后的教學中既要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更應該大膽放手,充分挖掘學生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還應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
通過本次教學,我自己受益匪淺,今后,我將認真備好課,努力上好每一節課,拉高課堂效率。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媽媽睡了》是一篇淺顯的抒情性的閱讀課文。這篇課文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暢自然的語言為基調,沒有華麗的辭藻,不見雕琢的痕跡,但是給人親切熱情的感覺。
我在學文中讓學生充分的朗讀,給學生充足的思維時間和空間,在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然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談自己的媽媽,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母親是多么關愛自己的孩子,多么勞累辛苦,紛紛說出了自己今后應如何關愛父母,在學習上不用父母操心,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在教學中,我還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更好的依托閱讀教學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布置了小練筆這一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媽媽說些什么,然后寫下來。這一環節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生在小練筆中這樣寫道:我的媽媽每天很早起床就給我們做飯,還得天天送我上學,接我放學,中午我回家時媽媽已經把飯做好了,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媽媽總是給我留著!還有的這樣寫:有一天夜里,我發高燒了,媽媽打車帶我去醫院看病,晚上輸液的時候媽媽一直陪在我身邊!我班付旭同學也寫了《媽媽睡了》,其中在開頭他是這樣寫的:有一次晚上,我在做作業的時候,有一道題不會了,我想問媽媽,一看媽媽卻睡著了……在文章的結尾是這樣說的:看著媽媽睡的好香好甜的樣子,我真不忍心把媽媽叫醒,于是我自己認真的思考起來。
看著同學們一篇篇洋溢著母愛的小短文,我的心暖暖的。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語文的著眼點不在于理解課文內容,而在于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這首詩的教學,就力求體現素質教育和傳承經典文化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為此,我在備課時,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自始自終,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位“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悟、自得。
在具體操作中,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
1、以讀為主,講讀結合;
2、媒體輔助,優化教學。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核心提示:余秋雨的散文在當代學者文人作品中影響極大,學生喜歡,我也喜歡。在《文化苦旅》里邊,我尤其喜歡這篇《道士塔》。當初在教讀這篇作品時,我讀的慷慨悲憤,學生聽的義憤填膺。在品味語言時,學生的發言更是積極踴躍...
余秋雨的`散文在當代學者文人作品中影響極大,學生喜歡,我也喜歡。在《文化苦旅》里邊,我尤其喜歡這篇《道士塔》。當初在教讀這篇作品時,我讀的慷慨悲憤,學生聽的義憤填膺。在品味語言時,學生的發言更是積極踴躍,很有見地。
這篇散文,文學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和復雜的情感,成了這一課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強了朗讀的分量。在分析語言時,我著重圍繞一個“恨”字設疑,較好地實現了長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討時,我不但組織、參與,而且結合文本描寫的歷史事實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導,激發同學們的憂患意識和報效國家的責任意識。
實踐經驗一再證明:要想讓學生喜歡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重要,選材更重要。語文課本里面的文本,文學性應該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學性不強,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別說學生不愛學,老師也不愛教。看來,喜歡是硬道理;要喜歡,就得有魅力。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的資料比較簡單,讀起來瑯瑯上口,并且配有形象的插圖,學生理解課文并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從而體會大自然的奧秘之處。教學中,經過自由讀、指名讀、品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起到巧讀促悟的目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了,在這篇課文中,我為了幫忙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經過生動形象的.演示不但簡便的學完了課文,學生也對這幾種種子傳播方式記憶猶新。
我在授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和生字,并向大人了解有關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預習是上課前學生的自學,是在教師講課之前,學生獨立學習新課資料,為上好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的過程。為新課的學習節省了時間,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是因為它的遺憾之
處,才會成就更多的精彩。正如我所執教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也不乏缺憾之處。
1.課堂上的應變本事還需加強,對課堂生成的問題體現自主意識明顯不夠,教師急于求成。
2.教學語言不夠豐富,評價語言過于單調、簡單。
3.現代技術的操作水平略遜一籌,有待加強。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樹之歌》是一則小韻文,主題單純,內容淺顯,重在識字。《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第一學段的識字寫字教學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因此,我對本課教學設計重在識字方法的引領、識字興趣的激發、識字習慣的養成,借助情境,立足語境,多元識字。課堂上我按照課前預設去做,果然,學生識字興趣濃厚,大大地提高了識字效率。課件用兒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圖,將楊樹、榕樹等11種樹木的'特點 呈現出來,讓學生對樹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熟悉的樹木,以此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是一首兒歌,那么了解兒歌的特點,以及學會朗讀兒歌也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體現的,所以我以朗讀兒歌的形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讀熟兒歌的基礎上學習生字,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成功之處:
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于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了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中,“三過家門而不入”是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于是,我采用創設“情景再現”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不足之處:
規范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盡量簡潔,評價語應該盡量多元化。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為了能使課堂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學生愛講敢講會講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了他們最喜歡的童話故事情境,并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內容,設計了讓學生們分組扮演一下這個故事中的幾種小動物,表演出每個小動物會對小猴怎么說?小猴又會說些什么這樣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參與面廣,興致高漲,說話無拘無束,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交際興趣,連平時不是很活躍的孩子也欣然扮演了一個角色,說得還挺不錯。我想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在老教材的聽說訓練課中是不可能有的。因為自己也曾經多次上過聽說訓練課,都只是讓學生先聽老師說故事,然后看圖像老師一樣講講故事,最后回答回答問題完事。這樣的課死氣沉沉,別說孩子們沒勁,就是老師也感到沒意思。而在本堂課中我將新課標的精神,融入到現行的教材之中,孩子們在分角色表演故事的過程中,產生了交際興趣并在表演中學會交際,學會如何說慶賀別人生日的話,學會分辨真善美丑。
課堂上,看著孩子們天真的表演,聽著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善良心聲,我們還能懷疑課改是否可行嗎?試想:如果我按照老教材的處理方法,只讓學生單純地聽話、說話,硬牽著學生走,會有像剛才那樣精彩的瞬間嗎?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善良,他們對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嗎?看,他們甚至會希望小老鼠也能改過自新呢!多么可愛、多么善良的孩子!課堂是學生成長的舞臺,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在課堂中給學生更多自由,包括演、說、想象等各方面,他們的思維就會不時地發生碰撞,不斷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真正變成學生體驗成長快樂和互促發展的樂園。我們還能懷疑在課改中,在那充滿生機的課堂中,我們的孩子能否有所進步嗎?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占最重要的位置,是學好句,段、篇的基礎。在上這課時,我的思路比較清晰,我設置了語言懸念,現在是什么季節?很多孩子知道是秋天,我說:“對,現在是金秋時節。”借機板書“金秋時節”,我再設懸念,設問:秋天是什么顏色的?許多孩子舉手了,教室里活開了,一個男孩說:“秋天是紅色的,因為樹上的柿子紅了。”又一孩子說:“秋天是黃色的,因為稻谷是黃色的.”又一女孩兒說:“秋天是紅色的,因為楓葉紅了。”……孩子們說得太好了,我再次設問:秋天像什么?教室里又熱開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搶答“像一首詩,一首秋收的詩;像一幅畫,畫上有成熟的果子,莊稼、蔬菜……還有落葉……”,我抓住學生的激情不放,咬住學生虔誠的目光,深情地說:“孩子們,我們快走進涼爽的秋天吧!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圖畫,天高云淡,大雁南飛,田野里五谷豐登,爪果飄香。看,那秋收冬藏的場面更是讓山河壯美,有好幾個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朗誦起來,作為老師,我有一份成就感。
同時,我更不忽視字詞的教學,我邊畫草圖邊板書詞語,把生字顯示出來,學生自拼自學,在證音,我也拓寬了一些知識面,如:在教學時,我告訴學生“壯”字的分析,“士”形旁,“士”是男子的美稱。古時以三十歲為壯,還有形近字,同時也注重了自己教學中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累,出示關于秋天的詞語:一葉之秋,春蘭秋菊,春種秋收、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風過耳、秋風蕭瑟、秋雨綿綿、秋收立秋、中秋時節……
總之,對本識字課教學還是有收獲的,100%的學生生字過關,在詞語的理解上,通過自己在教學中設置的語言,學生能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感受到祖國山河之美。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初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短小、圖文并茂,以“霧中、霧后”為序,文脈清晰。以其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尤其文章是以時間為序,每層又以空間順序清楚明了,是引導學生了解冬天景物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載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二年級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
1、讀中感悟。這篇文章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精準的寫景例文,課文中好句連連,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既培養學生朗讀水平,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樹上掛著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首先,通過抓重點語句,啟發學生想象。從“為什么說大柿子像紅燈籠”入手,引導學生借助圖畫,觀察想象,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從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把“大柿子”與“紅燈籠”聯系起來,理解了這個比喻句,體會出柿子的可愛和農民看到豐收景象后的喜悅心情,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具體的活的表象。其次通過自讀自悟,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霧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由此可以看出課堂上抓住重要契機,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不僅找準了語言訓練的.能力訓練點,而且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麗和農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
2、對比理解。通過霧中、霧后景物的變化,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霧中和霧后的不同,來體會大霧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體可抓住“望不見→望得見”“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詞語,啟發學生理解:為什么望不見了?為什么又望得見了?也可以設問:說說霧中和霧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樹林、太陽)通過學生同桌互讀,男女生互讀了解霧中、霧后的景色的不同。
3、逐步放手,由讀到背要由淺如入深。
遠處的( )、( )都望不見了。
近處的( )、( )像隔著一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
( )像個紅球,慢慢地升起來。發出淡淡的( ),一點也不耀眼。
去掉景物和修飾詞你還能準確的填出來嗎?
遠處的( )、( )都( )了。
近處的( )、( )像( ),( )。
( )像( ),( )地升起來。發出( )的( ),一點也不( )。
霧中的景象印在你的腦海了嗎?請全體同學試著背一背。
以讀促思,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脈絡來感受霧中和霧后小山村不同的景致特征。由自由讀文——同桌互相賽讀——分段讀文——借助畫面進行情境觀察,激發學生讀文的欲望。依據低年級兒童語言特點,巧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搭建交流溝通的平臺,把語言訓練和形象思維緊密地
結合起來,以語言訓練為基本點,自讀、自悟、有感情地表達文本、背誦課文,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語言表達的美感,又使學生內化了語言,學會運用語言。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一、本節課取得成功的地方。
1、充分利用課文插圖激發學生識字興趣,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通過看圖體會字義的形式幫助學生識字,既可使學生學到一種識字方法,提高識字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如古時以竹做筆桿,以羊毛做筆頭,故“筆”從“竹”從“毛”,砌灶要用土,砌成后燒火做飯,故“灶”從“火”從“土”。上小下大為“尖”,不正為“歪”等等。分析每個字是由哪幾個部件構成的,從而體會這生字的構字特點。這樣把文字的形狀與具體形象的畫面兩相對照,學生便從中悟出會意字的`構字特點了。
2、“三動”參與兒歌教學。動口:借助拼音將兒歌正流利地朗讀,同桌互讀互助,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互學共進團結友愛的精神。動手:動手將寧寧的畫修改過來,做個細心的小畫家,加深了對“粗心”一詞的理解。同時,將畫改過來后,能否將兒歌也改改?小組內說后,匯報說,通過動手這一小環節,教育學生以后千萬別粗心,且讓學生說粗心的后果。從而使教學的教,從某種程度得以升華。動腦:讓學生按照兒歌內容繼續往下編。讓孩子自編兒歌,既可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又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看到自己編寫的兒歌出現在教室里,出現在小報上,他們的心里該是多么高興啊!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動活潑地學習,這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將兒歌以歌曲形式讓學生唱,使學生樂學易記。激發求知欲,從而也使課堂盡顯愉悅氣氛。
二、本課存在不足:
1、對于學習練習、鞏固性的作業沒有將范圍拓展,忽視了學生想象思維的培養。
2、沒有充分利用兒歌,因此,不利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意思,使字、詞與兒歌有脫節的現象。
3、時間的把握不夠好,在讓學生自編兒歌時,沒有讓人人動口說,只照顧了部分,沒顧及全體。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瑯瑯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適合小朋友閱讀。
語文課教學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為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實現既定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圍繞本年段研究的小專題,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后,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為下一步的讀書探究打下基礎。
二、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為了幫助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自讀自悟這幾位植物媽媽是靠什么傳播種子的,并用筆畫出有關的句子,再自由說說喜歡哪位植物媽媽的辦法。在學習課文時,我重點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蒲公英媽媽的這一段,抓住“降落傘、紛紛”等詞看圖片去感悟,通過評讀、賽讀、想象閱讀、師生對接讀等形式反復朗讀體會,為第3、4小節的學生自學作好鋪墊。這樣一來,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并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統一發展。
三、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編寫詩歌的能力。
我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收集一些植物,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各種植物,了解植物種子傳播的一些辦法。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各自介紹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另外,我還模仿課文自己編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細細品味,自己也試著編一編詩歌。
為了讓他們上課認真傾聽,我采用了課前講清要求,課中評讀、賽讀,想象閱讀,交流資料、編詩歌等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本文描寫了黃山的“仙桃指路”“金雞叫天都”等奇石的樣子和特點,表現了它們的奇妙。課文的特點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為了接近素質目標,我在教學中首先注重了學生讀文,感受原文精神。課文采用的是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來介紹黃山的奇石,語言優美,用詞精湛,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
一、重視學生的朗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注生學生對文本獨特的體驗。于是我就讓學生看著石頭的“可愛”之情,指導學生讀出它們的神奇,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真真切切。如:第四自然段,領讀,填讀,設懸讀,(邊問邊讀)抓住重點句,如:“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及三個動詞,“站”“伸”“指”把“仙人指路”這塊石頭描述得栩栩如生。)填讀:“仙人指路”像_____________……用同樣的方法自學3——5自然段“仙桃石”好像——;“猴子觀海”就像————;“仙人指路”真像————;“金雞叫天都”就像—————。
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石頭,去讀,去想。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發現問題,并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個性化,人性化,盡可能使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喜歡的內容,多讀讀,然后根據學生的愛好,喜歡怎么讀,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向同桌匯報。在朗讀過程中,我還利用了適當演示動作幫助學生理解詞意,文意,這種方式,學生興趣濃厚,產生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在處理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自主學習,通過讀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我認為還是讓學生體會理解,從而進入課文意境,這是我今天教學本課要反思的問題,也是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的認識與認真思考的問題,光多讀,讀不出思想精神,教學效果也是困惑的,只有不斷的摸索,才能得到求實,求真。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9-22
語文上冊《觀潮》教學反思03-13
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08-22
一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3-17
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1-19
二年級語文上冊《秋游》教學反思02-06
二年級上冊語文《稱贊》教學反思03-29
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教學反思03-17
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3-19